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55082U - 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255082U CN206255082U CN201621295330.9U CN201621295330U CN206255082U CN 206255082 U CN206255082 U CN 206255082U CN 201621295330 U CN201621295330 U CN 201621295330U CN 206255082 U CN206255082 U CN 2062550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beam
- beam assembly
- roof rear
- roof
- top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和汽车,该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顶盖后横梁本体,其具有沿该顶盖后横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和顶盖后横梁补板,其具有与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下表面贴合并且固定连接的翻边、以及与所述翻边形成一角度的补板本体。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其简化了顶盖后横梁本体的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型材的拉弯精度,而且为其与顶盖后横梁补板以及流水槽的固定连接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中大量采用铝型材结构,甚至一些型材需要拉弯,型材截面形状的设计影响到最终零件成型的精度和工艺难度,合理的设计截面形状及结构之间的连接形式有利于降低零件制造难度,同时使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更加容易实现。
图1a示出了现有的顶盖后横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b示出了现有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与流水槽的连接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顶盖后横梁本体10,其具有沿该顶盖后横梁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11,以及自顶盖后横梁本体10的下表面向外延伸的立边12,立边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空腔11的长度方向一致;和顶盖后横梁补板20,其端部与立边12的一侧面贴合以固定连接。顶盖后横梁总成与汽车后部的流水槽30连接,流水槽30的端部与立边12的另一侧面贴合以固定连接。
如图1b所示,顶盖后横梁补板20、流水槽30分别与立边12的两个相对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由于立边12的两侧均具有独立的连接结构,因此无法采用双面铆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也不能使用例如热熔自攻丝铆接技术进行单面铆接。进一步地,由于立边12的长度(即自空腔11的外侧壁向外延伸的距离)较小,因此流水槽30与立边12的连接位置与空腔11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狭窄,无论是焊接或是铆接均没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进一步地,由于顶盖后横梁本体10由型材制造,自顶盖后横梁本体10的下表面向外延伸的立边12在型材拉弯时往往很难保证其曲面轮廓度,增加了加工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其简化了顶盖后横梁本体的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型材的拉弯精度,而且为其与顶盖后横梁补板以及流水槽的固定连接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
顶盖后横梁本体,其具有沿该顶盖后横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和
顶盖后横梁补板,其具有与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下表面贴合并且固定连接的翻边、以及与所述翻边形成一角度的补板本体。
优选地,所述翻边与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下表面焊接连接或者热熔自攻丝铆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与汽车的流水槽固定连接,
所述流水槽的端部与所述补板本体的一侧表面贴合并且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翻边位于所述补板本体的另一侧,所述另一侧与所述补板本体的一侧表面相对。
优选地,所述流水槽的端部与所述补板本体的一侧表面焊接连接或者自铆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顶盖后横梁补板作为连接顶盖后横梁本体和流水槽之间的连接结构,并且与顶盖后横梁本体和流水槽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顶盖后横梁补板的不同位置,而非如现有技术中非别位于位置对应的相对侧面上,这样不仅使固定连接位置均为单面连接,可避免由于双面连接而导致的对连接方式的限制,而且为固定连接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
进一步地,由于顶盖后横梁本体的外表面没有突出的立边等结构,因此在拉弯加工是可降低拉弯难度,更容易保证加工精度。
由于顶盖后横梁补板与顶盖后横梁本体和流水槽的连接均为单面连接结构,且另一面为开放空间,能够方便灵活地采用合适的固定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a为现有的顶盖后横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与流水槽的连接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与流水槽的连接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与流水槽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 顶盖后横梁本体
11 空腔
12 立边
20 顶盖后横梁补板
30 流水槽
40 顶盖后横梁本体
41 空腔
50 顶盖后横梁补板
51 翻边
52 补板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
顶盖后横梁本体40,其具有沿该顶盖后横梁本体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41;和
顶盖后横梁补板50,其具有与顶盖后横梁本体40的下表面贴合并且固定连接的翻边51、以及与翻边51形成一角度的补板本体52。
其中,顶盖后横梁总成与汽车的流水槽30固定连接,流水槽30的端部与补板本体52的一侧表面贴合并且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顶盖后横梁补板50作为连接顶盖后横梁本体40和流水槽30之间的连接结构,并且与顶盖后横梁本体40和流水槽30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顶盖后横梁补板50的不同位置,而非如现有技术中非别位于位置对应的相对侧面上,这样不仅使固定连接位置均为单面连接,可避免由于双面连接而导致的对连接方式的限制,而且为固定连接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
进一步地,由于顶盖后横梁本体40的外表面没有突出的立边等结构,因此在拉弯加工是可降低拉弯难度,更容易保证加工精度。
优选地,翻边51位于补板本体52的另一侧,该另一侧与以上与流水槽30连接的补板本体52的一侧表面相对。这样,翻边51与流水槽30分别位于补板本体52的相对两侧,且位于顶盖后横梁补板50的不同位置,从而为流水槽30与补板本体52的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其中,由于顶盖后横梁补板50与顶盖后横梁本体40和流水槽30的连接均为单面连接结构,且另一面为开放空间,因此,翻边51与顶盖后横梁本体40的下表面可通过焊接连接或者热熔自攻丝铆接连接,流水槽30的端部与补板本体52的一侧表面可通过焊接连接或者通过自铆接技术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在本实施例中,顶盖后横梁补板50作为连接顶盖后横梁本体40和流水槽30之间的连接结构,并且与顶盖后横梁本体40和流水槽30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顶盖后横梁补板50的不同位置,而非如现有技术中非别位于位置对应的相对侧面上,这样不仅使固定连接位置均为单面连接,可避免由于双面连接而导致的对连接方式的限制,而且为固定连接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
进一步地,由于顶盖后横梁本体40的外表面没有突出的立边等结构,因此在拉弯加工是可降低拉弯难度,更容易保证加工精度。
由于顶盖后横梁补板50与顶盖后横梁本体40和流水槽30的连接均为单面连接结构,且另一面为开放空间,能够方便灵活地采用合适的固定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中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应用在汽车中。当然,该顶盖后横梁总成如何实现在汽车中的安装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任意方式实施该顶盖后横梁总成在汽车中的安装,本文不再赘述。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后横梁本体(40),其具有沿该顶盖后横梁本体(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41);和
顶盖后横梁补板(50),其具有与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40)的下表面贴合并且固定连接的翻边(51)、以及与所述翻边(51)形成一角度的补板本体(5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51)与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40)的下表面焊接连接或者热熔自攻丝铆接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与汽车的流水槽(30)固定连接,
所述流水槽(30)的端部与所述补板本体(52)的一侧表面贴合并且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51)位于所述补板本体(52)的另一侧,所述另一侧与所述补板本体(52)的一侧表面相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30)的端部与所述补板本体(52)的一侧表面焊接连接或者自铆接连接。
6.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295330.9U CN206255082U (zh) | 2016-11-29 | 2016-11-29 | 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295330.9U CN206255082U (zh) | 2016-11-29 | 2016-11-29 | 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255082U true CN206255082U (zh) | 2017-06-16 |
Family
ID=59026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295330.9U Active CN206255082U (zh) | 2016-11-29 | 2016-11-29 | 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25508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09516A (zh) * | 2019-01-08 | 2020-07-1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后排座椅与后地板横梁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
-
2016
- 2016-11-29 CN CN201621295330.9U patent/CN20625508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09516A (zh) * | 2019-01-08 | 2020-07-1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后排座椅与后地板横梁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66467B (zh) | 一种汽车及其门槛梁 | |
CN206255082U (zh) | 顶盖后横梁总成和包括该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汽车 | |
CN206124699U (zh) | 一种汽车车门塑料外板安装结构 | |
CN207309269U (zh) | 一种前吸能梁左右安装板总成 | |
CN110239318A (zh) | 一种汽车背门钣金结构 | |
CN204452610U (zh) | 阶梯销定位结构 | |
CN206155575U (zh) | 一种车用螺接水箱上横梁定位组件 | |
CN204340933U (zh) | 一种双固定功能汽车控制器支架 | |
CN203306107U (zh) | 一种发动机罩总成 | |
CN103465854A (zh) | 一种汽车前格栅与前保险杠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04452273U (zh) | 一种轿车侧裙边内饰板 | |
CN206255073U (zh) | 车门铰链安装支架和包括该车门铰链安装支架的汽车 | |
CN204055239U (zh) |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安装支架 | |
CN205185799U (zh) | 一种汽车前风窗定位装置 | |
CN208181223U (zh) | 一种车厢顶盖结构 | |
CN207809261U (zh) | 一种汽车流水槽总成 | |
CN205440284U (zh) | 一种雨刮器安装板及使用其的汽车 | |
CN209492603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侧围支架、侧围总成及新能源汽车 | |
CN206938871U (zh) | 一种安装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5521892B (zh) | 一种用于双层结构加油口的油箱盖喷涂辅具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4402037U (zh) | 一种铝合金建筑物模板背楞卡码 | |
CN205930290U (zh) | 一种加速踏板安装支架及使用其的汽车 | |
CN204688211U (zh) | 一种汽车前纵梁中段加强结构 | |
CN204452621U (zh) | 翼子板安装结构 | |
CN203318509U (zh) | 一种侧前边梁前加强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101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