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98468U - 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998468U CN204998468U CN201520778502.7U CN201520778502U CN204998468U CN 204998468 U CN204998468 U CN 204998468U CN 201520778502 U CN201520778502 U CN 201520778502U CN 204998468 U CN204998468 U CN 2049984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ut bar
- hole
- collision
- bar
- anticolli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该防撞机构包括碰撞杆、连杆机构和伸缩机构;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与智能运动体转动连接,与碰撞杆转动连接,与伸缩机构转动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杆与智能运动体转动滑动连接,与碰撞杆转动滑动连接,与伸缩机构转动连接;伸缩机构包括一弹簧,伸缩机构沿弹簧压缩方向运动。本实用新型防撞机构的连杆之间、连杆与车体之间可相对转动和滑动,当防撞机构以不同角度和位置碰撞物体时,推动连杆机构和伸缩机构向后运动,具有缓冲作用,伸缩机构尾部接触触碰传感器可产生碰撞信号,智能运动体可根据该碰撞信号发出指令,如停止动力输出,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撞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背景技术
自主运动的智能运动体在行进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在智能运动体上安装使用多个触碰传感器,从多个角度分布在车身碰撞概率较高的部分,因为传感器价格高且传感器分布稀少的情况下,两个相邻的传感器之间的地带可能成为碰撞盲区,无法有效识别碰撞的状况,所以现有技术具有成本高、易发生不能识别碰撞的缺点,在各种距离传感器都失效的情况下,运动体本身将会碰撞障碍物,如不及时停车,可能造成车体本身和障碍物的损伤,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并提高碰撞识别程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包括碰撞杆、连杆机构和伸缩机构;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智能运动体转动连接,与碰撞杆转动连接,与伸缩机构转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智能运动体转动滑动连接,与碰撞杆转动滑动连接,与伸缩机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滑动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一弹簧,伸缩机构沿弹簧压缩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多连杆防撞机构还包括触碰传感器,所述触碰传感器的触端位于伸缩机构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从左至右依次开有左部通孔、中部通孔和右部直槽口,第一支撑杆分别通过连接部件穿过左部通孔与智能运动体转动连接,穿过中部通孔与碰撞杆转动连接,穿过右部直槽口与伸缩机构转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从左至右依次开有左部通孔、中部直槽口、右部直槽口,第二支撑杆分别通过连接部件穿过左部通孔与伸缩机构转动连接,穿过中部直槽口与碰撞杆转动滑动连接,穿过右部直槽口与智能运动体转动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杆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左支撑脚、右支撑脚,所述左支撑脚通过连接部件与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右支撑脚通过连接部件与第二支撑杆转动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撑脚为U形、所述右支撑脚为U形。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机构还包括伸缩轴和固定板;固定板固定在车体上,固定板上开有通孔,伸缩轴头部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连接,弹簧套在伸缩轴头部与固定板之间,伸缩轴尾部穿过固定板的通孔,使伸缩轴在固定板的通孔中滑动。
进一步地,触碰传感器固定在固定板上,其触端位于伸缩轴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机构还包括直线轴承,所述直线轴承固定在固定板的通孔上,伸缩轴可在直线轴承中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杆为长条弹性金属片,截面呈U形。
一种智能运动体,包括运动体本体、上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以及控制装置;所述多连杆防撞机构安装于运动体本体外周,触碰传感器与控制装置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机构由多连杆机构和伸缩机构构成,连杆之间、连杆与车体之间可相对转动和滑动,当防撞机构以不同角度和位置碰撞物体时,推动连杆机构和伸缩机构向后运动,具有缓冲作用,减少了安装该防撞机构的物体与障碍物的硬性碰撞,伸缩机构尾部接触触碰传感器可产生碰撞信号,智能运动体可根据该碰撞信号发出指令,如停止动力输出,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碰撞杆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支撑杆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右支撑杆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轴的示意图;
图中,碰撞杆1、连杆机构2、伸缩机构3、触碰传感器4和、第一销钉51、第二销钉52、第三销钉53、U形左支撑脚11、U形右支撑脚12、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第一支撑杆左部通孔211、第一支撑杆中部通孔212、第一支撑杆右部直槽口213、第二支撑杆左部通孔221、第二支撑杆中部直槽口222、第二支撑杆右部直槽口223、伸缩轴31、弹簧32、固定板33、通孔311、直线轴承3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智能运动体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包括碰撞杆1、连杆机构2、伸缩机构3、触碰传感器4和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销钉51、两个第二销钉52和两个第三销钉53。
如图2、3所示,所述碰撞杆1为长条弹性金属片,本实施例中截面呈U形,其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所述碰撞杆1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U形左支撑脚11、U形右支撑脚12,左支撑脚11的两个侧面均开有第一通孔111、右支撑脚12的两个侧面均开有第二通孔121,两个通孔的大小与第二销钉52直径相同。
如图2、4、5所示,所述连杆机构2包括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所述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的横截面均为U形;所述第一支撑杆21从左至右依次开有贯穿两个侧面的左部通孔211、中部通孔212、右部直槽口213,所述第二支撑杆22从左至右依次开有贯穿两个侧面的左部通孔221、中部直槽口222、右部直槽口223;所述一第三销钉53穿过第一支撑杆21的左部通孔211将第一支撑杆21与智能运动体一侧相连,另一第三销钉53穿过第二支撑杆22的右部直槽口223将第二支撑杆22与智能运动体的另一侧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左部通孔211的直径与第三销钉53相同,使第一支撑杆21可相对于车体转动,所述第三销钉53可在第二支撑杆22的右部直槽口223内自由滑动,从而使第二支撑杆22相对于车体转动;第一销钉51穿过第一支撑杆21的右部直槽口213和第二支撑杆22的左部通孔221将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左部通孔221的直径与第一销钉51相同,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可相对销钉51转动,第一销钉51可在第一支撑杆21的右部直槽口213内自由滑动;所述一第二销钉52穿过第一支撑杆21的中部通孔212与左支撑脚11的第一通孔111将第一支撑杆21和左支撑脚11相连,所述另一第二销钉52穿过第二支撑杆22的中部直槽口222与右支撑脚12的第二通孔121将第二支撑杆22和右支撑脚12相连,第二销钉52可在第二支撑杆22的中部直槽口222内自由滑动。
如图1、2、6所示,所述伸缩机构3包括伸缩轴31、弹簧32和固定板33,所述伸缩轴31头部有一通孔311,第一销钉51通过该通孔311将伸缩轴31与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连接,通孔311的大小与第一销钉51相同;固定板33的一端固定在车体上,另一端有一通孔331,该通孔331直径大于伸缩轴31的直径,伸缩轴31尾部穿过固定板33的通孔331,使伸缩轴31可在固定板33的通孔331中滑动;伸缩轴31头部与固定板33之间套有一弹簧32,处于非伸缩状态时,其长度短于伸缩轴31的长度,;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伸缩机构3还包括直线轴承332,所述直线轴承332固定在固定板33的通孔331上,伸缩轴31尾部穿过直线轴承332,使伸缩轴31可在直线轴承332中滑动,减小摩擦。
如图1、2所示,所述触碰传感器4固定在固定板33上,其触端位于伸缩轴31后方。
碰撞杆1以不同角度和位置碰撞物体时,碰撞力作用碰撞杆1上,推动连杆机构2和伸缩轴31向后运动,使弹簧32压缩,具有缓冲作用,减少了安装该防撞机构的物体与障碍的的硬性碰撞,伸缩轴31的尾部接触触碰传感器4,产生碰撞信号,智能运动体可根据该碰撞信号发出指令,如停止动力输出,及时停车,避免进一步的损伤。解除碰撞状态后,弹簧32推动伸缩轴31前移,使机构回复初始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防撞机构的智能运动体,所述智能运动体包括运动体本体,如上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以及控制装置,所述多连杆防撞机构安装于运动体本体外周,尤其是可以安装在运动体本体的前进方向上,所述触碰传感器4与控制装置信号连接,触碰传感器4能将触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送给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接收并处理电信号,控制智能运动体停止动力输出或者碰撞状态。
Claims (10)
1.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机构包括碰撞杆、连杆机构和伸缩机构;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智能运动体转动连接,与碰撞杆转动连接,与伸缩机构转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智能运动体转动滑动连接,与碰撞杆转动滑动连接,与伸缩机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滑动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一弹簧,伸缩机构沿弹簧压缩方向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防撞机构还包括触碰传感器,所述触碰传感器的触端位于伸缩机构后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从左至右依次开有左部通孔、中部通孔和右部直槽口,第一支撑杆分别通过连接部件穿过左部通孔与智能运动体转动连接,穿过中部通孔与碰撞杆转动连接,穿过右部直槽口与伸缩机构转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从左至右依次开有左部通孔、中部直槽口、右部直槽口,第二支撑杆分别通过连接部件穿过左部通孔与伸缩机构转动连接,穿过中部直槽口与碰撞杆转动滑动连接,穿过右部直槽口与智能运动体转动滑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杆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左支撑脚、右支撑脚,所述左支撑脚通过连接部件与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右支撑脚通过连接部件与第二支撑杆转动滑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脚为U形、所述右支撑脚为U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还包括伸缩轴和固定板;固定板固定在车体上,固定板上开有通孔,伸缩轴头部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连接,弹簧套在伸缩轴头部与固定板之间,伸缩轴尾部穿过固定板的通孔,使伸缩轴在固定板的通孔中滑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触碰传感器固定在固定板上,其触端位于伸缩轴后方。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还包括直线轴承,所述直线轴承固定在固定板的通孔上,伸缩轴可在直线轴承中滑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杆为长条弹性金属片,截面呈U形。
10.一种智能运动体,所述智能运动体包括运动体本体、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防撞机构,以及控制装置;所述多连杆防撞机构安装于运动体本体外周,触碰传感器与控制装置信号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78502.7U CN204998468U (zh) | 2015-10-09 | 2015-10-09 | 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78502.7U CN204998468U (zh) | 2015-10-09 | 2015-10-09 | 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998468U true CN204998468U (zh) | 2016-01-27 |
Family
ID=55155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778502.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98468U (zh) | 2015-10-09 | 2015-10-09 | 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99846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96938A (zh) * | 2015-10-09 | 2015-12-30 | 杭州南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CN108779829A (zh) * | 2016-12-07 | 2018-11-09 | 康达提斯-瓦普弗勒有限公司 | 具有碰撞识别和/或失效识别和无线数据传输的止挡缓冲器 |
CN109091075A (zh) * | 2018-08-17 | 2018-12-28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自移动装置及其行进控制方法 |
-
2015
- 2015-10-09 CN CN201520778502.7U patent/CN20499846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96938A (zh) * | 2015-10-09 | 2015-12-30 | 杭州南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CN105196938B (zh) * | 2015-10-09 | 2017-12-22 | 杭州南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CN108779829A (zh) * | 2016-12-07 | 2018-11-09 | 康达提斯-瓦普弗勒有限公司 | 具有碰撞识别和/或失效识别和无线数据传输的止挡缓冲器 |
CN108779829B (zh) * | 2016-12-07 | 2020-09-15 | 康达提斯-瓦普弗勒有限公司 | 具有碰撞识别和/或失效识别和无线数据传输的止挡缓冲器 |
CN109091075A (zh) * | 2018-08-17 | 2018-12-28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自移动装置及其行进控制方法 |
CN109091075B (zh) * | 2018-08-17 | 2024-03-08 |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 自移动装置及其行进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96938A (zh) | 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
CN204998468U (zh) | 一种多连杆防撞机构及智能运动体 | |
CN205184815U (zh) | 具有防碰撞功能的智能移动机器人 | |
CN105334857B (zh) | 全向防撞机构及智能移动平台 | |
CN203651676U (zh) | 二级防撞电动汽车保险杠 | |
CN203471791U (zh) | 装配机器人被动柔顺手腕 | |
CN205158133U (zh) | 一种全向防撞机构及智能移动平台 | |
CN204123271U (zh) | 一种双端面磨床用摇臂式修整机构 | |
CN203844705U (zh) | 一种弹性防撞汽车保险杠 | |
CN203158071U (zh) | X 型全转向拉杆机构 | |
CN203239010U (zh) | 一种机械式停车设备载车板 | |
CN105438783A (zh) | 转向机中的挡箱机构 | |
CN203781177U (zh) | 管材防碰撞降噪音装置 | |
CN204413919U (zh) | 滑台用弹性定位检测装置 | |
CN105499289B (zh) | 一种防碰撞游动芯头 | |
CN205151758U (zh) | 一种适应高过载环境的mems器件保护机构 | |
CN204195519U (zh) | 一种双端面磨床的修整臂制动系统 | |
CN208827754U (zh) | 一种多向缓冲型汽车保险杠 | |
CN203565886U (zh) | 一种具有碰撞缓冲保护功能的自适应车床尾架 | |
CN203284079U (zh) | 天车防撞装置 | |
CN203461429U (zh) | 一种电控升降阻挡装置 | |
CN204713002U (zh) | 汽车防撞梁 | |
CN204161275U (zh) | 车用缓冲梁 | |
CN210868342U (zh) | 一种电路板加工定位装置 | |
CN204504898U (zh) | 弹簧触头式刀具折断检知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22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