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42996U - 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42996U
CN205242996U CN201521084175.1U CN201521084175U CN205242996U CN 205242996 U CN205242996 U CN 205242996U CN 201521084175 U CN201521084175 U CN 201521084175U CN 205242996 U CN205242996 U CN 205242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de plate
link
demoulding
detachab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841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志怀
王立强
焦雪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Dongfeng Shijing Rai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ONGFENG SHIJING TEMPLA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ONGFENG SHIJING TEMPLA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ONGFENG SHIJING TEMPLA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841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429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42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4299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屋建筑模板,包括主模组,所述主模组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第一端板和第一脱模连杆;所述第一顶板的相邻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所述第一端板的顶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脱模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脱模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房屋建筑模板可实现一次性支膜和脱模,简化了支膜和脱模的程序,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劳动强度,保持了施工现场的整洁。

Description

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房屋建设是指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上建设房屋等建筑物,包括住宅楼、工业厂房、商业楼宇、写字楼以及其他专用房屋。
随着国内外房屋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劳动成本越来越高,人们建设房屋的成本也不断加大,现有的房屋中的侧墙以及屋顶的通常是采用很多小块模板进行人工支模和脱模,然后再进行浇筑,浇筑完成后再将小块模板一块一块的进行拆卸,在支模的过种中,模板固定困难,在脱模过程中,模板拆装时间长,这大大影响了施工效率低,使得施工期变长,并且施工现场脏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房屋建筑模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房屋中的侧墙以及屋顶人工支模和脱模过程中,模板固定困难,拆装时间长,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房屋建筑模板,包括主模组,所述主模组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第一端板和第一脱模连杆;所述第一顶板的相邻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所述第一端板的顶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脱模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脱模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侧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和所述第一端板的底边均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上固定有第一行走组件;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还设置有支撑下连杆,其中,所述支撑下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连接,所述支撑下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行走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行走组件包括升降脚轮、螺纹套和螺纹轴,所述升降脚轮与所述螺纹轴的一端铰接;所述螺纹轴与所述螺纹套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套固定安装在所述定位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行走组件包括升降脚轮、螺纹套和螺纹轴,所述升降脚轮与所述螺纹轴的一端铰接;所述螺纹轴与所述螺纹套螺纹连接,所述支撑下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螺纹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设置有支撑上连杆,其中,所述支撑上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连接,所述支撑上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螺纹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行走组件与所述第一顶板之间设置有立杆,其中,所述立杆的一端与所述螺纹轴的另一端插接,所述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与所述第一端板的底边之间连接有底连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板的另一侧边铰接有钩卡,所述钩卡上设置有卡合槽和定位柱;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侧边设置有定位卡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板上设置有吊件,用于吊装移动所述第一顶板。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副模组,所述副模组包括第二顶板、第二侧板和第二脱模连杆;所述第二顶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板的顶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侧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脱模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脱模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侧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房屋建筑模板,包括主模组,所述主模组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第一端板和第一脱模连杆;所述第一顶板的相邻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所述第一端板的顶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脱模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脱模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使用时,将多个主模组进行组装,其中一个主模组中的第一侧板的外表面与另外一侧主模组中的第一侧板的外表面相对,这样在相邻两个第一侧板之间,即可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侧墙,在第一顶板的外表面即可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屋顶;脱模过程中,通过第一脱模连杆便可以使第一顶板与第一侧板轻松与混凝土分离,这样便可实现一次性支膜和脱模,简化了支膜和脱模的程序,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劳动强度,保持了施工现场的整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主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主模组的主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脱模连杆的工作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两个主模组组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主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两个主模组组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主模组与副模组组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主模组;101-第一顶板;102-第一侧板;
103-第一端板;104-第一脱模连杆;105-光杆部;
106-槽板部;107-插销;108-第一行走组件;
109-支撑下连杆;110-升降脚轮;111-立杆;
112-底连杆;113-钩卡;114-卡合槽;
115-定位柱;116-定位卡块;117-吊件;
118-支撑上连杆;119-第二行走组件;200-副模组;
201-第二顶板;202-第二侧板;203-第二脱板连杆;
204-侧墙;205-屋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房屋建筑模板,包括主模组100,主模组100包括第一顶板101、第一侧板102、第一端板103和第一脱模连杆104;第一顶板101的相邻的两条侧边分别与第一侧板102的顶边、第一端板103的顶边可拆卸连接,第一侧板102的一侧边与第一端板103的一侧边可拆卸连接;第一脱模连杆104的一端与第一顶板101可拆卸连接,第一脱模连杆104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板102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具体的说,在支模时,第一脱模连杆104,用于将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支撑起来,在脱模时,使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轻松与混凝土分离。
本实施例一中,第一脱模连杆104包括光杆部105和槽板部106;槽板部106的一端与第一顶板101通过销轴铰接;槽板部106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一插孔;两个第一插孔沿槽板部106的长度方向分布;光杆部105的一端设置有与两个第一插孔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插孔,槽板部106上的第一插孔与光杆部105上相对应的第二插孔中穿装有插销107;光杆部105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板102通过销轴铰接。使用时,通过将其中一个插销107拔出后,此时,使槽板部106的另一端和光杆部105的一端绕另一个插销107转动,便可使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轻松与混凝土分离。
本实施例一中,第一侧板102的底边和第一端板103的底边均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上固定有第一行走组件108;第一侧板102的底边还设置有支撑下连杆109,其中,支撑下连杆109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02的底边连接,支撑下连杆109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行走组件119,具体的说,支撑下连杆109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02的底边通过销轴铰接。
本实施例一中,第一行走组件108包括升降脚轮110、螺纹套和螺纹轴,升降脚轮110与螺纹轴的一端铰接;螺纹轴与螺纹套螺纹连接,螺纹套固定安装在定位部上。使用时,通过转动螺纹轴,便可以实现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一端板103的高度的增加或减小,在脱模时,通过转动螺纹轴,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一端板103的高度的减小,便可以实现第一侧板102、第一端板103以及第一顶板101与混凝土分离。
本实施例一中,第二行走组件119包括升降脚轮110、螺纹套和螺纹轴,升降脚轮110与螺纹轴的一端铰接;螺纹轴与螺纹套螺纹连接,支撑下连杆109的另一端与螺纹套连接。使用时,通过转动螺纹轴,便可以实现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一端板103的高度的增加或减小,在脱模时,通过转动螺纹轴,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一端板103的高度的减小,便可以实现第一侧板102、第一端板103以及第一顶板101与混凝土分离。
本实施例一中,第二行走组件119与第一顶板101之间设置有立杆111,其中,立杆111的一端与螺纹轴的另一端插接,立杆111的另一端与第一顶板101铰接,通过立杆111来支撑第一顶板101;并且通过立杆111可以转动螺纹轴实现调整高低。
本实施例一中,第一侧板102的底边与第一端板103的底边之间连接有底连杆112。
本实施例一中,第一端板103的另一侧边铰接有钩卡113,钩卡113上设置有卡合槽114和定位柱115;第一侧板102的另一侧边设置有定位卡块116。钩卡113用于将两个主模组100对称的连接在一起。使用时,两个主模组100上的钩卡113通过相互卡合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钩卡113上的卡合槽114卡合在另一个钩卡113上的定位柱115。第一顶板101上与第一侧板102相对的边也设置有钩卡113,第一顶板101上与第一端板103相对的边也设置有定位卡块116。
本实施例一中,第一顶板101上设置有吊件117,用于吊装移动第一顶板101,也就是说,通过吊件117可以实现整个房屋建筑模板的吊装移动。
使用时,将多个主模组100进行组装,其中一个主模组100中的第一侧板102的外表面与另外一侧主模组100中的第一侧板102的外表面相对,这样在相邻两个第一侧板102之间,即可一次性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侧墙204,在第一顶板101的外表面即可一次性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屋顶205;另外可以将两个主模组100进行组装,其中一个主模组100的第一端板103与另一个主模组100的第一端板103通过钩卡113连接,浇筑混凝土后,便可形成一间屋子。在脱模过程中,通过第一脱模连杆104便可以使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轻松与混凝土分离,这样便可实现一次性支膜和脱模,简化了支膜和脱模的程序,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劳动强度,保持了施工现场的整洁。
实施例二
参见图6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房屋建筑模板,包括主模组100,主模组100包括第一顶板101、第一侧板102、第一端板103和第一脱模连杆104;第一顶板101的相邻的两条侧边分别与第一侧板102的顶边、第一端板103的顶边可拆卸连接,第一侧板102的一侧边与第一端板103的一侧边可拆卸连接;第一脱模连杆104的一端与第一顶板101可拆卸连接,第一脱模连杆104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板102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具体的说,在支模时,第一脱模连杆104,用于将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支撑起来,在脱模时,使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轻松与混凝土分离。
本实施例二中,第一脱模连杆104包括光杆部105和槽板部106;槽板部106的一端与第一顶板101通过销轴铰接;槽板部106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一插孔;两个第一插孔沿槽板部106的长度方向分布;光杆部105的一端设置有与两个第一插孔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插孔,槽板部106上的第一插孔与光杆部105上相对应的第二插孔中穿装有插销107;光杆部105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板102通过销轴铰接。使用时,通过将其中一个插销107拔出后,此时,使槽板部106的另一端和光杆部105的一端绕另一个插销107转动,便可使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轻松与混凝土分离。
本实施例二中,第一侧板102的底边和第一端板103的底边均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上固定有第一行走组件108;第一侧板102的底边还设置有支撑下连杆109,其中,支撑下连杆109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02的底边连接,支撑下连杆109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行走组件119,具体的说,支撑下连杆109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02的底边通过销轴铰接。
本实施例二中,第一行走组件108包括升降脚轮110、螺纹套和螺纹轴,升降脚轮110与螺纹轴的一端铰接;螺纹轴与螺纹套螺纹连接,螺纹套固定安装在定位部上。使用时,通过转动螺纹轴,便可以实现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一端板103的高度的增加或减小,在脱模时,通过转动螺纹轴,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一端板103的高度的减小,便可以实现第一侧板102、第一端板103以及第一顶板101与混凝土分离。
本实施例二中,第二行走组件119包括升降脚轮110、螺纹套和螺纹轴,升降脚轮110与螺纹轴的一端铰接;螺纹轴与螺纹套螺纹连接,支撑下连杆109的另一端与螺纹套连接。使用时,通过转动螺纹轴,便可以实现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一端板103的高度的增加或减小,在脱模时,通过转动螺纹轴,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一端板103的高度的减小,便可以实现第一侧板102、第一端板103以及第一顶板101与混凝土分离。
本实施例二中,第一侧板102的顶边设置有支撑上连杆118,其中,支撑上连杆118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02的顶边连接,支撑上连杆118的另一端与螺纹套连接。具体的说,支撑上连杆118的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一侧板102的顶边铰接,支撑上连杆118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螺纹套铰接。通过支撑上连杆118,可以保证第一侧板102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二中,第一侧板102的底边与第一端板103的底边之间连接有底连杆112。
本实施例二中,第一端板103的另一侧边铰接有钩卡113,钩卡113上设置有卡合槽114和定位柱115;第一侧板102的另一侧边设置有定位卡块116。钩卡113用于将两个主模组100对称的连接在一起。使用时,两个主模组100上的钩卡113通过相互卡合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钩卡113上的卡合槽114卡合在另一个钩卡113上的定位柱115。第一顶板101上与第一侧板102相对的边也设置有钩卡113,第一顶板101上与第一端板103相对的边也设置有定位卡块116。
本实施例二中,第一顶板101上设置有吊件117,用于吊装移动第一顶板101,也就是说,通过吊件117可以实现整个房屋建筑模板的吊装移动。
使用时,将多个主模组100进行组装,其中一个主模组100中的第一侧板102的外表面与另外一侧主模组100中的第一侧板102的外表面相对,这样在相邻两个第一侧板102之间,即可一次性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侧墙,在第一顶板101的外表面即可一次性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屋顶;另外可以将两个主模组100进行组装,其中一个主模组100的第一端板103与另一个主模组100的第一端板103通过钩卡113连接,浇筑混凝土后,便可形成一间屋子。在脱模过程中,通过第一脱模连杆104便可以使第一顶板101与第一侧板102轻松与混凝土分离,这样便可实现一次性支膜和脱模,简化了支膜和脱模的程序,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劳动强度,保持了施工现场的整洁。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中的房屋建筑模板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实施例一公开的内容也属于本实施例三公开的内容。
参见图8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三中的房屋建筑模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副模组200,副模组200包括第二顶板201、第二侧板202和第二脱模连杆;第二顶板201的一侧边与第二侧板202的顶边可拆卸连接,第二侧板202的一侧边与第一侧板102的另一侧边可拆卸连接;第二脱模连杆的一端与第二顶板201可拆卸连接,第二脱模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板202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第二顶板201与第二侧板202。具体的说,第二侧板202的两条侧边均设置有定位卡块116,第二侧板202的一侧边通过定位卡块116实现与第一侧板102的另一侧边的定位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三中,第二脱模连杆的结构与第一脱模连杆104的结构相同,具体请参照实施实施例一的描述。
本实施例三中,第二侧板202的底边也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上固定有第一行走组件108。第二侧板202的底边也设置有支撑下连杆109,其中,该支撑下连杆109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02的底边连接,该支撑下连杆109的另一端也连接有第二行走组件119,该第二行走组件119与第二顶板201之间设置有立杆111,其中,该立杆111的一端与第一行走组件108的螺纹轴的另一端插接,立杆111的另一端与第二顶板201铰接,这样可通过立杆111来支撑第二顶板201。
使用时,通过将一主模组100和一个或多个副模组200组装在一起后,便形成一半的屋子模板,然后通过再对称另一半屋子模板,便可形成整间屋子的模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提供的房屋建筑模板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满足房屋建簧施工侧墙与顶板一次性支模后便进行浇筑混凝土。
2、房屋建筑模板结构合理,安装方便,操作灵活,尤其通过第一行走组件和第二行走组件来调整高低非常方便。
3、实现一次支模、一次拆模,大大减少了施工布置,节约了时间。
4、施工场地整洁,干净。
5、该房屋建筑模板能按楼房建筑的不同尺寸分别定制,长宽高均可调整,也可按通用性设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模组,所述主模组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第一端板和第一脱模连杆;所述第一顶板的相邻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所述第一端板的顶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脱模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脱模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侧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和所述第一端板的底边均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上固定有第一行走组件;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还设置有支撑下连杆,其中,所述支撑下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连接,所述支撑下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行走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组件包括升降脚轮、螺纹套和螺纹轴,所述升降脚轮与所述螺纹轴的一端铰接;所述螺纹轴与所述螺纹套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套固定安装在所述定位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走组件包括升降脚轮、螺纹套和螺纹轴,所述升降脚轮与所述螺纹轴的一端铰接;所述螺纹轴与所述螺纹套螺纹连接,所述支撑下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螺纹套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设置有支撑上连杆,其中,所述支撑上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连接,所述支撑上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螺纹套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走组件与所述第一顶板之间设置有立杆,其中,所述立杆的一端与所述螺纹轴的另一端插接,所述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与所述第一端板的底边之间连接有底连杆。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另一侧边铰接有钩卡,所述钩卡上设置有卡合槽和定位柱;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侧边设置有定位卡块。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上设置有吊件,用于吊装移动所述第一顶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房屋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副模组,所述副模组包括第二顶板、第二侧板和第二脱模连杆;所述第二顶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板的顶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侧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脱模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脱模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侧板。
CN201521084175.1U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429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84175.1U CN205242996U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84175.1U CN205242996U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42996U true CN205242996U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42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84175.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42996U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4299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0927A (zh) * 2019-02-14 2019-04-26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剪力墙结构隧道模板及施工方法
CN109963696A (zh) * 2016-10-20 2019-07-02 莱希纳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包括三个侧部元件以及底部元件和/或顶棚元件的房间模块的一体式生产的设备和方法及此类房间模块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3696A (zh) * 2016-10-20 2019-07-02 莱希纳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包括三个侧部元件以及底部元件和/或顶棚元件的房间模块的一体式生产的设备和方法及此类房间模块
CN109963696B (zh) * 2016-10-20 2021-05-04 莱希纳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房间模块的一体式生产的设备和方法
US11643829B2 (en) 2016-10-20 2023-05-09 Lechner Group Gm B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one-piece production of a room module having three side elements and a floor element and/or a ceiling element, and room module of this type
CN109680927A (zh) * 2019-02-14 2019-04-26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剪力墙结构隧道模板及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53821B (zh) 建筑装配式隔墙支撑骨架及其装配方法
CN205242996U (zh) 一种房屋建筑模板
CN204402015U (zh) 一种铝合金模板系统用拉片式斜撑
CN104989098A (zh) 一种叠合板支撑架
CN210369894U (zh) 一种装配式可调节降板模板支撑体系
CN208088804U (zh) 一种室内装修用的登高装置
CN207160557U (zh) 一种带墙体装饰的混凝土浇注模板
CN205617772U (zh) 一种升降脚手架专用下吊架结构
CN214569820U (zh) 一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电缆固定支架
CN204715603U (zh) 一种平行宽龙骨天花
CN219569250U (zh) 一种新型按压锁扣式墙板快速装配结构
CN209937201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窗洞墙板pc构件生产的便携式模具
CN202467171U (zh) 建筑铝合金模板组件
CN213774470U (zh) 一种用于建筑模板的顶托
CN221941880U (zh) 一种外悬挑屋檐支撑架
CN207553323U (zh) 用于墙板的连接装置及墙板组件
CN214785907U (zh) 一种混凝土建筑模板
CN222227900U (zh) 一种操作平台
CN221664113U (zh) 一种模块式装饰墙板
CN206569900U (zh)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主板吊装架及吊装系统
CN205821976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高强度叠合梁板
CN215484697U (zh) 一种房屋建筑施工室内地面刮平辅助拖车
CN217600249U (zh) 路灯安装支撑工装
CN203684466U (zh) 水泥浇筑板
CN220117833U (zh) 一种易拆卸建筑模板连接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25

Address after: 054000 west side of Mao Sheng Road, Guangzong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ngtai, Hebei

Patentee after: Hebei Dongfeng Shijing Template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20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BA Xiang Dongfengcun two

Patentee before: BEJING DONGFENG SHIJING TEMPLAT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054000 west side of Mao Sheng Road, Guangzong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ngtai, Hebei

Patentee after: Hebei Dongfeng Shijing rail Co.,Ltd.

Address before: 054000 west side of Mao Sheng Road, Guangzong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ngtai, Hebei

Patentee before: Hebei Dongfeng Shijing Template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