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22686U - 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22686U
CN206022686U CN201620769264.8U CN201620769264U CN206022686U CN 206022686 U CN206022686 U CN 206022686U CN 201620769264 U CN201620769264 U CN 201620769264U CN 206022686 U CN206022686 U CN 206022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sulation division
wire
half portion
cabl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692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照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22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2268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端子(51),由一导电金属制成;一绝缘部(11),结合该端子(51);以及一外侧导体部(61),由结合于该绝缘部(11)的一导电金属构成。该绝缘部(11)包括一个半部、另一半部以及用于连接该一个半部和该另一半部的一连接部,在使该端子结合于该一个半部内的状态下,通过弯折该连接部使该另一半部与该一个半部结合,从而该端子(51)结合于该绝缘部(11)中。该端子(51)包括:一切断部(51c),通过将该端子(51)从用于制造过程的一保持元件上切断分离而形成,以使该切断部(51c)露出在该绝缘部(11)的一凹部(13c)内。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的整个组装过程更容易,减少制造成本,且提高可靠性。

Description

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一线缆(诸如连接于一电气元件或一电子元件的一插座的一导线)的一线缆连接器安装于一线缆的前端(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
图12是现有技术的一线缆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在该图中,851是由金属制成的一端子主体部,811是由一绝缘材料制成的一凹型连接器的一基座,而861是由金属制成的一外侧金属部。在端子主体部851中,设置在前端的一接触部853收容在基座811内,以收容于设置在基座811的前端的一连接凸部813内。此外,在基座811中,连接凸部813收容在外侧金属部861内,以收容于设置在外侧金属部861的前端的一前方部862内。
从线缆890的前端剥落一外侧绝缘覆盖层891至一第一长度,以露出包覆内侧绝缘覆盖层893的外侧导体892;且从线缆890的前端剥落外侧导体892至一第二长度(短于第一长度),以露出包覆中心导体894的内侧绝缘覆盖层893。
当线缆890向下移动并且推入线缆连接器时,已剥落外侧导体892露出内侧绝缘覆盖层893的部分被推到设置在端子主体部851的后端的一对压接部852之间。此时,内侧绝缘覆盖层893被压接部852切开且中心导体894与压接部852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在中心导体894和端子主体部851之间建立一电连接。
当线缆890插入线缆连接器后,一导体夹接部863a、被夹接部863b以及主夹接部864a弯折成夹接并固定线缆890。此时,导体夹接部863a与外侧导体892接触且在外侧导体892和外侧金属部861之间建立一电连接。而 且,主夹接部864a经由一弹性元件864b夹接且固定于基座811的一保持部816,以在保持部816内维持中心导体894和压接部852之间的接触。
[专利文件1]特许公报JP2010-067426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线缆连接器中,端子主体部851向下移动且收容于基座811内,收容有端子本体851的基座811进而收容于外侧金属部861内。这使组装过程更困难且耗时并增加了制造成本。这些线缆连接器中的线缆连接器和端子主体部851随着电子装置的变得越小而也变得越小,且为了将它们以正确姿势放置于基座811内,使用镊子保持和移动这些越来越小的端子主体部851将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且越来越耗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所述线缆连接器中,当端子已结合于绝缘部后,用于制造过程的保持元件能够被切断分离,从而端子的切断部露出于绝缘部的凹部内,由此使端子和绝缘部的组装更容易,使整个组装过程更容易,减少制造成本且提高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一端子,由一导电金属制成;一绝缘部,结合所述端子;以及一外侧导体部,由结合于所述绝缘部的一导电金属构成。所述绝缘部包括一个半部、另一半部以及用于连接一个半部和所述另一半部的一连接部,在使所述端子结合于所述一个半部内的状态下,通过弯折所述连接部使所述另一半部与所述一个半部结合,从而所述端子结合于所述绝缘部中;以及所述端子包括:一切断部,通过将所述端子从用于制造过程的一保持元件上切断分离而形成,以使所述切断部露出在所述绝缘部的一凹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线缆连接器中,通过将所述另一半部围绕所述连接部旋转,从而使所述另一半部与所述一个半部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线缆连接器中,用于制造过程的保持元件包括一曲柄部,所述曲柄部弯折成一曲柄形状,且所述切断部对应于所述端子和所述曲柄部之间的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线缆连接器中,所述凹部形成于对应所述一个半部 和所述另一半部的所述连接部的部分,所述曲柄部穿过所述凹部,且用于制造过程的所述保持元件设置成低于所述一个半部和所述另一半部的底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线缆连接器中,所述绝缘部包括在上表面开口的一前方空腔部以及一后方空腔部,所述端子包括:一对接触部,露出于所述前方空腔部内;一压接部,露出于所述后方空腔部内;以及一主体部,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压接部。所述绝缘部还可包括一避让凹部,所述避让凹部形成为当所述另一半部与所述一个半部结合时,用于避免与所述端子的接触部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中,所述端子的切断部露出于所述绝缘部的凹部内。通过这种方式,当所述端子已结合于所述绝缘部后,用于制造过程的所述保持元件可被切断分离。这使所述端子和所述绝缘部的组装更容易,使整个组装过程更容易,减少制造成本,且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一俯视图。
图2(a)和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连接于一线缆的两个视图,其中图2(a)是一俯视图而图2(b)是从图2(a)中箭头A-A作出的一剖视图。
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连接于一线缆的两个立体图,其中图3(a)是夹接部变形前的一视图而图3(b)是夹接部变形后的一视图。
图4(a)到图4(f)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绝缘部的六个视图,其中图4(a)是一俯视图、图4(b)是一前视图、图4(c)是一侧视图、图4(d)是一仰视图、图4(e)是一后视图、而图4(f)是一立体图。
图5(a)到图5(f)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端子的六个视图,其中图5(a)是一俯视图、图5(b)是一前视图、图5(c)是一侧视图、图5(d)是一仰视图、图5(e)是一后视图、而图5(f)是一立体图。
图6(a)和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外侧导体 的两个立体图,其中图6(a)是连接片弯折后的一视图而图6(b)是连接片弯折前的一视图。
图7(a)到图7(e)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绝缘部组装前的五个视图,其中图7(a)是一俯视图、图7(b)是一前视图、图7(c)是一仰视图、图7(d)是一侧视图、而图7(e)是一立体图。
图8(a)到图8(d)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中的端子结合于绝缘部中的过程的一第一组视图,其中图8(a)到图8(d)示出过程中的各步骤。
图9(a)到图9(c)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中端子结合于绝缘部中的过程的一第二组视图,其中图9(a)到图9(c)示出过程中的各步骤。
图10(a)和图10(b)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中端子结合于绝缘部中的过程的一第三组视图,其中图10(a)和图10(b)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图11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中绝缘部结合于外侧导体中的过程的一视图。
图12是现有技术的一线缆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绝缘部
11a:右半部 11b:左半部
11c:连接部 12:底板
13:头部 13b、17b、65c、66b:接合凹部
13c:凹部 15:前方空腔部
15a:避让凹部 16:本体部
16a:保持突起 16b、65b:接合凸部
17:后方空腔部 17a:连通通道
51:端子 51a:主体部
51b:突出片 51c、62c:切断部
52、852:压接部 52a:压接片
52b:中心导体收容空间 53、853:接触部
61:外侧导体部 61a:外侧部
61b:内侧部 61c:连接片
62:底板部 63a:第一夹接部
63b:第二夹接部 64a:第一保持壁部
64b:第二保持壁部 64c:第一接合凸部
64d:第二接合凸部 65:头部收容壁部
66:主体收容壁部 67:导线收容壁部
71:料带 72、76:臂部
73:曲柄部 75:外侧导体用料带
90:导线 91:外侧覆盖层
92、892:外侧导体 93:内侧覆盖层
94、894:中心导体 811:基座
813:连接凸部 816:保持部
851:端子主体部 861:外侧金属部
862:前方部 863a:导体夹接部
863b:被夹接部 864a:主夹接部
864b:弹性元件 890:线缆
891:外侧绝缘覆盖层 893:内侧绝缘覆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是参照附图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具体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一俯视图。图2(a)和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连接于一线缆的两个视图。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连接于一线缆的两个立体图。图4(a)到图4(f)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绝缘部的六个视图。图5(a)到图5(f)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端子的六个视图。图6(a)和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外侧导体的两个立体图。图2(a)是一俯视图而图2(b)是从图2(a)中箭头A-A作出的一剖视图。图3(a)是夹接部变形前的一视图,而图3(b)是夹接部变形后的一视图。图4(a)和图5(a)是俯视图、图4 (b)和图5(b)是前视图、图4(c)和图5(c)是侧视图、图4(d)和图5(d)是仰视图、图4(e)和图5(e)是后视图、而图4(f)和图5(f)是立体图。图6(a)是连接片弯折后的一视图,而图6(b)是连接片弯折前的一视图
在附图1中,10是本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如图2(a)和图2(b)所示,线缆连接器10连接于作为线缆的导线90的前端且与另一连接器(未示出)对接。另一连接器可以是安装于一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诸如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辆导航系统或游戏机)中的一印刷电路基板或柔性电路基板上的一连接器。所述电路基板也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基板。
导线9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装置中使用的任何类型的导线。这里,如图3(a)和图3(b)所示,导线90为一同轴线缆,其中一中心导体94由一外侧导体92包围。导线90包括:一中心导体94,如一导电金属线;一内侧覆盖层93,由一绝缘材料(如一合成树脂)制成,包围中心导体94;一外侧导体92,由一导电金属网制成,包围内侧覆盖层93;以及一外侧覆盖层91,由一绝缘材料(如一合成树脂)制成,包围外侧导体92。从导线90的前端剥落外侧覆盖层91至一第一长度,以露出外侧导体92;且从导线90的前端剥落外侧导体92至短于第一长度的一第二长度,以露出内侧覆盖层93。
这里,导线90和连接器10可以用于供电或传输信号。在本说明书中,导线90具有1.2-1.5mm的一内径,且较低高度的连接器10具有1.2-1.5mm的一高度(图2(b)中左右方向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说明连接器10和导线90的各部分的结构和操作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表明方向的指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些指示依赖于连接器10和导线90及它们的构件在图中所示的方位。当连接器10和导线90的或它们的构件的方位发生变化时,那么这些说明相应方位的变化也将变化。
连接器10包括:一外侧导体部61,通过冲压弯折一导电金属板形成;一绝缘部11,采用一绝缘材料(如一合成树脂)模制成型且收容在外侧导体部61内;以及一端子51,通过冲压弯折一导电金属板形成且结合于绝缘部11中。
如图4(a)和图4(b)所示,绝缘部11具有:一头部13,当从上方观察时,头部13具有一大体圆形轮廓;以及一本体部16,当从上方观察时本体部16具有一矩形轮廓,本体部16连接于头部13。头部13包括一前方空腔部15,前方空腔部15于上表面开口,且本体部16包括一后方空腔部17,后方空腔部17于上表面和后表面开口。前方空腔部15和后方空腔部17经由形成于底板12内的一连通通道17a相互连通。一凹部13c连接于连通通道17a的前端,且凹部13c形成于头部13的前端下表面,从而在下表面和前表面开口。
接合凹部13b形成于头部13的左右外面,且接合凸部16b形成于本体部16的左右外面。接合凹部13b和接合凸部16b分别接合外侧导体部61的接合凸部65b和接合凹部66b,且这阻止绝缘部11脱离外侧导体部61。此外,突出到后方空腔部17中的一对保持突起16a形成于本体部16。通过这种方式,阻止被推入到后方空腔部17中的导线90的露出的内侧覆盖层93脱离后方空腔部17。
端子51结合于绝缘部11中,从而形成于前端附近的一对接触部53露出于前方空腔部15内,且形成于后端的压接部(施压部)52的一对压接片52a露出于后方空腔部17内。当连接器10与另一连接器对接时,接触部53与另一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压接片52a压靠在中心导体94,且接触部53和压接部52经由主体部51a相互连接。
主体部51a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大体矩形的板状元件,一切断部51c形成于前端,且向外突出的一突出片51b形成于其中一个侧缘上。压接部52是一音叉状部件,压接部52连接于主体部51a的后端,同时两个叉齿形成一对压接片52a且一对压接片52a之间的空间形成一狭缝状的中心导体收容空间52b。如图2(b)所示,大部分主体部51a收容于绝缘部11的连通通道17a内,且形成于前端的切断部51c露出于绝缘部11的凹部13c内。切断部51c不会突出到绝缘部11外且不与外侧导体部61接触。
外侧导体部61包括通过一连接片61c相互连接的一外侧部61a和一内侧部61b。外侧部61a包括:一平板状的底板部62,沿前后方向延伸;一对第一保持壁部64a,形成为从底板部62的横向的两侧缘立设(rise);一对第二保持壁部64b;一对第一夹接部63a;以及一对第二夹接部63b。内侧部61b 包括:一半圆柱状的头部收容壁部65;一对主体收容壁部66,从头部收容壁部65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以及一对导线收容壁部67,从主体收容壁部6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
当外侧导体部61的连接片61c弯折到图6(b)中所示的姿势(orientation)时,内侧部61b以图6(a)所示的姿势收容于外侧部61a内。在图6(a)所示的姿势中,形成于一对第一保持壁部64a的内面上的第一接合凸部64c接合形成于头部收容壁部65的左右外面上的接合凹部65c,且形成于一对第二保持壁部64b的内面上的第二接合凸部64d接合一对主体收容壁部66的上端缘(upper edges)。通过这种方式,内侧部61b保持收容在外侧部61a内且阻止回到图6(b)中所示的状态。接合凸部65b形成于头部收容壁部65的左右内面上,且接合凹部66b形成于一对主体收容壁部66的内面上。
当结合有端子51的绝缘部11如图6(a)所示的状态收容于外侧导体部61的内侧部61b内时,得到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10。在这种状态下,绝缘部11的接合凹部13b和本体部16的接合凸部16b分别接合内侧部61b的接合凸部65b和接合凹部66b,并阻止绝缘部11脱离内侧部61b。
当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10向下移动并从导线90的前端推进一预定距离时,连接器10到达如图3(a)所示的状态。更具体地,从导线90的前端以第二长度露出的内侧覆盖层93的部分被推入绝缘部11的后方空腔部17。内侧覆盖层93随后被于后方空腔部17内向上突起的一对压接片52a切开,且内侧覆盖层93内的中心导体94被推入形成于相对的压接片52a之间的狭缝状的中心导体收容空间52b中,以与相对的压接片52a建立一电连接。由于一对保持突起16a从后方空腔部17内的左右侧突起,所以推入后方空腔部17中的内侧覆盖层93不会脱离后方空腔部17。
导线90的露出内侧覆盖层93的部分后方的、露出外侧导体92的部分被推入位于一对第一夹接部63a内的一对导线收容壁部67之间,且露出外侧导体92的部分后方的、由外侧覆盖层91覆盖的部分被推入一对第二夹接部63b之间。当一对第一夹接部63a和一对第二夹接部63b已向内弯折到如图3(b)所示的形状时,导线90被夹接和固定。由于外侧导体92与第一夹接部63a和导线收容壁部67紧密接触,所以外侧导体92和外侧导体部61之间建立一可靠的电连接。为方便起见,图3(b)中仅示出一个第一夹接部63a和一个 第二夹接部63b(在该图中为更近侧的第一夹接部和第二夹接部)。
下面是对将端子51、绝缘部11以及外侧导体部61组装以得到连接器10的方法的说明。
图7(a)到图7(e)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的绝缘部组装前的五个视图。图8(a)到图8(d)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中端子结合于绝缘部中的过程的一第一组视图。图9(a)到图9(c)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中端子结合于绝缘部中的过程的一第二组视图。图10(a)和图10(b)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中端子结合于绝缘部中的过程的一第三组视图。图11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中绝缘部结合于外侧导体中的过程的一视图。图7(a)是一俯视图、图7(b)是一前视图、图7(c)是一仰视图、图7(d)是一侧视图、而图7(e)是一立体图。图8(a)到图8(d)示出过程中的各步骤。图9(a)到图9(c)示出过程中的各步骤。图10(a)和图10(b)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最初,如图7(a)到图7(e)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绝缘部11由通过一连接部11c相互连接的一右半部11a(‘一个半部’)和一左半部11b(‘另一半部’)组成。如图8(a)至图10(b)所示,当连接部11c被弯折以使右半部11a和左半部11b结合时,达到如图4(a)和图4(b)所示的状态。一接合凹部17b形成为供形成于端子51的主体部51a的突出片51b经由右半部11a内的连通通道17插入并接合。此外,一避让凹部15a形成于左半部11b内的前方空腔部15的下端,以避免与端子51的接触部53的干涉。
此外,最初,如图8(a)到图10(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子51在后端一体连接于一料带71,料带71作为用于制造过程的一保持元件。当正制造连接器10或端子51时,料带71使运送和定位预成型的端子51更容易。料带71可通过运送机械、工作机械、工具和夹具抓住,或由操作者手动地抓住。料带71在制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后被切除。料带71通常是由与端子51相同的导电金属板形成的一细长带状元件,并且可用于以并列多排设置多个端子51。在如图8(a)所示的例子中,为方便起见,仅示出两个端子51。如图8(b)所示,料带71在端子51结合于绝缘部11之前分离且各端子51连接于一个分割的料带71。
料带71包括:一臂部72,从本体延伸;以及一曲柄部(crank portion)73,通过将臂部72的前端弯折成一曲柄形状形成。端子51的主体部51a的前端一体连接于曲柄部73的前端。通过这种方式,端子51的主体部51a平行于料带71的本体和臂部72。然而,由于端子51的主体部51a比料带71的本体和臂部72高一层(one level higher),因此端子51易于结合于绝缘部11内。
当端子51结合于绝缘部11中时,首先,如图8(b)所示,绝缘部11从端子51连接于料带71的一侧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移动,端子51结合于绝缘部11的右半部11a中。通过这种方式,端子51的右侧的接触部53和压接片52a分别收容于右半部11a的前方空腔部15和后方空腔部17内,主体部51a的右半部收容于右半部11a的连通通道17a内,且形成于主体部51a的突出片51b插入并接合形成于连通通道17a的接合凹部17b。如图8(b)和图9(a)所示,由于曲柄部73穿过绝缘部11内的凹部13c,所以料带71的本体和臂部72不与绝缘部11干涉。
然后,如图8(c)、图9(b)和图10(a)-10(b)所示,左半部11b围绕绝缘部11的连接部11c相对右半部11a旋转,以使右半部11a和左半部11b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如图8(d)和图9(c)所示,端子51结合于绝缘部11中。由于一避让凹部15a形成于左半部11b的前方空腔部15的下端,所以当左半部11b向右半部11a旋转且右半部11a和左半部11b结合在一起时,端子51的左侧的接触部53,尤其是该接触部53的膨出部分将不会与左半部11b干涉。
如图8(d)和图9(c)所示,当端子51结合于绝缘部11中时,端子51的主体部51a的前端和料带71的曲柄部73的前端连接。此连接在绝缘部11的凹部13c内被切断,且端子51与料带71分离。通过这种方式,可得到如图11所示的带有端子51的一绝缘部11。此外,一切断部51c形成于端子51的主体部51a的前端。切断部51c露出于绝缘部11的凹部13c内,但不突出到绝缘部11外。
最初,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外侧导体部61在后端一体连接于外侧导体用料带75,料带75作为制造过程中的一保持元件。当正制造连接器10或外侧导体部61时,外侧导体用的料带75使运送和定位预成型的外侧 导体部61更容易。料带75可由运送机械、工作机械、工具以及夹具抓住,或操作者手动抓住。料带75在制造过程的最后阶段结束后切断。料带75通常是由与外侧导体部61相同的导电金属板形成的一细长带状元件,且可用于以并列多排设置多个外侧导体部61。在如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为方便起见,仅示出一个外侧导体部61。
如图11所示,使带有接合的端子51的绝缘部11朝向外侧导体部61下降,绝缘部11收容于外侧导体部61的内侧部61b内,且绝缘部11结合于外侧导体部61中。此时,绝缘部11的接合凹部13b和接合凸部16b分别与内侧部61b的接合凸部65b和接合凹部66b接合,这阻止了绝缘部11脱离内侧部61b。
最后,外侧导体部61的底板部62的后端和外侧导体用料带75的臂部76的前端之间的连接被切断,且外侧导体部61与外侧导体用料带75分离。通过这种方式,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一端子51、一绝缘部11以及一外侧导体部61组装成的一连接器10。如图11所示,一切断部62c形成于外侧导体部61的底板部62的后端。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一连接器10包括:一端子51,由一导电金属制成;一绝缘部11,结合端子51;以及一外侧导体部61,由结合于绝缘部11的一导电金属构成。绝缘部11包括:右半部11a、左半部11b以及用于连接右半部11a和左半部11b的一连接部11c,在使端子51结合于右半部11a内的状态下,通过弯折连接部11c使左半部11b与右半部11a结合,从而端子51结合于绝缘部11中。端子51包括:一切断部51c,通过从一料带71切断分离端子51形成,以使切断部51c露出在绝缘部11的一凹部13c内。
端子51已结合所述绝缘部11后,由于端子51能从料带71上切断,所以端子51和绝缘部11易于组装且整个组装过程变得更容易控制。由于切断部51c露出在绝缘部11的凹部13c内且不突出到绝缘部11外,所以切断部51c不能与外侧导体部61接触,从而连接器10更可靠。
左半部11b还可通过使其围绕连接部11c旋转而结合于右半部11a。料带71可包括一曲柄部73,曲柄部73弯折成一曲柄形状,且切断部51c可对应于端子51和曲柄部73之间的连接部分。凹部13c可形成在对应于右半部11a和左半部11b处的连接部11c的部分,曲柄部73可穿过凹部13c,且料 带71可设置低于右半部11a和左半部11b的底板12。
此外,绝缘部11可包括在上表面开口的一前方空腔部15和一后方空腔部17,端子51可包括:一对接触部53,露出于前方空腔部15内;一压接部52,可露出于后方空腔部17内;以及一主体部51a,连接接触部53和压接部52。绝缘部11还可包括一避让凹部15a,其可形成用于当左半部11b与右半部11a结合时,避免与端子51的接触部53干涉。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各种变形是可能的,且这些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应用于一线缆连接器。

Claims (5)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一端子,由一导电金属制成;一绝缘部,结合所述端子;以及一外侧导体部,由结合于所述绝缘部的一导电金属构成;
所述绝缘部包括一个半部、另一半部以及用于连接一个半部和所述另一半部的一连接部,在使所述端子结合于所述一个半部内的状态下,通过弯折所述连接部使所述另一半部与所述一个半部结合,从而所述端子结合于所述绝缘部中;以及
所述端子包括:一切断部,通过将所述端子从用于制造过程的一保持元件上切断分离而形成,以使所述切断部露出在所述绝缘部的一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另一半部围绕所述连接部旋转,使所述另一半部与所述一个半部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制造过程的保持元件包括一曲柄部,所述曲柄部弯折成一曲柄形状,且所述切断部对应于所述端子和所述曲柄部之间的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形成于对应所述一个半部和所述另一半部的所述连接部的部分,所述曲柄部穿过所述凹部,且用于制造过程的所述保持元件设置成低于所述一个半部和所述另一半部的底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包括在上表面开口的一前方空腔部以及一后方空腔部,所述端子包括:一对接触部,露出于所述前方空腔部内;一压接部,露出于所述后方空腔部内;以及一主体部,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压接部,
所述绝缘部还包括一避让凹部,所述避让凹部形成为当所述另一半部与所述一个半部结合时,用于避免与所述端子的接触部干涉。
CN201620769264.8U 2015-07-27 2016-07-20 线缆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226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7807 2015-07-27
JP2015147807A JP6664898B2 (ja) 2015-07-27 2015-07-27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22686U true CN206022686U (zh) 2017-03-15

Family

ID=57945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6926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22686U (zh) 2015-07-27 2016-07-20 线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64898B2 (zh)
CN (1) CN2060226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6344B (zh) * 2018-12-21 2022-12-11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具備設有成對壓接片之殼體的同軸纜線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9924B2 (ja) * 2011-05-16 2013-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91422B2 (ja) * 2013-12-03 2017-09-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付き同軸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ネクタ付き同軸ケーブ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6344B (zh) * 2018-12-21 2022-12-11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具備設有成對壓接片之殼體的同軸纜線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7885A (ja) 2017-02-02
JP6664898B2 (ja) 2020-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4058B (zh) 连接器及使用该连接器的电线短路方法
CN101051726B (zh) 端子压接装置和压接端子的方法
US8500489B2 (en) HDMI locking connectors
CN102332662B (zh) 连接器
US511436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loading same
CN107453174B (zh) 连接器组装体及电连接器
CN103296503A (zh) 盖体式绝缘体置换连接器(idc)
CN102025069A (zh) 带盖帽的绝缘位移连接器(idc)
JPH04500743A (ja) 一体的に張力を解放する電気的接続装置
CN112242633B (zh) 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的形成方法及连接结构的电缆
CN106252993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US8100729B2 (en) Cable connector and wiring assembly
US10367275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arrier-equipped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EP2075882A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ead block for rotary connector
CN206022686U (zh) 线缆连接器
US20120149233A1 (en) Terminal 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CN102714366A (zh) 布线件的连接结构
US6428355B1 (en) Coaxial cable assembly
JP2001102712A (ja) コネクタ付きの配線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312557U (zh) 线束
CN109390835B (zh) 一种排线制作方法
CN201319424Y (zh) 电连接器结构
CN106207544A (zh) 外筒端子及具有该外筒端子的连接器
JP2001256846A (ja) 端子付き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治具並び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2001216846A (ja) 端子付きテープ電線、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