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33211U - 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33211U
CN208333211U CN201820966650.5U CN201820966650U CN208333211U CN 208333211 U CN208333211 U CN 208333211U CN 201820966650 U CN201820966650 U CN 201820966650U CN 208333211 U CN208333211 U CN 208333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heat
storage
space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666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志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 Er (beij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 Er (beij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 Er (beij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 Er (beijing)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666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332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33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332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包括热泵组件、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供能组件,其中,热泵组件通过管道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连通,供能组件通过管道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连通,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设置有热换流体和相变材料,并且,热换流体充满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中各部件连接关系的设置,使得热换流体与相变材料之间的热传递方式由间接传热改为直接传热,消除了热换流体与相变材料之间的热阻,扩大了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能够输出的温度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蓄热和/或蓄冷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相变蓄热和/或蓄冷是一种以相变储能材料为基础的高新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热化学储热、显热储热和相变储热。热化学储热虽然蓄热和/或蓄冷密度大,但不安全且蓄热和/或蓄冷过程不可控,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显热储热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储热方式,然而它的储热密度小。相变储热的储热密度是显热储热的5~10倍甚至更高,并且,相变蓄热和/或蓄冷具有温度恒定和蓄热和/或蓄冷密度大的优点。相变储热和/或蓄冷设备作为解决能源供应时间与空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蓄热和/或蓄冷技术能够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失配的矛盾,在太阳能利用、电力“移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现有技术中,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中的相变材料采用封装在壳体内部,在进行储能或放能时,因为壳体之间存在热阻,故只有当外界温度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温度差能够克服壳体所具有的热阻时,相变材料才能够与外界进行热传递,实现能量的传输。
例如,一般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中克服封装表面热阻进行热传递需要的温差为5℃,相变材料的相变点为60℃。蓄热时,只有当蓄热水温高于相变材料相变点5℃才能进行热传递,实现相变材料的蓄热,即只有外界蓄热水温大于65℃才能实现外界蓄热水的热量向内部相变材料转移,使得相变材料的温度升高,直到相变材料发生相变,达到蓄热的目的。释放热量时,只有当蓄热水温低于相变材料相变点5℃时才能够进行热量的传递,以达到释放热量,即只有外界蓄热水温小于55℃才能实现内部相变材料的热量向外部的蓄热水转移,使得相变材料温度降低,直到相变材料发生相变,实现热量的释放。由此能够得到该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蓄热时外界蓄热水的极限温度,即外界蓄热水的最小温度为65℃,释放热量时,外界蓄热水的极限温度,即外界蓄热水的最高温度为55℃。故该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能够输出的最高温度为55℃,与蓄热时提供蓄热水的最低温度65℃相差10℃。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在蓄能时外界温度和放能时外界温度之间会存在较大差值,不仅限制了热泵系统的应用范围,而且不能使得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在蓄能时外界温度和放能时外界温度差值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将相变材料完全浸泡在热换流体中,使得相变材料与热换流体之间能够直接接触进行热传递,从而有效地缩小了相变材料与热换流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所需的温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包括热泵组件、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供能组件,其中,热泵组件通过管道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连通,供能组件通过管道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连通,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设置有热换流体和相变材料,并且,热换流体充满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
进一步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内部空间包含热换空间,并且,热换空间内部设置有相变材料和支撑相变材料的骨架结构。
进一步的,骨架结构与相变材料互相间隔位于热换空间中,并且,骨架结构设置有孔和/或间隙结构,基于孔和/或间隙结构形成热换流体流动的通道。
进一步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内部空间还包含设置在热换空间上方和/或下方的沉降空间,并且,沉降空间与热换空间之间通过隔离层隔开。
进一步的,热泵组件通过管道与热换空间的底部连通,供能组件通过管道与沉降空间顶部连通,或者是,热泵组件通过管道与热换空间的顶部连通,供能组件通过管道与沉降空间底部连通。
进一步的,管道与沉降空间和/或热换空间的连接处设置有阻隔装置。
进一步的,阻隔装置和/或隔离层设置为网状结构,并且,基于网状结构阻止晶体状态的相变材料进入管道和/或沉降空间。
进一步的,相变材料与热换流体之间不相溶,并且,液态的相变材料的密度与热换流体的密度不同。
进一步的,供能组件包括热换器、供热装置和/或供冷装置,并且,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通过管道与热换器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热换流体泵,并且,热换流体泵设置在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与供能组件之间,或者是,热换流体泵设置在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与热泵组件之间,或者是,热换流体泵设置在热泵组件与供能组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将热换流体充满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内部空间,使得相变材料始终位于热换流体中,有效避免了封装相变材料的表层壳体增加相变材料与热换流体之间的热阻,从而有效地缩小了相变材料与热换材料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的温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中热泵组件、供能组件通过管道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内部设置有相变材料的空间连通,不仅使得用于热泵组件、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供能组件之间进行能量传递的热换材料能够在各部件之间形成回流,还实现了热换流体与热泵组件和供能组件直接进行热传递,进一步减小了能量在热泵组件、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以及供能组件之间进行传递时的损耗。
此外,本实用新型优选技术方案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1、热换空间中骨架结构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相变材料聚集,形成一块整体,并且还能够使得相变材料形成利于热换流体流动的通道,增加热换流体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骨架结构的设置还能够有效增大了相变材料与热变流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热变流体与相变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
2、热泵组件与热换空间的底部通过管道连通,使得热换流体能够从热换空间底部流入,并流经整个热换空间,并从热换空间上面的隔离层流出热换空间,使得热换空间中各个位置的热换流体均处于流动状态,以实现分散在热换空间中的相变材料能够更加充分的接触,实现热换流体和相变材料之间的能量传递。
3、沉降空降的设置能够为处于液态的相变材料提供沉淀空间,使得流出热换空间的液态的相变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并通过沉降空间与热换空间之间的隔离层流回热换空间,有效地避免了热换空间内相变材料的流失。
4、管道与沉降空间和热换空间的连接处阻隔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处于晶体状态的相变材料进入管道阻碍热换流体的流入和流出。
5、热换流体泵使得热换流体在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中的流动方向始终固定,从可以有效地防止也太的热换流体从热换空间的底部进入管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第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第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第二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第二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中1-热换流体;2-相变材料;3-管道;4-热换空间;5-骨架结构;6-沉降空间;7-隔离层;8-阻隔装置;9-热换器;10-热换流体泵;11-热泵组件;12-供热装置;13-冷凝器;14-供冷装置;15-蒸发器;16-供能系统,17-供能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或图3,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包括热泵组件11、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供能组件16,其中,热泵组件11通过管道3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管道3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连通,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设置有热换流体1和相变材料2,并且,热换流体1充满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热换流体1材料的气化温度要高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正常工作的最高温度,热换流体1材料的固化温度要低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正常工作的最低温度,以保证热换流体1在使用过程中物理状态不发生改变,保持原有的物理特性,以使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在正常工作温度的环境中性能更加稳定。
优选的,相变材料2可以设置为有机类和/或无机类以及混合类相变蓄热材料,例如:石蜡类、脂酸类、结晶水合盐、熔融盐、金属、合金、有机混合类、无机混合类以及无机与有机混合类等。
优选的,热换流体1可以设置为导热油,例如:烷基苯型(苯环型)导热油、烷基萘型导热油、烷基联苯型导热油、联苯和联苯醚低熔混合物型导热油等。
参照图2或图4,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内部空间包含热换空间4,并且,热换空间4内部设置有相变材料2和支撑相变材料2的骨架结构5。
再次参照图2或图4,骨架结构5与相变材料2互相间隔位于热换空间4中,并且,骨架结构5设置有孔和/或间隙结构,基于孔和/或间隙结构形成热换流体1流动的通道。
优选的,骨架结构5可以设置为具有泡沫气孔的泡沫金属。
进一步的,骨架结构5可以设置为泡沫铜材料,其中泡沫铜材料的孔径为0.1mm~10mm(5-120ppi),厚度为40mm/层,孔隙率为50%~98%,通孔率≥98%,体积密度为0.1-0.8g/cm3
再次参照图2或图4,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内部空间还包含设置在热换空间4上方和/或下方的沉降空间6,并且,沉降空间6与热换空间4之间通过隔离层7隔开。隔离层7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晶体状态的相变材料2进入沉降空间6。
再次参照图1或图3,热泵组件11通过管道3与热换空间4的底部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管道3与沉降空间6顶部连通,或者是,热泵组件11通过管道3与热换空间4的顶部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管道3与沉降空间6底部连通。
再一次参照图2或图4,管道3与沉降空间6和/或热换空间4的连接处设置有阻隔装置8。阻隔装置8的设置能够阻止晶体状态的相变材料2进入管道3,导致相变材料2流失或者管道3堵塞。
再一次参照图2或图4,阻隔装置8和/或隔离层7设置为网状结构,并且,基于网状结构阻止晶体状态的相变材料2进入管道3和/或沉降空间6。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阻隔装置8和/或隔离层7设置为网状结构,并且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小于晶体状态的相变材料2。优选的,阻隔装置8和/或隔离层7可以设置为耐腐蚀金属过滤网,并且,金属过滤网的网孔数大于40目。优选的,阻隔装置8和/或隔离层7可以由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金属过滤网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变材料2与热换流体1之间不相溶,并且,液态的相变材料2的密度与热换流体1的密度不同。
参照图1或图2,当相变材料2的密度大于热换流体1的密度时,热换空间4设置在沉降空间的下方,并且热泵组件11通过管道3与热换空间4的底部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管道3与沉降空间6顶部连通,使得进入沉降空间6中的相变材料2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沉进入热换空间4。
参照图1或图4,当相变材料2的密度小于热换流体1的密度时,热换空间4设置在沉降空间的上方,并且热泵组件11通过管道3与热换空间4的顶部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管道3与沉降空间6底部连通,使得进入沉降空间6中的相变材料2能够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进入热换空间4。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变材料2与热换流体1选择密度差较大的材料,使得相变材料2和热换流体1之间能够利用两者之间的密度差实现自动分离。
相变材料2的密度大于热换流体1的密度时,优选的,热换空间4位于沉降空间6的下方,并且,热泵组件11通过管道3与热换空间4的底部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管道3与沉降空间6顶部连通,使得相变材料2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下沉。从而使得进入沉降空间6的液体相变材料2能够与热换流体1自动分离,并且通过隔离层7进入相变空间。
相变材料2的密度小于热换流体1的密度时,优选的,热换空间4位于沉降空间6的上方,并且,热泵组件11通过管道3与热换空间4的顶部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管道3与沉降空间6底部连通,使得相变材料2能够在浮力的作用下自动上升,热换流体1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下沉。从而使得进入沉降空间6的液体相变材料2能够与热换流体1自动分离,并且通过隔离层7进入相变空间。
因为对于同样体积的热换流体1,热换流体1材料的热密度越大,热换流体1所能够携带的能量越多,故优选的,选取热密度较大的材料作为热换流体1,能够有效地降低热换流体1在设备中流量。
再一次参照图1或图3,供能组件16包括热换器9、供热装置12和/或供冷装置14,并且,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通过管道3与热换器9连通。优选的,供冷装置14和/或供热装置12中的热换器9采用板式热换器,板式热换气能够有效且进一步地降低热换流体1与供冷装置14和/或供热装置12之间热传递时的温差,从而进一步缩小了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的在能量储存和能量供给时的温差。
优选的,供能组件16还包括供能泵17,并且,供能泵17与热换器9、供热装置12和/或供冷装置14连接,为供能组件16提供内部能量运输的动力。
再一次参照图1或图3,还包括热换流体泵10,并且,热换流体泵10设置在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与供能组件16之间,或者是,热换流体泵10设置在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与热泵组件11之间,或者是,热换流体泵10设置在热泵组件11与供能组件16之间。热换流体泵10的设置为热换流体1在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中的流动提供了动力,同时热换流体泵10还能防止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中热换流体1出现逆流现象。
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相变蓄热设备正常工作时主要有蓄热和放热。
1、相变蓄热系统在进行蓄热放热过程如下:
参照图1,相变蓄热系统中,热泵组件11包含有冷凝器13,并且,相变蓄热设备中的热换空间4与热泵组件11上的冷凝器13相连,沉降空间6通过管道3与供热装置12中热换器9连通。
相变蓄热设备在进行蓄热时,经过热泵组件11加热后的热换流体1从热泵组件11经过连接热泵组件11与热换空间4底部的管道3中进入热换空间4。加热后的热换流体1进入热换空间4后与热换空间4中的相变材料2充分接触并进行热传递。
优选的,经过热泵组件11加热后的热换流体1的温度高于相变材料2的熔点,使得热换流体1经过管道3进入热换空间4时的温度仍然不小于相变材料2的熔点。加热后的热换流体1的温度高于热换空间4中相变材料2的温度,故热能由热换流体1传递到相变材料2。随着相变材料2吸收热能的增多,相变材料2的温度也逐渐增加。当相变材料2温度增加到相变材料2的熔点时,相变材料2由晶体状态变为液态,从而相变材料2完成蓄能过程。
另一方面,随着热换流体1将热能传递给相变材料2,热换流体1的温度逐渐降低。因为热换流体1从连接热换空间4底部的管道3进入热换空间4,故进入热换空间4的热换流体1由热换空间4的底部逐渐向上逐渐蔓延,从而使得热换空间4中各个部位的相变材料2均能够与热换流体1接触并进行热传递。因此,越靠近热换空间4顶端的热换流体1与相变材料2之间的热量传递越充分。
热换流体1进行充分的热量传递后,经过设置在隔离层7上的阻隔装置8进入沉降空间6。因为在进行蓄热的过程中,热换空间4中的相变材料2的物理状态会变化成液态,并且液态的相变材料2可能会随着热换流体1进入沉降空间6。进入沉降空间6的热换流体1和液态的相变材料2因为不能够相互溶合,并且存在密度差,故热换流体1与液态的相变材料2会出现分层。进一步的,因为液态的相变材料2的密度大于热换流体1的密度,故液态的相变材料2会向沉降空间6的底部沉淀并通过隔热层8上设置的过滤装置进入热换空间4。
相变蓄热设备在进行放热时,外部低温的热换流体1通过连接热泵组件11的管道3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连接处进入热换空间4,与热换空间4中经过蓄热后的相变材料2充分接触并进行热传递。
经过蓄热后的相变材料2的温度高于放热时进入的热换流体1的温度,故热能从相变材料2传递得到热换流体1上。随着热能的传递,液态的相变材料2温度降低,直到相变材料2的温度降低到相变材料2的凝点或凝点以下,相变材料2有液态向晶体状态转化,而热换流体1吸收热能后,温度逐渐增加,并在后进入热换空间4的热换流体1的推动下,向热换空间4远离热换空间4底部的一端运动,经过隔离层7上的阻隔装置8进入沉降空间6,而转化为晶体状态的相变材料2因为受到隔离层7上的阻隔装置8的阻挡,停留在热换空间4。温度升高的热换流体1进入沉降空间6后,并由沉降空间6上设置的管道3与沉降空间6连接处流出相变蓄热设备,从而实现对外部进行供热。
2、相变蓄冷系统在进行蓄冷放冷过程如下:
参照图1,相变蓄冷系统中,热泵组件11包含有蒸发器15,并且相变蓄冷设备中的热换空间4与热泵组件11上的蒸发器15相连,沉降空间6通过管道3与供冷装置14中的热换器9连通。
相变蓄冷系统在进行蓄冷时,经过外部热泵组件11冷却的热换流体1经过热泵组件11与热换空间3连接处的管道3,进入热换空间4,与热换空间4中的相变材料2充分接触并进行热传递。
优选的,热换流体1经过冷却的温度高于相变材料2的熔点,使得热换流体1经过热泵组件11与热换空间4之间的管道3后的温度仍然能够不大于相变材料2的凝点。因为经过外部冷却的热换流体1的温度低于热换空间4中相变材料2的温度,故相变材料2将热量传递至热换流体1,并且相变材料2的温度随着热量的传递逐渐降低,直到不大于相变材料2凝点,使得相变材料2完全转化为晶体状态,从而实现蓄冷过程。另一方面,热换流体1因为吸收了相变材料2所传递的热能,温度升高,并通过隔离层7上设置的阻隔装置8进入沉降空间,最后通过管道3与沉降空间6连接处流出相变蓄冷设备并通过管道3再次流入热泵组件11中进行冷却。
相变蓄冷系统在进行放冷时,外部温度较高的热换流体1经过连接热泵组件11的管道3与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连接处进入热换空间4,与热换空间4中的相变材料2充分接触并进行热传递。因为进入的热换流体1的温度高于热换空间4中相变材料2的温度,故热能由热换流体1向相变材料2转移。随着热能的转移,热换流体1的温度逐渐降低,并经过隔离层7上设置的阻隔装置8进入沉降空间6,由沉降空间6与管道3连接处流出相变蓄热设备并进入供冷装置14中,从而实现对外部供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组件(11)、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供能组件(16),其中,
所述热泵组件(11)通过管道(3)与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管道(3)与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连通,
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设置有热换流体(1)和相变材料(2),并且,所述热换流体(1)充满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的内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内部空间包含热换空间(4),并且,所述热换空间(4)内部设置有所述相变材料(2)和支撑所述相变材料(2)的骨架结构(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结构(5)与所述相变材料(2)互相间隔位于所述热换空间(4)中,并且,所述骨架结构(5)设置有孔和/或间隙结构,基于所述孔和/或间隙结构形成所述热换流体(1)流动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内部空间还包含设置在所述热换空间(4)上方和/或下方的沉降空间(6),并且,所述沉降空间(6)与所述热换空间(4)之间通过隔离层(7)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组件(11)通过所述管道(3)与所述热换空间(4)的底部连通,所述供能组件(16)通过所述管道(3)与所述沉降空间(6)顶部连通,
或者是,
所述热泵组件(11)通过所述管道(3)与所述热换空间(4)的顶部连通,供能组件(16)通过所述管道(3)与所述沉降空间(6)底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3)与所述沉降空间(6)和/或所述热换空间(4)的连接处设置有阻隔装置(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装置(8)和/或所述隔离层(7)设置为网状结构,并且,基于所述网状结构阻止晶体状态的所述相变材料(2)进入管道(3)和/或沉降空间(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2)与所述热换流体(1)之间不相溶,并且,液态的所述相变材料(2)的密度与所述热换流体(1)的密度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组件包括热换器(9)、供热装置(12)和/或供冷装置(14),并且,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通过所述管道(3)与所述热换器(9)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换流体泵(10),并且,所述热换流体泵(10)设置在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与功能组件(16)之间,或者是,所述热换流体泵(10)设置在所述相变蓄热和/或蓄冷设备与所述热泵组件(11)之间,或者是,所述热换流体泵(10)设置在所述热泵组件(11)与所述功能组件(16)之间。
CN201820966650.5U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Active CN2083332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66650.5U CN208333211U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66650.5U CN208333211U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33211U true CN208333211U (zh) 2019-01-04

Family

ID=64768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66650.5U Active CN208333211U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3321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7909A (zh) * 2019-01-09 2019-05-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440369A (zh) * 2019-08-23 2019-11-12 哈尔滨商业大学 直接接触型相变高效储能装置及布置方法
CN111022385A (zh) * 2019-11-04 2020-04-17 浙江大学 海洋温差能俘获热机及其制造方法与海洋剖面运动平台
CN112178737A (zh) * 2019-07-04 2021-01-0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蓄能组件及热泵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7909A (zh) * 2019-01-09 2019-05-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2178737A (zh) * 2019-07-04 2021-01-0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蓄能组件及热泵系统
CN110440369A (zh) * 2019-08-23 2019-11-12 哈尔滨商业大学 直接接触型相变高效储能装置及布置方法
CN111022385A (zh) * 2019-11-04 2020-04-17 浙江大学 海洋温差能俘获热机及其制造方法与海洋剖面运动平台
CN111022385B (zh) * 2019-11-04 2021-04-27 浙江大学 海洋温差能俘获热机及其制造方法与海洋剖面运动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33211U (zh) 一种相变蓄热和/或蓄冷系统
Abokersh et al. Review of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usage for solar domestic water heating systems (SDWHS)
Guo et al. An energy-efficient composite by using expanded graphite stabilized paraffin as phase change material
Huang et al.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s) and PCMs-based technologies
Nazir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A review
Ali et al. Advances i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Liu et al. Review on solar collector systems integrated with phase‐change material thermal storage technology and their residential applications
Sharma et al.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s
CN207570148U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储热系统
CN103353181A (zh) 一种相变蓄热式光伏光热集热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02133148U (zh) 高效相变储能设备与太阳能光热系统一体化装置
CN207073963U (zh) 一种管式相变蓄能箱
CN108151568A (zh) 一种组合式相变蓄热器
CN101328400A (zh) 天然木棉纤维管包封的相变材料及其封装方法
CN109282395A (zh) 基于光伏热泵驱动的相变储能地板辐射制冷采暖系统
Vikram et al. An improvement in the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s by thermal storage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s
CN108019983A (zh) 新型太阳能单罐相变蓄热吸收式热泵
CN109297335A (zh) 一种改良式混合蓄热单罐
CN110388684A (zh) 无机相变蓄热式电采暖炉及采暖方法
CN107764112A (zh) 一种平板热管、制作方法及相变蓄放热装置
CN202660626U (zh) 相变储能设备与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装置
CN101354223A (zh) 一种蓄能装置
JP2005172342A (ja) 熱交換システム及び蓄熱材を用いた熱交換方法
CN108731529A (zh) 一种强化中低温石蜡相变蓄热的换热的系统
Pakalka et al. Analysis of possibilities to us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in heat exchangers-accumula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