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90213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490213U CN206490213U CN201720002835.XU CN201720002835U CN206490213U CN 206490213 U CN206490213 U CN 206490213U CN 201720002835 U CN201720002835 U CN 201720002835U CN 206490213 U CN206490213 U CN 2064902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junction
- conducting terminal
- insulating body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绝缘本体两侧并列设置有两组端子槽,第一导电端子固持于端子槽中,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接部、固持部、弹性部及第二导接部,导电端子的第二导接部是从弹性部末端先向远离固持部的方向弯折,再向靠近固持部的方向弯曲形成,弹性部与第二导接部之间设有连接过渡部。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在不用增加电连接器体积的情况下,由于该连接过渡部的设置,使得弹性部与第二导接部于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从而可增加电连接器第一导电端子的长度,进而可增加第一导电端子的弹性变形长度,从而可以具有较佳的弹性,第一导电端子即使经过长期、多次的按压也不易产生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在电子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电子设备中之组件与组件、组件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都有运用,进行电气连接和讯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之基础组件。
现有的一种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至第二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当电连接器焊接于第一电路板之后,导电端子的焊接脚焊接于第一电路板上,当第二电路板与电连接器导接时,第二电路板将按压导电端子,如导电端子的弹性部弹性不佳时,导电端子受到第二电路板长期、多次的按压后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到电连接器的性能。
因此,急需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弹性部的弹性好,在受到电路板的多次、长期抵压后不容易产生变形,性能稳定。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两侧并列设置有两组端子槽,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固持于端子槽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接部、固持部、弹性部及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二导接部是从弹性部末端先向远离固持部的方向弯折,再向靠近固持部的方向弯曲形成,所述弹性部与第二导接部之间设有连接过渡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安装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安装面,所述第一导接部包括与安装面处于同一平面的焊接区及连接焊接区和固持部的第一连接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两侧设有与各端子槽相对应的卡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连接区分别卡持于卡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持部与第一连接区相互垂直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与安装面相对的顶面,所述第二导接部包括朝顶面方向突出的接触区及连接接触区和弹性部的第二连接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连接区自弹性部的末端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并与弹性部呈钝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接部包括自接触区的末端朝远离顶面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的弹性悬臂,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持部具有与绝缘本体干涉固持的倒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两侧的端子槽呈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在不用增加电连接器体积的情况下,由于该连接过渡部的设置,使得弹性部与第二导接部于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偏移间距,从而可增加电连接器第一导电端子的长度,进而可增加第一导电端子的弹性变形长度,从而可以具有较佳的弹性,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一导电端子即使经过长期、多次的按压也不易产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一个第一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及图2,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与第二导电端子3,绝缘本体1具有安装面11,及与安装面11相对的顶面12。该绝缘本体1两侧并列设置有两组端子槽13,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与第二导电端子3分别固持于端子槽13中。
请参阅图3及图4,第一导电端子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接部21、固持部22、收容于端子槽13内的弹性部23及第二导接部24。第一导接部21包括与安装面11处于同一平面的焊接区211及连接焊接区211和固持部22的第一连接区212。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二导接部24是从弹性部23末端先向远离固持部22的方向弯折,再向靠近固持部22的方向弯曲形成,弹性部23与第二导接部24之间设有连接过渡部25。这样,在不用增加电连接器体积的情况下,由于该连接过渡部25的设置,使得弹性部23与第二导接部24于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偏移间距,从而可增加电连接器第一导电端子2的长度,进而可增加第一导电端子2的弹性变形长度,从而可以具有较佳的弹性,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一导电端子2即使经过长期、多次的按压也不易产生变形。
请参阅图4,第二导接部24包括自接触区241的末端朝远离顶面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的弹性悬臂243,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
请参阅图4,第二导接部24包括朝顶面方向突出的接触区241及连接接触区241和弹性部23的第二连接区242。第二连接区242自弹性部23的末端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并与弹性部23呈钝角连接。钝角以145度为最佳。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请参阅图4,固持部22具有与绝缘本体1干涉固持的倒刺221。绝缘本体1两侧的端子槽13呈对称设置。
请参阅图2,绝缘本体1两侧设有与各端子槽13相对应的卡槽14,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连接区212分别卡持于卡槽14中,可起到更好的固持第一导电端子2的作用。固持部22与第一连接区212相互垂直连接。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两侧并列设置有两组端子槽,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固持于端子槽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接部、固持部、弹性部及第二导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二导接部是从弹性部末端先向远离固持部的方向弯折,再向靠近固持部的方向弯曲形成,所述弹性部与第二导接部之间设有连接过渡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安装面,所述第一导接部包括与安装面处于同一平面的焊接区及连接焊接区和固持部的第一连接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两侧设有与各端子槽相对应的卡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连接区分别卡持于卡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与第一连接区相互垂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与安装面相对的顶面,所述第二导接部包括朝顶面方向突出的接触区及连接接触区和弹性部的第二连接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区自弹性部的末端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并与弹性部呈钝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接部包括自接触区的末端朝远离顶面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的弹性悬臂,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具有与绝缘本体干涉固持的倒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两侧的端子槽呈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02835.XU CN206490213U (zh) | 2017-01-03 | 2017-01-03 | 一种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02835.XU CN206490213U (zh) | 2017-01-03 | 2017-01-03 | 一种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490213U true CN206490213U (zh) | 2017-09-12 |
Family
ID=59771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002835.XU Active CN206490213U (zh) | 2017-01-03 | 2017-01-03 | 一种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49021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85590A (zh) * | 2017-01-03 | 2017-05-31 |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 |
-
2017
- 2017-01-03 CN CN201720002835.XU patent/CN20649021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85590A (zh) * | 2017-01-03 | 2017-05-31 |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92023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364218U (zh) | 电连接器 | |
TW200536206A (en) | Electrical contact | |
CN201797097U (zh) |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03932413U (zh) | Sata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110556651B (zh) | 一种可浮动双通道的电连接器 | |
TWI754814B (zh) | 電連接器 | |
CN107026337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06490213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4156174U (zh) | 导电弹片及其电子设备 | |
CN103311695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
CN106058534B (zh) | 电连接器及插接组件 | |
CN204720616U (zh) | 一种耐高振动稳定可靠的冲压端子 | |
CN106997997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857982U (zh) | 手机弹片 | |
CN2927407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2710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106785590A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4577654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4497409U (zh) | 一种乱丝插针 | |
CN204885532U (zh) | 防震连接器 | |
CN202503131U (zh) | 具有止挡结构的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63902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992040U (zh) | 电线快接插头 | |
CN109273877B (zh) | 一种弹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