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11920U - 一种磁吸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磁吸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611920U CN207611920U CN201721576118.4U CN201721576118U CN207611920U CN 207611920 U CN207611920 U CN 207611920U CN 201721576118 U CN201721576118 U CN 201721576118U CN 207611920 U CN207611920 U CN 2076119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mble
- magnetic
- contact
- electrode contacts
- wa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5000012489 doughnuts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1 data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Testing Or Measuring Of Semiconduc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充电或者数据传输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磁吸连接装置。包括磁吸公头和与所述磁吸公头磁吸连接的输出部,所述磁吸公头或者输出部上设置有电极触点、以电极触点为圆心的不同同心圆环上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及第一磁性元件,所述输出部或者磁吸公头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一磁性元件对应的第一顶针、第二顶针、第三顶针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磁吸连接后、所述第一顶针和电极触点相接触并实现充电功能,所述第一触片和所述第二顶针接触并电性导通、所述第二触片和第三顶针接触并实现数据传输导通。且所述输出部和所述磁吸公头能实现360°盲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充电或者数据传输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磁吸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磁吸式充电线是通过带磁性的公头和母头对吸方式达到接通充电或者数据传输功能的充电线。
现在市场上磁吸线,一般只能一个方向或者最多双方向吸附,操作起来极不方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可单手操作或者说盲吸式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磁吸连接线使用不方便,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360°盲吸的磁吸连接、具有充电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的磁吸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吸连接装置,包括用于插进电子设备的磁吸公头和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包括与所述磁吸公头磁吸连接的输出部,所述磁吸公头和输出部之一者上设置有电极触点、以电极触点为圆心的不同同心圆环上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及第一磁性元件,所述输出部和磁吸公头之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一磁性元件对应的第一顶针、第二顶针、第三顶针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触片到电极触点的距离跟所述第二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二触片到电极触点的距离跟所述第三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到第一顶针的距离跟第二磁性元件到电极触点距离相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磁吸连接后、所述第一顶针和电极触点相接触并实现充电功能,所述第一触片和所述第二顶针接触并电性导通、所述第二触片和第三顶针接触并实现数据传输导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可至少设置为两根。
优选地,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为圆环形金属触片。
优选地,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具有弹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同为圆环形结构,且其外部设置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设置为圆柱状。
优选地,所述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二磁性元件之间设置有绝缘胶片。
优选地,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输出部的传输线,所述传输线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头,所述传输线包括线体和连接在线体上并与所述输出部相连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内设置有PCB板,所述PCB板和所述传输线电性导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顶针为两根,所述第三顶针为三根,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分布在所述PCB板的两侧并与所述PCB板电性导通。
优选地,所述磁吸公头上设有绕着电极触点依次同心圆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所述第四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间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也大于所述第二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所述输出部设有与所述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相配合的第四顶针和第五顶针,所述第五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与第四触片到所述电极触点距离相当,所述第四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与第三触片到所述电极触点的距离相当。
优选地,所述输出部还包括固定所述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端面,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凸出于所述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磁吸连接后、所述第一顶针和电极触点相接触并实现充电功能,所述第一触片和所述第二顶针接触、所述第二触片和第三顶针实现数据传输导通,且所述磁吸公头包括电极触点、以电极触点为圆心的不同同心圆环上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及可与第一磁性元件磁吸的第二磁性元件,使得输出部和磁吸公头能360°进行盲吸操作。
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可至少设置为两根方便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
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为圆环形金属触片。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为圆环形金属触片的结构,能很好的增大其与所述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接触的面积,以更好的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具有弹性。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具有弹性使得其更好的分别所述第二触片和第三触片接触。
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同为圆环形结构,且其外部设置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设置为圆柱状。第二磁性元件和保护套同为圆环形结构,使得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两者之间的更好的进行360°盲吸操作。
所述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二磁性元件之间设置有绝缘胶片。绝缘胶片的设置能很好的将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二磁性元件绝缘隔开,避免任意两者之间接触短路。
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输出部的传输线,所述传输线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头,所述传输线包括线体和连接在线体上并与所述输出部相连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内设置有PCB板,所述PCB板和所述传输线电性导通。
所述第二顶针为两根,所述第三顶针为三根,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分布在所述PCB板的两侧并与所述PCB板电性导通。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均匀分布在所述PCB板两侧,更好的保证各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之间相互独立,避免任意两者之间接触短路。
所述磁吸公头上设有绕着电极触点依次同心圆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所述第四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间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也大于所述第二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所述输出部设有与所述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相配合的第四顶针和第五顶针,所述第五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与第四触片到所述电极触点距离相当,所述第四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与第三触片到所述电极触点的距离相当。第三触片、第四触片和与所述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对应设置的第四顶针和第五顶针,使得该磁吸连接装置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成具有快充功能或者别的信号传输性能。
所述输出部还包括固定所述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端面,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凸出于所述端面。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凸出于所述端面,使得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更好的与所述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磁吸公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输出部各部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与第一磁性元件和连接头的连接关系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顶针、电第二顶针、第三顶针和PCB板位置关系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凸出于固定座端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输出部和圆形磁吸公头磁吸连接之后,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与电极触点、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中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和PCB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输出部和圆形磁吸公头磁吸连接之后,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与电极触点、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其它实施方式中磁吸公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其它实施方式中输出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磁吸连接装置,该磁吸连接装置包括传输装置10和用于插进电子设备的磁吸公头20。所述传输装置10包括传输线102、连接在传输线102两端的插头103和与所述磁吸公头20磁吸连接的输出部101。所述输出部101和所述磁吸公头20磁吸连接之后,两者电性导通。
所述磁吸公头20包括用于插接进电子设备的插接头201、与插接头201连接的第一磁性元件202和设置在第一磁性元件202内部的导通部203。所述导通部203和所述插接头201电性导通。所述插接头201可以为type-c接头、micro-usb插头或者lightning接头中的任一种。导通部203包括电极触点2031、绕着电极触点2031依次同心圆设置的第一触片2032、第二触片2033。所述电极触点2031和第一触片2032、第一触片2023和第二触片2033之间设置有绝缘隔层2034,绝缘隔层2034将电极触点2031和第一触片2032、第一触片2032和第二触片2033之间相互隔开,避免三者相互接触导致短路。第二触片2033外部同样设置有绝缘隔层2034,绝缘隔层2034将第二触片2033和第一磁性元件202相互隔开。所述第一磁性元件202为设置在插接头201上的并同样以电极触点2031同心圆设置的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磁性元件202可以为磁铁或者其它磁性材料,其作为“V-”极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中所示,所述输出部101包括保护套1011、第二磁性元件1012、固定座1013、设置在固定座1013内的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所述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位于以第一顶针1015为圆心的不同同心圆环上,也即第二顶针1026到第一顶针1015之间的距离跟第三顶针1017到第一顶针1015之间的距离不同。第二顶针1016作为电能传输顶针,第三顶针1017作为数据传输顶针;或者,第二顶针1016作为数据传输顶针,第三顶针1017作为电能传输顶针。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都大致为圆柱状,且数量都为一根。其中第一顶针1015为“D-”极。当第二顶针1016作为电能传输顶针时,其为“V+”极,第三顶针1017作为数据传输顶针,其为“D+”极;或者,当第二顶针1016作为数据传头时,其为“D+”极,第三顶针1017作为电能传输顶针,其为“V+”极。
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通过嵌件注塑或过盈配合等其它固定方式设置在固定座1013内部。所述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被固定座1013相互隔开、三者彼此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远离传输线102的一端露出固定座1013的端部。第一顶针1015和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露出固定座1013端部的部分具有弹性。所述第二磁性元件1012通过嵌件注塑或过盈配合等其他固定方式套设在固定座1013外部,其为圆环形结构。所述保护套1011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1012一体设置,所述保护套1011可以设置为方形、空心的圆柱形或者别的形状。优选的,所述保护套1011设置为空心的圆柱形结构。
所述固定座101靠近传输线102的一端开设有插接腔1014。
所述传输线102包括线体1021,设置在线体1021一端的连接头1022和固定在连接头1022内的PCB板1023。PCB板1023通过嵌件注塑或过盈配合等其他固定方式设置在连接头1022内,PCB板1023与连接头1022电性导通。固定座1013开设有插接腔1014的一端通过嵌件注塑的方式设置在连接头1022上并使PCB板1023远离连接头1022的一侧收容于插接腔1014内。
请参阅图5,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靠近线体1021的一端与PCB板1023电性导通。优选的,第一顶针1015位于PCB板1023的一侧、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位于PCB板1023的相对的另一侧。
请参阅图6,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固定座1013远离传输线102的一端为平面状。所述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还可以为固定在所述固定座1013上并凸出于所述固定座1013平面的环形金属触片。该两环形金属触片同样与PCB板1023电性导通并且分别位于以第一顶针1015为圆心的不同同心圆环上。
请结合图1和图6,所述第一触片2032到电极触点2031的距离跟所述第二顶针1016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二触片2033到电极触点2031的距离跟所述第三顶针1017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二磁性元件1012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跟第一磁性元件202到电极触点2031距离相当。
请结合图2、图6及图7,第二磁性元件1012和第一磁性元件202中,可以是其中一个为磁铁,另一个为可与其相吸合的磁性物质;或者两个都为磁铁,但两者磁性相反,能相互吸合即可。其中第一磁性元件202作为“V-”极使用,第二磁性元件1012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202的电性相同,同作为“V-”极。第二磁性元件1012和第一磁性元件202磁吸连接之后,两者电性导通,所述第一顶针1015和电极触点2031相接触并实现充电功能,所述第一触片2032和所述第二顶针1016接触并电性导通、所述第二触片2033和第三顶针1017实现数据传输导通。第一触片2032和第二触片2033环绕所述电极触点2031同心圆的设置方式,并且与第二顶针1016、第三顶针1017的对应配合关系,第二磁性元件1012和第一磁性元件202为圆环形结构设置使得输出部101和磁吸公头20能实现360°盲吸。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极触点2031、第一触片2032和第二触片2033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设置在输出部101上;对应的,所述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则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设置在磁吸公头20上。此时所述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电极触点2031、第一触片2032和第二触片2033的位置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图9及图10,所述第二顶针1016的数量可至少设置为两根,各第二顶针1016位于以第一顶针1015为圆心的同一同心圆环上间隔设置。各根第二顶针1016与所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相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针1016设置为三根。所述第三顶针1017的数量可至少设置为两根,各第三顶针位于以第一顶针1015为圆心的一个同心圆环上间隔设置。,每根第三顶针1017与所述第一顶针1015之间距离均相等,各第三顶针1017距离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顶针1016与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顶针设置为两根。其中第一顶针1015为“D-”极,第二顶针1016作为电能传输头,其为“V+”极,第三顶针1017作为数据传输头,其为“D+”极;或者,第二顶针1016作为数据传输头,其为“D+”极,第三顶针1017作为电能传输头,其为“V+”极。可以理解,所述第一顶针1015与第二顶针1016,第三顶针1016三者的两两之间都是相互绝缘的,所述多跟第二顶针1016之间,第三顶针1017之间也是绝缘的。
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以和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设置在固定座1013内。所述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远离传输线102的一端露出固定座1013端部,所述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露出固定座1013的端部具有弹性。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的另一端与PCB板1013接触并电性导通,第一顶针1015、第二顶针1016和第三顶针1017分布在PCB板的两侧。
请结合图2和图8,所述第一触片2032到电极触点2031的距离跟所述各第二顶针1016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二触片2033到电极触点2031的距离跟所述各第三顶针1017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二磁性元件1012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跟第一磁性元件202到电极触点2031距离相当。
当所述第二磁性元件1012和第一磁性元件202磁吸连接之后,两者电性导通,所述第一顶针1015和电极触点2031相接触并实现充电功能,所述多根第二顶针1016同时抵触于第一触片2032并电性导通,所述多根第三顶针1017同时抵触于第二触片2033并实现数据传输。
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磁吸公头20上设有绕着电极触点2031不同同心圆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三触片2035和第四触片2036。所述输出部101设有与所述第三触片2035和第四触片2036相对应设置绕着第一顶针1015不同同心圆设置的第四顶针1018和第五顶针1019。或者第四顶针1018和第五顶针1019设置为环形金属片状结构。第三触片2035、第四触片2036和与所述第三触片2035和第四触片2036对应设置的第四顶针1018和第五顶针1019或者环形金属片状结构的设置,使得该磁吸连接装置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成具有快充功能或者别的信号传输性能。
所述第一触片2032、第二触片2033、第三触片2035和第四触片2036到电极触点2031的距离分别跟所述各第二顶针1016、各第三顶针1017、第四顶针1018和第五顶针1019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二磁性元件1012到第一顶针1015的距离跟第一磁性元件202到电极触点2031距离相当。也可以理解,所有不同顶针之间,或者不同触片之间都是相互绝缘的。相同顶针之间也是相互绝缘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磁吸连接后、所述第一顶针和电极触点相接触并实现充电功能,所述第一触片和所述第二顶针接触、所述第二触片和第三顶针实现数据传输导通,且所述磁吸公头包括电极触点、以电极触点为圆心的不同同心圆环上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及可与第一磁性元件磁吸的第二磁性元件,使得输出部和磁吸公头能360°进行盲吸操作。
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可至少设置为两根方便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
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为圆环形金属触片。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为圆环形金属触片的结构,能很好的增大其与所述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接触的面积,以更好的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具有弹性。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具有弹性使得其更好的分别所述第二触片和第三触片接触。
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同为圆环形结构,且其外部设置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设置为圆柱状。第二磁性元件和保护套同为圆环形结构,使得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两者之间的更好的进行360°盲吸操作。
所述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二磁性元件之间设置有绝缘胶片。绝缘胶片的设置能很好的将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二磁性元件绝缘隔开,避免任意两者之间接触短路。
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输出部的传输线,所述传输线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头,所述传输线包括线体和连接在线体上并与所述输出部相连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内设置有PCB板,所述PCB板和所述传输线电性导通。
所述第二顶针为两根,所述第三顶针为三根,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分布在所述PCB板的两侧并与所述PCB板电性导通。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均匀分布在所述PCB板两侧,更好的保证各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之间相互独立,避免任意两者之间接触短路。
所述磁吸公头上设有绕着电极触点依次同心圆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所述第四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间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也大于所述第二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所述输出部设有与所述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相配合的第四顶针和第五顶针,所述第五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与第四触片到所述电极触点距离相当,所述第四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与第三触片到所述电极触点的距离相当。第三触片、第四触片和与所述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对应设置的第四顶针和第五顶针,使得该磁吸连接装置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成具有快充功能或者别的信号传输性能。
所述输出部还包括固定所述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端面,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凸出于所述端面。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凸出于所述端面,使得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更好的与所述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接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插进电子设备的磁吸公头和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包括与所述磁吸公头磁吸连接的输出部,所述磁吸公头和输出部之一者上设置有电极触点、以电极触点为圆心的不同同心圆环上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及第一磁性元件,所述输出部和磁吸公头之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一磁性元件对应的第一顶针、第二顶针、第三顶针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触片到电极触点的距离跟所述第二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二触片到电极触点的距离跟所述第三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到第一顶针的距离跟第二磁性元件到电极触点距离相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磁吸连接后、所述第一顶针和电极触点相接触并实现充电功能,所述第一触片和所述第二顶针接触并电性导通、所述第二触片和第三顶针接触并实现数据传输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可至少设置为两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为圆环形金属触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具有弹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同为圆环形结构,且其外部设置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设置为圆柱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触点、第一触片、第二触片和第二磁性元件之间设置有绝缘胶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输出部的传输线,所述传输线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头,所述传输线包括线体和连接在线体上并与所述输出部相连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内设置有PCB板,所述PCB板和所述传输线电性导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针为两根,所述第三顶针为三根,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分布在所述PCB板的两侧并与所述PCB板电性导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公头上设有绕着电极触点依次同心圆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所述第四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间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也大于所述第二触片与所述电极触点之间的距离,所述输出部设有与所述第三触片和第四触片相配合的第四顶针和第五顶针,所述第五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与第四触片到所述电极触点距离相当,所述第四顶针到第一顶针的距离与第三触片到所述电极触点的距离相当。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磁吸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还包括固定所述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端面,所述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凸出于所述端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2534292 | 2016-11-22 | ||
CN201621253429 | 2016-11-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11920U true CN207611920U (zh) | 2018-07-13 |
Family
ID=62795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76118.4U Active CN207611920U (zh) | 2016-11-22 | 2017-11-22 | 一种磁吸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11920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86055A (zh) * | 2019-04-22 | 2019-08-02 | 厦门大学 | 能拔插能旋转的无线磁吸连接机构 |
CN110752481A (zh) * | 2019-11-22 | 2020-02-04 | 深圳欧科尚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磁吸扭转结构及其应用 |
WO2020208563A3 (en) * | 2019-04-09 | 2020-12-24 | Norman Frederick Parkin | Connector |
CN117260798A (zh) * | 2023-11-21 | 2023-12-22 | 西湖大学 | 一种用于机器人自动作业的对接装置 |
-
2017
- 2017-11-22 CN CN201721576118.4U patent/CN2076119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08563A3 (en) * | 2019-04-09 | 2020-12-24 | Norman Frederick Parkin | Connector |
AU2020270554B2 (en) * | 2019-04-09 | 2025-03-20 | Norman Frederick Parkin | Connector |
US12288944B2 (en) | 2019-04-09 | 2025-04-29 | Norman Frederick Parkin | Magnetic connector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CN110086055A (zh) * | 2019-04-22 | 2019-08-02 | 厦门大学 | 能拔插能旋转的无线磁吸连接机构 |
CN110752481A (zh) * | 2019-11-22 | 2020-02-04 | 深圳欧科尚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磁吸扭转结构及其应用 |
CN117260798A (zh) * | 2023-11-21 | 2023-12-22 | 西湖大学 | 一种用于机器人自动作业的对接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34772B2 (en) | Multifunctional socket | |
CN207611920U (zh) | 一种磁吸连接装置 | |
CN104505679B (zh) | 一种连接器和一种连接器的实现方法 | |
CN107221775A (zh) | 一种磁吸式连接结构 | |
CN105048232B (zh) | 一种挂式移动插座 | |
WO2019007144A1 (zh) | 一种磁吸式充放电接头 | |
CN204391836U (zh) | 智能手环 | |
CN207910515U (zh) | 磁吸式子母移动电源 | |
CN108649369A (zh) | 一种自动分离接口组件 | |
CN105390868A (zh) | 一种新型连接器 | |
CN108448347A (zh) | 一种磁吸连接器 | |
CN206322939U (zh) | 一种高效充电数据传输磁吸式充电接头 | |
CN209608020U (zh) | 一种转接头及其连接器 | |
CN205376838U (zh) | 一种可正反连接的磁力接口转接头 | |
CN205282706U (zh) | 一种usb3.1连接器及其公端和母端 | |
CN203607633U (zh) | 具有防呆功能的磁吸式电连接装置 | |
CN206976661U (zh) | 一种磁吸式连接结构 | |
CN205945865U (zh) | 可充电手机支架 | |
CN209561818U (zh) | 一种micro usb转接头及其连接器 | |
CN206180188U (zh) | 一种无插孔插座及插头 | |
CN208385730U (zh) | 磁吸附充电头及可充电设备 | |
CN208767498U (zh) | 多触点导电夹片 | |
CN207217920U (zh) | 具磁吸及无线充电片的接头 | |
CN204333510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05790508U (zh) | 快充式Micro-USB连接器组合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