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88336U - 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488336U CN206488336U CN201720008395.9U CN201720008395U CN206488336U CN 206488336 U CN206488336 U CN 206488336U CN 201720008395 U CN201720008395 U CN 201720008395U CN 206488336 U CN206488336 U CN 2064883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pipe road
- liquid
- drain pipe
- main reg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该可调喷射装置包括主调节阀门、喷射器、副调节阀门、进液管路、出液管路和回液管路;主调节阀门的一端连通进液管路,另一端连通出液管路;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连通进液管路,引射流体进口连通副调节阀门的一端,混合流体出口连通出液管路;副调节阀门的另一端连通回液管路。该供热系统包括供热供水管路、供热回水管路、散热设备和可调喷射装置;供热供水管路和供热回水管路通过散热设备连通;供热供水管路上设置有可调喷射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调性相对较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供暖就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供暖系统由热源(热媒制备)、热循环系统(管网或热媒输送)及散热设备(热媒利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供暖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低温热媒在热源中被加热,吸收热量后,变为高温热媒(高温水或蒸汽),经输送管道送往室内,通过散热设备放出热量,使室内的温度升高;散热后温度降低,变成低温热媒(低温水),再通过回收管道返回热源,进行循环使用。如此不断循环,从而不断将热量从热源送到室内,以补充室内的热量损耗,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
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引进,喷射器在供暖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喷射器是利用流体来传递能量和质量的真空获得装置,采用有一定压力的水流通过对称均布成一定侧斜度的喷嘴喷出,聚合在一个焦点上。喷射器包括工作流体进口、引射流体进口和混合流体出口;工作流体以很高的速度从工作流体进口进入喷射器的接受室,并把在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的压力较低的引射流体带走。通常在喷射器里,最初是发生工作流体的势能或热能转变为动能;工作流体的动能,一部分传给引射流体;在沿喷射器流动的过程中,混合流体的速度渐渐均衡,于是混合流体的动能相反地转变为势能或热能,并从混合流体出口输出。
但目前供热系统中采用的喷射器受外界条件限制,其控制混水量的手段过于单一,可调性相对较差,不能满足供热系统变流量调节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调性相对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喷射装置,包括主调节阀门、喷射器、副调节阀门、进液管路、出液管路和回液管路;
所述主调节阀门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液管路,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液管路;
所述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连通所述进液管路,所述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连通所述副调节阀门的一端,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连通所述出液管路;
所述副调节阀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回液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路包括主调节进液管和喷射进液管;
所述主调节进液管的一端与所述喷射进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主调节进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调节阀门连通,所述喷射进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连通;
所述主调节进液管的管径小于所述喷射进液管的管径;
所述喷射进液管的管径等于所述回液管路的管径。
进一步地,所述出液管路包括主调节出液管和喷射出液管;
所述主调节出液管的一端与所述喷射出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主调节出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调节阀门连通,所述喷射出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主调节阀门为球阀、静态平衡阀、自力式平衡阀、截止阀、蝶阀和闸阀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副调节阀门为球阀、静态平衡阀、自力式平衡阀、截止阀、蝶阀和闸阀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主调节阀门为手动阀门和/或电动阀门;
所述副调节阀门为手动阀门和/或电动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出液管路分别与所述主调节阀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
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出液管路分别与所述喷射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
所述回液管路与所述副调节阀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包括壳体;所述主调节阀门、所述喷射器和所述副调节阀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主调节阀门和所述副调节阀门的调节旋钮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进液管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液管接口;所述出液管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液管接口;所述回液管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回液管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路上设置有进液压力传感器、进液温度传感器和进液流量传感器;所述进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进液管路的液体的压力,所述进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进液管路的液体的温度,所述进液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进液管路的液体的流量;
所述出液管路上设置有出液压力传感器、出液温度传感器和出液流量传感器;所述出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出液管路的液体的压力,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出液管路的液体的温度,所述出液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出液管路的液体的流量;
所述回液管路上设置有回液压力传感器和回液温度传感器;所述回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回液管路的液体的压力,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回液管路的液体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热系统,包括供热供水管路、供热回水管路、散热设备和可调喷射装置;
所述供热供水管路和所述供热回水管路通过所述散热设备连通;
所述供热供水管路上设置有所述可调喷射装置,且所述可调喷射装置的回液管路连通所述供热回水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供热供水管路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喷射装置的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可调喷射装置的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
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
所述可调喷射装置的回液管路与所述供热回水管路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设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供热供水管路和所述供热回水管路分别连接多个所述散热设备的两端;
部分或者全部所述散热设备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散热设备的液体的压力,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散热设备的液体的温度;
所述供热系统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无线或者有线方式与服务后台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包括主调节阀门、喷射器、副调节阀门、进液管路、出液管路和回液管路;通过调节主调节阀门,以改变进液管路在主调节阀门所在的管路与喷射器所在的管路的液体流量,进而极大改变了回液管路通过喷射器虹吸进入出液管路的液体流量,以极大改变进液管路与回液管路混合后液体的热量,也即主调节阀门可以粗调出液管路相对于进液管路的热量;通过调节副调节阀门,以调节回液管路通过喷射器虹吸进入出液管路的液体流量,该调节对进液管路在主调节阀门所在的管路的液体的流量影响较小或者基本没有,因而改变进液管路与回液管路混合后液体的热量的范围区间较小,也即副调节阀门可以细调出液管路相对于进液管路的热量。通过主调节阀门、喷射器和副调节阀门,可以使进液管路与回液管路混合后液体的热量的调节范围区间较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供热系统变流量调节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调喷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调喷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有壳体);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供热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标:1-主调节阀门;2-喷射器;3-副调节阀门;4-进液管路;41-主调节进液管;42-喷射进液管;5-出液管路;51-主调节出液管;52-喷射出液管;6-回液管路;7-壳体;71-进液管接口;72-出液管接口;73-回液管接口;100-供热供水管路;200-供热回水管路;300-散热设备;400-可调喷射装置;500-第一阀门;600-第二阀门;610-第三阀门;620-第四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喷射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喷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壳体的可调喷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喷射装置,包括主调节阀门1、喷射器2、副调节阀门3、进液管路4、出液管路5和回液管路6。现有技术中,进液管路4的热量高于回液管路6的热量,即流经进液管路4的液体的温度高于流经回液管路6的液体的温度;出液管路5的液体的温度可以理解为进液管路4的液体与流经回液管路6的液体混合后的温度。
主调节阀门1的一端连通进液管路4,另一端连通出液管路5。
喷射器2的工作流体进口连通进液管路4,喷射器2的引射流体进口连通副调节阀门3的一端,喷射器2的混合流体出口连通出液管路5。也可以理解为主调节阀门1与喷射器2并列设置。
副调节阀门3的另一端连通回液管路6。流经主调节阀门1、喷射器2和副调节阀门3的介质为水、热气或者其他介质;优选地,流经主调节阀门1、喷射器2和副调节阀门3的介质为水,其价格相对便宜。
本实施例中所述可调喷射装置,包括主调节阀门1、喷射器2、副调节阀门3、进液管路4、出液管路5和回液管路6;通过调节主调节阀门1,以改变进液管路4在主调节阀门1所在的管路与喷射器2所在的管路的液体流量,进而极大改变了回液管路6通过喷射器2虹吸进入出液管路5的液体流量,以极大改变进液管路4与回液管路6混合后液体的热量,也即主调节阀门1可以粗调出液管路5相对于进液管路4的热量;通过调节副调节阀门3,以调节回液管路6通过喷射器2虹吸进入出液管路5的液体流量,该调节对进液管路4在主调节阀门1所在的管路的液体的流量影响较小或者基本没有,因而改变进液管路4与回液管路6混合后液体的热量的范围区间较小,也即副调节阀门3可以细调出液管路5相对于进液管路4的热量。通过主调节阀门1、喷射器2和副调节阀门3,可以使进液管路4与回液管路6混合后液体的热量的调节范围区间较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供热系统变流量调节需求。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进液管路4包括主调节进液管41和喷射进液管42。
主调节进液管41的一端与喷射进液管42的一端连通;主调节进液管41的另一端与主调节阀门1连通,喷射进液管42的另一端与喷射器2的工作流体进口连通。也即主调节进液管41和喷射进液管42并列设置。
由于流经喷射器2的液体阻力大于流经主调节阀门1的液体阻力,因而令主调节进液管41的管径小于喷射进液管42的管径。
喷射进液管42的管径等于回液管路6的管径。以便于调节回液管路6通过喷射器2虹吸进入出液管路5的液体流量。例如,主调节进液管41的管径为DN20,喷射进液管42的管径和回液管路6的管径均为DN25。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出液管路5包括主调节出液管51和喷射出液管52。
主调节出液管51的一端与喷射出液管52的一端连通;主调节出液管51的另一端与主调节阀门1连通,喷射出液管52的另一端与喷射器2的混合流体出口连通。也即主调节出液管51和喷射出液管52并列设置。
可选地,调节主调节阀门1,可以调节流经出液管路5的液体流量范围为-200%至200%之间;理论上主调节阀门1完全打开时,进液管路4的一部分液体可以通过喷射器2的引射流体进口流出。理论上,主调节阀门1调节为一定值时,喷射器2的工作流体进口和混合流体出口的压力相等,进液管路4的液体全部或者几乎全部流向主调节阀门1所在的管路。
可选地,调节副调节阀门3,可以调节流经出液管路5的液体流量范围为0%至200%之间。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主调节阀门1为球阀、静态平衡阀、自力式平衡阀、截止阀、蝶阀和闸阀中的一种或几种;主调节阀门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如两个、三个等,以便于调节流经主调节阀门1的液体流量,进而便于调节流经主调节阀门1的液体的热量。主调节阀门1具体选用阀门的种类,可根据流经主调节阀门1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因素而定。
可选地,副调节阀门3为球阀、静态平衡阀、自力式平衡阀、截止阀、蝶阀和闸阀中的一种或几种;副调节阀门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如两个、三个等,以便于调节流经副调节阀门3的液体流量,进而便于调节流经副调节阀门3的液体的热量。副调节阀门3具体选用阀门的种类,可根据流经副调节阀门3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因素而定。
可选地,主调节阀门1为手动阀门和/或电动阀门。
可选地,副调节阀门3为手动阀门和/或电动阀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进液管路4和出液管路5分别与主调节阀门1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螺纹连接方便快捷,有利于主调节阀门1的快速安装;法兰连接牢固程度高,有利于减少主调节阀门1连接处滴水、漏水现象。
进液管路4和出液管路5分别与喷射器2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螺纹连接方便快捷,有利于喷射器2的快速安装;法兰连接牢固程度高,有利于减少喷射器2连接处滴水、漏水现象。
回液管路6与副调节阀门3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螺纹连接方便快捷,有利于副调节阀门3的快速安装;法兰连接牢固程度高,有利于减少副调节阀门3连接处滴水、漏水现象。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所述可调喷射装置包括壳体7;主调节阀门1、喷射器2和副调节阀门3设置在壳体7内部;
主调节阀门1和副调节阀门3的调节旋钮分别设置在壳体7上;通过将调节旋钮设置在壳体7上,以便于调节主调节阀门1或副调节阀门3。
进液管路4设置在壳体7内部,且在壳体7上设置有进液管接口71;出液管路5设置在壳体7内部,且在壳体7上设置有出液管接口72;回液管路6设置在壳体7内部,且在壳体7上设置有回液管接口73。通过设置壳体7,以方便使用所述可调喷射装置,同时也便于可调喷射装置的运输。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进液管路4上设置有进液压力传感器(图中未显示)、进液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和进液流量传感器(图中未显示);进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进液管路4的液体的压力,进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进液管路4的液体的温度,进液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进液管路4的液体的流量;通过进液压力传感器、进液温度传感器和进液流量传感器,以便于及时了解流经进液管路4的液体的压力、温度、流量信息,为调节主调节阀门1和/或副调节阀门3提供数据支持。
可选地,出液管路5上设置有出液压力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出液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和出液流量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出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出液管路5的液体的压力,出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出液管路5的液体的温度,出液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出液管路5的液体的流量;通过出液压力传感器、出液温度传感器和出液流量传感器,以便于及时了解流经出液管路5的液体的压力、温度、流量信息,为调节主调节阀门1和/或副调节阀门3提供数据支持。
可选地,回液管路6上设置有回液压力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和回液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回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回液管路6的液体的压力,回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回液管路6的液体的温度。通过回液压力传感器和回液温度传感器,以便于及时了解流经回液管路6的液体的压力、温度信息,为调节主调节阀门1和/或副调节阀门3提供数据支持。
流经回液管路6的液体的流量可以通过出液流量传感器监测的流量值与进液流量传感器监测的流量值之差计算得出,也可以在回液管路6上设置有回液流量传感器(图中未显示),以使回液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回液管路6的液体的流量,以使流经回液管路6的液体的流量更加直观。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该实施例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实施例一所公开的可调喷射装置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可调喷射装置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的两种结构示意图。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同样体现在图1、图2中,因此,结合图1、图2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结合图1、图2,参见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包括供热供水管路100、供热回水管路200、散热设备300和可调喷射装置400;散热设备300例如可以为家用的暖气片、换热器等。
供热供水管路100和供热回水管路200通过散热设备300连通;
供热供水管路100上设置有可调喷射装置400,且可调喷射装置400的回液管路6连通供热回水管路200。也即喷射器2的工作流体进口连通供热供水管路100的进水端,喷射器2的混合流体出口连通供热供水管路100的出水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通过可调喷射装置400的主调节阀门1、喷射器2和副调节阀门3,可以使可调喷射装置400的进液管路4与回液管路6混合后液体的热量的调节范围区间较大,也即使流经散热设备300的液体热量的调节范围区间较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供热系统变流量调节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系统具有实施例一所述可调喷射装置400的优点,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所述可调喷射装置400的其他优点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供热供水管路100包括第一阀门500;第一阀门500的一端连接可调喷射装置400的喷射器2的工作流体进口,另一端连接可调喷射装置400的喷射器2的混合流体出口;
第一阀门500与喷射器2的工作流体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600;第一阀门500与喷射器2的混合流体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610;
可调喷射装置400的回液管路6与供热回水管路200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620。也即流经第一阀门500的管路与流经可调喷射装置400的管路并列设置;以使在维修可调喷射装置400时,供热系统可以通过第一阀门500继续为用户供热。通过设置第二阀门600、第三阀门610和第四阀门620,以便于切断流经可调喷射装置400的液体,进而便于拆装可调喷射装置400。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散热设备300的数量为多个;供热供水管路100和供热回水管路200分别连接多个散热设备300的两端;也可以理解为多个散热设备300并列设置。
部分或者全部散热设备300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散热设备300的液体的压力,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散热设备300的液体的温度;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以监测流经散热设备300的液体的压力值和温度值,以为调节可调喷射装置400的主调节阀门1和/或副调节阀门3提供数据支持。
供热系统设置有控制器(图中未显示);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控制器通过无线或者有线方式与服务后台系统(图中未显示)连接。通过控制器便于将监测流经散热设备300的液体的压力值和温度值传输至服务后台系统,便与智能化控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调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调节阀门、喷射器、副调节阀门、进液管路、出液管路和回液管路;
所述主调节阀门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液管路,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液管路;
所述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连通所述进液管路,所述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连通所述副调节阀门的一端,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连通所述出液管路;
所述副调节阀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回液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包括主调节进液管和喷射进液管;
所述主调节进液管的一端与所述喷射进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主调节进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调节阀门连通,所述喷射进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连通;
所述主调节进液管的管径小于所述喷射进液管的管径;
所述喷射进液管的管径等于所述回液管路的管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路包括主调节出液管和喷射出液管;
所述主调节出液管的一端与所述喷射出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主调节出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调节阀门连通,所述喷射出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调节阀门为球阀、静态平衡阀、自力式平衡阀、截止阀、蝶阀和闸阀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副调节阀门为球阀、静态平衡阀、自力式平衡阀、截止阀、蝶阀和闸阀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主调节阀门为手动阀门和/或电动阀门;
所述副调节阀门为手动阀门和/或电动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出液管路分别与所述主调节阀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
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出液管路分别与所述喷射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
所述回液管路与所述副调节阀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主调节阀门、所述喷射器和所述副调节阀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主调节阀门和所述副调节阀门的调节旋钮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进液管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液管接口;所述出液管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液管接口;所述回液管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且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回液管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上设置有进液压力传感器、进液温度传感器和进液流量传感器;所述进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进液管路的液体的压力,所述进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进液管路的液体的温度,所述进液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进液管路的液体的流量;
所述出液管路上设置有出液压力传感器、出液温度传感器和出液流量传感器;所述出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出液管路的液体的压力,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出液管路的液体的温度,所述出液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出液管路的液体的流量;
所述回液管路上设置有回液压力传感器和回液温度传感器;所述回液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回液管路的液体的压力,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回液管路的液体的温度。
8.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热供水管路、供热回水管路、散热设备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喷射装置;
所述供热供水管路和所述供热回水管路通过所述散热设备连通;
所述供热供水管路上设置有所述可调喷射装置,且所述可调喷射装置的回液管路连通所述供热回水管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供水管路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喷射装置的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可调喷射装置的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
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
所述可调喷射装置的回液管路与所述供热回水管路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设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供热供水管路和所述供热回水管路分别连接多个所述散热设备的两端;
部分或者全部所述散热设备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散热设备的液体的压力,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流经所述散热设备的液体的温度;
所述供热系统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无线或者有线方式与服务后台系统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08395.9U CN206488336U (zh) | 2017-01-04 | 2017-01-04 | 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08395.9U CN206488336U (zh) | 2017-01-04 | 2017-01-04 | 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488336U true CN206488336U (zh) | 2017-09-12 |
Family
ID=59770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008395.9U Active CN206488336U (zh) | 2017-01-04 | 2017-01-04 | 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48833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17523A (zh) * | 2019-05-14 | 2019-07-16 | 北京合利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节喷射泵供热系统 |
-
2017
- 2017-01-04 CN CN201720008395.9U patent/CN20648833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17523A (zh) * | 2019-05-14 | 2019-07-16 | 北京合利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节喷射泵供热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92142A (zh) | 适用于大型发电设备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测试系统 | |
CN100570267C (zh) | 一种换热器传热量的调节方法 | |
CN206862141U (zh) | 一种窑炉循环水系统能效控制设备 | |
CN206488336U (zh) | 可调喷射装置及供热系统 | |
CN203479550U (zh) | 适用于大型发电设备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测试系统 | |
CN102175351A (zh) | 液-液换热器热工性能及流体阻力测试装置 | |
CN207094998U (zh) | 一种恒温电热水器以及恒温电热水器系统 | |
CN111102630A (zh) | 一种换热站二次网补水预热系统 | |
CN109186091B (zh) | 一种冷却介质供给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202008414U (zh) | 液-液换热器热工性能及流体阻力测试装置 | |
CN110425651A (zh) | 一种用于饮料生产过程中的冷热联供系统 | |
CN202066092U (zh) | 流量自适应热水供暖换热机组 | |
CN103472869A (zh) | 油品储罐恒温节能自动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
CN201402012Y (zh) | 热交换用水循环系统 | |
CN208222623U (zh) | 智能楼宇供热机组 | |
CN203502856U (zh) | 油品储罐恒温节能自动控制装置 | |
CN204388186U (zh) | 一种地板辐射供暖温控装置 | |
CN107355839A (zh) | 换热站供暖管网及供暖系统 | |
CN105498019B (zh) | 双循环注射用水系统 | |
CN209782784U (zh) | 地热及挂片混合供热式调节系统 | |
CN209295731U (zh) | 一种氨水余热利用系统 | |
CN208804890U (zh) | 一种自动加热及自动冷却温控系统 | |
CN206563345U (zh) | 一种间供与直供混合供暖的供热机组 | |
CN205139743U (zh) | 植物生长房温控系统 | |
CN205718643U (zh) | 定压系统的换热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