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44626U - 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44626U CN207044626U CN201720542873.4U CN201720542873U CN207044626U CN 207044626 U CN207044626 U CN 207044626U CN 201720542873 U CN201720542873 U CN 201720542873U CN 207044626 U CN207044626 U CN 2070446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e
- round brush
- cooling system
- outside
-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滚刷成型模具包括第一型芯、第二型芯及脱模机构,第一型芯和第二型芯相对设置,第一型芯内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前段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芯内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后段的第二型腔;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型芯上的供冷却水通过的第一水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型芯上的供冷却水通过的第二水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可以实现产品快速冷却,从而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前滚刷产品23的外圆周面设置有螺旋槽23a,且上段和下段的螺旋槽的旋转方向相反。因产品的特殊性,前滚刷模需采用固定的嵌件成型,脱模时也需人工手动旋转脱模,不能实现使用机械臂自动化生产,从而产生以下的缺点:1、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2、产品尺寸不稳定性大,生产报废率高;3、手动安放嵌件及取模时易发生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前滚刷成型模具包括第一型芯、第二型芯及脱模机构,第一型芯和第二型芯相对设置,第一型芯内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前段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芯内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后段的第二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型芯上的供冷却水通过的第一水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型芯上的供冷却水通过的第二水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型芯包括第一内型芯和套在第一内型芯外部的第一外型芯,所述第一水道形成于第一内型芯与第一外型芯之间;所述第二型芯包括第二内型芯和套在第二内型芯外部的第二外型芯,所述第二水道形成于第二内型芯与第二外型芯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型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一水槽,第一水槽与所述第一外型芯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水道;所述第二内型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水槽,第二水槽与所述第二外型芯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水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槽为两条,两条第一水槽的首端分别与设置在第一外型芯上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连通,两条第一水槽的尾端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水槽为两条,两条第二水槽的首端分别与设置在第二外型芯上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连通,两条第二水槽的尾端相互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型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二外型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散热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型芯上的第一铍铜冷却装置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型芯上的第二铍铜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可以实现产品快速冷却,从而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附加技术特征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将在本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前滚刷产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滚刷产品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传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6为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型芯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型芯的内型芯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司筒与产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司筒与产品的俯视图;
图11为沿图11中C-C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二油缸;2、第二螺杆;3、第二面针板;5、第二滑块;6、第一滑块;7、第一螺杆;8、第一油缸;9、司筒;10、司筒针;11、第二推板;12、第二固定座;14、第一主动齿轮;15、第一从动齿轮;17、第一型芯;172、第一外型芯;172a、第一进水口;172b、第一出水口;172c、第一散热槽;174、第一内型芯;174a、第一水槽;176、第一型腔;178、第一铍铜冷却装置;20、第二主动齿轮;21、第二从动齿轮;22、第二型芯;222、第二外型芯;222a、第二进水口;222b、第二出水口;222c、第二散热槽;224、第二内型芯;224a、第二水槽;226、第二型腔;228、第二铍铜冷却装置;23、前滚刷产品;23a、螺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3-11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包括第一型芯17、第二型芯22及脱模机构。
第一型芯17和第二型芯22相对设置,且第一型芯17和第二型芯22的相对端相对接。第一型芯17内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前段的第一型腔176,第二型芯22内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后段的第二型腔226。为了提高加工效率,本实施例包括两个第一型芯17和两个第二型芯22,两个第一型芯17并排设置,两个第二型芯22并排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缩短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所述第一型芯17和第二型芯22上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水通过的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优选地,第一型芯17包括第一内型芯174和套设在第一内型芯174外部的第一外型芯172,第一水道形成于第一内型芯174与第一外型芯172之间;第二型芯22包括第二内型芯224和套设在第二内型芯224外部的第二外型芯222,第二水道形成于第二内型芯224与第二外型芯222之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第一内型芯 17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一水槽174a,第一水槽174a与第一外型芯172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水道;第二内型芯22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二水槽224a,第二水槽224a与第二外型芯222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水道。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水槽174a为两条,两条第一水槽174a 的首端分别与设置在第一外型芯172上的第一进水口172a和第一出水口172b 连通,两条第一水槽174a的尾端相互连通;第二水槽224a为两条,两条第二水槽224a的首端分别与设置在第二外型芯222上的第二进水口222a和第二出水口 222b连通,两条第二水槽224a的尾端相互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型芯17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散热槽 172c,所述第二外型芯22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散热槽222c,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型芯17和第二型芯2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铍铜冷却装置178和第二铍铜冷却装置228,通过第一铍铜冷却装置178和第二铍铜冷却装置228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脱模机构包括司筒针组件、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司筒针组件包括司筒9和与司筒9配合的司筒针10,司筒9的固定端固定在第二面板针3上,司筒针10的固定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12上,司筒9和司筒针 10的活动端伸入第二型芯22和第一型腔176内。
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型芯17旋转运动和直线往复运动。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油缸8、第一滑块6、第一螺杆7、第一主动齿轮14及第一从动齿轮 15,第一从动齿轮15套设在第一型芯17上,本实施例中,第一从动齿轮15为两个,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分别安装在第一型芯17上。第一主动齿轮14与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啮合,第一主动齿轮14的中心设置有与第一螺杆7配合的螺纹孔。第一螺杆7固定端固定在第一推板(图中未示出)上,第一螺杆7的活动端旋入第一主动齿轮14的螺纹孔内。第一型芯17、第一主动齿轮14及第一从动齿轮15均装于第一滑块6内。第一油缸8固定在第一固定座(图中未示出)上,第一油缸8的伸缩杆与第一滑块6连接,通过第一滑块6带动第一主动齿轮14 沿第一螺杆7滑动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从动齿轮15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型芯 17转动。
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型芯22旋转运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油缸1、第二滑块5、第二螺杆2、第二主动齿轮20和第二从动齿轮 21,第二从动齿轮21套设在第二型芯22上,本实施例中,第二从动齿轮21为两个,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1分别套设在两个第二型芯22上。第二主动齿轮20 与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1啮合,第二主动齿轮20的中心设置有与第二螺杆2配合的螺纹孔,第二螺杆2的固定端固定在第二推板11上,第二螺杆2的活动端旋入第二主动齿轮20的螺纹孔中。第二型芯22、第二主动齿轮20和第二从动齿轮21均安装在第二滑块5内。第二油缸1固定在第二固定座12上,第二油缸1的伸缩杆与第二推板11、第二面板针3连接,第二油缸1带动第二推板11、第二面板针3、第二螺杆2移动,带动第二主动齿轮20旋转,从而带动第二从动齿轮21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型芯22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块6的运动方向与注塑机底板的运动方向垂直,这样可以使得前滚刷成型模具的结构更加紧凑,厚度更薄。
本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工作原理如下:
合模时,第一油缸8缩回,第二油缸1缩回,此时,第一型芯17和第二型芯22相对端相对接,形成用于成型产品的型腔,然后开始注塑。
成型完后,第一油缸8伸出,带动第一滑块6在第一螺杆7上运动,第一滑块6中的第一主动齿轮14在第一螺杆7上发生转动,带动两个第一从动齿轮 15转动,完成产品前段脱模;之后,第二油缸1伸出,带动推板11、第二面针板3以及第二螺杆2、司筒组件沿图3中的左侧运动;第二螺杆2带动第二滑块 5中的第二主动齿轮20发生旋转,第二主动齿轮20带动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1 旋转,齿轮转动方向与产品后段螺旋方向相同利于顶出。最终完成产品自动脱模。
见图10-图11,在顶出时,司筒针10固定在第二固定座12上,无法运动;司筒9在顶出时随推板11运动,顶出产品。
本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实现了前滚刷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据测算,改善前一台模具每天能生产200个产品,其中不良品率在20%以上;而改善后:一套模具一天能生产2000件产品,产品不良率在0.0002%以下,而且还减少了人工成本。
2、本实施例中的前滚刷成型模具,应用螺旋云水和铍铜冷却分别实现对产品型腔和型芯的冷却,缩短产品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前滚刷成型模具包括第一型芯、第二型芯及脱模机构,第一型芯和第二型芯相对设置,第一型芯内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前段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芯内设置有用于成型产品后段的第二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型芯上的供冷却水通过的第一水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型芯上的供冷却水通过的第二水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芯包括第一内型芯和套在第一内型芯外部的第一外型芯,所述第一水道形成于第一内型芯与第一外型芯之间;所述第二型芯包括第二内型芯和套在第二内型芯外部的第二外型芯,所述第二水道形成于第二内型芯与第二外型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型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一水槽,第一水槽与所述第一外型芯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水道;所述第二内型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水槽,第二水槽与所述第二外型芯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水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槽为两条,两条第一水槽的首端分别与设置在第一外型芯上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连通,两条第一水槽的尾端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水槽为两条,两条第二水槽的首端分别与设置在第二外型芯上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连通,两条第二水槽的尾端相互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型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二外型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散热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型芯上的第一铍铜冷却装置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型芯上的第二铍铜冷却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542873.4U CN207044626U (zh) | 2017-05-12 | 2017-05-12 | 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542873.4U CN207044626U (zh) | 2017-05-12 | 2017-05-12 | 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44626U true CN207044626U (zh) | 2018-02-27 |
Family
ID=61490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542873.4U Active CN207044626U (zh) | 2017-05-12 | 2017-05-12 | 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4462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70668A1 (zh) * | 2021-02-09 | 2022-08-18 |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滚刷体、滚刷、吸尘设备及滚刷体的成型方法 |
-
2017
- 2017-05-12 CN CN201720542873.4U patent/CN20704462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70668A1 (zh) * | 2021-02-09 | 2022-08-18 |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滚刷体、滚刷、吸尘设备及滚刷体的成型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724826U (zh) | 一种用于压铸大型汽车起动马达外壳的模具 | |
CN211758374U (zh) | 一种压铸模具的顶出结构 | |
CN103223715A (zh) | 大弧度转角的90°水管弯头脱模机构 | |
CN208148388U (zh) | 一种内螺纹旋转出模模具 | |
CN107020726A (zh) | 前滚刷成型模具 | |
CN207044626U (zh) | 前滚刷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 | |
CN107755662A (zh) | 一种卧式压铸机 | |
CN206780886U (zh) | 前滚刷成型模具 | |
CN210996394U (zh) | 一种高可靠性机车连杆成型模具 | |
CN210705846U (zh) | 精密蜗杆多腔室联动脱模型注塑模具 | |
CN206416425U (zh) | 便于螺纹件脱出注塑模具 | |
CN207044610U (zh) | 前滚刷成型模具的脱模机构 | |
CN203044560U (zh) | 用于制造防喷器油缸的反挤压模具 | |
CN212653807U (zh) | 一种进胶侧产品后退旋脱与顶出同步的加工模具 | |
CN206316325U (zh) | 一种薄壁铸件拔模装置 | |
CN207915984U (zh) | 一种产品圆弧脱模结构 | |
CN214239320U (zh) | 一种外螺纹件注塑模具 | |
CN209812957U (zh) | 内螺纹塑件注塑模具 | |
CN105252721B (zh) | 一种注塑模具顶板驱动螺杆旋转出模的机构 | |
CN209666179U (zh) | 一种用于内螺纹脱模的注塑模具 | |
CN210389998U (zh) | 一种板材注塑模具 | |
CN111823509A (zh) | 一种进胶侧产品后退旋脱与顶出同步的加工模具 | |
CN206999510U (zh) | 一种整圈进胶模具 | |
CN107053620B (zh) | 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 | |
CN220973189U (zh) | 一种快速斜抽芯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