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41651U - 冷暖型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冷暖型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41651U
CN205641651U CN201620391172.0U CN201620391172U CN205641651U CN 205641651 U CN205641651 U CN 205641651U CN 201620391172 U CN201620391172 U CN 201620391172U CN 205641651 U CN205641651 U CN 2056416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erture
cylinder
valve port
heating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911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湍顺
李金波
戚文端
杨亚新
陈明瑜
任超
孙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911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41651U/zh
Priority to PCT/CN2016/087932 priority patent/WO201718551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416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416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暖型空调器,包括:双缸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冷媒散热器,第一气缸的吸气口与第一储液器连通,第二气缸和第一气缸的排气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换向组件包括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第四阀口与第一储液器相连;气液分离器包括气体出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气体出口与第二气缸相连,第一接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第二接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二节流元件。冷媒散热器串联在气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冷暖型空调器,有效提高空调器能效。

Description

冷暖型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暖型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空调制冷系统没有对节流后并进入蒸发器前的气态制冷剂进行优化循环设计,导致气态制冷剂影响蒸发器换热性能,并且增加压缩机压缩功耗,从而影响到空调器能效水平。喷气增焓和双级压缩技术可以提高空调系统在低温和超低温下的制热能力水平,但对于空调经常使用的制冷工况,能效提升非常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冷暖型空调器,可以有效提高空调器能效,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包括:双缸压缩机,所述双缸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一储液器,所述壳体上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分别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储液器设在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气缸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一储液器连通,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储液器相连;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气体出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二节流元件;用于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冷媒散热器,所述冷媒散热器串联在所述气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双缸压缩机,可以有效提高空调器能效,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同时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压缩机压缩功耗,进一步提高空调器能力及能效,又通过设置冷媒散热器,可以对电控元件进行有效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容积的取值范围为100mL-500mL。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暖型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冷媒散热器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冷媒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控制阀并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缸压缩机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外的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串联在所述气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储液器的容积大于第二储液器的容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缸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制冷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制热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冷暖型空调器100、
双缸压缩机1、壳体10、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第一储液器13、第二储液器14、排气口15、
换向组件2、第一阀口D、第二阀口C、第三阀口E、第四阀口S、
室外换热器3、室内换热器4、
气液分离器5、气体出口m、第一接口f、第二接口g、
第一节流元件6、第二节流元件7、
第一控制阀8、冷媒散热器9、
第二控制阀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100,其中冷暖型空调器100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100,包括:双缸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外换热器3和室内换热器4、气液分离器5、第一节流元件6、第二节流元件7和冷媒散热器9。其中双缸压缩机1包括壳体10、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和第一储液器13,壳体10上设有排气口15,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分别设在壳体10内,第一储液器13设在壳体10外,第一气缸11的吸气口与第一储液器13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进行独立压缩过程,从第一气缸11排出的压缩后的冷媒和从第二气缸12排出的压缩后的冷媒分别排入到壳体10内然后从排气口15排出。
第二气缸12和第一气缸11的排气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进一步地,第二气缸12和第一气缸11的排气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9%,优选地,第二气缸12和第一气缸11的排气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4%~9%。例如第二气缸12和第一气缸11的排气容积比值可以为4%、5%、8%或8.5%等参数。
换向组件2包括第一阀口D至第四阀口S,第一阀口D与第二阀口C和第三阀口E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四阀口S与第二阀口C和所述第三阀口E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一阀口D与排气口15相连,第四阀口S与第一储液器13相连。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C相连,室内换热器4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E相连。具体地,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第一阀口D与第二阀口C连通且第三阀口E与第四阀口S连通,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热时,第一阀口D与第三阀口E连通且第二阀口C与第四阀口S连通。优选地,换向组件2为四通阀。
气液分离器5包括气体出口m、第一接口f和第二接口g,气体出口m与第二气缸12的吸气口相连,第一接口f与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第二接口g与室内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一接口f和室外换热器3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6,第二接口g和室内换热器4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二节流元件7。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6为电子膨胀阀,第二节流元件7为电子膨胀阀,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节流元件6和第二节流元件7均还可以是其他开度可调的元件例如热力膨胀阀。
冷媒散热器9用于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冷媒散热器9串联在气体出口m和第二气缸12的吸气口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冷媒散热器9的结构可以为多种多样只要可以流通冷媒即可,例如冷媒散热器9可以包括蜿蜒延伸的金属管。
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从双缸压缩机1的排气口15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第一阀口D和第二阀口C排入到室外换热器3中进行冷凝散热,从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6的一级节流降压后从第一接口f排入到气液分离器5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中间压力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m排入冷媒散热器9内以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目的,从冷媒散热器9排出的冷媒排入到第二气缸12内进行压缩。
从气液分离器5的第二接口g排出的中间压力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7的二级节流降压后排入到室内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以降低室内环境温度,从室内换热器4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三阀口E和第四阀口S排入到第一储液器13中,从第一储液器13排出的冷媒排入到第一气缸11内进行压缩。
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热时,从双缸压缩机1的排气口15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第一阀口D和第三阀口E排入到室内换热器4中进行冷凝散热以升高室内环境温度,从室内换热器4排出的高压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7的一级节流降压后从第二接口g排入到气液分离器5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中间压力气态冷媒从气体出口m排入冷媒散热器9内以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目的,从冷媒散热器9排出的冷媒排入到第二气缸12内进行压缩。
从气液分离器5的第一接口f排出的中间压力液态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6的二级节流降压后排入到室外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从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二阀口C和第四阀口S排入到第一储液器13中,从第一储液器13排出的冷媒排入到第一气缸11内进行压缩。
由此分析可知,在冷暖型空调器100运行时,不同压力状态的冷媒分别进入到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内,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独立完成压缩过程,从第一气缸11排出的压缩后的冷媒和从第二气缸12排出的压缩后的冷媒排到壳体10内混合后从排气口15排出,同时由于第二气缸12和第一气缸11的排气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流量较少且压力状态较高的冷媒排入到排气容积较小的第二气缸12内进行压缩,从而可以提高能效,节能减排。
同时通过在室外换热器3和室内换热器4之间设有气液分离器5,从而气液分离器5将一部分气态冷媒分离出来后排回到第二气缸12内进行压缩,由此降低了制冷时流入到室内换热器4的冷媒中的气体含量且降低了制热时流入到室外换热器3的冷媒中的气体含量,减少了气态冷媒对作为蒸发器的室内换热器4或者室外换热器3的换热性能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压缩机压缩功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100,通过设置上述双缸压缩机1,可以有效提高空调器能效,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同时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5,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压缩机压缩功耗,进一步提高空调器能力及能效,又由于设置冷媒散热器9,可以对电控元件进行有效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5的容积的取值范围为100mL-500mL。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双缸压缩机1还包括设在壳体10外的第二储液器14,第二储液器14串联在气体出口m和第二气缸12的吸气口之间。从而通过设置有第二储液器14,可以对从气液分离器5的气体出口m排出的冷媒进行进一步气液分离,可以进一步避免液体冷媒回到第二气缸12内,从而避免双缸压缩机1发生液击现象,提高双缸压缩机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一储液器13的容积大于第二储液器14的容积。从而在保证第二气缸12的压缩量的前提下,通过使得第二储液器14的容积较小,可以降低成本。优选地,第二储液器14的容积不大于第一储液器13容积的二分之一。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暖型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20,第一控制阀8与冷媒散热器9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第一控制阀8和冷媒散热器9与第二控制阀20并联连接。具体地,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9可以分别为电磁阀。
当需要利用冷媒散热器9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时,打开第一控制阀8并关闭第二控制阀20,从气液分离器5的气体出口m排出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一控制阀8排入到冷媒散热器9内以与电控元件换热。当不需要利用冷媒散热器9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时,关闭第一控制阀8且打开第二控制阀20,从气液分离器5的气体出口m排出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二控制阀20直接排入到第二气缸12内进行压缩,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采用冷媒散热器9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提高了冷暖型空调器100的自动化程度。
同时在气液分离器5内的液体冷媒超出安全液位时,通过关闭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20可以避免液态冷媒进入到第二气缸12中,从而可以避免双缸压缩机1发生液击,延长双缸压缩机1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可以在在气液分离器5上设置液位传感器,通过液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20关闭。
实用新型人将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设定额定制冷量为3.5kw,将第二气缸和第一气缸的排气容积比值设定为7.6%)在不同工况下的能效与现有的冷暖型空调器在相同的工况下的能效进行比较,得到如下数据:
由此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相对于现有的冷暖型压缩机,各工况能效及全年能效APF均有明显的提升。
同时实用新型人将不同额定制冷量和不同排气容积比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与现有的相同工况下的冷暖型空调器进行比较,发现能效均有提升,例如实用新型人经过试验发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设定额定制冷量为2.6kw,将第二气缸和第一气缸的排气容积比值设定为9.2%)与现有的相同工况下的冷暖型空调器相比,能效提升了7.3%。
下面参考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冷暖型空调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冷暖型空调器运行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中位于上游的节流元件为一级节流元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中位于下游的节流元件为二级节流元件,换言之,在制冷时,第一节流元件为一级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为二级节流元件。在制热时,第二节流元件为一级节流元件,第一节流元件为二级节流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根据对第一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调整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然后根据对第二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调整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一级节流元件的设定开度小于二级节流元件的设定开度,第一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与第二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不同。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与第二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不同指的是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不能同时采用同一状态参数进行调节控制,换言之,用于调节一级节流元件的所需的相关参数和用于调节二级节流元件的所需的相关参数不同。
其中第一检测对象包括室外环境温度、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排气口的排气温度、排气口的排气压力、从气体出口排出的冷媒的中间压力、从气体出口排出的冷媒的中间温度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检测对象包括室外环境温度、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排气口的排气温度、排气口的排气压力、从气体出口排出的冷媒的中间压力、从气体出口排出的冷媒的中间温度中的至少一个。
也就是说,如图6和图7所示,无论制冷或者制热,在冷暖型空调器运行时,均采集处理控制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所需的参数,然后根据得到的参数都是先调节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直至设定开度,然后再调节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直至设定开度,当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均调节至设定开度时,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小于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采集处理控制一级节流元件所需的参数和采集处理控制二级节流元件所需的参数的步骤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先后进行。
当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和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均满足条件后,可以在运行n秒后,重新检测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调整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如此重复。当然重复条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接收到用户的操作指令后,重新检测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调整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换言之,在制冷或者制热时,在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均满足条件后,可以在运行n秒或者在接收到用户的操作信号后,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的相关参数重新检测判断,然后根据判定结果调整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如此重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先调节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然后再调节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从而使得系统的能效达到最优。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几个具体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实施例1: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均为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根据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的设定开度,然后根据设定开度调整对应的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
可以理解的是,计算公式预先设在冷暖型空调器的电控元件内,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限定。
具体地,制冷时,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LA_cool_1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cool_1=a1·F+b1T4+c1,当计算的开度LA_cool_1大于采集的第一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到计算开度;反之关小。
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LA_cool_2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cool_2=a2·F+b2T4+c2,当计算的开度LA_cool_2大于采集的第二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到计算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a1≤20,0≤b1≤20,-50≤c1≤100;0≤a2≤30,0≤b2≤30,-50≤c2≤150控制系数a、b、c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制热时,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LA_heat_1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heat_1=x1·F+y1T4+z1,当计算的开度LA_heat_1大于采集的第二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至计算开度;反之关小。
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LA_heat_2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heat_2=x2·F+y2T4+z2,当计算的开度LA_heat_2大于采集的第一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到计算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x1≤15,0≤y1≤15,-50≤z1≤100;0≤x2≤25,0≤y2≤25,-50≤z2≤150控制系数x、y、z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例如在制冷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35℃,压缩机运行频率为58Hz,设定a1=1,b1=1.6,c1=6;a2=1.5,b2=1.6,c2=17。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应该为120,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20;然后计算出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为160,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60。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在制热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7℃,压缩机运行频率为72Hz,设定x1=2.0,y1=3.0,z1=22.0;x2=1,y2=3.0,z2=7.0。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应该为187,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87;然后计算出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为100,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00。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一级节流元件的设定开度,然后根据设定开度调整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
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率F和排气压力;或者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率F和排气温度,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然后根据实际检测到的排气压力或者排气温度调整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检测到的排气压力或者排气温度达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
具体地,制冷时,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LA_cool_1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cool_1=a1·F+b1T4+c1,当计算的开度LA_cool_1大于采集的第一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到计算开度;反之关小。
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温度时,排气温度TP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TP_cool=a2·F+b2T4+c2,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压力时,排气压力P排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P排_cool=a3·F+b3T4+c3,当采集到的排气温度或者排气压力大于计算的设定排气温度或者设定排气压力时,开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a1≤20,0≤b1≤20,-50≤c1≤100,0≤a2≤30,0≤b2≤30,-50≤c2≤150,0≤a3≤30,0≤b3≤30,-50≤c3≤150。控制系数a、b、c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制热时,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LA_heat_1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heat_1=x1·F+y1T4+z1,当计算的开度LA_heat_1大于采集的第二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计算开度;反之关小。
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温度时,排气温度TP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TP_heat=x2·F+y2T4+z2,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压力时,排气压力P排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P排_heat=x3·F+y3T4+z3,当采集到的排气温度或者排气压力大于计算的设定排气温度或者设定排气压力时,开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x1≤15,0≤y1≤15,-50≤z1≤100,0≤x2≤25,0≤y2≤25,-50≤z2≤150,0≤x3≤25,0≤y3≤25,-50≤z3≤150。控制系数x、y、z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例如在制冷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35℃,压缩机运行频率为58Hz,设定a1=1,b1=1.6,c1=6;a2=0.5,b2=0.4,c2=31;a3=0.25,b3=0.2,c2=3.9。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应该为120,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20,然后系统根据采用到的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二节流元件对应的排气温度TP_cool为74℃或者排气压力P排_cool为2.54MPa,这时根据检测到的排气温度TP或者排气压力P排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检测到的排气温度大于74℃(或者检测到的排气压力P排大于2.54Mpa)时,逐步加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制热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7℃时,压缩机运行频率为72Hz,设定x1=2.0,y1=3.0,z1=22.0;x2=0.5,y2=0.4,z2=30;x3=0.25,y3=0.2,z3=5。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应该为187,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87,然后系统根据采用到的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一节流元件对应的排气温度TP_heat为68.8℃,排气压力P排_heat为2.44MPa。这时根据检测到的排气温度TP或者排气压力P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检测到的排气温度大于68.8℃(或者检测到的排气压力P排大于2.44Mpa)时,逐步加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反之逐渐减小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实施例3:
在该实施例中,预设多个室外温度区间,每个室外温度区间对应不同的节流元件的开度,第一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根据实际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4所在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开度值调整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
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率F和排气压力;或者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率F和排气温度,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然后根据实际检测到排气压力或者排气温度调整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检测到排气压力或排气温度达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
具体地,制冷时,不同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T4 开度
10≤T4<20 100
20≤T4<30 110
30≤T4<40 120
40≤T4<50 150
50≤T4<60 180
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温度时,排气温度TP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TP_cool=a1·F+b1T4+c1,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压力时,排气压力P排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P排_cool=a2·F+b2T4+c2,当采集到的排气温度或者排气压力大于计算的设定排气温度或者设定排气压力时,开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a1≤20,0≤b1≤20,-50≤c1≤100,0≤a2≤30,0≤b2≤30,-50≤c2≤150。控制系数a、b、c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制热时,不同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T4 开度
10≤T4<20 160
5≤T4<10 180
-5≤T4<5 200
-10≤T4<-5 250
-15≤T4<-10 300
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温度时,排气温度TP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TP_heat=x1·F+y1T4+z1,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压力时,排气压力P排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P排_heat=x2·F+y2T4+z2,当采集到的排气温度或者排气压力大于计算的设定排气温度或者设定排气压力时,开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x1≤25,0≤y1≤25,-50≤z1≤150,0≤x2≤25,0≤y2≤25,-50≤z2≤150。控制系数x、y、z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例如,制冷时检测室外环境温度为35℃,压缩机运行频率为58Hz,设定a1=0.5,b1=0.4,c1=31;a2=0.25,b2=0.2,c2=3.9。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室外环境温度T4,得出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应该为120,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20;然后系统根据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二节流元件对应的排气温度TP_cool为74℃或者排气压力P排_cool为2.54MPa,这时根据检测到的排气温度TP或者排气压力P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例如当检测到的排气温度大于74℃(或者检测到的排气压力P排大于2.54Mpa)时,逐步加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制热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7℃,压缩机运行频率为72Hz,设定x1=0.5,y1=0.4,z1=30;x2=0.25,y2=2,z2=5。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4,得出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应该为180,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80;然后系统根据采用到的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一节流元件对应的排气温度TP_heat为68.8℃,排气压力P排_heat为3.7MPa。这时根据检测到的排气温度TP或者排气压力P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检测到的排气温度大于68.8℃(或者检测到的排气压力P排大于3.7Mpa)时,逐步加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反之逐渐减小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实施例4:
在该实施例中,预设中间温度或者中间压力,第一检测对象为中间压力或者中间温度,根据实际检测到的中间压力或者中间温度调整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检测到的中间压力或者中间温度达到预设中间压力或者预设中间温度。
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率F和排气压力;或者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率F和排气温度,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然后根据实际检测到排气压力或者排气温度调整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检测到的排气压力或排气温度达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
具体地,制冷时,预设的中间温度的取值区间可以为20℃-35℃,预设的中间压力的取值区间可以为0.8MPa-2.0MPa。当检测到中间压力或者中间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开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
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温度时,排气温度TP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TP_cool=a1·F+b1T4+c1,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压力时,排气压力P排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P排_cool=a2·F+b2T4+c2,当采集到的排气温度或者排气压力大于计算的设定排气温度或者设定排气压力时,开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a1≤20,0≤b1≤20,-50≤c1≤100,0≤a2≤30,0≤b2≤30,-50≤c2≤150。控制系数a、b、c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制热时,预设的中间温度的取值区间可以为20℃-30℃,预设的中间压力的取值区间可以为1.0MPa-2.5MPa。当检测到中间压力或者中间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开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
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温度时,排气温度TP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TP_heat=x1·F+y1T4+z1,当第二检测对象包括排气压力时,排气压力P排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P排_heat=x2·F+y2T4+z2,当采集到的排气温度或者排气压力大于计算的设定排气温度或者设定排气压力时,开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x1≤25,0≤y1≤25,-50≤z1≤150,0≤x2≤25,0≤y2≤25,-50≤z2≤150。控制系数x、y、z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例如制冷时,设定中间温度为26℃或者设定中间压力1.65MPa,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35℃,压缩机运行频率为58Hz,设定a1=0.5,b1=0.4,c1=31;a2=0.25,b2=0.2,c2=3.9。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中间温度或者中间压力值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当采集到的中间温度大于26℃或者采集到的中间压力大于1.65MPa时,逐步关小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反之调小开度。然后系统根据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二节流元件对应的排气温度TP_cool为74℃或者排气压力P排_cool为2.54MPa,这时根据检测到的排气温度TP或者排气压力P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检测到排气温度大于74℃(或者检测到的压力P排大于2.54Mpa)时,逐步加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制热时,设定中间温度为26℃,中间压力1.6MPa,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7℃,压缩机运行频率为72Hz,设定x1=0.5,y1=0.4,z1=30;x2=0.25,y2=2,z2=5。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中间温度或者中间压力值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当采集到的中间温度大于26℃或者采集到的中间压力大于1.6MPa时,逐步加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反之调小开度。然后系统根据检测到的频率和T4值,计算出第一节流元件对应的排气温度TP_heat为68.8℃,排气压力P排_heat为3.7MPa。这时根据检测到的排气温度TP或者排气压力P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检测到的排气温度大于68.8℃(或者检测到的排气压力P排大于3.7Mpa)时,逐步加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反之逐渐减小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实施例5:
在该实施例中,预设中间温度或者中间压力,第一检测对象为中间压力或者中间温度,根据实际检测到的中间压力或者中间温度调整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以使得检测到的中间压力或者中间温度达到预设中间压力或者预设中间温度;
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二级节流元件的设定开度,然后根据设定开度调整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
具体地,制冷时预设的中间温度的取值区间可以为20℃-35℃,预设的中间压力的取值区间可以为0.8MPa-1.5MPa。当检测到中间压力或者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开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
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LA_cool_2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cool_2=a2·F+b2T4+c2,当计算的开度LA_cool_2大于采集的第二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到计算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a2≤30,0≤b2≤30,-50≤c2≤150,控制系数a、b、c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制热时,预设的中间温度的取值区间可以为20℃-30℃,预设的中间压力的取值区间可以为1.0MPa-2.5MPa。当检测到中间压力或者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开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反之关小。
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LA_heat_2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heat_2=x2·F+y2T4+z2,当计算的开度LA_heat_2大于采集的第一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一节流元件的的开度增大到计算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x2≤25,0≤y2≤25,-50≤z2≤150,控制系数x、y、z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例如制冷时,设定中间温度为26℃或者设定中间压力1.65MPa,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35℃,压缩机运行频率为58Hz,设定a2=1.5,b2=1.6,c2=17。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中间温度或者中间压力值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当采集到的中间温度大于26℃或者采集到的中间压力大于1.65MPa时,逐步关小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反之调小开度。然后系统根据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运行频率计算出第二节流元件的设定开度为160,然后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160。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制热时,设定中间温度为26℃,中间压力1.6MPa,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7℃,压缩机运行频率为72Hz,设定x2=1,y2=3.0,z2=7.0。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中间温度或者中间压力值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检测到的中间温度大于26℃或者检测到的中间压力大于1.6MPa时,逐步加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按每次调节4步动作)。反之调小开度。然后计算得出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为100,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100。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实施例6:
在该实施例中,预设多个室外温度区间,每个室外温度区间对应不同的节流元件的开度,第一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根据实际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4所在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开度值调整一级节流元件的开度。
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二级节流元件的设定开度,然后根据设定开度调整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
具体地,制冷时,不同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T4 开度
10≤T4<20 100
20≤T4<30 110
30≤T4<40 120
40≤T4<50 150
50≤T4<60 180
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LA_cool_2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cool_2=a2·F+b2T4+c2,当计算的开度LA_cool_2大于采集的第二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到计算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a2≤30,0≤b2≤30,-50≤c2≤150,控制系数a、b、c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制热时,不同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T4 开度
10≤T4<20 160
5≤T4<10 180
-5≤T4<5 200
-10≤T4<-5 250
-15≤T4<-10 300
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LA_heat_2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为:LA_heat_2=x2·F+y2T4+z2,当计算的开度LA_heat_2大于采集的第一节流元件的实际开度时,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增大到计算开度;反之关小。其中,0≤x2≤25,0≤y2≤25,-50≤z2≤150,控制系数x、y、z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开度无影响。
例如,制冷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35℃,压缩机运行频率为58Hz,设定a2=1.5,b2=1.6,c2=17。首先,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室外环境温度T4,得出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应该为120,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20。然后系统根据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运行频率计算出第二节流元件的设定开度为160,然后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160。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制热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7℃,压缩机运行频率为72Hz,设定x2=1,y2=3.0,z2=7.0。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4,得出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应该为180,调整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到180;然后计算得出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为100,调整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100。维持两个节流元件的开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对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按照这种调整方式,空调整机能效比目前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器,能效高6.5%。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六个实施例只是给出的具体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不限于上述六种,例如可以将六种示例中的一级节流元件和二级节流元件的开度的调节方式进行随机组合;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的压缩机运行频率也可以由实际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得出,例如预设多个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多个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对应不同的压缩机运行频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冷暖型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双缸压缩机,所述双缸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一储液器,所述壳体上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分别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储液器设在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气缸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一储液器连通,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储液器相连;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气体出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有开度可调的第二节流元件;
用于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冷媒散热器,所述冷媒散热器串联在所述气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型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型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容积的取值范围为100mL-500m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型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冷媒散热器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冷媒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控制阀并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暖型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缸压缩机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外的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串联在所述气体出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暖型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器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储液器的容积。
CN201620391172.0U 2016-04-29 2016-04-29 冷暖型空调器 Active CN2056416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91172.0U CN205641651U (zh) 2016-04-29 2016-04-29 冷暖型空调器
PCT/CN2016/087932 WO2017185513A1 (zh) 2016-04-29 2016-06-30 冷暖型空调器、单冷型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91172.0U CN205641651U (zh) 2016-04-29 2016-04-29 冷暖型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41651U true CN205641651U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49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91172.0U Active CN205641651U (zh) 2016-04-29 2016-04-29 冷暖型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416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7423A (zh) * 2016-04-29 2016-07-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7423A (zh) * 2016-04-29 2016-07-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37423B (zh) * 2016-04-29 2019-07-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37423B (zh)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00390A (zh)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28147A (zh)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83313B (zh) 单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980069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105783324B (zh)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641257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105783310B (zh)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641256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5641639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5641645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205641651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5641646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5641630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105783311B (zh) 单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37425B (zh) 单冷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5641634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205641208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105758039B (zh) 单冷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641640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105783323B (zh) 冷暖型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641633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105928146B (zh) 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5641660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5641641U (zh) 冷暖型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