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72954U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Google Patents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572954U CN207572954U CN201721752868.2U CN201721752868U CN207572954U CN 207572954 U CN207572954 U CN 207572954U CN 201721752868 U CN201721752868 U CN 201721752868U CN 207572954 U CN207572954 U CN 2075729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ot
- resistance
- integrated circuit
- circuit
- controll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34133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22 photo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4 troubleshoo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2 electromecha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包括:盒体,盒体内设有电控板,电控板上设有电源电路;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逆功预检电路;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以及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能使三相机电设备具有智能保护和控制功能,提高三相机电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保护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相机电设备一般都不具有自身保护功能,更谈不上智能保护和控制,因此很容易引发电气安全事故和电气火灾,严重影响三相机电设备的使用安全性,造成三相机电设备的维修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流三相智能模块,以解决三相机电设备由于自身不具有保护功能,严重影响使用安全性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包括:
盒体,盒体内设有电控板,电控板上设有电源电路;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逆功预检电路;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以及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
其中,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逆功预检电路、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以及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采样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采样端均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逆功预检电路的采样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以及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采样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和零线,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输出端、逆功预检电路的输出端、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输出端以及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输出端均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输入端,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输出端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输入端,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输出端接至用于控制外部受控主电路通断的执行元器件,电源电路的输入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三相线和零线。
其中,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包括:
电阻R1、电阻R6、可调电阻W1、可控硅T1、继电器J1、继电器J9、集成电路IC4、集成电路IC5、闪光报警二极管FD1和蜂鸣器Y;
其中,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可调电阻W1跨接在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和第3脚之间,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4的第5脚经闪光报警二极管FD1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继电器J1跨接在集成电路IC4的第6脚和第7脚之间,且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还分别接至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的一端和蜂鸣器Y的一端,蜂鸣器Y的另一端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4的第8脚接至继电器J1的中心触头,集成电路IC5的第10脚接至逆功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集成电路IC5的第9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2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22脚,集成电路IC5的第8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3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19脚,集成电路IC5的第7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4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23脚,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接至三极管V1的基极、三极管V2的基极和三极管V3的基极,三极管V1的集电极接至继电器J2的线圈,三极管V2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3的线圈和继电器J4的线圈,三极管V3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5的线圈和继电器J6的线圈,集成电路IC5的第6脚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4的基极,三极管V4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7的线圈和继电器J8的线圈,集成电路IC5的第5脚经电阻R6接至可控硅T1的控制极,可控硅T1的阳极接至继电器J9,可控硅T1的阴极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继电器J9的第一组触点J9-1跨接在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3的第1脚与继电器J1的常闭触头之间,继电器J9的第二组触点J9-2接至执行元器件,集成电路IC5的第14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5的第4脚分别接至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5的第1脚、电源电路的电容C4的一端、电源电路的电容C3的一端以及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3的第2脚。
其中,集成电路IC4包括: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二极管D1、三极管V5、可控硅T2和555电路,其中,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依次通过二极管D1和电阻R19接至可控硅T2的控制极,可控硅T2的阳极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8脚,可控硅T2的阴极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555电路的第4脚和555电路的第8脚,电容C13跨接在可控硅T2的控制极和阴极之间,555电路的第6脚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3脚、555电路的第7脚和电容C14的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555电路的第1脚以及三极管V5的发射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5脚通过电容C15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2脚分别接至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以及电容C16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和第7脚,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容C16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3脚通过电阻R22连接三极管V5的基极,三极管V5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6脚,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通过电阻R23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5脚。
其中,逆功预检电路包括集成电路IC6和发光二极管FD4,其中,集成电路IC6的第1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集成电路IC6的第2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集成电路IC6的第3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集成电路IC6的第4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集成电路IC6的第5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6的第6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且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还经发光二极管FD4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集成电路IC5的第10脚,集成电路IC6的第10脚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
其中,集成电路IC6包括: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由发光二极管FD22和光敏晶体管V6构成的光电耦合电路以及由电阻R28、电阻R29、二极管D12、可控硅T3构成的控制电路,其中,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连接集成电路IC6的第1脚、第2脚、第3脚、第4脚和第6脚,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均接至光电耦合电路的发光二极管FD22的正极与负极,光电耦合电路的光敏晶体管V6的发射极接至二极管D12的正端,二极管D12的负端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5脚,光敏晶体管V6的集电极接至可控硅T3的阴极,可控硅T3的控制极经电阻R29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可控硅T3的阳极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和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10脚。
其中,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可调电阻W11、可调电阻W12、可调电阻W13、可调电阻W14、可调电阻W15、可调电阻W16、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稳压二极管DW1、稳压二极管DW2、发光二极管FD16、发光二极管FD17、发光二极管FD18、发光二极管FD19、发光二极管FD20、发光二极管FD21、整流桥IC10、整流桥IC11、集成电路IC12、集成电路IC13、集成电路IC14、集成电路IC15,其中,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一相线依次通过电容C9和电阻R13接至整流桥IC10的第1脚,整流桥IC10的第2脚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整流桥IC10的第3脚经电容C11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整流桥IC10的第3脚还分别接至电阻R14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1的负端、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以及发光二极管FD17的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W1的正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发光二极管FD17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8脚和第7脚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5和发光二极管FD16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可调电阻W11跨接在集成电路IC12的第2脚与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之间,可调电阻W12跨接在集成电路IC12的第3脚与第5脚之间,整流桥IC10的第4脚分别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和整流桥IC11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2脚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6和电容C10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二相线,整流桥IC11的第3脚通过电容C12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3脚还分别接至电阻R17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2的负端、集成电路IC13的第10脚以及发光二极管FD19的一端,发光二极管FD19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3的第6脚,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W2的正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集成电路IC13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8和发光二极管FD18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可调电阻W13跨接在集成电路IC13的第2脚与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之间,可调电阻W14跨接在集成电路IC13的第3脚和第5脚之间,集成电路IC13的第8脚和第7脚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集成电路IC14的第7脚和第5脚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14的第8脚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7脚,集成电路IC14的第6脚接集成电路IC15的第8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9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2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0脚通过发光二极管FD21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0脚还接至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2的第1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脚通过发光二极管FD20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5脚,可调电阻W15跨接在集成电路IC15的第2脚和第5脚之间,可调电阻W16跨接在集成电路IC15的第3脚和第5脚之间,集成电路IC15的第5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
其中,集成电路IC12、集成电路IC13以及集成电路IC15的结构完全相同,集成电路IC12包括:电压检测器U5、电压检测器U6、非门U7、2输入或门U9、三输入与门U8、电阻R78、电阻R79、电阻R80、电阻R81、电阻R82、电阻R83、电阻R84和电阻R85,其中,电压检测器U5的输入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2脚和电阻R79的一端,电阻R79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5的输出端分别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一输入端、电阻R80的一端以及电阻R81的一端,电阻R80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脚,电阻R81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6的输入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3脚和电阻R78的一端,电阻R78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6的输出端分别接至非门U7的输入端和电阻R82的一端,电阻R82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5和电压检测器U6的电源负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5脚,非门U7的输出端分别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二输入端和电阻R83的一端,电阻R83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7脚分别接至2输入或门U9的第一输入端和电阻R85的一端,电阻R85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8脚分别接至或门U9的第二输入端和电阻R84的一端,电阻R84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或门U9的输出端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三输入端,三输入与门U8的输出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9脚。
其中,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BL4、电流互感器BL5、电流互感器BL6和零序电流互感器BL7,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4,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5,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6,电流互感器BL4的次级BL4-2跨接在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5的次级BL5-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6的次级BL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以及零线均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BL7,零序电流互感器BL7的次级BL7-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
其中,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可调电阻W5、可调电阻W6、可调电阻W7、可调电阻W8、可调电阻W9、可调电阻W10、电容C6、电容C7、电容C8、三极管V1、三极管V2、三极管V3、三极管V4、继电器J2、继电器J3、继电器J4、继电器J5、继电器J6、继电器J7、继电器J8、零序电流互感器BL1、零序电流互感器BL2、零序电流互感器BL3、集成电路IC8、集成电路IC9、发光二极管FD7、发光二极管FD8、发光二极管FD9、发光二极管FD10、发光二极管FD11、发光二极管FD12、发光二极管FD13、发光二极管FD14和发光二极管FD15,其中,继电器J2的一端、继电器J3的一端、继电器J4的一端、继电器J5的一端、继电器J6的一端、继电器J7的一端、继电器J8的一端均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继电器J2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三极管V1的基极接至电阻R2的另一端,继电器J3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4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三极管V2的基极接至电阻R3的另一端,继电器J5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6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三极管V3的基极接至电阻R4的另一端,继电器J7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8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4的集电极,三极管V4的基极接至电阻R5的另一端,继电器J2的第一组触点J2-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还经可调电阻W5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2的第二组触点J2-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3的第一组触点J3-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与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还经可调电阻W8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4的第一组触点J4-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与受控主电路负载端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还经可调电阻W6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4的第二组触点J4-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5的第一组触点J5-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还经可调电阻W7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5的第二组触点J5-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6的第一组触点J6-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还经可调电阻W9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6的第二组触点J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还经可调电阻W10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经继电器J7的第一组触点J7-1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1的初级BL1-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1的初级BL1-1的另一端经电阻R7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1的次级BL1-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经继电器J7的第二组触点J7-2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2的初级BL2-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2的初级BL2-1的另一端经电阻R8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2的次级BL2-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0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经继电器J8的第一组触点J8-1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3的初级BL3-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3的初级BL3-1的另一端经电阻R9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3的次级BL3-2的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3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发光二极管FD7、发光二极管FD8、发光二极管FD9、发光二极管FD10、发光二极管FD11、发光二极管FD12、发光二极管FD13、发光二极管FD14和发光二极管FD15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3脚、第5脚、第7脚、第9脚、第14脚、第15脚、第17脚、第20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3脚。
其中,集成电路IC8包括:电阻R45、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49、电阻R50、电阻R51、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4、电阻R55、电阻R56、电阻R57、电阻R58、电阻R59、电阻R60、电阻R61、电阻R62、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电阻R66、电阻R67、电阻R68、电阻R69、电阻R70、电阻R71、电阻R72、电阻R73、电阻R74、电阻R75、电阻R76、电阻R77、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30、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电容C36、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二极管D25、二极管D26、二极管D27、二极管D28、二极管D29、二极管D30、二极管D31、二极管D32、二极管D33、二极管D34、二极管D35、二极管D36、二极管D37、二极管D38、二极管D39、二极管D40、二极管D41、二极管D42、二极管D43、二极管D44、二极管D45、可控硅T8、可控硅T9、可控硅T10、可控硅T11、可控硅T12、可控硅T13、可控硅T14、可控硅T15、可控硅T16、可控硅T17、可控硅T18、可控硅T19、可控硅T20、可控硅T21、可控硅T22、3输入与门U3和与门芯片U4,其中,集成电路IC8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45和二极管D25分别接至可控硅T8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一脚,可控硅T8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6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8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6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接至可控硅T9的控制极,可控硅T9的阳极接至可控硅T8的控制极,且可控硅T9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7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三极管V7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7的基极通过电阻R6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3脚,三极管V7的基极还分别接至电阻R60的一端和电容C35的一端,电阻R60的另一端和电容C35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3脚依次通过电阻R48和二极管D29分别接至可控硅T10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2脚,可控硅T10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9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0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接至可控硅T11的控制极,可控硅T11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0的控制极和电阻R50的一端,电阻R50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可控硅T11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5脚依次通过电阻R51和二极管D30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3脚和可控硅T12的阳极,可控硅T12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2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2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接至可控硅T13的控制极,可控硅T13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2的控制极和电阻R53的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可控硅T13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7脚依次通过电阻R54和二极管D31分别接至可控硅T14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1脚,可控硅T14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8脚分别接至电容C31的一端、二极管D33的负端和二极管D32的正端,二极管D32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32的一端、电阻R56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14的控制极,电容C31的另一端、二极管D33的正端、电容C32的另一端、电阻R56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14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9脚依次通过电阻R57和二极管D34分别接至可控硅T15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2脚,可控硅T15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0脚分别接至电容C33的一端、二极管D36的负端和二极管D35的正端,二极管D35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34的一端、电阻R59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15的控制极,电容C33的另一端、二极管D36的正端、电容C34的另一端、电阻R59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15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4脚依次通过电阻R76和二极管D43分别接至可控硅T22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3脚,可控硅T22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7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3脚分别接至电容C45的一端、二极管D45的负端和二极管D44的正端,二极管D44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44的一端、电阻R77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22的控制极,可控硅T22的阴极、电阻R77的另一端、电容C44的另一端、二极管D45的正端以及电容C45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5脚依次通过电阻R74和二极管D42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5脚和可控硅T20的阳极,可控硅T20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20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4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接至可控硅T21的控制极,可控硅T21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20的控制极和电阻R72的一端,电阻R72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9的发射极,三极管V9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9的基极通过电阻R7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9脚,三极管V9的基极还分别接至电阻R70的一端和电容C39的一端,电阻R70的另一端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可控硅T21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7脚依次通过电阻R73和二极管D40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4脚和可控硅T18的阳极,可控硅T18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8的阴极经二极管D39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接至可控硅T19的控制极,可控硅T19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8的控制极和电阻R69的一端,电阻R69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9的发射极,可控硅T19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0脚依次通过电阻R66和二极管D38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8脚和可控硅T16的阳极,可控硅T16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2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6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3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接至可控硅T17的控制极,可控硅T17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6的控制极和电阻R63的一端,电阻R63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8的发射极,三极管V8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8的基极通过电阻R6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2脚,三极管V8的基极分别接至电阻R64的一端和电容C38的一端,电阻R64的另一端和电容C38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可控硅T17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与门芯片U4的第6脚、第9脚和第10脚分别接至与门U3的第3脚、第4脚和第5脚,与门U3的第6脚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
其中,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包括:集成电路IC7、发光二极管FD2、发光二极管FD3、发光二极管FD5、发光二极管FD6、可调电阻W2、可调电阻W3和可调电阻W4,其中,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接至逆功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集成电路IC7的第2脚接至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15的第9脚,集成电路IC7的第3脚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发光二极管FD2、发光二极管FD3、发光二极管FD5和发光二极管FD6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4脚、第7脚、第16脚、第13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可调电阻W2、可调电阻W3和可调电阻W4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5脚、第12脚、第15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电流互感器BL4的次级BL4-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5的次级BL5-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6的次级BL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零序电流互感器BL7的次级BL7-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
其中,集成电路IC7包括: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阻R44、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18、二极管D19、二极管D20、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可控硅T4、可控硅T5、可控硅T6、可控硅T7以及8输入与非门U2,其中,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第2脚和第3脚分别接至8输入与非门U2的第2脚、第3脚和第4脚,集成电路IC7的第4脚依次通过电阻R30和二极管D13接至可控硅T4的阳极,集成电路IC7的第5脚接至可控硅T4的控制极,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分别接至电阻R32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二极管D15的负端以及二极管D14的正端,二极管D14的负端通过电阻R33分别接至可控硅T4的控制极和电容C18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二极管D15的正端、电容C18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4的阴极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可控硅T4的阳极接至8输入与非门U2的第5脚,可控硅T4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31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7脚依次通过电阻R35和二极管D16分别接至可控硅T5的阳极和8输入与非门U2的第9脚,可控硅T5的阳极通过电阻R34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分别接至电容C19的一端、二极管D18的负端、二极管D17的正端,二极管D17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20的一端、电阻R36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5的控制极,电容C19的另一端、二极管D18的正端、电容C20的另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5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9脚,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分别接至电阻R44的一端、二极管D24的负端、电容C24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23的正端,二极管D23的负端通过电阻R43分别接至可控硅T7的控制极、集成电路IC7的第12脚和电容C23的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电容C24的另一端、二极管D24的正端、电阻R44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7的阴极均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9脚和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7的第13脚依次通过电阻R41和二极管D22分别接至可控硅T7的阳极和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0脚,可控硅T7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2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分别接至电阻R39的一端、二极管D21的负端、电容C22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20的正端,二极管D20的负端通过电阻R38分别接至可控硅T6的控制极、电容C21的一端和集成电路IC7的第15脚,可控硅T6的阴极、电容C21的另一端、电容C22的另一端、二极管D21的正端以及电阻R39的另一端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7的第16脚依次通过电阻R37和二极管D19分别接至可控硅T6的阳极以及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1脚和第12脚,可控硅T6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0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3脚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将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安装于三相机电设备内,便能使三相机电设备具有逆功预检保护,过电压、欠电压、缺相预检保护与在线检保护,过载、短路预检保护与在线检保护,漏电预检保护与在线检保护以及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等保护功能,提高三相机电设备的使用安全性,降低三相机电设备的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交流三相智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交流三相智能模块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交流三相智能模块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IC4内部的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IC6内部的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IC12、IC13以及IC15内部的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IC8内部的电路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IC7内部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盒体;2、电控板;3、电源电路;4、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5、逆功预检电路;6、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7、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8、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9、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10、执行元器件;11、第一插件;12、第二插件;13、第三插件;14、第四插件;15、第五插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包括:盒体1,盒体1内设有电控板2,电控板2上设有电源电路3;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4;逆功预检电路5;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6;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7;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8;以及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9。
其中,电源电路3的输出端分别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4、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9、逆功预检电路5、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8以及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6;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7的采样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8的采样端均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逆功预检电路5的采样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以及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6的采样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和零线,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7的输出端、逆功预检电路5的输出端、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8的输出端以及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6的输出端均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9的输入端,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9的输出端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4的输入端,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4的输出端接至用于控制外部受控主电路通断的执行元器件10,电源电路3的输入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三相线和零线。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外部受控主电路可以为三相机电设备的主电路,上述执行元器件10用于控制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和负载端之间的通断。具体的,上述执行元器件10可以为交流接触器或者电控断路器等。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电控板2可通过环氧树脂胶灌封于盒体1内,使电控板2与盒体1成一个整体的模块,从而便于将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安装于三相机电设备内。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电源电路的输入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三相线(L3)和零线(N),输出端分别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逆功预检电路、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以及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采样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采样端均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第三相线(L3′)和零线(N′),逆功预检电路的采样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第三相线(L3′)、零线(N′)以及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N),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采样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和零线(N)。
其中,上述交流三相智能模块能在外部受控主路负载端接通外部受控主路电源端之前,对外部受控主电路存在的各种电气故障进行预检保护,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接通电源端之后,对外部受控主电路发生的各种电气故障进行在线检保护,不仅预检保护能将外部受控主电路锁定在断开状态、在线检保护能切断外部受控主电路,告知故障内容,而且在故障排除后能将断开的外部受控主电路自动接通。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电源电路由变压器B、整流桥IC1,三端稳压IC2、三端稳压IC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以及电容C4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源电路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与目前电源电路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因此在此不对电源电路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过多赘述。其中,整流桥IC1可采用现有型号为KBP310的整流桥,三端稳压IC2可采用现有型号为L7812的三端稳压,三端稳压IC3可采用现有型号为78L05的三端稳压。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6、可调电阻W1、可控硅T1、继电器J1、继电器J9、集成电路IC4、集成电路IC5、闪光报警二极管FD1和蜂鸣器Y。其中,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可调电阻W1跨接在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和第3脚之间,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4的第5脚经闪光报警二极管FD1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继电器J1跨接在集成电路IC4的第6脚和第7脚之间,且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还分别接至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的一端和蜂鸣器Y的一端,蜂鸣器Y的另一端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4的第8脚接至继电器J1的中心触头(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集成电路IC5的第10脚接至逆功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集成电路IC5的第9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2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22脚,集成电路IC5的第8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3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19脚,集成电路IC5的第7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4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23脚,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接至三极管V1的基极、三极管V2的基极和三极管V3的基极,三极管V1的集电极接至继电器J2的线圈,三极管V2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3的线圈和继电器J4的线圈,三极管V3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5的线圈和继电器J6的线圈,集成电路IC5的第6脚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4的基极,三极管V4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7的线圈和继电器J8的线圈,集成电路IC5的第5脚经电阻R6接至可控硅T1的控制极,可控硅T1的阳极接至继电器J9,可控硅T1的阴极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继电器J9的第一组触点J9-1跨接在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3的第1脚与继电器J1的常闭触头之间,继电器J9的第二组触点J9-2接至执行元器件,集成电路IC5的第14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5的第4脚分别接至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5的第1脚、电源电路的电容C4的一端、电源电路的电容C3的一端以及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3的第2脚。
其中,上述集成电路IC5可采用现有型号为PIC16F505的集成电路,而上述集成电路IC4包括: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二极管D1、三极管V5、可控硅T2和555电路,其中,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依次通过二极管D1和电阻R19接至可控硅T2的控制极,可控硅T2的阳极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8脚,可控硅T2的阴极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555电路的第4脚和555电路的第8脚,电容C13跨接在可控硅T2的控制极和阴极之间,555电路的第6脚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3脚、555电路的第7脚和电容C14的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555电路的第1脚以及三极管V5的发射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5脚通过电容C15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2脚分别接至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以及电容C16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和第7脚,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容C16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3脚通过电阻R22连接三极管V5的基极,三极管V5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6脚,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通过电阻R23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5脚。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了中,上述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工作原理为:接通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后,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开始工作,如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和负载端存在过电压故障、或欠电压故障、或缺相故障、或逆功故障、或过载短路故障或漏电故障,则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7输出脚(即第17脚)将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同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触发进行,IC4的第5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闪光报警二极管FD1通电发出报警声,IC4的第7脚变为高电平,蜂鸣器Y通电发出报警声,IC4的第6脚为低电平(只保持低电平一段时间,保持低电平的时间长短通过改变可调电阻W1的阻值来确定),继电器J1通电吸合、J1的常开触点J1-1转换、其常闭触点断开、切断集成电路IC5、IC6、IC7、IC8、继电器J2至继电器J8(即继电器J2、J3、J4、J5、J6、J7、J8)的工作电源,IC5的第5脚没有机会输出高电平、继电器J9不会通电吸合、控制外部受控主电路通断的执行元器件不会通电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和电源端接通、常开触点J1-1的常开触点闭合,将IC4的第7脚和第8脚短路、为下一次触发IC4运行作好准备;IC4的第6脚保持低电平一段时间后回到高电平,继电器J1断电释放,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转换,其常闭触点闭合,接通集成电路IC5、IC6、IC7、IC8和继电器J2至J8的工作电源,开始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进行故障预检工作,如外部受控主电路存在的故障没有排除,则将循环重复上述工作过程,直到外部受控主电路排除了故障后,IC5才能按正常程序一直工作到IC5的第5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继电器J9通电吸合、J9的第二组触点J9-2转换,其常开触点闭合,控制外部受控主电路通断的执行元器件通电工作,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接通电源端,J9的第一组常闭触点J9-1断开,切断集成电路IC5和继电器J2至J8的工作电源,以保证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接通电源端运行情况下,不对受控主电路进行预检,只进行在线检。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逆功预检电路包括集成电路IC6和发光二极管FD4。其中,集成电路IC6的第1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集成电路IC6的第2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集成电路IC6的第3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集成电路IC6的第4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集成电路IC6的第5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6的第6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且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还经发光二极管FD4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集成电路IC5的第10脚,集成电路IC6的第10脚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
其中,上述集成电路IC6包括: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由发光二极管FD22和光敏晶体管V6构成的光电耦合电路以及由电阻R28、电阻R29、二极管D12、可控硅T3构成的控制电路,其中,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连接集成电路IC6的第1脚、第2脚、第3脚、第4脚和第6脚,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均接至光电耦合电路的发光二极管FD22的正极与负极,光电耦合电路的光敏晶体管V6的发射极接至二极管D12的正端,二极管D12的负端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5脚,光敏晶体管V6的集电极接至可控硅T3的阴极,可控硅T3的控制极经电阻R29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可控硅T3的阳极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和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10脚。
其中,上述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以及第五全波整流电路这5个全波整流电路均包括两个二极管,即图5中的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以及二极管D11,例如第一全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第二全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第三全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6和二极管D7,第四全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8和二极管D9,第五全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10和二极管D11。
其中,在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逆功预检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电源电路接通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L3和N后,集成电路IC5上电复位开始工作,在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无过压、欠压、缺相故障的情况下,IC5的第10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四线逆功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同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6触发运行,如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三根相线L1′、L2′、L3′和一根零线N′中的任一根线误接入了其它供配电系统的相线,IC6的第7脚都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发光二极管FD4通电变亮,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IC7的第1脚同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17输出脚则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的第1脚同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触发运行,FD1闪光报警、Y发出报警声,J1通电吸合、J1-1的常闭触点断开,终止故障预检工作,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在分断状态,J1-1的常开触点闭合,为下一次的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可调电阻W11、可调电阻W12、可调电阻W13、可调电阻W14、可调电阻W15、可调电阻W16、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稳压二极管DW1、稳压二极管DW2、发光二极管FD16、发光二极管FD17、发光二极管FD18、发光二极管FD19、发光二极管FD20、发光二极管FD21、整流桥IC10、整流桥IC11、集成电路IC12、集成电路IC13、集成电路IC14、集成电路IC15,其中,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一相线依次通过电容C9和电阻R13接至整流桥IC10的第1脚,整流桥IC10的第2脚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整流桥IC10的第3脚经电容C11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整流桥IC10的第3脚还分别接至电阻R14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1的负端、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以及发光二极管FD17的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W1的正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发光二极管FD17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8脚和第7脚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5和发光二极管FD16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可调电阻W11跨接在集成电路IC12的第2脚与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之间,可调电阻W12跨接在集成电路IC12的第3脚与第5脚之间,整流桥IC10的第4脚分别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和整流桥IC11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2脚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6和电容C10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二相线,整流桥IC11的第3脚通过电容C12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3脚还分别接至电阻R17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2的负端、集成电路IC13的第10脚以及发光二极管FD19的一端,发光二极管FD19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3的第6脚,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W2的正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集成电路IC13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8和发光二极管FD18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可调电阻W13跨接在集成电路IC13的第2脚与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之间,可调电阻W14跨接在集成电路IC13的第3脚和第5脚之间,集成电路IC13的第8脚和第7脚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集成电路IC14的第7脚和第5脚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14的第8脚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7脚,集成电路IC14的第6脚接集成电路IC15的第8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9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2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0脚通过发光二极管FD21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0脚还接至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2的第1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脚通过发光二极管FD20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5脚,可调电阻W15跨接在集成电路IC15的第2脚和第5脚之间,可调电阻W16跨接在集成电路IC15的第3脚和第5脚之间,集成电路IC15的第5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整流桥IC10和整流桥IC11均采用现有型号为MB10M的整流桥,集成电路IC14采用现有型号为TLP521-2的集成电路。而上述集成电路IC12、集成电路IC13以及集成电路IC15的结构完全相同,集成电路IC12包括:电压检测器U5、电压检测器U6、非门U7、2输入或门U9、三输入与门U8、电阻R78、电阻R79、电阻R80、电阻R81、电阻R82、电阻R83、电阻R84和电阻R85,其中,电压检测器U5的输入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2脚和电阻R79的一端,电阻R79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5的输出端分别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一输入端、电阻R80的一端以及电阻R81的一端,电阻R80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脚,电阻R81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6的输入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3脚和电阻R78的一端,电阻R78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6的输出端分别接至非门U7的输入端和电阻R82的一端,电阻R82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5和电压检测器U6的电源负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5脚,非门U7的输出端分别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二输入端和电阻R83的一端,电阻R83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7脚分别接至2输入或门U9的第一输入端和电阻R85的一端,电阻R85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8脚分别接至或门U9的第二输入端和电阻R84的一端,电阻R84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或门U9的输出端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三输入端,三输入与门U8的输出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9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集成电路IC13和集成电路IC15的结构均与集成电路IC12的结构相同,为避免过多重复,不对集成电路IC13和集成电路IC15的具体结构进行阐述。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L1相电压升高时,整流桥IC10输出端的电压也会跟着升高,IC12的第10脚和第3脚电压同样也跟着升高、在L1相电压升高至过电压动作值时,改变可调电阻W12的阻值,就可调整L1相过电压动作设定值,IC12的第6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1相过压发光二极管FD17通电变亮。IC12的第9输出脚(即第9脚)和IC14的第1脚都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14的8脚和IC15的第7脚都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15的第9输出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2输入脚(即第2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17输出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的第1脚同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触发运行,IC4的第5脚变为高电平,FD1通电闪光报警,IC4的第7脚变为高电平,蜂鸣器Y通电发出报警声,IC4的第6脚变为低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在此低电平保持时间内,继电器J1通电吸合,J1的常开触点J1-1转换状态,J1-1的常闭触点断开,切断集成电路IC5、IC6、IC7、IC8和继电器J2至J9的工作电源、如果此故障发生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接通电源端之前,则终止预检工作,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在分断状态,如果此故障发生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接通电源端运行之后,则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切断、J1-1的常开触点闭合,为下一次的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当L1相电压下降时,整流桥IC10输出端的电压也会跟着下降,在L1相电压下降至欠电压动作值时(包括L1相电压为0,即缺相),改变可调电阻W11的阻值,就可调整L1相欠电压动作设定值,IC12的第1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指示L1相缺相,欠压的指示灯断电熄灭,IC12的第9输出脚和IC14的第1脚都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14的第8脚和IC15的第7脚都有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15的第9输出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2输入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17的输出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因其第1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而触发运行,FD1闪光报警,Y发出报警声,J1通电吸合,J1-1的常闭触点断开,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或切断在分断状态,J1-1的常开触点闭合,为下一次的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L2相过电压、欠电压、缺相保护的工作原理与L1相完全相同。当L3相电压升高时,变压器B次级的输出电压也跟着升高,在L3相电压升高至过电压动作值时(改变可调电阻W16的阻值,就变调整L3相过电压动作设定值),IC15的第6脚则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3相过压指示灯发光二极管FD21通电变亮、IC15的第9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2输入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17输出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因其第1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而触发运行,FD1闪光报警、Y发出报警声,J1通电吸合,J1-1的常闭触点断开,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或切断在分断状态,J1-1的常开触点闭合,为下一次的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当L3相电压下降时,电源电路的直流输出电压也跟着下降、IC15的第10脚和第2脚电压同样跟着下降,在L3相电压下降至欠电压动作值时(改变可调电阻W15的阻值就可调整L3相欠电压动作设定值)也包括在L3相电压为0时,IC15的第1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指示L3相缺相、欠压的指示灯断电熄灭,IC5的第9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2输入脚(即第2脚)同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17输出脚则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因其第1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而触发运行,FD1闪光报警、Y发出报警声、J1通电吸合、J1-1的常闭触点断开,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或切断在分断状态,J1-1的常开触点闭合,为下一次的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BL4、电流互感器BL5、电流互感器BL6和零序电流互感器BL7,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4,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5,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6,电流互感器BL4的次级BL4-2跨接在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5的次级BL5-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6的次级BL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以及零线均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BL7,零序电流互感器BL7的次级BL7-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接通电源端运行后,如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发生过载、短路、漏电故障时,能将负载端与电源端立即切断,当故障排除后,能将负载端与电源端自动接通。上述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三根相线L1′、L2′、L3′分别穿过电流互感器BL4、BL5、BL6的中心孔,而BL4、BL5、BL6的次级BL4-2、BL5-2、BL6-2分别跨接在IC7的第14脚、第11脚、第6脚与电源负端(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当相线L1′发生过载、短路故障时,电流互感器BL4的次级BL4-2产生的感应电流就会使IC7的第14脚的电压≥0.7V(改变可调电阻W4的阻值就可调整相线L1′过载、短路在线检动作设定值),IC7的第16脚就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1′过载、短路故障发光二极管FD5通电变亮,IC7的第17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J1都动作,FD1和Y声光报警,J1-1的常闭触点断开,切断继电器J9的电源,J9断电释放,J9的第二组触点J9-2转换,其常开触点断开,切断执行元器件的电源,从而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切断,J1-1的常开触点闭合,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当相线L2′、L3′发生过载、短路故障时,其工作原理与相线L1′相同;漏电在线检保护的工作原理是: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三根相线L1′、L2′、L3′和一根零线N′同时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BL7的中心孔,BL7的次级BL7-2跨接在IC7的第8脚与电源负端(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当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发生漏电故障时,BL7的次级BL7-2产生的感应电流就会达到漏电动作值,IC7的第8脚电压就会≥0.7V,IC7的第7脚就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FD3通电变亮、IC7的第17脚就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J1就会动作、FD1和Y声光报警,J9断电释放,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切断,同时J1动作还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IC7的第1脚、第2脚、第3脚、第6脚、第8脚、第11脚和第14脚这七个信号输入脚分别控制第17脚输出端、另外第6脚还控制第4输出脚,第8脚还控制第7输出脚,第11脚还控制第13输出脚,第14脚还控制第16输出脚,IC7只有在第1脚、第2脚和第3脚都为高电平,第6脚、第8脚、第11脚和第14脚的电压都﹤0.7V时,第17输出脚才为低电平,当第1脚、第2脚和第3脚中任一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或第6脚、第8脚、第11脚和第14脚中任一脚≥0.7V时,IC7的第17输出脚都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同时,当第6脚由﹤0.7V变为≥0.7V时,第4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8脚由﹤0.7V变为≥0.7V时,第7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第11脚由﹤0.7V变为≥0.7V时,第13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14脚由﹤0.7V变为≥0.7V时,第16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5脚经可调电阻W2连接直流电源负端,调整W2的阻值可改变IC7的第6脚输入信号的动作值;IC7的第12脚经可调电阻W3连接直流电源负端,调整W3的阻值可改变IC7的第11脚输入信号的动作值;IC7的第15脚经可调电阻W4连接直流电源负端,调整W4的阻值可改变IC7的第14脚输入信号的动作值。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可调电阻W5、可调电阻W6、可调电阻W7、可调电阻W8、可调电阻W9、可调电阻W10、电容C6、电容C7、电容C8、三极管V1、三极管V2、三极管V3、三极管V4、继电器J2、继电器J3、继电器J4、继电器J5、继电器J6、继电器J7、继电器J8、零序电流互感器BL1、零序电流互感器BL2、零序电流互感器BL3、集成电路IC8、集成电路IC9、发光二极管FD7、发光二极管FD8、发光二极管FD9、发光二极管FD10、发光二极管FD11、发光二极管FD12、发光二极管FD13、发光二极管FD14和发光二极管FD15,其中,继电器J2的一端、继电器J3的一端、继电器J4的一端、继电器J5的一端、继电器J6的一端、继电器J7的一端、继电器J8的一端均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继电器J2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三极管V1的基极接至电阻R2的另一端,继电器J3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4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三极管V2的基极接至电阻R3的另一端,继电器J5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6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三极管V3的基极接至电阻R4的另一端,继电器J7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8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4的集电极,三极管V4的基极接至电阻R5的另一端,继电器J2的第一组触点J2-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还经可调电阻W5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2的第二组触点J2-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3的第一组触点J3-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与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还经可调电阻W8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4的第一组触点J4-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与受控主电路负载端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还经可调电阻W6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4的第二组触点J4-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5的第一组触点J5-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还经可调电阻W7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5的第二组触点J5-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6的第一组触点J6-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还经可调电阻W9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6的第二组触点J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还经可调电阻W10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经继电器J7的第一组触点J7-1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1的初级BL1-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1的初级BL1-1的另一端经电阻R7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1的次级BL1-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经继电器J7的第二组触点J7-2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2的初级BL2-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2的初级BL2-1的另一端经电阻R8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2的次级BL2-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0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经继电器J8的第一组触点J8-1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3的初级BL3-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3的初级BL3-1的另一端经电阻R9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3的次级BL3-2的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3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发光二极管FD7、发光二极管FD8、发光二极管FD9、发光二极管FD10、发光二极管FD11、发光二极管FD12、发光二极管FD13、发光二极管FD14和发光二极管FD15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3脚、第5脚、第7脚、第9脚、第14脚、第15脚、第17脚、第20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3脚。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集成电路IC9可采用现有型号为CP5051的集成电路。而上述集成电路IC8包括:电阻R45、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49、电阻R50、电阻R51、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4、电阻R55、电阻R56、电阻R57、电阻R58、电阻R59、电阻R60、电阻R61、电阻R62、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电阻R66、电阻R67、电阻R68、电阻R69、电阻R70、电阻R71、电阻R72、电阻R73、电阻R74、电阻R75、电阻R76、电阻R77、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30、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电容C36、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二极管D25、二极管D26、二极管D27、二极管D28、二极管D29、二极管D30、二极管D31、二极管D32、二极管D33、二极管D34、二极管D35、二极管D36、二极管D37、二极管D38、二极管D39、二极管D40、二极管D41、二极管D42、二极管D43、二极管D44、二极管D45、可控硅T8、可控硅T9、可控硅T10、可控硅T11、可控硅T12、可控硅T13、可控硅T14、可控硅T15、可控硅T16、可控硅T17、可控硅T18、可控硅T19、可控硅T20、可控硅T21、可控硅T22、3输入与门U3和与门芯片U4,其中,集成电路IC8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45和二极管D25分别接至可控硅T8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一脚,可控硅T8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6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8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6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接至可控硅T9的控制极,可控硅T9的阳极接至可控硅T8的控制极,且可控硅T9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7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三极管V7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7的基极通过电阻R6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3脚,三极管V7的基极还分别接至电阻R60的一端和电容C35的一端,电阻R60的另一端和电容C35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3脚依次通过电阻R48和二极管D29分别接至可控硅T10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2脚,可控硅T10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9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0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接至可控硅T11的控制极,可控硅T11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0的控制极和电阻R50的一端,电阻R50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可控硅T11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5脚依次通过电阻R51和二极管D30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3脚和可控硅T12的阳极,可控硅T12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2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2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接至可控硅T13的控制极,可控硅T13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2的控制极和电阻R53的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可控硅T13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7脚依次通过电阻R54和二极管D31分别接至可控硅T14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1脚,可控硅T14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8脚分别接至电容C31的一端、二极管D33的负端和二极管D32的正端,二极管D32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32的一端、电阻R56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14的控制极,电容C31的另一端、二极管D33的正端、电容C32的另一端、电阻R56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14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9脚依次通过电阻R57和二极管D34分别接至可控硅T15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2脚,可控硅T15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0脚分别接至电容C33的一端、二极管D36的负端和二极管D35的正端,二极管D35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34的一端、电阻R59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15的控制极,电容C33的另一端、二极管D36的正端、电容C34的另一端、电阻R59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15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4脚依次通过电阻R76和二极管D43分别接至可控硅T22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3脚,可控硅T22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7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3脚分别接至电容C45的一端、二极管D45的负端和二极管D44的正端,二极管D44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44的一端、电阻R77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22的控制极,可控硅T22的阴极、电阻R77的另一端、电容C44的另一端、二极管D45的正端以及电容C45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5脚依次通过电阻R74和二极管D42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5脚和可控硅T20的阳极,可控硅T20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20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4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接至可控硅T21的控制极,可控硅T21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20的控制极和电阻R72的一端,电阻R72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9的发射极,三极管V9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9的基极通过电阻R7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9脚,三极管V9的基极还分别接至电阻R70的一端和电容C39的一端,电阻R70的另一端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可控硅T21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7脚依次通过电阻R73和二极管D40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4脚和可控硅T18的阳极,可控硅T18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8的阴极经二极管D39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接至可控硅T19的控制极,可控硅T19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8的控制极和电阻R69的一端,电阻R69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9的发射极,可控硅T19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0脚依次通过电阻R66和二极管D38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8脚和可控硅T16的阳极,可控硅T16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2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6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3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接至可控硅T17的控制极,可控硅T17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6的控制极和电阻R63的一端,电阻R63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8的发射极,三极管V8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8的基极通过电阻R6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2脚,三极管V8的基极分别接至电阻R64的一端和电容C38的一端,电阻R64的另一端和电容C38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可控硅T17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与门芯片U4的第6脚、第9脚和第10脚分别接至与门U3的第3脚、第4脚和第5脚,与门U3的第6脚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工作原理为:接通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L3、N后,如外部受控主电路不存在过压、欠压、缺相故障,IC5就会按程序工作,IC5的第10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如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不存在逆功故障、IC5的第10脚回到低电平,第9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IC8的第22脚同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三极管V1导通,继电器J2通电吸合,J2的两组常开触点J2-1和J2-2闭合,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相线L3′接入直流电源负端,将零线N′接入IC8的第21脚,对负载端相线L3′与零线N′之间是否存在过载、短路故障进行预检,电流由IC9的第6脚至电感HL至W5至J2-1至N′至L3′与N′之间的阻抗至L3′至J2-2至直流电源负端,如L3′与N′之间存在过载,短路故障,IC8的第21脚电压就会<0.7V(改变可调电阻W5的阻值,就可调整L3′与N′之间的过载、短路故障的动作设定值),IC8的第20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3′与N′过载、短路故障指示灯FD12(即发光二极管FD12)通电变亮,IC8的第11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3输入脚同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17输出脚则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的第1脚同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触发运行,FD1闪光报警,Y发出报警声,J1通电吸合、J1-1的常闭触点断开,终止故障预检工作,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在分断状态,J1-1的常开触点闭合,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如果L3′与N′之间不存在过载、短路故障,IC8的第21脚电压就会≥0.7V,IC8的第20脚就会继续保持高电平,FD12也不会通电变亮,IC8的第11脚同样继续保持高电平,IC7、IC4、J1都不会动作,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9脚回到低电平,V1截止、J2断电释放、IC8的第22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完成对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相线L3′与零线N′之间过载、短路故障的预检任务;第8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IC8的第19脚同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三极管V2导通,继电器J3和J4通电吸合,J4第一组常开触点J4-1闭合,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N′和IC8的第18脚接通,J3的第一组常开触点J3-1闭合,将负载端的相线L3′和IC8的第16脚接通,J4的第二组触J4-2闭合,将负载相线L2′和直流直电源负端接通、对负载端相线L2′与零线N′之间、相线L2′与L3′之间是否存在过载、短路故障同时进行预检,如果L2′与N′之间存在过载、短路故障、电流由IC9的第6脚至HL至W6至J4-1至N′至N′与L2′之间的阻抗至L2′至J4-2至直流电源负端,IC8的第18脚电压就会<0.7V(改变可调电阻W6的阻值,就可调整L2′与N′之间过载、短路故障预检的动作设定值),IC8的第17脚则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2′、N′过载、短路故障指示灯FD13(即发光二极管FD13)通电变亮,IC8的第11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3脚同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的第17脚和IC4的第1脚都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IC4触发运行,FD1闪光报警、Y发出报警声,J1通电吸合、J1-1的常闭触点断开、终止预检工作,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与电源端锁定在分断状态,J1-1的常开触点闭合,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如果L2′与L3′之间存在过载短路故障,电流由IC9的第6脚至HL至W8至J3-1至L3′至L3′与L2′之间的阻抗至L2′至J4-2至电源负端、IC8的第16脚电压就会<0.7V(改变可调电阻W8的阻值,就可调整L2′与L3′之间过载、短路故障预检的动作设定值),IC8的第15脚则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2′、L3′过载、短路故障指示灯FD14(即发光二极管FD14)通电变亮,IC8的第11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IC4、J1都跟着动作,FD1和Y声光报警,J1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在断开状态,同时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如果L2′与N′之间,L2′与L3′之间都不存在过载、短路故障、IC8的第18脚和第16脚的电压都将≥0.7V,IC8的第17脚,第15脚和第11脚输出脚都将继续保持高电平,FD13、FD14都不会通电发光,IC7、IC4和J1都不会动作,IC5将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8脚回到低电平,IC8的第19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V2截止、J3、J4断电释放,完成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相线L2′与L3′之间、L2′与零线N′之间过载、短路故障的预检任务;第7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IC8的第23脚同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三极管V3导通、继电器J5、J6通电吸合、J5第一组常开触点J5-1闭合,将负载端零线N′和IC8的第6脚接通,J5的第二组常开触点J5-2闭合,将负载端相线L1′和直流电源负端接通,J6的第一组常开触点J6-1闭合,将负载端相线L3′和IC8的第4脚接通,J6的第二组常开触点J6-2闭合,将负载端相线L2′和IC8的第2脚接通、对负载端相线L1′与L2′之间、L1′与L3′之间、L1′与零线N′之间是否存在过载、短路故障进行预检,如果L1′与零线N′之间存在过载、短路故障、电流由IC9的第6脚至HL至W7至J5-1至N′至N′与L1′之间的阻抗至L1′至J5-2至直流电源负端,IC8的第6脚电压就会<0.7V(改变可调电阻W7的阻值就可调整L1′与N′之间过载、短路故障预检的动作设定值),IC8的第5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1′与N′过载、短故障指示灯FD9(即发光二极管FD9)通电变亮,IC8的第11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IC4、J1都会跟着动作,FD1和Y声光报警,J1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在断开状态,同时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如果L1′与L3′之间存在过载、短路故障,电流由IC9的第6脚至HL至W9至J6-1至L3′至L3′与L1′之间的阻抗至L1′至J5-2至直流电源负端、IC8的第4脚电压就会<0.7V(改变可调电阻W9的阻值就可调整,L1′与L3′之间过载、短路故障预检的动作设定值),IC8的第3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1′、L3′过载、短路故障指示灯FD8(即发光二极管FD8)通电变亮,IC8的第11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IC4和J1都会跟着动作,FD1和Y声光报警、J1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在断开状态,同时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如果L1′与L2′之间存在过载短路故障,电流由IC9的第6脚至HL至W10至J6-2至L2′至L2′与L1′之间的阻抗至L1′至J5-2至直流电源负端,IC8的第2脚电压就会<0.7V(改变可调电阻W10的阻值就可调整L1′与L2′之间过载、短路故障预检的动作设定值),IC8的第1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L1′、L2′过载、短路故障指示灯FD7(即发光二极管FD7)通电变亮,IC8的第11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IC4和J1都会跟着动作、FD1和Y声光报警、J1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在断开状态,同时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如果L1′与N′之间、L1′与L3′之间、L1′与L2′之间都不存在过载短路故障,IC8的第6脚、第4脚、第2脚的电压都将≥0.7V,IC8的第5脚、第3脚、第1脚和第11脚都将继续保持高电平、FD9、FD8、FD7都不会通电变亮、IC7、IC4、J1也都不会动作,IC5将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7脚回到低电平,IC8的第23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V3截止、J5、J6断电释放,完成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相线L1′与L2′之间、L1′与L3′之间、L1′与零线N′之间过载、短路故障的预检任务;第6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三极管V4导通,继电器J7和J8通电吸合、J7的第一组常开触点J7-1闭合、将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相线L1′和零序电流互感器BL1的初级线圈BL1-1接通,对相线L1′进行漏电故障预检,J7的第二组常开触点J7-2闭合、将负载端相线L2′和零序电流互感器BL2的初级线圈BL2-1接通,对相线L2′进行漏电故障预检,J8的第一组常开触点J8-1闭合,将负载端相线L3′和零序电流互感器BL3的初级线圈BL3-1接通、对相线L3′进行漏电预检;如负载端相线L1′存在漏电故障,变压器B次级输出的安全低压交流电由B次级的上端至R7至BL1-1至J7-1至L1′至L1′的接地电阻至大地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零线至B次级的下端,L1′的接地电阻越小,流经BL1-1的电流就越大,BL1的次级BL1-2的感应电流也会越大,当L1′的接地电阻小到漏电动作值时,IC8的第8脚电压就会≥0.7V,IC8的第7脚则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相线L1′漏电故障指示灯FD10(即发光二极管FD10)通电变亮。IC8的第11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7、IC4和J1都会跟着动作,FD1和Y声光报警,J1将外部受主电路负载端与电源端锁定在断开状态,同时为下一次无故障自动重合闸作好准备,负载端相线L2′、L3′漏电故障预检保护的工作原理和相线L1′完全相同。
其中,IC8共有第2脚、第4脚、第6脚、第8脚、第10脚、第13脚、第16脚、第18脚、第19脚、第21脚、第22脚、第23脚这十二个信号输入脚、其中,第2脚、第4脚、第6脚和第23脚为一组,第23脚是第2脚、第4脚和第6脚的锁定脚,只有当23脚为高电平时,第2脚、第4脚和第6脚的任一脚由≥0.7V变为﹤0.7V时,IC8的第11输出脚才都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同时,在第2脚﹤0.7V时,第1脚也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在第4脚﹤0.7V时,第3脚也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在第6脚﹤0.7V时,第5脚也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23脚为低电平时、不论第2脚、或第4脚、或第6脚是≥0.7V,还是﹤0.7V、IC8的第11输出脚都不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1脚、第3脚、第5脚也不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8的第16脚、第18脚和第19脚为一组,第19脚是第16脚和第18脚的锁定脚,只有当第19脚为高电平时,第16脚和第18脚任一脚由≥0.7V变为﹤0.7V时,IC8的第11脚输出脚才都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同时,在第16脚﹤0.7V时,第15脚也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在第18脚﹤0.7V时,第17脚也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第19脚为低电平时,不论第16脚或第18脚是≥0.7V、还是﹤0.7V,IC8的第11输出脚都不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15脚或第17脚也不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8的第21脚和第22脚为一组,第22脚是第21脚的锁定脚,只有当22脚为高电平时,在21脚由≥0.7V变为﹤0.7V时,IC8的第11输出脚才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8的第8脚,第10脚,第13脚为独立的信号输入脚,当第8脚由﹤0.7V变为≥0.7V时,IC8的第11输出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同时第7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第10脚由﹤0.7V变为≥0.7V时,IC8的第11输出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同时第9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第13脚由﹤0.7V变为≥0.7V时,IC8的第11输出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同时第14脚也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IC8的第11输出脚只有在第8脚、第10脚、第13脚都﹤0.7V,第19脚、第22脚、第23脚都为低电平,或第19脚、第22脚、第23脚都为高电平时,第2脚、第4脚、第6脚、第16脚、第18脚、第21脚都≥0.7V时,才会输出高电平,当第8脚或者第10脚、或第13脚≥0.7V,或第23脚为高电平时,第2脚、第4脚、第6脚任一脚﹤0.7V时或19脚为高电平时,第16脚、第18脚任一脚﹤0.7V时,或第22脚为高电平时,第21脚﹤0.7V时,IC8的第11输出脚都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包括:集成电路IC7、发光二极管FD2、发光二极管FD3、发光二极管FD5、发光二极管FD6、可调电阻W2、可调电阻W3和可调电阻W4,其中,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接至逆功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集成电路IC7的第2脚接至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15的第9脚,集成电路IC7的第3脚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发光二极管FD2、发光二极管FD3、发光二极管FD5和发光二极管FD6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4脚、第7脚、第16脚、第13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可调电阻W2、可调电阻W3和可调电阻W4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5脚、第12脚、第15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电流互感器BL4的次级BL4-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5的次级BL5-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6的次级BL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零序电流互感器BL7的次级BL7-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集成电路IC7包括: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阻R44、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18、二极管D19、二极管D20、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可控硅T4、可控硅T5、可控硅T6、可控硅T7以及8输入与非门U2,其中,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第2脚和第3脚分别接至8输入与非门U2的第2脚、第3脚和第4脚,集成电路IC7的第4脚依次通过电阻R30和二极管D13接至可控硅T4的阳极,集成电路IC7的第5脚接至可控硅T4的控制极,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分别接至电阻R32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二极管D15的负端以及二极管D14的正端,二极管D14的负端通过电阻R33分别接至可控硅T4的控制极和电容C18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二极管D15的正端、电容C18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4的阴极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可控硅T4的阳极接至8输入与非门U2的第5脚,可控硅T4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31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7脚依次通过电阻R35和二极管D16分别接至可控硅T5的阳极和8输入与非门U2的第9脚,可控硅T5的阳极通过电阻R34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分别接至电容C19的一端、二极管D18的负端、二极管D17的正端,二极管D17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20的一端、电阻R36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5的控制极,电容C19的另一端、二极管D18的正端、电容C20的另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5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9脚,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分别接至电阻R44的一端、二极管D24的负端、电容C24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23的正端,二极管D23的负端通过电阻R43分别接至可控硅T7的控制极、集成电路IC7的第12脚和电容C23的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电容C24的另一端、二极管D24的正端、电阻R44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7的阴极均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9脚和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7的第13脚依次通过电阻R41和二极管D22分别接至可控硅T7的阳极和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0脚,可控硅T7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2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分别接至电阻R39的一端、二极管D21的负端、电容C22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20的正端,二极管D20的负端通过电阻R38分别接至可控硅T6的控制极、电容C21的一端和集成电路IC7的第15脚,可控硅T6的阴极、电容C21的另一端、电容C22的另一端、二极管D21的正端以及电阻R39的另一端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7的第16脚依次通过电阻R37和二极管D19分别接至可控硅T6的阳极以及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1脚和第12脚,可控硅T6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0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3脚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在阐述交流三相智能模块的其他电路的工作原理时已说明了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工作原理,为避免过多重复,不再单独对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当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和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相线L3、零线N接通后,电源电路通电工作,为交流三相智能模块提供直流工作电源(其中,图中的VDD为直流工作电源的正端,即正输出端,图中的VSS为直流工作电源的负端),如外部受控主电路不存在过压、欠压、缺相故障、则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IC15的第9输出脚为高电平,在逆功预检电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还未按程序工作之前,逆功预检电路的IC6的第7输出脚为高电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IC8的第11输出脚为高电平,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还未接通电源端之前,IC7的第6、第8、第11、第14四个输入脚电压都为0,IC7的第17输出脚为低电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中的IC4的第1输入脚也为低电平,IC4因无触发电压不会工作,继电器J1处于断电释放状态,J1的常闭触点J1-1闭合,集成电路IC5上电复位开始按程序工作、IC5的第10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IC6的第8输入脚也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进行逆功故障预检,如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不存在逆功故障、IC6的第7输出脚继续保持高电平、IC7、IC4继续保持原工作状态;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10脚回到低电平,完成逆功故障预检任务,IC5的第9输出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三极管V1导通,继电器J2通电吸合,IC8的第22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J2的两组常开触点J2-1、J2-2闭合,开始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相线L3′与零线N′之间是是否存在过载、短路故障进行预检,如L3′与零线N′之间不存在过载、短路放路故障、IC8的第21输入脚电压将继续保持≥0.7V的状态,IC8、IC7、IC4继续保持原工作状态,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9脚回到低电平、V1截止、J2断电释放、IC8的第22脚回到低电平,完成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L3′与零线N′之间过载、短路故障的预检任务;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8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三极管V2导通,继电器J3、J4通电吸合、IC8的第19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J3的第一组常开触点J3-1和J4的两组常开触点J4-1、J4-2都闭合,开始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相线L2′与零线N′之间、相线L2′与L3′之间是否存在过载、短路故障进行预检,如L2′与N′之间、L2′与L3′之间都不存在过载短路故障、IC8的第18输入脚和第16输入脚的电压都将继续保持≥0.7V的状态,IC8、IC7、IC4继续保持原工作状态,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8脚回到低电平、V2截止、J3、J4断电释放、IC8的第19脚回到低电平,完成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L2′与N′之间、L2′与L3′之间过载、短路故障的预检任务;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7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三极管V3导通,继电器J5、J6通电吸合、IC8的第23脚变为高电平、J5的两组常开触点J5-1、J5-2和J6的两组常开触点J6-1、J6-2都闭合、开始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相线L1′与零线N′之间,相线L1′与L2′之间,相线L1′与L3′之间是否存在过载、缺路故进行预检,如L1′与N′之间,L1′与L2′之间,L1′与L3′之间都不存在过载、短路故障,IC8的第6脚、第4脚、第2脚、三个输入脚电压都将≥0.7V、IC8、IC7、IC4继续保持原工作状态,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7脚回到低电平,V3截止、J5、J6断电释放、IC8的第23脚回到低电平,完成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L1′与N′之间,L1′与L2′之间,L1′与L3′之间过载、短路故障的预检任务;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6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并保持一段时间,三极管V4导通、继电器J7、J8通电吸合、J7的两组常开触点J7-1、J7-2和J8的第一组常开触点J8-1都闭合,开始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每根相线是否存在漏电故障进行预检,如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每根相线都不存在漏电故障,则IC8的第8脚、第10脚、第13脚的电压都<0.7V、IC8的第11输出脚继续保持输出高电平、IC7、IC4继续保持原工作状态。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6脚回低电平、V4截止、J7、J8断电释放、完成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漏电故障预检任务;IC5继续按程序工作,IC5的第5脚输出高电平,可控硅T1触发导通、继电器J9通电吸合、J9的第二组触点J9-2的常开触点闭合,将执行元器件的电源接通、外部受控主电路通电工作,J9的第一组常闭触点J9-1断开、切断IC3、IC5、J2至J8的工作电源,确保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和电源端接通后,交流三相智能模块不对外部受控主电路进行预检,只进行在线检,至此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对外部受控主电路以及接入主电路的机电设备的预检保护工作结束。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可便捷地安装于三相机电设备内,交流三相智能模块能通过控制用于控制三相机电设备的主电路通断的执行元器件,实现对三相机电设备的智能化的保护,使三相机电设备具有保护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相线和零线经第一插件11接入电控板,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相线和零线经第二插件12接入电控板,电流互感器BL4、电流互感器BL5以及电流互感器BL6经第三插件13接入电控板,零序电流互感器BL7经第四插件14接入电控板,电控板上的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经第五插件15接至执行元器件,且电控板上所有的发光二极管的顶端、闪光报警二极管的顶端和蜂鸣器的发声面都凸出在环氧树脂胶的表面上,以便实现声光报警。
由此可见,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通过将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安装于三相机电设备内,便能使三相机电设备具有逆功预检保护,过电压、欠电压、缺相预检保护与在线检保护,过载、短路预检保护与在线检保护,漏电预检保护与在线检保护以及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等智能保护功能,提高三相机电设备的使用安全性,降低三相机电设备的维修成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交流三相智能模块的智能化程度高,安装简便,使用方便,安全保险,性价比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电控板,所述电控板上设有电源电路;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逆功预检电路;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以及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
其中,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接至所述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所述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所述逆功预检电路、所述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以及所述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所述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采样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采样端均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逆功预检电路的采样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以及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所述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采样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和零线,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输出端、逆功预检电路的输出端、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输出端以及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输出端均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输入端,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输出端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输入端,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输出端接至用于控制外部受控主电路通断的执行元器件,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入端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三相线和零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包括:
电阻R1、电阻R6、可调电阻W1、可控硅T1、继电器J1、继电器J9、集成电路IC4、集成电路IC5、闪光报警二极管FD1和蜂鸣器Y;
其中,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可调电阻W1跨接在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和第3脚之间,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4的第5脚经闪光报警二极管FD1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继电器J1跨接在集成电路IC4的第6脚和第7脚之间,且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还分别接至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的一端和蜂鸣器Y的一端,蜂鸣器Y的另一端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4的第8脚接至继电器J1的中心触头,集成电路IC5的第10脚接至逆功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集成电路IC5的第9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2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22脚,集成电路IC5的第8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3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19脚,集成电路IC5的第7脚分别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4的一端和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23脚,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接至三极管V1的基极、三极管V2的基极和三极管V3的基极,三极管V1的集电极接至继电器J2的线圈,三极管V2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3的线圈和继电器J4的线圈,三极管V3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5的线圈和继电器J6的线圈,集成电路IC5的第6脚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4的基极,三极管V4的集电极分别接至继电器J7的线圈和继电器J8的线圈,集成电路IC5的第5脚经电阻R6接至可控硅T1的控制极,可控硅T1的阳极接至继电器J9,可控硅T1的阴极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继电器J9的第一组触点J9-1跨接在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3的第1脚与继电器J1的常闭触头之间,继电器J9的第二组触点J9-2接至执行元器件,集成电路IC5的第14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5的第4脚分别接至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5的第1脚、电源电路的电容C4的一端、电源电路的电容C3的一端以及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3的第2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IC4包括: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二极管D1、三极管V5、可控硅T2和555电路,其中,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依次通过二极管D1和电阻R19接至可控硅T2的控制极,可控硅T2的阳极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8脚,可控硅T2的阴极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555电路的第4脚和555电路的第8脚,电容C13跨接在可控硅T2的控制极和阴极之间,555电路的第6脚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3脚、555电路的第7脚和电容C14的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555电路的第1脚以及三极管V5的发射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5脚通过电容C15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2脚分别接至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以及电容C16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2脚和第7脚,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容C16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4脚,555电路的第3脚通过电阻R22连接三极管V5的基极,三极管V5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6脚,集成电路IC4的第7脚通过电阻R23接至集成电路IC4的第5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功预检电路包括集成电路IC6和发光二极管FD4,其中,所述集成电路IC6的第1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所述集成电路IC6的第2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所述集成电路IC6的第3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所述集成电路IC6的第4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所述集成电路IC6的第5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所述集成电路IC6的第6脚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所述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且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还经发光二极管FD4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集成电路IC5的第10脚,集成电路IC6的第10脚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IC6包括: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由发光二极管FD22和光敏晶体管V6构成的光电耦合电路以及由电阻R28、电阻R29、二极管D12、可控硅T3构成的控制电路,其中,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连接集成电路IC6的第1脚、第2脚、第3脚、第4脚和第6脚,第一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三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四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五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均接至光电耦合电路的发光二极管FD22的正极与负极,光电耦合电路的光敏晶体管V6的发射极接至二极管D12的正端,二极管D12的负端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5脚,光敏晶体管V6的集电极接至可控硅T3的阴极,可控硅T3的控制极经电阻R29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8脚,可控硅T3的阳极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和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6的第10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可调电阻W11、可调电阻W12、可调电阻W13、可调电阻W14、可调电阻W15、可调电阻W16、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稳压二极管DW1、稳压二极管DW2、发光二极管FD16、发光二极管FD17、发光二极管FD18、发光二极管FD19、发光二极管FD20、发光二极管FD21、整流桥IC10、整流桥IC11、集成电路IC12、集成电路IC13、集成电路IC14、集成电路IC15,其中,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一相线依次通过电容C9和电阻R13接至整流桥IC10的第1脚,整流桥IC10的第2脚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整流桥IC10的第3脚经电容C11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整流桥IC10的第3脚还分别接至电阻R14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1的负端、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以及发光二极管FD17的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W1的正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发光二极管FD17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8脚和第7脚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5和发光二极管FD16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可调电阻W11跨接在集成电路IC12的第2脚与集成电路IC14的第2脚之间,可调电阻W12跨接在集成电路IC12的第3脚与第5脚之间,整流桥IC10的第4脚分别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零线和整流桥IC11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2脚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6和电容C10接至外部受控主电路电源端的第二相线,整流桥IC11的第3脚通过电容C12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整流桥IC11的第3脚还分别接至电阻R17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2的负端、集成电路IC13的第10脚以及发光二极管FD19的一端,发光二极管FD19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3的第6脚,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W2的正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集成电路IC13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18和发光二极管FD18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可调电阻W13跨接在集成电路IC13的第2脚与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之间,可调电阻W14跨接在集成电路IC13的第3脚和第5脚之间,集成电路IC13的第8脚和第7脚均接至集成电路IC14的第4脚,集成电路IC14的第7脚和第5脚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14的第8脚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7脚,集成电路IC14的第6脚接集成电路IC15的第8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9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2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0脚通过发光二极管FD21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0脚还接至电源电路的三端稳压IC2的第1脚,集成电路IC15的第1脚通过发光二极管FD20接至集成电路IC15的第5脚,可调电阻W15跨接在集成电路IC15的第2脚和第5脚之间,可调电阻W16跨接在集成电路IC15的第3脚和第5脚之间,集成电路IC15的第5脚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集成电路IC12、集成电路IC13以及集成电路IC15的结构完全相同,集成电路IC12包括:电压检测器U5、电压检测器U6、非门U7、2输入或门U9、三输入与门U8、电阻R78、电阻R79、电阻R80、电阻R81、电阻R82、电阻R83、电阻R84和电阻R85,其中,电压检测器U5的输入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2脚和电阻R79的一端,电阻R79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5的输出端分别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一输入端、电阻R80的一端以及电阻R81的一端,电阻R80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脚,电阻R81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6的输入端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3脚和电阻R78的一端,电阻R78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6的输出端分别接至非门U7的输入端和电阻R82的一端,电阻R82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电压检测器U5和电压检测器U6的电源负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5脚,非门U7的输出端分别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二输入端和电阻R83的一端,电阻R83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6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7脚分别接至2输入或门U9的第一输入端和电阻R85的一端,电阻R85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集成电路IC12的第8脚分别接至或门U9的第二输入端和电阻R84的一端,电阻R84的另一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10脚,或门U9的输出端接至三输入与门U8的第三输入端,三输入与门U8的输出端接至集成电路IC12的第9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BL4、电流互感器BL5、电流互感器BL6和零序电流互感器BL7,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4,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5,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穿过电流互感器BL6,电流互感器BL4的次级BL4-2跨接在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5的次级BL5-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6的次级BL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以及零线均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BL7,零序电流互感器BL7的次级BL7-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可调电阻W5、可调电阻W6、可调电阻W7、可调电阻W8、可调电阻W9、可调电阻W10、电容C6、电容C7、电容C8、三极管V1、三极管V2、三极管V3、三极管V4、继电器J2、继电器J3、继电器J4、继电器J5、继电器J6、继电器J7、继电器J8、零序电流互感器BL1、零序电流互感器BL2、零序电流互感器BL3、集成电路IC8、集成电路IC9、发光二极管FD7、发光二极管FD8、发光二极管FD9、发光二极管FD10、发光二极管FD11、发光二极管FD12、发光二极管FD13、发光二极管FD14和发光二极管FD15,其中,继电器J2的一端、继电器J3的一端、继电器J4的一端、继电器J5的一端、继电器J6的一端、继电器J7的一端、继电器J8的一端均接至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继电器J2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三极管V1的基极接至电阻R2的另一端,继电器J3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4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三极管V2的基极接至电阻R3的另一端,继电器J5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6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三极管V3的基极接至电阻R4的另一端,继电器J7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8的另一端均接至三极管V4的集电极,三极管V4的基极接至电阻R5的另一端,继电器J2的第一组触点J2-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还经可调电阻W5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2的第二组触点J2-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3的第一组触点J3-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与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还经可调电阻W8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4的第一组触点J4-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与受控主电路负载端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还经可调电阻W6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4的第二组触点J4-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5的第一组触点J5-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零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还经可调电阻W7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5的第二组触点J5-2跨接在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继电器J6的第一组触点J6-1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还经可调电阻W9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继电器J6的第二组触点J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与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还经可调电阻W10接至集成电路IC9的输出端,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一相线经继电器J7的第一组触点J7-1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1的初级BL1-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1的初级BL1-1的另一端经电阻R7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1的次级BL1-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二相线经继电器J7的第二组触点J7-2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2的初级BL2-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2的初级BL2-1的另一端经电阻R8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2的次级BL2-2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0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外部受控主电路负载端的第三相线经继电器J8的第一组触点J8-1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BL3的初级BL3-1的一端,零序电流互感器BL3的初级BL3-1的另一端经电阻R9接至电源电路的电源变压器B次级输出端的上端,BL3的次级BL3-2的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3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发光二极管FD7、发光二极管FD8、发光二极管FD9、发光二极管FD10、发光二极管FD11、发光二极管FD12、发光二极管FD13、发光二极管FD14和发光二极管FD15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8的第1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3脚、第5脚、第7脚、第9脚、第14脚、第15脚、第17脚、第20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接至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的集成电路IC7的第3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IC8包括:电阻R45、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49、电阻R50、电阻R51、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4、电阻R55、电阻R56、电阻R57、电阻R58、电阻R59、电阻R60、电阻R61、电阻R62、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电阻R66、电阻R67、电阻R68、电阻R69、电阻R70、电阻R71、电阻R72、电阻R73、电阻R74、电阻R75、电阻R76、电阻R77、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30、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电容C36、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二极管D25、二极管D26、二极管D27、二极管D28、二极管D29、二极管D30、二极管D31、二极管D32、二极管D33、二极管D34、二极管D35、二极管D36、二极管D37、二极管D38、二极管D39、二极管D40、二极管D41、二极管D42、二极管D43、二极管D44、二极管D45、可控硅T8、可控硅T9、可控硅T10、可控硅T11、可控硅T12、可控硅T13、可控硅T14、可控硅T15、可控硅T16、可控硅T17、可控硅T18、可控硅T19、可控硅T20、可控硅T21、可控硅T22、3输入与门U3和与门芯片U4,其中,集成电路IC8的第1脚依次通过电阻R45和二极管D25分别接至可控硅T8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一脚,可控硅T8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6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8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6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脚接至可控硅T9的控制极,可控硅T9的阳极接至可控硅T8的控制极,且可控硅T9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7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三极管V7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7的基极通过电阻R6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3脚,三极管V7的基极还分别接至电阻R60的一端和电容C35的一端,电阻R60的另一端和电容C35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3脚依次通过电阻R48和二极管D29分别接至可控硅T10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2脚,可控硅T10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9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0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4脚接至可控硅T11的控制极,可控硅T11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0的控制极和电阻R50的一端,电阻R50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可控硅T11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5脚依次通过电阻R51和二极管D30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3脚和可控硅T12的阳极,可控硅T12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2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2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2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6脚接至可控硅T13的控制极,可控硅T13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2的控制极和电阻R53的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7的发射极,可控硅T13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7脚依次通过电阻R54和二极管D31分别接至可控硅T14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1脚,可控硅T14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8脚分别接至电容C31的一端、二极管D33的负端和二极管D32的正端,二极管D32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32的一端、电阻R56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14的控制极,电容C31的另一端、二极管D33的正端、电容C32的另一端、电阻R56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14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9脚依次通过电阻R57和二极管D34分别接至可控硅T15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2脚,可控硅T15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0脚分别接至电容C33的一端、二极管D36的负端和二极管D35的正端,二极管D35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34的一端、电阻R59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15的控制极,电容C33的另一端、二极管D36的正端、电容C34的另一端、电阻R59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15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4脚依次通过电阻R76和二极管D43分别接至可控硅T22的阳极和与门芯片U4的第13脚,可控硅T22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7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3脚分别接至电容C45的一端、二极管D45的负端和二极管D44的正端,二极管D44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44的一端、电阻R77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22的控制极,可控硅T22的阴极、电阻R77的另一端、电容C44的另一端、二极管D45的正端以及电容C45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5脚依次通过电阻R74和二极管D42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5脚和可控硅T20的阳极,可控硅T20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20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4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6脚接至可控硅T21的控制极,可控硅T21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20的控制极和电阻R72的一端,电阻R72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9的发射极,三极管V9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9的基极通过电阻R71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9脚,三极管V9的基极还分别接至电阻R70的一端和电容C39的一端,电阻R70的另一端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可控硅T21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7脚依次通过电阻R73和二极管D40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4脚和可控硅T18的阳极,可控硅T18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8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8的阴极经二极管D39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18脚接至可控硅T19的控制极,可控硅T19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8的控制极和电阻R69的一端,电阻R69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9的发射极,可控硅T19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0脚依次通过电阻R66和二极管D38分别接至与门芯片U4的第8脚和可控硅T16的阳极,可控硅T16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62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可控硅T16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37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集成电路IC8的第21脚接至可控硅T17的控制极,可控硅T17的阳极分别接至可控硅T16的控制极和电阻R63的一端,电阻R63的另一端接至三极管V8的发射极,三极管V8的集电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4脚,三极管V8的基极通过电阻R65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22脚,三极管V8的基极分别接至电阻R64的一端和电容C38的一端,电阻R64的另一端和电容C38的另一端均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可控硅T17的阴极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2脚,与门芯片U4的第6脚、第9脚和第10脚分别接至与门U3的第3脚、第4脚和第5脚,与门U3的第6脚接至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故障信号综合处理电路包括:集成电路IC7、发光二极管FD2、发光二极管FD3、发光二极管FD5、发光二极管FD6、可调电阻W2、可调电阻W3和可调电阻W4,其中,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接至逆功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6的第7脚,集成电路IC7的第2脚接至过压、欠压、缺相预检与在线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15的第9脚,集成电路IC7的第3脚接至过载、短路、漏电预检电路的集成电路IC8的第11脚,发光二极管FD2、发光二极管FD3、发光二极管FD5和发光二极管FD6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4脚、第7脚、第16脚、第13脚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之间,可调电阻W2、可调电阻W3和可调电阻W4分别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5脚、第12脚、第15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过载、短路、漏电在线检取样电路的电流互感器BL4的次级BL4-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5的次级BL5-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电流互感器BL6的次级BL6-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零序电流互感器BL7的次级BL7-2跨接在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与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接至无故障自动重合闸电路的集成电路IC4的第1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流三相智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IC7包括: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阻R44、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二极管D13、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18、二极管D19、二极管D20、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可控硅T4、可控硅T5、可控硅T6、可控硅T7以及8输入与非门U2,其中,集成电路IC7的第1脚、第2脚和第3脚分别接至8输入与非门U2的第2脚、第3脚和第4脚,集成电路IC7的第4脚依次通过电阻R30和二极管D13接至可控硅T4的阳极,集成电路IC7的第5脚接至可控硅T4的控制极,集成电路IC7的第6脚分别接至电阻R32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二极管D15的负端以及二极管D14的正端,二极管D14的负端通过电阻R33分别接至可控硅T4的控制极和电容C18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二极管D15的正端、电容C18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4的阴极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可控硅T4的阳极接至8输入与非门U2的第5脚,可控硅T4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31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7脚依次通过电阻R35和二极管D16分别接至可控硅T5的阳极和8输入与非门U2的第9脚,可控硅T5的阳极通过电阻R34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8脚分别接至电容C19的一端、二极管D18的负端、二极管D17的正端,二极管D17的负端分别接至电容C20的一端、电阻R36的一端以及可控硅T5的控制极,电容C19的另一端、二极管D18的正端、电容C20的另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5的阴极均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9脚,集成电路IC7的第11脚分别接至电阻R44的一端、二极管D24的负端、电容C24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23的正端,二极管D23的负端通过电阻R43分别接至可控硅T7的控制极、集成电路IC7的第12脚和电容C23的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电容C24的另一端、二极管D24的正端、电阻R44的另一端以及可控硅T7的阴极均分别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9脚和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7的第13脚依次通过电阻R41和二极管D22分别接至可控硅T7的阳极和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0脚,可控硅T7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2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集成电路IC7的第14脚分别接至电阻R39的一端、二极管D21的负端、电容C22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20的正端,二极管D20的负端通过电阻R38分别接至可控硅T6的控制极、电容C21的一端和集成电路IC7的第15脚,可控硅T6的阴极、电容C21的另一端、电容C22的另一端、二极管D21的正端以及电阻R39的另一端均接至电源电路的负输出端,集成电路IC7的第16脚依次通过电阻R37和二极管D19分别接至可控硅T6的阳极以及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1脚和第12脚,可控硅T6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40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8脚,8输入与非门U2的第13脚接至集成电路IC7的第17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52868.2U CN207572954U (zh) | 2017-12-15 | 2017-12-15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52868.2U CN207572954U (zh) | 2017-12-15 | 2017-12-15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572954U true CN207572954U (zh) | 2018-07-03 |
Family
ID=62687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752868.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572954U (zh) | 2017-12-15 | 2017-12-15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57295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10853A (zh) * | 2017-12-15 | 2018-04-13 | 湖南电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
2017
- 2017-12-15 CN CN201721752868.2U patent/CN207572954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10853A (zh) * | 2017-12-15 | 2018-04-13 | 湖南电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CN107910853B (zh) * | 2017-12-15 | 2023-12-26 | 湖南电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77816B (zh) | 一种智能化的重合闸断路器及其自动重合的控制方法 | |
CN103560479B (zh) | 一种应用于断路器重合闸的负载线路故障检测电路及方法 | |
CN108011348B (zh) | 低压智能配电控制保护系统及其控制保护方法 | |
CN204190188U (zh) | 低压智能保护配电箱 | |
CN108933431A (zh) | 用于核电站盘车电机的启动保护电路及启动保护系统 | |
CN108093523B (zh) | 交流断电和调光关断的控制电路及电源 | |
CN207381952U (zh) | 低压智能配电控制保护系统 | |
CN101872956B (zh) | 漏电检测保护电路 | |
CN207572954U (zh)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
CN201515205U (zh) | 漏电检测保护电路 | |
CN201038717Y (zh) | 自动重合电闸保护开关 | |
CN200953461Y (zh) | 漏电保护器 | |
CN108306257A (zh) | 智能控制型三极通断漏电保护插头 | |
CN101359030A (zh) | 变电所电力系统接地判别监视报警装置 | |
CN201422007Y (zh) | 漏电检测保护电路 | |
CN206096281U (zh) | 针对400v供电系统的监测装置 | |
CN107910853A (zh) | 交流三相智能模块 | |
CN208241303U (zh) | 智能控制型三极通断漏电保护插头 | |
CN107658838B (zh) | 交流单相智能模块 | |
CN208849175U (zh) | 带漏电保护功能失效再保护功能的智能漏电保护插头 | |
CN209217690U (zh) | 故障电弧保护断路器及多匹断路器 | |
CN207559536U (zh) | 交流单相智能模块 | |
CN205595776U (zh) | 一种带有定位自检测功能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 | |
CN207037444U (zh) | 一种控制切断阀的电磁阀供电监控系统 | |
CN201584741U (zh) | 晶闸管自动重合闸开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2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2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