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30384U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30384U
CN204730384U CN201420873106.8U CN201420873106U CN204730384U CN 204730384 U CN204730384 U CN 204730384U CN 201420873106 U CN201420873106 U CN 201420873106U CN 204730384 U CN204730384 U CN 204730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lter frame
tank
outer cover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7310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俊亨
姜宇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w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oongjin Cow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830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6657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1235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31363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Woongjin Cow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oongjin Cowa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30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30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为双吸旋转过滤式加湿装置。所公开的加湿装置包括:外罩,具有至少两个空气吸入部,在外罩的内部设有至少两个过滤器收纳空间;双吸送风扇,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配置于至少两个上述过滤器收纳空间之间;以及水槽,能够储存加湿用水,具有至少两个过滤器,配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在上述外罩或上述水槽的一面设有注入部,上述注入部构成从上述外罩的外部向与上述外罩相结合的水槽供水的通道。根据这种加湿装置,由于能够通过两个旋转型加湿过滤器在装置本体的两侧对空气进行加湿,因而能够获得装置的加湿量显著提高的效果。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双吸旋转过滤式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旋转过滤式加湿器为圆板形态的加湿过滤器以浸渍于水槽的状态旋转并吸收水的方式。
具体地,旋转型加湿过滤器能够以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浸渍于水槽的方式直立地进行配置,并以与加湿过滤器的中心位置相正交的旋转轴为中心,以沿圆周方向旋转的方式构成。
旋转型加湿过滤器能够沿着圆周方向旋转,从而沿圆周方向连续地浸渍,并能通过从浸渍的部分向未浸渍的部分吸收水来广泛地向整个过滤器分散水。
这种结构的旋转过滤式加湿器公开于韩国公开特许第2011-0128369号。
但是,由于现有技术的旋转过滤式加湿器为在水槽设有一个旋转型加湿过滤器,并只从一方吸入空气的结构,因此具有产品的加湿量受限的缺点。
并且,由于现有技术的旋转过滤式加湿器是为了将旋转型加湿过滤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水槽而具有向水槽的上部突出的支撑部的结构,因此具有水槽的重量增加,结构复杂,且妨碍空气的流动的缺点。
并且,由于现有技术的旋转过滤式加湿器的向旋转型加湿过滤器流动的空气中具有很多不通过旋转型加湿过滤器而迂回的空气,因此具有加湿性能降低的缺点。
并且,在现有技术的加湿器具有向水槽供水的水桶。但是,由于这种包括额外的水桶的加湿器与直接向水槽注入水的方式相比,部件数增加,因此具有增加产品的成本的缺点。
为了弥补这些缺点,基于现有技术的加湿器中具有无需水桶而能够直接向水槽供水的形态,但这具有为了向水槽供水而需要将水槽与装置本体相分离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作为一实施方式,提供加湿装置,上述加湿装置从装置的两侧吸入空气,并通过使用多个加湿过滤器来提高加湿量。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提供向水槽供水的工作方便的加湿装置。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部分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加湿装置,上述加湿装置包括:外罩,具有至少两个空气吸入部,在上述外罩的内部具有至少两个过滤器收纳空间;双吸送风扇,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配置于至少两个上述过滤器收纳空间之间;以及水槽,能够储存加湿用水,具有至少两个过滤器,配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在上述外罩或上述水槽的一面设有注入部,上述注入部构成从上述外罩的外部向与上述外罩相结合的水槽供水的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注入部可包括开闭部件,上述开闭部件用于开闭形成于上述外罩或上述水槽的一面的注入开口。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开闭部件以从上述注入开口向上述外罩或上述水槽的外侧方向可旋转的方式构成。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水槽的一面可形成上述外罩的外观的一部分,上述开闭部件可设置于上述水槽的一面。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水槽可包括:储水部,配置于上述外罩的下部,并能储存水;以及延伸部,从上述储水部的一侧沿着高度方向延伸,在上述延伸部的外侧形成有上述注入开口,并具有上述开闭部件。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开闭部件具有朝向下端部延伸的引导部;在上述开闭部件开放上述注入开口的情况下,上述引导部向上述储水部引导从上述注入开口注入的水。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水槽通过上述外罩的一侧与上述外罩的内部进行滑动结合及分离。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过滤器收纳空间至少可以包括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和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上述过滤器可包括:第一过滤器框架,以下端的一部分浸渍于上述水槽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水槽以插入方式安装于上述外罩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配置于上述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在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的内部安装有加湿过滤器;以及第二过滤器框架,以下端的一部分浸渍于上述水槽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水槽以插入方式安装于上述外罩的情况下,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配置于上述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在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内部安装有加湿过滤器。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由用于安装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能沿着圆周方向可旋转的旋转型框架构成。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水槽的宽度和长度可大于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第二过滤器框架的直径。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可包括驱动部,上述驱动部设置于上述水槽,并使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第二过滤器框架旋转。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驱动部可包括:第一旋转体,配置于上述水槽的内部的一侧,用于支撑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的边缘,并使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旋转;以及第二旋转体,配置于上述水槽的内部的另一侧,用于支撑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边缘,并使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旋转。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驱动部可包括:第一支撑辊,设置于上述水槽的内部,并与上述第一旋转体联合支撑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的下端;以及第二支撑辊,设置于上述水槽的内部,并与上述第二旋转体联合支撑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下端。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可包括风扇板,上述风扇板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以覆盖上述双吸送风扇的两面的方式设置。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旋转中心设有沿着旋转轴方向突出的旋转轴;在上述风扇板的两侧能够设有轴支撑部,在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插入于上述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各自的上述旋转轴以插入的方式紧固于上述轴支撑部。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旋转轴具有沿着外缘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卡止槽;上述轴支撑部能够包括:主体,以包围上述旋转轴的方式构成,具有朝向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插脱方向开放的插脱开口;以及卡定部,从上述主体的末端向内侧突出。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可包括引导板,上述引导板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侧,向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引导由至少两个上述空气吸入部吸入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引导板能够分别设置于至少两个上述空气吸入部。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包括:板主体,以覆盖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外侧面的方式构成;以及通风开口,形成于上述板主体。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可包括水位显示部,上述水位显示部设置于上述水槽或上述外罩,以可视性的方式向外部显示储存于上述水槽的水的水位。
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由于能够通过两个旋转型加湿过滤器在装置本体的两侧对空气进行加湿,因此能够获得显著提高装置的加湿量的效果。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由于无需在水槽形成用于支撑安装有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过滤器框架的额外的结构物,因此将妨碍空气流动的障碍物得到最大限制,从而能够获得提高空气的流动性的效果。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通过将在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外侧迂回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旋转型加湿过滤器引导的的引导板,使得被加湿的流量得到提高,从而能够获得装置的加湿量提高的效果。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由于无需向水槽供给加湿用水的额外的水桶,因此能够获得通过减少部件数来降低产品成本的效果。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补充加湿用水时无需将水槽与装置本体相分离,能够从装置本体的外部直接向水槽注入水,因此能够获得提高装置的使用便利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注入部被开放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水槽从外罩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所包括的水槽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水槽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所包括的水槽及过滤器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示出将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过滤器框架及加湿过滤器保管于水槽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9为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引导板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图10所示的加湿装置的水槽被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加湿装置            110:外罩
112a:第一空气吸入部     112b:第二空气吸入部
114:空气排出部          116:水槽收纳部
118a: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 118b: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
120:吸入格栅            130:双吸送风扇
140:风扇板              150:水槽
151:储水部              152:延伸部
153:盖部                154:注入部
155:注入开口            156:开闭部件
157:引导部              158:水位显示部
161:第一旋转体          163:第二旋转体
165:第一支撑辊          166:第二支撑辊
170:第一过滤器框架      180:第二过滤器框架
190:旋转轴              192:卡止槽
200:轴支撑部            204:插脱开口
206:卡定部              210:引导板
212:板主体              214:通风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仅为了说明特定的实施例而使用,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意图。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明确地表示不同的情况下,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进行观察。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可包括外罩110、双吸送风扇130、风扇板140、水槽150、注入部、驱动部、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
上述外罩110构成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的外观,可在上述外罩110的内部设置后述的双吸送风扇130。
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在外罩110的内部设置空气净化过滤器。
并且,外罩110可具有空气吸入部,上述空气吸入部构成向外罩110的内部吸入外部的空气的通道。
这种外罩110可具有至少两个空气吸入部。
图1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公开了在外罩110设有两个空气吸入部112a、112b的形态,但并不局限于此,外罩110可具有三个或四个空气吸入部,以便能够从多方向吸入空气。
并且,在外罩110的内部可设有过滤器收纳空间,上述过滤器收纳空间用于收纳与加湿过滤器相结合的后述的过滤器框架。
这种外罩110可具有至少两个过滤器收纳空间。
图1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公开了在外罩110设有两个过滤器收纳空间118a、118b的形态,但并不局限于此,外罩110的内部可具有三个以上的过滤器收纳空间,以便能够收纳多个加湿过滤器。
另一方面,在一实施例中,可在外罩110的两面具有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和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
在后述的双吸送风扇130被启动的情况下,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及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被外罩110的内部吸入。
在一实施例中,可在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及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安装吸入格栅120。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在外罩110可设置空气排出部114,上述空气排出部114用于向外部排出流入于外罩110的内部的空气。在图1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空气排出部114可设置于外罩110的上端,但并不局限于此。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可在外罩110的下端部形成有水槽收纳部116。
上述水槽收纳部116相当于后述的水槽150能够插入于外罩110的内部的空间。这种水槽收纳部116的一侧被开放,水槽150能够通过开放的一侧来与外罩110的内部进行滑动结合及分离。
并且,外罩110可在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的内侧具有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118a,可在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的内侧具有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118b。
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118a作为在后述的水槽150以插入方式安装于水槽收纳部116的情况下,能够配置后述的第一过滤器框架170的空间,相当于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和后述的双吸送风扇130之间的空间。
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118b作为在后述的水槽150以插入方式安装于水槽收纳部116的情况下,能够配置后述的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空间,相当于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和后述的双吸送风扇130之间的空间。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外罩110具有三个以上的空气吸入部的情况下,可在外罩110的内部具有引导壁(未图示),上述引导壁向后述的双吸送风扇130引导从多个空气吸入部分别吸入的空气。
上述引导壁向各个双吸送风扇130的两侧吸入口最大限度均等地分配从多个空气吸入部吸入的空气,从而能够实现双吸送风扇130的空气吸入效率的最优化。
换言之,引导壁使从不同的空气吸入部吸入的空气沿着不同的流路流动之后,向双吸送风扇130吸入,从而能够防止因不同的流动方向的空气互相摩擦而使所吸入的空气的流动不顺畅,且外罩110的内部的负压上升。
虽然未图示,但作为一例,引导壁能够以划分外罩110的内部空间的隔墙板形态构成,以便在外罩110的内部空间形成有相互分离的流路。
但优选地,这种引导壁以在空气的流路上配置至少一个加湿过滤器的形态构成。
上述双吸送风扇130设置于外罩110的内侧,配置于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118a和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118b之间。
虽然未具体示出,但双吸送风扇130能够在通过形成于两面的吸入口来吸入空气之后,沿着圆周方向排出。
这种双吸送风扇130可具有蜗壳(未图示),上述蜗壳用于向外罩110的空气排出部114引导沿着圆周方向排出的空气。
上述风扇板140为设置于外罩110的内部,以覆盖双吸送风扇130的两面的方式设置的板状结构物。
这种风扇板140能够由板构成,上述板具有以开放双吸送风扇130的吸入口的方式与双吸送风扇130的吸入口相对应的开口部。
在一实施例中,在双吸送风扇130的开口部可形成有阻断异物向双吸送风扇130流入的格栅142。
上述水槽150能够储存加湿用水,能够配置于外罩110的水槽收纳部116。
这种水槽150可具有至少两个加湿过滤器。为此,水槽150可具有至少两个过滤器框架。
图1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虽然公开了在水槽150设有两个过滤器框架170、180的形态,但并不局限于此,水槽150可具有三个以上的过滤器框架,以便具有三个以上的加湿过滤器。
像这样,在水槽150设有三个以上的过滤器框架的结构的情况下,可在外罩110的内部形成有与各个过滤器框架相对应的三个以上的过滤器收纳空间。
另一方面,在一实施例中,水槽150能够通过外罩110的一侧与水槽收纳部116进行滑动结合及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水槽150可包括储水部151、延伸部152及盖部153。
上述储水部151能够插入于水槽收纳部116,且为能够储存水的箱形态的结构物。
在此,储水部151能够以上端开放的形态构成,以便加湿过滤器能够浸渍在储存于储水部151的水。
上述延伸部152从储水部151的一侧向高度方向延伸,并能构成为由下端与储水部151相连接的箱方式的结构物。
在此,可在延伸部152的外侧形成有注入开口155。
后述的注入部的开闭部件156以覆盖注入开口155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注入开口155。并且,在一实施例中,还能在延伸部152的外侧面具有水位显示部158。
上述水位显示部158能够以可视的方式向外部显示水槽150的水位,以便使用人员能够在外罩110的外部通过肉眼识别储存于水槽150的水的水位。
作为一例,水位显示部158能够由形成于延伸部152的外侧面的透明窗构成,进而,还能包括漂浮物,上述漂浮物漂浮于储存在延伸部152的水上,并能在外部通过透明窗来识别。
上述盖部153以覆盖储水部151的上端的方式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盖部153能够以从储水部151拆装的方式构成。
并且,可在盖部153形成有贯通开口153a。
上述贯通开口153a为了使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下端的一部分贯通盖部153来浸渍于储存在水槽150的水而设置。
另一方面,在一实施例中,水槽150的储水部151的宽度及长度可大于后述的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直径。即,储水部的底面的宽度可宽于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宽度。
由此,如图8所示,安装有加湿过滤器(未图示)的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能够以平放于储水部151的状态得到保管。
由于这种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可以在不使用加湿功能的情况下,能够以将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即,加湿过滤器以平放于水槽150的内部的状态保管于外罩110的内部,因此具有无需将加湿过滤器保管于额外的场所的优点。
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可在不使用加湿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将加湿过滤器以平放于水槽150的内侧的状态保管于外罩110的内部,因此,通过加湿过滤器在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及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流动的空气的流路上被排除,使得不使用加湿功能的情况下,具有空气流路的负压降低的优点。
上述注入部154能够形成于外罩110或水槽150的延伸部152的一面,能够构成从外罩110的外部向水槽150供水的通道。
即,注入部154能够向外罩110的外侧面露出,以便使用人员在无需将水槽150与外罩110相分离而将水槽150安装于外罩110的状态下,从外罩110的外部向水槽150补充加湿用水。
作为参照,图1至图11示出了注入部154设置于水槽150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要注明的是,注入部154能够与水槽150独立地设置于外罩110。
在一实施例中,注入部154能够包括:注入开口155,形成于外罩110或水槽150的一面;以及开闭部件156,用于开闭上述注入开口155。
此时,开闭部件156的外侧面能够构成外罩110的外观的一部分。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开闭部件156以能够从注入开口155向外罩110的外侧方向旋转的方式构成。
换言之,如图2所示,开闭部件156能够与水槽150的主体进行铰链结合,以便能够向外罩110的外侧方向旋转。
只是,开闭部件156并不限于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构成,能够以拉门的形态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开闭部件156可在下端设有引导部157。
上述引导部157能够由在开闭部件156的铰链结合部朝向下方延伸的板形态的结构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在开闭部件156打开的情况下,引导部157按照向储水部151引导从注入开口155注入的水的方式形成倾斜面。
这种引导部157能够防止向储水部151注入的水因落差而在储水部151中通过注入开口155向外部飞溅的现象。
并且,引导部157还具有覆盖开闭部件156的铰链结合部的功能,以便在开闭部件156关闭的情况下,配置于储水部151的内壁,防止水通过开闭部件156的铰链结合部的缝隙流出。
上述驱动部可设置于水槽150,能够使安装于水槽150的后述的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旋转。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驱动部可包括第一旋转体161、第一支撑辊165、第二旋转体163及第二支撑辊166。
上述第一旋转体161配置于储水部151的内部的一侧,用于支撑第一过滤器框架170的下端部边缘,并能使第一过滤器框架170旋转。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体161可具有旋转力传递部162,上述旋转力传递部162向设置于后述的第一过滤器框架170的边缘的旋转力收纳部172传递旋转力。
第一旋转体161可通过驱动马达(未图示)来旋转,从而能够通过旋转力传递部162向第一过滤器框架170传递上述驱动马达的动力。
上述第一支撑辊165设置于储水部151的内部,可通过与第一旋转体161联合支撑第一过滤器框架170的下端。
这种第一支撑辊165与第一旋转体161一同分别支撑第一过滤器框架170的下端的两侧,从而能够防止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向左右两侧的脱离而稳定地与第一旋转体161相接触。
上述第二旋转体163配置于储水部151内部的另一侧,用于支撑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下端部的边缘,并能使第二过滤器框架180旋转。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旋转体163可具有旋转力传递部164,上述旋转力传递部164向设置于后述的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边缘的旋转力收纳部182传递旋转力。
第二旋转体163可借助驱动马达(未图示)来旋转,从而能够通过旋转力传递部164向第二过滤器框架180传递上述驱动马达的动力。
上述第二支撑辊166设置于储水部151的内部,并能通过与第二旋转体163联合支撑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下端。
这种第二支撑辊166与第二旋转体163一同分别支撑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下端的两侧,从而能够防止第二过滤器框架180向左右两侧的脱离而稳定地与第二旋转体163相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旋转体161及第一支撑辊165、第二旋转体163及第二支撑辊166可呈水槽150的储水部151的一侧与另一侧相对称的形态。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体161和第二旋转体163能够通过旋转轴以行动一致的方式相连接,从而能够借助一个驱动马达(未图示)来驱动。
另一方面,在图3至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旋转力收纳部172、182由齿轮构成,虽然上述旋转力传递部162、164由能够以与上述旋转力收纳部172、182相啮合的方式传递旋转力的齿轮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旋转力收纳部172、182和旋转力传递部162、164之间可构成为相互间能够稳定地传递旋转力的橡胶带、凹凸型表面等多种形态。
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170能够以下端的一部分浸渍于水槽150的储水部151的状态设置,在水槽150以插入方式安装于外罩110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170能够配置于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118a。
这种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可在内部以插入方式安装有旋转型加湿过滤器(未图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框架170虽然以能够旋转安装于内部的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方式、由沿着圆周方向可旋转的旋转型框架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安装有非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固定型框架构成。
在此,可在第一过滤器框架170的边缘设置与上述第一旋转体161的旋转摩擦部162相接触的摩擦部172。
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180如同第一过滤器框架170,以下端的一部分浸渍于水槽150的储水部151的状态设置,在水槽150以插入方式安装于外罩110的情况下,能够配置于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118b。
这种第二过滤器框架180在内部以插入方式安装有旋转型加湿过滤器(未图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器框架180虽然以可旋转安装于内部的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方式、由沿着圆周方向可旋转的旋转型框架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安装有非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固定型框架构成。
在此,可在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边缘设置与上述第二旋转体163的旋转摩擦部164相接触的摩擦部182。
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能够通过旋转型加湿过滤器在装置的两侧对空气进行加湿,因此具有显著提高加湿量的优点,上述旋转型加湿过滤器安装于配置在双吸送风扇130的两侧的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
另一方面,可在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旋转中心设有突出的旋转轴190。
此时,可在上述风扇板140的两侧设有轴支撑部200,在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插入于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118a及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118b的情况下,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各个旋转轴190以插入的方式紧固于上述轴支撑部200。
轴支撑部200与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旋转轴190相紧固,能够起到固定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位置的功能,使得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在旋转时不会向左右两侧脱离。
上述轴支撑部200以包围旋转轴190的方式构成,包括具有朝向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插脱方向开放的插脱开口204的主体202。
另一方面,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旋转轴190可具有沿着外侧面以凹陷方式形成的卡止槽192。卡止槽192能够沿着旋转轴190的周围以规定的深度形成。
在此,轴支撑部200还可具有卡定部206,上述卡定部206从主体202的末端向内侧突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卡定部206能够从轴支撑部200的主体202的末端向内侧突出。
在旋转轴190插入于轴支撑部200的主体202的内侧的情况下,这种卡定部206收纳于卡止槽192,从而能够防止旋转轴190在轴方向的脱离。
这种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无需为了将旋转型加湿过滤器入设于水槽150而在该水槽150上设置用于支撑过滤器框架的额外的结构物,而是过滤器框架被支撑外罩110的内部的双吸送风扇130的结构物、即被风扇板140的结构支撑,因此排除妨碍空气流动的结构物,从而具有提高空气的流动性的优点。
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进行观察。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还能包括引导板210。
上述引导板210设置于外罩110的内侧,能够向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引导从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及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吸入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
虽然未图示,但这种引导板210能够以分别与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及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即,外罩110的两侧相对称的形态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引导板210能够包括:板主体212,以覆盖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外侧面的方式构成;以及通风开口214,该通风开口形成于上述板主体212。
在此,优选地,如图6所示,通风开口214与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相对应或面积大于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
在这种结构中,通过第一空气吸入部112a和第二空气吸入部112b吸入至外罩110的内部的空气中,在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外侧迂回的空气的一部分能够被引导板210引导至通风开口214,通过通风开口214的空气能够通过安装于第一过滤器框架170及第二过滤器框架180的旋转型加湿过滤器(未图示)。
这种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由于增加通过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流量,因此具有装置的加湿量提高的优点。
虽然本实用新型对特定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并说明,但要注明的是,只要是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领域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修改及变更。

Claims (20)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外罩,具有至少两个空气吸入部,在上述外罩的内部设有至少两个过滤器收纳空间;
双吸送风扇,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配置于至少两个上述过滤器收纳空间之间,以及
水槽,能够储存加湿用水,具有至少两个过滤器,配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
在上述外罩或上述水槽的一面设有注入部,上述注入部构成从上述外罩的外部向与上述外罩相结合的水槽供水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注入部包括开闭部件,上述开闭部件用于开闭形成于上述外罩或上述水槽的一面的注入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件以从上述注入开口向上述外罩或上述水槽的外侧方向可旋转的方式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水槽的一面形成上述外罩的外观的一部分,上述开闭部件设置于上述水槽的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水槽包括:
储水部,配置于上述外罩的下部,并能储存水;以及
延伸部,从上述储水部的一侧沿着高度方向延伸,在上述延伸部的外侧形成有上述注入开口,并具有上述开闭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闭部件具有朝向下端部延伸的引导部;
在上述开闭部件开放上述注入开口的情况下,上述引导部向上述储水部引导从上述注入开口注入的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水槽通过 上述外罩的一侧与上述外罩的内部进行滑动结合及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过滤器收纳空间至少包括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和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
上述过滤器包括:
第一过滤器框架,以下端的一部分浸渍于上述水槽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水槽以插入方式安装于上述外罩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配置于上述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在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的内部安装有加湿过滤器,以及
第二过滤器框架,以下端的一部分浸渍于上述水槽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水槽以插入方式安装于上述外罩的情况下,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配置于上述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在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内部安装有加湿过滤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由安装旋转型加湿过滤器的、沿着圆周方向可旋转的旋转型框架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水槽的宽度和长度大于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第二过滤器框架的直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部,上述驱动部设置于上述水槽,并使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第二过滤器框架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部包括:
第一旋转体,配置于上述水槽的内部的一侧,用于支撑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的边缘,并使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旋转;以及
第二旋转体,配置于上述水槽的内部的另一侧,用于支撑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边缘,并使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部包括:
第一支撑辊,设置于上述水槽的内部,并与上述第一旋转体联合 支撑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的下端;以及
第二支撑辊,设置于上述水槽的内部,并与上述第二旋转体联合支撑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下端。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扇板,上述风扇板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以覆盖上述双吸送风扇的两面的方式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旋转中心设有沿着旋转轴方向突出的旋转轴;
在上述风扇板的两侧设有轴支撑部,在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插入于上述第一过滤器收纳空间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收纳空间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各自的上述旋转轴以插入的方式紧固于上述轴支撑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轴具有沿着外缘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卡止槽;
上述轴支撑部包括:
主体,以包围上述旋转轴的方式构成,具有朝向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插脱方向开放的插脱开口,以及
卡定部,从上述主体的末端向内侧突出。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板,上述引导板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侧,向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引导由至少两个上述空气吸入部吸入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板分别设置于至少两个上述空气吸入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板包括:
板主体,以覆盖上述第一过滤器框架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框架的外侧面的方式构成;以及
通风开口,形成于上述板主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位显示部,上述水位显示部设置于上述水槽或上述外罩,以可视的方式向外部显示储存于上述水槽的水的水位。
CN201420873106.8U 2014-07-03 2014-12-30 加湿装置 Active CN2047303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83083 2014-07-03
KR1020140083083A KR102266571B1 (ko) 2014-07-03 2014-07-03 가습장치
KR10-2014-0123577 2014-09-17
KR1020140123577A KR102313639B1 (ko) 2014-09-17 2014-09-17 가습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30384U true CN204730384U (zh) 2015-10-28

Family

ID=54388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73106.8U Active CN204730384U (zh) 2014-07-03 2014-12-30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3038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1610A (zh) * 2015-12-28 2017-07-07 夏普株式会社 给水装置以及包括给水装置的加湿器和净化器
JPWO2017179191A1 (ja) * 2016-04-15 2018-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用室内機
JP2019039635A (ja) * 2017-08-28 2019-03-14 ダイニチ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11691123A (zh) * 2019-03-15 2020-09-22 豪威株式会社 执行控制模块的错误恢复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1610A (zh) * 2015-12-28 2017-07-07 夏普株式会社 给水装置以及包括给水装置的加湿器和净化器
CN106931610B (zh) * 2015-12-28 2020-09-08 夏普株式会社 给水装置以及包括给水装置的加湿器和净化器
JPWO2017179191A1 (ja) * 2016-04-15 2018-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用室内機
JP2019039635A (ja) * 2017-08-28 2019-03-14 ダイニチ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11691123A (zh) * 2019-03-15 2020-09-22 豪威株式会社 执行控制模块的错误恢复的多功能收纳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30384U (zh) 加湿装置
US9341385B2 (en) Evaporative humidifier
KR102172496B1 (ko) 가습 공기청정기
KR101225982B1 (ko) 공기청정기
CN103908198A (zh) 自走式清洁装置
KR102384474B1 (ko) 기화식 가습기
KR102667526B1 (ko) 가습겸용 공기청정기
CN104603547B (zh) 加湿装置
CN105919532A (zh) 洗碗机
KR101212682B1 (ko) 공기청정기
TWI566727B (zh) Fresh rice box
KR102669898B1 (ko) 가습공기청정기
KR102666234B1 (ko) 가습공기청정기
CN107076435B (zh) 空气净化器
KR101225981B1 (ko) 공기청정기
KR101195061B1 (ko) 캠 구동 개폐식 전동댐퍼
KR20160006268A (ko) 가습장치
KR20140074670A (ko) 가습필터부의 무동력구동이 가능한 가습기
KR101304058B1 (ko) 가습기
CN203741885U (zh) 地下室墙体防潮通风装置
CN209595141U (zh) 一种防潮式数据采集用数据资料放置柜
CN103912971A (zh) 进风机构及除湿机
KR200468403Y1 (ko) 가습기용 가습량 증가장치
CN207815818U (zh) 一种加湿装置
KR101403010B1 (ko) 가습 제습 복합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