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50118U - 测试用电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测试用电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50118U
CN205450118U CN201521112349.0U CN201521112349U CN205450118U CN 205450118 U CN205450118 U CN 205450118U CN 201521112349 U CN201521112349 U CN 201521112349U CN 205450118 U CN205450118 U CN 205450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electrode
connecting hole
column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123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世强
刘全桢
胡海燕
肖睿
张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Qingdao Safety Engineering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Qingdao Safety Engineering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Qingdao Safety Engineering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111234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50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50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50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Relating To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包括绝缘底脚、与绝缘底脚装配连接的绝缘支柱、与绝缘支柱活动连接的上绝缘板以及与绝缘支柱活动连接的下绝缘板,所述上绝缘板上连接有上电极,所述下绝缘板上活动连接有下电极,下绝缘板和下电极之间装配设置有弹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实现被测试品与上电极、下电极良好接触,确保同一批次测试中的每次测试使上电极、下电极与被测试品的压紧程度稳定。

Description

测试用电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
背景技术
电阻率、介电常数等是绝缘材料的重要特性,准确获取这些参数对于表征材料特性至关重要。在测量固体绝缘材料的介电参数时,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电极对试品的压紧程度。因此,在测量固体绝缘材料介电参数时,保持试品压紧程度一致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的重要条件。目前,在多数试验测量中,一般通过手动拧紧电极或依靠电极自身重量压在试品表面。这些方式都易导致电极与被测试品接触不良或多次测量中电极与被测试品压紧程度偏差较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以实现电极与被测试品的良好接触和多次测量中电极与被测试品压紧程度稳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包括绝缘底脚、与绝缘底脚装配连接的绝缘支柱、与绝缘支柱活动连接的上绝缘板以及与绝缘支柱活动连接的下绝缘板,所述上绝缘板上连接有上电极,所述下绝缘板上活动连接有下电极,下绝缘板和下电极之间装配设置有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上电极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上绝缘板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电极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上绝缘板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电极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开孔面积,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连接孔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柱的末端设置有第一螺柱,第一螺柱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
进一步的,所述下电极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下绝缘板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下电极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开孔面积,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孔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柱的末端设置有第二螺柱,第二螺柱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柱靠近下电极的一端设置有圆台,所述下绝缘板的上表面的第二连接孔处开设有沉孔,所述弹簧套设在第二连接柱上并卡于所述圆台和所述沉孔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支柱的第一端设置有调节螺纹,所述上绝缘板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绝缘支柱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并经调节螺纹与调节螺母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支柱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下绝缘板上开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绝缘底脚上开设有连接螺孔,所述绝缘支柱穿过所述第四连接孔并经连接螺纹与连接螺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由黄铜材质制作而成,所述上绝缘板和所述绝缘支柱由有机玻璃材质制作而成,所述下绝缘板和所述绝缘底脚由聚四氟乙烯材质制作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可以实现被测试品与上电极、下电极良好接触,在同一批次的测试中,确保每次测试使上电极、下电极与被测试品的压紧程度稳定。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中的上电极部分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中的下电极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中的下绝缘板部分的剖视图;
其中,
1、绝缘底脚,11、连接螺孔,2、下绝缘板,21、第四连接孔,22、第二连接孔,23、沉孔,3、绝缘支柱,31、调节螺纹,32、连接螺纹,4、上绝缘板,41、第一连接孔,42、第三连接孔,5、调节螺母,6、上电极,61、第一连接柱,62、第一螺柱,63、第一螺帽,7、下电极,71、第二连接柱,72、第二螺柱,73、第二螺帽,74、圆台,8、弹簧,9、被测试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包括绝缘底脚1、绝缘支柱3、上绝缘板4、下绝缘板2、上电极6以及下电极7。上电极6和下电极7之间夹持有被测试品9,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上电极6和下电极7,再连接测试仪器,以对被测试品9的介电参数进行测量。绝缘支柱3的第一端设置有调节螺纹31,上绝缘板4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42,绝缘支柱3穿过第三连接孔42并经调节螺纹31与调节螺母5螺纹连接,以使绝缘支柱3与上绝缘板4活动连接。绝缘支柱3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螺纹32,下绝缘板2上开设有第四连接孔21,绝缘底脚1上开设有连接螺孔11,绝缘支柱3穿过第四连接孔21并经连接螺纹32与连接螺孔11螺纹连接,以使绝缘支柱3与下绝缘板2活动连接。上电极6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61,上绝缘板4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1,在第一连接孔41内涂抹粘合剂,第一连接柱61与第一连接孔41可以通过粘合剂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上电极6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连接孔41的开孔面积,第一连接柱61与第一连接孔41还可以活动连接。上电极6和上绝缘板4之间既可以固定连接又可以活动连接,活动连接会保证上电极6的整体独立,以更准确的测量被测试品9的介电参数。下电极7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71,下绝缘板2开设有第二连接孔22,下电极7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孔22的开孔面积,第二连接柱71与第二连接孔22活动连接。第一连接柱61的末端设置有第一螺柱62,第一螺柱62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63,第一螺帽63为球状螺帽,将导线连接在第一螺柱62上并经第一螺帽63拧紧,以使导线连接上电极6。第二连接柱71的末端设置有第二螺柱72,第二螺柱72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73,第二螺帽73为球状螺帽,将导线连接在第二螺柱72上并经第二螺帽73拧紧,以使导线连接下电极7。上电极6经第一螺柱62连接电源正极,下电极7经第二螺柱72接地,与第一螺柱62连接的第一螺帽63为球状螺帽,可以避免与上电极6连接的第一螺柱62的尖端放电,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第二连接柱71靠近下电极7的一端设置有圆台74,下绝缘板2的上表面的第二连接孔22处开设有沉孔23,弹簧8套设在第二连接柱71上并卡于圆台74和沉孔23之间。弹簧8作用于下电极7上,并挤压下电极7与上电极6共同夹持被测试品9,被测试品9分别与上电极6和下电极7良好接触。在同一批次的测试中,通过调节螺母5的旋转调整上绝缘板4和下绝缘板2之间的距离,间接地调节弹簧8在本测试用电极装置测量操作过程时的压缩量,从而确保同一批次中的每次测试使弹簧8的压缩量保持不变,使上电极6、下电极7与被测试品9压紧程度稳定。本实施中,上电极6和下电极7由黄铜材质制作而成,上绝缘板4和绝缘支柱3由有机玻璃材质制作而成,下绝缘板2和绝缘底脚1由聚四氟乙烯材质制作而成。经试验对比,由黄铜材质制作而成的上电极6和下电极7的导电性更好,由有机玻璃材质制作而成的上绝缘板4和绝缘支柱3、由聚四氟乙烯材质制作而成的绝缘板2和绝缘底脚1,可以实现良好的绝缘性,从而保证了本测试用电极装置测量的准确性。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底脚、与绝缘底脚装配连接的绝缘支柱、与绝缘支柱活动连接的上绝缘板以及与绝缘支柱活动连接的下绝缘板,所述上绝缘板上连接有上电极,所述下绝缘板上活动连接有下电极,下绝缘板和下电极之间装配设置有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上绝缘板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上绝缘板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电极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开孔面积,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连接孔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末端设置有第一螺柱,第一螺柱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电极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下绝缘板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下电极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开孔面积,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孔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末端设置有第二螺柱,第二螺柱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柱靠近下电极的一端设置有圆台,所述下绝缘板的上表面的第二连接孔处开设有沉孔,所述弹簧套设在第二连接柱上并卡于所述圆台和所述沉孔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柱的第一端设置有调节螺纹,所述上绝缘板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绝缘支柱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并经调节螺纹与调节螺母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柱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下绝缘板上开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绝缘底脚上开设有连接螺孔,所述绝缘支柱穿过所述第四连接孔并经连接螺纹与连接螺孔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试用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由黄铜材质制作而成,所述上绝缘板和所述绝缘支柱由有机玻璃材质制作而成,所述下绝缘板和所述绝缘底脚由聚四氟乙烯材质制作而成。
CN201521112349.0U 2015-12-29 2015-12-29 测试用电极装置 Active CN205450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12349.0U CN205450118U (zh) 2015-12-29 2015-12-29 测试用电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12349.0U CN205450118U (zh) 2015-12-29 2015-12-29 测试用电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50118U true CN205450118U (zh) 2016-08-10

Family

ID=56572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12349.0U Active CN205450118U (zh) 2015-12-29 2015-12-29 测试用电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501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0544A (zh) * 2016-12-22 2017-05-17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避雷器加速老化试验用夹持装置
CN109346266A (zh) * 2018-11-08 2019-02-15 宁波兴隆磁性技术有限公司 径向充磁线圈快速更换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0544A (zh) * 2016-12-22 2017-05-17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避雷器加速老化试验用夹持装置
CN106680544B (zh) * 2016-12-22 2019-01-25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避雷器加速老化试验用夹持装置
CN109346266A (zh) * 2018-11-08 2019-02-15 宁波兴隆磁性技术有限公司 径向充磁线圈快速更换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51277U (zh) 锂电池测试用探针
CN108061743A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极板检测仪
CN205450118U (zh) 测试用电极装置
CN107247184A (zh) 一种电导率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101706529A (zh) 一种用于测试固体粉末材料电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3149389B (zh) 一种银合金线材的电阻率测量夹具
CN208026670U (zh) 一种适用于粮堆在线水分测量的传感装置
CN207396608U (zh) 电阻应变计阻值测量夹具
CN206331044U (zh) 一种压接电阻无损测量工装
CN112051308B (zh) 一种固体/液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测量夹具及测量方法
CN105990701A (zh) 大电流极柱型电池夹具
CN210243801U (zh) 一种用于电池的等效阻抗测量装置
CN210514392U (zh) 用于避雷器阻性电流测试电压可靠接取装置
CN106526325A (zh) 一种压接电阻无损测量工装
CN203455411U (zh) 一种粉末材料电导率测定装置
CN210954120U (zh) 一种二极管电性能检测装置
CN209911420U (zh) 一种微调距测量表笔
CN203838228U (zh) 一种球状电压传感器
CN102109544A (zh) 电压取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1628730U (zh) 长寿命拔插式探针头
CN205404744U (zh) 一种用于测量复合绝缘子硅橡胶伞裙电气强度的电极装置
CN207570947U (zh) 一种巴克霍尔兹压痕硬度仪
CN203595655U (zh) 金属腐蚀速率指示探头
CN217638819U (zh) 一种红木板材含水率测试仪
CN215005793U (zh) 一种锂电池极片用内阻测试仪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