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64723U - 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264723U CN205264723U CN201521058948.9U CN201521058948U CN205264723U CN 205264723 U CN205264723 U CN 205264723U CN 201521058948 U CN201521058948 U CN 201521058948U CN 205264723 U CN205264723 U CN 2052647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ar battery
- grid line
- solar cell
- battery cell
- middle 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包括硅片以及阵列布置在硅片上的多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每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正面细栅线对应部分为有效受光区域,所述正面细栅线两边为主栅线,在所述主栅线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具有导电功能的导流柱,所述导流柱贯穿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基体且与背面电极A相连,作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一极,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背面、有效受光区域对应的背面电极B作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另外一极。本实用新型切割下来的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正负极设置在同一面,使得这种太阳电池非常易于进行SMT的贴片加工,从而能有效地进行聚光组件的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
背景技术
在目前光伏光电系统中晶硅太阳电池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0%以上,而晶硅太阳电池平板组件主要由太阳能超白玻璃,粘接剂(EVA),太阳电池片(单晶或多晶),背板材料以及铝合金边框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如:分选、焊接、层压、边框封装等)生产而成。尽管目前晶硅太阳电池组件价格有所下降,但同火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成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电池片的价格。
传统常用的太阳电池组件多数为平板太阳电池组件,采用普通的平面玻璃进行透光,电池板的大小需要与平面玻璃的大小相同才能完整地接收太阳入射光线,电池片的用量十分大,因此平板太阳电池组件的生产成本很高。
通过光学透镜来将较大面积区域内的入射光线汇聚到小的电池片上,从而减少电池片的用量来降低系统成本的光伏技术称为聚光光伏技术。聚光光伏技术又可分为高倍聚光光伏(HCPV,聚光倍数大于300倍)、中倍聚光光伏和低倍聚光光伏技术。高倍聚光光伏技术所使用的电池一般为多结化合物太阳电池,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加上所用原料为砷、锗、铟等稀有元素因此成本非常昂贵,加上HCPV技术对整个系统的精确度和散热能力都要求极高因此制约了其发展。而对于中低倍聚光光伏所用的电池一般均为晶硅太阳电池,而由于目前缺少专门为中低倍聚光光伏技术设计的电池,因此其电池获取的来源一般均通过对156*156mm或者125*125mm的电池进行金刚石或激光切割来获取,而切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太阳电池的效率下降,从而导致了整个组件成本的升高,制约了其发展。同时由于是通过对晶硅太阳电池进行切割而获得,而晶硅太阳电池正负两极一般分布在太阳电池的两个面上(一般正面为负极,背面为正极),焊接时需要用焊条将正负两极进行串并联,对于尺寸为125*125mm或156*156mm的太阳电池来讲,由于尺寸较大可以通过人工焊接或机械焊接,而对于切割成小尺寸的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讲,则由于尺寸小机械性能较差而很容易损坏或出现焊接不良的情况,这就降低了生产效率和良品率,大大增加了组件成本。而如果要单独生产尺寸较小(5mm-30mm)的晶硅聚光太阳电池,则生产成本会非常高,而且工艺难度较大,因为目前的晶硅太阳电池生产厂商所生产的电池的尺寸一般均为125*125mm或156*156mm。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工艺和生产设备来生产小尺寸的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就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切割后可采用SMT贴片式装配的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硅片以及阵列布置在硅片上的多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每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正面细栅线对应部分为有效受光区域,所述正面细栅线两边为主栅线,射入到有效受光区域的光能有效倍转换为电能,光电转换的电流通过正面细栅线进行收集后传至两边的主栅线上,在所述主栅线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具有导电功能的导流柱,所述导流柱贯穿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基体且与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A相连,所述导流柱将正面细栅线收集的电流传导至对应的背面电极A上,作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一极,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背面、有效受光区域对应的背面电极B作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另外一极,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正负极均在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背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其所述背面电极A与背面电极B之间设置有间隔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其所述有效受光区域的四周边缘为钝化区,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上两边主栅线的上下方对应区域为钝化区。
本实用新型在生产的125mm*125mm或156*156mm的晶硅太阳电池片上制备了多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利用金刚石或激光可以将这些聚光太阳电池单元从晶硅太阳电池片上切割下来,切割下来的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正负极设置在同一面,使得这种太阳电池非常易于进行SMT的贴片加工,从而能有效地进行聚光组件的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单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主视图。
图5是图3的后视图。
图6是图3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1为硅片,2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3为正面细栅线,4为有效受光区域,5为主栅线,6为导流柱,7为背面电极A,8为背面电极B,9为间隔区,10为钝化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2所示,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包括硅片1以及阵列布置在硅片1上的多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布置在硅片上的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为36个。
如图3-6所示,每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正面细栅线3对应部分为有效受光区域4,所述正面细栅线3两边为主栅线5,射入到有效受光区域4的光能有效倍转换为电能,光电转换的电流通过正面细栅线3进行收集后传至两边的主栅线5上,在所述主栅线5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具有导电功能的导流柱6,所述导流柱6贯穿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基体且与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A7相连,所述导流柱6将正面细栅线3收集的电流传导至对应的背面电极A7上,作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一极,对于大多数晶硅电池来说,正面为负极,因此背面电极A即为负极,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背面、有效受光区域4对应的背面电极B8作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另外一极,同样对于大多数晶硅电池来说,背面电极B即为正极,所述背面电极A7与背面电极B8之间设置有间隔区9,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正负极均在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背面,使得这种太阳电池非常易于进行SMT的贴片加工,从而能有效地进行聚光组件的生产,同时这种设计的工艺生产也非常简单,可以以较低廉的成本生产高效的聚光太阳电池。
其中,所述有效受光区域4的四周边缘为钝化区10,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上两边主栅线5的上下方对应区域为钝化区10,切割的路径在钝化区域上,这样保证了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的效率,避免了因切割因素导致的边缘漏电流的产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硅片(1)以及阵列布置在硅片(1)上的多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每个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正面细栅线(3)对应部分为有效受光区域(4),所述正面细栅线(3)两边为主栅线(5),射入到有效受光区域(4)的光能有效倍转换为电能,光电转换的电流通过正面细栅线(3)进行收集后传至两边的主栅线(5)上,在所述主栅线(5)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具有导电功能的导流柱(6),所述导流柱(6)贯穿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基体且与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A(7)相连,所述导流柱(6)将正面细栅线(3)收集的电流传导至对应的背面电极A(7)上,作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一极,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背面、有效受光区域(4)对应的背面电极B(8)作为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另外一极,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正负极均在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的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电极A(7)与背面电极B(8)之间设置有间隔区(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受光区域(4)的四周边缘为钝化区(10),所述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单元(2)上两边主栅线(5)的上下方对应区域为钝化区(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058948.9U CN205264723U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058948.9U CN205264723U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264723U true CN205264723U (zh) | 2016-05-25 |
Family
ID=56006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105894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64723U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26472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28461A (zh) * | 2015-12-18 | 2016-03-23 | 四川钟顺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 | 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的生产工艺以及太阳电池片 |
-
2015
- 2015-12-18 CN CN201521058948.9U patent/CN20526472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28461A (zh) * | 2015-12-18 | 2016-03-23 | 四川钟顺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 | 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的生产工艺以及太阳电池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907783U (zh) | 一种双面光伏组件 | |
CN105428461B (zh) | 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的生产工艺以及太阳电池片 | |
CN207149569U (zh) | 一种光伏组件 | |
CN206401330U (zh) | 一种双面发电光伏组件及光伏发电系统 | |
CN103490719A (zh) |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2386266A (zh) | 一种线型聚光透镜太阳电池组件 | |
CN202948962U (zh) | 一种电池条复合反射器大角度斜面封装光伏组件 | |
CN209000938U (zh) | 一种背接触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 | |
KR20210149378A (ko) | 실리콘 기반 창호형 반투명 유연태양광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6452352A (zh) | 双面光伏组件 | |
CN205264723U (zh) | 一种用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太阳电池片 | |
CN205264722U (zh) | 一种贴片式聚光太阳电池 | |
WO2019085447A1 (zh) | 一种背接触式太阳电池组件及制备方法 | |
CN206402186U (zh) | 双面光伏组件和光伏发电系统 | |
CN204885188U (zh) | 一种异形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108336163B (zh) | 一种p型双面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06727092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14068735U (zh) | 一种同面等电势并联联接的光伏组件电池片 | |
CN205406544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引出线结构 | |
CN105514185B (zh) | 一种中低倍聚光太阳电池 | |
CN202221771U (zh) | 一种线型聚光透镜太阳电池组件 | |
CN203233343U (zh) | 高效聚光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装置 | |
CN109755328B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切片排布方式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05004996U (zh) | 光伏板布置结构 | |
CN205790011U (zh) | 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