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66622U - 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及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及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266622U CN208266622U CN201820520211.1U CN201820520211U CN208266622U CN 208266622 U CN208266622 U CN 208266622U CN 201820520211 U CN201820520211 U CN 201820520211U CN 208266622 U CN208266622 U CN 2082666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way
- sponge
- desilting
- biology
- pervio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及海绵透水路沿石,其中海绵透水路沿石的挡体从下到上依次为不透水混凝土层、透水混凝土层和不透水混凝土层。道路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以及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生物滞留沟,车行道的两侧每间隔一定距离设有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车行道从上到下由两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碎石基层碎石底基层和夯实土基组成,位于两个雨水井之间的路沿石为海绵透水路沿石,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与车行道的两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相通,在雨水井处的路沿石为不透水路沿石,雨水井的下端与沉沙溢流井连通,沉沙溢流井的下端设置有透水砖连通沉沙溢流井和生物滞留沟。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及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属于市政建设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城市道路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以及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生物滞留沟,所述车行道和生物滞留沟之间设置路沿石。
目前市面使用的路沿石一般为混凝土路沿石或大理石路沿石,其中,混凝土路沿石采用场外预制工艺制成,大理石路沿石采用原石切割后表面抛光工艺制成。但无论是混凝土路沿石还是大理石路沿石,都不具备透水的性能。虽然随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车行道路面设置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行道的两侧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井,但是还是无法避免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容水饱合后雨水在车行道上的径流,造成路面积水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有在路沿石上钻孔,让雨水流出车行道进入生物滞留沟,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孔易堵塞,更无法解决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积水问题。如何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是现有技术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能减少车行道路面积水现象,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包括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体从下到上依次为不透水混凝土层、透水混凝土层和不透水混凝土层,所述挡体一体浇筑成型。
优选:所述透水混凝土层为C30透水混凝土层。
优选:还包括基础,所述基础和挡体连成L形。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以及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生物滞留沟,所述车行道和生物滞留沟之间设置路沿石,所述车行道的两侧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所述路沿石位于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之间,其中沉沙溢流井靠生物滞留沟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从上到下由两层到三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不透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不透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和夯实土基组成,位于两个雨水井之间的路沿石为上述海绵透水路沿石,所述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与车行道的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相通,雨水渗透到车行道的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后通过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进入生物滞留沟;在雨水井处的路沿石为不透水路沿石,所述雨水井的下端与沉沙溢流井连通,所述沉沙溢流井的下端设置有透水砖连通沉沙溢流井和生物滞留沟。
采用上述方案,下雨天,一方面雨水渗透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再通过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渗透到生物滞留沟。另一方面,雨水流到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再通过沉沙溢流井的透水砖渗透到生物滞留沟或溢流到生物滞流沟。能有效减少车行道积水,减少车行道雨水径流,同时相当于进入生物滞留沟的雨水得到了初步的净化过滤。
上述方案中:所述生物滞留沟的沟壁上设置有隔水层。避免生物滞留沟内的雨水渗透后影响路基强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人行道从上到下依次为透水砖面层、透水水泥砂浆层、透水砼、碎石透水层、隔水层和夯实土基层,所述碎石透水层与生物滞留沟连通。
上述方案中:生物滞留沟内从上到下依次为种植土层、砂滤层和碎石盲沟。
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沙溢流井的井口设置两块雨水篦,且井口标高低于车行道的最下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层底标高。
上述方案中:所述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的高度与车行道的所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的高度和相同。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海绵透水路沿石能实现将车行道上的雨水渗透到生物滞留沟,能对雨水起到初步的过滤净化作用,减少车行道路面积水现象,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设计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合理,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一般路段截面图。
图2为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雨水井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海绵透水路沿石包括基础1和挡体2,基础1和挡体2连成L形。挡体2从下到上依次为不透水混凝土层201、透水混凝土层202 和不透水混凝土层201,挡体2一体浇筑成型。透水混凝土层202为C30透水混凝土层。
实施例2,如图1和2所示,海绵城市道路包括车行道5、人行道6以及设置在车行道5和人行道6之间的生物滞留沟7,车行道5和生物滞留沟7之间设置路沿石,车行道5的两侧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雨水井3和沉沙溢流井4,路沿石位于雨水井3和沉沙溢流井4之间,其中沉沙溢流井4靠生物滞留沟7一侧,雨水井3位于车行道5与路沿石之间,沉沙溢流井4的井口设置两块雨水篦401,且井口标高低于车行道5的最下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501层底标高。当下大雨时,沉沙溢流井4内的雨水满后,雨水通过雨水篦401溢流到生物滞留沟
车行道5从上到下由两到三层(图中为两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501、不透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502、不透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503和夯实土基504组成,位于两个雨水井3之间的路沿石为实施例1中的海绵透水路沿石,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202与车行道5的两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501相通,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202的高度与车行道的所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501的高度和相同。雨水渗透到车行道5的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501后通过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202进入生物滞留沟7。在雨水井3处的路沿石为由不透水混凝土制成的不透水路沿石10,雨水井3的下端与沉沙溢流井4连通,沉沙溢流井4的下端设置有透水砖8连通沉沙溢流井4 和生物滞留沟7。
生物滞留沟7的沟壁上设置有隔水层。生物滞留沟7内从上到下依次为种植土层701、砂滤层702和碎石盲沟703。
人行道6和生物滞留沟7之间设置有花带石9。人行道6从上到下依次为透水砖面层601、透水水泥砂浆层602、透水砼603、碎石透水层604、隔水层和夯实土基层605,碎石透水层604与生物滞留沟7连通。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总之,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以及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生物滞留沟,所述车行道和生物滞留沟之间设置路沿石,所述车行道的两侧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所述路沿石位于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之间,其中沉沙溢流井靠生物滞留沟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从上到下由两层到三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不透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不透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和夯实土基组成,位于两个雨水井之间的路沿石为海绵透水路沿石,所述海绵透水路沿石,包括挡体,所述挡体从下到上依次为不透水混凝土层、透水混凝土层和不透水混凝土层,所述挡体一体浇筑成型;所述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与车行道的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相通,雨水渗透到车行道的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后通过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进入生物滞留沟;在雨水井处的路沿石为不透水路沿石,所述雨水井的下端与沉沙溢流井连通,所述沉沙溢流井的下端设置有透水砖连通沉沙溢流井和生物滞留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为C30透水混凝土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础,所述基础和挡体连成L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沟的沟壁上设置有隔水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从上到下依次为透水砖面层、透水水泥砂浆层、透水砼、碎石透水层、隔水层和夯实土基层,所述碎石透水层与生物滞留沟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生物滞留沟内从上到下依次为种植土层、砂滤层和碎石盲沟。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沙溢流井的井口设置两块雨水篦,且井口标高低于车行道的最下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层底标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层的高度与车行道的所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的高度和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520211.1U CN208266622U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及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520211.1U CN208266622U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及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266622U true CN208266622U (zh) | 2018-12-21 |
Family
ID=64676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52021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66622U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及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26662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54438A (zh) * | 2019-04-12 | 2019-07-26 |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 高性能改性沥青、其制备方法和沥青混凝土 |
CN111648179A (zh) * | 2020-05-28 | 2020-09-11 | 河海大学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 |
CN112681054A (zh) * | 2020-12-21 | 2021-04-20 |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 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 |
-
2018
- 2018-04-12 CN CN201820520211.1U patent/CN20826662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54438A (zh) * | 2019-04-12 | 2019-07-26 |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 高性能改性沥青、其制备方法和沥青混凝土 |
CN111648179A (zh) * | 2020-05-28 | 2020-09-11 | 河海大学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 |
CN112681054A (zh) * | 2020-12-21 | 2021-04-20 |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 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266622U (zh) | 一种海绵透水路沿石及海绵城市道路结构系统 | |
CN207699971U (zh) | 一种沥青路面结构 | |
CN103103905A (zh) | 一种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及其排水结构系统 | |
CN208501416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道路结构 | |
CN109098064A (zh) | 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 | |
CN203049757U (zh) | 居民小区雨水排水收集系统 | |
KR100500957B1 (ko) | 투수성 포장재를 가진 도로 경계용 측구 및 그의 시공 방법 | |
CN111535098A (zh) | 一种城镇道路绿化带、人行道雨水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209759944U (zh) | 一种排水性路面结构组合 | |
CN208981408U (zh) | 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111042293A (zh) | 一种道路中央绿化带防渗排水结构的施工工艺 | |
CN108239905B (zh) | 一种防积水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044081B (zh) | 生态型街道排水结构 | |
CN214116117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 | |
CN105803888A (zh) | 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 | |
CN108411728A (zh) | 路面排水系统 | |
CN215210279U (zh) |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 |
CN108086459A (zh) |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 |
CN210065466U (zh) | 一种径流污染控制生态滤沟 | |
CN209924091U (zh) | 一种降低路基水位及排出路面的矩形边沟结构 | |
CN208486146U (zh) | 一种新型滤渗透园路台阶及下沉式广场铺设结构 | |
CN207228080U (zh) | 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 | |
CN206359859U (zh) | 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 | |
KR200291922Y1 (ko) | 투수성 포장재를 가진 도로 경계용 측구 | |
CN108867243A (zh) | 一种多雨地区周边道路积水收集排放系统及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69, Yanghe village,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Municip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69, Yanghe village,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MUNICIPAL DESIGN INSTITUT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