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激光模板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SMT激光模板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移动的激光模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精密激光模板做好之后,需要对其质量进行检测。目前主要是通过在一个检测箱底部放置一灯泡,在检测箱上表面设置一块半透明的玻璃,将被测精密激光模板放在半透明玻璃上,通过肉眼观察被测精密激光模板的好坏以及质量,在检测完一块精密激光模板之后,掀起检测箱的上板,取出该精密激光模板,然后放入另外一块重复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中,由于每次检测完精密激光模板之后,需要重复掀起检测箱的上板,放入新的精密激光模板,而且检测时观察人员需要低头和弯腰,容易致使观察人员疲劳,因此现有的精密激光模板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不高,影响人体的健康。
授权公告号为CN203798745U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精密激光模板检测装置,包括测试装置主体、测试结果观测组件、移动轮、激光模板测试出入口、传送部件以及光源;测试装置主体呈长方体,其内部包括一空腔,空腔用于容置被测试的精密激光模板以及光源;光源用于通过连接市电为被测试的精密激光模板提供测试光源;测试结果观测组件用于为用户观测被测试的精密激光模板提供观测窗口;与测试结果观测组件所在侧壁相邻的测试装置主体的两侧壁上开设有矩形的激光模板测试出入口;传送部件用于将被测试的精密激光模板送入和传出测试装置主体的空腔。
相比于现有技术,虽然上述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装置使用起来更为人性化,同时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但是,按上述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所述激光模板应水平放置在传送部件上,而观测窗口开设在测试装置主体的侧面,如此,并不方便观察人员清晰地检测激光模板的各个部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精密激光模板检测装置,激光模板由传送部件水平输入测试装置主体,开设在测试装置主体侧面的观测窗口不方便观察人员清晰地检测激光模板的各个部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移动的激光模板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壳体、纵向水平输入机构、一对提升机构;
所述检测壳体呈方形状,检测壳体内设检测腔体,检测壳体的前侧壁上开设观测窗口,检测腔体内设有光源;
所述纵向水平输入机构位于检测壳体的下方,所述纵向水平输入机构包括水平输送底板、安装在水平输送底板上的多对直线输送单元;每一直线输送单元包括传输带、用于驱动传输带的一对辊、用于驱动辊旋转的第一电机,所述一对辊竖直枢接在水平输送底板上;一对直线输送单元并列设置在水平输送底板上,一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值等于激光模板的厚度;多对直线输送单元以首尾衔接的方式安装在水平输送底板上;
所述一对提升机构设在检测壳体内,检测壳体的底部开设第一豁口,一对提升机构通过第一豁口向下延伸至纵向水平输入机构的顶部;一对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提升机构和第二提升机构,第一提升机构位于检测腔体的左侧,第二提升机构位于检测腔体的右侧;
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齿条、第一主齿轮、第一副齿轮、第一延伸轴、第一同步带轮、第一升降条、第一吸盘;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升降条滑动配合在第一导向结构中,第一升降条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吸盘安装在第一升降条上;所述第一齿条固定在第一升降条上,第一齿条竖直设置,所述第一主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一主齿轮枢接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副齿轮与第一主齿轮啮合,第一副齿轮枢接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延伸轴与第一副齿轮的齿轮轴联接,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安装在第一延伸轴上;
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支架、第二齿条、第二主齿轮、第二延伸轴、第二同步带轮、第二升降条、第二吸盘;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升降条滑动配合在第二导向结构中,第二升降条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吸盘安装在第二升降条上;所述第二齿条固定在第二升降条上,第二齿条竖直设置,所述第二主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第二主齿轮枢接在第二支架上,第二主齿轮与第二电机联接;所述第二延伸轴与第二主齿轮的齿轮轴联接,所述第二同步带轮安装在第二延伸轴上;
所述第一同步带轮与第二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安装在水平输送底板上,第一支架的底部开设竖直向的第二豁口,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安装在水平输送底板上,第二支架的底部开设竖直向的第三豁口,所述第一齿条的底部开设竖直向的第四豁口,第二齿条的底部开设竖直向的第五豁口;所述第二豁口、第三豁口、第四豁口、第五豁口均位于多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的正上方,所述第二豁口、第三豁口、第四豁口、第五豁口和多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构成激光模板的运行通道;
所述检测壳体通过四个支撑脚安装在底座上,所述水平输送底板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滚轮。
按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的激光模板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单块激光模板由纵向水平输入机构的输入端进入一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第一电机通过辊驱动传输带运行,一对直线输送单元的传输带等速同向运行,由于一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值等于激光模板的厚度,所以,多对首尾衔接的直线输送单元可夹持着激光模板向前输送。
第二,在纵向水平输入机构上运行的激光模板依次穿过第三豁口和第五豁口来到检测壳体的正下方,即,激光模板位于第一提升机构和第二提升机构之间;之后,第二电机动作,第二主齿轮旋转,第二主齿轮驱动第二齿条下降,第二齿条带动第二升降条沿第二导向结构下降,第二升降条带动第二吸盘下降;所述第二主齿轮驱动第二齿条下降的同时,驱动第二延伸轴旋转,第二延伸轴驱动第二同步带轮旋转,第二同步带轮驱动第一同步带轮旋转,第一同步带轮通过第一延伸轴驱动第一副齿轮旋转,第一副齿轮驱动第一主齿轮旋转,第一主齿轮驱动第一齿条下降,第一齿条带动第一升降条沿第一导向结构下降,第一升降条带动第一吸盘下降,如此,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同步下降,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位于激光模板的左右两侧;之后,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同时吸附激光模板;之后,第二电机反向转动,驱使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带着激光模板上升,上升的激光模板穿过第一豁口后来到检测腔体内,在光源的照射下,检测人员通过观察窗口可清晰地检测激光模板的各部位。
第三,所述检测壳体和纵向水平输入机构安装在底座上,底座的底部设有滚轮,如此,检测人员可方便地移动整个检测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纵向水平输入机构将竖立状态的激光模板平移至检测壳体的正下方,由一对提升机构将其上升至检测壳体内,检测人员站立在观察窗口前,方便地检测激光模板的各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说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水平顶板、连接第一水平顶板和水平输送底板的第一竖直板;所述第一水平顶板开设第一导向槽,第一水平顶板和水平输送底板之间设有第一导向条,所述第一导向槽和第一导向条构成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升降条上设有与第一导向结构配合的第三导向结构;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水平顶板、连接第二水平顶板和水平输送底板的第二竖直板;所述第二水平顶板开设第二导向槽,第二水平顶板和水平输送底板之间设有第二导向条,所述第二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条构成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升降条上设有与第二导向结构配合的第四导向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检测壳体的后侧壁上开设第六豁口,所述第六豁口内设有横向水平输出机构,横向水平输出机构位于一对提升机构的旁侧;所述横向水平输出机构包括水平底板、第一伸缩气缸、第一升降气缸、第一连接杆、第三吸盘;所述第一伸缩气缸安装在水平底板的左侧壁上,第一升降气缸安装在第一伸缩气缸的活塞上,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上,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安装第三吸盘,所述第一伸缩气缸驱动第三吸盘前后移动,第一升降气缸驱动第三吸盘升降。
按上述改进,若检测腔体内的激光模板合格,第一伸缩气缸动作,第一伸缩气缸通过第一升降气缸和第一连接杆驱动第三吸盘向前水平移动,第三吸盘吸取检测腔体内检测完成的激光模板;之后,在第一伸缩气缸的驱动下,第三吸盘带着激光模板水平向后移动至水平底板的后端处,即,激光模板被输出检测壳体,之后,第一升降气缸伸展,使第三吸盘越过上述激光模板,以备第三吸盘向前移动至检测腔体内吸附下一块合格的激光模板;若检测腔体内的激光模板不合格,一对提升机构驱使不合格的激光模板下降至纵向水平输入机构的多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中,由纵向水平输入机构继续向前输送不合格的激光模板,不合格的激光模板经第二豁口和第四豁口后从纵向水平输入机构的输出端流出本检测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对横向水平输出机构的一种说明,所述水平底板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二伸缩气缸,第二伸缩气缸的活塞上设有第二升降气缸,第二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第二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上设有第四吸盘,第二伸缩气缸驱动第四吸盘前后移动,第二升降气缸驱动第四吸盘升降。所述第四吸盘与第三吸盘共同吸附合格的激光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对横向水平输出机构的一种说明,所述水平底板的左侧设有第一护板,水平底板的右侧设有第二护板;所述水平底板的后端处设有限位块。上述第三吸盘和第四吸盘在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的导向下将合格的激光模板累积在水平底板的后端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移动的激光模板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从后方观察可移动的激光模板检测装置所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检测壳体40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检测壳体40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提升机构21、第二提升机构22与纵向水平输入机构10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第一提升机构21、第二提升机构22与纵向水平输入机构10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或图2中横向水平输出机构30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纵向水平输入机构;11、直线输送单元;111、传输带;112、辊;12、水平输送底板;
21、第一提升机构;211、第一支架;212、第一齿条;213、第一主齿轮;214、第一副齿轮;215、第一延伸轴;216、第一同步带轮;217、第一升降条;218、第一吸盘;22、第二提升机构;225、第二延伸轴;226、第二同步带轮;229、旋转把手;24、同步带;203、第一水平顶板;205、第一竖直板;206、第一导向槽;207、第一导向条;2102、第二豁口;2104、第四豁口;2203、第三豁口;2205、第五豁口;
30、横向水平输出机构;31、水平底板;32、第一伸缩气缸;33、第一连接杆;34、第三吸盘;35、第一升降气缸;37、第四吸盘;391、第一护板;392、第二护板;393、限位块;
40、检测壳体;41、观测窗口;42、第一豁口;43、支撑脚;44、第六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一种可移动的激光模板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壳体40、纵向水平输入机构10、一对提升机构、横向水平输出机构30。
结合图3、图4,所述检测壳体呈方形状,检测壳体内设检测腔体,检测壳体的前侧壁上开设观测窗口41,检测腔体内设有光源;检测壳体的底部开设第一豁口42;所述检测壳体40的后侧壁上开设第六豁口44。
结合图5、图6,所述纵向水平输入机构位于检测壳体的下方,所述纵向水平输入机构包括水平输送底板12、安装在水平输送底板上的多对直线输送单元11;每一直线输送单元包括传输带111、用于驱动传输带的一对辊112、用于驱动辊旋转的第一电机,所述一对辊竖直枢接在水平输送底板上;一对直线输送单元并列设置在水平输送底板上,一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值等于激光模板的厚度;多对直线输送单元以首尾衔接的方式安装在水平输送底板上。
结合图1、图2,所述一对提升机构设在检测壳体内,一对提升机构通过第一豁口向下延伸至纵向水平输入机构的顶部;结合图5、图6,一对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提升机构21和第二提升机构22,第一提升机构位于检测腔体的左侧,第二提升机构位于检测腔体的右侧。
一对提升机构中,结合图5、图6,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支架211、第一齿条212、第一主齿轮213、第一副齿轮214、第一延伸轴215、第一同步带轮216、第一升降条217、第一吸盘218;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升降条滑动配合在第一导向结构中,第一升降条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吸盘安装在第一升降条上;所述第一齿条固定在第一升降条上,第一齿条竖直设置,所述第一主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一主齿轮枢接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副齿轮与第一主齿轮啮合,第一副齿轮枢接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延伸轴与第一副齿轮的齿轮轴联接,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安装在第一延伸轴上。其中,所述第一支架211包括第一水平顶板203、连接第一水平顶板和水平输送底板的第一竖直板205;所述第一水平顶板开设第一导向槽206,第一水平顶板和水平输送底板之间设有第一导向条207,所述第一导向槽和第一导向条构成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升降条217上设有与第一导向结构配合的第三导向结构。
一对提升机构中,参考图5、图6,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支架、第二齿条、第二主齿轮、第二延伸轴225、第二同步带轮226、第二升降条、第二吸盘;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升降条滑动配合在第二导向结构中,第二升降条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吸盘安装在第二升降条上;所述第二齿条固定在第二升降条上,第二齿条竖直设置,所述第二主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第二主齿轮枢接在第二支架上,第二主齿轮与第二电机联接;所述第二延伸轴与第二主齿轮的齿轮轴联接,所述第二同步带轮安装在第二延伸轴上。其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水平顶板、连接第二水平顶板和水平输送底板的第二竖直板;所述第二水平顶板开设第二导向槽,第二水平顶板和水平输送底板之间设有第二导向条,所述第二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条构成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升降条上设有与第二导向结构配合的第四导向结构。
一对提升机构中,结合图5、图6,所述第一同步带轮与第二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24连接。
结合图5、图6,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安装在水平输送底板上,第一支架的底部开设竖直向的第二豁口2102,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安装在水平输送底板上,第二支架的底部开设竖直向的第三豁口2203,所述第一齿条的底部开设竖直向的第四豁口2104,第二齿条的底部开设竖直向的第五豁口2205;所述第二豁口、第三豁口、第四豁口、第五豁口均位于多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的正上方,所述第二豁口、第三豁口、第四豁口、第五豁口和多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构成激光模板的运行通道。
结合图1、图2、图4,所述横向水平输出机构30设在第六豁口内,横向水平输出机构位于一对提升机构的旁侧;如图7,所述横向水平输出机构包括水平底板31、第一伸缩气缸32、第一升降气缸35、第一连接杆33、第三吸盘34;所述第一伸缩气缸安装在水平底板的左侧壁上,第一升降气缸安装在第一伸缩气缸的活塞上,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上,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安装第三吸盘,所述第一伸缩气缸驱动第三吸盘前后移动,第一升降气缸驱动第三吸盘升降。
上述横向水平输出机构30中,参考图7,所述水平底板31的右侧壁上安装有第二伸缩气缸,第二伸缩气缸的活塞上设有第二升降气缸,第二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第二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上设有第四吸盘37,第二伸缩气缸驱动第四吸盘前后移动,第二升降气缸驱动第四吸盘升降。
上述横向水平输出机构30中,如图7,所述水平底板31的左侧设有第一护板391,水平底板的右侧设有第二护板392;所述水平底板的后端处设有限位块393。
所述检测壳体通过四个支撑脚43安装在底座上,所述水平输送底板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滚轮。
实际生产中,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的激光模板检测装置的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单块激光模板由纵向水平输入机构10的输入端进入一对直线输送单元11之间的间隙,第一电机通过辊112驱动传输带111运行,一对直线输送单元的传输带等速同向运行,由于一对直线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值等于激光模板的厚度,所以,多对首尾衔接的直线输送单元11可夹持着激光模板向前输送。
第二,在纵向水平输入机构10上运行的激光模板依次穿过第三豁口2203和第五豁口2205来到检测壳体40的正下方,即,激光模板位于第一提升机构21和第二提升机构22之间;之后,第二电机动作,第二主齿轮旋转,第二主齿轮驱动第二齿条下降,第二齿条带动第二升降条沿第二导向结构下降,第二升降条带动第二吸盘下降;所述第二主齿轮驱动第二齿条下降的同时,驱动第二延伸轴225旋转,第二延伸轴驱动第二同步带轮226旋转,第二同步带轮驱动第一同步带轮216旋转,第一同步带轮通过第一延伸轴215驱动第一副齿轮214旋转,第一副齿轮驱动第一主齿轮213旋转,第一主齿轮驱动第一齿条212下降,第一齿条带动第一升降条217沿第一导向结构下降,第一升降条带动第一吸盘218下降,如此,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同步下降,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位于激光模板的左右两侧;之后,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同时吸附激光模板;之后,第二电机反向转动,驱使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带着激光模板上升,上升的激光模板穿过第一豁口42后来到检测腔体内,在光源的照射下,检测人员通过观察窗口41可清晰地检测激光模板的各部位。
第三,若检测腔体内的激光模板合格,第一伸缩气缸32动作,第一伸缩气缸通过第一升降气缸35和第一连接杆33驱动第三吸盘34向前水平移动,第三吸盘吸取检测腔体内检测完成的激光模板;之后,在第一伸缩气缸的驱动下,第三吸盘带着激光模板水平向后移动至水平底板31的后端处,即,激光模板被输出检测壳体40,之后,第一升降气缸35伸展,使第三吸盘34越过上述激光模板,以备第三吸盘向前移动至检测腔体内吸附下一块合格的激光模板;若检测腔体内的激光模板不合格,一对提升机构驱使不合格的激光模板下降至纵向水平输入机构10的多对直线输送单元11之间的间隙中,由纵向水平输入机构10继续向前输送不合格的激光模板,不合格的激光模板经第二豁口2102和第四豁口2104后从纵向水平输入机构的输出端流出本检测装置。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