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76108U - 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76108U
CN206476108U CN201720006685.XU CN201720006685U CN206476108U CN 206476108 U CN206476108 U CN 206476108U CN 201720006685 U CN201720006685 U CN 201720006685U CN 206476108 U CN206476108 U CN 2064761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haft
iii
gear shaft
o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066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进伦
阴艳超
孙晓军
曾薏蓉
叶远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200066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761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76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7610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60Efficient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e.g. for aircraft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属于航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机座Ⅰ、电机Ⅰ、连接件、反螺旋桨、正螺旋桨、电机座Ⅱ、电机Ⅱ和锥齿轮轮系装置;所述电机Ⅰ安装在电机座Ⅰ上,电机Ⅰ输出轴与连接件一端连接,连接件随电机Ⅰ输出轴转动,连接件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轮系装置中箱体一侧,电机Ⅱ安装固定在电机座Ⅱ内侧,电机座Ⅱ安装固定在箱体另一侧,反螺旋桨与锥齿轮轮系装置中的齿轮轴Ⅰ轴端固定连接,正螺旋桨与锥齿轮轮系装置中齿轮轴Ⅲ的轴端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螺旋桨采用共轴反桨布局,消除螺旋桨旋转产生的扭矩;造价低;避开了传统直升机螺旋桨在机身上方的弊端,可增大飞机机舱空间及飞机载重;可大大提高飞机机动性。

Description

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属于航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螺旋桨升力装置对于飞行器十分重要的机构,螺旋桨在高速转动时,空气对螺旋桨产生一个与螺旋桨转向相反的附加转矩,此附加转矩对飞行器的飞行稳定性影响较大。对直升机而言,上述问题的通常的解决方法是在尾翼安装一个小平衡螺旋桨,平衡螺旋桨产生的推力构成的扭矩与前者螺旋桨旋转产生的附加扭矩相反,扭矩相互抵消,此种方案增加了飞行器的控制难度和机械结构的复杂度;此外可以通过共轴双桨升力装置来代替单个螺旋桨的升力装置,由于共轴双桨升力装置上下两螺旋桨以相同的转速向相反的反向旋转,两个螺旋桨因旋转产生的附加转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共轴双桨升力装置机构复杂,且上下两螺旋桨为了防止螺旋桨在旋转过程中打到彼此,两螺旋桨上下安装距离较大,由此带来了很多机构设计的问题。因而如何抵消螺旋桨旋转带来的附加转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以消除现有旋翼机螺旋桨旋转产生的扭矩等问题,以及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在飞机设计安装过程中安装机构设计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包括电机座Ⅰ1、电机Ⅰ2、连接件3、反螺旋桨4、正螺旋桨5、电机座Ⅱ6、电机Ⅱ7和锥齿轮轮系装置21;
所述电机Ⅰ2安装在电机座Ⅰ1上,电机Ⅰ2输出轴与连接件3一端连接,连接件3随电机Ⅰ2输出轴转动,连接件3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箱体22一侧,电机Ⅱ7安装固定在电机座Ⅱ6内侧,电机座Ⅱ6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另一侧,反螺旋桨4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的齿轮轴Ⅰ12轴端固定连接,正螺旋桨5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齿轮轴Ⅲ18的轴端固定连接。
所述锥齿轮轮系装置21包括透盖Ⅰ8、端盖9、轴承Ⅰ10、透盖Ⅱ11、齿轮轴Ⅰ12、轴承Ⅱ13、轴承Ⅲ14、透盖Ⅲ15、联轴器16、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Ⅲ18、轴承Ⅳ19、齿轮轴Ⅳ20和箱体22;
其中齿轮轴Ⅲ18通过轴承Ⅳ19与透盖Ⅰ8铰接,透盖Ⅰ8安装固定在箱体22上端,齿轮轴Ⅰ12通过轴承Ⅱ13与透盖Ⅱ11铰接,透盖Ⅱ11安装固定在箱体22下端,齿轮轴Ⅳ20通过轴承Ⅰ10与端盖9铰接,端盖9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右端,齿轮轴Ⅱ17通过轴承Ⅲ14与透盖Ⅲ15铰接,透盖Ⅲ15安装固定在箱体22左端,齿轮轴Ⅱ17轴端与联轴器16一端固定连接,联轴器16另一端与电机Ⅱ7输出轴固定连接,齿轮轴Ⅰ12与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Ⅳ20啮合,齿轮轴Ⅲ18与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Ⅳ20啮合。
所述电机座Ⅱ6为U形电机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
锥齿轮轮系装置21通过连接件3可随电机Ⅰ2输出轴转动,齿轮轴Ⅱ17通过联轴器16可随电机Ⅱ7输出轴转动,齿轮轴Ⅱ17与齿轮轴Ⅰ12、齿轮轴Ⅲ18啮合,齿轮轴Ⅳ20与齿轮轴Ⅰ12、齿轮轴Ⅲ18啮合,齿轮轴Ⅱ17随电机Ⅱ17输出轴转动时,齿轮轴Ⅰ12与齿轮轴Ⅲ18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当反螺旋桨4随齿轮轴Ⅰ12逆时针转动时,正螺旋桨5随齿轮轴Ⅲ18顺时针转动,反螺旋桨4与正螺旋桨5产生向下的推力,当锥齿轮轮系装置21随电机Ⅰ2输出轴转动时,反螺旋桨4与正螺旋桨5产生的推力的方向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螺旋桨采用共轴反桨布局,消除螺旋桨旋转产生的扭矩;
2、本共轴双桨升力装置仅采用一个电机作为动力源,通过锥齿轮轮系传动,造价低。
3、本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可以布置在飞机左右两侧,避开了传统直升机螺旋桨在机身上方的弊端,可增大飞机机舱空间及飞机载重;
4、当飞机采用本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在飞机左右两侧布置时,由于锥齿轮轮系装置可通过连接件随电机Ⅰ输出轴转动,赋予该飞机相对于传统直升机多两个自由度,可大大提高飞机机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各标号:1-电机座Ⅰ、2-电机Ⅰ、3-连接件、4-反螺旋桨、5-正螺旋桨、6-电机座Ⅱ、7-电机Ⅱ、8-透盖Ⅰ、9-端盖、10-轴承Ⅰ、11-透盖Ⅱ、12-齿轮轴Ⅰ、13-轴承Ⅱ、14-轴承Ⅲ、15-透盖Ⅲ、16-联轴器、17-齿轮轴Ⅱ、18-齿轮轴Ⅲ、19-轴承Ⅳ、20-齿轮轴Ⅳ、21-锥齿轮轮系装置、22-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包括电机座Ⅰ1、电机Ⅰ2、连接件3、反螺旋桨4、正螺旋桨5、电机座Ⅱ6、电机Ⅱ7和锥齿轮轮系装置21;
所述电机Ⅰ2安装在电机座Ⅰ1上,电机Ⅰ2输出轴与连接件3一端连接,连接件3随电机Ⅰ2输出轴转动,连接件3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箱体22一侧,电机Ⅱ7安装固定在电机座Ⅱ6内侧,电机座Ⅱ6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另一侧,反螺旋桨4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的齿轮轴Ⅰ12轴端固定连接,正螺旋桨5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齿轮轴Ⅲ18的轴端固定连接。
所述锥齿轮轮系装置21包括透盖Ⅰ8、端盖9、轴承Ⅰ10、透盖Ⅱ11、齿轮轴Ⅰ12、轴承Ⅱ13、轴承Ⅲ14、透盖Ⅲ15、联轴器16、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Ⅲ18、轴承Ⅳ19、齿轮轴Ⅳ20和箱体22;
其中齿轮轴Ⅲ18通过轴承Ⅳ19与透盖Ⅰ8铰接,透盖Ⅰ8安装固定在箱体22上端,齿轮轴Ⅰ12通过轴承Ⅱ13与透盖Ⅱ11铰接,透盖Ⅱ11安装固定在箱体22下端,齿轮轴Ⅳ20通过轴承Ⅰ10与端盖9铰接,端盖9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右端,齿轮轴Ⅱ17通过轴承Ⅲ14与透盖Ⅲ15铰接,透盖Ⅲ15安装固定在箱体22左端,齿轮轴Ⅱ17轴端与联轴器16一端固定连接,联轴器16另一端与电机Ⅱ7输出轴固定连接,齿轮轴Ⅰ12与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Ⅳ20啮合,齿轮轴Ⅲ18与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Ⅳ20啮合。
所述电机座Ⅱ6为U形电机座。
实施例2:如图1-3所示,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包括电机座Ⅰ1、电机Ⅰ2、连接件3、反螺旋桨4、正螺旋桨5、电机座Ⅱ6、电机Ⅱ7和锥齿轮轮系装置21;
所述电机Ⅰ2安装在电机座Ⅰ1上,电机Ⅰ2输出轴与连接件3一端连接,连接件3随电机Ⅰ2输出轴转动,连接件3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箱体22一侧,电机Ⅱ7安装固定在电机座Ⅱ6内侧,电机座Ⅱ6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另一侧,反螺旋桨4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的齿轮轴Ⅰ12轴端固定连接,正螺旋桨5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齿轮轴Ⅲ18的轴端固定连接。
所述锥齿轮轮系装置21包括透盖Ⅰ8、端盖9、轴承Ⅰ10、透盖Ⅱ11、齿轮轴Ⅰ12、轴承Ⅱ13、轴承Ⅲ14、透盖Ⅲ15、联轴器16、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Ⅲ18、轴承Ⅳ19、齿轮轴Ⅳ20和箱体22;
其中齿轮轴Ⅲ18通过轴承Ⅳ19与透盖Ⅰ8铰接,透盖Ⅰ8安装固定在箱体22上端,齿轮轴Ⅰ12通过轴承Ⅱ13与透盖Ⅱ11铰接,透盖Ⅱ11安装固定在箱体22下端,齿轮轴Ⅳ20通过轴承Ⅰ10与端盖9铰接,端盖9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右端,齿轮轴Ⅱ17通过轴承Ⅲ14与透盖Ⅲ15铰接,透盖Ⅲ15安装固定在箱体22左端,齿轮轴Ⅱ17轴端与联轴器16一端固定连接,联轴器16另一端与电机Ⅱ7输出轴固定连接,齿轮轴Ⅰ12与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Ⅳ20啮合,齿轮轴Ⅲ18与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Ⅳ20啮合。
实施例3:如图1-3所示,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包括电机座Ⅰ1、电机Ⅰ2、连接件3、反螺旋桨4、正螺旋桨5、电机座Ⅱ6、电机Ⅱ7和锥齿轮轮系装置21;
所述电机Ⅰ2安装在电机座Ⅰ1上,电机Ⅰ2输出轴与连接件3一端连接,连接件3随电机Ⅰ2输出轴转动,连接件3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箱体22一侧,电机Ⅱ7安装固定在电机座Ⅱ6内侧,电机座Ⅱ6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另一侧,反螺旋桨4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的齿轮轴Ⅰ12轴端固定连接,正螺旋桨5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齿轮轴Ⅲ18的轴端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座Ⅱ6为U形电机座。
实施例4:如图1-3所示,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包括电机座Ⅰ1、电机Ⅰ2、连接件3、反螺旋桨4、正螺旋桨5、电机座Ⅱ6、电机Ⅱ7和锥齿轮轮系装置21;
所述电机Ⅰ2安装在电机座Ⅰ1上,电机Ⅰ2输出轴与连接件3一端连接,连接件3随电机Ⅰ2输出轴转动,连接件3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箱体22一侧,电机Ⅱ7安装固定在电机座Ⅱ6内侧,电机座Ⅱ6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另一侧,反螺旋桨4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的齿轮轴Ⅰ12轴端固定连接,正螺旋桨5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齿轮轴Ⅲ18的轴端固定连接。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3)

1.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座Ⅰ(1)、电机Ⅰ(2)、连接件(3)、反螺旋桨(4)、正螺旋桨(5)、电机座Ⅱ(6)、电机Ⅱ(7)和锥齿轮轮系装置(21);
所述电机Ⅰ(2)安装在电机座Ⅰ(1)上,电机Ⅰ(2)输出轴与连接件(3)一端连接,连接件(3)随电机Ⅰ(2)输出轴转动,连接件(3)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箱体(22)一侧,电机Ⅱ(7)安装固定在电机座Ⅱ(6)内侧,电机座Ⅱ(6)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另一侧,反螺旋桨(4)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的齿轮轴Ⅰ(12)轴端固定连接,正螺旋桨(5)与锥齿轮轮系装置(21)中齿轮轴Ⅲ(18)的轴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齿轮轮系装置(21)包括透盖Ⅰ(8)、端盖(9)、轴承Ⅰ(10)、透盖Ⅱ(11)、齿轮轴Ⅰ(12)、轴承Ⅱ(13)、轴承Ⅲ(14)、透盖Ⅲ(15)、联轴器(16)、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Ⅲ(18)、轴承Ⅳ(19)、齿轮轴Ⅳ(20)和箱体(22);
其中齿轮轴Ⅲ(18)通过轴承Ⅳ(19)与透盖Ⅰ(8)铰接,透盖Ⅰ(8)安装固定在箱体(22)上端,齿轮轴Ⅰ(12)通过轴承Ⅱ(13)与透盖Ⅱ(11)铰接,透盖Ⅱ(11)安装固定在箱体(22)下端,齿轮轴Ⅳ(20)通过轴承Ⅰ(10)与端盖(9)铰接,端盖(9)安装固定在箱体(22)右端,齿轮轴Ⅱ(17)通过轴承Ⅲ(14)与透盖Ⅲ(15)铰接,透盖Ⅲ(15)安装固定在箱体(22)左端,齿轮轴Ⅱ(17)轴端与联轴器(16)一端固定连接,联轴器(16)另一端与电机Ⅱ(7)输出轴固定连接,齿轮轴Ⅰ(12)与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Ⅳ(20)啮合,齿轮轴Ⅲ(18)与齿轮轴Ⅱ(17)、齿轮轴Ⅳ(20)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轴双桨升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座Ⅱ(6)为U形电机座。
CN201720006685.XU 2017-01-04 2017-01-04 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4761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06685.XU CN206476108U (zh) 2017-01-04 2017-01-04 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06685.XU CN206476108U (zh) 2017-01-04 2017-01-04 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76108U true CN206476108U (zh) 2017-09-08

Family

ID=59749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0668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476108U (zh) 2017-01-04 2017-01-04 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761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8711A (zh) * 2019-01-25 2019-06-14 珠海磐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双桨动力装置及其行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8711A (zh) * 2019-01-25 2019-06-14 珠海磐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双桨动力装置及其行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1539A (zh) 用于驱动飞机多个旋翼的装置
CN207078311U (zh) 一种可折叠的复合式油动高速四旋翼无人机机身折叠系统
CN105270618B (zh) 一种油动变距共轴六旋翼直升机
CN104787315A (zh) 涵道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CN103661927A (zh) 一种固定翼飞机变距螺旋桨
CN205633041U (zh) 一种在旋翼和固定翼之间布局可变的飞行器
US20170190415A1 (en) Transmission for coaxial multi-rotor system
CN103072690A (zh) 单涵道共轴旋翼/螺旋桨碟形飞行器
CN106741904A (zh) 一种复合无人飞行器
CN108313285A (zh) 螺旋桨倾转机构
CN107839420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可切换形态的无人机
CN206502014U (zh) 一种单涵道发动机
CN204568061U (zh) 一种共轴高速直驱直升机
CN103466087A (zh) 一种倾转旋翼飞机的短舱倾转机构
CN205396540U (zh) 无人机螺旋桨倾转机构
CN206476108U (zh) 一种共轴双桨升力装置
CN106114842B (zh) 一种油电混合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7466966U (zh) 一种油动变距四旋翼无人机
CN106394894A (zh) 直升机传动系统
CN108569396A (zh) 复合式翼身融合高速直升机
CN201362363Y (zh) 碟形飞行器
CN107662703A (zh) 电动双共轴同侧反转倾转旋翼飞行器
CN202529144U (zh) 具有平衡及余度保护功能的齿轮传动装置
CN204568060U (zh) 涵道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CN204279941U (zh)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1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