CN208360305U - 车身的骨架 - Google Patents

车身的骨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60305U
CN208360305U CN201820965705.0U CN201820965705U CN208360305U CN 208360305 U CN208360305 U CN 208360305U CN 201820965705 U CN201820965705 U CN 201820965705U CN 208360305 U CN208360305 U CN 2083603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irder
vehicle body
back wall
along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6570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彬翰
许丽丽
丁亚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ing New Energy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ing New Energy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ing New Energy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ing New Energy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6570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603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603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603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身的骨架,包括顶部总成1、前端总成2、下车身分总成3和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顶部总成包括侧上围主梁12、支撑梁14、后围管梁16和后围加强管梁18。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侧上围主梁,后围管梁与支撑梁平行设置,后围管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各侧上围主梁一端。前端总成包括前端主横梁22、前端主支撑梁24。下车身分总成包括前纵梁32、后纵梁34、中间横梁36、侧围主梁37,中间横梁分别与前纵梁和后纵梁相交,侧围主梁分别设置于后纵梁一侧。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包括后围主横梁42和后围主梁4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骨架结构简单且稳定,能够达到优化的减震效果,便于实现车身轻量化。

Description

车身的骨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的骨架,尤其涉及电动汽车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在已有的电池技术条件下,只能通过车身轻量化处理实现增加续航里程。而目前电动汽车车身采用承载型或非承载型这两种,非承载型车身的骨架强度较差,车身发生碰撞后,碰撞能量无法有效传递,减震效果不佳,且大部分能量被车身前段吸收,导致车身前段变形严重,无法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承载型车身的骨架减震性能良好,但多数结构复杂,使车身重量增加,不利于车身轻量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的骨架,既能达到优化的减震效果,同时实现了车身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的骨架,包括一种用于电动汽车车身的骨架,车身具有一个长度方向、一个宽度方向和一个高度方向。长度方向为车身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为车身的横向方向,且垂直于长度方向。
车身的骨架包括一个位于车身顶部的顶部总成、一个位于车身前端的前端总成、一个位于车身下部的下车身分总成和一个位于车身后端的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
顶部总成包括两根侧上围主梁、一根支撑梁、一根后围管梁和两根后围加强管梁。两根侧上围主梁分别位于车身顶部的两侧,其均沿长度方向设置且沿着车身的顶部轮廓延伸。侧上围主梁具有靠近车身前端的侧上围主梁第一端和靠近车身后端的侧上围主梁第二端。支撑梁沿宽度方向延伸,且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于两根侧上围主梁上。后围管梁沿宽度方向延伸,后围管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各侧上围主梁第二端,两根后围加强管梁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伸,且具有后围加强管梁第一端和后围加强管梁第二端,后围加强管梁第一端设置于后围管梁远离车身顶部的一侧。
前端总成包括一根前端主横梁和两根前端主支撑梁。前端主横梁沿着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前端主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各侧上围主梁第一端。两根前端主支撑梁均沿着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每一根前端主支撑梁具有前端主支撑梁第一端和前端主支撑梁第二端,前端主支撑梁第一端分别与前端主横梁相连。
下车身分总成包括两根互相平行的前纵梁、两根互相平行后纵梁和两根平行设置的中间横梁。两根前纵梁均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两根互相平行后纵梁与前纵梁位于同一平面上沿着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后纵梁的间距比前纵梁的间距大,每根后纵梁靠近车身前端一侧上设置有前端主支撑梁第二端。两根平行设置的中间横梁分别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每根中间横梁分别与前纵梁和后纵梁相交。两根侧围主梁分别沿着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每根侧围主梁分别设置于后纵梁靠近顶部总成的一侧,与两根弯折形状的主侧围主梁分别设置于后纵梁靠近顶部总成的一侧,且分别连接后纵梁和侧围主梁。
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包括一个后围主横梁和一个后围主梁。后围主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根侧围主梁,后围加强管梁靠近车身顶端的一侧设置有后围加强管梁第二端,后围主梁包括一个主体部和位于主体部两端的两个弯折部,各弯折部的一端分别连接主体部,另一端分别连接后围主横梁的两端。
在车身的骨架的再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前端总成还包括一个前大灯安装支撑梁,其为一个闭合框架形状且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上,将冲撞后的能量通过闭合框架传递给下车身总成和顶端总成,达到更优化的减震吸能效果。
在车身的骨架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前端总成还包括两根后防撞竖梁和一个支撑横梁,后防撞竖梁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并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上,后防撞竖梁与前端主支撑梁之间形成倾斜角度,支撑横梁与前端主横梁互相平行,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后防撞竖梁,加强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与后防撞竖梁之间,加固前端主支撑梁与后防撞竖梁之间的支撑结构。
在车身的骨架的又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进一步包括两根防后撞竖梁和后横梁,防后撞竖梁位于主体部远离车身顶端的一侧且沿着高度方向延伸,后横梁与防后撞竖梁相连,加固下车身防撞总成的结构,并扩大辅助吸能结构。
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所述后防撞竖梁,加强梁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与后防撞竖梁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的骨架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提高了整车安全性能,避免了车身受到撞击时发生严重变形。同时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车身轻量化,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特别适用于电动汽车。
下文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例,对车身的骨架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车身的骨架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车身的骨架的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一种分解结构图;
图3 为车身的骨架中的顶部总成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车身的骨架中的前端总成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车身的骨架中的下车身分总成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车身的骨架中的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 顶部总成
12 侧上围主梁
121侧上围主梁第一端
122侧上围主梁第二端
14 支撑梁
16 后围管梁
18 后围加强管梁
181后围加强管梁第一端
182后围加强管梁第二端
2 前端总成
22 前端主横梁
24 前端主支撑梁
241前端主支撑梁第一端
242前端主支撑梁第二端
26 支撑横梁
28 后防撞竖梁
210加强梁
212前大灯安装支撑梁
3 下车身分总成
32 前纵梁
34后纵梁
36中间横梁
37侧围主梁
38主侧围主梁
4 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
44后纵梁
42后围主横梁
44后围主梁
441 主体部
442 弯折部
46 防后撞竖梁
48 后横梁
X长度方向
Y宽度方向
Z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但功能相同的部件。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图1是用于说明车身的骨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车身的骨架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一种分解结构图。参照图1和图2,车身具有一个长度方向X,一个宽度方向Y和一个高度方向Z。
车身的骨架包括一个位于所述车身顶部的顶部总成1、一个位于车身前端的前端总成2、一个位于车身下部的下车身分总成3、和一个位于车身后端的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
可以理解,长度方向X沿着车身前端到车身后端的方向,即沿着车身的纵向。宽度方向Y为车身的横向方向。高度方向Z为沿着车身下部到车身顶部的方向。
如图3所示,顶部总成1包括两根侧上围主梁12、一根支撑梁14、一根后围管梁16和两根后围加强管梁18。在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侧上围主梁12、支撑梁14、后围管梁16和后围加强管梁18采用中空的管材以便于焊接。中空的管材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形状。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采用横截面是正方形的管材。两根侧上围主梁12分别位于车身顶部的两侧且沿长度方向X设置并沿着车身的顶部轮廓延伸。在一种车身的骨架的示意性实施方式中,车身的顶部呈拱形,因此每根侧上围主梁12呈弧形。每根侧上围主梁12具有靠近车身前端的侧上围主梁第一端121和靠近车身后端的侧上围主梁第二端122。支撑梁14沿宽度方向Y延伸且沿着车身顶部的轮廓延伸。由于车身顶部呈拱形,因此支撑梁14呈弧形。支撑梁14的两端可以通过焊接分别连接于两根侧上围主梁12上。后围管梁16沿宽度方向Y延伸与支撑梁14平行设置,后围管梁16的两端分别连接各侧上围主梁第二端122。在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各侧上围主梁12为中空管材,后围管梁16的两端分别插入各侧上围主梁12。后围加强管梁18均沿着车身高度方向Z延伸,且具有后围加强管梁第一端181和后围加强管梁第二端182。后围加强管梁第一端181设置于后围管梁16上远离车身顶部的一侧。
前端总成2包括一根前端主横梁22和两根前端主支撑梁24。在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前端主横梁22和前端主支撑梁24采用中空的管材以便于焊接。中空的管材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形状。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采用横截面是正方形的管材。前端主横梁22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Y延伸。前端主横梁22的两端分别连接各侧上围主梁12第一端。通过连接各侧上围主梁12,前端主横梁22与顶部总成1形成了一个闭合框架,有助于缓冲前端总成1受到的冲撞力。前端主支撑梁24均沿着车身的高度方向Z延伸。每一根前端主支撑梁24具有前端主支撑梁第一端241和前端主支撑梁第二端242。前端主支撑梁第一端241分别与前端主横梁22相连。
下车身分总成3包括两根互相平行的前纵梁32、两根互相平行后纵梁34、两根平行设置的中间横梁36、和两根所述侧围主梁37。两根前纵梁32均沿车身的长度方向X延伸。两根后纵梁34与前纵梁32位于同一平面上沿着车身的长度方向X延伸。后纵梁34的间距比前纵梁32的间距大,每根后纵梁34靠近车身前端一侧设置有前端主支撑梁第二端242。两根中间横梁36分别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Y延伸,并且每根中间横梁36分别与前纵梁32和后纵梁34相交,这样前纵梁32和中间横梁36相互交叉形成格栅的形状,进一步加强了车架的强度。两根所述侧围主梁37分别沿着车身的高度方向Z延伸,且每根侧围主梁37分别设置于后纵梁34靠近顶部总成1的一侧。两根弯折形状的主侧围主梁38分别设置后纵梁34靠近顶部总成1的一侧,且分别连接后纵梁44和侧围主梁37。下车身分总成能够提供车身的安装支撑,并且吸收前端总成受到碰撞后传来的能量。
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包括一个后围主横梁42和一个后围主梁44。一个后围主横梁42分别连接两根侧围主梁37。后围加强管梁18靠近车身顶端的一侧设置有后围加强管梁18第二端。后围主梁44包括一个主体部和441和位于主体部441两端的两个弯折部442。各弯折部444的一端分别连接主体部242,另一端分别连接后围主横梁42的两端。
以上说所述顶部总成1、前端总成2、下车身分总成3、和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中各零件的连接可以通过拼焊等方式进行。
在车身的骨架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前端总成2还包括一个前大灯安装支撑梁212,其为一个闭合框架形状且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24上,将冲撞力通过闭合框架传递给下车身总成3和顶部总成1。且闭合框架结构的设置不仅对顶部总成1起到支撑作用,抵抗正面冲击力,并能够将冲击力向后传递,有效的抵抗前端总成2的变形,为驾驶员提供更充足的空间。
在车身的骨架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前端总成2还包括两根后防撞竖梁28和一个支撑横梁26.后防撞竖梁28分别沿车身的高度方向Z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24上。前端主支撑梁24与后防撞竖梁28之间形成倾斜角度,支撑横梁26与前端主横梁22互相平行。支撑横梁2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后防撞竖梁28。加强梁210沿车身长度方向X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24与后防撞竖梁28之间。这样,当前端总成2受到撞击,冲撞力通过主支撑梁24通过加强梁210传递到后防撞竖梁28与支撑横梁26连接形成的结构,进一步起到减震效果。
在车身的骨架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进一步包括两根防后撞竖梁46和后横梁48。防后撞竖梁46位于主体部441远离车身顶端的一侧且沿着高度方向Z延伸。后横梁48与防后撞竖梁46相连。这样44后纵梁、后撞竖梁46和后横梁48形成一个闭合框架,下车身防撞总成4的结构进一步加固,并进一步扩大了辅助吸能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的骨架中,侧上围主梁12、支撑梁14、后围管梁16形成的一个闭合框架。前端主横梁22、前端主支撑梁24与中间横梁36形成一个闭合框架;前端主支撑梁24、后纵梁34、中间横梁38、侧围主梁37形成的一个闭合框架。冲撞力通过前端主横梁22传递给前端主支撑梁24和侧上围主梁12。前端主支撑梁24将力经后纵梁34传给中间横梁38和侧围主梁37。侧上围主梁12将力通过其与支撑梁14、后围管梁16,经过后围加强管梁18、侧围主梁37传给主体部441。各闭环框架之间形成对冲撞力的辅助吸能结构。当车身通过前端总成2依次将碰撞后的力进行分散传递给下车身分总成3、顶部总成1、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碰撞能量被有效传递起到减震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提高了整车安全性能,避免车身的剧烈变形。同时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车身轻量化,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特别适用于电动汽车。
上文所列出的一个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车身的骨架,用于电动汽车,所述车身具有一个长度方向(X),一个宽度方向(Y)和一个高度方向(Z),所述骨架包括:一个位于所述车身顶部的顶部总成(1)、一个 位于所述车身前端的前端总成(2)、一个位于所述车身下部的下车身分总成(3)、和一个位于所述车身后端的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总成(1)包括:
两根侧上围主梁(12),其分别位于所述车身顶部的两侧,所述侧上围主梁(12)沿所述长度方向(X)设置并沿着所述车身的顶部轮廓延伸,
每根所述侧上围主梁(12)具有靠近所述车身前端的侧上围主梁第一端(121)和靠近所述车身后端的侧上围主梁第二端(122),
一根支撑梁(14),其沿所述宽度方向(Y)延伸,且所述支撑梁(14)的两端分别设置于两根所述侧上围主梁(12)上,
一根后围管梁(16),其沿所述宽度方向(Y)延伸,所述后围管梁(16)的两端分别连接各所述侧上围主梁第二端(122),和
两根后围加强管梁(18),其均沿着所述车身高度方向(Z)延伸,且具有后围加强管梁第一端(181)和后围加强管梁第二端(182),所述后围加强管梁第一端(181)设置于所述后围管梁(16)远离所述车身顶部的一侧;
所述前端总成(2)包括:
一根前端主横梁(22),其沿着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Y)延伸,所述前端主横梁(22)的两端分别连接各所述侧上围主梁第一端(121),和
两根前端主支撑梁(24),其均沿着所述车身的高度方向(Z)延伸,且每一根前端主支撑梁(24)具有前端主支撑梁第一端(241)和前端主支撑梁第二端(242),所述前端主支撑梁第一端(241)分别与所述前端主横梁(22)相连;
所述下车身分总成(3)包括:
两根互相平行的前纵梁(32),其均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X)延伸,
两根互相平行后纵梁(34),其与所述前纵梁(32)位于同一平面上沿着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X)延伸,所述后纵梁(34)的间距比所述前纵梁的间距大,每根所述后纵梁(34)靠近所述车身前端一侧连接所述前端主支撑梁第二端(242),
两根平行设置的中间横梁(36),其分别沿着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Y)延伸,并且每根中间横梁(36)分别与所述前纵梁(32)和所述后纵梁(34)相交,
两根所述侧围主梁(37),其分别沿着所述车身的高度方向(Z)延伸,且每根侧围主梁(37)分别设置于所述后纵梁(34)靠近所述顶部总成(1)的一侧,和
两根弯折形状的主侧围主梁(38),其分别设置所述后纵梁(34)靠近所述顶部总成(1)的一侧,且每根所述主侧围主梁(38)分别连接所述后纵梁(34)和所述侧围主梁(37);
所述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包括:
一个后围主横梁(42),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根侧围主梁(37),所述后围加强管梁(18)靠近所述车身顶端的一侧连接所述后围加强管梁第二端(182),和
一个后围主梁(44),
其包括一个主体部和(441)和位于所述主体部(441)两端的两个弯折部(442),
所述各弯折部(442)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主体部(441),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后围主横梁(42)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身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总成(2)还包括一个前大灯安装支撑梁(212),其为一个闭合框架形状且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2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身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总成(2)还包括两根后防撞竖梁(28)和一个支撑横梁(26),所述后防撞竖梁(28)分别沿车身的高度方向(Z)延伸并设置于前端主支撑梁(24)上,所述后防撞竖梁(28)与所述前端主支撑梁(24)之间形成倾斜角度,所述支撑横梁(26)与所述前端主横梁(22)互相平行,所述支撑横梁(26)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所述后防撞竖梁(28),各加强梁(210)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X)设置于所述前端主支撑梁(24)与所述后防撞竖梁(28)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身的骨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车身后防撞分总成(4)进一步包括两根防后撞竖梁(46)和一根后横梁(48),所述防后撞竖梁(46)位于所述主体部(441)远离所述车身顶端的一侧且沿着所述高度方向(Z)延伸,所述后横梁(48)与所述防后撞竖梁(46)相连。
CN201820965705.0U 2018-06-22 2018-06-22 车身的骨架 Active CN2083603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65705.0U CN208360305U (zh) 2018-06-22 2018-06-22 车身的骨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65705.0U CN208360305U (zh) 2018-06-22 2018-06-22 车身的骨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60305U true CN208360305U (zh) 2019-01-11

Family

ID=64926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65705.0U Active CN208360305U (zh) 2018-06-22 2018-06-22 车身的骨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603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91308B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CN206781881U (zh) 一种轻量化白车身
CN109421498A (zh) 车辆
CN205273623U (zh) 前机舱框架总成
CN208593443U (zh) 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及其上边梁
CN106476896B (zh)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CN107074288A (zh) 车辆前体结构
CN103171628A (zh) 一种吸能式前副车架
CN205059737U (zh)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CN108001540A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7416042A (zh)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九宫格式骨架梁
CN109204513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0466611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后机舱总成及车身骨架
CN208963179U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462357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
CN204452340U (zh) 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装置
CN208360305U (zh) 车身的骨架
CN205652224U (zh) 车身门槛加强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汽车车身结构
CN110678360B (zh) 具有正面碰撞另一车辆时的侧面加强件的车辆车身的前部
CN208306576U (zh) 防撞梁总成、车身总成和汽车
CN210912613U (zh) 具有吸能功能的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09204525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3465965A (zh)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车架
CN109204485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0281868A (zh) 防撞梁总成、车身总成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