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17326U - 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 - Google Patents
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17326U CN205917326U CN201620751795.4U CN201620751795U CN205917326U CN 205917326 U CN205917326 U CN 205917326U CN 201620751795 U CN201620751795 U CN 201620751795U CN 205917326 U CN205917326 U CN 2059173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or
- air
- blast pipe
- titanium sponge
- insulating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And Refinement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包括炉壳、反应器、反应器外围的冷却风道以及置于冷却风道外壁与炉壳之间的耐火保温层,由炉壳通向冷却空间设有进风管,在进风管穿过耐火保温层区间且在管外壁套装绝缘高温管,出风口设在反应器上侧部,通向冷却风道的进风管中心线与反应器相切或以倾斜角与反应器相交,自然通风的冷空气沿反应器的切线方向吹向反应器外表面并形成旋转气流。通过改变通风管的进风角度,提高了反应炉的散热能力,与通风管正对反应器中心的结构相比,应用本实用新型可减少进风管数量,并且可以取消强制通风,达到通过自然通风对反应器进行散热的目的,在提高炉体保温性能的同时还节约风机送风所消耗的电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色金属冶炼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一种海绵钛还原炉的通风管结构。
背景技术
镁热还原法是目前工业生产海绵钛的主要方法,还原过程是海绵钛生产的关键环节,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海绵钛在还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多余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会造成反应区域温度过高,影响海绵钛的钛结构和化学指标。为保证还原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排出,需要对海绵钛还原炉进行通风冷却。冷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到炉膛中,带走反应器外壁的热量,保证还原反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目前海绵钛反应炉在还原反应区域上下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上排是出风口,下排是进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方向采用正对反应器中心的结构,冷空气从进风口进入,通过进风管正面吹在反应器壁上,受热后,上升排出,以此达到对反应器冷却的目的。进风管正对反应器中心的结构通常冷却区域较小,而且不均匀,只能通过增加进风管的数量尽量保证冷却的均匀性,在自然冷却达不到温度控制的要求时,还需要利用风机进行强制冷却。这样不但导致温度不均影响海绵钛产品质量,还会引起通风口数量过多,炉体整体的保温性能降低,电耗增加的问题。采用风机强制通风散热的方式还存在能耗高、风机维修量大、进风量不均匀等问题,无法满足工艺温度稳定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海绵钛还原炉通风冷却效率低、不均匀的问题,避免引起产品质量恶化和能耗过高而提供一种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还原炉进风管的方向,由正对反应器中心吹反应器壁改变为进风管的中心线与反应器相切的角度进行通风冷却,冷空气在反应器表面形成旋转的气流,加大了冷空气与反应器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器热量的交换,保证了反应器壁温度的均匀,增强对反应器的冷却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壳、反应器、反应器外围的冷却风道以及置于冷却风道外壁与炉壳之间的耐火保温层,由炉壳通向冷却风道设有进风管,在进风管穿过耐火保温层区间且在管外壁套装绝缘高温管,出风口设在反应器上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向冷却风道的进风管中心线与反应器相切或以倾斜角与反应器相交,自然通风的冷空气沿反应器的切线方向吹向反应器外表面并形成旋转气流。
所述的进风管设置在炉壳的中部,进风管中心线与反应器相切或相交的倾斜角度为0~15°。
所述的绝缘高温管为陶瓷管,耐火保温层由耐火纤维棉模块组装。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将正对反应器中心吹向反应器改变为进风管的中心线与反应器外壁以相切的角度进行通风冷却,减少了进风口数量,增强还原炉体的整体保温性能,有利于节约海绵钛生产用电;
2、冷空气在反应器表面形成旋转的气流,加大了冷空气与反应器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器热量的交换,保证了反应器壁温度的均匀,取代了风机强制送风,通过自然通风对反应器进行散热,节约大量电耗和风机维修成本;
3、满足还原过程反应器均匀冷却的要求,提高了工艺参数的控制水平及产品的整体质量。
附图说明
附图为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壳;2耐火保温层;3耐高温管;4进风管;5反应器;6冷却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炉壳1、反应器5、反应器外围的冷却风道6以及置于冷却风道外壁与炉壳之间的耐火保温层2,由炉壳1通向冷却风道6设有进风管4,出风口设在反应器5上侧部;在进风管4穿过耐火保温层2区域且在管外壁套装耐高温管3,耐高温管3采用绝缘陶瓷管,耐火保温层2选用耐火纤维棉模块作为夹层保温。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所述的通向冷却风道6的进风管4中心线与反应器5相切,自然通风的冷空气沿着反应器5的切线方向吹向反应器外表面并形成旋转气流。为了达到更好的换热冷却效果,将进风管4设置在炉壳1的中部,进风管中心线与反应器5的相切或者相交的倾斜角度为0~15°。
在海绵钛还原过程进行通风冷却时,打开进风管4,冷空气从进风管4进入沿反应器的切线方向吹向反应器5的外表面对其进行冷却,在反应器5表面形成旋转的气流,加大了冷空气与反应器的接触面积,加速冷空气与反应器5热量的交换,然后冷空气受热后上升、排出。绝缘陶瓷管中的进风管4的中心线与反应器处于相切或相交的角度,与传统的通风管口正对反应器中心不同,冷空气在反应器表面形成旋转的气流,加大了冷空气与反应器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器热量的交换,保证了冷却区域的均匀,增强对反应器的冷却效果,最终达到控制还原反应温度的目的。通过改变通风管的进风角度,极大的提高了反应炉的散热能力,该结构的应用可减少进风管的数量,并且可以取消强制通风,达到通过自然通风对反应器进行散热的目的,提高炉体的保温性能的同时还节约风机送风所消耗的电能。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举例,而非对实施方式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形式的变化或者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3)
1.一种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壳(1)、反应器(5)、反应器外围的冷却风道(6)以及置于冷却风道外壁与炉壳之间的耐火保温层(2),由炉壳(1)通向冷却风道(6)设有进风管(4),在进风管(4)穿过耐火保温层(2)区间且在管外壁套装绝缘高温管(3),出风口设在反应器(5)上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向冷却风道(6)的进风管(4)中心线与反应器(5)相切或以倾斜角与反应器相交,自然通风的冷空气沿反应器的切线方向吹向反应器外表面并形成旋转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管(4)设置在炉壳(1)的中部,进风管中心线与反应器(5)相切或相交的倾斜角度为0~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高温管(3)为陶瓷管,耐火保温层(2)由耐火纤维棉模块组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751795.4U CN205917326U (zh) | 2016-07-08 | 2016-07-08 | 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751795.4U CN205917326U (zh) | 2016-07-08 | 2016-07-08 | 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17326U true CN205917326U (zh) | 2017-02-01 |
Family
ID=57872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751795.4U Active CN205917326U (zh) | 2016-07-08 | 2016-07-08 | 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17326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88494A (zh) * | 2017-12-06 | 2018-05-04 | 洛阳双瑞万基钛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海绵钛生产的强制通风井式电阻炉 |
CN110714129A (zh) * | 2019-12-04 | 2020-01-21 | 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海绵钛还原生产中还原蒸馏炉 |
CN113739564A (zh) * | 2021-07-12 | 2021-12-03 | 冀东水泥璧山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长寿命回转窑 |
-
2016
- 2016-07-08 CN CN201620751795.4U patent/CN20591732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88494A (zh) * | 2017-12-06 | 2018-05-04 | 洛阳双瑞万基钛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海绵钛生产的强制通风井式电阻炉 |
CN110714129A (zh) * | 2019-12-04 | 2020-01-21 | 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海绵钛还原生产中还原蒸馏炉 |
CN113739564A (zh) * | 2021-07-12 | 2021-12-03 | 冀东水泥璧山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长寿命回转窑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917326U (zh) | 海绵钛还原炉通风管结构 | |
CN207797717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铝棒加热炉 | |
CN201122464Y (zh) | 节能环保型漆包机烘炉 | |
CN107254576A (zh) | 退火炉旋流喷射热风循环结构 | |
CN201476539U (zh) | 一种强制冷却式还原蒸馏炉 | |
CN207016494U (zh) | 一种电气可控的高效多晶硅还原炉 | |
CN207062357U (zh) | 一种还原炉通风散热系统 | |
CN200996035Y (zh) | 一种光亮退火炉的风冷装置 | |
CN207962615U (zh) | 提高锅炉热量使用率锅炉蒸汽冷凝回流装置 | |
CN217503983U (zh) | 一种集成式热风炉 | |
CN1963361A (zh) | 联合法生产海绵钛的加热炉 | |
CN206073689U (zh) | 一种新型隧道窑 | |
CN203999686U (zh) | 一种能耗优化的等温正火炉 | |
CN209910410U (zh) | 一种反应炉余热回收再利用系统 | |
CN210826252U (zh) | 淬火炉热能利用系统 | |
CN206828576U (zh) | 退火炉旋流喷射热风循环结构 | |
CN203240889U (zh) | 采用醇基燃料加热的低熔点合金节能环保冶炼炉 | |
CN201188334Y (zh) | 一种新型热风循环漆包机烘炉 | |
CN207468479U (zh) | 一种综合型浮法玻璃退火系统 | |
CN201688712U (zh) | 烤箱烤炉余热回收器 | |
CN207262717U (zh) | 一种翅片管式燃气热风炉 | |
CN206051832U (zh) | 一种提高助燃风温度的预热装置 | |
CN217329875U (zh) | 一种高效发热的取暖炉 | |
CN206563499U (zh) | 多膛炉系统 | |
CN206118092U (zh) | 一种用于微波冶炼炉的保温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