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23557U -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23557U
CN205623557U CN201620384718.XU CN201620384718U CN205623557U CN 205623557 U CN205623557 U CN 205623557U CN 201620384718 U CN201620384718 U CN 201620384718U CN 205623557 U CN205623557 U CN 2056235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crab
pond
meters
eriocheir sinen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847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明
王桂民
张金彪
魏广魏
翁烨亮
庄亭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City Jintan District Aquatic Technology Guide Station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City Jintan District Aquatic Technology Guide St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City Jintan District Aquatic Technology Guide Station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City Jintan District Aquatic Technology Guide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16203847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235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235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235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采用这种蟹稻共生种养池能够实现河蟹和高杆水稻的共生共养,在炎热夏季能使蟹稻共生种养池中水温控制在28℃以下,保证河蟹在夏季能正常摄食、蜕壳,高杆水稻之间既通风透气,又能获足够的光照,寄生在稻杆上的虫害能成为河蟹和野杂鱼等水生动物的饵料,无需使用农药,河蟹和野杂鱼等水生动物排泄出的粪便作为高杆稻的有机肥,使蟹稻共生种养池内实现良性生态平衡,能使农民同时获得较高产量的有机优质稻谷和高产、大规格的河蟹,提高蟹池综合产出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蟹、水稻共生养殖技术,尤其涉及蟹稻共生种养殖过程降低高温季节蟹池水体温度的技术范畴。
【背景技术】
河蟹属于变温动物,机体缺少体温调节机能,水温的变化对河蟹的生长有直接影响,决定了成蟹的产量和规格,是影响河蟹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6-9月份是江苏南方河蟹生长旺季,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体是河蟹生活的必备环境,而水温又是影响河蟹生长的关键因素。大家知道:河蟹的生长最佳适宜为20-28℃。当养殖池中的水温连续在30℃以上时河蟹几乎处于休眠状态,不摄食、不蜕壳、不生长,体重不增反降。通常江苏南方6-9月份的气温都高于25℃,池塘水体内的天然饵料最丰富,最适宜河蟹的生长,同时该阶段是河蟹上市前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和规格的关键时期,而此阶段河蟹能否正常生长不仅直接影响到河蟹上市的规格和产量,而且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高温季节,如何降低池塘水体温度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
近年来,为了提高蟹池养殖的综合效益,人们大胆地将河蟹养殖与水稻种植进行有机结合,开展了蟹稻共生的种植和养殖配套试验,力争获得稻田养蟹或蟹池种稻的成功,从而实现一地两用,达到水稻和河蟹的双丰收,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
现有的稻田养蟹模式是在满足普通水稻生长所需水位的基础上,通过适当提高稻田的水位为河蟹生长提供生存水域条件,虽然在稻田的四周开设了存水 环沟,但整个稻田中的水体容积仍然偏小,水位较浅。在高温季节,稻田内的水体温度较高,水体表层和底层的水温相差不大,降温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河蟹的死亡率很高。由于普通水稻种植密度大,造成稻田内水体光照不足,不利于河蟹的生长,也限制河蟹的活动空间,相互交织的水稻茎杆还会导致河蟹在爬行过程中造成残肢损伤,影响河蟹正常生长,很容易导致河蟹养成规格偏小,因此,稻田养蟹模式的经济效益不能达到人们的预期。实践证明,现有的稻田养蟹模式不具备推广应用前景,因此稻田养蟹模式已逐步被人们淘汰。
申请人作为基层水产养殖的技术研究和技术辅导部门,一直致力本项目的研究和试验,通过三年的重复试验和验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它能有效解决稻田养蟹在高温季节的通风、光照、溶氧和水温控制难题,实现水稻和河蟹的双赢,农民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比单一池塘养蟹和水田种稻的经济都高出50%~60%,得到试验户的高度认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采用这种蟹稻共生种养池能够实现河蟹和高杆水稻的共生共养一地二用,能理想地解决水稻田的水温调节难题,在炎热夏季能使蟹稻共生种养池中水温控制在28℃以下,保证河蟹在夏季能正常摄食、蜕壳,高杆水稻之间既通风透气,又能获足够的光照,寄生在稻杆上的虫害能成为河蟹和野杂鱼等水生动物的饵料,无需使用农药,河蟹和野杂鱼等水生动物排泄出的粪便作为高杆稻的有机肥,使蟹稻共生种养池内实现良性生态平衡,能使农民同时获得较高产量的有机优质稻谷和高产、大规格的河蟹,它借助高杆稻来缩小蟹池水面的光热吸收面积,降低表层水温,并结合水草种植、水位调控进一步降低底层水温,同时能够减少成本投入,提高蟹池综合产出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其特征是:它包括塘埂、池边区、河蟹栖息环沟、水稻种植区、高杆稻、浮动框、隔离围网、微孔增氧实施、水草和漂浮水生植物,稻蟹共生种养池为长方形,按东西走向分布,水稻种植区的池底平整,塘埂的双面坡比1:2.5,池深的最小深度大于等于1.5米,即塘埂的高度能保证稻蟹共生种养池的有效蓄水深度达1.5米,所述河蟹栖息环沟3的宽度5-8米、深度0.5-0.6米,河蟹栖息环沟距塘埂的距离为1-2米,即池边区的宽度为1-2米,在河蟹栖息环沟的底部设有微孔增氧实施,高杆稻均匀地栽插在水稻种植区内,高杆稻的栽插行距和株距均为80~100厘米,在每株高杆稻都套有一个浮动框,在浮动框内并放有漂浮水生植物,在水稻种植区靠近河蟹栖息环沟的周边设有隔离围网,在池边区和河蟹栖息环沟内间隔地种有水草。
进一步,在水稻种植区的中间沿长度方向设有宽度为3~5米的通道。
进一步,所述浮动框为圆环形或四边形。
进一步,所述漂浮水生植物为绿萍或水浮莲或水葫芦。
所述蟹稻共生种养池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清塘消毒,在每年的1-2月对稻蟹共生种养池进行消毒处理,用生石灰200~250公斤/亩进行清塘消毒处理20天后上水;
步骤二:稻蟹共生种养池的营造,3月初在河蟹栖息环沟内间隔移栽直径2米的轮叶黑藻水草簇;3月下旬,在水稻种植区与河蟹栖息环沟之间用隔离围网隔离;
步骤三:蟹种投放,在4月上旬向河蟹栖息环沟内投放蟹种1000只/亩,使河蟹在河蟹栖息环沟内暂养;
步骤四:栽插高杆稻,6月中旬在水稻种植区内栽插高杆稻的秧苗,每穴栽插秧苗3-5株,高杆稻栽插的行距和株距均为0.8米×0.8米,在水稻种植区的中 间沿长度方向留取3-5米宽的通道;
步骤五:拆除隔离围网并遮阳降温,7月底待秧苗分蘖后拆除隔离围网,使河蟹能自由进入水稻种植区内寻食栖息,同时,在每株高杆稻上套放一个浮动框,并在浮动框中投放漂浮水生植物,漂浮水生植物在每株高杆稻所在水面形成遮阳区,漂浮水生植物不仅是吸阳遮光物,而且是河蟹十分喜欢食用的植物食物,漂浮水生植物能有效减少阳光对池中水体的直接照射,在炎热夏天能有效降低池中的水温,河蟹十分喜欢食用漂浮水生植物的细嫩根须和叶片,河蟹食用漂浮水生植物既能增加河蟹食用植物量,促进河蟹生长,又能提高河蟹品质和体重规格。
本实用新型所述蟹稻共生种养池内的水体综合调温方法如下:
在5月底,向蟹稻共生种养池内放水,使水稻种植区的水位调至25-30厘米,并根据高杆稻长势,逐渐提高水位,但水位不得淹没高杆稻心叶,调节稻蟹共生种养池内的水位是对池内水体进行控温的第一措施;高杆稻控温,由于分蘖后的高杆稻露出水面的茎叶形成树状遮阳物,合理密植的高杆稻能对池内的水体进行控温,这是对稻蟹共生种养池内水体控温的第二控温措施;在浮动框内投放漂浮水生植物,能在每株高杆稻茎杆的四周形成特定水面遮阳区,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这是对稻蟹共生种养池内水体控温的第三控温措施,通过上述三种控温措施的并用,既能有效降低炎热夏季稻蟹共生种养池内水体的温度,又能常年增加水体溶氧量,保持适宜的光照。
申请人进行了对比试验,将稻田养蟹、池塘养蟹和本实用新型的蟹池种稻三种方案进行比对,从6月1日到9月30日每天进行水温测试记录对比,表1是提取其中每月19日的测温数据对比分析表。
表1三种模式水体表层和底层温度对比表
经试验对比,在同等条件下,本实用新型与对照蟹池相比,7月19日,当外界气温在36.4℃时,稻蟹共生种养池内的水体表层温度仅有27.3℃,而池塘养蟹池中水体表层温度高达35.1℃,稻田养蟹田中的水温则高达35.6℃,由此可知,采用保证稻蟹共生种养池在炎热的夏季池内的水温控制在28℃以下,而对照方案则不能实现。
在如此条件下,能为河蟹的生长提供富氧、光照和适宜温度的生存环境,保证河蟹生长不受影响,水稻也能正常的发育成熟,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河蟹和稻米均为无公害农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视图的一种,其中,浮动框为圆形;
图3为图1中的A向视图的另一种,其中,浮动框为四边形;
图中,1-塘埂;2-池边区;3-河蟹栖息环沟;4-水稻种植区;5-高杆稻; 6-浮动框;7-隔离围网;8-微孔增氧实施;9-水草;10-漂浮水生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实施本实用新型为例: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如图1~图3所示,它包括塘埂1、池边区2、河蟹栖息环沟3、水稻种植区4、高杆稻5、浮动框6、隔离围网7、微孔增氧设施8、水草9和漂浮水生植物10,蟹稻共生种养池为长方形,按东西走向分布,池宽500米,池长2000米,塘埂1的双面坡比1:2.5,水稻种植区4的池底平整,水稻种植区4的最小深度大于等于1.5米,即塘埂1的高度能保证蟹稻共生种养池的有效蓄水深度达1.5米,所述河蟹栖息环沟3的宽度8米、深度0.6米,河蟹栖息环沟3距塘埂的距离为2米,即池边区2的宽度为2米,在河蟹栖息环沟3的底部设有微孔增氧实施8,高杆稻5均匀地栽插在水稻种植区4内,高杆稻5的栽插行距和株距均为80厘米,在每株高杆稻5都套有一个浮动框6,在浮动框6内并放有漂浮水生植物10,在水稻种植区4靠近河蟹栖息环沟3的周边设有隔离围网7,在池边区2和河蟹栖息环沟3内间隔地种有水草9。
蟹稻共生种养池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每年的1-2月内对蟹稻共生种养池进行改造,并用生石灰200~250公斤/亩进行清塘消毒;3月初,在河蟹栖息环沟3内间隔5米,移栽一簇直径2米的轮叶黑藻;3月下旬,在水稻种植区4与河蟹栖息环沟3之间用隔离围网7隔离,4月上旬,在河蟹栖息环沟内投放蟹种1000只/亩,使河蟹在河蟹栖息环沟3生活;6月中旬,在水稻种植区4内栽插高杆稻5的秧苗,每穴栽插秧苗3-5株,高杆稻5栽插的行距和株距均为0.8米×0.8米,在水稻种植区4的中间沿长度方向留取5米宽的通道;7月底,待秧苗分蘖后拆除隔离围网7,在每株高杆稻5上套放一个浮动框6,并在浮动框6中投放漂浮水生植物10,其目的是在每株高杆稻5所在水面形成遮阳区,漂浮水生植物10不仅是吸阳遮光物,能有效减少阳光对池中水体的直接照射,从而能在炎热夏天降低池中的水温,而且漂浮 水生植物10细嫩的根须是河蟹的植物食物,既能增加河蟹食用植物量,促进河蟹生长,提高河蟹品质和体重规格。
在本例中池塘东西走向,池底平整,坡比1:2.5,有效蓄水深度1.5米,进排水系统配套,防逃设施、微孔增氧设备齐全;沿池塘底部距塘埂2米处,四周开挖环沟,环沟宽8米,深0.6米,中间矩形田块整平后用于种稻;沿矩形田块四周安装0.6米高的围网,待秧苗分蘖后拆除;2月上旬,注水至矩形田块以上0.1米,施用生石灰200公斤/亩兑水后全池泼浇,杀灭有害生物及病菌;3月中旬,在环沟内间隔5米移栽一簇直径2米的轮叶黑藻;3月下旬,每亩施用生物有机肥50公斤,培植水体有益藻群、底栖生物,促进水草根系生长;4月中旬,挑选肢体健全、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本地自育扣蟹投放至环沟内,放养规格为120只/公斤,每亩投放1000只;5月中旬,选择池塘种植专用高杆稻稻种育秧,6月中旬在方形田块按照“田”字型或“井”字型栽种稻秧,每穴栽插秧苗3-5株,行间距为0.8米×0.8米,每块稻秧中间留取5米宽的通道,同时,在通道中每间隔5米,移栽一簇直径为2米的轮叶黑藻,抽穗期,高杆稻覆盖率达总面积的40%-50%,水草覆盖率达15%左右;4月以颗粒饲料为主,5-9月投喂动物性饵料,10月以后投喂黄豆、玉米,日投喂量占蟹总重量的7%,并结合天气、温度等条件适宜调整,适量掺拌中草药提高河蟹免疫力;6-9月,每隔15天施用一次生物制剂调节水质,15天内每隔7天施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底质,提高水体透明度,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开启微孔增氧设施;在确保河蟹生长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高杆稻长势,逐渐提高水位,水位以不淹没高杆稻心叶为宜,7月份保持水面距沟底0.8-0.9米,8-10月水位升至1-1.2米,防止高杆稻倒伏;10月上旬,在环沟放置地笼捕捞河蟹,剩余河蟹在稻谷收割后一次性捕净;10月中旬,将池水排出,保留环沟水位0.5米,晾晒矩形田块5-7天后,利用收割机完成稻谷收割。

Claims (4)

1.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其特征是:它包括塘埂(1)、池边区(2)、河蟹栖息环沟(3)、水稻种植区(4)、高杆稻(5)、浮动框(6)、隔离围网(7)、微孔增氧实施(8)、水草(9)和漂浮水生植物(10),稻蟹共生种养池为长方形,按东西走向分布,水稻种植区(4)的池底平整,塘埂(1)的双面坡比1:2.5,池深的最小深度大于等于1.5米,即塘埂(1)的高度能保证稻蟹共生种养池的有效蓄水深度达1.5米,所述河蟹栖息环沟(3)的宽度5米~8米、深度0.5米~0.6米,河蟹栖息环沟(3)距塘埂的距离为1米~2米,即池边区(2)的宽度为1米~2米,在河蟹栖息环沟(3)的底部设有微孔增氧实施(8),高杆稻(5)均匀地栽插在水稻种植区(4)内,高杆稻(5)的栽插行距和株距均为80厘米~100厘米,在每株高杆稻(5)都套有一个浮动框(6),在浮动框(6)内并放有漂浮水生植物(10),在水稻种植区(4)靠近河蟹栖息环沟(3)的周边设有隔离围网(7),在池边区(2)和河蟹栖息环沟(3)内间隔地种有水草(9)。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蟹稻共生种养池,其特征是:在水稻种植区(4)的中间沿长度方向设有宽度为3~5米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蟹稻共生种养池,其特征是:所述浮动框(6)为圆环形或四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蟹稻共生种养池,其特征是:所述漂浮水生植物(10)为绿萍或水浮莲或水葫芦。
CN201620384718.XU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 Active CN2056235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84718.XU CN205623557U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84718.XU CN205623557U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23557U true CN205623557U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62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84718.XU Active CN205623557U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235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8200A (zh) * 2016-04-29 2016-09-07 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8200A (zh) * 2016-04-29 2016-09-07 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1659B (zh) 池塘鱼稻共生饲养塘鳢鱼的方法
CN102783433B (zh) 一种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
CN103270918B (zh) 稻虾共作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CN105360021B (zh) 一种小龙虾温室育苗装置及稻田种养循环方法
CN105918200B (zh)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CN102524139A (zh) 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
CN105594412A (zh) 一种食用菊花的栽培方法
CN112690184B (zh) 一种稻花鱼生态养殖方法及稻花鱼生态养殖稻田
CN113647349B (zh) 一种基于无沟化稻田改造的稻虾综合种养方法
CN103210811A (zh) 一种蛙稻的混合养殖培育方法
CN111543362A (zh)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CN106613903A (zh) 一种利用家蝇辅助杂交茎瘤芥授粉的方法
CN107306647A (zh) 番茄‑水稻‑青花菜水旱轮作栽培方法
CN109156280A (zh) 一种多元化农业高效种养方法
CN108935341A (zh) 一种菜粉蝶绒茧蜂的饲养方法
CN112493188A (zh) 一种稻虾轮作生态养殖方法
CN205623557U (zh)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
CN107242065B (zh) 一种水稻和水蛭生态种养方法
CN110574649A (zh) 一种稻虾生态共养方法
CN109673409A (zh) 一种食用菊花的栽培方法
CN104904531A (zh) 一种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
CN109090363A (zh) 一种饲料及制备方法和生态循环农业方法
CN205922121U (zh) 一种玉米鸡红薯健康种养系统
CN109618993A (zh) 一种宽体金线蛭苗种早繁培育方法
CN110651676B (zh) 一种无公害稻虾米的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