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17795U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617795U CN207617795U CN201721584703.9U CN201721584703U CN207617795U CN 207617795 U CN207617795 U CN 207617795U CN 201721584703 U CN201721584703 U CN 201721584703U CN 207617795 U CN207617795 U CN 2076177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wheel cover
- cover inner
- inner panel
- reinforc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包括独悬安装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和减震器加强板,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固定于所述轮罩内板上,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上部与所述轮罩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与后大梁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与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上部与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轮罩外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后独悬载荷的传递路径连贯,解决了独悬载荷容易在传递路径过程中在突变位置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能够改善整车NHV性能,保证车身结构耐久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上的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
车身结构由外覆盖件、梁、支柱和结构加强件构成,是承受路面底盘碰撞等载荷和传递载荷的基本系统。车身结构设计对车身的安全,耐久强度、弯曲和扭转刚度、白车身模态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车身结构设计不但影响车身的性能,也影响车身的重量和成本。
配置后独立悬架对比配置后扭力梁的车型,能改善驾驶平顺性和舒适性,但是配置后独立悬架的车身受到后独立悬架的载荷比配置后扭力梁的大很多。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3对传统的后独立悬架安装结构进行说明,通常减震器加强板2的下部连接到轮罩外板3,减震器加强板2的上部连接到后侧固定窗区域,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与后车架横梁14(第一后车架横梁8和第二车架横梁9)错位,独悬安装板5只连接到后大梁4的翻边,连接效果差。传统结构的后独立悬架载荷传递路径不连贯,这种传递路径没能很好的与车身骨架连接,导致后独立悬架的载荷无法很好传递到车身骨架零件上,容易在传递路径过程中在突变位置,应力集中,造成车身耐久路试开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独悬载荷的传递路径连贯,解决了独悬载荷容易在传递路径过程中在突变位置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能够改善整车NHV性能,提高整车刚度,保证车身结构耐久可靠性的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包括独悬安装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和减震器加强板,轮罩内板与轮罩外板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与所述轮罩外板的连接处均与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减震器固定于所述独悬安装板上,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固定于所述轮罩内板上,所述减震器加强板固定于后侧围中板上,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上部与所述轮罩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与后大梁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与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上部与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轮罩外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还可以是:
所述独悬安装板与所述轮罩内板部分重叠,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上部与所述轮罩内板焊接固定。
所述后大梁的腔体内设有后大梁加强板,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延伸至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后大梁加强板之间,所述后大梁加强板和所述后大梁均与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固定连接。
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与所述后大梁和所述后大梁安装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螺栓至少设有三个,所述螺栓在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等间隔分布。
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包括一体成型的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上部、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中部和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下部,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有间隙,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中部与所述轮罩内板搭接固定。
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通过地板撑板与所述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地板支撑板为L型板,所述地板撑板水平设置的横板与所述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地板撑板垂直设置的竖板与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固定连接。
所述后车架横梁包括第一后车架横梁和第二后车架横梁,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通过两块所述地板撑板分别与第一后车架横梁和第二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焊接固定。
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有间隙,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轮罩外板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包括独悬安装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和减震器加强板,轮罩内板与轮罩外板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与所述轮罩外板的连接处均与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减震器固定于所述独悬安装板上,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固定于所述轮罩内板上,所述减震器加强板固定于后侧围中板上,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上部与所述轮罩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与后大梁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与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上部与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轮罩外板固定连接。这样,由于独悬安装板是用来安装减震器的,所以独悬载荷将通过独悬安装板向车身其他部位传递,由于独悬安装板与轮罩内板固定连接,轮罩内板与轮罩外板固定连接,轮罩外板分别与后侧围中板和减震器加强板固定连接,减震器加强板与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一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传递至轮罩内板,沿着轮罩内板传递至轮罩外板,沿着轮罩外板传递至减震器加强板,沿着减震器加强板传递至后侧围中板和C柱上加强板;由于独悬安装板与轮罩内板固定连接,轮罩内板与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二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传递至轮罩内板,沿轮罩内板传递至后侧围中板;由于独悬安装板与轮罩内板固定连接,轮罩内板上固定有轮罩内板上加强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上部与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三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传递至轮罩内板,从轮罩内板传递至轮罩内板上加强板,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传递至后侧围中板;由于独悬安装板的下部与后大梁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四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传递至后大梁;由于独悬安装板与轮罩内板固定连接,轮罩内板上固定有轮罩内板上加强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与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五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传递至轮罩内板,从轮罩内板传递至轮罩内板上加强板,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传递至后车架横梁。这样后独悬载荷传递到后侧围和后车架上,后独悬载荷的传递路径连贯,解决了独悬载荷容易在传递路径过程中在突变位置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后独悬安装结构的动刚度,改善整车的NHV性能,还提高了整车刚度,保证了车身结构的耐久可靠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具有以下优点:后独悬载荷的传递路径连贯,解决了独悬载荷容易在传递路径过程中在突变位置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能够改善整车NHV性能,提高整车刚度,保证车身结构耐久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的后独立悬架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现有技术的内轮罩上加强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现有技术的图1中截面A-A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的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的内轮罩上加强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的图4中截面B-B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的减震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的图7中截面C-C示意图
图号说明
1…C柱上加强板 2…减震器加强板 3…轮罩外板
4…后大梁 5…独悬安装板 6…轮罩内板上加强板
7…轮罩内板 8…第一后车架横梁 9…第二后车架横梁
10…地板撑板 11…后侧围中板 12…螺栓
13…减震器 14…后车架横梁 15…后大梁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图4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7,包括独悬安装板5、轮罩内板7上加强板6和减震器13加强板2,轮罩内板7与轮罩外板3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7与所述轮罩外板3的连接处均与后侧围中板11固定连接,减震器13固定于所述独悬安装板5上,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固定于所述轮罩内板7上,所述减震器13加强板2固定于所述后侧围中板11上,所述独悬安装板5的上部与所述轮罩内板7固定连接,所述独悬安装板5的下部与后大梁4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的上部与后侧围中板11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的下部与后车架横梁14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2的上部与C柱上加强板1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2的下部与所述轮罩外板3固定连接。这样,由于独悬安装板5是用来安装减震器13的,所以独悬载荷将通过独悬安装板5向车身其他部位传递,由于独悬安装板5与轮罩内板7固定连接,轮罩内板7与轮罩外板3固定连接,轮罩外板3分别与后侧围中板11和减震器加强板2固定连接,减震器加强板2与C柱上加强板1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一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5传递至轮罩内板7,沿着轮罩内板7传递至轮罩外板3,沿着轮罩外板3传递至减震器加强板2,沿着减震器加强板2传递至后侧围中板11和C柱上加强板1;由于独悬安装板5与轮罩内板7固定连接,轮罩内板7与后侧围中板11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二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5传递至轮罩内板7,沿轮罩内板7传递至后侧围中板11;由于独悬安装板5与轮罩内板7固定连接,轮罩内板7上固定有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的上部与后侧围中板11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三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5传递至轮罩内板7,从轮罩内板7传递至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传递至后侧围中板11;由于独悬安装板5的下部与后大梁4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四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5传递至后大梁4;由于独悬安装板5与轮罩内板7固定连接,轮罩内板7上固定有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的下部与后车架横梁14固定连接,所以后独悬载荷的第五条传递路径为:后独悬载荷从独悬安装板5传递至轮罩内板7,从轮罩内板7传递至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传递至后车架横梁14。这样,后独悬载荷传递到后侧围和后车架上,后独悬载荷的传递路径连贯,解决了独悬载荷容易在传递路径过程中在突变位置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后独悬安装结构的动刚度,改善整车的NHV性能,还提高了整车刚度,保证了车身结构的耐久可靠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具有以下优点:后独悬载荷的传递路径连贯,解决了独悬载荷容易在传递路径过程中在突变位置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能够改善整车NHV性能,提高整车刚度,保证车身结构耐久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7,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独悬安装板5与所述轮罩内板7部分重叠,所述独悬安装板5的上部与所述轮罩内板7焊接固定,所述独悬安装板5的下部与所述后大梁4固定连接。这样,所述独悬安装板5与所述轮罩内板7部分重叠对所述轮罩内板7起到了支撑加强的作用,焊接固定适合于连接整体式车身结构,焊接后可保持车身的完整性,不需要增加结合件,符合汽车的轻量化要求。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后大梁4的腔体内设有后大梁加强板15,所述独悬安装板5的下部延伸至所述后大梁4与所述后大梁加强板15之间,所述后大梁加强板15和所述后大梁4均与所述独悬安装板5的下部固定连接。这样,所述独悬安装板5与后大梁4的连接面积增大,连接更加稳固。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独悬安装板5的下部与所述后大梁4和所述后大梁加强板15通过螺栓12固定连接。这样,通过螺栓12将三层板固定连接,增加了安装结构的刚度,螺纹拧紧时能产生很大的轴向力,适于载荷变化或有冲击振动,要求联接紧密或具有较大刚性的场合。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螺栓12至少设有三个,所述螺栓12在所述独悬安装板5的下部等间隔分布。这样,为了保证结构的刚度和连接的稳固,所述螺栓12的数量不宜过少。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7,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包括一体成型的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上部、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中部和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下部,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上部与后侧围中板11有间隙,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中部与所述轮罩内板7重叠。这样,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所述后侧围中板11和所述轮罩内板7三者之间围设有腔体,当此处受到外力挤压时,由于形成的腔体内有空气,腔体内的空气会抵抗外力,防止形变,保证了此处结构的刚度。此处腔体不宜过大,过大会影响车内空间。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6通过地板撑板10与所述后车架横梁14固定连接,所述地板支撑板10为L型板,所述地板支撑板10水平设置的横板与所述后车架横梁14固定连接,所述地板撑板10垂直设置的竖板与所述轮罩内上加强板下部固定连接。这样,由于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下部与后车架横梁14垂直设置,通过设置L型地板撑板10连接,适用于此处结构,增加了连接的紧密性和此处结构的刚度,并且零件成型容易。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后车架横梁14包括第一后车架横梁8和第二后车架横梁9,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通过两块所述地板撑板10分别与第一车架横梁8和第二车架横梁9固定连接。这样,所轮罩内板上加强板6与两个后车架横梁14固定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固,后独悬载荷能传递到两根后车架横梁14上,传递路径流畅,传递范围更广,能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7,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减震器加强板2的上部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1焊接固定。这样,焊接固定适合于连接整体式车身结构,焊接后可保持车身的完整性,不需要增加结合件,符合汽车的轻量化要求。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减震器加强板2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11有间隙,所述减震器加强板2的下部与所述轮罩外板3焊接固定。这样,所述减震器加强板2、所述轮罩外板3和所述后侧围中板11三者之间围设有腔体,当此处受到外力挤压时,由于腔体内有空气,腔体内的空气会抵抗外力,防止形变,保证了此处结构的刚度。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独悬安装板、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和减震器加强板,轮罩内板与轮罩外板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与所述轮罩外板的连接处均与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减震器固定于所述独悬安装板上,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固定于所述轮罩内板上,所述减震器加强板固定于后侧围中板上,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上部与所述轮罩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与后大梁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固定连接,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与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上部与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轮罩外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独悬安装板与所述轮罩内板部分重叠,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上部与所述轮罩内板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大梁的腔体内设有后大梁加强板,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延伸至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后大梁加强板之间,所述后大梁加强板和所述后大梁均与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与所述后大梁和所述后大梁安装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至少设有三个,所述螺栓在所述独悬安装板的下部等间隔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包括一体成型的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上部、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中部和轮罩内板上加强板下部,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有间隙,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中部与所述轮罩内板搭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通过地板撑板与所述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地板支撑板为L型板,所述地板撑板水平设置的横板与所述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地板撑板垂直设置的竖板与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的下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横梁包括第一后车架横梁和第二后车架横梁,所述轮罩内板上加强板通过两块所述地板撑板分别与第一后车架横梁和第二后车架横梁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焊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中板有间隙,所述减震器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轮罩外板焊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84703.9U CN207617795U (zh) | 2017-11-23 | 2017-11-23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84703.9U CN207617795U (zh) | 2017-11-23 | 2017-11-23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17795U true CN207617795U (zh) | 2018-07-17 |
Family
ID=62824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84703.9U Active CN207617795U (zh) | 2017-11-23 | 2017-11-23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1779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78104A (zh) * | 2018-08-30 | 2019-01-11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后轮包处的车体连接结构 |
CN109823401A (zh) * | 2017-11-23 | 2019-05-31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CN113386880A (zh) * | 2021-06-29 | 2021-09-1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悬挂安装结构 |
-
2017
- 2017-11-23 CN CN201721584703.9U patent/CN20761779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23401A (zh) * | 2017-11-23 | 2019-05-31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CN109823401B (zh) * | 2017-11-23 | 2024-04-26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CN109178104A (zh) * | 2018-08-30 | 2019-01-11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后轮包处的车体连接结构 |
CN109178104B (zh) * | 2018-08-30 | 2019-12-17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后轮包处的车体连接结构 |
CN113386880A (zh) * | 2021-06-29 | 2021-09-1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悬挂安装结构 |
CN113386880B (zh) * | 2021-06-29 | 2022-04-01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悬挂安装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93115B (zh) | 汽车后轮罩内板加强装置及汽车 | |
CN203864796U (zh) | 前副车架总成 | |
CN201296297Y (zh) | 车身前围板加强结构和车身前围板总成 | |
US10953921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CN207617795U (zh)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
US20200102013A1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CN110341805A (zh) | 一种白车身框架总成 | |
JP6767450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208233174U (zh) | 一种白车身框架总成 | |
JP2008230421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CN111216796B (zh) | 一种新型钢制框式后副车架 | |
CN106004291B (zh) | 一种车辆前桥 | |
CN107856521A (zh) | 电动车抗扭悬置及其连接结构 | |
CN107161217A (zh) | 一种提升后悬置安装点刚度的前副车架加强支架结构 | |
CN109823401A (zh) |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 |
CN104554444A (zh) | 汽车后副车架 | |
CN102107677B (zh) | 上控制臂支架总成 | |
CN112373564B (zh) |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 |
CN206841540U (zh) | 一种汽车地板横梁连接结构 | |
CN201824956U (zh) | 一种汽车衣帽架框架结构 | |
CN201325558Y (zh) | 正三轮摩托车的后轮悬挂结构 | |
CN107600190A (zh) | 多元素混合设计车体 | |
CN108016508A (zh) | 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 |
CN209274729U (zh) | 后裙板总成结构 | |
CN106274336A (zh) | 一种下横置钢板弹簧式后独立悬架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