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04957U -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04957U
CN205104957U CN201520966932.1U CN201520966932U CN205104957U CN 205104957 U CN205104957 U CN 205104957U CN 201520966932 U CN201520966932 U CN 201520966932U CN 205104957 U CN205104957 U CN 205104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ource
portable power
plug hole
source body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669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小山
赵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ed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ed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ed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96693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04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04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04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本发明的移动电源包括移动电源本体,以及嵌入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中且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线材,所述线材在收纳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所述线材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将移动电源本体与线材绑定在一起的目的,避免了仅携带移动电源,而没有携带线材的情况发生,也避免了寻找线材的麻烦,进而能够快速完成给电子设备充电的目的。同时,保证了移动电源本体的整体美观性,且避免了因线材凸出移动电源本体而受到损坏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电源产品,仅包括移动电源本体而没有线材。在设置线材将时可能存在诸多问题,如:线材不能很好的贴合或者挂在移动电源本体上,造成线材的收纳方式不美观;或者插头不能很好的定位在壳体上,突出于壳体结构以外,造成线材或插头容易损坏,影响使用。因此,现有的移动电源产品都选择不设置线材。这样造成在使用中,需要分别携带移动电源与线材。导致可能出现仅携带了移动电源,而没有携带线材,无法完成给电子设备充电的目的。
可见,现有的移动电源产品存在携带不完全的问题;同时,也可能导致用户在使用时需要寻找线材甚至找不到线材的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电源,旨在将移动电源本体和线材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其包括移动电源本体以及嵌入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中且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线材,所述线材在收纳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所述线材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线材包括线体及设于所述线体两端的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设有线槽、第一插头孔和第二插头孔,所述线槽沿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开设且将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连通;所述线材在收纳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所述第一插头与所述第一插头孔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插头与所述第二插头孔插接配合,所述线体容置在所述线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中至少有一个为电插头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头孔开设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周表面上,所述第二插头孔开设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所述线材在收纳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所述线材呈不对称的“U”形。
优选地,该移动电源还包括设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中、用于将所述线材固定至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的固定件。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为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至少与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中的一个相对设置以将插接在所述第一插头孔中的所述第一插头吸附于所述第一插头孔中、插接在所述第二插头孔中的所述第二插头吸附于所述第二插头孔中。
优选地,所述线槽与所述第二插头孔的结合位置具有台阶结构,所述第二插头孔的包容面的底面高于所述线槽的槽底面,所述第二插头孔的包容面的底面与所述线槽的槽底面经一斜面过渡。
优选地,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还开设有为外力作用于所述线体上提供避让空间的凹部,该凹部与所述线槽连通且临近所述第二插头孔设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本体,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设有线槽、第一插头孔和第二插头孔,所述线槽沿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开设且将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移动电源本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中的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至少与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中的一个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线槽与所述第二插头孔的结合位置具有台阶结构,所述第二插头孔的包容面的底面高于所述线槽的槽底面,所述第二插头孔的包容面的底面与所述线槽的槽底面经一斜面过渡。
优选地,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还开设有提供避让空间的凹部,该凹部与所述线槽连通且临近所述第二插头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移动电源,通过将线材嵌入在移动电源本体中且与移动电源本体可拆卸连接,即移动电源本体上设置安装线材的结构,实现移动电源本体与线材绑定在一起的目的。可避免仅携带了移动电源,而没有携带线材的情况发生,也可避免寻找线材的麻烦,进而能够快速完成给电子设备充电的目的。同时,线材在收纳于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线材的表面不凸出于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既可保证移动电源本体的整体美观性,还可避免因线材凸出移动电源本体而受到损坏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移动电源本体与线材分离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移动电源本体的背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材未完全收纳于移动电源本体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材完全收纳于移动电源本体中的状态有示意图。
附图标记:1-线体,2-第二插头,3-线槽,4-凹部,5-第二插头孔,6-第一插头孔,7-斜面,8-磁性件,10-第一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且下面所描述的技术特征之间只要不相互矛盾均可相互组合。
结合图1、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包括移动电源本体和线材,该线材嵌入在移动电源本体中且与移动电源本体可拆卸连接,即移动电源本体上设置安装线材的结构,实现移动电源本体与线材绑定在一起的目的,可避免仅携带了移动电源,而没有携带线材的情况发生,也可避免寻找线材的麻烦,进而能够快速完成给电子设备充电的目的。
在线材完全收纳在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线材的表面与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平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线材完全收纳在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线材的表面相对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凹入,这样的设计均可以保证移动电源本体的整体美观性,以及达到避免因线材凸出移动电源本体而受到损坏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如图1所示,线材包括线体1及设于线体1两端的第一插头10和第二插头2。移动电源本体上设有线槽3、第一插头孔6和第二插头孔5,其中,线槽3沿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开设且将第一插头孔6和第二插头孔5连通。如图4所示,在线材完全收纳在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第一插头10与第一插头孔6插接配合,第二插头2与第二插头孔5插接配合,线体1容置在线槽3中。通过第一插头10与第一插头孔6的插接以及第二插头2与第二插头孔5的插接配合,实现了线材与移动电源本体的可拆卸连接,通过将线体1容置在线槽3中,实现了线材嵌入在移动电源本体中,上述结构设计并不需要改变现有技术中的标准线材,且插接连接相对牢固,不易松脱;另外,也没有增大移动电源本体的体积,也没有影响移动电源本体原本的美观性。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插头孔6为电插头孔,如第一插头孔6为USB的插头孔,可与线材的第一插头10插接时传递电信号,这样的设计可共用移动电源本体上USB插头孔,使得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结构更为简洁。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的备选实施例中,第一插头孔6和第二插头孔5均为电插头孔,即线材的第一插头10插入到第一插头孔6中时可传递电信号,线材的第二插头2插入到第二插头孔5中时也可传递电信号,这样就无需另外在移动电源本体上开设与第一插头10和第二插头2插接的孔了,保持了移动电源本体的完整性。
一方面,为了避免线材过多的弯折而使线材劳损或某一位置的应力增加,且方便第一插头10插接到第一插头孔6中;另一方面为了不增大移动电源本体的体积且不改变移动电源本体的形状,又能收纳整个线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插头孔6开设在移动电源本体的周表面(上述描述的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包括周表面、上表面及下表面)上,第二插头孔5开设在移动电源本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在线材完全收纳在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线材呈不对称的“U”形。这样,线材的第一插头10和第二插头2被线体1遮挡,可起到隐藏第一插头10和第二插头2的作用,保持了整个移动电源产品的美观性,并对第一插头10和第二插头2起到保护作用。
由于移动电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磨损,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所导致的移动电源本体不能很牢靠的收纳线材,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本移动电源还包括设于移动电源本体中、用于将线材固定至移动电源本体上的固定件。该固定件可以用于将第一插头10固定到第一插头孔6中,也可以用于将第二插头2固定到第二插头孔5中,也可以用于将线体1固定在线槽3中。
在具体实施例中,再结合图2所示,该固定件为磁性件8,该磁性件8设置在移动电源本体中,其设置位置与第二插头孔5对应,用于在第二插头2插接到第二插头孔5中时将第二插头2吸附于第二插头孔5中,解决在过多次插拔后第二插头2易于从第二插头孔5中滑脱出来的问题。
当然,在该实施例的备选实施例中,该磁性件8的设置位置与第一插头孔6对应,用于在第一插头10插接到第一插头孔6中时将第一插头10吸附于第一插头孔6中,解决在过多次插拔后第一插头10易于从第一插头孔6中滑脱出来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磁性件8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即在与第二插头孔5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一个,在于第一插头孔6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另一个)。
由于第二插头2的外形小于线体1的外形,为了避免第二插头2插接到第二插头孔5中时,出现线材向下弯曲变形而影响到整体的美观和线材的功能。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线槽3与第二插头孔5的结合位置具有台阶结构,且第二插头孔5的包容面的底面高于线槽3的槽底面。同时为了避免因上述台阶结构的设计而导致第二插头2插接到第二插头孔5中时不顺畅,第二插头孔5的包容面的底面与线槽3的槽底面经一斜面过渡,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二插头2插接到第二插头孔5中的顺滑和方便。
为了方便操作线材以插接到移动电源本体上,如图1所示,移动电源本体上还开设有为外力(如用户的手)作用于线体1上提供避让空间的凹部4,该凹部4与线槽3连通,在第二插头孔5开设在移动电源本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时,该凹部4临近第二插头孔5设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本体,可继续参照图1中的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本体上设有线槽3、第一插头孔6和第二插头孔5,其中,线槽3沿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开设且将第一插头孔6和第二插头孔5连通。这样设计得移动电源本体可用于收纳现有技术中的标准线材,即线材的第一插头可与第一插头孔6的插接,其第二插头可与第二插头孔5的插接配合,其线体1可容置在线槽3中。
由于线材与移动电源本体在插拔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磨损,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所导致的移动电源本体不能很牢靠的收纳线材,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参照图2,本移动电源本体中还设置有用于将线材的第一插头和|或第二插头吸附于相应的第一插头孔6和第二插头孔5中的磁性件8,该磁性件8的设置位置与第二插头孔5对应,用于在第二插头2插接到第二插头孔5中时将第二插头2吸附于第二插头孔5中,解决在过多次插拔后第二插头2易于从第二插头孔5中滑脱出来的问题。
额外地或备选地,该磁性件8的设置位置与第一插头孔6对应,用于在第一插头10插接到第一插头孔6中时将第一插头10吸附于第一插头孔6中,解决在过多次插拔后第一插头10易于从第一插头孔6中滑脱出来的问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标准线材的第二插头2的外形小于线体1的外形,为了避免第二插头2插接到第二插头孔5中时,出现线材向下弯曲变形而影响到整体的美观和线材的功能。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线槽3与第二插头孔5的结合位置具有台阶结构,且第二插头孔5的包容面的底面高于线槽3的槽底面。同时为了避免因上述台阶结构的设计而导致第二插头2插接到第二插头孔5中时不顺畅,第二插头孔5的包容面的底面与线槽3的槽底面经一斜面过渡,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二插头2插接到第二插头孔5中的顺滑和方便。
为了方便操作现有技术中的线材以将其插接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本体上,如图1所示,移动电源本体上还开设有为外力(如用户的手)作用于线体1上提供避让空间的凹部4,该凹部4与线槽3连通,在第二插头孔5开设在移动电源本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时,该凹部4临近第二插头孔5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移动电源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嵌入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中且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线材,所述线材在收纳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所述线材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包括线体及设于所述线体两端的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设有线槽、第一插头孔和第二插头孔,所述线槽沿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开设且将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连通;所述线材在收纳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所述第一插头与所述第一插头孔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插头与所述第二插头孔插接配合,所述线体容置在所述线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中至少有一个为电插头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孔开设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周表面上,所述第二插头孔开设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所述线材在收纳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状态时,所述线材呈不对称的“U”形。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中、用于将所述线材固定至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的固定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中的至少一个对应设置,以将插接在所述第一插头孔中的所述第一插头吸附于所述第一插头孔中,或者插接在所述第二插头孔中的所述第二插头吸附于所述第二插头孔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与所述第二插头孔的结合位置具有台阶结构,所述第二插头孔的包容面的底面高于所述线槽的槽底面,所述第二插头孔的包容面的底面与所述线槽的槽底面经一斜面过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还开设有为外力作用于所述线体上提供避让空间的凹部,该凹部与所述线槽连通且临近所述第二插头孔设置。
9.一种移动电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设有线槽、第一插头孔和第二插头孔,所述线槽沿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表面开设且将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电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中的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至少与所述第一插头孔和所述第二插头孔中的一个相对设置。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移动电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与所述第二插头孔的结合位置具有台阶结构,所述第二插头孔的包容面的底面高于所述线槽的槽底面,所述第二插头孔的包容面的底面与所述线槽的槽底面经一斜面过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电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还开设有提供避让空间的凹部,该凹部与所述线槽连通且临近所述第二插头孔设置。
CN201520966932.1U 2015-11-27 2015-11-27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Active CN205104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66932.1U CN205104957U (zh) 2015-11-27 2015-11-27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66932.1U CN205104957U (zh) 2015-11-27 2015-11-27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04957U true CN205104957U (zh) 2016-03-23

Family

ID=55520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66932.1U Active CN205104957U (zh) 2015-11-27 2015-11-27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0495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9877A (zh) * 2017-05-04 2017-08-18 湖南魔电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及移动电源租借柜
CN107085897A (zh) * 2017-05-04 2017-08-22 湖南魔电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租借柜及移动电源租借的方法
CN107093285A (zh) * 2017-05-04 2017-08-25 湖南魔电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租借系统及移动电源租借柜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9877A (zh) * 2017-05-04 2017-08-18 湖南魔电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及移动电源租借柜
CN107085897A (zh) * 2017-05-04 2017-08-22 湖南魔电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租借柜及移动电源租借的方法
CN107093285A (zh) * 2017-05-04 2017-08-25 湖南魔电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租借系统及移动电源租借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624019S1 (en) Cable connector
USD659145S1 (en) Connector
CN205104957U (zh)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本体
HK1083943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use with connector plug
USD582353S1 (en) Cable connector
AU307954S (en) Cord reel
TW200729638A (en) Connector
USD673157S1 (en) Multifunctional cas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939447S1 (en) Electrical plug adapter
CN201194427Y (zh) 项链式无线耳麦
CN205071077U (zh) 终端线路转接头以及终端
CN204558847U (zh) 一种插接口可旋转的网络面板
CN204305301U (zh) 防缠绕的耳机线
CN206162632U (zh) 一种十字形四独立插口多功能u盘
CN205565770U (zh) 一种分体式磁吸充电装置
CN205389258U (zh) 一种虚拟头戴设备
CN204651642U (zh) 一种数据线
CN204289967U (zh) 一种自带多种数据转换接头的usb数据线
CN203574326U (zh) 暗盒盖板
CN203014100U (zh) 带挂钩的转换插头及与其适配的移动电源
CN204888945U (zh) 一种双保险钥匙扣结构
CN203136119U (zh) 音源孔保护塞及具有该音源孔保护塞的保护套组件
CN201956494U (zh) 一种隐藏式侧面伸缩数据传输插头
CN204216369U (zh) 防干涉数据线
CN206977513U (zh) 一种手机壳多功能接口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ina Kowloon Hongkong Nathan 610 Hollywood Plaza, room 1318-19

Patentee after: Chusi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ina Kowloon Hongkong Nathan 610 Hollywood Plaza, room 1318-19

Patentee before: JIEDIAN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06

Address after: Room 701, 7th Building, Phase I, Changsha Zhongdian Software Park Co., Ltd., 39 Jianshan Road, Changsha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ke innova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China Kowloon Hongkong Nathan 610 Hollywood Plaza, room 1318-19

Patentee before: Chusi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