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79783U - 立杆夹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杆夹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79783U
CN206779783U CN201720517859.9U CN201720517859U CN206779783U CN 206779783 U CN206779783 U CN 206779783U CN 201720517859 U CN201720517859 U CN 201720517859U CN 206779783 U CN206779783 U CN 206779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upport
rod
clamping devic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1785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赶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nfajingjian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China Construction Finance Leas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China Construction Finance Leas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China Construction Finance Leas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1785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79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79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79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杆夹紧装置,所述立杆夹紧装置包括下支座、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上的第一、第二支撑轮、上支座、用于驱动所述上支座上下移动的驱动件和压紧轮组,所述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之间具有间距,当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上支座向下移动时,所述压紧轮组的压紧轮能够与放置在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上的立杆接触,所述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压紧轮均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压紧轮组的压紧轮均连接有与焊接机的电源连通的电源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杆夹紧装置可以有效保证立杆和圆盘之间的焊接质量。

Description

立杆夹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脚手架的立杆圆盘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杆圆盘焊接机上使用的立杆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盘扣式脚手架包括立杆、固定在立杆上的圆盘、横杆和斜杆,圆盘上设置有四个大孔和四个小孔,四个小孔为横杆专用,四个大孔为斜杆专用。横杆、斜杆与立杆通过其上的圆盘插接连接,以确保横杆和斜杆与立杆牢固连结。横杆、斜杆接头根据立杆的弧度制造,当横杆、斜杆通过圆盘连接到立杆上时,横杆和斜杆的接头与立杆钢管呈整面接触,并且通过插销后,呈三点受力(接头上下二点及插销对圆盘一点),因此可牢固地将横杆和斜杆连接到立杆上,可以增加结构强度并能传递水平力。
对于大多数盘扣式脚手架而言,立杆上相邻的圆盘之间的间隔为0.5米,并且圆盘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立杆上。而通过手工的方式将圆盘焊接在立杆上,不仅焊接精度较差,而且焊接效率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因此,现有技术中出现立杆圆盘焊接装置,通过立杆圆盘焊接装置,可以实现立杆和圆盘的自动焊接,在使用焊接机焊接圆盘时,首先通过圆盘固定装置将圆盘夹紧固定,并将立杆穿过圆盘,然后将通过圆盘固定装置将立杆和圆盘输送到焊接工位,通过立杆夹紧装置固定立杆,然后将焊接机的电源连接到立杆上,再通过焊枪将圆盘焊接在立杆上。
但是在使用现有的立杆圆盘自动焊接机焊接时,经常出现立杆和圆盘之间焊接质量较差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杆夹紧装置,可以有效保证立杆和圆盘之间的焊接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杆夹紧装置,所述立杆夹紧装置包括下支座、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上的第一支撑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上的第二支撑轮、上支座、用于驱动所述上支座上下移动的驱动件和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上支座上的压紧轮组,所述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之间的间距小于立杆的外径,当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上支座向下移动时,所述压紧轮组的压紧轮能够与放置在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上的立杆接触,所述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压紧轮均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压紧轮组的压紧轮均连接有与焊接机的电源连通的电源线。
优选地,所述压紧轮组包括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所述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支座上,当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上支座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均能够与放置在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上的立杆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紧轮、第二压紧轮、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均与立杆接触时,所述第一压紧轮、第二压紧轮、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位于围绕所述立杆的同一个圆周上。
优选地,所述上支座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向下开口的U形,所述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均通过第一铰接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上支座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铰接轴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一铰接轴连接所述电源线。
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轴包括第一安装杆、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杆的一端的第一挡圈和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杆的另一端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挡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杆的直径,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安装杆的直径,所述第一铰接轴安装在所述上支座的两个侧壁上,所述第一挡圈位于所述上支座的外侧,所述第一安装杆位于所述上支座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杆伸出所述上支座外,所述第一压紧轮或第二压紧轮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杆上,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电源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支座的上端铰接连接在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的外端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均通过第二铰接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上,所述第二铰接轴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二铰接轴连接所述电源线。
优选地,所述下支座包括支撑台和固定在所述支撑台上的支臂,所述支臂的外端伸出所述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通过所述第二铰接轴安装在所述支臂的外端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铰接轴包括第二安装杆、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杆的一端的第二挡圈、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杆的另一端的安装柱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柱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挡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杆的直径,所述安装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安装杆的直径,所述第二挡圈和第二安装杆位于所述支臂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支臂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杆上可转动地套装有所述第一支撑轮或第二支撑轮,所述第一支撑轮或第二支撑轮位于所述第二挡圈和支臂之间。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为液压缸。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杆夹紧装置在使用时将立杆移动至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之间,通过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将支撑所述立杆(多组立杆夹紧装置沿着立杆的长度方向均布,可以稳定地支撑立杆),然后通过驱动件驱动上支座向下移动,使得安装在上支座上的支撑轮组压住立杆,由于所述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压紧轮组的压紧轮均连接有与焊接机的电源连通的电源线,因此可以在立杆的多点为立杆提供电源,从而在焊接立杆上的圆盘时,可以获得较好的焊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杆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立杆夹紧装置的第一铰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立杆夹紧装置的第二铰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立杆夹紧装置的压紧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支座;11-支撑台;12-支臂;2-第一支撑轮;3-第二支撑轮;4-上支座;5-驱动件;6-第一压紧轮;7-第二压紧轮;8-第一铰接轴;81-第一安装杆;82-第一挡圈;83-第一固定杆;9-第二铰接轴;91-第二安装杆;92-第二挡圈;93-安装柱;94-第二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杆夹紧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并与附图1中所示的上下1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零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例如上支座的内侧与外侧。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零部件被称为“固定”在另一个零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零部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零部件。当一个零部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零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零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零部件。当一个零部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零部件上,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零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零部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立杆和圆盘焊接质量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实验发现,导致立杆圆盘自动焊接机焊接的立杆圆盘质量不稳定的原因是立杆和圆盘的内孔表面在周向上的接触情况存在一定差别,导致在焊接圆盘时电量不稳定。
因此,基于发明人的上述发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杆夹紧装置。适当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本实施方式的立杆夹紧装置包括下支座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1上的第一支撑轮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1上的第二支撑轮3、上支座4、用于驱动所述上支座4上下移动的驱动件5和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上支座4上的压紧轮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下支座1是用于安装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的,因此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支撑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下支座1包括支撑台11和固定在所述支撑台11上的支臂12,所述支臂12的外端伸出所述支撑台11。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可转动地安装在支臂12上。
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之间的间距小于立杆的外径,当所述驱动件5驱动所述上支座4向下移动时,所述压紧轮组的压紧轮能够与放置在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上的立杆接触。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处于同一高度上,从而可以使得位于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上的立杆受力更均匀。
所述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和压紧轮均采用导电材料制作,例如可以采用不锈钢制作。所述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和压紧轮组的压紧轮均连接有与焊接机的电源连通的电源线。
上述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立杆夹紧装置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和压紧轮将立杆固定,并且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和压紧轮均与电源线连接,因此焊接的电源能够分别通过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和压紧轮与立杆连接,从而实现电源从多点连接到立杆上,以保证焊接时电量的稳定,确保立杆圆盘的焊接质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了一个较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压紧轮组包括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所述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均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支座4上,当所述驱动件5驱动所述上支座4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均能够与放置在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上的立杆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使得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与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更好地配合,确保立杆在转动时的良好定位。并且由于设置了两个压紧轮,从而增加了立杆上的接触点,可以更好地确保立杆上电流的稳定。
为了使得立杆的定位更加合理,优选地,参考图1所示,当所述第一压紧轮6、第二压紧轮7、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均与立杆接触时,所述第一压紧轮6、第二压紧轮7、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位于围绕所述立杆的同一个圆周上,即所述第一压紧轮6、第二压紧轮7、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齐,第一压紧轮6、第二压紧轮7、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的中心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好地安装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如图1所示,所述上支座4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向下开口的U形,所述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均通过第一铰接轴8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上支座4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铰接轴8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一铰接轴8连接所述电源线。
通过将上支座4设置为向下开口的U形,不仅便于安装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而且可以方便地将电源线连接在第一铰接轴8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铰接轴8可以采用各种适当形状结构,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铰接轴8包括第一安装杆81、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杆81的一端的第一挡圈82和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杆81的另一端的第一固定杆83,所述第一挡圈8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杆81的直径,所述第一固定杆8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安装杆81的直径。
所述第一安装杆81、第一挡圈82和第一固定杆83可以采用一体结构,通过机加工的方式形成第一安装杆81、第一挡圈82和第一固定杆83。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安装杆81、第一挡圈82和第一固定杆83焊接连接或者螺纹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铰接轴8安装在所述上支座4的两个侧壁上,即所述上支座4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杆81和第一固定杆83分别固定插入上支座4的两个侧壁上的安装孔内,所述第一挡圈82位于所述上支座4的外侧,所述第一安装杆81位于所述上支座4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杆83伸出所述上支座4外,如图4所示,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压紧轮6或第二压紧轮7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杆81上,即所述第一压紧轮6可转动地套装在一根第一铰接轴8的第一安装杆81上,所述第二压紧轮7可转动地套装在另一根第一铰接轴8的第一安装杆81上。两根所述第一铰接轴8的第一固定杆83均与所述电源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上支座4的上端铰接连接在所述驱动件5的输出轴的外端上。通过将上支座4的上端与驱动件5的输出轴外端铰接,可以使得上支座4围绕铰接轴摆动,从而可以降低驱动件5以及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的安装精度,即使存在一定的安装误差,所述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也能够同时与立杆接触。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为使得支撑轮、压紧轮能够与立杆接触,支撑轮和压紧轮的轴线应当始终与立杆的轴线平行。
所述驱动件5可以采用各种能够输出直线运动的装置,例如液压缸、气缸等,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驱动件5优选采用液压缸。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均通过第二铰接轴9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1上,所述第二铰接轴9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二铰接轴9连接所述电源线。
并且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通过所述第二铰接轴9安装在所述支臂12的外端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铰接轴9也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结构。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铰接轴9包括第二安装杆91、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杆91的一端的第二挡圈92、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杆91的另一端的安装柱93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柱93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杆94,所述第二挡圈9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杆91的直径,所述安装柱9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安装杆91的直径。
与所述第一铰接轴8类似,所述第二铰接轴9也可以采用一体结构,或者通过螺纹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当所述第二铰接轴9安装在所述支臂12上时,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挡圈92和第二安装杆91位于所述支臂12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杆94位于所述支臂12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杆94与所述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的结构与如图4所示的压紧轮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安装杆91上可转动地套装有所述第一支撑轮2或第二支撑轮3,即在一根第二安装杆91上可转动地套装所述第一支撑轮2,在另一根第二安装杆91上可转动地套装所述第二支撑轮3。所述第一支撑轮2或第二支撑轮3位于所述第二挡圈92和支臂12之间,即所述第一支撑轮2位于一个第二铰接轴9的第二挡圈92和支臂12之间,所述第二支撑轮3位于另一个第二铰接轴9的第二挡圈92和支臂12之间。
以上实施方式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方式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夹紧装置包括下支座(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1)上的第一支撑轮(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1)上的第二支撑轮(3)、上支座(4)、用于驱动所述上支座(4)上下移动的驱动件(5)和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上支座(4)上的压紧轮组,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之间的间距小于立杆的外径,当所述驱动件(5)驱动所述上支座(4)向下移动时,所述压紧轮组的压紧轮能够与放置在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上的立杆接触,所述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和压紧轮均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和压紧轮组的压紧轮均连接有与焊接机的电源连通的电源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轮组包括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所述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均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支座(4)上,当所述驱动件(5)驱动所述上支座(4)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均能够与放置在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上的立杆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轮(6)、第二压紧轮(7)、第一支撑轮(2)、第二支撑轮(3)均与立杆接触时,所述第一压紧轮(6)、第二压紧轮(7)、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位于围绕所述立杆的同一个圆周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座(4)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向下开口的U形,所述第一压紧轮(6)和第二压紧轮(7)均通过第一铰接轴(8)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上支座(4)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铰接轴(8)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一铰接轴(8)连接所述电源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轴(8)包括第一安装杆(81)、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杆(81)的一端的第一挡圈(82)和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杆(81)的另一端的第一固定杆(83),所述第一挡圈(8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杆(81)的直径,所述第一固定杆(8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安装杆(81)的直径,所述第一铰接轴(8)安装在所述上支座(4)的两个侧壁上,所述第一挡圈(82)位于所述上支座(4)的外侧,所述第一安装杆(81)位于所述上支座(4)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杆(83)伸出所述上支座(4)外,所述第一压紧轮(6)或第二压紧轮(7)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杆(81)上,所述第一固定杆(83)与所述电源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座(4)的上端铰接连接在所述驱动件(5)的输出轴的外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均通过第二铰接轴(9)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支座(1)上,所述第二铰接轴(9)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所述第二铰接轴(9)连接所述电源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座(1)包括支撑台(11)和固定在所述支撑台(11)上的支臂(12),所述支臂(12)的外端伸出所述支撑台(11),所述第一支撑轮(2)和第二支撑轮(3)通过所述第二铰接轴(9)安装在所述支臂(12)的外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接轴(9)包括第二安装杆(91)、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杆(91)的一端的第二挡圈(92)、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杆(91)的另一端的安装柱(93)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柱(93)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杆(94),所述第二挡圈(9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杆(91)的直径,所述安装柱(9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安装杆(91)的直径,所述第二挡圈(92)和第二安装杆(91)位于所述支臂(12)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杆(94)位于所述支臂(12)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杆(94)与所述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杆(91)上可转动地套装有所述第一支撑轮(2)或第二支撑轮(3),所述第一支撑轮(2)或第二支撑轮(3)位于所述第二挡圈(92)和支臂(1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杆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5)为液压缸。
CN201720517859.9U 2017-05-10 2017-05-10 立杆夹紧装置 Active CN206779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17859.9U CN206779783U (zh) 2017-05-10 2017-05-10 立杆夹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17859.9U CN206779783U (zh) 2017-05-10 2017-05-10 立杆夹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79783U true CN206779783U (zh) 2017-12-22

Family

ID=60710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17859.9U Active CN206779783U (zh) 2017-05-10 2017-05-10 立杆夹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797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5360A (zh) * 2017-12-25 2018-06-12 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催化器两转弯半端锥焊接的仿型工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5360A (zh) * 2017-12-25 2018-06-12 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催化器两转弯半端锥焊接的仿型工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52527U (zh) 一种用于圆管对接焊接的辅助夹持装置
CN206779783U (zh) 立杆夹紧装置
CN204689466U (zh) 一种标准节安装用定位装置
CN204339152U (zh) 一种to封装激光器自动耦合焊接装置
CN109366057A (zh) 一种适应不同高度的自动化圆周焊接设备
CN206784863U (zh) 一种脚手架
CN212761787U (zh) 一种开放式管焊接设备
CN219598590U (zh) 一种模具钢加工用辅助对接装置
CN204221292U (zh) 一种压杆式管道夹具
CN219465180U (zh) 一种管道焊接装置
CN208513891U (zh) 一种用于电梯生产的焊接装置
CN213999714U (zh) 一种用于pe管的测距装置
CN206545411U (zh) 一种钢结构支撑架
CN203145481U (zh) 一种变角度钢管柱拼接耳板制作定位装置
CN213672660U (zh) 一种用于对接不同外径管道的装置
CN203664947U (zh) 塔式起重臂过度节拼焊工装
CN211614687U (zh) 一种方便焊接的塑料焊枪环形支架
CN216566652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支架结构
CN207386248U (zh) 网络通信线缆弯曲角度控制装置
CN207859471U (zh) 一种管芯校直机
CN206784907U (zh) 一种脚手架快装机构
CN221611986U (zh) 一种管道组对工料尺寸测量装置
CN221694764U (zh) 圆管成型机及管材生产线
CN222520379U (zh) 一种回转式的焊接工装
CN219004880U (zh) 用于法兰内圆的自动打坡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12

Address after: Room 1013 and 1015, Building 1, 19 Ronghua Sou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102199

Patentee after: Beijing New Beijing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99 No. 2 Airport East Road, Shunyi Airport Economic Core Area,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XINFA ZHONGJIAN FINANCE LEAS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1012

Address after: Room 8729, 7th Floor, Building 2, No. 22, Yinghai Section, National Highway 104,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10000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XINFAJINGJIAN INDUSTRY AND TRAD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1013 and 1015, Building 1, 19 Ronghua Sou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102199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New Beijing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