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27804U - 钢筋续接旋紧器 - Google Patents
钢筋续接旋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127804U CN207127804U CN201720701381.5U CN201720701381U CN207127804U CN 207127804 U CN207127804 U CN 207127804U CN 201720701381 U CN201720701381 U CN 201720701381U CN 207127804 U CN207127804 U CN 2071278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semi
- chimeric
- profile
- steel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续接旋紧器,包括内环部及外环部。所述内环部包括第一半环及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具有沿其外周面设置的第一齿部,且所述第二半环具有沿其外周面设置的第二齿部;其中所述第一半环可与所述第二半环嵌合,以于其间形成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于所述内环部的圆周方向上对准以形成驱动齿部。所述外环部包括第三半环及第四半环,其中所述第三半环可与所述第四半环嵌合,以至少包覆所述内环部的所述驱动齿部,且其中所述第三半环及所述第四半环中的一者具有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可啮合所述内环的所述驱动齿部,并可驱动所述驱动齿部以使所述内环部围绕其中心轴线而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续接旋紧器,特别涉及一种易于操作使用,且可在钢筋密集区域轻易组装的钢筋续接旋紧器。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建筑皆多为高楼大厦的样式,且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RC)结构。在此类建筑施工现场经常需要续接钢筋。钢筋续接除了传统的钢筋搭接方式之外,还可采用钢筋续接器。钢筋续接器的好处在于其组装方便且有统一的规范结构,使得不同的续接钢筋有较为一致的质量。然而,在钢筋在旋入传统钢筋续接器后,施作者需以人工操作大型扳手以旋紧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宥于狭小空间的限制,有施工不便的问题,造成旋锁钢筋施力角度无法一致,其旋接质量难以统一。
中国台湾公告第346976号专利提供一种改进的钢筋接驳用的旋紧器,只有其第4图所示的结构是为左夹件及右夹件枢接而以枢转方式将钢筋夹置于其中,造成其旋紧器在钢筋密集处空间较小的情况下难以顺利的开合,致使操作者施工不便。此外,所述专利同一图式还教示其左旋部及右旋部必须分别从左夹件及右夹件的槽道中旋入左夹件及右夹件,组装使用及卸下不便于其在施工现场的使用,而不能满足操作者的需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何针对钢筋续接旋紧器来设计而允许操作者在钢筋密集处空间狭窄的条件下,仍可快速并紧固地组装钢筋续接旋紧器,以增进施工效率,为业界所长久企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中的一者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操作使用,甚至可在钢筋密集区域轻易组装的钢筋续接旋紧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续接旋紧器,包括内环部及外环部。所述内环部包括第一半环及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具有沿其外周面设置的第一齿部,且所述第二半环具有沿其外周面设置的第二齿部;其中所述第一半环可与所述第二半环嵌 合,以于其间形成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于所述内环部的圆周方向上对准以形成驱动齿部。所述外环部包括第三半环及第四半环,其中所述第三半环可与所述第四半环嵌合,以至少包覆所述内环部的所述驱动齿部,且其中所述第三半环及所述第四半环中的一者具有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可啮合所述内环的所述驱动齿部,并可驱动所述驱动齿部以使所述内环部围绕其中心轴线而旋转。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续接旋紧器,其进一步包括由所述内环部包覆的衬套部,所述衬套部包括第一半衬及第二半衬,所述第一半衬及所述第二半衬可对接以于其间形成夹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绘示依据图1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分解图。
图3是绘示内环部的第一半环及第二半环的结构图。
图4是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内环部结构图。
图5是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内环部结构图。
图6是绘示经嵌合的内环部10的结构图。
图7a是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衬套部的结构图。
图7b是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已对接衬套部的结构图。
图7c绘示组装后的内环部及衬套部。
图8是单独绘示外环部的结构图。
图9绘示包括本实用新型钢筋续接旋紧器的续接钢筋质量控制管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现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图式,其主旨仅用于示意及辅助说明书,因此不应就所附的图式的比例与布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
图1是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是绘示依据图1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分解图。参阅图1及2,钢筋续接旋紧器1基本上由内环部10及外环部20组成。内环部10包括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如图1及2所示,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可彼此嵌合以组成所述内环部10,且其中形成用以容置夹持 钢筋的容置空间30。此外,沿着第一半环11的外周面111的圆周方向上设有第一齿部112,沿着第二半环12的外周面121的圆周方向上设有第二齿部122。当第一半环11与第二半环12嵌合时,第一齿部112与第二齿部122在内环部10的圆周方向上对准,以在整个内环部10的外周面上形成驱动齿部13。外环部20则包括第三半环21及第四半环22。如图1及2所示,第三半环21及第四半环22可彼此嵌合以组成所述外环部20,并包覆内环部10的驱动齿部13。外环部20另包括驱动结构50,其具有动力源51及安置于第三半环21或第四半环22中(在本实施例中为第四半环)的可啮合内环部10的驱动齿部13的螺杆52,通过驱动源51连接螺杆52的一端并驱动旋转所述螺杆52,以带动驱动齿部13使内环部10围绕其中心轴线A相对于外环部20而旋转,进而使夹置于内环部10中的钢筋旋转以进行钢筋续接作业。
图3是绘示内环部10的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的结构图,以更进一步说明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的结构。第一半环11在其圆周方向上具有两端部,第一半环11的两端部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嵌合轮廓113,而另一者具有第二嵌合轮廓114。同样地,第二半环12在其圆周方向上具有两端部,第二半环11的两端部中的一者具有第三嵌合轮廓123,而另一者具有第四嵌合轮廓124。第二半环12的第三嵌合轮廓123与第一半环11对应的端部的第一嵌合轮廓113的形状对应或互补,而第二半环12的第四嵌合轮廓124则是与第一半环11对应的另一端部的第二嵌合轮廓114的形状对应或互补。由此,第一半环11可与第二半环12互相嵌合。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半环11的第一嵌合轮廓113例如是呈现缺口结构,而对应的第二半环12的第三嵌合轮廓123则是呈现形状互补的凸块结构。另外,第一半环11的第二嵌合轮廓114例如是呈现凸块结构,而对应的第二半环12的第四嵌合轮廓124则是呈现形状互补的缺口结构。因此,当第一半环11与第二半环12彼此嵌合时,凸块结构将与形状互补的缺口结构嵌合,而使第一半环11与第二半环12嵌合组成内环部10。
此外,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固定嵌合后的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可分别在第一半环11的第一嵌合轮廓113及所述第二嵌合轮廓114区域中,在平行于中心轴线A的轴向方向上形成孔115及116。同样地,分别在第二半环12的第三嵌合轮廓123及第四嵌合轮廓124的区域中,在平行于中心轴线A的轴向方向上形成孔125及126。当第一半环11与第二半环12嵌合时,第一半环11的第一嵌合轮廓113的孔115与第二半环12的第三嵌合轮廓123的孔125在轴向方向上对准,第一半环11的第二嵌合轮廓114的孔116与第二半环12的第四嵌合轮廓124的孔126在轴向方向上 对准。随后,分别以固定件16(例如插销或螺栓)插入经对准的孔115及孔125,以及经对准的孔116及孔126中,以固定经嵌合的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
应注意,本实用新型的组成内环10的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相应的嵌合轮廓,并不局限于图1到3中所示的结构。只要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的对应的端部具有可互相结合或嵌合的轮廓,皆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例如,图4是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内环部结构。如图4中所示,第一半环11的两端部分别具有从外周面111径向向外延伸的至少一凸耳117(在图4的实施例中为两个凸耳117),第二半环12的两端部也分别具有从外周面121径向向外延伸且对准所述第一半环11的所述至少一凸耳117的至少一凸耳127(在图4的实施例中为两个凸耳127),其中第一半环11的凸耳117中的每一者具有孔洞118,第二半环12的凸耳127中的每一者具有孔洞128。当第一半环11与所述第二半环12嵌合时,第一半环11的凸耳117的孔洞118在圆周方向上对准形成于所述第二半环12的对应的凸耳127上的孔洞128。此时可进一步利用固定组件17,分别插入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相对准的孔洞中,以进一步固定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固定组件17例如包括螺栓171及螺帽172,而用户可先利用螺栓171插入相对准的孔洞118、128中,再以螺帽172螺锁到螺栓171上,以锁固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
又例如图5是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内环部结构。如图5中所示,第一半环11的两端面分别形成有在平行于中心轴线A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的沟槽119(在图5中例如是燕尾槽),而第二半环12的两端面分别形成有在平行于中心轴线A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对应或互补于第一半环11的沟槽119且可在轴向方向上卡合于沟槽119中的凸块129。通过将第二半环12的凸块129沿轴向方向上嵌合于第一半环11的沟槽119中,可使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彼此嵌合以形成内环部10。此外,第一半环11的沟槽119及第二半环的凸块129可经制造为沿平行于内环部10的中心轴线A的轴向方向上呈现宽度递减的结构,而呈现上宽下窄的形态,使得当第二半环12的凸块129沿轴向方向上嵌合于第一半环11的沟槽119中,可通过上宽下窄的形态使第二半环12与第一半环11直接紧固嵌合,而毋须使用类似图3中的固定件16或图4的固定组件17将其加以固定。
第一半环11与第二半环12嵌合后,形成具有容置空间30的内环部10。容置空间30用以容置并夹持待续接的钢筋(如图4及5中所示的钢筋200)。当内环部10的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经组装并将钢筋夹持于容置空间30中时,为进一步将内环部10紧固地夹持钢筋,以避免内环部10与钢筋之间在续接旋紧时产生相对滑动,内环部10可 形成有从所述内环部的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至少一内环部径向螺孔。所述至少一内环部径向螺孔可供例如螺栓穿设于其中,以当钢筋被夹置于内环部10的容置空间30中时,螺栓可抵顶迫紧所述钢筋以使内环部10紧固地固持所述钢筋。此结构的好处在于利用螺栓抵顶迫紧钢筋可使内环部10适于夹持不同尺寸的钢筋,而不必依据钢筋的不同尺寸准备具有不同尺寸的容置空间30的内环部。例如同时参考图3的实施例,以及绘示的经嵌合的内环部10的结构的图6,第一半环11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111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内环部径向螺孔H1,而第二半环12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121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另一内环部径向螺孔H2。内环部径向螺孔H1及H2中的每一者可供螺栓18螺旋穿设以用于抵顶迫紧夹持于容置空间30中的钢筋。由此,内环部10与夹持于容置空间30中的钢筋在续接钢筋时不会产生相对滑动。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以螺栓样式的固定件抵顶迫紧钢筋,任何固定件样式(例如插销样式)只要能够达成抵顶迫紧钢筋的功效皆能使用,而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图6中所示的内环部径向螺孔H1与H2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内环部10的中心轴线A形成夹角θ,所述夹角θ可为180度或其它任何角度。此意味着螺孔H1及H2可分别形成于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上,或是同时形成于第一半环11或第二半环12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施工还环境处于钢筋密集处,为了施工便利,夹角θ优选可为小于120度的角度,以在施工时操作者不需将手或锁固螺栓的工具伸入到妨碍抵顶迫紧动作的钢筋密集处的狭窄空间中。
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更进一步紧固夹持位于容置空间30中的钢筋,可利用衬套部(bushing part)抵靠于内环部10的内周面上,并以衬套部包夹钢筋。如图7a所示,衬套部40包括第一半衬41及第二半衬42,所述第一半衬41及所述第二半衬42可对接以于其间形成夹置空间43以夹置钢筋(在图7a中显示未对接的第一半衬41及第二半衬42的形态)。第一半衬41及第二半衬42的厚度尺寸使得容置空间43的大小符合所欲夹置的钢筋的号数或直径。换句话说,依据不同直径或号数的钢筋,可使用不同规范厚度的衬套部。又,衬套部40的第一半衬41及第二半衬42中的各者的外周面在圆周方向上抵靠接触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所组成的内环部10的内周面。在此结构下,当衬套部40的第一半衬41及第二半衬42对接以将钢筋夹置于其夹置空间43中,且内环部10的第一半环11及第二半环12包覆衬套部40时,内环部的至少一螺栓可穿过内环部的至少一内环部径向螺孔以抵顶衬套部的第一半衬及第二半衬中的至少一者。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内环部10的两个螺栓18分别穿过内环部10的内环部径向螺孔H1及H2以抵顶迫紧衬套部40的外周面,由此进一步使衬套部40的第一半衬41及第二半衬42夹 紧固持钢筋,以使内环部10、衬套部40及夹持于夹置空间43中的钢筋在续接钢筋时不会产生相对滑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衬套部的径向方向上可形成至少一衬套部径向穿孔,且在使用时所述至少一衬套部径向穿孔对准所述内环部的至少一内环部径向穿孔,而螺栓可穿设于所述至少一内环部径向穿孔及所述至少一衬套部径向穿孔中,以当钢筋被夹置于所述衬套部的所述夹置空间中时,所述螺栓直接抵顶迫紧所述钢筋而使内环部能够紧固地固持所述钢筋。例如图7b所示呈现已对接的衬套部40的第一半衬41及第二半衬42的结构,第一半衬41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衬套部径向穿孔H3,而第二半衬42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另一衬套部径向穿孔H4。衬套部径向穿孔H3及衬套部径向穿孔H4可分别对准内环部径向螺孔H1及内环部径向螺孔H2,因此螺栓18可穿过内环部径向螺孔H1及经对准的衬套部径向穿孔H3以抵顶迫紧钢筋,而另一螺栓18可穿过内环部径向螺孔H2及经对准的衬套部径向穿孔H4以抵顶迫紧钢筋。通过此结构,可进一步使钢筋更紧固地被内环部10及衬套部40夹持,以使内环部10、衬套部40及夹持于夹置空间43中的钢筋在续接钢筋时不会产生相对滑动。组装后的内环部10及衬套部40如图7c所示。
再参阅图7b,由于内环部径向螺孔H1与H2具有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内环部10的中心轴所形成的夹角θ,而又因衬套部径向穿孔H3及H4应对准内环部径向螺孔H1与H2,因而衬套部径向穿孔H3及H4也具有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中心轴所形成的夹角θ。因此,依据内环部径向螺孔的夹角θ的大小,衬套部径向穿孔H3及H4还可分别形成于第一半衬41及所述第二半衬42上,或同时形成于第一半衬41及第二半衬42中的一者上。
图8是绘示外环部20的结构图。如图8所示,外环部20包括第三半环21及第四半环22彼此嵌合以组成所述外环部20,并由此至少包覆内环部10的所述驱动齿部13。第三半环及第四半环中的一者具有驱动结构50(在本实施例中为第四半环22包括驱动结构50),驱动结构50可啮合内环部10的驱动齿部13,并可驱动驱动齿部13以使内环部10围绕其中心轴线A而旋转。
现进一步说明外环部20的结构,第三半环21在其圆周方向上具有两端部,第三半环21的两端部中的一者具有第五嵌合轮廓213,而另一者具有第六嵌合轮廓214。同样地,第四半环22在其圆周方向上具有两端部,第四半环22的两端部中的一者具有第七嵌合轮廓223,而另一者具有第八嵌合轮廓224。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半环22的第七嵌合轮廓223与第三半环21对应的端部的第五嵌合轮廓213的形状对应或互补,而第四 半环22的第八嵌合轮廓224则是与第三半环21对应的另一端部的第六嵌合轮廓214的形状对应或互补。由此,第三半环21可与第四半环22互相嵌合或结合。
在图8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三半环21的第五嵌合轮廓213是包括从所述第三半环21径向朝外突出且具有通孔215的凸耳结构,第三半环21的第六嵌合轮廓214也是包括从所述第三半环21径向朝外突出且具有通孔216的另一凸耳结构。第四半环22的第七嵌合轮廓223是包括从所述第四半环22径向朝外突出且具有通孔225的凸耳结构,第四半环22的第八嵌合轮廓224也是包括从所述第四半环22径向朝外突出且具有通孔226的另一凸耳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嵌合轮廓213的凸耳与第七嵌合轮廓223的凸耳在平行于中心轴线A的轴向方向上具有不同高度,以使得当所述第三半环21与所述第四半环22嵌合时,第五嵌合轮廓213的凸耳与第七嵌合轮廓223的凸耳重叠,进一步使对应的凸耳上的通孔215及225在轴向方向上彼此对准。同样地,第六嵌合轮廓214的凸耳与第八嵌合轮廓224的凸耳在平行于中心轴线A的轴向方向上具有不同高度,以使得当所述第三半环21与所述第四半环22嵌合时,第六嵌合轮廓214的凸耳与第八嵌合轮廓224的凸耳重叠,进一步使对应的凸耳上的通孔216及226在轴向方向上彼此对准。由此,第三半环21与第四半环22嵌合组成外环部20。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固定嵌合后的第三半环21及第四半环22,可分别以紧固件19(例如可为插销或螺栓样式)插入经对准的通孔215及通孔225,以及经对准的通孔216及通孔126中,以紧固经嵌合的第三半环21及第四半环22。
综上所述,外环部20的第三半环21的内周面沿其圆周方向形成第一凹槽211,第四半环22的内周面沿其圆周方向形成第二凹槽221,当第三半环21与第四半环22嵌合固定时,第一凹槽2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彼此对准形成环状凹槽。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三半环21与第四半环22嵌合并包覆经嵌合固定的内环部10时,第一凹槽211至少包覆容纳内环部10的驱动齿部13的一部分,且第二凹槽221至少包覆容纳内环部10的驱动齿部13的其它部分。换句话说,经嵌合组装的外环部20的环状凹槽,包覆容纳经嵌合组装的内环部10的驱动齿部13。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外环部20的第四半环22包括驱动结构50,驱动结构50包括动力源51以及螺杆52。动力源51可为例如气动扳手、交流电动扳手或便携式直流电动扳手。螺杆52则可插置于形成于第四半环22中且具有开口227的孔道222中。所述孔道222与第二凹槽221连通,使得当螺杆52插置位于孔道222中时,可啮合经组装嵌合的内环部10的驱动齿部13。螺杆51的一端可伸出第四半环22的开口227与动力源51连接(或动力源51可组接于所述开口227上以与螺杆51的突出一端连接),由此 螺杆52可受动力源51驱动而旋转并连带驱动与其啮合的内环部10的驱动齿部13,进而使内环部10绕其中心轴线A旋转,达成将夹置于内环部10中的钢筋旋入或旋出钢筋续接器的目的。
此外,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动力源51组装固接于第四半环22上。例如,第四半环22可具有固定部228,使动力源51可组装固接于其上。参阅图1及8可知,动力源51(例如呈气动扳手、交流电动扳手或便携式直流电动扳手样式)可通过组装穿设于固定部228的孔229而固定于第四半环22上。通过将动力源51固接于第四半环22上,能够帮助操作者稳定的持用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施加较大的扭力以进行续接钢筋的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源51可以是具备无线发射功能的气动扭力扳手、交流电动扭力扳手或便携式直流电动扭力扳手,并可具有直接纪录所续接钢筋的扭力大小的功能,将所述纪录回传工作站或上传云端存储系统且同时在工作站或上传云端存储系统评断施工扭力是否正确或是否需要返工,以达到使所有续接钢筋经续接后都能达到安全值标准的目的,由此确保施工质量的一致性,并可由此建立建筑生产履历。请参见图9,其绘示续接钢筋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其中呈扳手样式的动力源51包括扭力传感器511、显示屏512、一或多个输入钮513、无线信号收发器514及警报器515。在将钢筋200旋锁到钢筋续接器300的过程中,操作者可事先将所欲续接的钢筋200的编号利用输入钮513输入扳手动力源51中,并同时设定预设续接扭力值的大小,所述输入信息可显示于扳手动力源51的显示屏512上。随后操作者可开始利用动力源51驱动内环部10以将钢筋200旋接到钢筋续接器300内,在旋锁过程中,扳手动力源51上的扭力传感器511同时检测扭力值的大小,并还可同时显示于显示屏512上。当续接钢筋的扭力达到预设扭力值后警报器515可发出声响或振动以通知操作者停止旋紧工序,而无线收发器514则可将例如钢筋200的编号、续接完成扭力值、甚至整个旋紧过程的扭力变化曲线等信息无线上传到中继收发器60,再由中继收发器60将所述信息无线上传到施工现场的工作站计算机70。当然,如果施工现场环境允许,也可省略中继收发器60,而直接以无线收发器514将所述信息上传施工现场的工作站计算机70。施工现场的工作站计算机70在接收来自无线收发器514所传送的例如钢筋200的编号、续接完成扭力值、甚至整个旋紧过程的扭力变化曲线等信息后,可直接启动内建的预设质量控管程序,将所接收的所述信息与预先整体设定的数值或曲线比对,如果所接收的信息与预先设定的数值或曲线符合,那么工作站计算机70将所接收的所述信息进一步利用无线或有线上传云端数据库系统,作为永久保存的施工纪录。此时工作站计算机70还可同时发送无线信号经中继收发器60到扳手动力源50(或直接发送到扳手动力源50),使扳手动力源50的警报器515产生告知验核通过的信号,并也可将验核通过的所述信号显示于显示屏512上,而结束此钢筋200的旋锁续接作业。然而,如果所接收的信息与预先设定的数值或曲线不符,此时工作站计算机70将直接发送无线信号经中继收发器60反馈到扳手动力源50(或直接发送到扳手动力源50),使扳手动力源50的警报器515产生告知验核失败的信号,并也可将验核失败的所述信号(甚至其失败原因)显示于显示屏512上,以供操作者进一步重新处理钢筋续接作业,而动力源50将继续上述步骤直到工作站计算机70确定验核通过为止。在工作站计算机70确定验核通过后,其还会将所有接收的施工历程的信息进一步利用无线或有线上传云端数据库系统,作为永久保存的施工纪录。
由于施工现场的钢筋数量繁多,为方便操作者施工并加快施工速度,各钢筋除采传统的编号方式外还可直接附有RFID芯片210以方便进一步内建读取器的扳手动力源读取。经由此方式,可加速钢筋编号或位置的确定并加快施工效率。通过上述扳手动力源及相关的通信设备所组成的系统,可使施工现场的待续接钢筋拥有一致的续接扭力,使得最终完成的结构物具有一致的结构强度及质量,且任何时候发生问题时,通过云端数据库系统的纪录,可轻易回溯生产历程以寻找所在问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结构,可带来明显的优越技术效果。首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内环部采第一半环及第二半环彼此嵌合的结构,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各实施例可知,即便在钢筋密集处本实用新型的内环部也可透过第一半环及第二半环围绕待续接钢筋而直接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嵌合。由此,可避免钢筋密集处空间狭窄而不便进行在水平方向或水平面的移动嵌合的缺点。同样地,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的外环部的第三半环及第四半环可在内环部嵌合组装完成后,直接包覆内环部的驱动齿部而对向嵌合,此同样在钢筋密集处空间狭窄的状况下,以最少的移动距离及最简便的包覆方式完成嵌合并包覆内环部。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续接旋紧器,确实可达到易于操作使用,且可在钢筋密集区域轻易组装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当不能以其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符号说明
1 钢筋续接旋紧器
10 内环部
11 第一半环
12 第二半环
13 驱动齿部
16 固定件
17 固定组件
18 螺栓
19 紧固件
20 外环部
21 第三半环
22 第四半环
30 容置空间
40 衬套部
41 第一半衬
42 第二半衬
43 夹置空间
50 驱动结构
51 动力源
52 螺杆
60 中继收发器
70 工作站计算机
80 云端数据库
111 外周面
112 第一齿部
113 第一嵌合轮廓
114 第二嵌合轮廓
115 孔
116 孔
117 凸耳
118 孔洞
119 沟槽
121 外周面
122 第二齿部
123 第三嵌合轮廓
124 第二嵌合轮廓
125 孔
126 孔
127 凸耳
128 孔洞
129 凸块
171 螺栓
172 螺帽
200 钢筋
210 RFID芯片
211 第一凹槽
213 第五嵌合轮廓
214 第六嵌合轮廓
215 通孔
216 通孔
221 第二凹槽
222 孔道
223 第七嵌合轮廓
224 第八嵌合轮廓
225 通孔
226 通孔
227 开口
228 固定部
229 孔
300 钢筋续接器
511 扭力传感器
512 显示屏
513 输入钮
514 无线收发器
515 警报器
A 中心轴线
H1 内环部径向螺孔
H2 内环部径向螺孔
H3 衬套部径向穿孔
H4 衬套部径向穿孔
θ 夹角
Claims (21)
1.一种钢筋续接旋紧器,包括:
内环部,所述内环部包括:
第一半环,所述第一半环具有沿其外周面设置的第一齿部;
第二半环,所述第二半环具有沿其外周面设置的第二齿部;
其中所述第一半环可与所述第二半环嵌合,以于其间形成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于所述内环部的圆周方向上对准以形成驱动齿部;
外环部,所述外环部包括:
第三半环;
第四半环;
其中所述第三半环可与所述第四半环嵌合,以至少包覆所述内环部的所述驱动齿部,且其中所述第三半环及所述第四半环中的一者具有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可啮合所述内环的所述驱动齿部,并可驱动所述驱动齿部以使所述内环部围绕其中心轴线而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进一步包括由所述内环部包覆的衬套部,所述衬套部包括第一半衬及第二半衬,所述第一半衬及所述第二半衬可对接以于其间形成夹置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内环部具有从所述内环部的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至少一内环部径向螺孔,所述至少一内环部径向螺孔可供螺栓穿设于其中,以当钢筋被所述夹置于所述内环部的所述容置空间中或所述衬套部的所述夹置空间中时,所述螺栓抵顶所述钢筋或所述衬套部的所述第一半衬及所述第二半衬中的一者,以固持所述钢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内环部具有从所述内环部的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两个内环部径向螺孔,以供两个所述螺栓分别穿设于其中,以抵顶所述钢筋或所述衬套部而固持所述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两个所述内环部径向螺孔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半环及所述第二半环上,或两个所述内环部径向螺孔同时形成于所述第一半环及所述第二半环中的一者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内环部具有从所述内环部的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至少一内环部径向螺孔,所述衬套部具有从所述衬套部的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至少一衬套部径向穿孔,且所述至少一衬套部径向穿孔对准所述至少一内环部径向螺孔,其中螺栓可穿设于所述至少一内环部径向螺孔及所述至少一衬套部径向穿孔中,以当钢筋被所述夹置于所述衬套部的所述夹置空间中时,所述螺栓抵顶所述钢筋而固持所述钢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内环部具有从所述内环部的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两个所述内环部径向螺孔,所述衬套部具有从所述衬套部的外周面径向延伸到内周面的两个所述衬套部径向穿孔,所述两个衬套部径向穿孔分别对准所述两个内环部径向螺孔,以供两个所述螺栓分别穿设于其中以抵顶所述钢筋而固持所述钢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两个所述内环部径向螺孔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半环及所述第二半环上,或两个所述内环部径向螺孔同时形成于所述第一半环及所述第二半环中的一者上,且其中两个所述衬套部径向穿孔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半衬及所述第二半衬上,或两个所述衬套部径向穿孔同时形成于所述第一半衬及所述第二半衬中的一者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
该所述第一半环沿其圆周方向的一端部具有第一嵌合轮廓,所述第一半环沿其圆周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第二嵌合轮廓;
该所述第二半环沿其圆周方向的一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半环的所述第一嵌合轮廓及所述第二嵌合轮廓中的一者形状互补的第三嵌合轮廓,所述第二半环沿其圆周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半环的所述第一嵌合轮廓及所述第二嵌合轮廓中的另一者形状互补的第四嵌合轮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第一半环的所述第一嵌合轮廓及所述第二嵌合轮廓分别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形成的孔,所述第二半环的所述第三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四嵌合轮廓分别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形成的孔,其中当所述第一半环与所述第二半环嵌合时,所述第一半环的所述第一嵌合轮廓及所述第二嵌合轮廓的所述孔与所述第二半环的对应的所述第三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四嵌合轮廓的所述孔分别在轴向方向上对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进一步包括固定件,其中所述第一半环的所述第一嵌合轮廓与所述第二嵌合轮廓中的一者的所述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半环的所述第三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四嵌合轮廓中的一者的所述孔两者中至少一者为通孔,其中当所述第一半环与所述第二半环嵌合时,所述固定件沿轴向方向从所述通孔被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孔,以固定所述第一半环及所述第二半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进一步包括另一固定件,其中所述第一半环的所述第一嵌合轮廓与所述第二嵌合轮廓中的另一者的所述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半环的所述第三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四嵌合轮廓中的另一者的所述孔两者中至少一者为另一通孔,其中当所述第一半环与所述第二半环嵌合时,所述另一固定件沿轴向方向从所述另一通孔被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孔,以固定所述第一半环及所述第二半环。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第一半环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径向向外延伸的至少一凸耳,所述第二半环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径向向外延伸且对准所述第一半环的所述至少一凸耳的至少一凸耳,其中所述第一半环的所述至少一凸耳中的每一者具有孔洞,且当所述第一半环与所述第二半环嵌合时,所述孔洞对准形成于所述第二半环的相对准的凸耳上的孔洞。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进一步包括固定组件,其中当所述第一半环与所述第二半环嵌合时,所述固定组件插置所述第一半环及所述第二半环相对准的孔洞中,以进一步固定所述第一半环及所述第二半环。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外环部的所述第三半环沿其圆周方向的一端部具有第五嵌合轮廓,所述第三半环沿其圆周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 第六嵌合轮廓;
该所述外环部的所述第四半环沿其圆周方向的一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三半环的所述第五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六嵌合轮廓中的一者形状对应的第七嵌合轮廓,所述第四半环沿其圆周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三半环的所述第五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六嵌合轮廓中的另一者形状对应的第八嵌合轮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第五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六嵌合轮廓中的每一者包括从所述第三半环径向朝外突出且具有通孔的凸耳,所述第七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八嵌合轮廓中的每一者包括从所述第四半环径向朝外突出且具有通孔的凸耳,当所述第三半环与所述第四半环嵌合时,所述第五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六嵌合轮廓中的每一者的凸耳与对应的第七嵌合轮廓及所述第八嵌合轮廓中的每一者的凸耳重叠,使得对应的凸耳上的通孔彼此对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进一步包括穿设于对应的凸耳上的经对准通孔的紧固件,以进一步固定经嵌合的第三半环及所述第四半环。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第三半环的内周面沿其圆周方向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四半环的内周面沿其圆周方向形成第二凹槽,当所述第三半环与所述四半环嵌合时,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对准形成环状凹槽,以容纳所述内环部的所述驱动齿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半环及所述第四半环的所述一者的螺杆,所述螺杆啮合所述内环部的所述驱动齿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连接到所述螺杆的一端且可驱动所述螺杆的动力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钢筋续接旋紧器,其中所述动力源为气动扳手、交流电动扳手或便携式直流电动扳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01381.5U CN207127804U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钢筋续接旋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01381.5U CN207127804U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钢筋续接旋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127804U true CN207127804U (zh) | 2018-03-23 |
Family
ID=61631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01381.5U Active CN207127804U (zh) | 2017-06-16 | 2017-06-16 | 钢筋续接旋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127804U (zh) |
-
2017
- 2017-06-16 CN CN201720701381.5U patent/CN20712780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634823B2 (en) | Truss union connector & truss mount | |
JP2009011146A (ja) | 架空送電線路のスペーサーダンパー取り替え用スペーサージグ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スペーサーダンパーの取り替え方法 | |
CN206571786U (zh) | 板材连接组件 | |
CN206732378U (zh) | 切管机、卡盘及其卡爪 | |
CN101987441A (zh) | 力矩放大装置 | |
CN107532417A (zh) | 连接螺母及压紧工法 | |
CN108000622A (zh) | 一种圆盘砂纸的生产装置的钻孔机构 | |
CN207127804U (zh) | 钢筋续接旋紧器 | |
TW201831769A (zh) | 多用途的鉸鏈裝置 | |
CN104985558B (zh) | 一种密封圈拆除装置 | |
CN113381359B (zh) | 一种建筑施工布线装置 | |
CN206129798U (zh) | 一种led显示屏箱体连接件 | |
CN201009212Y (zh) | 可在轴件上进行安装暨拆除的装置 | |
CN207714598U (zh) | 一种吊顶龙骨安装结构 | |
JP2017007083A (ja) | 航空機胴体接合部に開口部を形成するための反作用ツール及び方法 | |
CN206286615U (zh) | 齿轮自紧钻夹头和扁爪自紧钻夹头 | |
CN104416510A (zh) | 用于螺纹连接件的拆装工具 | |
CN206942122U (zh) | 一种固板扣扣件 | |
US20190145460A1 (en) | Chain slider | |
CN208560155U (zh) | 电芯夹具 | |
CN202556325U (zh) | 一种用于气动扳手的定扭力装置 | |
JP3213726U (ja) | 鉄筋接合締付け具 | |
CN206617156U (zh) | 定向钻进探测角度调节装置 | |
CN205575294U (zh) | 一种用于电缆的收紧器 | |
CN205343026U (zh) | 批头自由锁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