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00045U -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00045U
CN205400045U CN201620189337.6U CN201620189337U CN205400045U CN 205400045 U CN205400045 U CN 205400045U CN 201620189337 U CN201620189337 U CN 201620189337U CN 205400045 U CN205400045 U CN 205400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inner panel
mobile jib
model
side str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893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QIANDUA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QIANDUA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QIANDUA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QIANDUA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00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000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包括模型支架,模型支架底部设置有震动电机,模型支架上设置有两个外模板,两个外模板之间设置有内模板,外模板与内模板之间设置有模框并且底部还设置有定位条,两个外模板顶部通过扣手固定连接并且底部均通过第一铰链与模型支架连接,内模板包括依次轴接的左侧内板、上侧内板和右侧内板,上侧内板底部设置有动力传动装置,动力传动装置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底部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左侧撑杆还与左侧内板轴连,右侧撑杆还与右侧内板轴连。本实用新型能够预先将构造柱制备好,并且速度快、操作方便,质量可靠,避免了木质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Description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建筑墙体大至分为两种,一种是先框架后填充墙体,在墙体中预留构造柱;第二种是边砌墙边预留构造柱。但是这两种做法都离不开墙体构造柱,通常做法在砌墙时预留一条不规则的缝隙,将扎好的钢筋笼子塞进缝隙内,用木模板将两面或多面夹紧,再往模箱内浇灌混凝土,从而达到墙体整体牢固的作用。其具有较多的工序,使得施工烦琐,而且还需要木工制模,既浪费人工又浪费材料,还影响工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无法当场检验预留构造柱的质量问题,为后续建造埋下质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本实用新型能够预先将各种形状的构造柱所需的砼模壳制备好,与墙体砌块同时砌筑,无需再用木板制模,并且速度快、操作方便,质量可靠,避免了木质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包括模型支架,所述模型支架底部设置有震动电机,所述模型支架上设置有两个外模板,所述的两个外模板之间设置有内模板,所述外模板与内模板之间设置有模框并且底部还设置有定位条,所述的两个外模板顶部通过扣手固定连接并且底部均通过第一铰链与模型支架连接,所述内模板包括依次轴接的左侧内板、上侧内板和右侧内板,所述上侧内板底部设置有动力传动装置,所述动力传动装置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底部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所述左侧撑杆还与左侧内板轴连,所述右侧撑杆还与右侧内板轴连。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传动装置包括若干正反牙丝杆,若干所述的正反牙丝杆通过套管串连成传动轴,所述套管固定在内模板支架上,所述内模板支架表面与上侧内板焊接固定,所述传动轴一端设置有动力输入装置,所述传动轴两端架设在模型支架两端的支撑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正连接部和反连接部,所述正连接部和反连接部的底部轴连并且顶部分别与正反牙丝杆的两个螺帽滑动部件轴连。
进一步的,所述模框包括∩字形模型框、L形模型框、T形模型框或十字形模型框中的一种,所述模框通过两个外模板内侧表面的马钉配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字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均为直板,所述的直板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滚道上,所述滚道固定在模型支架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L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包括L型上板和直形下板,所述L型上板与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铰接,所述右侧内板为直板,所述右侧内板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滚道上,所述滚道固定在模型支架表面,所述升降机构底部与拉伸主杆轴连,所述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所述左侧撑杆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上杆一端与拉伸主杆上部轴连,另一端与轴部轴连,所述下杆一端与拉伸主杆底部轴连另一端与直型下板轴连。
进一步的,所述T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均包括L型上板和直形下板,所述L型上板与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铰接,所述升降机构底部与拉伸主杆轴连,所述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所述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均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上杆一端与拉伸主杆上部轴连,另一端与轴部轴连,所述下杆一端与拉伸主杆底部轴连另一端与直型下板轴连。
进一步的,所述十字形模型框内还设置有衬模,所述衬模设置在上侧内板表面,所述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均包括L型上板和直形下板,所述L型上板与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铰接,所述升降机构底部与拉伸主杆轴连,所述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所述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均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上杆一端与拉伸主杆上部轴连,另一端与轴部轴连,所述下杆一端与拉伸主杆底部轴连另一端与直型下板轴连。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条底部与内模板之间以及外模板底部均设置有防漏浆密封皮条。
进一步的,所述模型支架下面设置有若干支腿,所述支腿上设置有减震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外模板、内模板和模框围绕构成一个结构型容腔来制备包括∩字形、L形、T形和十字形砼模壳制,并且两外模板顶部设为开口,能够方便操作灌浆,不会出现堵塞问题,并且也方便对构造柱表面的平整施工;
2、本实用新型采用动力传动装置、升降机构、拉伸主杆和多个撑杆的配合能够轻松的对动力传动装置施力就能控制内膜框架自动张开和收缩,实现砼模壳制品的脱模,加快了生产速度,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其生产的产品牢固,投资小、收益大,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发展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外模板张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部分的张开及收缩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内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内模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为制备∩字形模壳的设备,其包括模型支架1,模型支架底部设置有震动电机2,模型支架上设置有两个外模板3,两个外模板之间设置有内模板4,外模板与内模板之间设置有模框16并且底部还设置有定位条11,两个外模板顶部通过扣手12固定连接并且底部均通过第一铰链与模型支架连接,内模板包括依次轴接的左侧内板41、上侧内板42和右侧内板43,上侧内板底部设置有动力传动装置5,动力传动装置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6,升降机构底部与左侧撑杆71和右侧撑杆72轴连,左侧撑杆还与左侧内板轴连,右侧撑杆还与右侧内板轴连。
模框数量至少为2,模框套设在内模板上,并且沿模壳长度将内模板分隔出多个模壳的空腔,使得一次制造可以制备多个砼模壳制品,并且结构稳定,能够符合标准,外模板与内模板的定位也由此限定,提高整体制备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使用简便度。
其中,动力传动装置包括若干正反牙丝杆51,若干正反牙丝杆通过套管52串连成传动轴511,套管固定在内模板支架53上,内模板支架表面与上侧内板底部焊接固定,传动轴一端设置有动力输入装置54,传动轴两端架设在模型支架两端的支撑件55上,传动轴的正反牙丝杆能够保证其两个螺帽滑动部件能够在动力输入时朝相对方向运动,从而配合升降机构运动,动力输入部则可以为手摇把手,降低设备用电能耗。
升降机构包括正连接部61和反连接部62,正连接部和反连接部的底部轴连并且顶部分别与正反牙丝杆的两个螺帽滑动部件56轴连,正连接部和反连接部呈V字形结构,当两个滑动部件做相对靠近运动时,V字形结构开口变小,从而底部远离动力传动装置,实现下降,当两个滑动部件做相对远离运动时,V字形结构开口变大,从而底部接近动力传动装置,实现上升,其原理简单可靠,能够稳定运行,带动拉伸主杆做升降运动。
模框通过两个外模板内侧表面的马钉33配合固定,方便与模框的更换。定位条底部位于外模板和内模板之间还设置有防漏浆密封皮条13,避免混凝土浆液流出模腔,对设备和制备环境造成污染。模型支架上设置有若干支腿14,支腿上设置有减震弹簧15。
模框为∩字形模型框161,∩字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均为直板,直板底部设置有滚轮8,滚轮设置在滚道81上,滚道固定在模型支架表面,滚轮滑动,能够使得侧部内板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变短,从而使得上侧内板下降,这样就能够轻松脱模。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时,外模板通过扣手锁紧,内膜框架架设在两端支撑件上,然后手动转动正反牙丝杆,其上部的滑动部件相对靠近,使得升降机构在纵向上的长度变长,并抵着拉伸主杆下行,拉伸主杆两侧的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因其下行,只能向两边撑开,使得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向两边与定位条撑紧,通过模框与外模板配合形成模腔,然后在内模板上方向下注入混凝土,通过震动电机的震动使模腔混凝土震实即可完成砼模壳的构造,然后人工对表面进行简单的涂匀就能完成砼模壳产品的制备,得到∩字形构造柱所需的砼模壳产品。其中动力传动装置可以根据整个设备长度而配置多个,保证内模板张开或收缩时具有良好的动力。
制备好后,松开扣手,将外模板向两边翻折,然后转动正反牙丝杆,其上部的滑动部件相对远离,从而使得升降机构上升,致使两边侧板向中间倾斜靠拢,实现脱模,制备好的砼模壳产品就可以从内模的两端抽出。整个工序简单方便,并且耗能小,降低制备成本。
实施例二
参照图4所示,实施例二为制备L形模壳的设备,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模框为L形模型框162,L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包括L型上板411和直型下板412,L型上板与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413铰接,右侧内板为直板,右侧内板底部设置有滚轮8,滚轮设置在滚道81上,滚道固定在模型支架表面,升降机构底部与拉伸主杆7轴连,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左侧撑杆包括上杆711和下杆712,上杆一端与拉伸主杆上部轴连,另一端与轴部轴连,下杆一端与拉伸主杆底部轴连另一端与直型下板轴连。
其实施原理与实施例一致,因其一侧内板为阶梯型结构,所以可以配合外模板制备出一侧弯折结构的模腔通道,外模板的结构与L型上板和直型下板形成的结构一致,由于L型上板和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连接,所以采用上杆和下杆,两个部件对其进行拉伸和撑开,对设备运行稳定提供帮助。
实施例三
参照图5所示,实施例三为制备T形模壳的设备,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模框为T形模型框163,T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均包括L型上板411和直形下板412,L型上板与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413铰接,升降机构底部与拉伸主杆7轴连,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均包括上杆711和下杆712,所述上杆一端与拉伸主杆上部轴连,另一端与轴部轴连,所述下杆一端与拉伸主杆底部轴连另一端与直型下板轴连。
内模板两侧均采用L型上板和直型下板组成的结构,其配合外模板即可方便快捷的制备出T形构造柱。
实施例四
参照图6所示,实施例四为制备十字形模壳的设备,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模框为十字形模型框164,十字形模型框内还设置有衬模9,衬模设置在上侧内板表面。在实施例三中内模板上安放衬模即将T形内模的上表面衍生出一个凸起,这样既可以完成十字结构,其结构还需要外模板的配合,外模板上部也设置一个直角凸出,这部分未在图中视出,其结构与图4中左侧内板对应的外模板的底部一致并形成对称结构。衬模可以为简单的矩形块,矩形块制备简单,也可以是矩形模板,矩形模框板利于收缩和脱模。
本设备具有生产速度快,生产效率高、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生产的产品牢固,投资小、收益大,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发展性。
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构采用了相同的标号。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支架,所述模型支架底部设置有震动电机,所述模型支架上设置有两个外模板,所述的两个外模板之间设置有内模板,所述外模板与内模板之间设置有模框并且底部还设置有定位条,所述的两个外模板顶部通过扣手固定连接并且底部均通过第一铰链与模型支架连接,所述内模板包括依次轴接的左侧内板、上侧内板和右侧内板,所述上侧内板底部设置有动力传动装置,所述动力传动装置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底部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所述左侧撑杆还与左侧内板轴连,所述右侧撑杆还与右侧内板轴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装置包括若干正反牙丝杆,若干所述的正反牙丝杆通过套管串连成传动轴,所述传动轴通过套管固定在内模板支架上,所述内模板支架表面与上侧内板焊接固定,所述传动轴一端设置有动力输入装置,所述传动轴两端架设在模型支架两端的支撑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正连接部和反连接部,所述正连接部和反连接部的底部轴连并且顶部分别与正反牙丝杆的两个螺帽滑动部件轴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框包括∩字形模型框、L形模型框、T形模型框或十字形模型框中的一种,所述模框通过两个外模板内侧表面的马钉配合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字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均为直板,所述的直板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滚道上,所述滚道固定在模型支架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包括L型上板和直形下板,所述L型上板与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铰接,所述右侧内板为直板,所述右侧内板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滚道上,所述滚道固定在模型支架表面,所述升降机构底部与拉伸主杆轴连,所述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所述左侧撑杆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上杆一端与拉伸主杆上部轴连,另一端与轴部轴连,所述下杆一端与拉伸主杆底部轴连另一端与直型下板轴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T形模型框内的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均包括L型上板和直形下板,所述L型上板与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铰接,所述升降机构底部与拉伸主杆轴连,所述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所述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均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上杆一端与拉伸主杆上部轴连,另一端与轴部轴连,所述下杆一端与拉伸主杆底部轴连另一端与直型下板轴连。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模型框内还设置有衬模,所述衬模设置在上侧内板表面,所述左侧内板和右侧内板均包括L型上板和直形下板,所述L型上板与直型下板之间通过第二铰链铰接,所述升降机构底部与拉伸主杆轴连,所述拉伸主杆与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轴连,所述左侧撑杆和右侧撑杆均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上杆一端与拉伸主杆上部轴连,另一端与轴部轴连,所述下杆一端与拉伸主杆底部轴连另一端与直型下板轴连。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条底部与内模板之间以及外模板底部均设置有防漏浆密封皮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支架下面设置有若干支腿,所述支腿上设置有减震弹簧。
CN201620189337.6U 2015-12-02 2016-03-11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Active CN2054000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876213 2015-12-02
CN201520987621 2015-12-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00045U true CN205400045U (zh) 2016-07-27

Family

ID=56440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89337.6U Active CN205400045U (zh) 2015-12-02 2016-03-11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000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5639A (zh) * 2015-12-02 2016-07-06 苏州千瑞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5639A (zh) * 2015-12-02 2016-07-06 苏州千瑞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88573A (zh) 一种装配式伸缩模架
CN106320704A (zh) 型钢混凝土结构模板套筒螺杆拉结施工方法
CN107460889A (zh)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的整体移动式支架模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04531382U (zh) 伞形空间曲面清水混凝土模板结构
CN202157329U (zh) 一种咬合桩导墙支模装置
CN103556819A (zh) 一种在梁板上预留构造柱孔洞的施工方法
CN208152546U (zh) 铝合金模板高大支模系统
CN205400045U (zh)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CN205578009U (zh) 隧道二衬钢筋骨架施工装备
CN102400552B (zh) 边梁上口防涨模加固装置
CN106836255B (zh) 地下室底板集水坑钢筋网整体预制结构及建造方法
CN204282391U (zh) 一种柱脚基础支模结构
CN205654090U (zh) 楼板预留洞口支撑装置
CN201133078Y (zh) 电动提升的筒式模板
CN105735639A (zh) 一种简易型砼模壳机器
CN104797762B (zh) 一种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
CN207863305U (zh) 一种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收分装置
CN210483031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交叉斜柱施工模板
CN205012645U (zh) 用于异形曲面结构定形的模板支架组合装置
CN203961415U (zh) 安全移动式通信基站
CN203755682U (zh) 一种混凝土结构楼板小洞口二次浇筑模板施工结构
CN105317216A (zh) 一种墙体逆作施工方法及墙体与混凝土框架的浇筑结构
CN203755666U (zh) 成品地梁绑扎模具
CN206655472U (zh) 一种预制柱梁柱节点采用塑料模板构造
CN206279627U (zh) 一种折叠式旅游用移动凉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