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72324U - 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472324U CN207472324U CN201721694679.4U CN201721694679U CN207472324U CN 207472324 U CN207472324 U CN 207472324U CN 201721694679 U CN201721694679 U CN 201721694679U CN 207472324 U CN207472324 U CN 2074723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pping bucket
- runoff
- metering
- multistage
- metering tip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097 nutrien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42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80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62 soil e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7 stra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easuring Volume Flow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流失和森林水文学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包括径流区、集水槽、控制系统、流量计和双翻斗式雨量计,径流区不同土壤层的径流分别流入相应集水槽中,所述各个集水槽分别通过连接管路与不同的流量计和双翻斗式雨量计相连,双翻斗式雨量计内均设有盛水漏斗、第一计量翻斗、第二计量翻斗和集成传感器,径流流入后经由所述盛水漏斗落入第一计量翻斗中,第一计量翻斗内的一部分径流流入第二计量翻斗中,所述第一计量翻斗和第二计量翻斗翻倒时均向所述集成传感器发出信号,所述集成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够对不同土壤层的径流进行测量,并且采用双重测量,确保不同数量级径流的测量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流失和森林水文学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森林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被截留、枯落物层截留外,其余在地面由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方向和路径流动的水流,其大小取决于地形、降水强度、土壤渗透性、地面植被和地表覆盖等,它能引起水土和养分流失,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准确测定一定降水时间内森林径流流量的变化信息是研究森林坡面水文过程、土壤和养分流失的重要基础。
然而,传统的森林径流观测设施只能测量降水过程中的地表径流,对于土壤入渗过程以及壤中流产生和变化过程不能测量。另外为了防止径流外溢,常常需要建立多级分流设施,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清理泥沙工作费时费工,并且径流过程中的流量自动测量是目前野外试验中的难题,现有技术中多级径流池多为人工或自记水位计测定,不能实时或过程测定,限制了实时测量径流的动态变化,所得数据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能够对不同土壤层的径流进行测量,并且采用流量计和双翻斗式雨量计进行双重测量,既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径流的测量,也可以确保不同数量级径流的测量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包括径流区、集水槽、控制系统、流量计和双翻斗式雨量计,径流区不同土壤层的径流分别流入相应集水槽中,所述各个集水槽分别通过连接管路与不同的双翻斗式雨量计相连,流量计设置于连接管路上,双翻斗式雨量计内均设有盛水漏斗、第一计量翻斗、第二计量翻斗和集成传感器,径流流入后经由所述盛水漏斗落入第一计量翻斗中,第一计量翻斗内的一部分径流流入第二计量翻斗中,所述第一计量翻斗和第二计量翻斗翻倒时均向所述集成传感器发出信号,所述集成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双翻斗式雨量计上的盛水漏斗、第一计量翻斗、第二计量翻斗均设置于一个壳体中,在所述壳体中部设有一个隔板,所述第一计量翻斗设置于所述隔板上侧,所述第二计量翻斗设置于所述隔板下侧,在所述第一计量翻斗和第二计量翻斗之间设有导流漏斗,在所述隔板上设有计量调节阀,在所述第二计量翻斗下侧设有一个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设有倾斜调节阀和集成传感器。
第一计量翻斗上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计量翻斗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计量翻斗翻倒时,第一电磁阀接通电路并向所述集成传感器输送脉冲信号,第二计量翻斗翻倒时,第二电磁阀接通电路并向所述集成传感器输出脉冲信号。
所述隔板上设有排水孔。
所述径流区呈长方形,在所述径流区左右两侧边界及高坡段边界设有挡板。
所述集水槽与所述径流区低坡段的土壤剖面之间设有引流板,集水槽上侧有条形豁口,所述引流板一端插入所述径流区低坡段的土壤剖面中,另一端由所述条形豁口伸入所述集水槽内。
所述集水槽下端设有集水槽导流管与连接管路相连。
所述集水槽外侧设有挡墙,且所述集水槽整体全部位于挡墙内。
所述连接管路设有控制电磁阀和流量计,所述控制电磁阀和流量计与所述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一段U型导管,所述控制电磁阀设置于所述U型导管的输入侧,所述流量计设置于所述U型导管的弧状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能够对不同土壤层的径流进行测量,并且采用双翻斗式雨量计,既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径流的测量,也可以确保大、小径流的测量精度,而且连接管路上的流量计联合双翻斗式雨量计测量,进一步保证测量精度。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双翻斗式雨量计,且每个计量翻斗上均设有电磁阀,计量翻斗每次翻倒时电磁阀发出信号并传输至控制系统中,精确测量径流量,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计量调节阀调节第一计量翻斗分辨率,以适应不同数量级径流,通过倾斜调节阀调整第二计量翻斗倾斜角度,进一步保证测量精度。
3、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当第一计量翻斗内积水能够达到设置分辨率时,第一计量翻斗和第二计量翻斗均翻倒发出信号,两个计量翻斗总量为径流量,当第一计量翻斗内的积水达不到设置的最大分辨率时,第一计量翻无法倾斜,但第一计量翻斗内的径流会通过导流漏斗,进入第二计量翻斗进行计量。
4、本实用新型在集水槽与双翻斗式雨量计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控制电磁阀,所述控制电磁阀可减少没有径流时系统的耗电,延长偏远地区电池供电的工作时间,减少电池更换的工作量。
5、本实用新型采用本地存储和无线传输双模式,时效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使用方便,稳定性强。
6、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森林不同径流的自动、实时测量,并且具有精度高、稳定、适用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集水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U型导管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双翻斗式雨量计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径流区,101为挡板,2为集水槽,3为引流板,4为控制电磁阀,5为流量计,6为U型导管,7为双翻斗式雨量计,701为盛水漏斗,702为导流漏斗,703为排水孔,704为第一电磁阀,705为第一计量翻斗,706为计量调节阀,707为第二计量翻斗,708为集成传感器,709为倾斜调节阀,710为第二电磁阀,711为壳体,712为隔板,8为控制系统,9为集水槽导流管,10为挡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径流区1、集水槽2、控制系统8、流量计5和双翻斗式雨量计7,其中所述径流区1不同土壤层的径流分别流入相应集水槽2中,所述各个集水槽2分别通过连接管路与不同的双翻斗式雨量计7相连,流量计5设置于连接管路上,如图4所示,所述双翻斗式雨量计7内设有盛水漏斗701、第一计量翻斗705、第二计量翻斗707和集成传感器708,径流流入后经由所述盛水漏斗701落入第一计量翻斗705中,第一计量翻斗705内的一部分径流流入第二计量翻斗707中,所述第一计量翻斗705和第二计量翻斗707翻倒时均向所述集成传感器708发出信号,所述集成传感器708与所述控制系统8相连。
如图1所示,所述径流区1呈长方形,本实施例中的径流区1宽5m,水平投影长20m,水平投影面积100m2,在所述径流区1左右两侧边界及高坡段边界挖有深度达母质层、宽度为0.2m的细沟,该细沟内部用挡板101填充,挡板101上端露出地表20cm,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板101为不锈钢板,在各挡板101的接缝处用电焊将其密封,并回填土夯实,防止径流区1外部水分渗入,将所述径流区1的低坡段边界挖成深至母质层的土壤剖面。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设有多个集水槽2对应收集不同土壤层径流,所述多个集水槽2均设置于所述径流区1低坡段的土壤剖面处且与不同土壤层一一对应,每个集水槽2均通过引流板3将对应土壤层径流引入槽内,所述引流板3一端插入所述径流区1低坡段的对应土壤层中,另一端伸入所述集水槽2内,在所述集水槽2外侧设有挡墙10,本实施例中,所述挡墙10厚度为15~20cm,所述集水槽2整体全部位于挡墙10内,所述集水槽2整体呈V型且下侧窄端设有集水槽导流管9,每个集水槽2下端的集水槽导流管9通过连接管路与对应的双翻斗式雨量计7相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水槽2上部横截面为矩形,长为5m,宽10~20cm,高依据分层情况确定,下部收窄,其纵截面呈“V”型,底部倾斜度为30°,低端设有φ5cm圆形集水槽导流管9,集水槽2上部内侧有长5m条形豁口供引流板3伸入,其余侧面、顶部均密封。引流板3和集水槽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长边的挡板固定并密封连接。所述引流板3长5m、宽10cm,且一端插入对应土壤层中5cm,另一端从所述条形豁口伸入集水槽内2。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控制电磁阀4、流量计5和一段U型导管6,所述控制电磁阀4设置于所述U型导管6的输入侧,所述流量计5设置于所述U型导管6的弧状中部,所述控制电磁阀4和流量计5通过所述控制系统8控制。
如图4所示,所述双翻斗式雨量计7上的盛水漏斗701、第一计量翻斗705、第二计量翻斗707均设置于一个壳体711中,在所述壳体711中部设有一个隔板712,所述第一计量翻斗705设置于所述隔板712上侧,所述第二计量翻斗707设置于所述隔板712下侧,所述盛水漏斗701下侧锥端设有导管将径流凹入第一计量翻斗705内,在所述第一计量翻斗705下侧设有一个通孔,所述通孔下侧设有一个导流漏斗702,第一计量翻斗705内的一部分径流经由所述通孔和导流漏斗702流入第二计量翻斗707中,在所述隔板712上设有计量调节阀706,所述计量调节阀706用于调节第一计量翻斗705分辨率,以适应不同数量级径流,在所述第二计量翻斗707下侧设有一个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倾斜调节阀709和集成传感器708,所述倾斜调节阀709用于调整第二计量翻斗倾斜角度,此为本领域公知技术。
如图4所示,第一计量翻斗705上设有第一电磁阀704,第二计量翻斗707上设有第二电磁阀710,所述集成传感器708包括记录器和信号输出端子,径流流入第一计量翻斗705时,当积水量达到第一计量翻斗705设置的最大分辨率时,第一计量翻斗705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倒,都使第一电磁阀704接通电路,向集成传感器708上的记录器输送一个脉冲信号,与此同时第一计量翻斗705内的一小部分径流通过导流漏斗702流入第二计量翻斗707内进行计量,第二计量翻斗707翻倒后使第二电磁阀710接通电路,也向集成传感器708上的记录器输出一个脉冲信号。集成传感器708利用多通道电子技术控制计数器将第一计量翻斗705和第二计量翻斗707的脉冲信号记录下来,并传输到控制系统8中。所述集成传感器708为本领域公知技术。
如图4所示,在所述隔板712上设有排水孔703,第一计量翻斗705翻倒后倾倒的水由所述排水孔703流下。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8为市场定制的控制系统,由数据采集、存储、无线传输等多个模块集成,所述控制系统8设有多个接线端子分别与各个连接管路上的控制电磁阀4、流量计5以及各个双翻斗式雨量计7的集成传感器708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首先,根据实际径流情况,调节双翻斗式雨量计7中的计量调节阀706至适宜分辨率位置,然后启动控制系统8,控制系统8发出控制信号,设置流量计5各项参数和双翻斗式雨量计7的数据采集间隔时间,径流区1不同土壤层的径流分别流入对应的集水槽2中,再经连接管路流经U型导管6进入对应的双翻斗式雨量计7中。
径流通过U型导管6弧形中部时,控制电磁阀4接通电源,流量计5开始工作,随后流入双翻斗式雨量计7后,由上侧的盛水漏斗701流入第一计量翻斗705,当积水量达到第一计量翻斗705设置的最大分辨率时,第一计量翻斗705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倒,都使第一电磁阀704接通电路,向集成传感器708上的记录器输送一个脉冲信号,与此同时第一计量翻斗705内的一小部分径流通过导流漏斗702流入第二计量翻斗707内进行计量,且第二计量翻斗707翻倒后使第二电磁阀710接通电路,也向集成传感器708上的记录器输出一个脉冲信号。集成传感器708利用多通道电子技术控制计数器将第一计量翻斗705和第二计量翻斗707的脉冲信号记录下来,并传输到控制系统8中,如此重复将径流量测量下来,两个计量翻斗总量为径流量。
当第一计量翻斗705内的积水达不到设置的最大分辨率时,第一计量翻斗705无法倾斜,但第一计量翻斗705内的径流会通过导流漏斗702,进入第二计量翻斗707进行计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流量计5和双翻斗式雨量计7的双重测量结构,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径径流的测量,另一方面又可以确保不同数量级径流的测量精度。
Claims (10)
1.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径流区(1)、集水槽(2)、控制系统(8)、流量计(5)和双翻斗式雨量计(7),径流区(1)不同土壤层的径流分别流入相应集水槽(2)中,所述各个集水槽(2)分别通过连接管路与不同的双翻斗式雨量计(7)相连,流量计(5)设置于连接管路上,双翻斗式雨量计(7)内均设有盛水漏斗(701)、第一计量翻斗(705)、第二计量翻斗(707)和集成传感器(708),径流流入后经由所述盛水漏斗(701)落入第一计量翻斗(705)中,第一计量翻斗(705)内的一部分径流流入第二计量翻斗(707)中,所述第一计量翻斗(705)和第二计量翻斗(707)翻倒时均向所述集成传感器(708)发出信号,所述集成传感器(708)与所述控制系统(8)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翻斗式雨量计(7)上的盛水漏斗(701)、第一计量翻斗(705)、第二计量翻斗(707)均设置于一个壳体(711)中,在所述壳体(711)中部设有一个隔板(712),所述第一计量翻斗(705)设置于所述隔板(712)上侧,所述第二计量翻斗(707)设置于所述隔板(712)下侧,在所述第一计量翻斗(705)和第二计量翻斗(707)之间设有导流漏斗(702),在所述隔板(712)上设有计量调节阀(706),在所述第二计量翻斗(707)下侧设有一个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设有倾斜调节阀(709)和集成传感器(70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计量翻斗(705)上设有第一电磁阀(704),第二计量翻斗(707)上设有第二电磁阀(710),所述第一计量翻斗(705)翻倒时,第一电磁阀(704)接通电路并向所述集成传感器(708)输送脉冲信号,第二计量翻斗(707)翻倒时,第二电磁阀(710)接通电路并向所述集成传感器(708)输出脉冲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712)上设有排水孔(7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径流区(1)呈长方形,在所述径流区(1)左右两侧边界及高坡段边界设有挡板(1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2)与所述径流区(1)低坡段的土壤剖面之间设有引流板(3),集水槽(2)上侧有条形豁口,所述引流板(3)一端插入所述径流区(1)低坡段的土壤剖面中,另一端由所述条形豁口伸入所述集水槽(2)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2)下端设有集水槽导流管(9)与连接管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2)外侧设有挡墙(10),且所述集水槽(2)整体全部位于挡墙(10)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设有控制电磁阀(4)和流量计(5),所述控制电磁阀(4)和流量计(5)与所述控制系统(8)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一段U型导管(6),所述控制电磁阀(4)设置于所述U型导管(6)的输入侧,所述流量计(5)设置于所述U型导管(6)的弧状中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94679.4U CN207472324U (zh) | 2017-12-08 | 2017-12-08 | 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94679.4U CN207472324U (zh) | 2017-12-08 | 2017-12-08 | 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472324U true CN207472324U (zh) | 2018-06-08 |
Family
ID=62257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694679.4U Active CN207472324U (zh) | 2017-12-08 | 2017-12-08 | 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472324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30771A (zh) * | 2018-06-25 | 2018-12-18 | 南京林业大学 | 水土流失监测用径流小区 |
CN109752511A (zh) * | 2019-03-21 | 2019-05-14 | 北京林业大学 | 一种野外简易土壤径流观测小区 |
CN109900330A (zh) * | 2017-12-08 | 2019-06-18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
CN114755157A (zh) * | 2022-04-11 | 2022-07-15 | 南通大学 | 评价透水铺装在坡面径流下的下渗不均匀性的装置及方法 |
-
2017
- 2017-12-08 CN CN201721694679.4U patent/CN20747232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00330A (zh) * | 2017-12-08 | 2019-06-18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
CN109030771A (zh) * | 2018-06-25 | 2018-12-18 | 南京林业大学 | 水土流失监测用径流小区 |
CN109752511A (zh) * | 2019-03-21 | 2019-05-14 | 北京林业大学 | 一种野外简易土壤径流观测小区 |
CN114755157A (zh) * | 2022-04-11 | 2022-07-15 | 南通大学 | 评价透水铺装在坡面径流下的下渗不均匀性的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472324U (zh) | 一种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 |
CN101718642B (zh) | 一种高速公路路面降雨径流污染的监测方法和装置 | |
CN105865965B (zh) | 一种适用于水稻田的地中称重式蒸渗仪 | |
CN104237974B (zh) | 一种虹吸节流翻斗雨量计 | |
CN101762446B (zh) | 一种渗漏测量仪及用其测量渗漏量的方法 | |
CN102636630A (zh) | 大型包气带土壤非饱和渗流物理模拟装置 | |
CN105242025A (zh) | 不同埋深下包气带水流运动试验装置 | |
CN104698140A (zh) | 经济实用型可调节地下水位蒸渗仪 | |
Schoumans et al. | PLEASE: a simple model to determine P losses by leaching | |
CN102455200A (zh) | 农田或坡地径流水流量监测装置 | |
CN206832320U (zh) | 全自动蒸渗测坑水位控制与计量装置 | |
CN106645639B (zh) | 一种定量测定沙丘向丘间地水分供给量的观测装置及方法 | |
CN206990577U (zh) | 小型菜地原位土壤蒸发测定装置 | |
CN103884632B (zh) | 野外坡地土壤入渗性能实地监测系统 | |
CN204514892U (zh) | 经济实用型可调节地下水位蒸渗仪 | |
CN202024993U (zh) | 一种排水试验测坑 | |
CN207730296U (zh) | 径流小区土壤水分及出流监测系统 | |
CN109900330A (zh) | 多级森林径流测量系统 | |
CN205861481U (zh) | 一种适用于水稻田的地中称重式蒸渗仪 | |
CN206757078U (zh) | 一种利用定地下水位收集测量有效降水量的装置 | |
CN204882904U (zh) | 一种基于容栅式位移传感器的自动蒸发测量系统 | |
CN219914530U (zh) | 一种有底测坑渗漏水监测装置 | |
CN204694307U (zh) | 一种用于果园地表径流原位测量简易设施 | |
CN106441476B (zh) | 一种坡耕地径流组合式流量计 | |
CN206132149U (zh) | 一种坡耕地壤沟流组合式翻斗流量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