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95696U -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95696U
CN206495696U CN201720162365.3U CN201720162365U CN206495696U CN 206495696 U CN206495696 U CN 206495696U CN 201720162365 U CN201720162365 U CN 201720162365U CN 206495696 U CN206495696 U CN 2064956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pump
heat exchanger
underground pipe
connect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6236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军
王永真
陈桂兵
王珺瑶
张明蕊
安青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016236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956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956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956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40Geothermal heat-pu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该系统包括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和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所述膨胀机(3)的一侧与所述发电机(4)同轴连接,另一侧通过可调联轴器(9)啮合驱动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的压缩机(10)。本实用新型膨胀机与压缩机联动,实现朗肯正循环和热泵逆循环耦合和灵活切换,满足不同季节建筑冷热电负荷,同时有效的保持了浅层地热能的全年温度场的平衡。省略热泵系统的电动机及逆变器等设备,提高了系统的转化效率。

Description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低温地热能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呈现以中低温为多的分布特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浅层地热资源已经在我国有了较广泛的应用,浅层井下换热器、土壤源等地埋管换热技术已经得以推广应用。同时,深层地热利用也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跨临界朗肯循环在深层地热的转化利用引起广泛关注。
地热跨临界朗肯循环中循环工质沸点低,可充分利用地下热水、油田废井等中低品位能源,系统结构简单,效率高。但目前普遍使用带中间介质回路的蒸发过程,循环段蒸发、换热损失大。同时,大量的冷凝放热通过冷却塔释放于大气,造成了热量的损失及热污染,同时降低了系统的效率。另外,传统的地源热泵浅层地热利用方面由于往往存在冬夏释放热的差异带来的浅层土壤热堆积、不平衡的问题,带来系统性能的恶化及环境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包括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和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包括依次串接的换向阀、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热泵用地埋管和换热器Ⅰ;所述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包括依次串接的膨胀机、换热器Ⅰ、发电用地埋管、工质泵、储液罐和换热器Ⅱ,还包括发电机,
所述膨胀机的一侧与所述发电机同轴连接,另一侧通过可调联轴器啮合驱动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的压缩机;
所述热泵用地埋管与发电用地埋管组成浅层地埋管阵列,保证冷热的平衡交换;
所述浅层地埋管阵列和换热器Ⅱ组成地热能获取系统;
所述换热器Ⅰ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分别与所述膨胀机和发电用地埋管连接;所述换热器Ⅰ的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热泵用地埋管和换向阀连接;
所述冷凝器/蒸发器的第Ⅰ连接管和第Ⅱ连接管分别与所述换向阀和节流阀连接;所述冷凝器/蒸发器的第Ⅲ连接管和第Ⅳ连接管分别与用户和热/冷水泵连接。
所述换热器Ⅱ位于地热井内。
根据异常区地热梯度,所述换热器Ⅱ利用深层地热资源,设置于地下200-3000米。
所述发电用地埋管利用浅层地热资源,设置于地下0-200米。
所述浅层地埋陈列为U型套管换热器结构,发电用介质和热泵用介质逆流布置,垂直或水平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膨胀机与压缩机联动,实现了朗肯正循环和热泵逆循环耦合和灵活切换,满足不同季节建筑冷热电负荷;同时省略热泵系统的电动机及逆变器等设备,大大提高系统转化效率。
2、本实用新型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以如二氧化碳低沸点类工质为工质,由深层井下换热器向深层地热热储取热,通过发电用地埋管向浅层土壤热储放热,替代了传统跨临界系统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系统不可逆损失减小。
3、本实用新型井下换热器Ⅱ采用U型管,实现与地热井热水的高效换热,且只取热不取水,热泵用地埋管和发电用地埋管顺序合理布置,能够有效地平衡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和高温热泵供暖系统之间的热量交换,避免土壤热堆积,保证浅层土壤热储温度平衡。
4、本实用新型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膨胀机乏汽与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热泵用地埋管的二氧化碳乏汽通过换热器Ⅰ进行热交换,通过换热器逆流布置冷热流体,能够降低膨胀机乏汽温度的同时调节压缩机进气过热度,实现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膨胀功增大、冷凝负荷减小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及调节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热井、2-换热器Ⅱ、3-膨胀机、4-发电机、5-换热器Ⅰ、6-发电用地埋管、7-储液罐、8-工质泵、9-可调联轴器、10-压缩机、11-冷凝器/蒸发器、12-节流阀、13-热泵用地埋管、14-热/冷水泵、15-建筑用户、16-第一连接管17-第二连接管、18-第三连接管、19-第四连接管、20-第Ⅰ连接管、21-第Ⅱ连接管、22-第Ⅲ连接管、23-第Ⅳ连接管、24-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的限制。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包括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和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子系统和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逆循环耦合,所述高温热泵制冷子系统和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正循环耦合;所述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选择低 沸点工质,本实施例使用二氧化碳工质,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包括依次串接的换向阀24、压缩机10、冷凝器/蒸发器11、节流阀12、热泵用地埋管13和换热器Ⅰ5(如图1虚线部分所示);所述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包括依次串接的膨胀机3、换热器Ⅰ5、发电用地埋管6、工质泵8、储液罐7、和换热器Ⅱ2,还包括发电机4;所述膨胀机3的一侧与所述发电机4同轴连接,转动带动发电,另一侧通过可调联轴器9啮合驱动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的压缩机10;所述换热器Ⅱ2位于地热井1内;所述热泵用地埋管13与发电用地埋管6组成浅层地埋管阵列,保证冷热平衡交换,所述浅层地埋陈列为U型套管换热器结构,发电用介质和热泵用介质逆流布置,所述浅层地埋陈列为垂直或水平放置,本实施例为垂直放置,所述浅层地埋管阵列和换热器Ⅱ2组成地热能获取系统;所述膨胀机3乏汽与所述热泵用地埋管13乏汽在所述换热器Ⅰ5为逆向热交换;本实施例发电用地埋管6设置于地下0-200米,根据异常区地热梯度,换热器Ⅱ2设置于地下200-3000米,换热器Ⅱ2为U型管换热器,换热器Ⅰ5为列管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Ⅰ5的第一连接管16和第二连接管17分别与所述膨胀机3和发电用地埋管6连接;所述换热器Ⅰ5的第三连接管18和第四连接管19分别与所述热泵用地埋管13和换向阀24连接;所述冷凝器/蒸发器11的第Ⅰ连接管20和第Ⅱ连接管21分别与所述换向阀24和节流阀12连接;所述冷凝器/蒸发器11的第Ⅲ连接管22和第Ⅳ连接管23分别与用户15和热/冷水泵14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耦合方式如下:
1、包括发电和供暖模式:
其中,发电模式采用朗肯循环,具体如下:
(a)、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以如二氧化碳低沸点类的工质为工质,由换热器Ⅱ向80℃以上的水热型深层地热热储取热,使液体二氧化碳吸热变为温度和压力均大于临界点31℃和7.4Mpa的高温高压二氧化碳气体;
(b)、高温高压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膨胀机,推动膨胀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c)、膨胀后的二氧化碳乏汽,经过换热器Ⅰ热交换获得冷量,再通过发电用地埋管向浅层土壤储层放热,冷凝为1520℃的低温液体二氧化碳;
(d)、低温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工质泵泵入储液罐;
(e)、再次进入换热器Ⅱ,实现循环做功发电;
其中,供暖模式采用热泵循环,具体如下:
(a)、换向阀转向供暖模式,热泵系统进入供热工况,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膨胀机与高温热泵供热子系统的压缩机之间经可调联轴器啮合连接,膨胀机直接驱动压缩机,吸入热泵用地埋管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b)、热泵用地埋管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换热器Ⅰ热交换获得热量提高干度至过热,并保证310℃的过热度后,经过换向阀后被压缩机吸入,提高压力至7.4Mpa以上和提高温度至55℃以上;
(c)、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冷凝器向建筑热源的热水放热,提高热水的温度大于50℃的同时,二氧化碳气体冷凝为二氧化碳液体;
(d)、经节流阀降压后,再次进入热泵用地埋管吸热,蒸发为二氧化碳气体,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实现制热循环。
所述膨胀机乏汽与所述热泵用地埋管乏汽在所述换热器Ⅰ为逆向热交换。
2、包括发电和制冷模式;
其中,发电模式采用朗肯循环,具体如下:
(a)、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以如二氧化碳低沸点类的工质为工质,由换热器Ⅱ向80℃以上的水热型深层地热热储取热,使液体二氧化碳吸热变为温度和压力均大于临界点31℃和7.4Mpa的高温高压二氧化碳气体;
(b)、高温高压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膨胀机,推动膨胀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c)、膨胀后的二氧化碳乏汽,经过换热器Ⅰ热交换获得冷量,再通过发电用地埋管向浅层土壤储层放热,冷凝为1520℃的低温液体二氧化碳;
(d)、低温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工质泵泵入储液罐;
(e)、再次进入换热器Ⅱ,实现循环做功发电;
其中,制冷模式采用热泵循环,具体如下:
(a)、换向阀转向制冷模式,热泵系统进入制冷工况,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膨胀机与高温热泵制冷子系统的压缩机之间经可调联轴器啮合连接,膨胀机直接驱动压缩机,蒸发器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换向阀后被压缩机提高压力至7.4Mpa以上和提高温度至55℃以上;
(b)、压缩机中的高温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换热器Ⅰ后直接进入热泵用地埋管,经放热后变为高温高压二氧化碳液体;
(c)、二氧化碳液体经节流阀降压后,再次进入蒸发器向建筑冷源的冷水吸热,降低冷水的温度小于10℃的同时,二氧化碳液体蒸发为二氧化碳气体,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实现制冷循环。
所述膨胀机乏汽与所述热泵用地埋管乏汽在所述换热器Ⅰ为同向热交换。
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讨论的实施方案及实例只是为了说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包括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和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包括依次串接的换向阀(24)、压缩机(10)、冷凝器/蒸发器(11)、节流阀(12)、热泵用地埋管(13)和换热器Ⅰ(5);所述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子系统包括依次串接的膨胀机(3)、换热器Ⅰ(5)、发电用地埋管(6)、工质泵(8)、储液罐(7)和换热器Ⅱ(2),还包括发电机(4),
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机(3)的一侧与所述发电机(4)同轴连接,另一侧通过可调联轴器(9)啮合驱动所述高温热泵供热/制冷子系统的压缩机(10);
所述热泵用地埋管(13)与发电用地埋管(6)组成浅层地埋管阵列,保证冷热的平衡交换;
所述浅层地埋管阵列和换热器Ⅱ(2)组成地热能获取系统;
所述换热器Ⅰ(5)的第一连接管(16)和第二连接管(17)分别与所述膨胀机(3)和发电用地埋管(6)连接;所述换热器Ⅰ(5)的第三连接管(18)和第四连接管(19)分别与所述热泵用地埋管(13)和换向阀(24)连接;
所述冷凝器/蒸发器(11)的第Ⅰ连接管(20)和第Ⅱ连接管(21)分别与所述换向阀(24)和节流阀(12)连接;所述冷凝器/蒸发器(11)的第Ⅲ连接管(22)和第Ⅳ连接管(23)分别与用户(15)和热/冷水泵(1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Ⅱ(2)位于地热井(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异常区地热梯度,所述换热器Ⅱ(2)利用深层地热资源,设置于地下200-3000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用地埋管(6)利用浅层地热资源,设置于地下0-200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层地埋陈列为U型套管换热器结构,发电用介质和热泵用介质逆流布置,垂直或水平放置。
CN201720162365.3U 2017-02-22 2017-02-22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Active CN2064956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62365.3U CN206495696U (zh) 2017-02-22 2017-02-22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62365.3U CN206495696U (zh) 2017-02-22 2017-02-22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95696U true CN206495696U (zh) 2017-09-15

Family

ID=59806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62365.3U Active CN206495696U (zh) 2017-02-22 2017-02-22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9569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0238A (zh) * 2017-02-22 2017-05-10 天津大学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及实现方法
US11946669B1 (en) * 2021-09-28 2024-04-02 Garen Noel Ewbank Polymodal heat pump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0238A (zh) * 2017-02-22 2017-05-10 天津大学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6640238B (zh) * 2017-02-22 2018-12-18 天津大学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及实现方法
US11946669B1 (en) * 2021-09-28 2024-04-02 Garen Noel Ewbank Polymodal heat pump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8895B (zh) 基于第三工作介质发电的燃气热泵供能系统
CN201650630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和地热发电的装置
CN106640238B (zh)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2094772B (zh) 一种太阳能驱动的联供装置
CN206330197U (zh) 一种深层地热发电供暖梯级利用系统
CN104913364B (zh) 一种太阳能‑土壤源热水型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
CN106968737A (zh) 一种低温余热综合回收利用实验系统
CN107940789A (zh) 一种基于可移动太阳能集热器的新型冷热电联合发电系统
CN202579063U (zh) Tr有机郎肯循环地热发电装置
CN107503814A (zh) 带有喷射式气液混合回热装置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CN112503782A (zh) 一种应用太阳能与溴化锂热泵的油田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02080635A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和地热发电的装置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07524485A (zh) 一种可再生能源供能系统
CN206495696U (zh) 基于正逆循环深浅层地热建筑冷热电耦合系统
CN207177986U (zh) 一种低温余热综合回收利用实验系统
CN111023623B (zh) 一种低温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
CN210373712U (zh)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供暖系统
CN209910216U (zh) 一种风光互补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
CN208763826U (zh) 一种利用废弃油井低温地热能的磁悬浮涡轮发电机组
CN107024029B (zh) 直接蒸发式太阳能热电冷联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581994U (zh) 一种利用两相管气泡泵的中低温热能联合发电系统
CN215809427U (zh) 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
CN107781096A (zh) 水轮、发电、热泵一体机
CN211116438U (zh) 一种基于海洋温差能的发电制冷联合循环系统
CN206571540U (zh) 一种燃料余热动力/发电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00350 District, Jinnan District, Tianjin Haihe Education Park, 135 beautiful road, Beiyang campus of Tianjin University

Patentee after: Tianjin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300072 Tianjin City, Nankai District Wei Jin Road No. 92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