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06231U - 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06231U
CN205906231U CN201620513056.1U CN201620513056U CN205906231U CN 205906231 U CN205906231 U CN 205906231U CN 201620513056 U CN201620513056 U CN 201620513056U CN 205906231 U CN205906231 U CN 205906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rudder face
rudder
support arm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1305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泽洲
赵冬强
黄国宁
陈海
孙晓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Original Assignee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filed Critical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Priority to CN20162051305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06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06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06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用于连接飞机垂尾处内方向舵和外方向舵,包括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连杆;其中,第一支臂与主翼面梁和内舵面分别连接,用于控制内舵面动作;第二支臂与内舵面和外舵面分别连接,用于使外舵面随内舵面动作;连杆连接于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之间,用于传递内舵面对外舵面的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结构结构简单,只需通过设置两个支臂及一个连杆便可形成简单的四连杆机构,就能实现内外舵面随动运动关系的模拟;重量轻,可以为颤振模型提供更多的配重余量,而且功能明确、安装方便、安全可靠,完全能够满足具有内外随动舵面飞机颤振模型的使用需要。

Description

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飞机颤振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背景技术
飞机设计中,为提高舵面效率,采用内外随动舵面。其中,内舵面由作动器主动控制,外舵面通过随动机构,被动跟随内舵面运动。舵面偏转与翼面弯扭模态耦合的颤振形态是飞机颤振模型风洞试验领域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国内尚没有用于具有内外随动舵面飞机颤振模型的舵面随动机构。
因此,对于具有内外随动舵面的飞机,在颤振模型设计时,必须设计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安装容易,且实现内外舵面随动运动关系的舵面随动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用于连接飞机垂尾处内方向舵和外方向舵,包括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连杆;其中,
第一支臂与主翼面梁和内舵面分别连接,用于控制内舵面动作;第二支臂与内舵面和外舵面分别连接,用于使外舵面随内舵面动作;连杆连接于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之间,用于传递内舵面对外舵面的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臂包括内主体、第一支座及第二支座,所述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主翼面梁,第一支座及第二支座均位于主体的另一侧,其中,第一支座与内舵面固定的一个支座铰接,第二支座通过连杆与第二支臂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臂包括外主体、第三支座及第四支座,外主体的一侧与外舵面固定连接,第三支座和第四支座均位于外主体的另一侧,其中, 第三支座与内舵面固定的另一支座铰接,第四支座过连杆与第二支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包括主杆和螺纹筒,主杆两端设有螺纹且两端均连接螺纹筒,通过两端的螺纹筒分别与第二支座和第四支座连接。
进一步地,连杆与第二支座和第四支座的连接形式均为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结构结构简单,只需通过设置两个支臂及一个连杆便可形成简单的四连杆机构,就能实现内外舵面随动运动关系的模拟;重量轻,可以为颤振模型提供更多的配重余量,而且功能明确、安装方便、安全可靠,完全能够满足具有内外随动舵面飞机颤振模型的使用需要。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结构应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原理示意图。
其中,1-第一支臂,2-第二支臂,3-连杆,4-主翼面梁,5-内舵面,6-外舵面,11-内主体,12-第一支座,13-第二支座,21-外主体,22-第三支座,23-第四支座,31-主杆,32-螺纹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型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 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型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可使飞机垂尾处外舵面随内舵面的移动而有规律的移动,其包括第一支臂1,第二支臂2和连杆3;第一支臂1与主翼面梁4和内舵面5分别连接,用于控制内舵面动作,其中,第一支臂1包括内主体11、第一支座12及第二支座13,主体11的一侧固定连接主翼面梁4,第一支座12及第二支座13均位于主体11的另一侧,其中,第一支座12与内舵面固定的一个支座铰接,第二支座13通过连杆3与第二支臂2连接;第二支臂2与内舵面5和外舵面6分别连接,用于使外舵面随内舵面动作,其中,第二支臂2包括外主体21、第三支座22及第四支座23,外主体21的一侧与外舵面6固定连接,第三支座22和第四支座23均位于外主体21的另一侧,其中,第三支座22与内舵面固定的另一支座铰接,第四支座23过连杆3与第二支座13连接;连杆3连接于第一支臂1及第二支臂2之间,用于传递内舵面对外舵面的力,其中,连杆3包括主杆31和螺纹筒32,主杆31两端设有螺纹且两端均连接螺纹筒32,通过两端的螺纹筒32分别与第二支座13和第四支座23连接。另外,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连杆3与第二支座13和第四支座23的连接形式均为铰接。
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初始状态(如图3所示),Q1表示主翼面切面,Q2表示内舵面切面,Q3 表示外舵面切面;PAB表示安装连接于主翼面梁和内舵面的支臂(即第一支臂),QCD表示安装连接于外舵面和内舵面的支臂(即第二支臂),AC表示内舵面,BD表示主杆与螺纹筒(即连杆);在点A处,PAB与安装于AC的支座通过销子铰接,在C点处,QCD与安装于AC的支座通过销子铰接,在B点处,PAB与BD通过销子铰接,在D点处,QCD与BD通过销子铰接;偏转状态(如图4所示),L1表示AC围绕A点偏转时C点的运动轨迹,L2表示BD围绕B点偏转时D点的运动轨迹,L3表示QCD围绕C点偏转时D点的运动轨迹;a表示AC相对初始位置偏转的角度,b表示QCQ相对初始位置偏转的角度。当AC绕端部A转动时,带动QCD移动,由于有BD的限制,使得QCD即随着AC移动又QCD只能绕着C点旋转,实现了规律性的运动,即角度a和角度b有一定的数学关系,便能实现的是外舵面随内舵面而有规律移动,而不是无规律的乱摆。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结构简单,只需通过设置两个支臂及一个连杆即可形成简单连接的四连杆机构,便能实现内外舵面随动运动关系的模拟;且重量轻,可以为颤振模型提供更多的配重余量,而且功能明确、安装方便、安全可靠,完全能够满足具有内外随动舵面飞机颤振模型风洞试验或其他动力学试验研究的需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

1.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用于连接飞机垂尾处内方向舵和外方向舵,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臂(1),第二支臂(2)和连杆(3);其中,
第一支臂(1)与主翼面梁(4)和内舵面(5)分别连接,用于控制内舵面动作;第二支臂(2)与内舵面(5)和外舵面(6)分别连接,用于使外舵面随内舵面动作;连杆(3)连接于第一支臂(1)及第二支臂(2)之间,用于传递内舵面对外舵面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1)包括内主体(11)、第一支座(12)及第二支座(13),所述主体(11)的一侧固定连接主翼面梁(4),第一支座(12)及第二支座(13)均位于主体(11)的另一侧,其中,第一支座(12)与内舵面固定的一个支座铰接,第二支座(13)通过连杆(3)与第二支臂(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臂(2)包括外主体(21)、第三支座(22)及第四支座(23),外主体(21)的一侧与外舵面(6)固定连接,第三支座(22)和第四支座(23)均位于外主体(21)的另一侧,其中,第三支座(22)与内舵面固定的另一支座铰接,第四支座(23)过连杆(3)与第二支座(1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3)包括主杆(31)和螺纹筒(32),主杆(31)两端设有螺纹且两端均连接螺纹筒(32),通过两端的螺纹筒(32)分别与第二支座(13)和第四支座(2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连杆(3)与第二支座(13)和第四支座(23)的连接形式均为铰接。
CN201620513056.1U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Active CN205906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3056.1U CN205906231U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3056.1U CN205906231U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06231U true CN205906231U (zh) 2017-01-25

Family

ID=57814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13056.1U Active CN205906231U (zh) 2016-05-31 2016-05-31 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0623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8392A (zh) * 2020-02-21 2020-07-17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适用于弹性连接结构的模型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12816172A (zh) * 2021-04-19 2021-05-18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舵面偏转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8392A (zh) * 2020-02-21 2020-07-17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适用于弹性连接结构的模型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11428392B (zh) * 2020-02-21 2023-11-28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适用于弹性连接结构的模型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12816172A (zh) * 2021-04-19 2021-05-18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舵面偏转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H12020551665A1 (en) 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CN205906231U (zh) 一种颤振模型舵面随动机构
CN204433041U (zh) 飞行器舵面传动结构
CN204355267U (zh) 一种小型单兵作战飞行器机翼折叠结构
CN103318404B (zh) 一种导弹副翼操纵机构
RU2529588C2 (ru) Механизм навески элемента механизации крыла на основной части крыл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борки и выпуска элемента механизации крыла, имеющее такой механизм
US10301030B2 (en) Movable pylon
US9745058B2 (en) Ornithopter
CN203473238U (zh) 一种导弹副翼操纵机构
CN103569346A (zh) 一种舰载运输类飞机的垂尾结构
CN205311891U (zh) 双倾转抗突风增稳可弯折翼飞行器
CN206278277U (zh) 一种直升机尾部保护装置的收放机构
CN103803057B (zh) 排翼太阳能无人机气动布局结构
CN107499499B (zh) 一种带机械回中功能的飞机作动系统
CN101857084A (zh) 一种伸缩式变形机翼传动机构
CN108674633A (zh) 舵面控制机构和航模
CN204279916U (zh) 一种可调平尾
CN105416570A (zh) 带有动力机构的可倾转水平尾翼
CN102632991A (zh) 无舵面机翼全动飞机
CN104477375A (zh) 一种可调平尾
CN203582314U (zh) 风动单轨吊
CN107776873B (zh) 一种飞机副翼操纵机构
CN210681138U (zh) 一种小型飞机的舵面管梁结构
CN202593851U (zh) 无舵面机翼全动飞机
CN203567926U (zh) 垂直升降低空民用旋翼机机顶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