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41271U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641271U CN207641271U CN201721319527.6U CN201721319527U CN207641271U CN 207641271 U CN207641271 U CN 207641271U CN 201721319527 U CN201721319527 U CN 201721319527U CN 207641271 U CN207641271 U CN 2076412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
- nano
- waste gas
- gas purification
- exhaust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包括废气净化装置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废气净化装置具有废气进口、净气出口、废气净化室、收集池、气水分离单元、风机,废气净化室内配置有动态拦截单元、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微纳米气泡泵、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及臭氧发生器;废气由废气进口进入废气净化装置后,经废气净化室和气水分离单元的处理后通过风机作用从净气出口排出。该系统大大降低了臭氧的用量,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能,处理成本更低,净化效果更好,适用于大风量,含低浓度的VOCs废气、油漆喷涂废气、印刷产生的废气或纺织印染产生的废气等工业尾气的处理,应用范围更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领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WHO定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指在常温下,沸点50℃-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VOCs按其化学结构,可以进一步分为:烷类、芳烃类、酯类、醛类和其他等。目前已鉴定出的有300多种。最常见的有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三氯乙烷、二异氰酸酯(TDI)、二异氰甲苯酯等。VOCs是PM 2.5形成之前最最重要的前体物,让细粒子污染渐趋严重,因此,对于VOCs的治理已经成为各地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重点。VOCs除了产生臭氧污染外,还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25-%35),VOCs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决定性前体物。随着近两年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完善,据业内人士预计,VOCs政策正遇到拐点期,预计2017年及“十三五”期间将陆续出台VOCs排污费政策与相关行业标准。一石激起千层浪,VOCs(挥发性有机物)逐渐进入环保行业和公众视野,并已经成功升级为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关注的新焦点。因此,降低颗粒物污染,去除光化学烟雾,提高城市空气质量,VOCs的控制势在必行。
如图1所示,在低温加工工业领域,VOCs排放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有机化工、石化行业、包装印刷、表面涂层等,VOCs污染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其种类有烃类、酮类、酯类、醇类、酚类、醛类、胺类、氰类等,由于VOCs成分复杂,不同类型的化合物性质各异,大多数行业的VOCs又以混合物的形式排放,因此采用单一的治理技术往往难以达到治理效果,在经济上也不划算,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多种治理技术的组合,才能达到很好的治理效果。
随着近两年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完善,油漆喷涂废气(挥发性有机物)逐渐进入环保行业和公众视野,油漆喷涂废气是PM 2.5形成之前的最最重要的前体物--的万千变化,让细粒子污染渐趋严重,对于油漆喷涂废气的治理已经成为各地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重点。油漆喷涂废气除了产生臭氧污染外,还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25-%35),油漆喷涂废气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决定性前体物。降低颗粒物污染污染,去除光化学烟雾,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油漆喷涂废气的控制势在必行。
低温等工业上,油漆喷涂废气排放涉及的行业众多,污染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其种类有烃类、酮类、酯类、醇类、酚类、醛类、胺类、氰类等。所以治理技术体系复杂,涉及10多种技术及组合技术。油漆喷涂废气成分复杂,不同类型的化合物性质各异,大多数行业的油漆喷涂废气又以混合物的形式排放,因此采用单一的治理技术往往难以达到治理效果,在经济上也不划算,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多种治理技术的组合,才能达到很好的治理效果。
对于这些废气,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VOCs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回收技术、吸附浓缩技术、生物法、催化燃烧法、吸附浓缩-催化燃烧、低温动态拦截+吸收技术、低温动态拦截+催化技术和高温焚烧技术等。在实际处理中,对于高浓度的、有回收价值的废气,首先要回收,再采用其他的技术来进行治理;对于中等浓度范围的废气,有回收价值的要进行回收,没有回收价值的要燃烧掉;但是,低浓度的,产业分布较分散的大部分的废气排放,一直困扰相关技术人员。
专利CN 205073862 U采用循环液净化回用装置处理和净化微纳米气泡净化塔及微生物净化塔产生的含较多VOCs污染物的循环液,自动供给并重复利用,极大地优化了单体微纳米气泡净化塔和微生物净化塔处理系统产生废液二次污染的限制条件,使得微纳米气泡净化塔和微生物净化塔结合处理VOCs废气能广泛使用,但是微生物发酵本身会产生异味,微纳米气泡放在前端处理,净化了气体,而含水和VOCs的微纳米气泡水进入微生物处理模块,在微生物模块聚集,最终还是经微生物模块释放出来,再复合微生物模块自身产生的气味共同排放出去,由该专利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微生物模块后并没有进一步的吸附、过滤等设施,因此,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专利描述的效果。如果微生物模块过滤效果特别好,专利描述的设备并不适应于大流量的处理,空气阻力过大,能耗过大;如果微生物模块过滤效果不是很好,专利描述的效果很难达到。在我们的调研和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其仍然存在VOC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专利CN 105056726 A公开一种VOC的臭氧微纳米气泡处理系统,包括废气处理装置、喷淋液循环过滤装置、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以及臭氧发生装置,其使用的臭氧发生装置在该系统的运行中限制了该专利的推广应用;另外,在其工艺流程中加入了pH值为6.0-6.4的弱酸性N-甲酰吗啉水溶液,根据化工基本知识:N-甲酰吗啉是良好的芳烃类溶剂,这也就是说,该专利针对芳烃效果好,正如该专利的具体实际应用案例以芳烃为例一样,但却不能广泛应用于其他如烷类、脂类和醛类等。同时,由于有添加剂的加入,会使成本和运行控制带来一定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高效率、低成本的废气达标排放的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经我们实验发现,VOCs在空气中存在时,大量被微细颗粒吸附,当微颗粒被除掉时,大部分VOCs也同时被除掉。基于以上实际现象,当我们对大风量、低浓度VOCs、含微细颗粒的气体净化时,首先将微细颗粒用动态拦截技术清除掉,相对大量的VOCs就被清除掉了,这样被初步净化过的气体再经进一步处理就可以达到达标排放,并且微细颗粒物量急剧减少。同时,从微细颗粒处理角度而言,较大颗粒的质量巨大但数量相对较少,超细颗粒的质量较小但是数量巨大。如果将巨大数量的污染物提前清理,后道处理工序的处理压力自然减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废气净化装置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所述废气净化装置具有废气进口和净气出口,其内部配置有废气净化室、位于废气净化室底部的收集池、位于废气净化室顶部的气水分离单元、以及布置在净气出口处的风机;净气出口位于气水分离单元的顶部;废气净化室内配置有至少一级动态拦截单元,每一级动态拦截单元上方均布置有至少一根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微纳米气泡泵、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及臭氧发生器,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废气净化装置的收集池连接,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臭氧发生器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微纳米气泡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废气净化室内的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连接。
废气由废气进口进入废气净化装置后,经废气净化室和气水分离单元的处理后通过风机作用从净气出口排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动态拦截单元采用的是双锥台涡流动态拦截技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废气净化室内自下而上至少配置有两级动态拦截单元,所述动态拦截单元横向布置在废气净化室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动态拦截单元横向布置在废气净化室内,废气进口位于最下面一级动态拦截单元下方的侧壁处,废气经废气进口切向进入动态拦截单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废气净化室的侧壁至少布置一个吸风口,所述吸风口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的第三输入端连接,以将废气净化室内的微纳米气泡混合物抽取至微纳米气泡泵。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在废气净化装置内产生负压,并以正压的形式将被处理干净的气体抽排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配置有固液分离单元及喷淋液储罐,固液分离单元将来自收集池内收集液进行固液分离;喷淋液储罐用于存储固液分离后的收集液,并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固液分离单元包括分离泵和/或固液分离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关于该系统的应用,即将该系统应用于含VOCs的废气的净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关于该系统的应用,即将该系统应用于油漆喷涂废气、印刷产生的废气、或纺织印染产生的废气的净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系统采用立式结构,将动态拦截单元集成在废气净化装置内部,采用上下分级设置,形成一个密封性更好的整体结构,占地面积更小。
2)通过一级甚至多级动态拦截的预处理,大量微细颗粒物被拦截处理掉,使得后道处理的工序减少,处理压力也极大降低。以后道处理设备的清洁度为例,经动态拦截预处理后的后道处理设备污染急剧降低,本来半年就需要清理的部件,可以3年以上甚至5年以上再清理,大大减少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3)该系统首先采用动态拦截技术对VOCs进行拦截处理,而后在微纳米气泡氧化废气净化装置内进行二次VOCs超强氧化降解并吸附分离。通过动态拦截技术,以及废气净化装置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形成的闭环循环的共同作用,臭氧用量大幅度降低,也大大降低了处理成本处理方法,且操作方便,处理方法也更为安全,解决了传统动态拦截效率和效能不达标的问题。
4)优选双锥台涡流动态拦截技术对废气进行拦截处理,该动态拦截技术能实现大流量废气处理,使得VOCs聚集效应大大提高,拦截排除能力强,能耗低,拦截效率非常高。
5)经过臭氧微纳米气泡喷淋液处理的VOCs气体中含有大量水雾,水雾中吸附了部分未降解的VOCs以及VOCs反应后的中间体,通过气水分离单元去除掉排放气体中的水雾,从而更充分地去除剩余的VOCs成份。
6)该系统将动态拦截单元集为一体,更适用于经预先处理后的废气净化,其采用对含VOCs的废气进行动态拦截分离、微纳米气泡雾滴吸附、微纳米气泡超强氧化等多次降解处理,使得VOC的去除率可高达97%以上,且特别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VOCs含量工业尾气的处理。
7)在工业企业产生VOCs排放的场合一定有大量的微颗粒产生,如喷漆、涂料、印刷、纺织印染等,该技术完全可应用于这些场合,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其实际应用意义巨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挥发性有机物涉及的行业分布
图2为实施例中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
废气净化装置:废气进口11、净气出口12、气水分离单元13、轴流风机14、收集池15、动态拦截单元16、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微纳米气泡泵18、臭氧发生器19、分离泵20、固液分离组件21、喷淋液储罐22、吸风口23、废气净化室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说明。
实施例1:以含VOCs的废气为例,首先,对实施例1中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如下:
气水主要是指废气净化室内整个物况中的物质,包括水、臭氧、雾滴、废气、VOCs、含VOCs的颗粒物、含VOCs的雾滴、含VOCs的水等复杂复合物。
雾滴主要是指吸附和未吸附VOCs的细小水滴和水雾。
喷淋液主要是指经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处理过的复合水经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喷射出的水滴。
收集液主要是由水气分离装置分离下来的富含臭氧、废气和VOCs的雾滴被收集形成。
雾气主要是指在废气净化室的空间内,导入的经动态拦截处理装置一次分离后依然含VOCs的废气和富含臭氧的微纳米气泡水雾化后在废气净化室的空间内形成的混合雾气。
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包括废气净化装置、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及回收装置。
废气净化装置具有废气进口11和净气出口12,内部设置有废气净化室24、气水分离单元13、轴流风机14和收集池15。
废气进口11布置在第一级动态拦截单元16下方废气净化室24的侧壁上,净气出口12布置在废气净化室24的顶部。
废气净化室24内自下而上横向布置有两级动态拦截单元16,每一级动态拦截单元16上均布置有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形成动态拦截单元16和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的交替布置结构。根据工况需要,该废气净化室也可以设计成一级动态拦截或多级动态拦截,动态拦截单元16和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自下而上交替布置,每一级动态拦截单元16上方可根据工况或装置的横截面大小设置多个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作为一组。
在动态拦截单元16的作用下,废气及所含的VOCs被第一次拦截分离,废气中所含的大量VOCs伴随微细颗粒物被拦截分离出来。作为优选方案,实施例中动态拦截单元16采用双锥台涡流动态拦截技术对废气进行拦截处理,该动态拦截技术具有空气阻力小,便于实现大流量处理,废气贯流切向碰撞急剧提高,VOCs聚集效应高,拦截排除能力强,能耗低,拦截效率高等优点,通过该动态拦截能将废气中所含的VOCs及伴随微颗粒物很好的分离出来,拦截效率非常高。
气水分离单元13布置在废气净化室24的上方,用于分离并去除气水中的水份,可选择斜板式气液分离器、旋流板式气液分离器、离心式气液分离器或丝网气液分离器等。轴流风机14布置在废气净化室上方的净气出口12处,通过轴流风机14在废气净化室内产生负压,并以正压的形式将被处理干净的气体抽排出去。收集池15布置在废气净化室底部,接收废气净化室内落入的反应液等。
被除去的水份富含臭氧、废气和VOCs,并落入至收集池15;被净化干净的气体被经轴流风机14排出到大气中。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微纳米气泡泵18、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及臭氧发生器19。
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配置有分离泵20、固液分离组件21及喷淋液储罐22。分离泵20将来自收集池内富含臭氧、废气和VOCs的收集液进行固液分离,以去除喷淋液中的固体颗粒物;固液分离组件21将分离泵20处理后的收集液进一步过滤净化,以进一步除去收集液中的固体颗粒物,具体可采用有膜分离组件或玻璃球填料过滤组件等;经固液分离组件21过滤净化后的收集液被储存在喷淋液储罐22中。值得说明的是,区别于背景技术中对比文件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的喷淋液储罐22用于承载经过滤净化后的收集液,并不加入pH值为6.0-6.4的弱酸性N-甲酰吗啉水溶液等,因此,该废气处理系统的应用范围也相对更广泛,处理效果更好。
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中的喷淋液储罐22和臭氧发生器19分别通过管道连接至微纳米气泡泵18。由喷淋液储罐22提供的净化后的喷淋液与臭氧发生器18产生的臭氧形成的气液两相流,在微纳米气泡泵18中,由于高速剪切的作用,气体被剪切成微纳米大小的气泡,该微纳米气泡与液体形成稳定的微纳米气泡水的新型气液两相流,即新的微纳米气泡水。新的微纳米气泡水在废气净化室内经水雾喷头二次雾化,形成高速、高压喷射流,即形成新的富含微纳米气泡的喷淋液,即富含微纳米气泡的雾滴。
经微纳米气泡水氧化分解后的气水经分离单元13分离后,含有臭氧、废气和VOCs的水又被重新收集,经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再次进入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进行二次雾化,如此不停的循环运行,使微纳米气泡水在整个系统中形成闭环循环,将VOCs彻底氧化分解。可见,该过程大大提高了臭氧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了臭氧的使用量。
作为进一步改进,在废气净化室24的侧壁至少布置一个吸风口23,该吸风口23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连接,以将废气净化室24内的微纳米气泡混合物(混合雾气)抽取至微纳米气泡泵,以形成一个内循环,进一步提高臭氧利用率。在多级动态拦截时,可将吸风口23设置在相邻两级动态拦截之间,但也并限制于此,而吸风口28的个数及排布方式可根据具体工况需求进行设计,能使废气净化室23内的微纳米气泡混合物(混合雾气)有效抽取至微纳米气泡泵31,此处不再赘述。通过该内循环又进一步减少了臭氧的使用量,也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
该系统将动废气经废气进口11切向进入废气净化室24,经废气净化室24内的动态拦截单元16及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的交替的拦截、氯化及吸附处理后,经气水分离单元16气液分离的干净气体经净气出口12排出。由于废气进口11进入的气体经预处理后相对更干净,且经两级动态拦截单元16及两组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的作用,气水分离单元13分离出的液体也更清洁,直接落入收集池15进行再循环即可。
该立式设计采用一体化集成的结构,占地面积小,对于大浓度的废气处理可相应的增加系统的整体高度,内部设置多级动太拦截装置及多组微纳米气泡。该系统将动态拦截单元集为一体,其更加适用于前期进行了预处理且固体杂质含量较少的废气的净化处理,以及所含颗粒物的粒径较小的废气的净化处理。
该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废气经废气进口11进入废气净化室24,
与动态拦截单元16呈切向方向,这切向进入较垂直直接进入风阻更小,转向90度换向后进入第一级动态拦截单元16,在第一级动态拦截单元16内废气流动通过的特定区域制造涡流以降低气体流动轴向流速,在气体流动切向方向提供超高速剪切拦截,实现物理剪切拦截效应,将富含VOCs的微颗粒物拦截下来并分离。在动态拦截作用下,废气及所含的VOCs被拦截分离。经微纳米气泡泵18产生并将微纳米气泡水泵入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在废气净化室24内形成富含微纳米气泡的喷淋液。被动态拦截后的废气在上升过程中,在废气净化室24内进行微纳米气泡雾滴吸附,即经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形成富含微纳米气泡的雾滴,在废气净化室内24对包括臭氧、氧化废气和VOCs各种复合物进行吸附,并形成含臭氧、氧化废气和VOCs的气水。由于VOCs能部分被水溶解吸附,而碱性水能提高对VOCs溶解吸附,当含臭氧的微纳米气泡水出现后,可以实现对VOCs的超强氧化降解。并且在微纳米气泡雾滴吸附过程中,微纳米气泡破裂使雾滴破裂形成具有更大比表面积的细小雾滴,臭氧、氧化废气和VOCs被水吸附锁定在雾滴中。经吸附分解后的气体继续上升至第二级动态拦截单元16,并重复以上过程,由于臭氧与水形成的双氧水具有的强氧化性和经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形成的细小化雾滴急剧增大的比表面,大大提高了对VOCs的强氧化和吸附作用。在经过第二级动态拦截单元16和其对应的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处理后,气水自废气净化室24上升至气水分离单元13,除去气水中的水份,此时,被净化后的干净气体经轴流风机14由净气出口12排出到大气中,被气水分离单元13分离后形成的富含臭氧、氧化废气和VOCs的水滴经废气净化室后流至收集池15,并被重新导入至臭氧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再次对水体中的VOCs的强氧化降解。以上过程往复循环,实现对VOCs的吸附降解,而新的臭氧通过臭氧发生装置不断持续补充到系统中以维持水系统的强氧化性。
在此过程中,废气净化室内产生的雾滴部分被收集到收集池15,然后经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被过滤后回用进入微纳米气泡泵18,被过滤掉的固体颗粒物被收集后集中处理,被过滤剩余的高浓度废液可收集起来供后续处理。
综上可见,该系统首先采用动态拦截对VOCs进行第一次拦截分离处理,而后在废气净化室内通过微纳米气泡进行第二次VOCs超强氧化降解并吸附分离。这相对其他处理方法更为安全,操作方便,并且处理成本低。经本系统作用后,VOCs的去除率可达97%以上甚至更高。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VOCs含量工业尾气的处理,还可适用于废气量大于2万m3/h的场合,其微型化后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相对小风量的工况场合。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还可以用于处理油漆喷涂废气。
风量2万m3/小时的油漆喷涂废气经废气进口11进入废气净化室24,与动态拦截单元16呈切向方向,这切向进入较垂直直接进入风阻更小,转向90度换向后进入第一级动态拦截单元16,在第一级动态拦截单元16内废气流动通过的特定区域制造涡流以降低气体流动轴向流速,在气体流动切向方向提供超高速剪切拦截,实现物理剪切拦截效应,将富含VOCs的油漆喷涂废气中的微颗粒物拦截下来并分离。在动态拦截作用下,油漆喷涂废气及所含的VOCs被拦截分离。经微纳米气泡泵18产生并将微纳米气泡水泵入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在废气净化室24内形成富含微纳米气泡的喷淋液。被动态拦截后的废气在上升过程中,在废气净化室24内进行微纳米气泡雾滴吸附,即经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形成富含微纳米气泡的雾滴,在废气净化室内24对包括臭氧、氧化废气和VOCs各种复合物进行吸附,并形成含臭氧、氧化废气和VOCs的气水。由于VOCs能部分被水溶解吸附,而碱性水能提高对VOCs溶解吸附,当含臭氧的微纳米气泡水出现后,可以实现对VOCs的超强氧化降解。并且在微纳米气泡雾滴吸附过程中,微纳米气泡破裂使雾滴破裂形成具有更大比表面积的细小雾滴,臭氧、氧化废气和VOCs被水吸附锁定在雾滴中。经吸附分解后的气体继续上升至第二级动态拦截单元16,并重复以上过程,由于臭氧与水形成的双氧水具有的强氧化性和经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形成的细小化雾滴急剧增大的比表面,大大提高了对VOCs的强氧化和吸附作用。在经过第二级动态拦截单元16和其对应的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17处理后,气水自废气净化室24上升至气水分离单元13,除去气水中的水份,此时,被净化后的干净气体经轴流风机14由净气出口12排出到大气中,被气水分离单元13分离后形成的富含臭氧、氧化废气和VOCs的水滴经废气净化室后流至收集池15,并被重新导入至臭氧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再次对水体中的VOCs的强氧化降解。以上过程往复循环,实现对VOCs的吸附降解,而新的臭氧通过臭氧发生装置不断持续补充到系统中以维持水系统的强氧化性。
在此过程中,废气净化室内产生的雾滴部分被收集到收集池15,然后经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被过滤后回用进入微纳米气泡泵18,被过滤掉的固体颗粒物被收集后集中处理,被过滤剩余的高浓度废液可收集起来供后续处理。同理,该系统也能对其它富含VOCs的废气进行处理,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气净化装置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所述废气净化装置具有废气进口和净气出口,其内部配置有废气净化室、位于废气净化室底部的收集池、位于废气净化室顶部的气水分离单元、以及布置在净气出口处的风机;净气出口位于气水分离单元的顶部;废气净化室内配置有至少一级动态拦截单元,每一级动态拦截单元上方均布置有至少一根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
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微纳米气泡泵、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及臭氧发生器,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废气净化装置的收集池连接,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臭氧发生器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微纳米气泡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废气净化室内的微纳米气泡水雾喷头连接;
其中,所述动态拦截单元横向布置在废气净化室内,废气进口位于最下面一级动态拦截单元下方的侧壁处,废气经废气进口沿动态拦截单元切向进入废气净化室,经转向后垂直进入动态拦截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拦截单元采用的是双锥台涡流动态拦截技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净化室内自下而上至少配置有两级动态拦截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净化室的侧壁至少布置一个吸风口,所述吸风口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的第三输入端连接,以将废气净化室内的微纳米气泡混合物抽取至微纳米气泡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在废气净化装置内产生负压,并以正压的形式将被处理干净的气体抽排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液循环过滤单元配置有固液分离单元及喷淋液储罐,固液分离单元将来自收集池内收集液进行固液分离;喷淋液储罐用于存储固液分离后的收集液,并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泵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分离单元包括分离泵和/或固液分离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19527.6U CN207641271U (zh) | 2017-10-13 | 2017-10-13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19527.6U CN207641271U (zh) | 2017-10-13 | 2017-10-13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41271U true CN207641271U (zh) | 2018-07-24 |
Family
ID=62883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319527.6U Active CN207641271U (zh) | 2017-10-13 | 2017-10-13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41271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11051A (zh) * | 2017-10-13 | 2017-12-26 | 南京意西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
CN113795325A (zh) * | 2019-03-29 | 2021-12-14 | 曾固 | 一种气体裂泡净化装置、系统、方法及应用 |
CN114307548A (zh) * | 2021-12-20 | 2022-04-12 | 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 一种用于有机废气VOCs处理的系统及空化器 |
CN114806810A (zh) * | 2022-06-14 | 2022-07-29 | 南京工业大学 | 一种氧气微纳气泡增强好氧发酵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 |
CN115400583A (zh) * | 2021-05-27 | 2022-11-29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微纳米气泡催化氧化与吸附耦合处理VOCs的装置和方法 |
CN116943414A (zh) * | 2023-09-18 | 2023-10-27 | 苏州敬天爱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废气净化装置及智能化印染废气余热利用和深度治理设备 |
-
2017
- 2017-10-13 CN CN201721319527.6U patent/CN2076412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11051A (zh) * | 2017-10-13 | 2017-12-26 | 南京意西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
CN113795325A (zh) * | 2019-03-29 | 2021-12-14 | 曾固 | 一种气体裂泡净化装置、系统、方法及应用 |
CN115400583A (zh) * | 2021-05-27 | 2022-11-29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微纳米气泡催化氧化与吸附耦合处理VOCs的装置和方法 |
CN114307548A (zh) * | 2021-12-20 | 2022-04-12 | 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 一种用于有机废气VOCs处理的系统及空化器 |
CN114806810A (zh) * | 2022-06-14 | 2022-07-29 | 南京工业大学 | 一种氧气微纳气泡增强好氧发酵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 |
CN116943414A (zh) * | 2023-09-18 | 2023-10-27 | 苏州敬天爱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废气净化装置及智能化印染废气余热利用和深度治理设备 |
CN116943414B (zh) * | 2023-09-18 | 2023-12-15 | 苏州敬天爱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废气净化装置及智能化印染废气余热利用和深度治理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641271U (zh)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 |
CN107511051A (zh)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立式废气处理系统 | |
CN106975311B (zh) | 烟气除霾减碳微藻养殖系统及烟气处理方法 | |
CN107497278A (zh)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卧式废气处理系统 | |
US20090169440A1 (en) | pollution treatment device for volatile organic gas | |
CN105056726A (zh) | 一种voc的臭氧微纳米气泡处理系统 | |
CN206535402U (zh) | 一种喷涂废气净化处理系统 | |
CN106938173A (zh) | 一种等离子体微纳米气泡染色废水、VOCs协同处理系统 | |
CN208660820U (zh) | 一种喷漆工艺光催化除臭设备 | |
CN201988299U (zh) | 一种废气净化装置 | |
CN104128059A (zh) | 撞击流气体净化系统 | |
CN108993107A (zh) | 一种废气处理方法及废气处理系统 | |
CN110314507A (zh) | 一种印刷有机废气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 | |
CN106310892B (zh) | 一种喷涂废气处理系统及其应用 | |
CN206404519U (zh) | 一种废气处理系统 | |
CN1951544A (zh) | 一种光化学降解有机物气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9603466A (zh) | 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及有机废气处理方法 | |
CN207805361U (zh) | 基于动态拦截和微纳米气泡技术的卧式废气处理系统 | |
CN107051195B (zh) | 一种有机废气分区氧化旋流净化方法及装置 | |
CN204973576U (zh) | 治理合成革废气的装置 | |
CN203954985U (zh) | 撞击流气体净化系统 | |
CN106039956A (zh) | 一种节能型多效VOCs净化反应器及VOCs净化处理方法 | |
CN207076344U (zh) | 一种净化一体设备及净化一体系统 | |
CN109529557A (zh) | 一种云雾超重力voc处理系统 | |
CN207203847U (zh) | 一种有机废气分区氧化旋流净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