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22858U - 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22858U
CN205222858U CN201520674042.3U CN201520674042U CN205222858U CN 205222858 U CN205222858 U CN 205222858U CN 201520674042 U CN201520674042 U CN 201520674042U CN 205222858 U CN205222858 U CN 2052228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elf
district
stip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7404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鞠然
兰菲
吴月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MCC Group
China Jingye Engineering Corp Ltd
MCC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C DESALINATION INVESTMENTS Co Ltd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MCC Grou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C DESALINATION INVESTMENTS Co Ltd,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MCC Group filed Critical MCC DESALINATION INVESTM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7404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228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228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228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包括按竖直方向由上到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混凝反应区、气浮区;第二层为设备布置区、自清洗储水区;第三层为稳定调节区、过滤区和排水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结构复杂、占地大、自控配置复杂、可靠性低和运行维护成本高等缺陷,以实现结构一体化集成、简单占地小、自控配置简单、可靠性高和运行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工程领域,混凝、气浮和过滤均是应用很广的水处理工艺,且通常被串联使用。无论是在地表给水处理工程中、污水再生回用工程中、景观水循环净化处理工程中,还是在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工程中,混凝、气浮和过滤工艺均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混凝、气浮工艺也存在受进水悬浮物、浊度等水质冲击负荷影响出水水质波动较大,出水不均匀、易短流、易沉泥等问题。另外,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多种气浮滤池组合的一体化新工艺虽然解决了气浮出水均匀性的问题,但是对进水悬浮物、浊度等冲击负荷影响在设计上并没有更好的应对良策,只能依靠运行过程中调整过滤周期的长短来确保冲击负荷下出水水质的稳定。现有的混凝、气浮滤池组合工艺与混凝、气浮和滤池串联单独运行的工艺相比设备配置要求更高、自控系统也更为复杂。
目前已有的气浮滤池组合工艺有,但不限于:
①混凝、气浮+普通快滤池组合成的气浮滤池工艺
②混凝、气浮+V型滤池组合成的气浮滤池工艺
③混凝、气浮+移动罩滤池组合成的气浮滤池工艺
④混凝、气浮+翻板滤池组合成的气浮滤池工艺
现有的气浮滤池工艺有:传统气浮和普通快滤池组合的气浮滤池、传统气浮和V型滤池组合的气浮滤池、传统气浮和移动罩滤池组合的气浮滤池、传统气浮和翻板滤池组合的气浮滤池。气浮滤池工艺由于将气浮和过滤两种工艺组合在一起,虽然在空间上节约了占地,但是与之各自分开独立运行相比,相关配套的电气设备数量并未减少,自动控制系统也变得更为复杂,设备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也较高。另外,在应对进水中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等水质冲击负荷的影响方面,只能依靠调整过滤周期的长短以应对冲击负荷对产水水质的影响。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结构复杂、占地大、自控配置复杂、可靠性低和运行维护成本高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以实现结构一体化集成、简单占地小、自控配置简单、可靠性高和运行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包括按竖直方向由上到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混凝反应区、气浮区;第二层为设备布置区、自清洗储水区;第三层为稳定调节区、过滤区和排水区。
进一步地,所述气浮区由中间的气浮气水接触区、两侧的气浮分离区和气浮集水区组成;
混凝反应区和气浮区底排泥过程:混凝反应区底部设置排泥管Psc1、Psc2、Psc3……,每根排泥管上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泥阀Vsc1、Vsc2、Vsc3……,确保每一格中的沉泥均能排出;
气浮区的每个分离区和集水区底部均布有多个泥斗,每个泥斗中配置一根穿孔排泥管Psd1、Psd2、Psd3……,每根穿孔排泥管上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泥阀Vsd1、Vsd2、Vsd3……;每个气浮区的排泥总管Pf1和Pf2分别与两根排渣管Pz1和Pz2连接,且在接入排渣管前分别设置两台流量计Fs1和Fs2;混凝反应区的排泥管Psc1、Psc2、Psc3……就近分别接入每个气浮区的排泥总管Pf1和Pf2,接入点须在流量计前。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区配水底板上部为滤料层和承托层、下部为过滤自清洗配水区,每格过滤区四角为三角过水渠;
连续过滤过程:有压进水经竖直向上的总进水管P0经总进水手动或自动阀门V0、流量计F0、管道混合器、减速配水三通后,分两股进入混凝反应区1的第一格,再顺序流经第二格、第三格……及最后一格;
在管道混合器中投加混凝剂,完成混凝剂与进水的混合过程;在混凝反应区1的第一格中投加助凝剂,并在每格中搅拌器作用下完成混凝反应过程;混凝反应后的处理水经渐缩式配水暗渠进入气浮区中间位置的气水接触区,处理水与溶气水充分接触后做向上升流运动,在气水接触区表层再均匀分流向两侧的分离区,完成泥水分离后的清水向下流经分离区中间区域安装的导流斜管或斜板、再水平流动汇集在气浮区两侧远端下部的集水区,气浮产水经两个集水区池外侧壁上安装的两根逆流式压力弯管分别向两个过滤区配水;泥水分离后的浮渣在水面表层通过气浮区两侧顶端安装的浮渣机作用下收集到气浮区两侧远端上部的排渣槽,再经每个浮渣槽对应的排渣管Pz1和Pz2排出;
气浮区产水分别经两根逆流式压力弯管配水立管上的流量计F1和F2、配水横管上的自动调节阀Vc1和Vc2、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Va1和Va2后再经两根虹吸弯管后进入两个过滤区,进水由落水挡板减速后,再经滤料层和承托层及配水底板完成过滤过程,过滤产水先进入配水底板下方的自清洗配水区、经三角过水渠进入过滤区上方的自清洗储水区,再经溢流堰跌水进入过滤区侧面紧邻的稳定调节区储存;配水底板上均布滤头,满足配水的均匀性,并对滤料层和承托层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每个自清洗配水区底板上方分别设置泄空管Psf1和Psf2,每个泄空管上配有手动阀门Vsf1和Vsf2,泄空管开口分设在对应的排水泄空区。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区由中间的排水水封区和两侧的排水泄空区组成;
自动自清洗过程:过滤区中的水位在连续过滤过程中由于滤料层不断截留悬浮物,造成滤料层阻力的增加,促使虹吸弯管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当水位达到虹吸辅助管管口时,部分过滤区进水自动从该虹吸辅助管中落下形成抽气作用,借以带走虹吸弯管中的空气,逐渐在虹吸弯管中形成真空;当虹吸弯管中的真空度达到一定值时,便发生虹吸作用,自清洗储水区中的过滤产水自下而上地反向通过滤料层和承托层,对滤料进行自动反冲洗,自清洗过程自动启动;自清洗过程产生的废水和气浮区的全部来水,经虹吸弯管排入自清洗排水立管,进入排水水封区后再溢流至两侧的泄空区外排;虹吸弯管和自清洗排水立管的局部管段设有透明管,现场观察管内水位情况;当自清洗储水区的水位下降至虹吸破坏器的作用水位时,空气经虹吸破坏器进入虹吸弯管,真空环境和虹吸作用被破坏,自清洗过程自动停止;自动自清洗过程完成,系统进入到下一个工作周期;再两根自清洗排水立管末端、排水水封区设计溢流水位上方安装手动或自动阀门Vm1和Vm2,通过对其阀位开度的调节用以控制反冲洗强度;
强制自清洗过程:如需对过滤区的滤料进行强制反冲洗,首先人为介入切换对应的逆流式压力弯管配水横管上的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Va1或Va2至第二阀位,控制气浮区出水全部进入自清洗排水立管中并以满管流形式落下形成抽气作用,借以带走虹吸弯管中的空气,逐渐在虹吸弯管中形成真空;当虹吸弯管中的真空度达到一定值时,便发生虹吸作用,自清洗储水区中的滤后水自下而上地反向通过滤料层和承托层,对滤料进行强制反冲洗,自清洗过程被强制启动;在自清洗储水区设液位计L,在强制启动自清洗过程后的某一低液位设定点,经自动连锁控制将Va1或Va2恢复到第一阀位;自清洗过程产生的废水,经虹吸弯管进入自清洗排水立管,排入排水水封区后再溢流至两侧的泄空区外排;当自清洗储水区的水位下降至虹吸破坏器作用水位时,空气经虹吸破坏器进入虹吸弯管,虹吸弯管中的真空环境和虹吸作用被破坏,自清洗过程自动停止;强制自清洗过程完成,系统进入到下一个工作周期;两根自清洗排水立管末端、排水水封区设计溢流水位上方安装手动阀门Vm1和Vm2,通过对其阀位开度的调节用以控制反冲洗强度,确保气浮区的全部来水从该立管中以满管流形式落下。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由于包括按竖直方向由上到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混凝反应区、气浮区;第二层为设备布置区、自清洗储水区;第三层为稳定调节区、过滤区和排水区;从而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结构复杂、占地大、自控配置复杂、可靠性低和运行维护成本高的缺陷,以实现结构一体化集成、简单占地小、自控配置简单、可靠性高和运行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的外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的右视图;
图6为图2的A-A视图;
图7为图6的B-B视图;
图8为图6的C-C视图。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混凝反应区;2-气浮区;3-设备布置区;4-自清洗储水区;5-稳定调节区;6-过滤区;7-排水区;8-管道混合器;9-减速配水三通;10-渐缩式配水暗渠;11-导流斜管或斜板;12-逆流式压力弯管;13-虹吸弯管;14-落水挡板;15-滤料层和承托层;16-配水底板;17-三角过水渠;18-虹吸辅助管;19-虹吸破坏器;20-自清洗排水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图1-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现将混凝、气浮工艺和重力式无阀滤池过滤工艺耦合成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该一体化装置的混凝反应、气浮、过滤、产品水储存等各功能分区既独立分开,又通过合理的配水系统自然联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该装置辅助的配套设备与各功能分区整合布置,大大减少了管路系统和配电系统的工程投资,也便于维护管理;在气浮区中增设导流斜管或斜板对处理水起到同流同程作用、气浮沉淀共作用进行泥水分离,避免出现产水不均匀现象的同时,还可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化泥水分离效果、优化气浮产水水质、延长过滤周期;气浮区向过滤区采用逆流式压力弯管恒流量均匀配水,既确保气浮区的恒水位运行、又能避免自清洗过程中虹吸条件被破坏的风险;保留重力式无阀滤池重力反洗功能、省去强制冲洗器和辅助压力水系统的设置,利用装置本身的气浮区产水,通过逆流式压力弯管配水横管上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的阀位切换,向过滤区自清洗排水立管中落水、抽气,实现强制启动自清洗过程的功能,虹吸管路系统也被简化。
该一体化装置布局紧凑,合理利用空间,节约占地;通过对气浮过程产水水质的优化,延长过滤过程的工作周期;合理调配气浮区至过滤区的配水点,将重力式无阀滤池原有的虹吸管路系统简化,实现对过滤区的完全自清洗过程;设备、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配置简单,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低。该装置可在地表给水处理、污水再生回用、景观水循环净化、海水淡化预处理等水处理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将混凝反应、气浮、过滤、自清洗储水、稳定调节等功能区和配套的设备布置区耦合成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各功能分区虽然独立、但各区的连接部位通过不同的配水形式实现自然转换;在气浮区增加导流斜管或斜板设置,实现气浮过程的同流同程均匀产水及对产水起到辅助的浅层沉淀作用;气浮区向过滤区采用逆流式压力弯管恒流量配水形式,配水立管上设置流量计,横管上设置自动调节阀,通过PID调节控制气浮区恒定出水、过滤区恒定进水及间接控制气浮区恒液位;通过对逆流式压力弯管配水横管上的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阀位切换,调整气浮区向过滤区的不同配水点,再配合虹吸辅助管和虹吸破坏器,无需设置强制冲洗器和辅助压力水系统便可实现自动自清洗和人工强制自清洗的双重目的;自清洗过程依靠自清洗储水区的重力水头作用完成,无需设置相关清洗水泵;稳定调节区既可作为过滤产水的中间调节池,也可作为消毒水池;稳定调节区和混凝反应区中间的空间,可布置相关的配套设备(循环水泵、空压机、溶气水罐、低压配电及控制柜等),使得一体化装置各部分组合更为紧凑、合理。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该构筑物按竖直方向由上到下可分三层:第一层为混凝反应区1、气浮区2;第二层为设备布置区3、自清洗储水区4;第三层为稳定调节区5、过滤区6和排水区7。其中,气浮区由中间的(气浮)气水接触区、两侧的(气浮)分离区和(气浮)集水区组成;过滤区配水底板上部为滤料层和承托层、下部为(过滤)自清洗配水区,每格过滤区四角为三角过水渠;排水区由中间的(排水)水封区和两侧的(排水)泄空区组成。
连续过滤过程(正常运行状态):有压进水经竖直向上的总进水管P0经总进水手动或自动阀门V0、流量计F0、管道混合器8、减速配水三通9后,分两股进入混凝反应区1的第一格,再顺序流经第二格、第三格……及最后一格。在管道混合器8中投加混凝剂,完成混凝剂与进水的混合过程;在混凝反应区1的第一格中投加助凝剂,并在每格中搅拌器作用下完成混凝反应过程。混凝反应后的处理水经渐缩式配水暗渠10进入气浮区中间位置的气水接触区,处理水与溶气水充分接触后做向上升流运动,在气水接触区表层再均匀分流向两侧的分离区,完成泥水分离后的清水向下流经分离区中间区域安装的导流斜管或斜板11、再水平流动汇集在气浮区两侧远端下部的集水区,气浮产水经两个集水区池外侧壁上安装的两根逆流式压力弯管12分别向两个过滤区配水;泥水分离后的浮渣在水面表层通过气浮区两侧顶端安装的浮渣机作用下收集到气浮区两侧远端上部的排渣槽,再经每个浮渣槽对应的排渣管Pz1和Pz2排出。气浮区产水分别经两根逆流式压力弯管12配水立管上的流量计F1和F2、配水横管上的自动调节阀Vc1和Vc2、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Va1和Va2后再经两根虹吸弯管13后进入两个过滤区6,进水由落水挡板14减速后,再经滤料层和承托层15及配水底板16完成过滤过程,过滤产水先进入配水底板16下方的自清洗配水区、经三角过水渠17进入过滤区6上方的自清洗储水区4,再经溢流堰跌水进入过滤区6侧面紧邻的稳定调节区5储存;配水底板上均布滤头,满足配水的均匀性,并对滤料层和承托层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每个自清洗配水区底板上方分别设置泄空管Psf1和Psf2,每个泄空管上配有手动阀门Vsf1和Vsf2,泄空管开口分设在对应的排水泄空区。
自动自清洗过程(过滤区自动反洗状态):某一过滤区6中的水位在连续过滤过程中由于滤料层不断截留悬浮物,造成滤料层阻力的增加,促使虹吸弯管13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当水位达到虹吸辅助管18管口时,部分过滤区进水自动从该虹吸辅助管中落下形成抽气作用,借以带走虹吸弯管中的空气,逐渐在虹吸弯管中形成真空;当虹吸弯管中的真空度达到一定值时,便发生虹吸作用,自清洗储水区4中的过滤产水自下而上地反向通过滤料层和承托层15,对滤料进行自动反冲洗,自清洗过程自动启动;自清洗过程产生的废水和气浮区的全部来水,经虹吸弯管13排入自清洗排水立管20,进入排水水封区后再溢流至两侧的泄空区外排;虹吸弯管和自清洗排水立管的局部管段设有透明管,可现场观察管内水位情况;当自清洗储水区的水位下降至虹吸破坏器19的作用水位时,空气经虹吸破坏器进入虹吸弯管,真空环境和虹吸作用被破坏,自清洗过程自动停止;自动自清洗过程完成,系统进入到下一个工作周期。再两根自清洗排水立管末端、排水水封区设计溢流水位上方安装手动或自动阀门Vm1和Vm2,通过对其阀位开度的调节用以控制一定的反冲洗强度。
强制自清洗过程(过滤区手动反洗状态):如需对某一过滤区6的滤料进行强制反冲洗,首先人为介入切换对应的逆流式压力弯管12配水横管上的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Va1或Va2至第二阀位,控制气浮区出水全部进入自清洗排水立管20中并以满管流形式落下形成抽气作用,借以带走虹吸弯管中的空气,逐渐在虹吸弯管中形成真空;当虹吸弯管中的真空度达到一定值时,便发生虹吸作用,自清洗储水区4中的滤后水自下而上地反向通过滤料层和承托层15,对滤料进行强制反冲洗,自清洗过程被强制启动;在自清洗储水区设液位计L,在强制启动自清洗过程后的某一低液位设定点(注:该设定点禁止低于虹吸破坏器的作用水位),经自动连锁控制将Va1或Va2恢复到第一阀位;自清洗过程产生的废水,经虹吸弯管13进入自清洗排水立管20,排入排水水封区后再溢流至两侧的泄空区外排;当自清洗储水区的水位下降至虹吸破坏器19作用水位时,空气经虹吸破坏器进入虹吸弯管,虹吸弯管中的真空环境和虹吸作用被破坏,自清洗过程自动停止;强制自清洗过程完成,系统进入到下一个工作周期。两根自清洗排水立管末端、排水水封区设计溢流水位上方安装手动阀门Vm1和Vm2,通过对其阀位开度的调节用以控制一定反冲洗强度,还可确保气浮区的全部来水从该立管中以满管流形式落下。强制启动某个过滤区自清洗过程前,需校对自清洗储水区的液位应处在较高的位置,否则无法保证足够的自清洗水头和清洗时间,不宜启动强制自清洗过程。
混凝反应区和气浮区底排泥过程(一体化装置排泥状态):混凝反应区1底部设置排泥管Psc1、Psc2、Psc3……,每根排泥管上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泥阀Vsc1、Vsc2、Vsc3……,确保每一格中的沉泥均能排出。气浮区2的每个分离区和集水区底部均布有多个泥斗,每个泥斗中配置一根穿孔排泥管Psd1、Psd2、Psd3……,每根穿孔排泥管上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泥阀Vsd1、Vsd2、Vsd3……。每个气浮区的排泥总管Pf1和Pf2分别与两根排渣管Pz1和Pz2连接,且在接入排渣管前分别设置两台流量计Fs1和Fs2;混凝反应区的排泥管Psc1、Psc2、Psc3……就近分别接入每个气浮区的排泥总管Pf1和Pf2,接入点须在流量计前。正常运行状态下,上述各排泥阀需定期短时间开启排泥;同时,各排泥管和排泥阀还兼有对混凝反应区和气浮区的泄空作用。
以单机净出力12000m3/d的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工艺施工图即图1-图8为例进行详细解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点一之主要工艺设计参数:
⑴单机设计净出力不宜大于12000m3/d,最大设计进水量为单机设计净出力的104%-107%。
⑵单机混凝反应区水力停留时间约为15min。混凝反应区的第一格设计进水流速约为0.7-0.8m/s。
⑶混凝反应区至气浮区采用渐缩式配水暗渠与气水接触区联通,设计渠内流速0.08-0.10m/s。
⑷渐缩式配水暗渠顶均设配水缝,设计过缝流速0.08-0.10m/s,设计缝长与渐缩式配水暗渠宽相同,缝宽≤50mm。
⑸气浮区中间为气水接触区,设计上升流速为0.01-0.02m/s,在气水接触区上方分别向两个分离区均匀推流配水。
⑹单机气浮分离区设计表面负荷为15-20m3/m2·h,在长度方向上分2格,分设在气水接触区两侧。
⑺每格气浮分离区中间位置均布导流斜管或斜板,斜管或斜板安装倾角60度,安装高度约为0.9m。
⑻单机过滤区设计滤速≤10m/h,延长度方向上分2格。过滤区总长宽比约为2:1,单格长宽比约为1:1。
⑼气浮区至过滤区采用逆流式压力弯管配水,气浮区分格与过滤区分格一一对应,设计配水流速约为0.9-1.0m/s。
⑽过滤区每格配置一根虹吸弯管,自清洗最大设计流速约为2.4-2.5m/s;过滤区每格配置一根自清洗排水立管,设计落水流速约为3.0-3.1m/s。
⑾过滤区采用滤头配水,滤头缝隙面积与过滤面积比约为1%-2.5%。
⑿过滤区采用重力反洗方式,期终水头损失约为1.7-2.0m;滤料膨胀率约50%;在平均冲洗强度约15L/m2·s的条件下,冲洗时间约5-8min。
⒀承托层厚度50-100mm,粒径尺寸2-4mm。
⒁均质滤料石英砂粒径0.5-1.0mm,层高0.9-1.0m,不均匀系数K80<2.0。双层滤料石英砂粒径0.5-1.0mm,下层石英砂层高0.6m,不均匀系数K80<2.0;无烟煤粒径1.2-1.6mm,下层无烟煤层高0.3-0.4m,不均匀系数K80<2.0。
⒂排水区中间为水封区,两侧为泄空区;水封区设计溢流水位约为0.2m;每个泄空区设一根外排管,外排管设计流速约为0.7-0.8m/s。
⒃稳定调节区水力停留时间约为30min,且内设导流板或隔墙,防止短流现象发生;导流板或隔墙的设计形式须考虑对稳定调节区顶板的支撑作用。
⒄稳定调节区出水形式可根据工艺流程要求选择:①采用溢流重力出水;②采用水泵抽吸加压出水。
⒅设备布置区净空高度不宜小于2.0m,且应满足设备安装及运行维护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点之二工艺控制和运行操作方法:
⑴在混凝反应区的总进水管上安装流量计F0,显示总进水流量Q0;在气浮区总排泥管上安装流量计Fs1和Fs2,显示总排泥流量分别为Qs1和Qs2。参与气浮区恒液位运行、恒流量出水及过滤区恒流量进水的自动控制。
⑵气浮区至过滤区的两根逆流式压力弯管的配水立管上分别安装流量计F1和F2,显示配水流量分别为Q1和Q2;配水横管上分别安装自动调节阀Vc1、Vc2和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Va1、Va2。参与气浮区恒液位运行、恒流量出水及过滤区恒流量进水的自动控制。
⑶混凝反应区总进水流量Q0,气浮区向过滤区的两格配水流量分别为Q1和Q2,混凝反应区和气浮区总排泥流量分别为Qs1和Qs2。正常运行条件下,通过PID调节控制Vc1和Vc2的开度,使Q1=Q2=0.5[Q0-(Qs1+Qs2)-δ],其中δ为根据进水悬浮物浓度、加药量等参数经理论计算出的排浮渣总量与实际运行排浮渣总量经验参数对比后优化确定的取值,所有流量单位相同。
⑷通过人为介入切换逆流式压力弯管的配水横管上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Va1或Va2至第二阀位,控制气浮区出水全部进入自清洗排水立管中落水、抽气,强制启动过滤区的自清洗过程;在自清洗储水区设液位计L,在强制启动自清洗过程后的某一低液位设定点,经自动连锁控制将Va1或Va2恢复到第一阀位,为下一个运行周期做准备。
⑸自清洗排水立管末端安装手动阀门Vm1和Vm2,通过控制该手动阀门的开度用以①调节自清洗强度;②确保过滤区全部进水以满管流形式从自清洗排水立管中落水、抽气,对虹吸弯管形成抽真空作用。
用推理方式推导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
⑴混凝反应区向气浮区配水采用过水断面渐缩式配水暗渠10,渠顶均设配水缝,既满足配水的均匀性、又满足合适的配水流速、确保矾花的稳定性。
⑵在气浮分离区中间区域增加导流斜管或斜板11的设置既可确保气浮过程处理水的同流同程作用、防止气浮产水短流,又对气浮产水起到辅助的同向浅层沉淀作用、在气浮和沉淀双重泥水分离作用下提高抗冲击负荷能力、优化产水水质。
⑶合理利用气浮分离区的分格完成对过滤区的两格均匀配水。
⑷气浮区向过滤区采用逆流式压力弯管12连续配水,既可确保气浮区液位稳定,又能有效避免过滤区自清洗过程中的虹吸条件被破坏。
⑸在逆流式压力弯管12的配水立管上安装流量计,可确保流量计良好的工作条件;在逆流式压力弯管12的配水横管上安装的自动控制阀可根据流量反馈信号,通过PID调节稳定控制气浮区的出水流量恒定,间接控制气浮区的运行液位恒定;在逆流式压力弯管12的配水横管上安装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可确保气浮出水管路始终保持通畅,避免气浮区由出水不畅引起的满水溢流风险。
⑹人为介入将气浮区出水强制引入到过滤区的自清洗排水立管20中落水、抽气,对滤池进行强制反洗,可省去配套强制冲洗器和辅助压力水系统的设置。
⑺自清洗储水区溢流出水直接跌水进入稳定调节区,省去相关连接管路;该跌水区域可作为消毒剂的投加点,有利于混合和消毒反应过程。
⑻与传统重力式无阀滤池排水区设计相比,该一体化装置的自清洗排水由排水区中间的水封区溢流向两侧的泄空区,水封区设计溢流水位变化更小,泄空区排水管管径更小。
⑼该一体化装置配套管道系统的最大设计管径为DN600。在高腐蚀性水处理工程领域,如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预处理、海水或卤水的净化处理、工业废水再生回用等水处理领域,可全部采用UPVC材质的管道进行设计,发挥更大的技术、经济优势。
⑽该一体化装置合理利用空间;配套设备简单、布局紧凑;节省占地和工程投资;便于维护管理;运行成本低。
⑾虽然该一体化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流量计、自动阀门、液位计等)配置简单,但是通过与虹吸管道系统(包括:虹吸弯管13、虹吸辅助管18、虹吸破坏器19、自清洗排水立管20等)巧妙融合,使得该装置具有了“自控系统配置简单、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可实现无人值守。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否还有别的替代方案同样能完成实用新型目的?
⑴气浮区向过滤区配水横管上的二位三通自动开关阀可用两个自动开关二位阀替代。
⑵混凝反应区总进水阀既可采用手动阀门,也可采用自动阀门。
⑶混凝反应区和气浮区的排泥阀既可采用手动阀门,也可采用自动阀门。如果采用自动阀门,须用快开式阀门。
⑷一体化装置中采用的自动阀门可为电动阀门,也可为气动阀门。
⑸自清洗储水区中安装的液位计也可用液位开关代替。
系统UPVC材质管道可用其他材质管道代替,如不锈钢材质管道、玻璃钢材质管道、PE材质管道等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竖直方向由上到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混凝反应区、气浮区;第二层为设备布置区、自清洗储水区;第三层为稳定调节区、过滤区和排水区;
所述气浮区由中间的气浮气水接触区、两侧的气浮分离区和气浮集水区组成;
混凝反应区和气浮区底排泥过程:混凝反应区底部设置排泥管Psc1、Psc2、Psc3……,每根排泥管上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泥阀Vsc1、Vsc2、Vsc3……,确保每一格中的沉泥均能排出;
气浮区的每个分离区和集水区底部均布有多个泥斗,每个泥斗中配置一根穿孔排泥管Psd1、Psd2、Psd3……,每根穿孔排泥管上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泥阀Vsd1、Vsd2、Vsd3……;每个气浮区的排泥总管Pf1和Pf2分别与两根排渣管Pz1和Pz2连接,且在接入排渣管前分别设置两台流量计Fs1和Fs2;混凝反应区的排泥管Psc1、Psc2、Psc3……就近分别接入每个气浮区的排泥总管Pf1和Pf2,接入点须在流量计前;
所述过滤区配水底板上部为滤料层和承托层、下部为过滤自清洗配水区,每格过滤区四角为三角过水渠;
所述排水区由中间的排水水封区和两侧的排水泄空区组成。
CN201520674042.3U 2015-09-01 2015-09-01 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052228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74042.3U CN205222858U (zh) 2015-09-01 2015-09-01 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74042.3U CN205222858U (zh) 2015-09-01 2015-09-01 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22858U true CN205222858U (zh) 2016-05-11

Family

ID=55897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74042.3U Active CN205222858U (zh) 2015-09-01 2015-09-01 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228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3080A (zh) * 2020-12-30 2021-05-11 上海远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厂深度处理自动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3080A (zh) * 2020-12-30 2021-05-11 上海远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厂深度处理自动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6549C (zh) 一种高效节能净水工艺和装置
CN108479188B (zh) 多层导流挡板定向沉沙排沙过滤装置及其方法
CN105110507A (zh) 一种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设备
CN104193027A (zh) 重力式一体化净水器
CN100506726C (zh) 钢铁污水混凝沉淀及过滤处理系统
CN206872639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5222858U (zh) 一种一体化自清洗浮滤水处理装置
CN109464847B (zh) 一种自旋转式机械自动化反冲洗污水处理装置
CN117088432A (zh) 双向流双功能滤池
CN201890787U (zh) 双层压力式一体化除油器
CN104140172A (zh) 一种海水淡化预处理方法
CN204737823U (zh) 一种自动反洗过滤装置
CN208561732U (zh) 合流制管网溢流及水体污染一体化削减系统
CN217555958U (zh) 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
CN210710975U (zh) 一种斜板-气浮泥水分离池
CN2920973Y (zh) 高效全自动净水器
CN206715401U (zh) 一种给水v型滤池
CN201981585U (zh) 集成化节水设备
CN205635081U (zh) 一种不易堵塞的人工湿地系统
CN211004933U (zh) 游泳池水质净化处理系统
CN209721764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多级过滤净化装置
CN210887511U (zh) 一种初期雨水的分流治污系统
CN208545138U (zh) 分散式中小型多格滤池单排布置系统
CN203079771U (zh) 一体化全自动净水器
CN206279043U (zh) 智能远程集成化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25

Address after: 100088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Xitucheng Road No. 33

Co-patentee after: MCC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Patentee after: Zhong Ye energy-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protectiv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Co-patentee after: China Jingy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2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Xitucheng Road No. 33

Co-patentee before: MCC DESALINATION INVESTMENTS CO., LTD.

Patentee before: MCC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