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90705U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790705U CN205790705U CN201620622375.6U CN201620622375U CN205790705U CN 205790705 U CN205790705 U CN 205790705U CN 201620622375 U CN201620622375 U CN 201620622375U CN 205790705 U CN205790705 U CN 2057907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iece
- shell fragment
- fixing shell
- conductive connecting
- fixed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包括导电连接片及插放座;导电连接片横向设置,导电连接片具有前端面及后端面;插放座包括与导电连接片的上边沿相连接的上端形成为敞口的固定框架及竖向固设于固定框架内的多个卡固弹片,多个卡固弹片相围护,以使形成为用以卡固插头插脚的围合结构。有益效果:所增设的固定框架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在围合结构内插入插头插脚时,多个卡固弹片均始终被限位于固定框架内,使得不会被挤变形而失位,插头插脚插入围合结构内时,插头插脚与多个卡固弹片均有接触,在接触面积大使得接触性良好的同时,也使得能减少电流阻力及使得导电性能好,使得更佳节能,故而,本实用新型使用效果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插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排插,其一般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用以连接火线的带有火线插放座的火线接触弹片、用以连接零线的带有零线插放座的零线接触弹片、用以连接地线的带有地线插放座的地线接触弹片及设置于壳体外的与相应插放座位置相对的插孔。
此种结构的排插,虽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依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相应的接触弹片上所设有的插放座的结构一般均较为简单及不具有很好的卡固弹性,在相应插放座内多次插拔插头插脚后,相应的插放座容易变形移位及容易失去卡固弹性,从而使得其不能很好的卡固所需要插放的插头插脚,使得所插放的插头插脚容易因相应插放座的松动变形等而松脱,另一方面,在其不能很好的卡固所需要插放的插头插脚时,相应的插放座与相应的插头插脚之间必然会存在接触不良现象,使得相应的插头插脚不能很好的接电,如此,则使得接电过程中会造成断电等隐患。
藉此,针对上述现状,对现有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进行改良及优化,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导电连接片及与所述导电连接片一体成型的用以插放插头插脚的插放座;其中,
所述导电连接片横向设置,且所述导电连接片具有前端面及后端面;
所述插放座包括与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上边沿相连接的上端形成为敞口的固定框架及竖向固设于所述固定框架内的与所述固定框架形成为一体的多个卡固弹片,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相围护,以使形成为用以卡固插头插脚的围合结构。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的上端均向内倾斜设置,以使所形成的围合结构的上端口径小于其下端口径,且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的上端均显露于所述固定框架外,并分别向外折叠形成张开的花瓣状。
优选地,所述固定框架成型为横置的U型结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固定片、第二固定片及第三固定片;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片的下边沿与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上边沿相连接形成一体,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的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的宽度均设定为W1。
优选地,所述卡固弹片设有2N个,其中,N为大于1的正整数,每个所述卡固弹片的宽度均设定为W2。
优选地,其中N个卡固弹片的内侧壁的下端依次连接,以使其中N个卡固弹片形成为第一围合部;另外N个卡固弹片的内侧壁的下端依次连接,以使另外N个卡固弹片形成为第二围合部;所述第一围合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围合部的位置相对,以使形成所述围合结构。
优选地,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一围合部的其中N个卡固弹片中,所述第一围合部的其中一侧的卡固弹片的外侧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外侧壁相连接;
形成所述第二围合部的另外N个卡固弹片中,所述第二围合部的其中一侧的卡固弹片的外侧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片的外侧壁相连接;
所述第一围合部的另一侧的卡固弹片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围合部的另一侧的卡固弹片的外侧壁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插放座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插放座均匀的固设于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上边沿。
优选地,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之间的导电连接片的宽度设定为W3;
其中,W3≥2W1+4W2。
优选地,所述导电连接片经前后多次均匀的弯折并成型为方波型结构或近似方波型结构,以使所述导电连接片由多段交错连接的前连接片及后连接片组成;每个所述后连接片的上边沿的中部分别固设有一所述插放座,且每个所述插放座的U型结构的固定框架的开口端分别朝向相应后连接片的正前方。
优选地,任意一前连接片与与其相邻的后连接片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等于W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在具体实施时,因所述插放座包括与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上边沿相连接的上端形成为敞口的固定框架及竖向固设于所述固定框架内的与所述固定框架形成为一体的多个卡固弹片,而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相围护,以使形成为用以卡固插头插脚的围合结构,如此,一方面,在将本实用新型固定于相应排插的壳体上时,所增设的固定框架刚好容置于相应排插的壳体上的插槽内,并通过相应插槽相 围护固定,使得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在多个所述卡固弹片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插入插头插脚时,多个所述卡固弹片不论怎么被挤压,其均始终被限位于所述固定框架内,使得不会被挤变形而失位,另一方面,相应的插头插脚在插入多个所述卡固弹片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时,相应的插头插脚与多个所述卡固弹片均有接触,在接触面积大使得接触性良好的同时,也使得能减少电流阻力及使得导电性能好,使得更佳节能,故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好,使用效果好。
其二、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因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的上端均向内倾斜设置,以使所形成的围合结构的上端口径小于其下端口径,且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的上端均显露于所述固定框架外,并分别向外折叠形成张开的花瓣状,如此,一方面,所形成的围合结构的上端口径小于其下端口径,也使得能增加相应卡固弹片的弹性,在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插入插头插脚时,可使得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的上端在被向外挤压的力度能得到加强,继而使得多个所述卡固弹片均能给予相应插头插脚一很好的反作用力,使得与相应插头插脚之间抵触性能好,另一方面,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的上端分别向外折叠形成张开的花瓣状,也使得便于插头插脚的插入与拔出,故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
其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插放座的固定框架及卡固弹片与所述导电连接片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彼此之间无任何的焊点,使得制作工艺精良,并且,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的宽度均设定为W1,每个所述卡固弹片的宽度均设定为W2,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之间的导电连接片的宽度设定为W3,而W3≥2W1+4W2,如此,即使得满足所述固定框架、卡固弹片及所述导电连接片一体成型的需要,同时,所述导电连接片经前后多次均匀的弯折并成型为方波型结构或近似方波型结构,又使得能大大减小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之间的距离,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紧凑,继而使得能满足在同一排插上布局更多的插头插放位,从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 能达到最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
导电连接片10;
前连接片101;后连接片102;
插放座20;
固定框架201;第一固定片2011;第二固定片2012;第三固定片2013;卡固弹片202;第一围合部2021;第二围合部202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实质。
结合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包括导电连接片10及与所述导电连接片10一体成型的用以插放插头插脚的插放座20;其中,
所述导电连接片10横向设置,且所述导电连接片10具有前端面及后端面;
所述插放座20包括与所述导电连接片10的上边沿相连接的上端形成为 敞口的固定框架201及竖向固设于所述固定框架201内的与所述固定框架201形成为一体的多个卡固弹片202,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相围护,以使形成为用以卡固插头插脚的围合结构。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在具体实施时,一方面,在将本实用新型固定于相应排插的壳体上时,所增设的固定框架201刚好容置于相应排插的壳体上的插槽内,并通过相应插槽相围护固定,使得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在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插入插头插脚时,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不论怎么被挤压,其均始终被限位于所述固定框架201内,使得不会被挤变形而失位。
另一方面,相应的插头插脚在插入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时,相应的插头插脚与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均有接触,在接触面积大使得接触性良好的同时,也使得能减少电流阻力及使得导电性能好,使得更佳节能,故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好,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的,在优选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上端均向内倾斜设置,以使所形成的围合结构的上端口径小于其下端口径,且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上端均显露于所述固定框架201外,并分别向外折叠形成张开的花瓣状。
如此,一方面,所形成的围合结构的上端口径小于其下端口径,也使得能增加相应卡固弹片202的弹性,在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插入插头插脚时,可使得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上端在被向外挤压的力度能得到加强,继而使得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均能给予相应插头插脚一很好的反作用力,使得与相应插头插脚之间抵触性能好。
另一方面,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上端分别向外折叠形成张开的花瓣状结构,也使得便于插头插脚的插入,使得能起到很好的插入导向作用,故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
再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架201成型为横置的U型结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固定片2011、第二固定片2012及第三固定片2013;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片2012的下边沿与所述导电连接片10的上边沿相连接形成一体,所述第一固定片2011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2013的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一固定片2011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2013的宽度均设定为W1。
并且,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卡固弹片202设有2N个,其中,N为大于1的正整数,每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宽度均设定为W2。
换言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卡固弹片202则至少设有四片。
优选的,所述N为2或3,即在优选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卡固弹片202则设为四片或六片。
在具体的技术方案中,其中N个卡固弹片202的内侧壁的下端依次连接,以使其中N个卡固弹片202形成为第一围合部2021;另外N个卡固弹片202的内侧壁的下端依次连接,以使另外N个卡固弹片202形成为第二围合部2022;所述第一围合部2021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围合部2022的位置相对,以使形成所述围合结构。
基于此,形成所述第一围合部2021的其中N个卡固弹片202中,所述第一围合部2021的其中一侧的卡固弹片202的外侧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片2011的外侧壁相连接;
形成所述第二围合部2022的另外N个卡固弹片202中,所述第二围合部2022的其中一侧的卡固弹片202的外侧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片2013的外侧壁相连接;
所述第一围合部2021的另一侧的卡固弹片202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围合部2022的另一侧的卡固弹片202的外侧壁相抵接。
如此,所述第一围合部2021与所述第二围合部2022相围合,即构成为用以插放插头插脚的所述围合结构。
较佳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插放座2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插放座20均匀的固设于所述导电连接片10的上边沿。
并且,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20之间的导电连接片10的宽度设定为W3;
其中,W3≥2W1+4W2。
结合上述所述,可以明确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插放座20的固定框架201及卡固弹片202与所述导电连接片10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彼此之间无任何的焊点,使得制作工艺精良。
并且,因所述第一固定片2011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2013的宽度均设定为W1,每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宽度均设定为W2,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20之间的导电连接片10的宽度设定为W3,而W3≥2W1+4W2,如此,即使得满足所述固定框架201、卡固弹片202及所述导电连接片10一体成型的需要。
需要强调的是,为满足需要,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电连接片10经前后多次均匀的弯折并成型为方波型结构或近似方波型结构,以使所述导电连接片10由多段交错连接的前连接片101及后连接片102组成;每个所述后连接片102的上边沿的中部分别固设有一所述插放座20,且每个所述插放座20的U型结构的固定框架201的开口端分别朝向相应后连接片102的正前方。
如此,所述导电连接片10经前后多次均匀的弯折并成型为方波型结构或近似方波型结构,则使得能大大减小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20之间的距离,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紧凑,继而使得能满足在同一排插上布局更多的插头插放位,从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上述所述的任意一前连接片101与与其相邻的后连接片102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等于W1。
如此,即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加美观,也更佳具有对称性。
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导电连接片10的其中一端或两端则设有接线孔,并且,所述导电连接片10及所述插放座20均优选为铜质材质 制作,且所述卡固弹片202的高度H优选为12mm。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不做一一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在具体实施时,因所述插放座20包括与所述导电连接片10的上边沿相连接的上端形成为敞口的固定框架201及竖向固设于所述固定框架201内的与所述固定框架201形成为一体的多个卡固弹片202,而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相围护,以使形成为用以卡固插头插脚的围合结构,如此,一方面,在将本实用新型固定于相应排插的壳体上时,所增设的固定框架201刚好容置于相应排插的壳体上的插槽内,并通过相应插槽相围护固定,使得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在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插入插头插脚时,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不论怎么被挤压,其均始终被限位于所述固定框架201内,使得不会被挤变形而失位,另一方面,相应的插头插脚在插入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时,相应的插头插脚与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均有接触,在接触面积大使得接触性良好的同时,也使得能减少电流阻力及使得导电性能好,使得更佳节能,故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好,使用效果好。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因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上端均向内倾斜设置,以使所形成的围合结构的上端口径小于其下端口径,且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上端均显露于所述固定框架201外,并分别向外折叠形成张开的花瓣状,如此,一方面,所形成的围合结构的上端口径小于其下端口径,也使得能增加相应卡固弹片202的弹性,在所围成的围合结构内插入插头插脚时,可使得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上端在被向外挤压的力度能得到加强,继而使得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均能给予相应插头插脚一很好的反作用力,使得与相应插头插脚之间抵触性能好,另一方面,多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上端分别向外折叠形成张开的花瓣状,也使得便于插头插脚的插入,使得能起到很好的插入导向作用,故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
再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插放座20的固定框架201及卡固弹片202与所述导电连接片10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彼此之间无任何的焊点,使得制作工艺精良,并且,所述第一固定片2011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2013的宽度均设定为W1,每个所述卡固弹片202的宽度均设定为W2,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20之间的导电连接片10的宽度设定为W3,而W3≥2W1+4W2,如此,即使得满足所述固定框架201、卡固弹片202及所述导电连接片10一体成型的需要,同时,所述导电连接片10经前后多次均匀的弯折并成型为方波型结构或近似方波型结构,又使得能大大减小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20之间的距离,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紧凑,继而使得能满足在同一排插上布局更多的插头插放位,从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简单,易实施,易操作,实用性强,专用性强,制造成本低,在结构的改进及技术的改进中,均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使得本实用新型必然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会非常的受欢迎,能得到有效普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导电连接片及与所述导电连接片一体成型的用以插放插头插脚的插放座;其中,
所述导电连接片横向设置,且所述导电连接片具有前端面及后端面;
所述插放座包括与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上边沿相连接的上端形成为敞口的固定框架及竖向固设于所述固定框架内的与所述固定框架形成为一体的多个卡固弹片,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相围护,以使形成为用以卡固插头插脚的围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的上端均向内倾斜设置,以使所形成的围合结构的上端口径小于其下端口径,且多个所述卡固弹片的上端均显露于所述固定框架外,并分别向外折叠形成张开的花瓣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成型为横置的U型结构,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固定片、第二固定片及第三固定片;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片的下边沿与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上边沿相连接形成一体,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的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宽度与所述第三固定片的宽度均设定为W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弹片设有2N个,其中,N为大于1的正整数,每个所述卡固弹片的宽度均设定为W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其中 N个卡固弹片的内侧壁的下端依次连接,以使其中N个卡固弹片形成为第一围合部;另外N个卡固弹片的内侧壁的下端依次连接,以使另外N个卡固弹片形成为第二围合部;所述第一围合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围合部的位置相对,以使形成所述围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一围合部的其中N个卡固弹片中,所述第一围合部的其中一侧的卡固弹片的外侧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外侧壁相连接;
形成所述第二围合部的另外N个卡固弹片中,所述第二围合部的其中一侧的卡固弹片的外侧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片的外侧壁相连接;
所述第一围合部的另一侧的卡固弹片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围合部的另一侧的卡固弹片的外侧壁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放座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插放座均匀的固设于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上边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所述插放座之间的导电连接片的宽度设定为W3;
其中,W3≥2W1+4W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片经前后多次均匀的弯折并成型为方波型结构或近似方波型结构,以使所述导电连接片由多段交错连接的前连接片及后连接片组成;每个所述后连接片的上边沿的中部分别固设有一所述插放座,且每个所述插放座的U型结构的固定框架的开口端分别朝向相应后连接片的正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前连接片与其相邻的后连接片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等于W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22375.6U CN205790705U (zh) | 2016-06-22 | 2016-06-22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22375.6U CN205790705U (zh) | 2016-06-22 | 2016-06-22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790705U true CN205790705U (zh) | 2016-12-07 |
Family
ID=58129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22375.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90705U (zh) | 2016-06-22 | 2016-06-22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79070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2483A (zh) * | 2016-06-22 | 2016-09-07 |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
2016
- 2016-06-22 CN CN201620622375.6U patent/CN20579070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2483A (zh) * | 2016-06-22 | 2016-09-07 |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WO2017219626A1 (zh) * | 2016-06-22 | 2017-12-28 |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CN105932483B (zh) * | 2016-06-22 | 2018-08-21 |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2234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8797211U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04271328U (zh) | 一种连接器插座 | |
CN109742606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790705U (zh)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
CN105932483A (zh)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
CN205693013U (zh) | 接触性好的智能排插弹片 | |
CN207409695U (zh) | 一种改进的品字尾插内架 | |
CN205211996U (zh) | 转接器及其端子 | |
CN209200212U (zh) | 电连接端子及三相无刷电机 | |
CN106997992A (zh) | 一种USB Type C连接器 | |
CN206727251U (zh) | 一种USB Type C连接器 | |
CN202678570U (zh) | 防水型音频插座连接器 | |
CN206471527U (zh) | 线对板公母对插式连接器 | |
CN20269585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656116U (zh) | 分体式电连接器 | |
CN204376028U (zh) | Idc连接器公头 | |
CN205122885U (zh) | 一种母端子 | |
CN20479338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668587U (zh) | 可增强插拔力的改良型插座连接器 | |
CN206834387U (zh) | 电性接触可靠的电池插座 | |
CN201340935Y (zh) | 微型插头连接器 | |
TWM306726U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3631872U (zh) | 防误插的新型连接器 | |
CN210111094U (zh) | 改良型Tpye-C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