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86740U - 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86740U CN207986740U CN201820245625.8U CN201820245625U CN207986740U CN 207986740 U CN207986740 U CN 207986740U CN 201820245625 U CN201820245625 U CN 201820245625U CN 207986740 U CN207986740 U CN 2079867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nd body
- air flotation
- zone
- algae
- flotation 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包括池体,所述池体被隔板分隔为选择区、曝气区和气浮区,还包括设置在曝气区内的曝气装置、以及分别设置在气浮区顶部的除藻装置、内部的排水装置和底部的排污装置;在所述气浮区的外壁上端相邻设置一个池体深度小于气浮区池体深度的集藻区,所述集藻区池体底部设置有排藻管道,所述曝气装置由安装支架、纳米曝气软管、通过快速安装接头与所述纳米曝气软管一端连接的进气分管、以及与所述进气分管汇集连接在曝气区池体外部的进气总管构成。本方案所述的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安装,克服了传统技术配套设施较多,检修麻烦,除藻不彻底的技术缺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
背景技术
藻类是水中悬浮物的主要来源,同时藻类也是消毒副产物(DBPS)的重要前驱物质。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下能产生有害的藻毒素,多数藻类及其代谢产物均能使水体产生异臭。采用气浮的方法使微细气泡黏附在絮体表面,借助气泡上浮的作用,使絮体快速上浮而分离除去,是一种高效处理含藻水的技术。
而在现有除藻技术中,大多采用压力溶气水和凹浮气浮机气浮技术,该技术配套设备较多,检修麻烦,除藻不彻底。一方面体,现在曝气装置的安装、拆卸和检修时均需停水停机后才能进行,且操作较为复杂,耗时较长,且曝气装置曝气产生的气泡上浮速度快,气泡在含藻水中的停留时间端,曝气除藻不彻底;另一方面,传统技术通常采用泵吸和人工排泥的方式排出污泥,设备能耗大,且须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费时费力,并不经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设备结构复杂、检修不便、排泥不尽、除藻不彻底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包括池体,所述池体被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依次分隔为选择区、曝气区和气浮区,所述选择区外壁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一隔板底部设置有溢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曝气区内的曝气装置、设置在气浮区顶部的除藻装置、设置在气浮区底部的排污装置以及设置在除藻装置和排污装置之间的排水装置,所述曝气装置由多个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曝气区池体底部的安装支架、多条卡扣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纳米曝气软管、通过快速安装接头与所述纳米曝气软管一端连接的进气分管、以及与所述进气分管汇集连接在曝气区池体外部的进气总管构成。采用本方案的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一方面采用了纳米曝气软管曝气,由于纳米曝气软管的产生的气泡直径比普通曝气技术产生的气泡直径的半还小,使含藻水体系的曝气效果大大增强,并且曝气管气泡上升流速小于0.45m/s,远远小于普通曝气管气泡1.0m/s以上的上升流速,使气泡在含藻水体系中的停留时间更长,进一步提高曝气效率;另一方面,本方案所述的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安装,克服了传统技术配套设施较多,检修麻烦,除藻不彻底的技术缺陷。
优选的,所述纳米曝气软管另一端连接有能将所述纳米曝气软管牵拉卡扣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末端连接有能将所述牵引绳挂扣在曝气区池体内壁上的挂钩。采用该结构设计,在更换和检修纳米曝气管时,无需停水,只需拧开快速接头,通过牵引绳牵拉即可完成更换,缩短大量检修更换时间,提高对含藻水的处理效率。
优选的,在所述气浮区(4)的外壁上端相邻设置一个池体深度小于气浮区(4)池体深度的集藻区(7),所述集藻区(7)池体底部设置有排藻管道,用于集中收集和排放气浮池中份浮渣。
优选的,所述除藻装置由设置在气浮区池体外壁上的溶氧仪、设置在气浮区池体顶部的链传动组件和连接在所述链传动组件上的刮板组成。溶氧仪检测藻类浮渣中的溶氧量,当达到设定的值时,将信号传递给PLC控制系统,驱动链传动组件带动刮板刮除气浮池表面浮渣,实现自动化控制。
优选的,所述链传动组件由电机、主动轴、从动轴和链条构成,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分别垂直与水流方向设置在气浮池顶部两端,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两端头分别可转动地固定在气浮区的池体壁上,所述电机的转动输出轴与主动轴连接,所述链条垂直连接在所述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的两端,所述刮板平行于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连接在两端的链条上。采用该结构设计的除藻装置,刮板一次刮过的横截面积非常大,仅需少数几个来回便可将气浮区表面上的浮渣刮除干净。
优选的,所述排水装置由垂直固定在气浮区池体底部的支撑管、固定在支撑管上的多孔出水管构成,在所述多孔出水管伸出气浮区池体外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出水调节阀。采用多孔出水管排水,可以使系统中的除藻水均匀地排出池体外部,和单孔排水比起来,降低了局部旋涡的强度,旋涡附近的浮渣混乱运动减弱,更有利于浮渣静止漂浮。
优选的,所述排污装置由与气浮区池底成60°夹角倾斜固定在池体内壁上的两块排泥斗板、设置在所述排泥斗板之间的多根排泥管以及与所述排泥管汇集并贯穿气浮区池体外部的排泥总管构成,所述排泥总管上设置有自动排泥阀。排泥斗板设置,有利于加快体系中污泥的沉降,且设置为60°夹角,可以避免污泥停留在排泥斗板上,排污更干净。
优选的,气浮区池体内部的排泥管和排泥总管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排泥孔。采用穿孔方式排泥,可以使体系中各部分的污泥通过排泥孔自动排出池体外,简化了传统泵吸排泥或人工排泥的复杂程度,减少了能量消耗,节约了人力成本。
优选的,所述气浮区池体外壁内侧和气浮区第二隔板内测的顶端分别设置有倒流板,所述倒流板与竖直方向呈45°夹角。45°夹角设置倒流板,一方面有利于浮渣在气浮区表面累积,另一方面有利于橡胶刮板将浮渣刮除至排藻区。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本方案的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一方面采用了纳米曝气软管曝气,由于纳米曝气软管的产生的气泡直径比普通曝气技术产生的气泡直径的半还小,使含藻水体系的曝气效果大大增强,并且曝气管气泡上升流速小于0.45m/s,远远小于普通曝气管气泡1.0m/s以上的上升流速,使气泡在含藻水体系中的停留时间更长,进一步提高曝气效率;另一方面,本方案所述的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安装,克服了传统技术配套设施较多,检修麻烦,除藻不彻底的技术缺陷。
2.采用牵引绳安装和更换纳米曝气管,在更换和检修纳米曝气管时,无需停水,只需拧开快速接头,通过牵引绳牵拉即可完成更换,缩短大量检修更换时间,提高对含藻水的处理效率。
3.采用了多孔排水和穿孔排位的技术,实现除藻水和池底污泥的自动排放,简化了传统泵吸排泥或人工排泥的复杂程度,减少了能量消耗,节约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的平面图。
图中标记为:1-进水口;2-选择区;3-曝气区;4-气浮区;5-刮板;6-链传动组件;7-集藻区;8-倒流板;9-出水调节阀;10-多孔出水管;11-排泥斗板;12-支撑管;13-排泥管;14-安装支架;15-纳米曝气软管;16-牵引绳;17-快速接头;18-手动阀;19-进气总管;20-溶氧仪;21-排污阀;22-第一隔板;23-第二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图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除藻设备,包括池体、曝气装置、除藻装置、排水装置以及排污装置。
所述池体被第一隔体和第二隔体依次分隔为选择区2、曝气区3和气浮区4。所述选择区2的外壁上端设置有进水口1,内壁底端设置有溢水口,选择区2的水可通过所述溢水口进入曝气区3。所述气浮区4的外壁内侧和所述气浮区4的第二隔体内侧的顶端分别设置有倒流板8,所述倒流板8分别与所述隔体和外壁成45°夹角。在所述气浮区4的外壁上端相邻设置一个集藻区7,所述集藻区7的深度小于池体深度,在所述集藻区7底部设置有排藻管道。
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曝气区3内,由安装支架14、纳米曝气软管15、牵引绳16、快速接头、手动阀、进气分管和进气总管构成。
所述安装支架14设置为多个,并平行、间隔安装在曝气区3池体底部,所述安装支架14上设置有多个圆弧形卡槽,所述纳米曝气软管15一端通过快速安装接头与所述进气分管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分管的另一端伸出曝气区3池体外,分别汇集于压缩空气进气总管,并分别在伸出曝气区3池体的进气分管上设置手动阀,用于控制压缩空气的流量,所述纳米曝气软管15的另一端连接有牵引绳16,牵引绳16末端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能将牵引绳16挂在曝气区3池体内壁上。
安装纳米曝气软管15时,先通过快速安装接头将纳米曝气软管15与进气分管连接,然后通过牵引绳16牵拉,将纳米曝气软管15分别依次卡扣在安装支架14上的圆弧形卡槽内,最后将牵引绳16末端的挂钩挂在曝气池体内壁上,完成安装,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便捷。同理,采用该结构设计的曝气装置,在更换纳米曝气管时,无需停水,只需拧开快速接头,通过牵引绳16牵拉即可完成更换,缩短大量检修更换时间,提高对含藻水的处理效率。
所述除藻装置设置在气浮区4的上方,由溶氧仪、链传动组件6和连接在所述链传动组件6上的刮板5组成。
所述溶氧仪设置在气浮区4池体外壁上,所述溶氧仪的检测探头伸入气浮区4池体内。
所述链传动组件6由电机、主动轴、从动轴和链条构成。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分别垂直与水流方向设置在气浮池顶部两端,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两端头分别可转动地固定在气浮区4的池体壁上,所述电机的转动输出轴与主动轴连接,所述链条垂直连接在所述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的两端。所述刮板5平行于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连接在两端的链条上。
所述排水装置设置在气浮区4内部,由多孔出水管10、支撑管12和出水调节阀9构成。所述支撑管12垂直固定在气浮区4池体底部,所述多孔出水管10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管12顶部,一端伸出气浮区4池体外部,并在外部的多孔出水管10上设置出水调节阀9。
所述排污装置设置在气浮区4池体底部,由两块排泥斗板11、至少两根排泥管13以及与所述排泥管13汇集连接的排泥总管构成。
所述排泥斗板11分别设置在气浮区4池底两端,并斜靠固定在池体内壁上,与气浮区4池底之间的夹角为55°~65°,最佳为60°。
所述排泥管13设置在两个排泥斗板11之间,并汇集至排泥总管,所述排泥总管伸出气浮区4池体外部,并在外部的排泥总管上设置自动排泥阀。
所述排泥管13和排泥总管上表面设置有排泥孔,采用穿孔排泥方式排污。
采用本方案所述的全自动容器除藻设备,其工作原理为:含藻水通过进水口1进入选择区2并经溢水口从选择区2底部流入曝气区3底部,通过曝气区3的纳米曝气软管15进行曝气,通过曝气提推进入气浮区4,电机带动主动轴转动,从而带动链条并传动至链上橡胶刮板5,刮出上表面浮渣至除渣区并排出管外,出水管为穿孔收集水管,水管尾端安装有气动调节阀,通过气动调节出水开度即可实现全刮出表面浮渣,气浮区4底部有60度角的排泥斗板11,多根排泥管13采用穿孔排泥方式,汇集至排泥总管,通过自动排泥阀控制污泥排放,整个过程可通气浮区4上溶氧仪进行溶氧检测,而实现全自动溶气刮渣除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介媒介简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9)
1.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包括池体,所述池体被第一隔板(22)和第二隔板(23)依次分隔为选择区(2)、曝气区(3)和气浮区(4),所述选择区(2)外壁上设置有进水口(1),所述第一隔板(22)底部设置有溢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曝气区(3)内的曝气装置、设置在气浮区(4)顶部的除藻装置、设置在气浮区(4)底部的排污装置以及设置在除藻装置和排污装置之间的排水装置,所述曝气装置由多个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曝气区(3)池体底部的安装支架(14)、多条卡扣在所述安装支架(14)上的纳米曝气软管(15)、通过快速安装接头与所述纳米曝气软管(15)一端连接的进气分管、以及与所述进气分管汇集连接在曝气区(3)池体外部的进气总管(19)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曝气软管(15)另一端连接有能将所述纳米曝气软管(15)牵拉卡扣在所述安装支架(14)上的牵引绳(16),所述牵引绳(16)的末端连接有能将所述牵引绳(16)挂扣在曝气区(3)池体内壁上的挂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浮区(4)的外壁上端相邻设置一个池体深度小于气浮区(4)池体深度的集藻区(7),所述集藻区(7)池体底部设置有排藻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藻装置由设置在气浮区(4)池体外壁上的溶氧仪(20)、设置在气浮区(4)池体顶部的链传动组件(6)和连接在所述链传动组件(6)上的刮板(5)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链传动组件(6)由电机、主动轴、从动轴和链条构成,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分别垂直与水流方向设置在气浮池顶部两端,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的两端头分别可转动地固定在气浮区(4)的池体壁上,所述电机的转动输出轴与主动轴连接,所述链条垂直连接在所述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的两端,所述刮板(5)平行于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连接在两端的链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装置由垂直固定在气浮区(4)池体底部的支撑管(12)、固定在支撑管(12)上的多孔出水管(10)构成,在所述多孔出水管(10)伸出气浮区(4)池体外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出水调节阀(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装置由与气浮区(4)池底成60°夹角倾斜固定在池体内壁上的两块排泥斗板(11)、设置在所述排泥斗板(11)之间的多根排泥管(13)以及与所述排泥管(13)汇集并贯穿气浮区(4)池体外部的排泥总管构成,所述排泥总管上设置有自动排泥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气浮区(4)池体内部的排泥管(13)和排泥总管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排泥孔。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区(4)池体外壁内侧和气浮区(4)第二隔板(23)内测的顶端分别设置有倒流板(8),所述倒流板(8)与竖直方向呈45°夹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45625.8U CN207986740U (zh) | 2018-02-11 | 2018-02-11 | 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45625.8U CN207986740U (zh) | 2018-02-11 | 2018-02-11 | 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86740U true CN207986740U (zh) | 2018-10-19 |
Family
ID=63824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245625.8U Active CN207986740U (zh) | 2018-02-11 | 2018-02-11 | 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8674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99751A (zh) * | 2018-12-10 | 2019-03-01 | 广东时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不锈钢全自动气浮机 |
CN111039461A (zh) * | 2019-12-30 | 2020-04-21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养殖水体的脱氮除藻修复系统 |
-
2018
- 2018-02-11 CN CN201820245625.8U patent/CN20798674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99751A (zh) * | 2018-12-10 | 2019-03-01 | 广东时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不锈钢全自动气浮机 |
CN111039461A (zh) * | 2019-12-30 | 2020-04-21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养殖水体的脱氮除藻修复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34178U (zh) | 印花废水处理装置 | |
CN207986740U (zh) | 一种全自动溶气除藻设备 | |
CN111039458B (zh) | 一种高原湖泊渔业水域生态修复装置 | |
CN210915467U (zh) | 一种市政污水回收处理装置 | |
CN106552445B (zh) |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1013208A (zh) | 一种辐流式二沉池清理装置 | |
CN110089479B (zh) | 一种水产品循环水培养实验室养殖装置 | |
CN208553315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固液分离装置 | |
CN209449489U (zh) | 一种环保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 |
CN108854257B (zh) |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 |
CN108558022B (zh) | 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8786251B (zh) | 一种供水系统用杂物去除装置 | |
CN206941547U (zh) | 生化池漂浮物收集器 | |
CN106698713B (zh) | 污水处理中固液分离系统 | |
CN212914636U (zh) | 一种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增效装置 | |
CN214714580U (zh) | 一种畜禽养殖废水圆形竖流式沉淀池刮渣装置 | |
CN211521684U (zh) | 一种处理污水漂浮物的装置 | |
CN211471161U (zh) | 一种工业污水多级处理设备 | |
CN220223690U (zh) | 一种便于检修和排渣的气浮机 | |
CN2858031Y (zh) | 双重过滤自反冲海水悬浮颗粒物去除装置 | |
CN112704926A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 |
CN208732770U (zh) | 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气浮过滤一体机 | |
CN207159012U (zh) | 一种污水环保处理系统 | |
CN218516167U (zh) | 一种周边传动刮泥机 | |
DK169719B1 (da) | Renseanlæg med filter til separering af aktivt slam og renset vand i en procestan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