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66208U - 超薄型散热模组 - Google Patents

超薄型散热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66208U
CN207066208U CN201720923121.2U CN201720923121U CN207066208U CN 207066208 U CN207066208 U CN 207066208U CN 201720923121 U CN201720923121 U CN 201720923121U CN 207066208 U CN207066208 U CN 207066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heat pipe
ultra
face
shell fra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231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海军
毛成忠
赵建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cang Huaying Electronic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cang Huaying Electronic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cang Huaying Electronic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cang Huaying Electronic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231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662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66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662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案涉及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包括:薄型热管,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所述薄型热管分为第一管体与至少一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与芯片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水平于芯片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弹片,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一侧,所述弹片包覆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本实用新型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

Description

超薄型散热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芯片散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传统作法中,热管与铜片(铝片)使用焊接制程,铜片(铝片)与弹片使用焊接或铆合制程结合,芯片与铜片(铝片)之间使用导热垫片或导热膏接触,铜片(铝片)的平面度明显影响导热效果。为了管控平面度,确保芯片与散热模块接触良好,会以铜片/铝片与芯片接触,避免热管与芯片接触面积不足或热管压扁后的平面度不佳。
为了避免受力变形,传统铜片/铝片厚度需要在0.8mm以上;某些替代方案是使用0.5mm厚的不锈钢,但热传导系数仅有铜的1/5,导致温差过大。然而现在的系统设计越来越薄,内部堆栈空间减少,导致芯片上方可作为散热设计利用空间已低于现行热管设计临界值。在芯片上方空间的瓶颈为热管厚度加上铜片/铝片厚度。另外,传统的热管宽度上小于芯片,导致无法涵盖整个芯片的热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本实用新型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包括:
薄型热管,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所述薄型热管分为第一管体与至少一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与芯片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水平于芯片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
弹片,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一侧,所述弹片包覆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覆盖所述芯片的第一面。
优选的是,所述薄型热管中还设置有工作流体。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涂布有导热膏或设置有导热垫片。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的厚度为所述薄型热管所使用管材壁厚的2.5-3倍。
优选的是,所述毛细结构可以为烧结结构、沟槽结构、铜网结构或者前述三者的复合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弹片通过锡焊、机械式紧配铆合、雷射焊接、备胶或者点胶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弹片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芯片所在的板体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
2.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
3.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
4.本实用新型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超薄型散热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超薄型散热模组的仰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管体与芯片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3所示,提供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包括:薄型热管100,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100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130,所述薄型热管100分为第一管体110与第二管体120,所述第一管体110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与芯片200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120与所述第一管体110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120水平于芯片200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弹片300,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300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100一侧,所述弹片300包覆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二面112。
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覆盖所述芯片200的第一面。所述薄型热管100中还设置有工作流体。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一面111涂布有导热膏或设置有导热垫片。所述第一管体110的厚度为所述薄型热管100所使用管材壁厚的2.5-3倍。
本实施例中,将部分热管以模具压扁至管材厚度的2.5~3倍,形成了第一管体110。如此,可大幅提高热管的强度与平整度,维持与芯片200表面的良好接触,且不需要后加工磨平或铣平(容易将热管铣破而失效)。热管压扁后的宽度增加可涵盖热源投影面,提高了热传导效果,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130,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发热区域以外的热管,即第二管体120,其厚度视可利用空间而增加,以维持热管的操作功能。一般建议直径6mm热管,厚度要在0.6mm以上才有效果,本实用新型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所述弹片300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也可由其他具有特定强度的金属材料制成。薄型热管100中第一管体110部分,除了可以模具压合外,也可直接以油压方式压扁成形。
所述毛细结构130可以为烧结结构、沟槽结构、铜网结构或者前述三者的复合结构。所述弹片300通过锡焊、机械式紧配铆合、雷射焊接、备胶或者点胶与所述第一管体110的第二面112固定连接。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片300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芯片200所在的板体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弹片300不与所述薄型热管100固定连接,将弹片300设计为浮动式,此外,可以不使用导热膏或导热垫片,虽然会增加热阻值,但仍可发挥效果,第一管体110内的的毛细结构130也可以取消。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为克服既有空间下热管与支撑块(铜板)、弹片的设计限制,舍弃了中间支撑块,进一步节省了空间资源;所述第一管体涵盖了整个芯片的热源,增加了热传导效率;所述第一管体压至壁厚的2.5-3倍时,连同毛细结构,可视为实心的铜块,强度增加,同时保有热管的高热传导性,同时利用铜的热传导,以及液体蒸发所带走之汽化热,效果远比铜板为优;本实用新型可将热管最薄处的应用控制在0.5mm,并维持较大之可携出热通量。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8)

1.一种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薄型热管,其为中空薄壁结构,所述薄型热管的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所述薄型热管分为第一管体与至少一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扁形结构,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与芯片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互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水平于芯片表面向外围延伸;以及
弹片,其为薄片状结构,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薄型热管一侧,所述弹片包覆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覆盖所述芯片的第一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热管中还设置有工作流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面涂布有导热膏或设置有导热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厚度为所述薄型热管所使用管材壁厚的2.5-3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选自烧结结构、沟槽结构、铜网结构或者前述三者的复合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通过锡焊、机械式紧配铆合、雷射焊接、备胶或者点胶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芯片所在的板体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固定孔。
CN201720923121.2U 2017-07-27 2017-07-27 超薄型散热模组 Active CN2070662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23121.2U CN207066208U (zh) 2017-07-27 2017-07-27 超薄型散热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23121.2U CN207066208U (zh) 2017-07-27 2017-07-27 超薄型散热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66208U true CN207066208U (zh) 2018-03-02

Family

ID=61517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23121.2U Active CN207066208U (zh) 2017-07-27 2017-07-27 超薄型散热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662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9980C (zh) 散热鳍片组合及应用该散热鳍片组合的散热装置
US20130213612A1 (en) Heat pipe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103206805A (zh) 半导体制冷装置
CN101581549A (zh) 一种扁形热管及其制作方法
CN106455430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913137B (zh) 散热模组
TWM577130U (zh) Heat sink
CN205488104U (zh) 一种超薄导热元件和一种弯折的超薄导热元件
CN108267037A (zh) 一种多分支冷凝热管的环路均热板
CN202406450U (zh) 一种带有均温板的散热器
CN111194156A (zh) 一种层状异形导热板
CN207066208U (zh) 超薄型散热模组
CN1842265B (zh) 热管散热装置
CN105810805B (zh) 一种液冷散热器
CN102646651A (zh) 薄型热板结构
CN202025742U (zh) 一种改进型导热装置
CN202142519U (zh) 薄型热板结构
CN211509645U (zh) 一种层状异形导热板
CN210325774U (zh) 液冷散热器
CN204005868U (zh) Led散热器
CN209731686U (zh) 一种电路板
TWI711921B (zh) 散熱裝置
CN206260190U (zh) 一种真空密封散热结构
CN206930185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1296596B (zh) 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