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30531U - 一种干式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式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30531U
CN204730531U CN201520362502.9U CN201520362502U CN204730531U CN 204730531 U CN204730531 U CN 204730531U CN 201520362502 U CN201520362502 U CN 201520362502U CN 204730531 U CN204730531 U CN 204730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ylindrical shell
connecting pipe
exchange cylindrical
pipelin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625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仿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FANGJIA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FANGJIA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520052251 external-priority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FANGJIA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FANGJIA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6250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30531U/zh
Priority to CN201520374059.7U priority patent/CN2047574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30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305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折流板、换热管束,换热筒体两端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连接管道一端与换热筒体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径向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轴向长度。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另一结构的干式蒸发器,其连接管道为圆管变径结构,包括小圆管段、中间管段和大圆管段,连接管道通过小圆管段与换热筒体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这样的结构,减小了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轴向长度,缩短了端板和相邻折流板的距离,减小了首尾流通通道的面积,提高了载冷剂流速,有着流速稳定和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干式蒸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式蒸发器。
背景技术
制冷空调系统中常会采用干式蒸发器作为换热器,其优点是制冷剂充注量少,换热端差约1~4摄氏度,效率高。相对于满液式蒸发器,其制冷剂充注量约为1/3,虽然换热系数低于满液式蒸发器,但是干式蒸发器采用压差作为制冷剂流动的驱动力,几乎不受重力的影响,可以在船舶等移动空调上使用。另外,其水在管外,不容易冻结,可靠性性优于板式换热器和满液式换热器。由于其耐压高,其方便用作冷凝器。制冷剂在干式蒸发器内直接膨胀带着油回到压缩机,几乎没有压缩机回油的问题。这一点是降膜式换热器和满液式换热器所不能比及的。有了这些优点,干式蒸发器并有了其存在的空间:热泵场合、高可靠性场合。
如图1所示,现有的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走换热管内,载冷剂走管外,载冷剂通过折流板流动,冲刷换热管,进行换热,折流板把换热管外的载冷剂通道隔成一个个子通道,每个子通道的宽度不是一样的,取决于流速。尤其是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即第一个折流板和邻近端板形成的通道和最后一个折流板和邻近端板形成的通道。一个通道连接着进水口,一个通道连接着出水口。进出水口是圆形的,为了保证焊接时不损坏第一个折流板和最后一块折流板,这两块折流板需要和焊接部位保持相当距离,避免焊接高温损坏折流板,这样导致了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流通面积过大,为优化面积的2倍,这样导致了水流速过低,影响换热,换热系数低下。另外入口为圆形,通道面积为近似方形,且截面积大于换热管截面积,导致水流速度的不均匀,两个因素的同时作用导致第一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换热面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干式蒸发器,解决现有蒸发器存在的水流流速低和流速不均匀导致的换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折流板、换热管束,换热筒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折流板将换热筒体和换热管束内的流通面积分隔成一个个子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的通道,最后流通通道为后端板和与其相邻的末端折流板之间的通道,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连接管道一端与换热筒体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径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轴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换热筒体径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外壁沿截面圆周的方向,换热筒体轴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中心轴的方向。
进一步的,连接管道两端的截面积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流速稳定。
进一步的,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轴向的长度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距离的1/4~3/4。这样可以减小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流通面积,增强换热,有效利用换热面积。
进一步的,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的一端沿换热筒体径向放置的两侧壁设有与换热筒体半径相对应的圆弧。
进一步的,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长方形、椭圆、跑道型、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跑道型指的是跑道一样的形状,是以长方形为基准,两条宽由两个以宽为直径的半圆弧取代,且圆弧向外,即由两条等长平行线段和各连接该两条线段同侧两端的半圆弧组成的图形。
连接管道为圆管到长方形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过渡管段和长方形管段,连接管道通过长方形管段与换热筒体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长方形管段的宽沿换热筒体轴向放置。
进一步的,圆形管段的截面积和长方形管段的截面积相等。
进一步的,长方形管段的宽度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距离的1/4~3/4。
连接管道还可以为长方形管结构,长方形管的宽沿换热筒体轴向放置,长方形管的宽度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距离的1/4~3/4。
进一步的,长方形管还设有转弯结构,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的一端和其与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的一端垂直,两者通过矩形或圆弧结构过渡。
连接管道还可以为圆管到椭圆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过渡管段和椭圆管段,连接管道通过椭圆管段与换热筒体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椭圆管段的椭圆短轴沿换热筒体轴向放置。
进一步的,圆形管段的截面积和椭圆管段的截面积相等。
进一步的,椭圆管段的椭圆短轴的长度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距离的1/4~3/4。
连接管道还可以为椭圆管结构,椭圆管的椭圆短轴沿换热筒体轴向放置,椭圆管的椭圆短轴的长度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距离的1/4~3/4。
连接管道还可以为圆管到跑道型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过渡管段和跑道型管段,连接管道通过跑道型管段与换热筒体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跑道型管段的半圆段的直径沿换热筒体轴向放置。
进一步的,圆形管段的截面积和跑道型管段的截面积相等。
进一步的,跑道型管段的半圆段的直径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距离的1/4~3/4。
连接管道还可以为跑道型管结构,跑道型管段的半圆段的直径沿换热筒体轴向放置,跑道型管的半圆段的直径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距离的1/4~3/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外一种结构的干式蒸发器,其包括换热筒体、折流板、换热管束,换热筒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连接管道一端与换热筒体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为圆管变径结构,包括小圆管段、中间管段和大圆管段,连接管道通过小圆管段与换热筒体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
进一步的,连接管道的小圆管段的截面积为大圆管段截面积的1/4~3/4。
进一步的,连接管道的小圆管段的直径为前端板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之间距离的1/4~3/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后,通过减小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轴向的长度,缩短了前端板和第一折流板之间的距离,减小了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缩短了后端板和末端折流板之间的距离,减小了最后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与传统结构相比,可以至少增加一块折流板,使得载冷剂多流经一个折流通道,大大提高了载冷剂流速以及换热系数。有着流速稳定、流量均匀和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阐明。
图1为现有干式蒸发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干式蒸发器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干式蒸发器的圆管到长方形管过渡结构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干式蒸发器的带有转弯结构的长方形管结构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干式蒸发器的圆管到椭圆管过渡结构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干式蒸发器的椭圆管结构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干式蒸发器的圆管到跑道型管过渡结构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干式蒸发器的跑道型管结构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干式蒸发器的圆管变径结构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结合图2,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1、折流板2、换热管束3,换热筒体1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折流板2将换热筒体1和换热管束3内的流通面积分隔成一个个子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的通道,最后流通通道为后端板102和与其相邻的末端折流板202之间的通道,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4,连接管道4一端与换热筒体1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径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换热筒体1径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外壁沿截面圆周的方向,换热筒体1轴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中心轴的方向。
连接管道4两端的截面积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流速稳定。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这样可以减小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流通面积,增强换热,有效利用换热面积。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沿换热筒体1径向放置的两侧壁设有与换热筒体1半径相对应的圆弧。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长方形、椭圆、跑道型、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跑道型指的是跑道一样的形状,是以长方形为基准,两条宽由两个以宽为直径的半圆弧取代,且圆弧向外,即由两条等长平行线段和各连接该两条线段同侧两端的半圆弧组成的图形。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管道4为圆管到长方形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401、过渡管段402和长方形管段403,连接管道4通过长方形管段403与换热筒体1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长方形管段403的宽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圆形管段401的截面积和长方形管段403的截面积相等,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相等指的是近似相等。长方形管段403的宽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本实施例优选的,长方形管段403的宽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2。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工作状态为:制冷剂在换热管束3内流动,载冷剂从连接管道4的圆形管段401进入,经过过渡管段402后流型发生改变,从圆形流改变成方形流,通过长方形管段403后进入第一流通通道,进行换热,绕过第一折流板201,进入第二流通通道,依次绕过各个折流板,最后绕过末端折流板202,经过最后流通通道,依次经过出口端连接管道4的长方形管段403、过渡管段402和圆形管段401,最后流出。每个流通通道面积一致,换热面积有效应用,流通流体均匀流通过各个通道,提高了换热系数,换热效率高。
实施例2
结合图2,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1、折流板2、换热管束3,换热筒体1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折流板2将换热筒体1和换热管束3内的流通面积分隔成一个个子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的通道,最后流通通道为后端板102和与其相邻的末端折流板202之间的通道,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4,连接管道4一端与换热筒体1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径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换热筒体1径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外壁沿截面圆周的方向,换热筒体1轴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中心轴的方向。
连接管道4两端的截面积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流速稳定。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这样可以减小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流通面积,增强换热,有效利用换热面积。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沿换热筒体1径向放置的两侧壁设有与换热筒体1半径相对应的圆弧。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长方形、椭圆、跑道型、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跑道型指的是跑道一样的形状,是以长方形为基准,两条宽由两个以宽为直径的半圆弧取代,且圆弧向外,即由两条等长平行线段和各连接该两条线段同侧两端的半圆弧组成的图形。
本实施例的连接管道4为长方形管结构,长方形管的宽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长方形管的宽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长方形管的宽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2。
如图4所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长方形管还设有转弯结构,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和其与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的一端垂直,两者通过矩形或圆弧结构过渡。
由于连接管道4为长方形管结构,因此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也可以设置成长方形管结构,或者连接管道4与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通过相应的转接头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工作状态为:制冷剂在换热管束3内流动,载冷剂从连接管道4进入换热筒体1,首先进入第一流通通道,进行换热,绕过第一折流板201,进入第二流通通道,依次绕过各个折流板,最后绕过末端折流板202,经过最后流通通道,最后经出口端的连接管道4流出。每个流通通道面积一致,换热面积有效应用,流通流体均匀流通过各个通道,提高了换热系数,换热效率高。
实施例3
结合图2,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1、折流板2、换热管束3,换热筒体1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折流板2将换热筒体1和换热管束3内的流通面积分隔成一个个子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的通道,最后流通通道为后端板102和与其相邻的末端折流板202之间的通道,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4,连接管道4一端与换热筒体1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径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换热筒体1径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外壁沿截面圆周的方向,换热筒体1轴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中心轴的方向。
连接管道4两端的截面积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流速稳定。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这样可以减小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流通面积,增强换热,有效利用换热面积。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沿换热筒体1径向放置的两侧壁设有与换热筒体1半径相对应的圆弧。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长方形、椭圆、跑道型、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跑道型指的是跑道一样的形状,是以长方形为基准,两条宽由两个以宽为直径的半圆弧取代,且圆弧向外,即由两条等长平行线段和各连接该两条线段同侧两端的半圆弧组成的图形。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管道4为圆管到椭圆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401、过渡管段402和椭圆管段404,连接管道4通过椭圆管段404与换热筒体1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椭圆管段404的椭圆短轴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圆形管段401的截面积和椭圆管段404的截面积相等。椭圆管段404的椭圆短轴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本实施例优选的,椭圆管段404的椭圆短轴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2。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工作状态为:制冷剂在换热管束3内流动,载冷剂从连接管道4的圆形管段401进入,经过过渡管段402后流型发生改变,通过椭圆管段404后进入第一流通通道,进行换热,绕过第一折流板201,进入第二流通通道,依次绕过各个折流板,最后绕过末端折流板202,经过最后流通通道,依次经过出口端连接管道4的椭圆管段404、过渡管段402和圆形管段401,最后流出。每个流通通道面积一致,换热面积有效应用,流通流体均匀流通过各个通道,提高了换热系数,换热效率高。
实施例4
结合图2,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1、折流板2、换热管束3,换热筒体1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折流板2将换热筒体1和换热管束3内的流通面积分隔成一个个子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的通道,最后流通通道为后端板102和与其相邻的末端折流板202之间的通道,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4,连接管道4一端与换热筒体1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径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换热筒体1径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外壁沿截面圆周的方向,换热筒体1轴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中心轴的方向。
连接管道4两端的截面积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流速稳定。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这样可以减小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流通面积,增强换热,有效利用换热面积。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沿换热筒体1径向放置的两侧壁设有与换热筒体1半径相对应的圆弧。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长方形、椭圆、跑道型、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跑道型指的是跑道一样的形状,是以长方形为基准,两条宽由两个以宽为直径的半圆弧取代,且圆弧向外,即由两条等长平行线段和各连接该两条线段同侧两端的半圆弧组成的图形。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管道4为椭圆管结构,椭圆管的椭圆短轴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椭圆管的椭圆短轴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本实施例优选的,椭圆管的椭圆短轴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2。由于连接管道4为椭圆管结构,因此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也可以设置成椭圆管结构,或者连接管道4与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通过相应的转接头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工作状态为:制冷剂在换热管束3内流动,载冷剂从连接管道4进入换热筒体1,首先进入第一流通通道,进行换热,绕过第一折流板201,进入第二流通通道,依次绕过各个折流板,最后绕过末端折流板202,经过最后流通通道,最后经出口端的连接管道4流出。每个流通通道面积一致,换热面积有效应用,流通流体均匀流通过各个通道,提高了换热系数,换热效率高。
实施例5
结合图2,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1、折流板2、换热管束3,换热筒体1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折流板2将换热筒体1和换热管束3内的流通面积分隔成一个个子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的通道,最后流通通道为后端板102和与其相邻的末端折流板202之间的通道,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4,连接管道4一端与换热筒体1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径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换热筒体1径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外壁沿截面圆周的方向,换热筒体1轴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中心轴的方向。
连接管道4两端的截面积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流速稳定。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这样可以减小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流通面积,增强换热,有效利用换热面积。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沿换热筒体1径向放置的两侧壁设有与换热筒体1半径相对应的圆弧。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长方形、椭圆、跑道型、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跑道型指的是跑道一样的形状,是以长方形为基准,两条宽由两个以宽为直径的半圆弧取代,且圆弧向外,即由两条等长平行线段和各连接该两条线段同侧两端的半圆弧组成的图形。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管道4为圆管到跑道型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401、过渡管段402和跑道型管段405,连接管道4通过跑道型管段405与换热筒体1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跑道型管段405的半圆段的直径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圆形管段401的截面积和跑道型管段405的截面积相等,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相等是近似相等,为的就是保持载冷剂的流速稳定。跑道型管段405的半圆段的直径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本实施例优选的,跑道型管段405的半圆段的直径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跑道型管指的是截面为跑道型的柱状体,跑道型指的是跑道一样的形状,是以长方形为基准,两条宽由两个以宽为直径的半圆弧取代,且圆弧向外,即由两条等长平行线段和各连接该两条线段同侧两端的半圆弧组成的图形。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工作状态为:制冷剂在换热管束3内流动,载冷剂从连接管道4的圆形管段401进入,经过过渡管段402后流型发生改变,通过跑道型管段405后进入第一流通通道,进行换热,绕过第一折流板201,进入第二流通通道,依次绕过各个折流板,最后绕过末端折流板202,经过最后流通通道,依次经过出口端连接管道4的跑道型管段405、过渡管段402和圆形管段401,最后流出。每个流通通道面积一致,换热面积有效应用,流通流体均匀流通过各个通道,提高了换热系数,换热效率高。
实施例6
结合图2,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1、折流板2、换热管束3,换热筒体1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折流板2将换热筒体1和换热管束3内的流通面积分隔成一个个子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的通道,最后流通通道为后端板102和与其相邻的末端折流板202之间的通道,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4,连接管道4一端与换热筒体1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径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换热筒体1径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外壁沿截面圆周的方向,换热筒体1轴向的方向指的是换热筒体1中心轴的方向。
连接管道4两端的截面积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流速稳定。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这样可以减小第一个通道和最后一个通道的流通面积,增强换热,有效利用换热面积。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沿换热筒体1径向放置的两侧壁设有与换热筒体1半径相对应的圆弧。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长方形、椭圆、跑道型、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跑道型指的是跑道一样的形状,是以长方形为基准,两条宽由两个以宽为直径的半圆弧取代,且圆弧向外,即由两条等长平行线段和各连接该两条线段同侧两端的半圆弧组成的图形。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管道4为跑道型管结构,跑道型管段405的半圆段的直径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跑道型管的半圆段的直径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本实施例优选的,跑道型管的半圆段的直径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2。由于连接管道4为跑道型管结构,因此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也可以设置成跑道型管结构,或者连接管道4与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通过相应的转接头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工作状态为:制冷剂在换热管束3内流动,载冷剂从连接管道4进入换热筒体1,首先进入第一流通通道,进行换热,绕过第一折流板201,进入第二流通通道,依次绕过各个折流板,最后绕过末端折流板202,经过最后流通通道,最后经出口端的连接管道4流出。每个流通通道面积一致,换热面积有效应用,流通流体均匀流通过各个通道,提高了换热系数,换热效率高。
实施例7
结合图2和图9,本实用新型的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1、折流板2、换热管束3,换热筒体1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4,连接管道4一端与换热筒体1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管道4为圆管变径结构,包括小圆管段410、中间管段411和大圆管段412,连接管道4通过小圆管段410与换热筒体1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连接管道4的小圆管段410的截面积为大圆管段412截面积的1/4~3/4。连接管道4的小圆管段410的直径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本实施例优选的,连接管道4的小圆管段410的直径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2。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施例的干式蒸发器工作状态为:制冷剂在换热管束3内流动,载冷剂从连接管道4的大圆管段412进入,通过小圆管段410后进入第一流通通道,进行换热,绕过第一折流板201,进入第二流通通道,依次绕过各个折流板,最后绕过末端折流板202,经过最后流通通道,依次经过出口端连接管道4的小圆管段410、中间管段411和大圆管段412,最后流出。每个流通通道面积一致,换热面积有效应用,流通流体均匀流通过各个通道,提高了换热系数,换热效率高。
采用圆管变径结构的连接管道4的干式蒸发器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变径设计,缩短了前端板101和第一折流板201之间的距离,减小了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缩短了后端板102和末端折流板202之间的距离,减小了最后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大大提高了载冷剂流速以及换热系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改变连接管道的结构来缩短前端板与第一折流板之间的距离和后端板与末端折流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和最后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大大提高载冷剂流速以及换热系数。连接管道结构的改变指的是改变其与换热筒体焊接一端的结构,连接管道与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一侧的结构只是根据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的形状作出的设计,可使用相同管型或者采用转接头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凡是通过减小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轴向的长度的设计,从而减小端板与相邻折流板之间的距离,如连接管道与换热筒体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其他结构,不论其与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的一端为何种结构,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 一种干式蒸发器,包括换热筒体(1)、折流板(2)、换热管束(3),所述换热筒体(1)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端和出水端至少一端设有连接管道(4),所述连接管道(4)一端与所述换热筒体(1)焊接,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所述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径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两端的截面积相等。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沿换热筒体(1)轴向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沿换热筒体(1)径向放置的两侧壁设有与换热筒体(1)半径相对应的圆弧。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与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的截面为长方形、椭圆、跑道型、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为圆管到长方形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401)、过渡管段(402)和长方形管段(403),所述连接管道(4)通过长方形管段(403)与所述换热筒体(1)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所述长方形管段(403)的宽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为长方形管结构,所述长方形管的宽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所述长方形管的宽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形管还设有转弯结构,所述连接管道(4)与所述换热筒体(1)焊接的一端和其与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连接的一端垂直,两者通过矩形或圆弧结构过渡。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为圆管到椭圆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401)、过渡管段(402)和椭圆管段(404),所述连接管道(4)通过椭圆管段(404)与所述换热筒体(1)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所述椭圆管段(404)的椭圆短轴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为椭圆管结构,所述椭圆管的椭圆短轴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所述椭圆管的椭圆短轴的长度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
11.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为圆管到跑道型管的过渡结构,包括圆形管段(401)、过渡管段(402)和跑道型管段(405),所述连接管道(4)通过跑道型管段(405)与所述换热筒体(1)的进水端或出水端焊接,所述跑道型管段(405)的半圆段的直径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
12.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4)为跑道型管结构,所述跑道型管段(405)的半圆段的直径沿换热筒体(1)轴向放置,所述跑道型管的半圆段的直径为前端板(10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折流板(201)之间距离的1/4~3/4。
CN201520362502.9U 2015-01-26 2015-05-29 一种干式蒸发器 Active CN2047305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62502.9U CN204730531U (zh) 2015-01-26 2015-05-29 一种干式蒸发器
CN201520374059.7U CN204757463U (zh) 2015-05-29 2015-05-29 一种干式蒸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2251 2015-01-26
CN201520362502.9U CN204730531U (zh) 2015-01-26 2015-05-29 一种干式蒸发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74059.7U Division CN204757463U (zh) 2015-05-29 2015-05-29 一种干式蒸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30531U true CN204730531U (zh) 2015-10-28

Family

ID=54388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62502.9U Active CN204730531U (zh) 2015-01-26 2015-05-29 一种干式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305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345843A1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of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WO2016155367A1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CN111947499A (zh) 过冷管及空调机组
CN204730531U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
CN209341634U (zh) 一种制冷用纯逆流干式蒸发器
CN204757463U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
CN101975520A (zh) 椭圆连续扭曲管同轴换热器
CN201909495U (zh) 多管同轴式套管换热器
CN105547017A (zh) 多层同轴圆筒间壁翅片式换热器
CN104964486A (zh) 一种适用于外侧流体相变的换热器
CN110779196B (zh) 换热管及换热器
CN103512284A (zh) 一种水冷过冷器及具有该水冷过冷器的空调系统
CN103277944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
CN203605546U (zh) 一种水冷过冷器及具有该水冷过冷器的空调系统
CN209541213U (zh) 一种具有新型双流程微通道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203249432U (zh) 变齿形内螺纹强化管蒸发器
CN103438626B (zh) 一种高温热泵储液器及采用该储液器的高温热泵热水机
CN101419004A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方法及其换热器
CN207556025U (zh) 一种蒸发器
CN101236039A (zh) 一种专用于空调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12843110U (zh) 换热器用丁字管组件及翅片换热器
CN104949396A (zh) 一种翅片式热交换器
CN108954924A (zh) 中央空调扰流管壳干式换热器
CN103075846B (zh) 再沸腾强化传热的冷凝器
CN203928488U (zh)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