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14455U - 对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对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14455U CN207014455U CN201720998796.3U CN201720998796U CN207014455U CN 207014455 U CN207014455 U CN 207014455U CN 201720998796 U CN201720998796 U CN 201720998796U CN 207014455 U CN207014455 U CN 2070144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device
- drive
- coiled material
- fixed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06010022114 Injury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0000005511 Pisonia acule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646071 Prioner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7 by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91 imag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冲切成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对位装置,用于驱动卷材移动,卷材包括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制品单元以及将各制品单元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框架,对位装置用于驱动卷材移动以调整制品单元的位置,对位装置包括控制器、用于拍摄制品单元位置的摄像机、用于夹持卷材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夹持机构连接且驱动夹持机构移动的对位机构,控制器根据摄像机拍摄的影像控制对位机构驱动夹持机构移动以调整制品单元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位装置可以代替人工对制品单元的位置进行定位,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人工将制品单元套设在定位柱上进行定位的方式,生产效率高,成品良率高,且不存在发生工伤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冲切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位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塑料经过加热、冲切成型后能够获得整片的卷材,然后,可以沿着该卷材的长度方向间隔加工出多个功能单元(例如电路),随后可采用冲切机对整片的卷材上的间隔位置进行冲切处理(通常也称冲剪处理),冲剪出各个独立的上面具有功能单元的制品单元(即成品)。
为了使得冲切机在冲切卷材时,精准的冲切到制品单元的边缘位置,现有中,一般需要在卷材上的每个制品单元的上打定位孔,然后要在冲切机的工作台上安装定位柱,在冲切一个制品单元时,需要人工将该制品单元上的定位孔套在定位柱上,对制品单元进行定位,定位好之后再启动冲切机进行冲切,这样就可以精准的冲切到制品单元的边缘位置,使得成品制品单元上的功能单元位于成品制品单元的特定位置(例如中央部位)。
这种通过人工定位的方式效率低,成品良率低,且冲切机冲切时,容易出工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位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定位的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成品良率低,且冲切机冲切时,容易出工伤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对位装置,用于驱动卷材移动,所述卷材包括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制品单元以及将各所述制品单元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框架,所述对位装置用于驱动卷材移动以调整所述制品单元的位置,所述对位装置包括控制器、用于拍摄所述制品单元位置的摄像机、用于夹持所述卷材的夹持机构以及与所述夹持机构连接且驱动所述夹持机构移动的对位机构,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摄像机拍摄的影像控制所述对位机构驱动所述夹持机构移动以调整所述制品单元位置。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位装置,包括控制器、摄像机、夹持机构以及对位机构,摄像机拍摄制品单元的位置,控制器根据制品单元的位置来控制对位机构驱动夹持机构移动,以此实现对制品单元位置的调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位装置可以代替人工对制品单元的位置进行调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人工将制品单元套设在定位柱上进行定位的方式,生产效率高,成品良率高,且不存在发生工伤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位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卷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位机构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位机构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持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位装置200用于驱动卷材500移动,所述卷材500包括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制品单元501以及将各所述制品单元501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框架502,所述对位装置200用于驱动卷材500移动以调整所述制品单元501的位置,所述对位装置200包括控制器(未图示)、用于拍摄所述制品单元501位置的摄像机(未图示)、用于夹持所述卷材500的夹持机构250以及与所述夹持机构250连接且驱动所述夹持机构250移动的对位机构220,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摄像机拍摄的影像控制所述对位机构220驱动所述夹持机构250移动以调整所述制品单元501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位装置200可以代替人工对制品单元501的位置进行调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人工将制品单元501套设在定位柱上进行定位的方式,生产效率高,成品良率高,且不存在发生工伤的情况。
请参见图1和图2,具体地,当需要调整该制品单元501的位置时,夹持机构250先将卷材500夹持,摄像机首先会对该制品单元501进行拍摄,控制器根据拍摄的影像进行分析并控制对位机构220做出相应的动作,来驱动夹持机构250移动卷材500,实现制品单元501位置的调整。本实用新型中的影像分析技术可以采用CCD或者CMOS等视觉检测技术,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同,此处不赘述。
请参见图3至图5,定义图3至图5中的x的正负方向为横向方向,y的正负方向为纵向方向,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至图5,所述对位机构220包括第一底座221、第二底座222、一侧与所述第一底座221固定连接和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底座222固定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底座222于水平面内相对所述第一底座221沿横向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223以及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222和另一侧与所述夹持机构250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250于水平面内沿纵向方向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227。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23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221的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横向轨224、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轨224上且与所述第二底座222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225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座221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底座222沿所述第一横向轨224朝横向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组件226;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27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222的且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向轨228、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纵向轨228上且与所述夹持机构250连接的第二滑块229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222且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250沿所述第一纵向轨228朝纵向方向运动的第二驱动组件230。
基于此结构,请参见图3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位装置200可以驱动卷材500沿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运动,因此,可以实现驱动卷材500带动制品单元501在一定范围内到达任意位置以此实现制品单元501位置的调整。具体地,当需要将卷材500沿横向方向移动时,启动第一驱动组件226驱动第二底座222沿第一横向轨224朝横向方向运动,由于第二驱动装置227固定在第二底座222上且与夹持机构250连接,因此,此时夹持机构250会带动卷材500朝横向方向移动,当需要将卷材500沿纵向方向移动时,启动第二驱动组件230驱动第二滑块229沿第一纵向轨228朝纵向方向运动,以此带动卷材500朝纵向方向移动,应当理解地是,第一驱动组件226和第二驱动组件230可以同时运动,以使卷材500快速达到预定点。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26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30可以是气缸结构也可以是滚珠丝杆结构等任意直线运动驱动结构,但不限于此。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对位机构220设置为上下两层,能够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减少空间的占用。
请参见图3至图5,进一步地,所述对位机构220还包括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222和另一侧与所述夹持机构250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250于水平面内沿纵向方向运动的第三驱动装置231,所述第三驱动装置231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27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231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27均与所述夹持机构250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装置231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222且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二纵向轨232、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纵向轨232上的连接板233、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板233上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二横向轨234、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横向轨234且与所述夹持机构250转动连接的第三滑块235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222且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板233沿所述第二纵向轨232朝纵向方向运动的第三驱动组件236。
请参见图3至图5,可以理解地,在对制品单元501位置的调整过程中,会存在需要旋转制品单元501的情况,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实现对制品单元501进行旋转运动,具体地,当需要顺时针旋转制品单元501时,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组件230回拉第二滑块229促使第二滑块229回拉夹持机构250,同时控制第三驱动组件236顶推连接板233使得第三滑块235顶推夹持机构250,此时夹持机构250受到了两个错开的且方向相反的力,即受到扭矩,从而会顺时针旋转,进而驱动制品单元501顺时针旋转;当需要逆时针旋转制品单元501时,控制第二驱动组件230和第三驱动组件236反向驱动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驱动制品单元501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地是,第三滑块235会沿着第二横向轨234移动,以确保夹持机构250能够顺畅的旋转。另外,可以理解地是,第二驱动组件230和第三驱动组件236同时顶推或者同时回拉,且顶推速度或回拉速度相等时,便是驱动夹持机构250做纵向方向的平移运动;当速度不相等时,夹持机构250会具有旋转的运动。
请参见图3至图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驱动装置231还包括一侧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板233和另一侧与所述夹持机构250转动连接的支撑组件237,所述支撑组件237包括固定于所述连接板233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四横向轨238以及滑动连接于所述第四横向轨238且与所述夹持机构250转动连接的第四滑块239。所述对位机构220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滑块229、所述第三滑块235以及所述第四滑块239均转动连接的安装板240,所述夹持机构250固定于所述安装板240上且由所述安装板240驱动运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支撑组件237,以此来提高对位机构220驱动夹持机构250运动时的稳定性,以免在移动卷材500的过程中发生摇晃而影响摄像机的拍摄质量,影响影像分析结果。可以理解地,在对位机构220驱动夹持机构250旋转的过程中,第三滑块235应当会沿着第三横向轨移动,第四滑块239应当会沿着第四横向轨238移动,以此避免第二滑块229、第三滑块235以及第四滑块239与安装板240发生干涉,阻碍旋转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在驱动夹持机构250做旋转运动的过程中,第三滑块235和第四滑块239之间的直线距离会增大,而安装板240上分别与第三滑块235和第四滑块239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第三滑块235和第四滑块239与安装板240之间会有发生干涉的风险,对此,做以下解释,本实施例中的对位装置200对制品单元501位置的调整属于微动调整,即对位机构220只做轻微运动即可实现对制品单元501位置的修正,因此,上述第三滑块235和第四滑块239与安装板240之间的干涉可以通过第三滑块235和第四滑块239与安装板240之间的连接间隙,或者安装板240本身的轻微形变得以消除。
请参见图3至图5,所述夹持机构250包括第一夹持组件251以及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251平行设置的第二夹持组件257。本实施中,第一夹持组件251和第二夹持组件257分别夹持在制品单元501的两侧,对制品单元501进行位置的调整。这样可以避免制品单元501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皱褶,造成被冲切后的制品单元501因边缘线产生锯齿而报废。
请参见图3至图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组件251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对位机构220的第一承压板252、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承压板252且与所述第一承压板252合围形成供所述卷材500穿过的第一通道254的第一支撑板253、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3和所述第一承压板252之间的第一压板255以及固定于第一支撑板253上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压板255向所述第一承压板252运动以将所述卷材500夹紧的第一压紧驱动件256。所述第二夹持组件257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对位机构220的第二承压板258、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承压板258且与所述第二承压板258合围形成供所述卷材500穿过的第二通道260的第二支撑板259、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59和所述第二承压板258之间的第二压板261以及固定于第二支撑板259上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压板261向所述第二承压板258运动以将所述卷材500夹紧的第二压紧驱动件262。具体地,卷材500穿设在第一通道254和第二通道260,当需要将卷材500夹紧时,第一压紧驱动件256驱动第一压板255下压,使得卷材500夹紧在第一压板255和第一承压板252之间;第二压紧驱动件262驱动第二压板261下压,使得卷材500夹紧在第二压板261和第二承压板258之间,这样就实现了卷材500的夹紧。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两个压板和两个承压板之间的压紧力将卷材500夹紧,这种方式使得卷材500的受力面积较大,可以承受较大的压紧力而不会受到破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对位装置,用于驱动卷材移动,所述卷材包括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制品单元以及将各所述制品单元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框架,所述对位装置用于驱动卷材移动以调整所述制品单元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装置包括控制器、用于拍摄所述制品单元位置的摄像机、用于夹持所述卷材的夹持机构以及与所述夹持机构连接且驱动所述夹持机构移动的对位机构,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摄像机拍摄的影像控制所述对位机构驱动所述夹持机构移动以调整所述制品单元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机构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一侧与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和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底座于水平面内相对所述第一底座沿横向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和另一侧与所述夹持机构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于水平面内沿纵向方向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横向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轨上且与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座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底座沿所述第一横向轨朝横向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的且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向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纵向轨上且与所述夹持机构连接的第二滑块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且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第一纵向轨朝纵向方向运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机构还包括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和另一侧与所述夹持机构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于水平面内沿纵向方向运动的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均与所述夹持机构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且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二纵向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纵向轨上的连接板、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板上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二横向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横向轨且与所述夹持机构转动连接的第三滑块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且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板沿所述第二纵向轨朝纵向方向运动的第三驱动组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还包括一侧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板和另一侧与所述夹持机构转动连接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四横向轨以及滑动连接于所述第四横向轨且与所述夹持机构转动连接的第四滑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以及所述第四滑块均转动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夹持机构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且由所述安装板驱动运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平行设置的第二夹持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对位机构的第一承压板、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承压板且与所述第一承压板合围形成供所述卷材穿过的第一通道的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一承压板之间的第一压板以及固定于第一支撑板上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压板向所述第一承压板运动以将所述卷材夹紧的第一压紧驱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对位机构的第二承压板、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承压板且与所述第二承压板合围形成供所述卷材穿过的第二通道的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的第二压板以及固定于第二支撑板上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压板向所述第二承压板运动以将所述卷材夹紧的第二压紧驱动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98796.3U CN207014455U (zh) | 2017-08-09 | 2017-08-09 | 对位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98796.3U CN207014455U (zh) | 2017-08-09 | 2017-08-09 | 对位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14455U true CN207014455U (zh) | 2018-02-16 |
Family
ID=61478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998796.3U Active CN207014455U (zh) | 2017-08-09 | 2017-08-09 | 对位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1445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71294A (zh) * | 2017-08-09 | 2017-12-15 | 深圳市长亚科技有限公司 | 对位装置 |
-
2017
- 2017-08-09 CN CN201720998796.3U patent/CN20701445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71294A (zh) * | 2017-08-09 | 2017-12-15 | 深圳市长亚科技有限公司 | 对位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7199B (zh) | 补强板全自动假贴机 | |
US9568753B2 (en) | Turnover device, substrate cell-assembl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cell-assembling method | |
CN206999915U (zh) | Pcb板激光打标机 | |
CN104368977B (zh) | 一种汽车空调散热器的装配工装 | |
CN103987200B (zh) | 剥离式补强板假贴机 | |
US20160185097A1 (en) | Automatic film peeling machine and film peeling method | |
CN102145574A (zh) | 丝网印刷机以及印刷方法 | |
CN105728500A (zh) | 一种板材整平装置 | |
CN207014455U (zh) | 对位装置 | |
CN104066276A (zh) | 补强板圆盘式全自动假贴机 | |
WO2022105092A1 (zh) | 一种eva裁剪铺设机 | |
CN205704479U (zh) | 对位冲床系统 | |
CN206643950U (zh) | 一种贯流风叶成品的抓取装置 | |
CN203766216U (zh) | 一种蓄电池包装线的翻转丝印装置 | |
CN207014478U (zh) | 冲切成型设备 | |
CN107471294A (zh) | 对位装置 | |
CN203590683U (zh) | 双边送料装置和贴装设备 | |
CN206407622U (zh) | Pcb板取料装置 | |
CN206215788U (zh) | 一种二次元定位装置 | |
CN205726690U (zh) | 一种薄膜电路板预定位贴合装置 | |
KR20190063366A (ko) | 박막 드로잉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3616797B (zh) | 一种具有快速对准功能的新型纳米压印设备 | |
CN102615670B (zh) | 全自动数控冲孔机 | |
CN203912350U (zh) | 补强板全自动假贴机 | |
CN105904636A (zh) | 自动校准检测冲压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