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46990U -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 Google Patents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46990U CN204646990U CN201520120350.1U CN201520120350U CN204646990U CN 204646990 U CN204646990 U CN 204646990U CN 201520120350 U CN201520120350 U CN 201520120350U CN 204646990 U CN204646990 U CN 2046469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ring
- groove
- connecting end
- rotating shaft
-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41000883990 Flabell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rO2 Chemical compound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041 oil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75 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2 carbon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46 rep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zirconium Chemical compound [Zr]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承、电机及散热扇,所述轴承包括轴承外套和轴承内套,所述轴承外套包括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呈半球型,所述第一凹槽或/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端设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孔用以供所述转轴穿过,并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所述轴承内套的几何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孔的几何中心轴线同轴设置,所述轴承内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利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半球型凹槽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半球型外表面相贴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述转轴的均衡负载,且结构稳固,从而实现所述轴承对所述转轴的高效承载,且安全有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背景技术
目前,轴承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中,如硬盘驱动器、数字化视频光盘机、微型光盘机、磁光盘机及散热风扇等领域,这些装置中马达的轴承尺寸小,对轴承的回转精度及寿命要求高。因而轴承成为这些装置运行的关键,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装置的运转性能和工作效率。
现有的轴承用的材料多数为钢材,包括轴承钢、碳钢和不锈钢等材质,虽然钢材轴承具有韧性好、抗冲击力强、承载力较大的特点,但其不耐磨损,容易受到氧化腐蚀,不耐高温。
目前广泛使用的轴承包括滚珠轴承及含油轴承等几类。含油轴承是使用滑动摩擦的套筒轴承,使用润滑油作为润滑剂和减阻剂,初期使用时运行噪音低,制造成本也低,但是这种轴承磨损严重,寿命较滚珠轴承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轴承使用时间一长,由于油封的原因,润滑油会逐渐挥发,而且灰尘也会进入轴承,从而引起散热风扇转速变慢、噪音增大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因为轴承磨损造成风扇偏心引发剧烈震动。
近年来也有以非机械接触方式设计制造的轴承出现,即磁悬浮轴承。磁悬浮轴承利用磁性磁极相异相吸,磁极相同相斥的原理,使轴承与轴实现非机械接触的相对运转,从而达到消除机械摩擦的问题。但是目前的磁悬浮轴承附属部件较多,都需在轴承上加支点或电磁控制设备,其结构复杂,造成成本较高,不利于产业上的利用。
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散热风扇轴承存在轴承磨损严重,造成运行噪音增大以及容易引起剧烈震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损、安全有效的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用以承载转轴,其中,所述轴承包括轴承外套和轴承内套,所述轴承外套包括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呈半球型,所述第一凹槽或/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端设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孔用以供所述转轴穿过,并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所述轴承内套的几何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孔的几何中心轴线同轴设置,所述轴承内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端或/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以固定连接所述转轴。
其中,所述轴承外套和所述轴承内套均采用纳米陶瓷材料。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或/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沿几何中心轴线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用以供所述转轴插入,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
其中,所述轴承内套的外表面设有多个沿周向并排设置的沟槽,所述沟槽由所述第一连接端至所述第二连接端延伸。
其中,所述轴承内套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呈圆柱状,所述支撑部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直径,以及等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其中,所述电机包括上述的轴承,所述电机还包括转轴、定子、动子、电枢和磁极,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套,所述定子和所述动子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和所述转轴,或所述定子和所述动子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和所述轴承外套,所述电枢固定于所述定子上,所述磁极对应固定于所述动子上。
其中,所述定子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轴承外套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所述电枢固定于所述套筒外侧,所述动子包括第二套筒和顶板,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电枢,所述顶板封盖所述第二套筒一端,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所述磁极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筒内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扇,其中,所述散热扇包括上述的电机,所述散热扇还包括多个扇叶和底座,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多个所述扇叶固定于所述动子周侧,并绕所述动子的转动轴沿周向等距分布。
其中,所述定子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轴承外套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所述电枢固定于所述套筒外侧,所述动子包括第二套筒和顶板,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电枢,所述顶板封盖所述第二套筒一端,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所述磁极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筒内壁,所述第一套筒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多个所述扇叶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壁。
其中,所述散热扇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并电连接所述电枢。
本实用新型的轴承、电机和散热风扇通过所述轴承外套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与所述轴承内套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相匹配,同时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利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半球型凹槽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半球型外表面相贴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述转轴的均衡负载,且结构稳固,从而实现所述轴承对所述转轴的高效承载,且安全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优实施例的轴承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的轴承沿II-II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另一实施例的轴承示意图;
图4是另一实施例的轴承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优实施例的电机的示意图;
图6是另一实施例的电机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优实施例的散热扇的示意图;
图8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承100,用以承载转轴1。所述轴承100包括轴承外套10和轴承内套20。所述轴承外套10包括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均呈半球型,所述第一凹槽11或/和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端设有转轴孔13。所述转轴孔13用以供所述转轴1穿过,并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所述轴承内套20的几何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孔13的几何中心轴线同轴设置。所述轴承内套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端21或/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用以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3。
通过所述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相匹配,同时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利用所述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的半球型凹槽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的半球型外表面相贴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述转轴1的均衡负载,且结构稳固,从而实现所述轴承100对所述转轴1的高效承载,有效减小所述轴承外套10与所述轴承内套20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磨损,提高所述轴承100的安全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外套10包括第一板件10a,以及相对所述第一板件10a设置的第二板件10b。所述第一板件10a和所述第二板件10b均弯曲呈半球状。所述第一凹槽11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件10a,所述第二凹槽12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件10b。所述第一凹槽1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凹槽12的直径。所述第一板件10a和所述第二板件10b可以同时固定一个套筒内,从而所述第一板件10a相对所述第二板件10b固定,所述第一板件10a的边缘和所述第二板件10b的边缘之间还可以是固定连接多个连接杆。利用所述第一板件10a和所述第二板件10b之间设置间距,同时所述第一板件10a和所述第二板件10b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轴承内套20的两端,从而减小所述轴承外套10与所述轴承内套20的接触面积,有效提高所述轴承100的耐磨损效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件10和所述第二板件20还可以是呈矩形块状。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内套20呈柱状,所述轴承内套20的几何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1同轴设置。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分别设置于所述轴承内套20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均呈半球状,所述第一连接端2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连接端22的直径,同时还等于所述第一凹槽11的直径。从而所述第一凹槽11的半球状内凹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1的半球状的外凸面相贴合,且所述第一连接端21可以相对所述第一凹槽11转动,同样原理,所述第二凹槽12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2采用相同的转动连接方式。从而所述轴承内套20的几何中心轴线不易晃动,从而使得所述转轴1的轴向不易晃动,从而提高所述轴承100的负载能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内套20还可以是壳体,从而减轻所述轴承内套20的重量,从而提高所述轴承100的负载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外套10和所述轴承内套20均采用纳米陶瓷材料。所述轴承外套10和所述轴承内套20采用纳米级氧化锆材料和纳米级的粒子润滑剂材料混合,经冲模工艺和烧结工艺制成。由于纳米级氧化锆粉具有大幅降低烧结温度、高硬度、高强度的特点,从而使得所述轴承100热膨胀系数、摩擦系数、密度、硬度等性嫩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油封轴承和滚珠轴承。因而使得所述轴承本身100密度较小,耐高温程度得以扩大,并且具有了极强的绝缘性以及耐压、耐氧化、耐腐蚀的特性,使用寿命、静音等性能方面大幅提高。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2,提供一较优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11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转轴孔131,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端光滑设置。从而所述转轴1穿过所述第一转轴孔131,并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套20的第一连接端21。利用所述轴承内套20相对所述轴承外套10转动,实现所述转轴1相对所述轴承外套10转动,当所述转轴1远离所述转轴内套20一端负载时,从而实现所述转轴1将负载传递至所述轴承10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转轴1提供转动动力时,所述转轴1可以带动所述轴承内套20相对所述轴承外套10转动。
请参阅图3,提供另一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凹槽11的的底端光滑设置,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转轴孔132。所述转轴1穿过所述第二转轴孔1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2。从而使得所述轴承100(见图1)可以承受另一个方位的负载。
请参阅图4提供另一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凹槽11的底端和所述第二凹槽12的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孔2131和第二转轴孔2132。所述转轴1穿过所述第一转轴孔2131,以及穿过所述第二转轴孔2132。从而使得所述轴承100可以承受两个负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端21或/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沿几何中心轴线设有插孔23,所述插孔23内用以供所述转轴1插入,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
请参阅图1和图2,在较优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沿几何中心轴线设有第一插孔231,所述第一插孔231为盲孔,所述转轴1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插孔231,所述转轴1的一端外壁与所述第一插孔231的内壁紧配合,从而实现所述转轴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轴承内套20的第一插孔231内。
请参阅图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端221沿几何中心轴线设有第二插孔232,所述第二插孔232为盲孔,所述转轴1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插孔232,从而所述转轴1的一端外壁与所述第二插孔232的内壁紧配合,从而所述转轴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插孔232内。
请参阅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321沿几何中心轴线设有第一插孔2231,所述第二连接端322沿几何中心轴线设有第二插孔2232。所述第一插孔2231与所述第二插孔2232相贯通。从而所述转轴1一并穿过所述第一插孔2231和所述第二插孔2232。所述转轴1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套,从而所述转轴1的两端可以负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孔2231还可以是不用贯通所述第二插孔2232,所述第一插孔2231和所述第二插孔2232均为盲孔,通过两个转轴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插孔2231和所述第二插孔2232,从而实现所述轴承100承受两个负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轴承内套20外表面设有多个沿周向并排设置的沟槽24,所述沟槽24由所述第一连接端21至所述第二连接端22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沟槽24可以减少所述轴承内套20与所述轴承外套10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所述轴承内套20与所述轴承外套10的磨损程度,增长所述轴承100的使用寿命。另外,还可以在所述沟槽20内填充润滑剂,减小所述轴承100的摩擦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内套2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之间的支撑部25,所述支撑部25呈圆柱状,所述支撑部25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1的直径,以及等于所述第二连接端22的直径。利用所述支撑部25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1的直径和所述所述第二连接端22的直径,从而使得所述支撑部25加强所述轴承内套20的稳固结构,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不易损坏,可以承受较大的轴向压力,以及可以承受较大的扭转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还可以是设置矩形杆件,或者多边形柱体,所述支撑部的直径还可以是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直径。
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101,所述电机101包括所述轴承100。所述电机101还包括转轴1、定子30、动子40、电枢50和磁极60。所述转轴1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套20的第一连接端21或/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所述定子30和所述动子40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10和所述转轴1,或所述定子30和所述动子40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和所述轴承外套10,所述电枢50固定于所述定子30上,所述磁极60对应固定于所述动子40上。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一较优实施例,所述转轴1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套20的第一连接端21。具体的,所述转轴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a和第二端1b。所述第一端1a固定于所述第一插孔231,所述第二端1b用以提供转动力矩。
所述定子30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10,所述动子40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套20。具体的,所述定子30包括第一套筒31和底板32。所述底板32为圆形板件,所述底板32上设有圆形通孔321。所述圆形通孔321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底板32的几何中心相重合。所述第一套筒31为圆形套筒。所述第一套筒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端311和第二固定端312。所述第二固定端312固定连接所述圆形通孔321的边缘,所述第二端312的开口与所述圆形通孔321相贯通,所述第二固定端312与所述底板32一体设置。所述第一套筒31的几何中心轴线经过所述底板32的几何中心,且垂直所述底板32的横截面。所述第一轴承外套10的第一板件10a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端311的内侧,封盖所述第一固定端311的开口。所述第二板件10b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端312内侧,封盖所述第二固定端312的开口。从而所述第一套筒31固定住所述轴承外套10。所述电枢50固定于所述第一套筒31的外侧。
所述动子40包括第二套筒41和顶板42。所述第二套筒41为圆形套筒,所述第二套筒4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411和第二开口412。所述第一开口411固定连接顶板42的周缘,所述第二开口412与所述底板32的周缘相对应。所述第二套筒41的内侧固定所述磁极60。所述顶板42封盖所述第一开口411,与所述第二套筒41一体设置,所述顶板42的几何中心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的第二端1b。通过向所述电枢50输入交流电,利用所述电枢50的磁力驱动所述磁极60绕所述电枢50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套筒41转动,即带动所述动子40转动,从而实现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
请参阅图3和图6,提供另一实施例,所述定子230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所述动子240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20。
具体的,所述定子230包括第一套筒231和底板232。所述底板232为圆形板件,所述底板232的几何中心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的一端,且所述底板232的横截面垂直所述转轴1的轴向。所述第一套筒231固定于所述底板232上,且所述第一套筒231内收容所述轴承100,所述第一套筒231的几何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1的轴线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套筒232的内侧固定所述电枢50。所述电枢50可相对所述轴承100的轴承外套10转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筒231还可以是利用多个支撑柱代替,通过多个所述支撑柱固定住所述电枢50,使得所述电枢50可以驱动所述磁极60。
所述动子240包括第二套筒241、第三套筒242和顶板243。所述顶板243为圆形板件,所述顶板243相对所述底板232设置,所述顶板243的横截面平行于所述底板232。所述第二套筒241一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243的边缘,所述第二套筒241内收容所述第一套筒231。所述第三套筒242的几何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套筒241的几何中心轴线同轴设置,所述第三套筒242固定连接所述顶板243,并收容于所述第一套筒231内。所述第三套筒242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10。所述第三套筒242的外侧固定所述磁极60。所述电枢50通电后,所述电枢50驱动所述磁极60转动,从而使得所述轴承外套10相对所述轴承内套20转动。从而使得所述轴承外套10可以提供转动力,即所述电机201可以提供转动载荷。在其他实施方中,还可以是直接所述轴承外套10外侧固定所述磁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轴承100并不局限于应用于电机中,还可以应用于与电机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发电机中,利用所述轴承100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请参阅图2、图5和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散热扇102。所述散热扇102包括所述电机101,所述散热扇102还包括多个扇叶70、底座80和电路板90,所述定子30固定于所述底座80上,多个所述扇叶70固定于所述动子40周侧,并绕所述动子40的转动轴沿周向等距分布。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散热扇102可以应用于计算机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者其他发热较大的终端设备中。
在较优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扇叶70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筒41的外壁。具体的,多个所述扇叶70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筒41的外壁。所述底座80呈圆筒状,所述底座80内收容多个所述扇叶70以及所述电机101,所述底座80的底端设置多个固定柱81,多个所述固定柱81的一端一体设置于所述底板32的边缘,并环绕所述底板32设置,另一端均固定于所述底座80的内壁。从而使得所述底座80的底端镂空设置,加强所述底座80的空气对流。所述电路板90固定于所述底座80上,并电连接所述电枢50。从而利用所述电路板90向所述电枢50输入通电指令,从而可以控制所述散热扇102的开启或关闭,以及控制所述散热扇102的转速。在所述电路板90向所述电枢50给定电流信号时,所述电枢50驱动所述磁极60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套筒41转动,即带动多个所述扇叶70绕所述转轴1转动,从而实现多个所述扇叶70产生散热气流,从而实现扇热效果。
请参阅图3、图6和图8,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扇叶270可以是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三套筒242的外壁,所述底座280与所述底板232一体设置。所述底板232固定于所述底座280上,所述电枢50驱动所述第三套筒242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所述扇叶270绕所述转轴1转动,从而实现多个所述扇叶270产生散热气流,实现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轴承、电机和散热风扇通过所述轴承外套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与所述轴承内套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相匹配,同时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利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半球型凹槽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半球型外表面相贴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述转轴的均衡负载,且结构稳固,从而实现所述轴承对所述转轴的高效承载,且安全有效。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轴承,用以承载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包括轴承外套和轴承内套,所述轴承外套包括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呈半球型,所述第一凹槽或/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端设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孔用以供所述转轴穿过,并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所述轴承内套的几何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孔的几何中心轴线同轴设置,所述轴承内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端或/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以固定连接所述转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套和所述轴承内套均采用纳米陶瓷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沿几何中心轴线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用以供所述转轴插入,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内套的外表面设有多个沿周向并排设置的沟槽,所述沟槽由所述第一连接端至所述第二连接端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内套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呈圆柱状,所述支撑部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直径,以及等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直径。
6.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轴承,所述电机还包括转轴、定子、动子、电枢和磁极,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套,所述定子和所述动子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和所述转轴,或所述定子和所述动子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和所述轴承外套,所述电枢固定于所述定子上,所述磁极对应固定于所述动子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轴承外套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所述电枢固定于所述套筒外侧,所述动子包括第二套筒和顶板,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电枢,所述顶板封盖所述第二套筒一端,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所述磁极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筒内壁。
8.一种散热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扇包括权利要求6~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所述散热扇还包括多个扇叶和底座,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多个所述扇叶固定于所述动子周侧,并绕所述动子的转动轴沿周向等距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轴承外套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外套,所述电枢固定于所述套筒外侧,所述动子包括第二套筒和顶板,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电枢,所述顶板封盖所述第二套筒一端,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所述磁极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筒内壁,所述第一套筒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多个所述扇叶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扇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并电连接所述电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20350.1U CN204646990U (zh) | 2015-02-28 | 2015-02-28 |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20350.1U CN204646990U (zh) | 2015-02-28 | 2015-02-28 |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46990U true CN204646990U (zh) | 2015-09-16 |
Family
ID=54099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12035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46990U (zh) | 2015-02-28 | 2015-02-28 |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4699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96356A (zh) * | 2015-02-28 | 2015-06-10 | 深圳市金茂展微电机有限公司 |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
WO2019213799A1 (zh) * | 2018-05-07 | 2019-11-14 | Liao Yichiang | 一种卡合结构 |
-
2015
- 2015-02-28 CN CN201520120350.1U patent/CN20464699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96356A (zh) * | 2015-02-28 | 2015-06-10 | 深圳市金茂展微电机有限公司 |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
WO2019213799A1 (zh) * | 2018-05-07 | 2019-11-14 | Liao Yichiang | 一种卡合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59518A (zh) | 带有最小功率的磁性轴承和电机/发电机的能量储存飞轮 | |
EA200602209A1 (ru) | Бескорпусный коммутируемый реактивный синхронный электродвигатель и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е в качестве верхнего привода для ротационного насоса | |
CN204646990U (zh) |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 |
CN101338789A (zh) | 磁悬浮轴承及采用该磁悬浮轴承的散热风扇 | |
CN205429914U (zh) | 高速永磁电机螺旋式自冷转子结构 | |
US9065320B2 (en) | Passive drive motors and passive fans for use therewith | |
CN206790260U (zh) | 一种高效三相永磁同步电动 | |
CN101056016A (zh) | 大功率高压实心转子永磁电动机转子轴径向通风系统 | |
CN203674955U (zh) | 可调速的永磁传动器 | |
CN104696356A (zh) | 轴承、电机及散热扇 | |
CN107591988B (zh) | 一种可紧急制动的高精度永磁耦合调速器 | |
CN201860197U (zh) | 用于缝纫设备的无轴承电动机 | |
JP3090449U (ja) | ブラシレス直流モーター | |
CN206259794U (zh) | 一种雨刷电机 | |
CN111049355B (zh) | 一种轴向和径向磁通结合的无刷功率回馈型永磁调速装置 | |
CN203717835U (zh) | 一种带强制对流散热的永磁传动装置 | |
CN206753824U (zh) | 一种发电机 | |
CN201230248Y (zh) | 一种电机转子轴的支撑结构 | |
CN201781386U (zh) | 旋转磁钢式潜油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表面磁钢固定装置 | |
CN203081810U (zh) | 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风扇 | |
WO2015081525A1 (zh) | 一种铸铝转子及其应用的电机 | |
CN107276368A (zh) | 一种可调速聚磁式双筒异步磁力耦合器 | |
CN107317417A (zh) | 一种永磁电机及其转子铁芯 | |
CN207399005U (zh) | 一种高压永磁直流马达 | |
CN207603324U (zh) | 一种磁悬浮电机轴向定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