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36508U -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36508U CN205136508U CN201520857950.6U CN201520857950U CN205136508U CN 205136508 U CN205136508 U CN 205136508U CN 201520857950 U CN201520857950 U CN 201520857950U CN 205136508 U CN205136508 U CN 2051365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put shaft
- differential mechanism
- pto
- power
- differ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3764 rhythm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差速器和第二差速器,所述第一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入轴,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差速器两侧的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差速器两侧的第一动力输入轴和第二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动力输出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相啮合。通过第一差速器和第二差速器的有效结合,使得该变速箱可以根据外部驱动力和外部负载的作用,自动调速,且有效避免动力损失、打滑、或顿挫等变速异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变速箱,无论是手动变速器(MT)、自动变速器(AT)、还是无级变速器(CVT),他们变速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基于改变输入轴的主动轮,及输出轴的从动轮之间的轮径比,来调整整个变速箱的传动比,从而起到减速和加速的目的,上述集中类型的变速箱在进行传动比切换时,不仅需要在变速箱中增加庞大的控制机构,同时还会出现变速箱短暂的动力损失、打滑、或顿挫等变速异常,而且在变速箱的制造及维修方面,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变速,且有效避免变速箱在变速时出现的动力损失、打滑、或顿挫等变速异常。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差速器和第二差速器,所述第一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入轴,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差速器两侧的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差速器两侧的的第一动力输入轴和第二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动力输出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相啮合。
其中,所述第一差速器与所述第二差速器结构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差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差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与外部负载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差速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一差速器的动力输入轴的轴线垂直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第二动力输入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差速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第二动力输入轴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差速器的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垂直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均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差速器内的单向轴承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差速器和第二差速器,所述第一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入轴,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差速器两侧的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差速器两侧的的第一动力输入轴和第二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动力输出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相啮合。通过第一差速器和第二差速器的有效结合,使得该变速箱可以根据外部驱动力和外部负载的作用,自动调速,且有效避免动力损失、打滑、或顿挫等变速异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所示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差速器1和第二差速器2,所述第一差速器1包括动力输入轴1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差速器1两侧的第一动力输出轴12和第二动力输出轴13;所述第二差速器2包括动力输出轴2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差速器2两侧的的第一动力输入轴22和第二动力输入轴23;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12和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22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24相啮合,所述第二动力输出轴13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23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三齿轮15和第四齿轮25相啮合。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差速器1与所述第二差速器2结构相同。且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差速器与汽车后轮旋转所使用的差速器原理相同,以汽车差速器为例,汽车差速器能够使左、右(或前、后)驱动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主要由左右半轴齿轮、两个行星齿轮及齿轮架组成。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即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作纯滚动运动。差速器是为了调整左右轮的转速差而装置的。在四轮驱动时,为了驱动四个车轮,必须将所有的车轮连接起来,如果将四个车轮机械连接在一起,汽车在曲线行驶的时候就不能以相同的速度旋转,为了能让汽车曲线行驶旋转速度基本一致性,这时需要加入中间差速器用以调整前后轮的转速差。
而本实施例在基于汽车差速器的原理之上,将两个相同结构的第一差速器1与所述第二差速器2通过不同轮径的齿轮进行了有效结合,实现自动调速的目的,且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下变速器在变速时所出现的短暂的动力损失、打滑、或顿挫等变速异常。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差速器1的动力输入轴11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差速器2的动力输出轴21与外部负载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12和第二动力输出轴1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差速器1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12和第二动力输出轴13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一差速器1的动力输入轴11的轴线垂直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22和第二动力输入轴2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差速器2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22和第二动力输入轴23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差速器2的动力输出轴21的轴线垂直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12和第二动力输出轴13均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差速器1内的单向轴承16相连接。此单向轴承的设置,能够有效在变速过程中将第一动力输出轴12或第二动力输出轴13锁死,有效防止与其配合的齿轮翻转,进而起到调整齿轮转速,以此达到自动变速的目的。
作为进一步的解释,以本实施例为例,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24相啮合,轮径比设置为1∶4,构成该变速箱的低速高扭矩调整端;第三齿轮15和第四齿轮25相啮合,轮径比设置为3∶2,构成该变速箱的高速低扭矩调整端;当第三齿轮15锁止不动时,此时与第三齿轮15相啮合的第四齿轮25也停止转动,此时动力输入轴11的动力通过相啮合的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24传输到动力输出轴21,此时动力输出轴21的转速为动力输入轴的1/4,维持低速高扭矩运转;
当第一齿轮14锁止不动时,此时与第一齿轮14相啮合的第二齿轮24也停止转动,此时动力输入轴11的动力通过相啮合的第三齿轮15和第四齿轮25传输到动力输出轴21,此时动力输出轴21的转速为动力输入轴的3/2,维持高速低扭矩运转;
上述两种工况在进行切换时,假设动力输出轴21一端的外部负载力较大,动力输入轴11维持高速旋转,由于第二动力输出轴13上的第二齿轮15比第二动力输出轴23上的第二齿轮25的轮径大,此时输入动力输入轴11的扭力将偏向第一动力输出轴12,由于第一动力输出轴12上的第一齿轮14比第一动力输入轴22上的第一齿轮24的轮径大,此时动力输出轴21将维持低转速高扭矩旋转,从而有效克服施加在动力输出轴21上的较大外部负载力,进而完成转速的自动切换。反之,当动力输出轴21一端的外部负载力逐渐变小时,将会逐渐切换至高速低扭矩运转状态。
上述此变速器充分利用了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自行调整输入输出的转速跟输出扭矩的关系。整个变速过程,会根据输入输出扭矩关系自行调整,不需要外力干预。变速过程是没有档位的无极变速,也就没有了动力输出中断或者顿挫等变速异常。且采用上述方式制造的变速箱,结构简单,便于后期维护。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差速器和第二差速器,所述第一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入轴,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差速器两侧的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差速器两侧的第一动力输入轴和第二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动力输出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分别通过直径不同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相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速器与所述第二差速器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差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与外部负载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差速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一差速器的动力输入轴的轴线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第二动力输入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差速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第二动力输入轴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差速器的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垂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均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差速器内的单向轴承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57950.6U CN205136508U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57950.6U CN205136508U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36508U true CN205136508U (zh) | 2016-04-06 |
Family
ID=55622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57950.6U Active CN205136508U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1365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40482A (zh) * | 2015-10-30 | 2016-01-13 | 刘靖 |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
-
2015
- 2015-10-30 CN CN201520857950.6U patent/CN2051365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40482A (zh) * | 2015-10-30 | 2016-01-13 | 刘靖 |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58403B (zh) | 一种功率分流无级变速传动系统 | |
CN202468867U (zh) | 并联行星齿轮传动双中间轴变速器驱动桥 | |
CN102555796A (zh) | 纯电动汽车用两挡自动变速后桥驱动系统 | |
CN203176273U (zh) | 一种九挡自动变速器 | |
CN205937666U (zh) | 三轴式多挡变速器 | |
CN205715483U (zh) | 一种单离合两档变速器 | |
CN102913598A (zh) | 行星齿轮式手动变速器 | |
CN107914770A (zh) | 一种双电机驱动的交叉轴式电传动履带车辆差速行走装置 | |
CN205780633U (zh) | 一种新型单离合两档变速器 | |
CN104019195B (zh) | 一种差速耦合自动变速器 | |
CN202674190U (zh) | 输入轴正反转实现两种不同速比输出的电动车变速箱 | |
CN205136508U (zh) |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 |
CN105501055A (zh) | 履带车辆的传动装置及行驶控制方法 | |
CN207670492U (zh) | 一种双电机驱动的交叉轴式电传动履带车辆差速行走装置 | |
CN202901186U (zh) | 行星齿轮式手动变速器 | |
CN101988563B (zh) | 差速偶合无级自动变速器 | |
CN219139768U (zh) | 一种带hst的拖拉机变速箱 | |
CN103711846B (zh) | 一种定轴与行星复合传动的十档变速器 | |
CN110469639A (zh) | 一种拖拉机全动力换挡变速装置 | |
CN206049357U (zh) | 一种四轮驱动车辆用扭矩混变器 | |
CN206000945U (zh) | 电动车多挡变速器 | |
CN213799260U (zh) | 一种大功率拖拉机传动系统 | |
CN105240482A (zh) | 一种差分耦合式自动变速装置 | |
CN205118174U (zh) | 一种无间断差速方式可换挡变速机 | |
CN208966958U (zh) | 一种功率分流无级变速传动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