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85531U - 隔离型放大电路 - Google Patents

隔离型放大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85531U
CN206585531U CN201720250958.5U CN201720250958U CN206585531U CN 206585531 U CN206585531 U CN 206585531U CN 201720250958 U CN201720250958 U CN 201720250958U CN 206585531 U CN206585531 U CN 206585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pin
circuit
voltage
amplifying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509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建兴
刘沐
赵勇
冯栋
左留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KE YUAN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ONGKE YUAN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ONGKE YUAN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ONGKE YUAN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509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855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85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855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隔离型放大电路,包括检测滤波电路、放大电路以及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检测滤波电路、放大电路和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依次电连接,检测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传输至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用于将电压信号线性隔离转换后传送至微控制器。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型放大电路,通过放大电路对检测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对上述放大后的电压信号进行线性隔离转换后传送至微控制器,从而可以避免将噪声等引入控制系统,避免了EMI问题的出现,提高了该放大电路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升了放大电路的放大效果及精度。

Description

隔离型放大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隔离型放大电路。
背景技术
在纺织控制系统中,需要将一些现场张力传感器信号采集到的信号传送至微处理器中进行处理,而张力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通常为非常微弱的模拟电压信号。为了实现检测信号的线性转换,必须对模拟电压信号进行放大。传统的放大电路很容易将现场噪声信号引入控制系统中,造成非预期的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问题。并且,传统放大电路通常采用运算放大器实现差分信号放大,但其放大效果较差,且零点和放大器增益均需人为调教,应用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放大电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张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隔离型放大电路,提高放大电路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升放大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离型放大电路,包括检测滤波电路、放大电路以及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
所述检测滤波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和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检测滤波电路用于对张力信号进行检测滤波,所述检测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经所述放大电路放大后传输至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压信号线性隔离转换后传送至微控制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滤波电路包括张力传感器,所述放大电路包括仪表放大器;
所述仪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四引脚,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三引脚,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仪表放大器的两个增益电阻端之间串接有增益控制电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大电路还包括去耦电容组,所述仪表放大器的正向电源端和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负向电源端均连接有所述去耦电容组;
每个所述去耦电容组均包括第一去耦电容和第二去耦电容,所述第一去耦电容和所述第二去耦电容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大电路还包括输入电容组,所述输入电容组包括第一共模电容、第二共模电容和差模电容;
所述差模电容连接在所述仪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一共模电容连接在仪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和地之间,所述第二共模电容连接在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和地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滤波电路还包括前置滤波电路,所述前置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四引脚,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仪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负输入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滤波电路还包括共模扼流圈,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通过所述共模扼流圈连接至电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二电容、第一运算放大器、基准电压电路、晶体三极管、二极管、线性光电耦合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三电容;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串联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第三电阻连接至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至基准电压电路,且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和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电容,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晶体三极管的基极,所述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所述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二极管的阳极接地;
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连接至正向电源,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接地,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六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五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正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电阻和所述第五电阻,所述第四电阻和所述第五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三电容并联设置,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微控制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准电压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串联设置在正向电源和负向电源之间,所述第六电阻和所述第七电阻的公共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的公共端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还包括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串联设置在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和正向电源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还包括后置滤波电路,所述后置滤波电路包括第九电阻和第四电容;
所述第九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九电阻和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的相应公共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型放大电路,通过放大电路对检测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对上述放大后的电压信号进行线性隔离转换后传送至微控制器,从而可以避免将噪声等引入控制系统,避免了EMI问题的出现,提高了该放大电路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升了放大电路的放大效果及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型放大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框图;
图2为图1中放大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图1中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型放大电路一实施例的仿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型放大电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隔离型放大电路200,可以用于纺织等技术领域,其具体可以包括检测滤波电路100、放大电路200以及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其中,检测滤波电路100用于张力检测,并对检测到的张力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检测滤波电路100、放大电路200和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依次电连接,检测滤波电路100输出的电压信号经放大电路200放大后传输至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用于将上述放大后的电压信号线性隔离转换后传送至微控制器。通过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对上述电压信号的线性隔离转换,从而可以避免将噪声等引入控制系统,避免了EMI问题的出现,提高了该放大电路200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升了放大电路200的放大效果及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检测滤波电路100可以包括张力传感器J1和与上述张力传感器J1连接的共模扼流圈T1,张力传感器J1用于张力信号的检测,其输出为电压信号。本实施例中,张力传感器J1具有四个引脚,其中,张力传感器J1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通过上述共模扼流圈T1连接至电源,具体地,张力传感器J1的第一引脚连接至共模扼流圈T1的第三引脚,共模扼流圈T1的第三引脚与其第一引脚连通,且共模扼流圈T1的第一引脚连接至负向电源。张力传感器J1的第二引脚连接至共模扼流圈T1的第四引脚,共模扼流圈T1的第二引脚与其第四引脚连通,且共模扼流圈T1的第二引脚连接至正向电源。一般地,张力传感器J1串联设置在电源线上,上述共模扼流圈T1可以抑制和防止张力传感器通过电源线将共模干扰信号引入系统电源。张力传感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作为信号输出引脚,用于将其输出的电压信号传送至放大电路200。
放大电路200包括仪表放大器U1,本实施例中,该放大电路200可以采用AD620仪表放大器U1,AD620仪表放大器U1具有高精度(最大非线性度40ppm)、低失调电压(最大失调电压为50μV)和低失调漂移(最大失调漂移0.6μV/℃)。上述仪表放大器U1具有八个引脚,包括两个输入端(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一个输出端、两个电源端(双电源供电)和两个增益电阻端(即仪表放大器U1的第一引脚和第八引脚)。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放大电路200还可以其他能够实现同等功能的放大器实现。
具体地,仪表放大器U1的正输入端连接至张力传感器J1的第四引脚,仪表放大器U1的负输入端连接至张力传感器J1的第三引脚,这样,张力传感器J1输出的电压信号通过上述两个输入端实现差分放大,这样可以去掉电压信号对地的共模干扰。仪表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至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的输入端,将放大后的电压信号传送至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仪表放大器U1的电源端分别连接至正向电源和负向电源,实现双电源供电。仪表放大器U1的两个增益电阻端之间串接有增益控制电阻,增益控制电阻可以调节该仪表放大器U1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的调整范围为1~10000。
本实施例中,增益控制电阻可以包括第一增益电阻RG1和第二增益电阻RG2,第一增益电阻RG1和第二增益电阻RG2并联设置。进一步地,仪表放大器U1的放大倍数公式如下:
其中,G表示该仪表放大器的放大倍数,RG为增益控制电阻,即RG为第一增益电阻RG1和第二增益电阻RG2的并联阻值。
具体地,第一增益电阻RG1的阻值680Ω,第二增益电阻的阻值为100kΩ,此时,将该仪表放大器U1的放大倍数设置为75。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第一增益电阻RG1和第二增益电阻RG2的阻值调节该仪表放大器U1的放大倍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增益控制电阻可以采用单一的电阻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放大电路200还包括去耦电容组,仪表放大器U1的正向电源端(即仪表放大器的第七引脚)和仪表放大器U1的负向电源端(即仪表放大器的第四引脚)均连接有去耦电容组;每个去耦电容组均包括第一去耦电容C5和第二去耦电容C6;第一去耦电容C5和第二去耦电容C6并联。通过设置上述去耦电容组可以降低源阻抗、降低电源噪声,增加上述仪表放大器U1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放大电路200还包括输入电容组,输入电容组包括第一共模电容C3、第二共模电容C4和差模电容C2。差模电容C2连接在仪表放大器U1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之间,第一共模电容C3连接在仪表放大器U1的正输入端和地之间,第二共模电容C4连接在仪表放大器U1的负输入端和地之间。其中,第一共模电容C3、第二共模电容C4和差模电容C2的容值均可以为0.1μF。通过设置上述输入电容组,可以进一步保证仪表放大器U1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滤波电路100还包括前置滤波电路,前置滤波电路连接在张力传感器J1和仪表放大器U1之间。前置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电感LH1、第二电感LH2和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连接在张力传感器J1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张力传感器J1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将张力传感器J1的输出的电压信号传送至上述前置滤波电路。第一电感LH1的一端连接至张力传感器J1的第四引脚,第一电感LH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H2的一端连接至张力传感器J1的第三引脚,第二电感LH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至仪表放大器U1的正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至仪表放大器U1的负输入端,即第一电阻R1与上述电容组的差模电容C2并联设置,第一电阻R1的阻值可以为100kΩ,这样将滤波后的电压信号传送至仪表放大器进行放大。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C1、第一电感LH1、第二电感LH2和差模电容C2形成一个π型滤波器,该滤波器可以滤除或衰减张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的高频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二电容C7、第一运算放大器U2、基准电压电路、晶体三极管Q1、二极管D1、线性光电耦合器U3、第二运算放大器U4、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以及第三电容C8。本实施例中,第一运算放大器U2和第二运算放大器U4可以采用LM258。线性光耦合器可以采用HCR200或HCR201,线性光耦合器可以包括8个引脚,其中,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作为隔离信号的输入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用于反馈,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用于信号输出,第七引脚和第八引脚闲置,该线性光耦合器的线性度约为0.1%。
具体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负输入端串联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连接至放大电路200的输出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正输入端连接至基准电压电路,基准电压电路用于为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正输入端提供差分放大的参考电压。该二极管D1的阳极接地,该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至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负输入端。由于该张力传感器仅仅会产生正张力,即该张力传感器仅输出正电压信号,因此通过该二极管D1防止和滤除因意外情况而产生的负张力(即负电压信号)。
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负输入端和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C7,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至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至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一引脚,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二引脚连接至正向电源,进一步地,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二引脚串联限流电阻Rs连接至正向电源,该限流电阻Rs用于使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电流保持在25毫安以下,避免电流过大导致该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损坏。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运算放大器U2与第二电容C7形成的积分电路来控制晶体三极管Q1的导通电阻的大小,通过晶体三极管Q1的导通电阻大小来调整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发射电流。
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负输入端,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四引脚接地,这样,该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接收的电流信号闭环反馈至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输入端,以恒定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发射电流。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六引脚连接至第二运算放大器U4的负输入端,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二运算放大器U4的正输入端。
第二运算放大器U4正输入端接地,第二运算放大器U4的负输入端和第二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串联后与第三电容C8并联设置,第二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连接至微控制器。其中,第三电容C8可以与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形成一个低通滤波器,以滤除高频干扰信号。本实施例中,第五电阻R5采用滑动电位器,通过调节第五电阻R5的阻值,可以补偿由于该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增益(即比例常数K,详见下文)带来的精度误差。
下面具体说明该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的工作原理:
首先,在输入端,假设第一运算放大器U2为理想的运算放大器,即没有电流流入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第二引脚(虚断)。这样,所有的电流将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流入该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这样,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的电压可以表示如下:
IPD1=Vin/(R2+R3); (1)
其中,IPD1表示该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的电流,Vin表示放大电路200输出的电压信号的电压。
从上述公式(1)可以看出,IPD1与输入电压Vin呈正比,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的电流IPD1只取决于输入电压以及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串联阻值,其值独立于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发光管。若该线性光电耦合器U3中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发光管的光随温度变化,那么第一运算放大器U2可以补偿调整并维持一个恒定的电流IPD1,通过稳定和线性化的IPD1,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发光管的输出也变得稳定和线性化。
其次,由于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发光管的光落在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的第一光敏二极管D1上,以及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之间的第二光敏二极管D1上,因此,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之间的电流IPD2也会稳定下来。根据该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物理封装结构决定了,大量的光将落在第一光敏二极管D1和第二光敏二极管D1上,从而IPD1和IPD2可以建立比例关系。而这个比例关系在时间和温度上是非常稳定的,这个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K=IPD2/IPD1; (2)
其中,K为比例常数,上述比例常数K可以认为是该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增益,其取值范围一般为0.95~1.05。
最后,在输出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4、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形成一个跨阻型放大器,用于将线性光电耦合器U3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之间的电流IPD2转换为一个输出电压,该输出电压可表示如下:
Vout=IPD2×(R4+R5); (3)
结合上述公式(1)~(3)可获得该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
Vout/Vin=K×(R4+R5)/(R2+R3) (4)。
这样,在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的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之间建立了一个恒定的、线性的关系,并且上述输入-输出关系独立于线性光电耦合器U3中发光管的输出。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二电阻R2至第五电阻R5的阻值实现上述输入-输出比值的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准电压电路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串联设置在正向电源和负向电源之间,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的公共端连接至第一运算放大器U2的正输入端,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的公共端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300还包括后置滤波电路,后置滤波电路包括第九电阻R9和第四电容C9,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二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和微控制器的输入端之间,第四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九电阻R9和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的相应公共端,第四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本实施例中,第九电阻R9和第四电容C9形成低通滤波器,用于滤除输出电路中的高频干扰信号,之后,再将电压信号传送至微控制器中。
图4为上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的仿真结果图,其中,曲线001表示该隔离型放大电路的输入电压(Vin),曲线002表示该隔离型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即微控制器的输入电压V(ADC))。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001和曲线002基本重合,因此该隔离型放大电路传递函数可以为一条直线。通过对实际产品的抽样测量,上述隔离型放大电路的精度可以控制在1%以内,完全可以满足纺织方面张力传感器的测量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型放大电路,通过放大电路对检测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对上述放大后的电压信号进行线性隔离转换后传送至微控制器,从而可以避免将噪声等引入控制系统,避免了EMI问题的出现,提高了该放大电路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升了放大电路的放大效果及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滤波电路、放大电路以及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
所述检测滤波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和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检测滤波电路用于对张力信号进行检测滤波,所述检测滤波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经所述放大电路放大后传输至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压信号线性隔离转换后传送至微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滤波电路包括张力传感器,所述放大电路包括仪表放大器;
所述仪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四引脚,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三引脚,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仪表放大器的两个增益电阻端之间串接有增益控制电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还包括去耦电容组,所述仪表放大器的正向电源端和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负向电源端均连接有所述去耦电容组;
每个所述去耦电容组均包括第一去耦电容和第二去耦电容,所述第一去耦电容和所述第二去耦电容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还包括输入电容组,所述输入电容组包括第一共模电容、第二共模电容和差模电容;
所述差模电容连接在所述仪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一共模电容连接在仪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和地之间,所述第二共模电容连接在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和地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滤波电路还包括前置滤波电路,所述前置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四引脚,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仪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仪表放大器的负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滤波电路还包括共模扼流圈,所述张力传感器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通过所述共模扼流圈连接至电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二电容、第一运算放大器、基准电压电路、晶体三极管、二极管、线性光电耦合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三电容;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串联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第三电阻连接至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至基准电压电路,且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和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电容,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晶体三极管的基极,所述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所述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二极管的阳极接地;
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连接至正向电源,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接地,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六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五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正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电阻和所述第五电阻,所述第四电阻和所述第五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三电容并联设置,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微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压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串联设置在正向电源和负向电源之间,所述第六电阻和所述第七电阻的公共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的公共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还包括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串联设置在所述线性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和正向电源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离型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型隔离转换电路还包括后置滤波电路,所述后置滤波电路包括第九电阻和第四电容;
所述第九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九电阻和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的相应公共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CN201720250958.5U 2017-03-15 2017-03-15 隔离型放大电路 Active CN2065855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50958.5U CN206585531U (zh) 2017-03-15 2017-03-15 隔离型放大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50958.5U CN206585531U (zh) 2017-03-15 2017-03-15 隔离型放大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85531U true CN206585531U (zh) 2017-10-24

Family

ID=60112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50958.5U Active CN206585531U (zh) 2017-03-15 2017-03-15 隔离型放大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8553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9395A (zh) * 2019-10-10 2021-04-13 漳州英特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式近红外水分仪
CN114551426A (zh) * 2022-02-10 2022-05-27 成都明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WiFi干扰信号能力的跨阻放大器芯片及其封装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9395A (zh) * 2019-10-10 2021-04-13 漳州英特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式近红外水分仪
CN112649395B (zh) * 2019-10-10 2024-03-08 漳州英特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式近红外水分仪
CN114551426A (zh) * 2022-02-10 2022-05-27 成都明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WiFi干扰信号能力的跨阻放大器芯片及其封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9478B (zh) 一种基于超导磁传感器的数字化实时磁场补偿装置及方法
CN102841258B (zh) 一种直流电源输出阻抗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207164120U (zh) 带相位补偿装置的电容分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
CN206585531U (zh) 隔离型放大电路
CN202837406U (zh) 一种直流电源输出阻抗测量装置
CN106774586B (zh) 用于光电传感器的恒流控制电路及自助存取款设备
CN106645911A (zh) 基于单一光路的开环独立双采样回路的全光纤电流互感器
CN204442387U (zh) 一种可见光通信信号接收前置电路
CN103095233A (zh) 消除直流偏移的放大器
CN207603616U (zh) 微小信号采集器
CN104950275B (zh) 超导量子干涉器磁传感器的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5676152A (zh) 一种直读式磁通调制读出电路及方法
CN204439712U (zh) 基于新型直流负反馈积分器的空心线圈电流互感器
CN201830210U (zh) 模拟信号线性隔离放大装置
CN108574470A (zh) 一种带校准功能的光电隔离装置及其校准方法
CN108732606A (zh) 数字电流多道的并联型快速电流前放系统
CN102436995B (zh) 应用于行波管程控高压电源的霍尔高压检测控制方法
CN106383267A (zh) 一种用于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的软件积分器
CN209402495U (zh) 一种光电二极管差分信号的获取电路
CN208537354U (zh) 一种应用在烟机上的传感器电路及其烟机
WO2020113467A1 (zh) 一种感应式磁传感器及电磁勘探设备
CN215677333U (zh) 高精度热电偶温度采集电路
CN208608965U (zh) 一种前置放大电路
CN203122375U (zh) 一种无创血压抗干扰电路
CN107045779A (zh) 带有隔离功能的电动汽车控制导引信号检测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