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73737U - 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 - Google Patents
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173737U CN207173737U CN201721242878.1U CN201721242878U CN207173737U CN 207173737 U CN207173737 U CN 207173737U CN 201721242878 U CN201721242878 U CN 201721242878U CN 207173737 U CN207173737 U CN 2071737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pipe
- main steel
- pipe
- pair
- reinforc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9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9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0452 mid-foo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41000736199 Paeon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6484 Paeonia officinal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7 re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其与后部框架通过一对后支撑管连接,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底架、第一顶架、以及一对A柱管体;第七主钢管和第五主钢管之间设置有两根玻璃支撑管,两根玻璃支撑管的一端均与第五主钢管的中部连接,两根玻璃支撑管的另一端分别向第七主钢管的两端分散连接;所述第一底架和第一顶架之间通过一对中部支撑管连接;后部框架,其布置于越野车的货厢端。本实用新型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承受车辆翻滚造成的冲击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
背景技术
现有越野车车架都是钢板冲压焊接形成的,该车体框架结构仅限于一种特定的车型,改装困难,个性化程度不高,并且越野车在通过一些突发路况或自身发生危险时,往往束手无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应用于越野车,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承受车辆翻滚造成的冲击力。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包括:
前部框架;
中部框架,其与后部框架通过一对后支撑管连接,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底架、第一顶架、以及一对A柱管体;
所述第一底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主钢管、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前端的第二主钢管、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后端的第三主钢管、以及设置于一对第一主钢管之间的第一加强件;
所述第一顶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四主钢管、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前端的第五主钢管、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后端的第六主钢管、以及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之间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四主钢管的后端与第一主钢管的后端通过后部支撑管连接;所述第六主钢管、后部支撑管、第三主钢管围设的框架件设置有第五加强件;
一对A柱管体分别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的前端,一对A柱管体的下端通过第七主钢管连接,所述第七主钢管的两端通过一对前支撑管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
所述第七主钢管和第五主钢管之间设置有两根玻璃支撑管,两根玻璃支撑管的一端均与第五主钢管的中部连接,两根玻璃支撑管的另一端分别向第七主钢管的两端分散连接;
所述第一底架和第一顶架之间通过一对中部支撑管连接;
后部框架,其布置于越野车的货厢端。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主钢管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五主钢管由四根管体连接形成向前突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六主钢管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七主钢管由六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前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第一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前支撑管的上端和下端连接,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前端的间距大于后端的间距;其中,所述第一类U型侧管由第八主钢管、第九主钢管和第十主钢管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八主钢管位于所述第十主钢管上方;
第一连接管,其与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的前端连接;
一对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的一端与第八主钢管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七主钢管连接形成一个类三角形,
一对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件为类十字形钢管,其四个连接点依次与前支撑管的下端连接、第十主钢管的中部连接、第一连接管连接、以及第八主钢管的中部连接;
三角形加强管,其将第三加强件、第二主钢管以及第一类U型侧管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加强钢板,其为类方形结构,所述加强钢板的上端的两角穿设于一对第三加强件上,所述加强钢板的下端的两角穿设于所述第十主钢管上。
优选的是,所述后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第二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后部支撑管的上端和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类U型侧管由第十一主钢管、第十二主钢管和第十三主钢管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十一主钢管位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上方;
一对第二连接管,其与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框体结构;
第四加强件,其由一对第四加强管、第五加强管、十字形第六加强管以及十字形第七加强管构成;所述第四加强管的上端与后部支撑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加强管的下端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的中部连接,第五加强管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第四加强管的下端连接,第六加强管分别与第三主钢管的两端、第五加强管的两端连接,第七加强管分别与第五加强管的两端、第二连接管的两端连接。
优选的是,第二加强管,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前支撑管的下端连接;
第三加强管,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的下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后部支撑管中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以及第五加强件均为由若干管体的一端相互连通,另一端向圆周方向发散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是针对的具有后斗的越野车,防滚架分为三部分: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通过钢管连接器和固定件实现可拆卸的连接,方便组装,根据不同场合可添加或减少对应管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对于皮卡车的后部称作“货厢”,俗称“后斗”。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包括:
前部框架,其设置于越野车前箱中。
中部框架,其与后部框架通过一对后支撑管连接,中部框架设置于驾驶舱内,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底架、第一顶架、以及一对A柱管体9;
所述第一底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主钢管1、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1前端的第二主钢管2、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1后端的第三主钢管3、以及设置于一对第一主钢管1之间的第一加强件4;
所述第一顶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四主钢管5、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5前端的第五主钢管6、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5后端的第六主钢管7、以及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5之间的第二加强件8;所述第四主钢管5的后端与第一主钢管1的后端通过后部支撑管29连接;所述第六主钢管7、后部支撑管29、第三主钢管3围设的框架件设置有第五加强件;
一对A柱管体9分别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5的前端,一对A柱管体9的下端通过第七主钢管10连接,所述第七主钢管10的两端通过一对前支撑管11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
所述第七主钢管10和第五主钢管6之间设置有两根玻璃支撑管30,两根玻璃支撑管30的一端均与第五主钢管6的中部连接,两根玻璃支撑管30的另一端分别向第七主钢管10的两端分散连接,设置玻璃支撑管30,加强越野车前挡的刚度,进一步保护前驾驶室的人员。
所述第一底架和第一顶架之间通过一对中部支撑管12连接;
后部框架,其布置于越野车的货厢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针对的具有后斗的越野车,防滚架分为三部分: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通过钢管连接器和固定件实现可拆卸的连接,方便组装,根据不同场合可添加或减少对应管件。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主钢管3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五主钢管6由四根管体连接形成向前突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六主钢管7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七主钢管10由六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弧形结构更贴合车身,减少空间的占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前部框架包括: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第一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前支撑管11的上端和下端连接,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前端的间距大于后端的间距;其中,所述第一类U型侧管由第八主钢管13、第九主钢管14和第十主钢管15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八主钢管13位于所述第十主钢管15上方。
第一连接管19,其与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的前端连接;
一对第一加强管20,所述第一加强管20的一端与第八主钢管13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七主钢管10连接形成一个类三角形,
一对第三加强件21,所述第三加强件21为类十字形钢管,其四个连接点依次与前支撑管11的下端连接、第十主钢管15的中部连接、第一连接管19连接、以及第八主钢管13的中部连接;
三角形加强管22,其将第三加强件21、第二主钢管2以及第一类U型侧管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加强钢板23,其为类方形结构,所述加强钢板23的上端的两角穿设于一对第三加强件21上,所述加强钢板23的下端的两角穿设于所述第十主钢管15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车前箱的抗冲撞能力,前部框架将车前舱完整包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保护车体引擎等其他重要部件,并设置加强钢板23防止高速碰撞对车前舱的损坏。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后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第二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后部支撑管29的上端和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类U型侧管由第十一主钢管16、第十二主钢管17和第十三主钢管18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十一主钢管16位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17上方;
一对第二连接管24,其与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框体结构;
第四加强件,其由一对第四加强管25、第五加强管26、十字形第六加强管27以及十字形第七加强管28构成;所述第四加强管25的上端与后部支撑管29的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加强管25的下端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17的中部连接,第五加强管26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第四加强管25的下端连接,第六加强管27分别与第三主钢管3的两端、第五加强管26的两端连接,第七加强管28分别与第五加强管26的两端、第二连接管24的两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十一主钢管16位于“后斗”的上方,第十二主钢管17位于后斗的下方,后部框架将“后斗”完全包覆,另外第十一主钢管16、第十二主钢管17以及第四加强管25在后斗形成一个框架结构,固定柔性罩后,能够防止放置于后斗中的物件因路面颠簸飞出“后斗”的问题。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第二加强管,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12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前支撑管11的下端连接;
第三加强管32,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12的下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后部支撑管29中部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二加强管和第三加强管是为了提高车体侧板的刚强度,保护乘务舱内的安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加强件4、第二加强件8以及第五加强件均为由若干管体的一端相互连通,另一端向圆周方向发散的结构。进一步提高钢管防滚架的刚度。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6)
1.一种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部框架;
中部框架,其与后部框架通过一对后支撑管连接,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底架、第一顶架、以及一对A柱管体;
所述第一底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主钢管、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前端的第二主钢管、连接一对第一主钢管后端的第三主钢管、以及设置于一对第一主钢管之间的第一加强件;
所述第一顶架包括一对平行相对设置的第四主钢管、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前端的第五主钢管、连接一对第四主钢管后端的第六主钢管、以及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之间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四主钢管的后端与第一主钢管的后端通过后部支撑管连接;所述第六主钢管、后部支撑管、第三主钢管围设的框架件设置有第五加强件;
一对A柱管体分别设置于一对第四主钢管的前端,一对A柱管体的下端通过第七主钢管连接,所述第七主钢管的两端通过一对前支撑管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
所述第七主钢管和第五主钢管之间设置有两根玻璃支撑管,两根玻璃支撑管的一端均与第五主钢管的中部连接,两根玻璃支撑管的另一端分别向第七主钢管的两端分散连接;
所述第一底架和第一顶架之间通过一对中部支撑管连接;
后部框架,其布置于越野车的货厢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主钢管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五主钢管由四根管体连接形成向前突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六主钢管由三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七主钢管由六根管体连接形成向上突出的弧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第一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前支撑管的上端和下端连接,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前端的间距大于后端的间距;其中,所述第一类U型侧管由第八主钢管、第九主钢管和第十主钢管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八主钢管位于所述第十主钢管上方;
第一连接管,其与一对第一类U型侧管的前端连接;
一对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的一端与第八主钢管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七主钢管连接形成一个类三角形,
一对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件为类十字形钢管,其四个连接点依次与前支撑管的下端连接、第十主钢管的中部连接、第一连接管连接、以及第八主钢管的中部连接;
三角形加强管,其将第三加强件、第二主钢管以及第一类U型侧管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加强钢板,其为类方形结构,所述加强钢板的上端的两角穿设于一对第三加强件上,所述加强钢板的下端的两角穿设于所述第十主钢管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框架包括:
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第二类U型侧管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侧的后部支撑管的上端和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类U型侧管由第十一主钢管、第十二主钢管和第十三主钢管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十一主钢管位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上方;
一对第二连接管,其与一对第二类U型侧管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框体结构;
第四加强件,其由一对第四加强管、第五加强管、十字形第六加强管以及十字形第七加强管构成;所述第四加强管的上端与后部支撑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加强管的下端与所述第十二主钢管的中部连接,第五加强管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第四加强管的下端连接,第六加强管分别与第三主钢管的两端、第五加强管的两端连接,第七加强管分别与第五加强管的两端、第二连接管的两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其特征在于,
第二加强管,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前支撑管的下端连接;
第三加强管,其一端与中部支撑管的下部连接,其另一端与后部支撑管中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以及第五加强件均为由若干管体的一端相互连通,另一端向圆周方向发散的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42878.1U CN207173737U (zh) | 2017-09-26 | 2017-09-26 | 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42878.1U CN207173737U (zh) | 2017-09-26 | 2017-09-26 | 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173737U true CN207173737U (zh) | 2018-04-03 |
Family
ID=61749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242878.1U Active CN207173737U (zh) | 2017-09-26 | 2017-09-26 | 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17373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23037A (zh) * | 2020-11-26 | 2021-04-09 | 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上部框架 |
-
2017
- 2017-09-26 CN CN201721242878.1U patent/CN20717373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23037A (zh) * | 2020-11-26 | 2021-04-09 | 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上部框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131387U (zh) | 下车体框架结构 | |
CN102781765B (zh) | 车辆的悬架支撑罩构造 | |
CN204222970U (zh) | 一种新型副车架 | |
CN104015803A (zh) | 悬挂车架的构造 | |
CN203593053U (zh) | 用于车辆的碰撞保护系统 | |
CN103538464A (zh) | 带有箱装置的框架承载结构 | |
CN208963179U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07173737U (zh) | 可拆卸的钢管防滚架 | |
CN107651022A (zh) | 用于越野车可拆卸自喷淋的车体框架结构 | |
CN203651909U (zh) | 一种具有副车架的承载式车身 | |
DE102011075339A1 (de) | Fahrschemel | |
CN206427121U (zh) | 一种电动赛车车架 | |
CN201961389U (zh) | 汽车前围板加强结构 | |
CN207173736U (zh) | 自喷淋的防滚架 | |
CN112519887B (zh) |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 |
CN206367513U (zh) |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 |
CN202754032U (zh) | 多功能专用车车架 | |
CN206691218U (zh) | 车身前地板骨架结构 | |
CN207595061U (zh) | 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
CN106985911A (zh) |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 |
CN214112683U (zh) | 一种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 |
CN210852406U (zh) | 一种全自动泊车机器人用车轮平衡装置 | |
CN103465965A (zh) |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车架 | |
CN206871195U (zh) | 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 | |
CN204507004U (zh) | 一种低地板宽视野环卫车专用底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