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流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流站。
背景技术
直流输电是以直流电的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目前电力系统中发电和用电主要为交流电,要采用直流输电必须进行换流。送端需要将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称为整流)经过直流输电将电能送往受端,在受端又必须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称为逆变),然后才能送到交流系统去,供用户使用。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变电站称为换流站,换流站中直流场相对于交流场接线复杂、占地较大,直流场的布置往往影响整个换流站建设成本,因此传统换流站采用户外布置,但是由于部分设备制造工艺的限制,电压等级在±800kV以下。对于±1100kV等级以上的直流场,其直流场往往接线更复杂,包含众多设备,无法将±800kV以下的换流站直接移植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换流站,可以应用于高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并且平面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换流站,包括:依次对接的交流开关场、换流变压器、阀厅、以及直流开关场;其中,所述直流开关场包括防护建筑、以及室外场,所述防护建筑内设有极母线、以及与所述极母线对接的高压直流滤波器,所述极母线弯折为拐角型,并且所述高压直流滤波器设于拐角型的凹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母线的输入端、输出端分别设有第一穿墙套管,所述第一穿墙套管穿过所述防护建筑的墙面,所述第一穿墙套管位于所述防护建筑外的长度大于其位于所述防护建筑内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母线的输出端设有输出端隔离开关,所述输 出端隔离开关为双断口隔离开关,并且其中一个断口与所述第一穿墙套管对接、另一个断口与所述高压直流滤波器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母线上设有两个平波电抗器,所述极母线弯折处位于所述平波电抗器与所述隔离开关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建筑内还设有与所述极母线的输入端对接的旁路设备,所述旁路设备设于所述极母线拐角型的凹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母线上的输入端设有输入端隔离开关,所述输入端隔离开关为双断口隔离开关,并且其中一个断口与所述第一穿墙套管对接、另一个断口与所述旁路设备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建筑为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室外场位于两个所述防护建筑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极母线相向弯折,所述高压直流滤波器与所述极母线上输出端所在的一段平行,所述防护建筑为与所述极母线弯折方向一致的拐角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外场设有两个与所述高压直流滤波器对应的低压直流滤波器,所述高压直流滤波器上设有第二穿墙套管,所述第二穿墙套管穿过所述防护建筑的墙面,所述第二穿墙套管位于所述防护建筑外的长度大于其位于所述防护建筑内的长度,所述高压直流滤波器通过所述第二穿墙套管与所述低压直流滤波器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外场还设有与所述低压直流滤波器对接的中性线设备,所述中性线设备位于两个所述低压直流滤波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将电压等级高的极母线、高压直流滤波器设置于防护建筑内,降低对高压设备的耐污要求,减低设备的爬电比距离,可以减低设备的高度,提高抗震能力,降低高压设备的造价,低压设备设置于室外场,降低整个换流站的造价。传统方式是将极母线与高压直流滤波器串联按直线型设置,极母线和高压直流滤波器的两端还需外接线,考虑到高压设备周围需要满足一定的安全距离,整个极母线和高压直流滤波器的占地面积大。本实用新型将极母线弯折为拐角型, 并且高压直流滤波器设于拐角型的凹部,极母线和高压直流滤波器整体更紧凑,减小占地面积,减低换流站的造价。另一方面,高电压等级的有利于极母线与高压直流滤波器设置于室内有利于噪声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流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流站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防护建筑,110、极母线,120、平波电抗器,131、输入端隔离开关,132、输出端隔离开关,140、穿墙套管,150、高压直流滤波器,160、旁路设备,200、室外场,210、低压直流滤波器,220、中性线设备,300、阀厅,400、通风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2所示,换流站包括:依次对接的交流开关场(未在图中示出)、换流变压器(未在图中示出)、阀厅300、以及直流开关场;其中,直流开关场包括防护建筑100、以及室外场200,防护建筑100内设有极母线110、以及与极母线110对接的高压直流滤波器150,极母线110弯折为拐角型,并且高压直流滤波器150设于拐角型的凹部。
将电压等级高的极母线110、高压直流滤波器150设置于防护建筑100内,降低对高压设备的耐污要求,减低设备的爬电比距离,可以减低设备的高度,提高抗震能力,降低高压设备的造价,将低压设备设置于室外场200,降低整个换流站的造价。传统方式是将极母线110与高压直流滤波器150串联按直线型设置,极母线110和高压直流滤波器150的两端还要外接线,考虑到高压设备周围需要满足一定的安全距离,整个极母线110和高压直流滤波器150的占地面积大,本实用新型将极母线110弯折为拐角型,并且高压直流滤波器150设于拐角型的凹部,极母线110和高压直流滤波器150整体更紧凑,减小占地面 积,降低换流站的造价。另一方面,高电压等级的极母线110与高压直流滤波器150设置于室内有利于噪声控制。本实施例为1100kV换流站,高电压等级的1100kV设备设置于防护建筑100内,低电压等级的低于1100kV设备设置于室外区内,降低总的造价。由于高电压等级的设备,外绝缘要求变高,如将高电压等级的设备设置于室外,则其设备高度增加、制造难度大、造价高,采用防护建筑100将高等级设备设置于室内设备高度可以降低20%,且无需考虑污秽、大风等不良条件的影响,可以大幅降低设备投资。
极母线110的输入端、输出端分别设有第一穿墙套管140,第一穿墙套管140穿过防护建筑100的墙面,第一穿墙套管140位于防护建筑100外的长度大于其位于防护建筑100内的长度。由于防护建筑100外对设备的绝缘要求更高,第一穿墙套管140位于防护建筑100外的长度较大,保证其绝缘性能。
极母线110的输出端设有输出端隔离开关132,输出端隔离开关132为双断口隔离开关,并且其中一个断口与第一穿墙套管140对接、另一个断口与高压直流滤波器150对接。相较于传统的采用两个单断口隔离开关,采用双断口隔离开关占地面积更小。
极母线110上设有两个平波电抗器120,极母线110弯折处位于平波电抗器120与隔离开关之间。采用两个平波电抗器120的方案相较于传统的采用三台平波电抗器120的方法,降低防护建筑100的面积,降低造价。
防护建筑100内还设有与极母线110的输入端对接的旁路设备160,旁路设备160设于极母线110拐角型的凹部。安装于防护建筑100内的旁路设备160为1100kV的高电压等级的设备,由于其电压等级较高,设置于防护设备内可以降低其耐污、抗震要求,从而减低造价,低于1100kV的低压旁路设备160则置于室外区,降低防护建筑100的占地和造价。
极母线110上的输入端设有输入端隔离开关131,输入端隔离开关131为双断口隔离开关,并且其中一个断口与第一穿墙套管140对接、另一个断口与旁路设备160对接中性线设备采用双断口隔离开关占地面积更小。
防护建筑100为相对设置的两个,室外场200位于两个防护建筑100之间。方便室外区的设备和防护建筑100内的设备接线。
两个极母线110相向弯折,两个极母线110的输出端指向中间,构成轴对称结构,高压直流滤波器150与极母线110上输出端所在的一段平行,防护建筑100为与极母线110弯折方向一致的拐角型,尽量减小防护建筑100的占地面积。
室外场200设有两个与高压直流滤波器150对应的低压直流滤波器210,高压直流滤波器150上设有第二穿墙套管,第二穿墙套管穿过防护建筑100的墙面,第二穿墙套管位于防护建筑100外的长度大于其位于防护建筑100内的长度,高压直流滤波器150通过第二穿墙套管与低压直流滤波器210对接。本实施例中高压直流滤波器150的电压为1100kV,低压直流滤波器210的电压小于1100kV。室外场200还设有与低压直流滤波器210对接的中性线设备220,中性线设备230位于两个低压直流滤波器210之间,方便接线。
防护建筑100的墙面与极母线110、高压直流滤波器150、极母线110上的设备之间设置环形安装道路、环形检修道路。为了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和降低电磁干扰,防护建筑100内采用微正压环境,防止污染物进入;并且墙面敷设金属屏蔽网,并对通往二次设备室的电缆沟和竖井在出口侧采用具备电磁屏蔽功能的防火封堵,防护建筑100内做硬化地坪。通风设备400间紧贴直流场,放在防护建筑100外部。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