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料小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料小车。
背景技术
钢带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钢带进行压紧作业,如图1所示,对钢带卷6向不同工位运载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稳定的运载工具,具体的,需要将钢带卷6运载至挤压设备5并将钢带卷套设在固定辊5上,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运载钢带卷6并且可将钢带卷6套设至固定辊5上的运料小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料小车,能够运载钢带卷并且可将钢带卷套设至固定辊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运料小车,包括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上的升降装置和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内的支撑翻转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轨道、滚动设置于所述轨道上的车轮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轮组件上的运动导向组件和马达驱动组件,所述升降装置位于运料小车移动方向两侧各设置有两组车轮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装置可带动升降装置在水平面内沿轨道直线运动将钢带卷运送至挤压设备处,同时通过升降装置驱动钢带卷上下移动保持其轴心与固定辊高度基本持平,通过支撑翻转装置对钢带卷进行高度和角度的调整并通过驱动装置将钢带卷套设在固定辊上。
优选的,所述车轮组件包括支撑板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且设置于所述轨道上方的行走轮,平行设置的两条轨道上分别设置有两组车轮组件,其中三组车轮组件上设置有运动导向组件,另外一组车轮组件上设置有马达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行走轮可起到支撑行走的作用,马达驱动组件可驱动行走轮在轨道上行走,同时运动导向组件保证行走轮在轨道上稳定行走,可防止行走轮脱离轨道。
优选的,所述马达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一固定块、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上的驱动马达、设置于所述驱动马达上的驱动轮,所述驱动马达竖直向下设置,所述驱动轮与所述轨道侧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马达上的驱动轮与轨道侧壁贴合,当驱动马达转动时可带动运料小车在轨道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运动导向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二固定块、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上且分别位于轨道两侧的两个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轴心竖直设置且导向轮轮面与轨道侧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动导向组件通过抵接在轨道侧壁上的两个导向轮限制运料小车的运动方向,保证行走轮在轨道上移动,防止发生脱轨偏移。
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运动机架、套设于所述运动机架内的滑动套筒、竖直设置于所述滑动套筒内的升降液压缸和固定连接于所述运动机架上且与所述滑动套筒抵接的限位组件,所述升降液压缸的缸筒与所述运动机架底部固定且活塞杆与所述滑动套筒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运动机架上的支撑块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块上的抵紧轮,所述抵紧轮转轴水平设置且轮面抵紧所述滑动套筒外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装置可起到支撑钢带卷上下移动的作用,同时通过限位组件可避免滑动套筒与运动机架直接接触产生较大的滑动摩擦。
优选的,所述运动机架和滑动套筒均为截面呈方形的长方形套管,所述限位组件在运动机架四个侧面上沿运动机架高度方向设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滑动套筒在运动机架上的滑动更加平稳,产生的摩擦阻力更小。
优选的,所述滑动套筒上设置有竖直的滑板,所述滑板为长方形滑板,所述抵紧轮与所述滑板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板的设置可进一步减小抵紧轮与滑动套筒的摩擦力,是运滑动套筒上下移动时耗能更小且运动更加平稳。
优选的,所述支撑翻转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滑动套筒顶端的滑套、竖直设置且缸筒与所述滑套底部固接的支撑液压缸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液压缸上方且与滑动连接于滑套内壁的支撑块,所述滑套上端设置有平行于轨道、并排设置的两个支撑辊,所述支撑块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翻转支块,所述翻转支块为由一侧支撑辊至另一侧支撑辊顶部高度逐渐降低的楔形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液压缸驱动 翻转支块上下滑动,从而顶起钢带卷便于其固定至固定辊上,通过将翻转支块设置成楔形可达到便于使钢带卷上抬并发生请微旋转的效果,使其固定至固定辊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滑套底部开设有避让孔,所述支撑液压缸下端伸入所述避让孔内且通过螺栓与滑套底部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 通过驱动装置可带动升降装置在水平面内沿轨道直线运动将钢带卷运送至挤压设备处,同时通过升降装置驱动钢带卷上下移动保持其轴心与固定辊高度基本持平,通过支撑翻转装置对钢带卷进行高度和角度的调整并通过驱动装置将钢带卷套设在固定辊上;
2. 通过行走轮可起到支撑行走的作用,马达驱动组件可驱动行走轮在轨道上行走,同时运动导向组件保证行走轮在轨道上稳定行走,同时可防止行走轮脱离轨道;
3. 升降装置可起到支撑钢带卷上下移动的作用,同时通过限位组件可避免滑动套筒与运动机架直接接触产生较大的滑动摩擦。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附图;
图2是运料小车沿移动方向截面视图;
图3是运料小车垂直移动方向截面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放大视图;
图5是限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运动导向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驱动装置;11、轨道;111、工字钢;12、车轮组件;121、支撑板;122、行走轮;13、运动导向组件;131、第二固定块;1311、加强板;132、导向轮;14、马达驱动组件;141、第一固定块;142、驱动轮;143、驱动马达;2、升降装置;21、运动机架;22、滑动套筒;221、滑板;222、加强筋;223、固定板;23、升降液压缸;231、液压缸接头组件;2311、卡接帽;2312、连接螺栓;24、限位组件;241、定位块;2411、转接部;2412、固定部;242、抵紧轮;3、支撑翻转装置;31、滑套;311、避让孔;312、支撑辊;3121、橡胶垫圈;32、支撑液压缸;321、液压缸耳环;322、插销;33、支撑块;331、避让凹槽;34、固定套筒;341、折耳;35、翻转支块;4、挤压设备; 5、固定辊;6、钢带卷;7、预埋板;8、地脚螺栓;9、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 “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运料小车,结合图1至图3,包括驱动装置1、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1上的升降装置2和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2内的支撑翻转装置3,驱动装置1可带动升降装置2和支撑翻转装置3做靠近和远离挤压设备4上的固定辊5的水平直线运动,从而便于将放置于运料小车上的钢带卷6固定至挤压设备4的固定辊5(见图1)上。
驱动装置1包括固定于通向固定辊5的坑道9(见图1)内部的轨道11、设置于轨道11上的车轮组件12、固定连接于车轮组件12上的运动导向组件13和马达驱动组件14,其中轨道11平行设置有两条且均与固定辊5平行,轨道11下方通过工字钢111支撑,该工字钢111上侧板与轨道11的下侧板螺栓连接且下侧板通过螺栓固定至设置于坑道9(见图1)侧壁上的预埋板7和地脚螺栓8上,从而使轨道11的固定较为稳定、牢固。
车轮组件12包括支撑板121和转动连接于支撑板121且设置于轨道11上方的行走轮122,支撑板121固定于升降装置2前后两端的外壁上,通过支撑板121和行走轮122的支撑使运料小车可在轨道11上移动,支撑板121为竖直设置且平行于轨道11的板体,行走轮122转动连接于支撑板121靠向轨道11一侧且其转轴垂直于支撑板121,行走轮122的轮面与轨道11上侧板抵接使行走轮122可在轨道11上沿轨道11滚动。平行设置的两条轨道11上分别设置有两组车轮组件12,其中三组车轮组件12上设置有运动导向组件13,另外一组车轮组件12上设置有马达驱动组件14。
马达驱动组件14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21的第一固定块141、固定于第一固定块141上的驱动马达143、设置于驱动马达143上的驱动轮142,第一固定块141为竖直固定于支撑板121远离升降装置2一端且平行于轨道11设置的板体,驱动马达143竖直向下固定在第一固定块141靠近升降装置2中心位置一侧,驱动轮142固定于驱动马达143的转子上且轮面与轨道11侧壁抵接,当驱动马达143运行时可使运料小车在轨道11上移动。
结合图2和图6,运动导向组件13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21的第二固定块131和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块131上且分别位于轨道11两侧的两个导向轮132,第二支撑块33与支撑板121远离升降装置2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131由水平设置和竖直设置的板体拼接而成,第二固定块131上设置有连接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中心位置的加强板1311。导向轮132通过竖直设置在加强板1311两侧的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二固定块131上,第二固定块131上的两个导向轮132分置轨道11两侧且均与轨道11抵接,在运动导向组件13的作用下可保证行走轮122沿轨道11移动时不会发生偏移。
结合图2和图3,升降装置2包括运动机架21、套设于运动机架21内的滑动套筒22、竖直设置于滑动套筒22内的升降液压缸23和固定连接于运动机架21上且与滑动套筒22抵接的限位组件24,运动机架21和滑动套筒22均为截面呈方形且竖直设置的长方形套管,其中运动机架21与轨道11垂直的两侧面两端分别与支撑板121固定连接,使升降装置2可在驱动装置1的支撑下沿轨道11滑行。
结合图2和图6,滑动套筒22通过限位组件24滑动连接于运动机架21内,限位组件24包括固定连接于运动机架21上的定位块241和转动连接于定位块241上的抵紧轮242,定位块241包括转接部2411和固定部2412,转接部2411和固定部2412均为方形块体,其中转接部2411体积较小,抵紧轮242转动连接于转接部2411且保持转轴水平,转接部2411和抵紧轮242穿过运动机架21外壁且使抵紧轮242抵紧滑动套筒22,固定部2412位于运动机架21外部且通过螺栓与运动机架21固定连接。为增强滑动套筒22滑动的稳定性,限位组件24在运动机架21四个侧面上分别沿竖直方向上设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在水平方向上设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同时为为进一步减小抵紧轮242与滑动套筒22的摩擦力,滑动套筒22外壁上设置有滑板221,该滑板221为竖直固定于滑动套筒22上的长方形板体,滑板221远离滑动套筒22一侧光滑,抵紧轮242抵接在滑板221上使滑动套筒22上下滑动使摩擦阻力更小,滑动更加平稳。
升降液压缸23竖直设置,其缸筒通过螺栓固定在运动机架21底部,滑动套筒22内部设置有支撑板121,升降液压缸23顶部设置有液压缸接头组件231,该液压缸接头组件231包括卡接于液压缸接头组件231顶部的卡接帽2311和穿过支撑板121与卡接帽2311顶部螺纹连接的连接螺栓2312,卡接帽2311顶部与支撑板121下端抵接,连接螺栓2312使卡接帽2311与支撑板121固定连接。当升降液压缸23伸缩时可带动滑动套筒22上下滑动。为增强滑动套筒22的强度,防止其在较大受力作用下变形,滑动套筒22角部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加强筋222。
结合图2至图4,支撑翻转装置3固定设置于滑动套筒22顶部,包括固定滑套31、竖直设置且缸筒与滑套31底部固接的支撑液压缸32和设置于支撑液压缸32上方且与滑动连接于滑套31内壁的支撑块33,滑套31为上方开口的箱体结构,其下端与滑动套筒22顶部螺栓连接,滑套31底部开设有避让孔311,支撑液压缸32下端伸入所述避让孔311内且与滑套31底部固定,支撑液压缸32外壁上设置有固定套筒34,该固定套筒34上设置有水平的折耳341,固定套筒34下端伸入避让孔311内且折耳341与滑套31底部螺栓连接使支撑液压缸32固定。
滑套31顶部设置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支撑辊312,该支撑辊312平行于轨道11,支撑辊312上套设有多个橡胶圈垫圈3121,位于两侧的支撑辊上的橡胶垫圈3121对称设置,支撑块33滑动连接于滑套31内部两个支撑辊312之间的位置,支撑块33为长方形块体,支撑块33底部开设有避让凹槽331,该避让凹槽331为由支撑块33底部向上逐渐缩小的梯形凹槽,支撑液压缸32顶部设置有液压缸耳环321,液压缸耳环321伸入避让凹槽331内通过水平设置的插销322与支撑块33固定连接,当支撑液压缸32伸缩时可带动支撑环上下滑动。支撑块33上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翻转支块35,该翻转支块35为顶部高度由一侧支撑辊312至另一侧支撑辊312逐渐降低的楔形块。当钢带卷6架设于两个支撑辊312上方时,通过支撑液压缸32驱动翻转支块35向上移动可推动钢带卷6向上移动并轻微翻转,以便于将钢带卷6固定至固定辊5上。
实际使用过程中,驱动装置1可带动升降装置2在水平面内沿轨道11直线运动将钢带卷6运送至挤压设备4处,同时通过升降装置2驱动钢带卷6上下移动保持其轴心与固定辊5高度基本持平,通过支撑翻转装置3对钢带卷6进行高度和角度的调整并通过驱动装置1将钢带卷6套设在固定辊5上。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