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54956U -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54956U
CN204654956U CN201520301545.6U CN201520301545U CN204654956U CN 204654956 U CN204654956 U CN 204654956U CN 201520301545 U CN201520301545 U CN 201520301545U CN 204654956 U CN204654956 U CN 2046549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inner chamber
bloodletting
cork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0154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彦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30154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549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549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5495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型抽血针,用于与留置针配合使用,其包括针筒、保护帽和抽血针本体,所述抽血针本体固定于针筒的前端并与针筒相连通,保护帽包括保护内腔,所述保护内腔的前端设置一与留置针后端可拆卸连接的留置针接头,该留置针接头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与留置针的软导管位置相匹配的第一连通孔,在该保护内腔中安装一软塞,所述抽血针本体经由保护内腔的后端并依次穿过软塞和第一连通孔后伸入到留置针的软导管中。本实用新型降低了使用该型抽血针的操作难度,使抽血针本体在连接留置针座后,抽血针本体的位置处于与留置针的软导管相对应的位置,穿刺针可以沿软塞中心部位准确穿刺,顺利进入软导管。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集血样的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背景技术
近年,由于医务人员被血液污染的注射针、采血针等的锋利刃尖误刺而造成艾滋病、肝炎病毒等的感染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而目前临床工作中虽已有一些安全型留置针出现,但尚未见到安全型的抽血针出现,之前的抽血针在使用过的穿刺针与留置针座分离后,穿刺尖端仍然暴露,极易刺伤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同时随意摆放,造成环境污染。
此外由于该型抽血针在穿刺配套留置针座时需沿胶塞中心部位准确穿刺才能保证穿刺针顺利进入软导管,所以穿刺难度大,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和不足,提供穿刺难度小,安全性高的改进型抽血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用于与留置针配合使用,其包括针筒、保护帽和抽血针本体,所述抽血针本体固定于针筒的前端并与针筒相连通,保护帽包括保护内腔,所述保护内腔的前端设置一与留置针后端可拆卸连接的留置针接头,该留置针接头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与留置针的软导管位置相匹配的第一连通孔,在该保护内腔中安装一软塞,所述抽血针本体经由保护内腔的后端并依次穿过软塞和第一连通孔后伸入到留置针的软导管中。
该保护帽的前端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挂扣连接等方式实现与留置针配合使用。挂扣连接是在保护内腔前端设置留置针接头,所述留置针接头为圆柱形,大小与留置针座主内腔的内直径相匹配,保护内腔的外径与留置针的主内腔的外直径相匹配,从而实现紧密连接。留置针接头的侧部设置一突起物,在留置针后端(具体是输液接头的后端)设置一个与突起物相匹配的连接凹槽,将突起物扣接于该连接凹槽中实现可拆卸的连接。留置针接头中间设置第一连通孔,该第一连通孔与保护内腔相连通,并且该第一连通孔的位置与留置针的软导管相对应,可以保证回抽针本体沿第一连通孔所在的直线行进准确进入留置针的软导管中。软塞是具有弹性的医用橡胶制成,在抽血针使用前,软塞起到固定抽血针本体的作用,使抽血针本体针尖保持在保护帽内,同时也避免了针尖被污染。
在保护内腔中设置有一保护夹,所述保护夹包括固定于保护内腔后端内壁上的挡片以及与所述挡片固定连接且向保护内腔前端延伸的第一弹力片,所述挡片的中心设有与保护内腔后端设置的圆孔重合的阻挡孔,在抽血针本体上设置一将该抽血针本体进行压扁处理后形成的第一压扁段,第一压扁段为将抽血针本体前部靠近针尖部分的一小段针轻度压扁。所述第一压扁段中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直径大于抽血针本体其它位置的直径和阻挡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压扁段并不阻碍回抽针本体内部液体的流动,可保证液体顺利通过,所述第一压扁段至抽血针本体前端的距离与挡片至第一弹力片的距离相适应。第一压扁段一直位于阻挡孔的前侧,阻挡孔的直径应略大于抽血针本体除第一压扁段外其他位置的直径,第一连通孔的直径应大于抽血针本体任意位置的直径,以保证抽血针本体可以向留置针中延伸。第一弹力片具有回复弹力,第一弹力片在抽血针本体的针尖未退至第一弹力片所在位置时,第一弹力片卡在抽血针本体上,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当抽血针本体的针尖退过第一弹力片的位置时,第一弹力片在弹力的作用下覆盖在针尖上方,起到闭合孔道的作用。
所述针筒包括筒体、活塞和活塞柄,在活塞和筒体组成的容置空间内填充有洁净气体,所述洁净气体为医用氧气、医用二氧化碳。所述活塞柄设置于筒体外且通过连接杆与安装于筒体内的活塞固定连接,在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一防脱环,所述活塞位于防脱环和筒体前端之间。防脱环限定操作者活塞可以外拉的最大位置,防止外拉过程中活塞脱出针筒。
在筒体位于防脱环和筒体前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一连接口,在该第一连接口上安装一连接管以使连接管的一端与筒体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一试管针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一连接管接头,所述试管针包括试管针座、试管钢针,所述试管针座的一端固定连接该试管钢针,其另一端与连接管接头可拆卸连接,以使试管钢针与连接管相连通。所述试管钢针的外侧套设一试管针橡胶外套,所述试管钢针插入与其配合的采血管时,所述试管针橡胶外套被压缩到采血管和试管针座之间。试管针橡胶外套可以起到密封作用,隔绝外界空气与内部试管钢针。试管钢针为斜口钢针,在有试管针橡胶外套的情况下仍可直接穿刺负压采血试管。试管针座处可将试管针与连接管接头分离开,连接管接头可与临床上常用的注射器或输液器连接,增加了一条输液通道,便于输液和封管,减少临床护理人员的操作负担,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在针筒前端与保护帽后端之间的抽血针本体外侧套设一保护套膜,所述保护套膜前端固定在保护帽的后端,保护套膜的后端通过针筒前端设置的压环固定。保护套膜为医用软质塑料薄膜。起到保护抽血针本体免受污染的作用。
在所述保护帽的前端外围套接一抽血针盖,在该改进型抽血针未使用时,抽血针盖对抽血针本体起到保护作用,使用抽血针时,去除该抽血针盖即可。
所述留置针包括由第一外壳形成的主内腔、第二外壳形成的副内腔以及回抽针,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前端侧部开设有一连通口以使主内腔和副内腔相连通,所述副内腔中设置一密封塞,所述回抽针穿于该密封塞中并向连通口处延伸,所述主内腔中设置一密封组件,所述主内腔的后端端部通过一输液接头与留置针连接头可拆卸连接。密封塞为圆柱体,由具有弹性的医用橡胶制成。当拔出回抽针时,密封塞在弹力作用下会封闭回抽针拔出时留下的空隙,起到封闭副内腔的作用。在密封塞的中部设置环形凹槽,同时,在第二外壳上位于该环形凹槽的位置上设置一排气口,排气口有助于回抽针拔出后,密封塞较好的发挥作用。
所述回抽针包括回抽针本体、回抽针针座、导液软管和软管接口,所述回抽针针座为中空结构并安装于副内腔中,回抽针本体的后端设于回抽针针座的中空结构中并与导液软管的一端连接,回抽针本体的前端穿过密封塞延伸至连通口处,所述导液软管的另一端伸出副内腔并固定连接软管接口。软管接口为圆形接口,可与市场上常见的注射器相连接。在未连接注射器时,由接口帽透过内置螺丝连接于软管接口处封闭。
所述回抽针本体的前端为具有圆滑封闭针尖的针头,并且,在回抽针本体的前端分别设置一导液槽和第二压扁段,所述导液槽为回抽针本体在副内腔内的侧向开口,所述第二压扁段并不阻碍回抽针本体内部液体的流动,可保证液体顺利通过。
在改进型抽血针未与留置针连接前,需要通过穿刺针将留置针前端的软导管留置于患者的血管里。穿刺针包括穿刺针本体,底座,所述穿刺针本体下端固定于底座上,其上端穿过密封组件并从主内腔的上端端部伸出,该穿刺针本体的上端头部具有一倾斜的针尖,在该穿刺针本体的上端设置一第三压扁段和导血槽,并且在该穿刺针本体上端的外侧套设一固定于第一外壳上端端部的软导管。穿刺针本体整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导血槽的开口方向与连通口相对设置,导血槽的位置较第三压扁段远离倾斜的针尖,而且在倾斜的针尖穿出软导管时,导血槽位于软导管内部。所述第三压扁段为将钢针前部靠近倾斜的针尖部分的一小段穿刺针本体轻度压扁,使该段穿刺针本体某一方向的直径大于穿刺针本体其他部分的直径,并且第三压扁段并不阻碍穿刺针本体内部液体的流动,可保证液体顺利通过。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弹压软塞,在所述主内腔内设置一分隔环,所述分隔环位于连通口的下侧,所述弹压软塞的上端紧贴分隔环,该弹压软塞的中心设置一中心孔道,所述穿刺针本体穿于该中心孔道中,所述弹压软塞处的第一外壳上设有一开放口,所述留置针进一步包括一压血环,所述压血环的外表面设置一突起部,当穿刺针本体从所述弹压软塞拔出时,通过所述突起部对开放口位置的弹压软塞进行按压,以使弹压软塞的中心孔道被封闭。中心孔道的直径略大于穿刺针本体的直径(即要略大于第三压扁段直径)。压血环为环形,可设置成完全封闭的环形结构,也可以设置成未完全封闭(轴向开槽)的环形结构以方便不同手指或不同人使用,突起部的两端呈凸起结构,而中间则形成凹形结构,该凹形结构的大小与留置针座开放口相匹配,将压血环上的突起部对准开放口按压,可以起到暂时封闭弹压塞的作用避免拔出穿刺针和连接输液接头时出现回血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所述输液接头设置于弹压软塞的下侧并与第一外壳可拆卸连接,在输液接头的下端设置一连接卡槽,所述输液接头包括一由第三外壳形成且与主内腔相连通的内腔,在该内腔中安装一软胶塞。软胶塞为可反复穿刺的医用橡胶或硅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外壳的下端设有内壁螺纹,所述内壁螺纹设于弹压软塞的下侧,所述输液接头的前端设置有与该内壁螺纹相匹配的接头螺纹,该接头螺纹上设有连通内腔和主内腔的第一孔道。接头螺纹和第三外壳均为圆柱体结构,其中,接头螺纹为外螺纹结构,其外径小于第一外壳的内径以使接头螺纹插入第一外壳中与内壁螺纹配合连接,而第三外壳的外径和第一外壳的外径相同,从而保证了输液接头和主内腔紧密对接。当然,二者的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扣接等其他方式。
在穿刺过程中,所述输液接头的下端与一穿刺针帽可拆卸连接,穿刺针帽的结构与改进型抽血针的保护帽结构相似。所述穿刺针帽包括一由第四外壳形成且与内腔连通的针帽内腔,所述针帽内腔的上端设有一连接块,在该连接块的中心设置一与针帽内腔连通的第二孔道,同时在该连接块的侧壁上固定连接一与连接卡槽相匹配的连接凸起,所述针帽内腔中固定连接一金属夹,所述金属夹包括固定于针帽内腔底部的第一绊片以及与所述第一绊片一体成型且向上延伸的第三弹力片,所述第一绊片的中心设置一与针帽内腔底部圆孔重合的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三压扁段的直径,以使穿刺针本体拔出时,第三弹力片与第二连通孔能够共同将穿刺针本体的针尖封闭在针帽内腔。所述连接块的外径与输液接头下端内壁直径相同,使得连接凸起和连接卡槽配合时,穿刺针帽可与输液接头下端紧密连接。连接凸起为长方体结构,连接卡槽为L型结构,其L型结构的一边为轴向设置并与输液接头下端连通,其L型结构的另一边为径向设置,并与输液接头下端面平行。
第二孔道的直径略大于穿刺针本体的直径,而小于穿刺针第三压扁段的最大直径。金属夹具有闭合弹力,套在穿刺针本体上,在未拔出穿刺针本体的情况下,金属夹的弹力片依靠弹力抵在穿刺针本体上,在拔出穿刺针本体的过程中,当穿刺针本体退过金属夹的弹力片时,弹力片在弹力作用下向穿刺针本体的方向倾斜,这时穿刺针本体继续被拔出,一方面由于金属夹底部的第二连通孔和第三压扁段的配合使穿刺针无法继续拔出,另一方面弹力片的倾斜覆盖了第二孔道,使得针尖无法通过第二孔道向主内腔运动,实现了将穿刺针针尖部固定在穿刺针帽内,从而防止针尖刺伤人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然后将穿刺针帽从输液接头上取下,连同穿刺针一起丢弃。
在该实施方式下,穿刺针的底座为圆盘形,穿刺针本体固定于圆盘的中心,在圆盘的外围设置一半圆形的护套,该护套套于穿刺针帽下端的外围,手柄固定于圆盘的外表面。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外壳的下端设有外壁螺纹,可与临床上常用的输液接头相连接。具体的,输液接头的前端设置有一内接口,该内接口上设有连通内腔和主内腔的第三孔道,在该内接口的外围固定连接一外套,所述外套的内壁设置有螺旋形突起物,所述螺旋形突起物与外壁螺纹相配合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下,穿刺针的底座为圆盘形,穿刺针本体固定于圆盘的中心,在该圆盘的上侧还设置一小圆盘,小圆盘可套于第一外壳内,手柄固定于圆盘的外表面。
在第一外壳内壁上设有一环形的绊环,所述内接口的外径小于绊环的内径,所述绊环位于弹压软塞的下侧,同时,在主内腔中位于弹压软塞的下侧设置一封闭夹,所述封闭夹包括第二绊片以及与所述第二绊片一体成型且向上延伸至绊环上侧的第二弹力片,所述第二绊片包括相互平行且固定连接的上绊片和下绊片,在所述上绊片和下绊片上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所述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三连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三压扁段的最大直径,以使穿刺针本体拔出时,第二弹力片可与第三连通孔共同对穿刺针本体倾斜的针尖进行封盖。而第二弹力片与上绊片的距离视第三压扁段与针尖的距离而定。
在该实施方式下,所述穿刺针本体在未退出软导管时,弹力片卡在斜口钢针上,在穿刺完成后,拔出穿刺针本体的过程中,当穿刺针本体的针尖退过弹力片的位置时,封闭夹的弹力片在弹力作用下覆盖在针尖的前方,阻止穿刺针本体向上运行,同时,穿刺针本体的压扁段处于上绊片的第三连通孔处,压扁段不能通过第三连通孔,斜口钢针不可以继续退出,致使斜口钢针从针尖到压扁段被封闭在封闭夹内。
所述穿刺针本体的针尖在未退至弹力片所在位置时,弹力片夹在绊环和弹压软塞之间,此时封闭夹受到绊环的阻挡,不能移出主内腔,当穿刺针本体的针尖退过弹力片时,弹力片脱离主内腔内壁,封闭夹可以随穿刺针本体退出主内腔。穿刺针本体穿过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所述第三连通孔和第四连通孔固定了穿刺针本体穿过保护夹的轨迹,保证了穿刺针本体经过弹力片所在位置时必须运行的轨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降低了该型抽血针的操作难度,使抽血针本体在连接留置针座后,抽血针本体的位置处于与留置针的软导管相对应的位置,穿刺针可以沿软塞中心部位准确穿刺,顺利进入软导管。
2、保证了抽血针本体在拔出时,针尖部分被封闭在保护帽内,且抽血针本体其余部分处于保护套膜内,避免了患者与操作人员的交叉感染,也避免了针刺伤的发生。
3、通过副内腔设置排气和回抽血液通道,既避免了穿刺后,在输液过程中将气体输入患者体内引起患者恐慌,又因存在回抽血液的通道,使得在遇到回血不好或者血管较细的病人时为穿刺人员提供了判断留置针是否穿刺成功的手段,降低了穿刺难度,提高了临床的穿刺成功率。
4、排气和回抽血液通道可以在穿刺成功后拔出,使得留置针无需采用较长的输液导管,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又避免了输液导管存在时所带来的易牵拉、易回血、易堵管等问题。
5、在留置针上设置了输液接头,内含可反复穿刺的软塞,使得留置针内腔相对密封,降低了患者感染的概率。
6、在穿刺针上分别设置了金属夹(或封闭夹),使得在拔出穿刺针本体时,穿刺针本体的针尖被封闭在封闭夹内,避免了对操作者及周边人群的误刺伤害,降低了交叉感染的概率,安全性较高。
7、设置开放口、压血环且配套输液接头是可更换的,既避免了由于留置针多次穿刺而导致留置针密封闭性降低而引起的感染概率上升。也因压血环压迫开放口处的软塞使留置针在更换输液接头时软导管处始终处于正压和相对密闭的状态,避免了更换输液接头时出现回血以及去除输液接头时留置针内腔与外界相通引发的感染。
8、将封闭夹设置于主内腔中,穿刺后连接输液接头,缩短了留置针的长度,降低了穿刺难度;结构更加简单,减少了耗材,所以成本更加低廉。输液接头采用外螺旋连接通用性更强,除了可以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输液接头也可以连接临床上常用的其他输液接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抽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抽血针配合用留置针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回抽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接口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开放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输液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穿刺针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压血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留置针留置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抽血针配合用留置针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留置针配合使用的输液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封闭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中留置针留置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200、保护帽;201、保护内腔;202、留置针接头;2021、突起物;2022、第一连通孔;203、软塞;204、保护夹;2041、第一弹力片;2042、挡片;2043、阻挡孔;300、抽血针本体;301、第一压扁段;302、保护套膜;303、压环;400、针筒;401、防脱环;402、连接口;403、活塞柄;404、活塞;500、连接管;501、连接管接头;601、试管钢针;602、管针橡胶外套;603、试管针座;700、抽血针盖;1、穿刺针盖;2、软导管;3、金属座;4、主内腔;41、连通口;42、分隔环;43、开放口;44、弹压软塞;441、中心孔道;451、内壁螺纹;452、外壁螺纹;46、绊环;5、副内腔;51、密封塞;511、环形凹槽;52、排气口;6、回抽针;61、回抽针本体;611、针头;612、导液槽;62、第二压扁段;63、回抽针针座;64、导液软管;65、软管接口;651、翼展;652、开口;7、接口帽;8、输液接头;811、接头螺纹;812、内接口;82、内腔;83、软胶塞;84、连接卡槽;851、第一孔道;852、第三孔道;86、外套;861、螺旋形突起物;9、穿刺针;91、穿刺针本体;92、第三压扁段;93、导血槽;94、底座;941、针座外侧护环;942、手柄;943、内圆盘;10、穿刺针帽;101、连接凸起;102、连接块;1021、第二孔道;103、针帽内腔;104、金属夹;1041、第三弹力片;1042、绊片;1043、第二连通孔;105、封闭夹;1051、下绊片;1052、上绊片;1053、第二弹力片;1054、第四连通孔;1055、第三连通孔;11、压血环;111、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功能的部件通过在前面增加“第一”、“第二”、“第三”等和标号的结合进行区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改进型抽血针,用于与留置针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针筒400、保护帽200和抽血针本体300,抽血针本体300固定于针筒400的前端并与针筒400相连通,保护帽200包括保护内腔201,保护内腔201的前端设置一与留置针后端可拆卸连接的留置针接头202,该留置针接头202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与留置针的软导管位置相匹配的第一连通孔2022,在该保护内腔201中安装一中心设置有软塞203,抽血针本体300经由保护内腔201的后端并依次穿过软塞203和第一连通孔2022后伸入到留置针的软导管中。
该保护帽200的前端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挂扣连接等方式实现与留置针配合使用。挂扣连接是在保护内腔201前端设置留置针接头202,留置针接头202为圆柱形,大小与留置针座主内腔的内直径相匹配,保护内腔201的外径与留置针的主内腔的外直径相匹配,从而实现紧密连接。留置针接头的侧部设置一突起物2021,在留置针后端(具体是输液接头的后端)设置一个与突起物相匹配的连接凹槽,将突起物2021扣接于该连接凹槽中实现可拆卸的连接(其结构与留置针部分第一种结构中的穿刺针帽10结构完全相同,具体可参照该部分)。留置针接头中间设置第一连通孔2022,该第一连通孔2022与保护内腔相连通,并且该第一连通孔2022的位置与留置针的软导管相对应,可以保证回抽针本体沿第一连通孔2022所在的直线行进准确进入留置针的软导管中。软塞203是具有弹性的医用橡胶制成,在抽血针使用前,软塞203起到固定抽血针本体的作用,使抽血针本体300针尖保持在保护帽内,同时也避免了针尖被污染。
在保护内腔201中设置有一保护夹204,保护夹204包括固定于保护内腔201后端内壁上的挡片2042以及与挡片2042固定连接且向保护内腔201前端延伸的第一弹力片2041,挡片2042的中心设有与保护内腔201后端设置的圆孔重合的阻挡孔2043,在抽血针本体300上设置一将该抽血针本体300进行压扁处理后形成的第一压扁段301,第一压扁段为将抽血针本体前部靠近针尖部分的一小段针轻度压扁。第一压扁段301中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直径大于抽血针本体300其它位置的直径和阻挡孔2043的直径,第一压扁段301至抽血针本体300前端的距离与挡片2042至第一弹力片2041的距离相适应。第一压扁段301至抽血针本体300前端的距离与挡片至第一弹力片2041的距离相适应。第一压扁段301一直位于阻挡孔的前侧,阻挡孔2043的直径应略大于抽血针本体300除第一压扁段301外其他位置的直径,第一连通孔2022的直径应大于抽血针本体300任意位置的直径,以保证抽血针本体300可以向留置针中延伸。第一弹力片2041具有回复弹力,第一弹力片2041在抽血针本体300的针尖未退至第一弹力片2041所在位置时,第一弹力片2041卡在抽血针本体300上,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当抽血针本体300的针尖退过第一弹力片2041的位置时,第一弹力片2041在弹力的作用下覆盖在针尖上方,起到闭合孔道的作用。
针筒400包括筒体、活塞404和活塞柄403,在活塞404和筒体组成的容置空间内填充有洁净气体,活塞柄403设置于筒体外且通过连接杆与安装于筒体内的活塞404固定连接,在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一防脱环401,活塞404位于防脱环401和筒体前端之间。防脱环401限定操作者活塞404可以外拉的最大位置,防止外拉过程中活塞404脱出筒体。
在筒体位于防脱环401和筒体前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一连接口402,在该连接口402上安装一连接管500以使连接管500的一端与筒体相连通,连接管500的另一端与一试管针可拆卸连接。连接管50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一连接管接头501,试管针包括试管针座603、试管钢针601,试管针座603的一端固定连接该试管钢针601,其另一端与连接管接头501可拆卸连接,以使试管钢针601与连接管500相连通。试管钢针601的外侧套设一试管针橡胶外套602,试管钢针插入与其配合的采血管时,试管针橡胶外套602被压缩到采血管和试管针座之间。试管针橡胶外套602可以起到密封作用,隔绝外界空气与内部试管钢针601。试管钢针601为斜口钢针,在有管针橡胶外套602的情况下仍可直接穿刺负压采血试管。试管针座603处可将试管针与连接管接头501分离开,连接管接头501可与临床上常用的注射器或输液器连接,增加了一条输液通道,便于输液和封管,减少临床护理人员的操作负担,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在针筒400前端与保护帽200后端之间的抽血针本体300外侧套设一保护套膜302,保护套膜302的前端固定在保护帽200的后端,保护套膜302的后端通过针筒400前端设置的压环303固定。保护套膜为医用软质塑料薄膜。起到保护抽血针本体免受污染的作用。
在保护帽200的前端外围套接一抽血针盖700,在该改进型抽血针未使用时,抽血针盖700对抽血针本体300起到保护作用,使用抽血针时,去除该抽血针盖700即可。
留置针穿刺固定后,再将上述改进型抽血针与留置针配合连接,实现抽血及其他操作。本实用新型的留置针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直式留置针结构特点的留置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通过二种结构实现留置针穿刺固定,使得留置针软导管(大概三分之二长度)伸入人体血管中。
第一种结构:
请参照图2所示,其包括由第一外壳形成的主内腔4、第二外壳形成的副内腔5以及回抽针6,其中,第一外壳的上端侧部开设有一连通口41以使主内腔4和副内腔5相连通,副内腔5中设置一密封塞51,回抽针6穿于该密封塞51中并向连通口41处延伸,主内腔4中设置一密封组件,与该安全留置针配合使用的穿刺针9穿过该密封组件并从主内腔4的上端端部伸出。密封塞51为圆柱体,由具有弹性的医用橡胶制成。当拔出回抽针6时,密封塞51在弹力作用下会封闭回抽针6拔出时留下的空隙,起到封闭副内腔的作用。在密封塞51的中部设置环形凹槽511,同时,在第二外壳上位于该环形凹槽511的位置上设置一排气口52,排气口52有助于回抽针拔出后,密封塞51较好的发挥作用。副内腔5和回抽针6结合实现排气和回抽血液,既避免了穿刺后,在输液过程中将气体输入患者体内引起患者恐慌,又因存在回抽血液的通道,使得在遇到回血不好或者血管较细的病人时为穿刺人员提供了判断留置针是否穿刺成功的手段,降低了穿刺难度,提高了临床的穿刺成功率。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回抽针6包括回抽针本体61、回抽针针座63、导液软管64和软管接口65,回抽针针座63为中空结构并安装于副内腔5中,回抽针本体61的后端设于回抽针针座63的中空结构中并与导液软管64的一端连接,回抽针本体61的前端穿过密封塞51延伸至连通口41处,导液软管64的另一端伸出副内腔5并固定连接软管接口65。软管接口65为圆形接口,包括可用于手持的翼展651以及端部设置的开口652,可与市场上常见的注射器相连接。在未连接注射器时,由接口帽7通过内置螺丝连接于软管接口65的开口652处封闭。回抽针本体61的前端为具有圆滑封闭针尖的针头611,并且,在回抽针本体61的前端并分别设置一导液槽612和第二压扁段62,导液槽612为回抽针本体61在副内腔5内的侧向开口。
请参照图7所示,穿刺针9包括穿刺针本体91,底座94,穿刺针本体91下端固定于底座94上,其上端穿过密封组件并从主内腔4的上端端部伸出,该穿刺针本体91的上端头部具有一倾斜的针尖,在该穿刺针本体91的上端设置一第三压扁段92和导血槽93,并且在该穿刺针本体91上端的外侧套设一固定于第一外壳上端端部的软导管2,主内腔4的上侧设有一常规的金属座3。穿刺针本体91整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导血槽93的开口方向与连通口41相对设置,导血槽93的位置较第三压扁段92远离倾斜的针尖,而且在倾斜的针尖穿出软导管的上端即在未进行穿刺动作时,导血槽93应位于软导管2内部,并在主内腔4的上端端部外侧套接一穿刺针盖1,以将软导管2和穿刺针本体91的针尖遮盖。所述第三压扁段92为将穿刺针本体91前部靠近倾斜的针尖部分的一小段穿刺针本体91轻度压扁,使该段穿刺针本体91某一方向的直径大于穿刺针本体91其他部分的直径。
穿刺针9的底座94为圆盘形,穿刺针本体91固定于圆盘的中心,在圆盘上侧的外围设置一半圆形的针座外侧护环941,手柄942固定于圆盘的外表面。
请参照图2和图5所示,密封组件包括弹压软塞44,在主内腔4内设置一分隔环42,分隔环42位于连通口41的下侧,弹压软塞44的上端紧贴分隔环42,该弹压软塞44的中心设置一中心孔道441,穿刺针本体91穿于该中心孔道441中,弹压软塞44处的第一外壳上设有一开放口43,该留置针进一步包括一压血环11,压血环11的外表面设置一突起部111,当穿刺针本体91从弹压软塞44拔出时,通过突起部111对开放口43位置的弹压软塞44进行按压,以使弹压软塞44的中心孔道441被封闭。中心孔道441的直径略大于穿刺针本体的直径(即要略大于第三压扁段的最大直径)。压血环11为环形,请参照图9所示,可设置成完全封闭的环形结构,也可以设置成未完全封闭(轴向开槽)的环形结构以方便不同手指或不同人使用,突起部111的两端呈凸起结构,而中间则形成凹形结构,该凹形结构的大小与留置针座开放口相匹配,将压血环上的突起部对准开放口按压,可以起到暂时封闭弹压塞的作用避免拔出穿刺针和连接输液接头时出现回血和交叉感染的发生。当然,也可以直接用手指或其他物体对弹压软塞44进行按压。
请参照图6所示,密封组件进一步包括一输液接头8,在本实施例中,穿刺针9拔出前该输液接头已经与第一外壳形成连接。具体是输液接头8设置于弹压软塞44的下侧并与第一外壳可拆卸连接,在输液接头8的下端设置一连接卡槽84,输液接头8包括一由第三外壳形成且与主内腔4相连通的内腔82,在该内腔82中安装一软胶塞83,软胶塞83为可反复穿刺的医用橡胶或硅胶。
输液接头8和第一外壳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图6中所示的在第一外壳的下端设有内壁螺纹451,内壁螺纹451设于弹压软塞44的下侧,输液接头8的前端设置有与该内壁螺纹451相匹配的接头螺纹811,该接头螺纹811上设有连通内腔82和主内腔4的第一孔道851,当然,二者的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扣接等其他方式。接头螺纹811和第三外壳均为圆柱体结构,其中,接头螺纹811为外螺纹结构,其外径小于第一外壳的内径以使接头螺纹811插入第一外壳中与内壁螺纹451配合连接,而第三外壳的外径和第一外壳的外径相同,从而保证了输液接头8和主内腔4紧密对接。
输液接头8的下端与一穿刺针帽10可拆卸连接,穿刺针帽10用于与穿刺针9配合,在穿刺针本体91拔出时,使得穿刺针帽10中的金属夹对于穿刺针本体91的针尖进行密封。具体,请参照图1和图7所示,穿刺针帽10包括一由第四外壳形成且与内腔82连通的针帽内腔103,针帽内腔103的上端设有一连接块102,在该连接块102的中心设置一与针帽内腔103连通的第二孔道1021,同时在该连接块10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一与连接卡槽84相匹配的连接凸起101,针帽内腔103中固定连接一金属夹104,金属夹104包括固定于针帽内腔103底部的第一绊片1042以及与第一绊片1042一体成型且向上延伸的第三弹力片1041,第一绊片1042的中心设置一与针帽内腔103底部圆孔重合的第二连通孔1043,第二连通孔1043的直径小于第三压扁段92的最大直径,以使穿刺针本体91拔出时,第三弹力片1041对穿刺针本体91倾斜的针尖进行封盖。所述连接块102的外径与输液接头8下端内壁直径相同,使得连接凸起和连接卡槽配合时,穿刺针帽10可与输液接头8下端紧密连接。连接凸起101为长方体结构,连接卡槽84为L型结构,其L型结构的一边为轴向设置并与输液接头8下端连通,其L型结构的另一边为径向设置,并与输液接头8下端面平行。
第二孔道1021的直径略大于穿刺针本体91的直径,而第二连通孔1043的直径略小于第三压扁段的直径,金属夹104具有闭合弹力,套在穿刺针本体91上,在未拔出穿刺针本体91的情况下,金属夹104的第三弹力片1041依靠弹力抵在穿刺针本体91上,在拔出穿刺针本体91的过程中,当穿刺针本体91退过第三弹力片1041时,第三弹力片1041在弹力作用下向穿刺针本体91的方向倾斜,这时穿刺针本体91继续被拔出,一方面由于金属夹底部的第二连通孔1043和第三压扁段92的配合无法继续被拔出,另一方面第三弹力片1041的倾斜使得针尖无法向主内腔4方向运动,实现了穿刺针本体91的固定,使得穿刺针本体的针尖部分正好落入第三弹力片1041内,从而防止针尖刺伤人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然后将穿刺针帽10从输液接头8上取下,连同穿刺针9一起丢弃。
其具体的使用方法是:
1、留置针留置:首先准备好静脉穿刺的常用物品,取下接口帽7,连接上临床上常用的5mL或10mL注射器(注射器中事先抽取3-5ml 0.9%毫升生理盐水),随后在患者身上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系上止血带,消毒穿刺部位,随后取下穿刺针盖1,排气后进针,有回血或有穿刺落空感时平推少许,接着一只手固定手柄942,另一只手回抽注射器,看回血是否顺畅。如果回血顺畅,一只手持留置针副内腔5部位继续进针,另一只手同时将手柄942回拉,软导管2留置于患者的穿刺血管中,当穿刺针本体91的针尖部位进入针帽内腔103时,穿刺针本体91被卡在穿刺针帽10内,此时停止外拉,固定留置针,随后取下穿刺针帽10。回拉导液软管64,取下回抽针6。最后整理用物,留置针留置完成,留置后的结构请参照图10所示。
2、抽血针抽血:首先消毒留置针的输液接头8,将配套抽血针取出,去掉抽血针盖700(注意保证采血针针头部位无菌),将抽血针的留置针接头202连接在输液接头8处,手持针筒400部位从输液接头8部分插入,经过主内腔4进入软导管2部分少许(不必进入血管内),将针筒400内预存的洁净气体推入软导管2,停顿5-10秒,继续进针稍许,然后回拉活塞柄403使活塞退至防脱环401处。此时血液进入筒体内,且血液可以进入连接口402,随后将试管钢针601插入负压采血管分装血液标本,抽血结束,封管。
期间,如果需要对输液接头8进行更换,其方法如下:首先消毒留置针输液接口部位及所在部位皮肤,随后左手拇指戴上压血环11,将突起部111对准留置针开放口43处按压,防止取下输液接头8时血液回流,右手将输液接头8旋转取下,再次消毒输液接口部位,将新的同型号的输液接头8接上即可松开压血环11,更换完成。
第二种结构
第二种结构与第一种结构的不同在于其输液接头8是在穿刺针9拔出后安装的,同时,其省去了第一种结构中的穿刺针帽10的结构,直接将金属夹(这里为了区别,采用名称封闭夹105)设置于主内腔4中。二者相同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1和图13所示,第一外壳的下端设有外壁螺纹452,输液接头8的前端设置有一内接口812,该内接口812上设有连通内腔82和主内腔4的第三孔道852,在该内接口812的外围固定连接一外套86,外套86的内壁设置有螺旋形突起物861,螺旋形突起物861与外壁螺纹452相配合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下,请参照图12所示,穿刺针9的底座94也为圆盘形,穿刺针本体91固定于圆盘的中心,在该圆盘的上侧还设置一内圆盘943(即直径较圆盘形小的小圆盘),小圆盘可套于第一外壳内,手柄942固定于圆盘的外表面。
请参照图11和图14所示,在第一外壳内壁上设有一环形的绊环46,内接口812的外径小于绊环46的内径,绊环46位于弹压软塞44的下侧,同时,在主内腔4中位于弹压软塞44的下侧设置一封闭夹105,封闭夹105包括第二绊片以及与第二绊片一体成型且向上延伸至绊环46上侧的第二弹力片1053,第二绊片包括相互平行且固定连接的上绊片1052和下绊片1051,在上绊片1052和下绊片1051上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直径相同的第三连通孔1055和第四连通孔1054,第四连通孔1054的直径小于第三压扁段92的直径,以使穿刺针本体91拔出时,第二弹力片1053对穿刺针本体91倾斜的针尖进行封盖。第三连通孔1055和第四连通孔1054还保证了穿刺针本体经过弹力片所在位置时必须运行的轨迹。
所述穿刺针本体91在未退出软导管2时,第二弹力片1053卡在穿刺针本体91上,在穿刺完成后,拔出穿刺针本体91的过程中,当穿刺针本体91的针尖退过第二弹力片1053的位置时,第二弹力片1053在弹力作用下覆盖在针尖的前方,阻止穿刺针本体91向上运行,此时穿刺针本体的第三压扁段92处于上绊片1052的第三连通孔1055,穿刺针本体91不可以继续退出,致使穿刺针本体91从针尖到压扁段被封闭在封闭夹内。
所述穿刺针本体91的针尖在未退至第二弹力片1053所在位置时,第二弹力片1053夹在绊环46和弹压软塞44之间,此时封闭夹105受到绊环46的阻挡,不能移出主内腔4,当穿刺针本体91的针尖退过第二弹力片1053时,第二弹力片1053脱离主内腔4内壁,封闭夹105可以随穿刺针本体91退出主内腔4。
1、留置针留置:首先准备好静脉穿刺的常用物品,取下接口帽7,连接上临床上常用的5mL或10mL注射器(注射器中事先抽取3-5毫升0.9%生理盐水),随后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系上止血带,消毒穿刺部位,随后取下穿刺针盖,排气后进针,有回血或有穿刺落空感时平推少许,接着一只手固定手柄942,另一只手回抽注射器,看回血是否顺畅。如果回血顺畅,一只手持留置针副内腔5部位继续进针,另一只手同时将手柄942回拉,当穿刺针本体91的针尖部位退至弹压软塞44时停止,拔出回抽针6,固定留置针,随后戴上压血环11,用压血环11上的突起部111按压弹压软塞44,随即快速拔出穿刺针9,连接上输液接头8。最后整理用物,留置针留置完成。留置后的结构请参照图15所示。
2、抽血针抽血:首先首先消毒留置针的输液接头8,将配套抽血针取出,去掉抽血针盖700(注意保证采血针针头部位无菌),将抽血针的留置针接头202连接在输液接头8处,手持针筒400部位从输液接头8部分插入,经过主内腔4进入软导管2部分少许(不必进入血管内),将针筒400内预存的洁净气体推入软导管2,停顿5-10秒,继续进针稍许,然后回拉活塞柄403使活塞退至防脱环401处。此时血液进入筒体内,且血液可以进入连接口402,随后将试管钢针601插入负压采血管分装血液标本,抽血结束,封管。
期间,如果需要对输液接头8进行更换,其方法如下:首先消毒留置针输液接口部位及所在部位皮肤,随后左手拇指戴上压血环11,将突起部111对准留置针开放口43处按压,防止取下输液接头8时血液回流,右手将输液接头8旋转取下,再次消毒输液接口部位,将新的同型号的输液接头8接上即可松开压血环11,更换完成。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改进型抽血针,用于与留置针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针筒(400)、保护帽(200)和抽血针本体(300),所述抽血针本体(300)固定于针筒(400)的前端并与针筒(400)相连通,保护帽(200)包括保护内腔(201),所述保护内腔(201)的前端设置一与留置针后端可拆卸连接的留置针接头(202),该留置针接头(202)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与留置针的软导管位置相匹配的第一连通孔(2022),在该保护内腔(201)中安装一软塞(203),所述抽血针本体(300)经由保护内腔(201)的后端并依次穿过软塞(203)和第一连通孔(2022)后伸入到留置针的软导管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在保护内腔(201)中设置有一保护夹(204),所述保护夹(204)包括固定于保护内腔(201)后端内壁上的挡片(2042)以及与所述挡片(2042)固定连接且向保护内腔(201)前端延伸的第一弹力片(2041),所述挡片(2042)的中心设有与保护内腔(201)后端设置的圆孔重合的阻挡孔(2043),在抽血针本体(300)上设置一将该抽血针本体(300)进行压扁处理后形成的第一压扁段(301),所述第一压扁段(301)中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直径大于抽血针本体(300)其它位置的直径和阻挡孔(2043)的直径,所述第一压扁段(301)至抽血针本体(300)前端的距离与挡片(2042)至第一弹力片(2041)的距离相适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400)包括筒体、活塞(404)和活塞柄(403),在活塞(404)和筒体组成的容置空间内填充有洁净气体,所述洁净气体为医用氧气或医用二氧化碳,所述活塞柄(403)设置于筒体外且通过连接杆与安装于筒体内的活塞(404)固定连接,在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一防脱环(401),所述活塞(404)位于防脱环(401)和筒体前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在筒体位于防脱环(401)和筒体前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一连接口(402),在该连接口(402)上安装一连接管(500)以使连接管(500)的一端与筒体相连通,所述连接管(500)的另一端与一试管针(600)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50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一连接管接头(501),所述试管针(600)包括试管针座(603)、试管钢针(601)和试管针橡胶外套(602),所述试管针座(603)的一端固定连接该试管钢针(601),其另一端与连接管接头(501)可拆卸连接,以使试管钢针(601)与连接管(500)相连通,所述试管钢针(601)外侧套设有试管针橡胶外套(602),以使试管钢针(601)在穿刺前避免污染,同时避免试管钢针(601)与大气联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在针筒(400)前端与保护帽(200)后端之间的抽血针本体(300)外侧套设一保护套膜(302),所述保护套膜(302)的前端固定在保护帽(200)的后端,保护套膜(302)的后端通过针筒(400)前端设置的压环(303)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帽(200)的前端外围套接一抽血针盖(700)。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针包括由第一外壳形成的主内腔(4)、第二外壳形成的副内腔(5)以及回抽针(6),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前端侧部开设有一连通口(41)以使主内腔(4)和副内腔(5)相连通,所述副内腔(5)中设置一密封塞(51),所述回抽针(6)穿于该密封塞(51)中并向连通口(41)处延伸,所述主内腔(4)中设置一密封组件,所述主内腔(4)的后端端部通过一输液接头(8)与留置针接头(202)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抽针(6)包括回抽针本体(61)、回抽针针座(63)、导液软管(64)和软管接口(65),所述回抽针针座(63)为中空结构并安装于副内腔(5)中,回抽针本体(61)的后端设于回抽针针座(63)的中空结构中并与导液软管(64)的一端连接,回抽针本体(61)的前端穿过密封塞(51)延伸至连通口(41)处,所述导液软管(64)的另一端伸出副内腔(5)并固定连接软管接口(65),所述回抽针本体(61)的前端为具有圆滑封闭针尖的针头(611),并且,在回抽针本体(61)的前端并分别设置一导液槽(612)和第二压扁段(62),所述导液槽(612)为回抽针本体(61)在副内腔(5)内的侧向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进型抽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弹压软塞(44),在所述主内腔(4)内设置一分隔环(42),所述分隔环(42)位于连通口(41)的下侧,所述弹压软塞(44)的上端紧贴分隔环(42),该弹压软塞(44)的中心设置一中心孔道(441),所述穿刺针本体(91)穿于该中心孔道(441)中,所述弹压软塞(44)处的第一外壳上设有一开放口(43),所述改进型抽血针进一步包括一压血环(11),所述压血环(11)的外表面设置一突起部(111),当穿刺针本体(91)从所述弹压软塞(44)拔出时,通过所述突起部(111)对开放口(43)位置的弹压软塞(44)进行按压,以使弹压软塞(44)的中心孔道(441)被封闭。
CN201520301545.6U 2015-05-12 2015-05-12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549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01545.6U CN204654956U (zh) 2015-05-12 2015-05-12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01545.6U CN204654956U (zh) 2015-05-12 2015-05-12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54956U true CN204654956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125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0154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54956U (zh) 2015-05-12 2015-05-12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5495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8527A (zh) * 2017-05-14 2017-09-15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一种人体工程学儿科护理输液装置
CN107569737A (zh) * 2017-09-01 2018-01-12 李卫林 一种推拉式的防血栓留置针
CN115837104A (zh) * 2022-11-24 2023-03-2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一种穿刺针
CN119908819A (zh) * 2025-04-02 2025-05-02 德州禾智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血管介入穿刺用辅助定位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8527A (zh) * 2017-05-14 2017-09-15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一种人体工程学儿科护理输液装置
CN107569737A (zh) * 2017-09-01 2018-01-12 李卫林 一种推拉式的防血栓留置针
CN115837104A (zh) * 2022-11-24 2023-03-2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一种穿刺针
CN119908819A (zh) * 2025-04-02 2025-05-02 德州禾智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血管介入穿刺用辅助定位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95571C (en) Iv catheter introducer with retractable needle
CN104856703A (zh) 一种快速血糖监测针
JP2002526174A (ja) 穿刺針装置
CN104470434B (zh) 具有针尖保护套的整体式真空采血装置
KR20050044243A (ko) 캐뉼라 후퇴식 의료용 채집 장치
CN208892604U (zh) 一种防刺伤采血针
CN104470439B (zh) 具有针筒式真空采血器的留置针
EP0595507B1 (en) Needle stopper and needle removal device
CN204654956U (zh) 一种改进型抽血针
CN208799296U (zh) 一种环甲膜穿刺针
CN104826195A (zh) 一种新型直型留置针
CN102406505B (zh) 带安全防护装置的分体式采血器
MX2012007851A (es) Dispositivo extracto colector de muestras de sangre con cateter y sistema de seguridad.
CN205054232U (zh) 一次性使用安全回缩采血器
CN201750897U (zh) 一种穿刺置管器具
CN101912291B (zh) 一种穿刺置管器具
CN209203288U (zh) 一种一次性血样采集器
CN105193429B (zh) 一次性使用安全回缩采血器
CN109998567A (zh) 一种自动针头保护-封闭一体化血气采集针
CN212651173U (zh) 防针刺无损伤针
CN113892979A (zh) 一种肿瘤医用胰腺湿式负压穿刺针及其使用方法
CN211187276U (zh) 一种血气采集针
CN208988896U (zh) 单翼穿刺针护套组件及采血针
CN202982015U (zh) 具有针尖保护套的整体式真空采血装置
CN208942157U (zh) 采血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5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