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27743U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127743U CN206127743U CN201621058130.1U CN201621058130U CN206127743U CN 206127743 U CN206127743 U CN 206127743U CN 201621058130 U CN201621058130 U CN 201621058130U CN 206127743 U CN206127743 U CN 2061277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rail
- rail beam
- pile foundation
- base plate
- reinforced concre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339 levit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40000000218 Cannabis sativ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09120 camo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05607 chanvre indien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487 hemp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12765 hemp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12766 marijuan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10000000481 Breast Anatomy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279 Orbi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40 grou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669679 Eleotr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26860 Trapez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包括桩基承载结构、钢筋混凝土托梁、两排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两排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桥梁桥台和端墙,桩基承载结构的顶端承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的顶端承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旁设置有第一排水沟,排水沟远离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的一侧所述设置有排水坡。本实用新型长期稳定性更好,既满足对承轨梁结构变形和工后沉降的高要求,又满足基床长期稳定性、耐久性和施工质量的可控性的要求,有效实现磁悬浮高架结构与低置线路过渡段F轨的平顺过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型式。
背景技术
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属于一种新型交通方式,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较少,全世界开通运营的线路更是少数。目前只有2005年3月日本建设开通的中低速磁悬浮铁路商业运行线-东部丘陵线和2014年6月韩国开通的中低速磁悬浮铁路商务运行线。而中国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目前只有国防科技大学试验线、青城山试验线、唐山实验线,但没有投入运营的正式线路,且均以高架结构为主,鲜见有关高架结构与低置线路过渡段结构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在轮轨高速铁路中,存在大量的桥路过渡段路基,高速铁路过渡段路基大多采用了梯形结构,梯形范围内采用了水泥级配碎石填筑,并采用了比非过渡段路基更高的压实要求。在已建成的高速铁路运营过程中,桥路过渡段范围,常发生无砟轨道隆起、离缝、冒浆等病害。这种病害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过渡段路基仍然是由岩土构成的土工结构物,过渡段路基铺轨后,仍然会发生一定沉降,与桥梁桥台存在一定的工后沉降差(规范允许工后沉降差不大于5mm),由于高速铁路采用无缝线路钢轨,在规范允许工后沉降差范围内,并不影响正常运营,但会导致无砟轨道隆起、离缝、冒浆等病害,需要及时检修维护。
中低速磁浮交通线的F轨是由一节节的短轨采用接板现场拼接而成,并留有轨间缝,满足磁浮列车平稳运行要求的F轨的平顺性,基本要靠轨下结构物保证。低置线路地段,承轨梁下基础是由岩土构成的土工结构物,受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质量相对不易控制,在荷载及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难免会发生与高架结构桥梁桥台不一致的工后沉降,产生工后沉降差,低置线路与桥梁桥台位置出现了沉降差,必然影响F轨的平顺性,甚至可能导致F轨产生错台、变形等问题,严重时,将影响磁浮车辆的正常运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既满足高架结构与低置线路之间的刚度与沉降过渡,保证磁悬浮交通工程高架结构与低置线路过渡段F轨的平顺性要求,又满足磁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过渡段轨下基础的强度、长期稳定性要求,且施工质量可控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桩基承载结构、钢筋混凝土托梁、两排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两排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桥梁桥台和端墙,其中,
所述桩基承载结构设置有多根,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均竖直设置,并且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的顶端均承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
每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的顶部分别承接对应的一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的顶端承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
所述桩基承载结构的顶端嵌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与其刚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刚接或搭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一体浇筑成型从而共同构成钢筋混凝土承轨梁;
两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之间设置承轨梁间填料;
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两侧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横向位移的凸型挡台;
两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之间设置有线间排水坡段,所述线间排水坡段具有横向坡度和纵向坡度,以用于将水流引入相邻两节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节间伸缩缝进而将水流排出;
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设置在软弱地层上,并且在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旁设置有第一排水沟,所述第一排水沟远离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排水坡;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位于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内;
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的下端穿过所述软弱地层后伸入持力层内,以在软弱地层产生沉降时,所述桩基承载结构可承受负摩阻力,从而向钢筋钢筋混凝土承轨梁提供稳定的承载力,以防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的不均匀沉降降低钢筋混凝土承轨梁的竖向、纵向和横向刚度;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上,并且两者通过销钉连接释放纵向约束,并限制横向位移;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端墙,并且所述每侧的端墙分别与对应侧的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抵接,以用于挡护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
所述端墙旁设置有第二排水沟,所述第二排水沟远离所述端墙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坡。
优选地,所述桩基承载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托梁与承轨梁底板刚接或搭接,与桩基承载结构刚接。在承轨梁节间缝的位置托梁与承轨梁底板采用销钉搭接,其余位置采用刚接。
优选地,所有的这些所述桩基承载结构呈行列排布。
优选地,所述线间排水坡段的横向坡度为3%~5%,纵向坡度不小于2‰。
优选地,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的一端与所述桥梁桥台之间设置有耐磨滑动层。
优选地,所述销钉包括预埋连接钢筋、沥青麻筋和不锈钢套管,所述预埋连接钢筋位于所述不锈钢套管内并且两者之间固定设置所述沥青麻筋。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整体浇筑,二者组成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以直接承担轨道荷载及轨道传递的磁浮列车荷载,再将自重及上部荷载传递给与其刚性连接的桩基承载结构,结构可靠性高。
(2)本实用新型的桩基承载结构深入持力层内,路基产生一定沉降时,桩基承载结构依然可承受负摩阻力而提供较强的承载力,避免了因地基加固质量不易控制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对承轨梁纵向和横向刚度的影响,结构纵横向刚度更优。
(3)本实用新型的桩基承载结构控制沉降效果较好,因此可减小路堑基床换填厚度,只需满足基本换填厚度的要求,可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4)桩基承载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底板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托梁,可以大大减小桩基承载结构处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的应力集中现象;另外,由于托梁的横向连接作用,也增加了结构的横向刚度和抵抗不均匀沉降变形的能力,可减少横向桩基的数量,减少投资。
(5)将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靠近高架桥梁的一端搭接在桥梁桥台上,通过销钉连接,避免了两者之间因地基处理措施不同造成的沉降错台,确保了磁浮F轨在低置线路与桥梁桥台相连位置不会产生错台,有效实现磁悬浮交通工程高架结构与低置线路过渡段F轨的平顺过渡。
(6)将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按分幅式设置即分两排设置,可避免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承轨梁底板处于多向弯曲变形和复杂应力状态,相较于传统受力更为复杂的承轨而言可减少翘曲变形对承轨梁底板和上部梁式结构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纵断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Ⅰ-Ⅰ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Ⅱ-Ⅱ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搭接在桥梁桥台上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桩基托梁与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刚接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桩基托梁与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搭接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销钉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图7,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包括桩基承载结构3、钢筋混凝土托梁90、两排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两排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1、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4、桥梁桥台12和端墙13,其中,
所述桩基承载结构3设置有多根,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3均竖直设置,并且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3的顶端均承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90;
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90承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
每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的顶端分别承接对应的一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1;
所述桩基承载结构3的顶端嵌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90与其刚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90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刚接或搭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1一体浇筑成型从而共同构成钢筋混凝土承轨梁9;
两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之间设置承轨梁间填料21;
两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1之间设置有线间排水坡段,所述线间排水坡段具有横向坡度和纵向坡度,以用于将水流引入相邻两节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节间伸缩缝进而将水流排出;所述线间排水坡段的横向坡度为3%~5%,更优选为4%,线间排水坡段的纵向坡度不小于2‰,以便于排水。
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90两侧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横向位移的凸型挡台91;
两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1之间设置有线间排水坡段,所述线间排水坡段用于将水流引入相邻两节承轨梁节间伸缩缝进而将水流排出;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4设置在软弱地层5上,并且在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4旁设置有第一排水沟7,所述第一排水沟7远离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排水坡8;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位于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4内;
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3的下端穿过所述软弱地层5后伸入持力层6内,以在软弱地层5产生沉降时,所述桩基承载结构3可承受负摩阻力,从而向钢筋钢筋混凝土承轨梁9提供稳定的承载力,以防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4的不均匀沉降降低钢筋混凝土承轨梁9的竖向、纵向和横向刚度;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12上,并且两者通过销钉15连接释放纵向约束,并限制横向位移;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12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端墙13,并且所述每侧的端墙13分别与对应侧的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4抵接,以用于挡护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4;
所述端墙13旁设置有第二排水沟17,所述第二排水沟17远离所述端墙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坡18。
进一步,所述第一桩基承载结构3为钻孔灌注桩,托梁90与承轨梁9底板2刚接或搭接,与桩基承载结构3刚接。在承轨梁节间缝的位置托梁90与承轨梁9底板2采用销钉15搭接,其余位置采用刚接。
进一步,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12的一端与所述桥梁桥台12之间设置有耐磨滑动层16,所述销钉15包括预埋连接钢筋15.1、沥青麻筋15.2和不锈钢套管15.3,所述预埋连接钢筋15.1位于所述不锈钢套管15.3内并且两者之间固定设置所述沥青麻筋15.2。
该结构型式可有效解决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对路基工后沉降要求严格、采取传统的路堑挖除换填厚度大导致的工程庞大、投资大、工期长,以及回填填料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基床长期稳定性和耐久性差的问题,从而提高低置线路承轨梁结构的可靠度,降低工程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承轨梁9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整体浇筑,以直接承担轨道荷载及轨道传递的磁浮列车荷载,再将自重及上部荷载传递给与其刚性连接的桩基承载结构3,结构可靠性高,可减小路堑基床换填厚度,只需满足基本换填厚度的要求,可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桩基承载结构3采用钻孔灌注桩,横向及纵向具有排列有多根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纵向和横向刚度大;且桩基承载结构3深入持力层6,软弱地层5产生沉降时,桩基承载结依然可承受负摩阻力而向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提供较强的承载力。
钢筋混凝土承轨梁9的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一端搭接在桥梁桥台12上,二者通过销钉15连接,销钉15纵向可释放温度应力,实现承轨梁在纵向的伸缩,横向限制承轨梁的位移,提高结构的横向稳定性。承轨梁的一端与桥梁桥台12搭接,使低置线路承轨梁与桥梁桥台12搭接位置沉降一致,避免了桥梁桥台12与低置线路承轨梁结构间产生错台沉降;低置线路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另一端埋置于稳定的低置线路结构中,其沉降与低置线路结构一致,由于低置线路结构经地基处理及填筑压实后沉降值处于可控范围内,因此,承轨梁两端之间的沉降位于桥梁桥台12与低置线路结构之间,接近线性变化,从而实现了高架桥梁结构与低置线路结构间的沉降过渡,也避免了错台,有效保证了过渡段范围F轨的平顺性。
耐磨滑动层16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与桥梁桥台12之间,通过耐磨滑动层16的作用,可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承轨梁在差异沉降、温度等荷载作用下可能出现的转动约束,并对磁浮列车传递至桥梁桥台12的动应力起缓冲作用,也避免了承轨梁与桥梁桥台12间的磨损以及应力集中造成结构的局部承压破坏。
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共用桩基托梁复合承载结构,并且在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之间预留伸缩缝,可避免悬挑段受列车荷载的冲击破坏,并减小温度应力和收缩徐变的影响。
桩基承载结构3和钢筋混凝土底板2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托梁90,可以大大减小桩基承载结构处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的应力集中现象;另外,由于托梁90的横向连接作用,也增加了结构的横向刚度和抵抗不均匀沉降变形的能力,可减少横向桩基的数量,减少投资。
将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按分幅式设置即分两排设置,可避免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承轨梁底板2处于多向弯曲变形和复杂应力状态,相较于传统受力更为复杂的承轨梁,分幅桩基托梁式承轨梁可减少翘曲变形对承轨梁底板2和上部梁式结构1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制作步骤如下:
(1)施工高架桥梁结构桥台,浇筑桥梁台身混凝土,施工桥台,回填桥台基础基坑;桥台混凝土浇筑前应作好销钉的定位及埋设工作;
(2)开挖路堑边坡至设计路基面标高处,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必要的基床换填;地基处理完成后,按过渡段设计要求填筑台后低置线路承轨梁下土工基础,台后承轨梁下土工基础与桥台锥体同步填筑施工。填筑时根据各部位填料类型及压实度要求,过渡段范围与非过渡段区同步分层填筑,下一层填筑检测符合要求后再填筑上一层,直至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底面标高处;
(3)在钢筋混凝土底板底面标高处于路基横断面、纵断面方向施工钻孔灌注桩,即桩基承载结构3,钻孔桩施工应采用对已填筑路基扰动小的施工工艺;在钻孔灌注桩达到要求强度后,按规范要求截除桩头,绑扎混凝土底板及与桩的连接钢筋;
(4)根据设计位置对钢筋混凝土托梁90、凸型挡台91立模,一次浇筑成型,浇筑前做好各类预埋件如销钉10及与桩基的连接钢筋的定位与安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
(5)在钢筋混凝土承轨梁与桥台搭接处于桥台上铺设高强耐磨滑动层,根据设计节长对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2和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1分节立模,各部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分别拆除模板,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间回填面做成向内倾斜的排水坡和纵向排水坡并按设计要求做好表层防水,一次浇筑成型,浇筑前做好各类预埋件如销钉、轨枕台座连接钢筋、导流轨支座预埋件等的定位与安装;
(6)施工低置线路桥梁桥台12相接处两侧端墙13,端墙13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施工,等端墙13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然后按设计要求施工低置线路级配碎石顶面的回填层、封闭层、相关附属构筑物,按设计施工桥梁桥台12锥体顶面封闭层等,施工边坡防护、排水工程等。
(7)进行低置线路及高架结构轨排铺设及相关附属工程的安装与施工,施工完毕后即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桩基承载结构、钢筋混凝土托梁、两排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两排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桥梁桥台和端墙,其中,
所述桩基承载结构设置有多根,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均竖直设置,并且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的顶端均承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
每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的顶部分别承接对应的一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的顶部承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
所述桩基承载结构的顶端嵌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与其刚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刚接或搭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一体浇筑成型从而共同构成钢筋混凝土承轨梁;
两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之间设置承轨梁间填料;
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两侧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横向位移的凸型挡台;
两排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之间设置有线间排水坡段,所述线间排水坡段具有横向坡度和纵向坡度,以用于将水流引入相邻两节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节间伸缩缝进而将水流排出;
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设置在软弱地层上,并且在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旁设置有第一排水沟,所述第一排水沟远离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排水坡;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位于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内;
每根所述桩基承载结构的下端穿过所述软弱地层后伸入持力层内,以在软弱地层产生沉降时,所述桩基承载结构可承受负摩阻力,从而向钢筋钢筋混凝土承轨梁提供稳定的承载力,以防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的不均匀沉降降低钢筋混凝土承轨梁的竖向、纵向和横向刚度;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上,并且两者通过销钉连接释放纵向约束,并限制横向位移;
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端墙,并且所述每侧的端墙分别与对应侧的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抵接,以用于挡护所述承轨梁两侧回填填料;
所述端墙旁设置有第二排水沟,所述第二排水沟远离所述端墙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承载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托梁与承轨梁底板刚接或搭接,与桩基承载结构刚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承轨梁节间缝的位置托梁与承轨梁底板采用销钉搭接,其余位置采用刚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的这些所述桩基承载结构呈行列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间排水坡段的横向坡度为3%~5%,纵向坡度不小于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承轨梁底板搭接在所述桥梁桥台的一端与所述桥梁桥台之间设置有耐磨滑动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钉包括预埋连接钢筋、沥青麻筋和不锈钢套管,所述预埋连接钢筋位于所述不锈钢套管内并且两者之间固定设置所述沥青麻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58130.1U CN206127743U (zh) | 2016-09-15 | 2016-09-15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58130.1U CN206127743U (zh) | 2016-09-15 | 2016-09-15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127743U true CN206127743U (zh) | 2017-04-26 |
Family
ID=58570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58130.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27743U (zh) | 2016-09-15 | 2016-09-15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12774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83957A (zh) * | 2016-09-15 | 2017-01-04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2016
- 2016-09-15 CN CN201621058130.1U patent/CN20612774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83957A (zh) * | 2016-09-15 | 2017-01-04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219897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复合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27743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57481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复合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57478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57485U (zh) | 中低速磁浮单线挖方地段桩基复合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27744U (zh) | 中低速磁浮单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27758U (zh) |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双线挖方地段独立墩柱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57482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填方地段桩基复合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57487U (zh) | 中低速磁浮单线填方地段桩基复合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27736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填方地段桩基复合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27741U (zh) | 中低速磁浮单线挖方地段独立墩柱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219912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填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57488U (zh) |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双线填方地段桩基托梁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27740U (zh) | 中低速磁浮单线填方地段桩基托梁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106283946B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复合分幅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27757U (zh) | 中低速磁浮单线填方地段独立墩柱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27759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填方地段独立墩柱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106436496B (zh) | 中低速磁浮单线填方地段桩基复合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106400615B (zh) | 中低速磁浮单线挖方地段独立墩柱式承轨梁过渡段结构 | |
CN206157489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分幅式承轨梁结构 | |
CN206157480U (zh) |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双线挖方地段桩基复合式承轨梁结构 | |
CN206157496U (zh) |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单线填方地段桩基复合式承轨梁结构 | |
CN206157486U (zh) |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单线挖方地段桩基复合式承轨梁结构 | |
CN206157476U (zh) | 中低速磁浮双线挖方地段桩基复合分幅式承轨梁结构 | |
CN206219896U (zh) |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双线挖方地段桩基托梁式承轨梁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