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92117U -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92117U CN204592117U CN201520106735.2U CN201520106735U CN204592117U CN 204592117 U CN204592117 U CN 204592117U CN 201520106735 U CN201520106735 U CN 201520106735U CN 204592117 U CN204592117 U CN 2045921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s inertia
- inertia block
- rubber
- block
- absor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5987 sulfu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36 vulcanized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一种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包括质量惯性块Ⅰ、质量惯性块Ⅱ、吸振橡胶Ⅰ、吸振橡胶Ⅱ、限位挡圈和连接法兰盘;质量惯性块Ⅰ与质量惯性块Ⅱ并排独立设置;吸振橡胶Ⅰ与吸振橡胶Ⅱ并排独立设置;质量惯性块Ⅰ与限位挡圈通过吸振橡胶Ⅰ硫化连接,质量惯性块Ⅱ与限位挡圈通过吸振橡胶Ⅱ硫化连接;连接法兰盘外圆周面与限位挡圈内圆周面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限位挡圈设置有多个挡块,该挡块与吸振橡胶错开分布;连接法兰盘在非法兰面一侧设置有挡边,挡边设置在吸振橡胶Ⅰ外侧且位于质量惯性块Ⅰ的台阶孔内。本实用新型能同时解决两个频道共振噪声的问题,防止质量惯性块在高速运行时被转甩脱出,减振降噪好,易于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前置后驱动汽车传动轴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背景技术
[0002] 降低或消除后驱动传动轴扭转共振噪音,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是目前国内汽车设计和生产企业NVH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振幅最大的位置安装扭转减振器或质量减振器,是降低或消除传动轴扭转共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手段。
[0003] 扭转振动是一个复杂的振动系统,传动系统在多种振动激励下会发生多个频带共振,需要的扭转减振器要求能同时满足几个或多个主要共振频带的减振功能,即要求减振器具有几个或多个固有频率。然而,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扭转减振器结构比较简单,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个方向上只存在一个固有频率,安装单个减振器只能解决某一频带的共振噪声,为了满足较宽共振频带的减振需要,往往需要安装几个或多个减振器,这在成本、工艺等方面局限性很大,无法推广应用。
[0004] 同时,如图8和图9所示,由于该扭转减振器的结构较简单,基本都是质量惯性块与连接法兰盘通过硫化橡胶连接,装配时通过连接法兰盘的装配孔与传动轴紧固连接,没有采用有效的限位设计,导致在实际使用中,车辆在急加减速、紧急制动或振动较大时,严重时由于橡胶的非预期损坏,质量惯性块在高速旋转惯性作用下存在被甩脱出伤及管件、油箱等传动轴周边其它部件的隐患,危及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同时满足解决两个频带共振噪声问题,又有能防止质量惯性块在高速运行时被转甩脱出的用于前置后驱动汽车传动轴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0006]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包括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1、吸振橡胶1、吸振橡胶I1、限位挡圈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连接法兰盘;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与质量惯性块II并排平行独立设置;所述的吸振橡胶I与吸振橡胶II并排平行独立设置;质量惯性块I与限位挡圈通过吸振橡胶I硫化连接,质量惯性块II与限位挡圈通过吸振橡胶II硫化连接;所述的连接法兰盘外圆周面与限位挡圈内圆周面通过过盈配合压装连接在一起。
[0007]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吸振橡胶I有多个,沿限位挡圈一端的外圆周面等间隔分布;所述的吸振橡胶II也有多个,沿限位挡圈另一端的外圆周面等间隔分布O
[0008] 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I外端面设有一个台阶孔;所述的限位挡圈在与吸振橡胶II相配合端沿端面的外圆周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挡块,该多个挡块与吸振橡胶II错开分布,挡块数量与吸振橡胶II数量一一对应,挡块设置在质量惯性块II外端面的台阶孔内。
[0009] 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外端面设有一个台阶孔;所述的连接法兰盘在非法兰面一侧设置有挡边、在法兰面设置有中孔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装配孔,所述的挡边设置在吸振橡胶I外侧且位于质量惯性块I的台阶孔内。
[0010] 在质量惯性块I与挡边的径向和轴向的限位对应圆周面设置有缓冲橡胶I,该缓冲橡胶I与质量惯性块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连成一体。
[0011] 在质量惯性块II与挡块的径向和轴向的限位对应圆周面设置有缓冲橡胶II,该缓冲橡胶II与质量惯性块I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I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I连成一体。
[0012] 在所述的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I的内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橡胶。
[0013] 所述的缓冲橡胶为设置在质量惯性块I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的缓冲橡胶III,该缓冲橡胶III与质量惯性块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连成一体。
[0014] 或是所述的缓冲橡胶为设置在质量惯性块II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的缓冲橡胶IV ;该缓冲橡胶IV与质量惯性块I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I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I连成一体。
[0015] 在限位挡圈外圆周面还设置有一个限位垫圈,该限位垫圈位于质量惯性块I和质量惯性块II的内端面之间,并在限位垫圈两面分别硫化连接有缓冲橡胶V和缓冲橡胶VI。
[0016]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之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 1.能同时满足解决两个频带共振噪声的问题:
[0018]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1、吸振橡胶1、吸振橡胶I1、限位挡圈和连接法兰盘;其中质量惯性块I与质量惯性块II并排平行独立设置;吸振橡胶I与吸振橡胶II并排平行独立设置;质量惯性块I与限位挡圈通过吸振橡胶I硫化连接,质量惯性块II与限位挡圈通过吸振橡胶II硫化连接;连接法兰盘外圆周面与限位挡圈内圆周面通过过盈配合压装连接在一起。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减振器的固有频率值与车辆传动系统产生噪声的振动频率接近或相一致,利用在共振时质量惯性块的反向惯性力抵消振动力,同时橡胶在变形时产生摩擦生热以衰减振动能量,达到降低共振噪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质量惯性块和质量惯性块的重量,以及调整吸振橡胶和吸振橡胶的体积、硬度或刚度,可达到具有两个独立的固有频率参数目的,实现同时衰减或消除两个不同共振峰值、降低共振噪声的目的。
[0019] 2.能防止质量惯性块在高速运行时被转甩脱出:
[0020]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两端分别设置有挡块和挡边,将质量惯性块I和质量惯性块II限制在中间一定的范围内运动,即使在严重时橡胶产生非预期损坏的情况下,质量惯性块I和质量惯性块II在高速旋转或振动较大时也不会被甩脱出伤及管件、油箱等传动轴周边其它部件而危及行车安全,因此,本实用新型比较安全可靠。
[0021] 3.减振降噪好:
[0022]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质量惯性块I与挡边的径向和轴向的限位对应圆周面设置有缓冲橡胶I,在质量惯性块II与挡块的径向和轴向的限位对应圆周面设置有缓冲橡胶II ;还在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I的内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橡胶。由于这些缓冲橡胶的缓冲和减振作用还可以降低限位接触或碰撞产生的噪声,达到提高整车NVH性能的目的。
[0023] 4.工作频带宽、制造工艺简便可行:
[0024]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工作频带宽、制造工艺简便可行的特点,易于推广应用。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之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6] 图1〜图2:实施例一所述本实用新型之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0027] 图1:主视图,
[0028] 图2:图1的主视剖视图,
[0029] 图3:限位挡圈的立体结构图,
[0030] 图4:连接法兰盘的立体结构图,
[0031] 图5:实施例二所述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I内端面之间设置缓冲橡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实施例三所述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I内端面之间设置缓冲橡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实施例四所述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I内端面之间设置缓冲橡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图9:现有单频扭转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0035] 图8:主视图,
[0036] 图9:图8的主视剖视图。
[0037] 图中:
[0038] 1-质量惯性块I ; 2-质量惯性块II ;
[0039] 3-吸振橡胶I; 31-缓冲橡胶I; 32-缓冲橡胶III;
[0040] 4-吸振橡胶II; 41-缓冲橡胶II ; 42-缓冲橡胶IV;
[0041] 5-限位挡圈; 51-挡块; 52-限位垫圈;
[0042] 6-连接法兰盘; 61-装配孔; 62-中孔; 63-挡边,
[0043] 7-缓冲橡胶V ; 8-缓冲橡胶VI。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实施例一:
[0045] 一种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具有足够重量的能产生惯性位移的质量惯性块I 1、质量惯性块II 2、吸振橡胶I 3、吸振橡胶II 4、限位挡圈5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连接法兰盘6 ;
[0046] 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 I与质量惯性块II 2并排平行独立设置;所述的吸振橡胶
I 3与吸振橡胶II 4并排平行独立设置;质量惯性块I I与限位挡圈5通过吸振橡胶I 3硫化连接,质量惯性块II 2与限位挡圈5通过吸振橡胶II 4硫化连接;所述的连接法兰盘6外圆周面与限位挡圈5内圆周面通过过盈配合压装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同一个方向有两个互不影响、分别起作用的固有频率系统。
[0047] 所述的吸振橡胶I 3有4个,沿限位挡圈5—端的外圆周面等间隔分布;所述的吸振橡胶II 4也有4个,沿限位挡圈5另一端的外圆周面等间隔分布。
[0048] 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I 2外端面设有一个台阶孔;所述的限位挡圈5在与吸振橡胶II 4相配合端沿端面的外圆周等间隔设置有4个挡块51,该4个挡块51与吸振橡胶II 4错开分布,挡块51数量与吸振橡胶II 4数量一一对应,挡块51设置在质量惯性块II 2外端面的台阶孔内。
[0049] 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 I外端面设有一个台阶孔;所述的连接法兰盘6在非法兰面一侧设置有挡边63、在法兰面设置有中孔62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装配孔61,所述的挡边63设置在吸振橡胶I 3外侧且位于质量惯性块I I的台阶孔内;所述的装配孔61为4个,在连接法兰盘6的法兰面上沿圆周等间隔设置。
[0050] 在质量惯性块I I与挡边63的径向和轴向的限位对应圆周面设置有缓冲橡胶
I 31,该缓冲橡胶I 31与质量惯性块I 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 3分布处与吸振橡胶
I 3连成一体。
[0051] 同样的,在质量惯性块II 2与挡块51的径向和轴向的限位对应圆周面设置有缓冲橡胶II 41,该缓冲橡胶II 41与质量惯性块II 2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I 4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I 4连成一体。
[0052] 在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 1、质量惯性块II 2的内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橡胶,即是在质量惯性块I I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缓冲橡胶III32,该缓冲橡胶III32与质量惯性块I 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 3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 3连成一体。
[0053] 作为本实施例一的一种变换,根据不同车型匹配需要,所述的吸振橡胶I 3也可以为2个、3个,或者大于4个;同样地,吸振橡胶II 4也可以为2个、3个,或者大于4个;限位挡圈5的挡块51也可以为2个、3个,或者大于4个,但挡块51数量应与吸振橡胶II 4数量--对应。
[0054] 作为本实施例一的又一种变换,根据不同车型匹配需要,所述连接法兰盘6的装配孔61也可以为2个、3个,或者大于4个。
[0055] 实施例二:
[0056] —种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该减振器的结构基本同实施例一,均包括具有足够重量的能产生惯性位移的质量惯性块I 1、质量惯性块II 2、吸振橡胶I 3、吸振橡胶
II 4、限位挡圈5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连接法兰盘6 (如图1〜2所示);所不同之处在于: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I内端面之间设置缓冲橡胶的方式不同,本实施例二在质量惯性块I I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不设置有缓冲橡胶III 32,而是在质量惯性块II 2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缓冲橡胶IV 42 ;该缓冲橡胶IV 42与质量惯性块II 2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I 4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I 4连成一体(参见图5)。
[0057] 实施例三:
[0058] —种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该减振器的结构基本同实施例一,均包括具有足够重量的能产生惯性位移的质量惯性块I 1、质量惯性块II 2、吸振橡胶I 3、吸振橡胶II 4、限位挡圈5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连接法兰盘6 (如图1〜2所示);所不同之处在于: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I内端面之间设置缓冲橡胶的方式不同,本实施例三不仅在质量惯性块I I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缓冲橡胶III32,该缓冲橡胶III32与质量惯性块I 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 3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 3连成一体;而且在质量惯性块II 2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缓冲橡胶IV 42 ;该缓冲橡胶IV 42与质量惯性块II 2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I 4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I 4连成一体(参见图6)。
[0059] 实施例四:
[0060] 一种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该减振器的结构基本同实施例一,均包括具有足够重量的能产生惯性位移的质量惯性块I 1、质量惯性块II 2、吸振橡胶I 3、吸振橡胶
II 4、限位挡圈5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连接法兰盘6 (如图1〜2所示);所不同之处在于:质量惯性块1、质量惯性块II内端面之间设置缓冲橡胶的方式不同,本实施例四在质量惯性块I 1、质量惯性块II 2的内端面均不设置有缓冲橡胶,而是在限位挡圈5外圆周面还设置有一个限位垫圈52,该限位垫圈52位于质量惯性块I I和质量惯性块II 2的内端面之间,并在限位垫圈52两面分别硫化连接有缓冲橡胶V 7和缓冲橡胶VI 8 (参见图7)。
Claims (10)
1.一种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质量惯性块I (1)、质量惯性块II (2)、吸振橡胶I (3)、吸振橡胶II (4)、限位挡圈(5)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连接法兰盘(6);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 (I)与质量惯性块II (2)并排平行独立设置;所述的吸振橡胶I (3)与吸振橡胶II (4)并排平行独立设置;质量惯性块I (I)与限位挡圈(5)通过吸振橡胶I (3)硫化连接,质量惯性块II (2)与限位挡圈(5)通过吸振橡胶II (4)硫化连接;所述的连接法兰盘(6)外圆周面与限位挡圈(5)内圆周面通过过盈配合压装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振橡胶I (3)有多个,沿限位挡圈(5)—端的外圆周面等间隔分布;所述的吸振橡胶II (4)也有多个,沿限位挡圈(5)另一端的外圆周面等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I (2)外端面设有一个台阶孔;所述的限位挡圈(5)在与吸振橡胶II (4)相配合端沿端面的外圆周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挡块(51),该多个挡块(51)与吸振橡胶II (4)错开分布,挡块(51)数量与吸振橡胶II (4 )数量一一对应,挡块(51)设置在质量惯性块II (2 )外端面的台阶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 (I)外端面设有一个台阶孔;所述的连接法兰盘(6)在非法兰面一侧设置有挡边(63)、在法兰面设置有中孔(62)和用于与传动轴紧固连接的装配孔(61),所述的挡边(63)设置在吸振橡胶I (3)外侧且位于质量惯性块I (I)的台阶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质量惯性块ICl)与挡边(63)的径向和轴向的限位对应圆周面设置有缓冲橡胶I (31),该缓冲橡胶I(31)与质量惯性块I (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 (3)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 (3)连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质量惯性块II(2)与挡块(51)的径向和轴向的限位对应圆周面设置有缓冲橡胶II (41),该缓冲橡胶II(41)与质量惯性块II (2)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I (4)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I (4)连成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质量惯性块I (1)、质量惯性块II (2)的内端面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橡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橡胶为设置在质量惯性块I (I)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的缓冲橡胶111(32),该缓冲橡胶111(32)与质量惯性块I (I)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 (3)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 (3)连成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橡胶为设置在质量惯性块II (2)的内端面沿圆周方向上的缓冲橡胶IV(42);该缓冲橡胶IV(42)与质量惯性块II (2)硫化连接、并在吸振橡胶II (4)分布处与吸振橡胶II (4)连成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限位挡圈(5)外圆周面还设置有一个限位垫圈(52),该限位垫圈(52)位于质量惯性块I (I)和质量惯性块II (2)的内端面之间,并在限位垫圈(52)两面分别硫化连接有缓冲橡胶V (7)和缓冲橡胶 VK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06735.2U CN204592117U (zh) | 2015-02-13 | 2015-02-13 |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06735.2U CN204592117U (zh) | 2015-02-13 | 2015-02-13 |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92117U true CN204592117U (zh) | 2015-08-26 |
Family
ID=53928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106735.2U Active CN204592117U (zh) | 2015-02-13 | 2015-02-13 |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5921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5899A (zh) * | 2015-02-13 | 2015-06-03 | 柳州金鸿橡塑有限公司 |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CN106763409A (zh) * | 2016-12-28 | 2017-05-31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汽车传动系的双频复合式动力吸振器 |
-
2015
- 2015-02-13 CN CN201520106735.2U patent/CN20459211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5899A (zh) * | 2015-02-13 | 2015-06-03 | 柳州金鸿橡塑有限公司 |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CN106763409A (zh) * | 2016-12-28 | 2017-05-31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汽车传动系的双频复合式动力吸振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07234B1 (ko) | 회전식 충격 흡수 장치 | |
CN103821874B (zh) | 一种传动轴吸振器 | |
CN204592117U (zh) |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
CN104791415A (zh) | 一种动力盘及使用该动力盘的扭转减振器、传动系统和汽车 | |
CN101886685A (zh) | 一种减震器总成 | |
CN104847836A (zh) | 一种半主动控制式液压悬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4592136U (zh) | 上下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
CN104675899A (zh) | 并排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
CN204572907U (zh) | 一种用于降低车内噪声的动力吸振器 | |
CN204592139U (zh) |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 | |
CN104696409A (zh) | 质量减振器 | |
CN203809594U (zh) | 一种扭转减振器 | |
CN204592116U (zh) | 质量减振器 | |
CN202833700U (zh) | 传动半轴总成 | |
CN204061714U (zh) | 发动机用双橡胶减振器 | |
CN204592137U (zh) | 橡胶扭转减振器 | |
CN202402563U (zh) | 扭振减振器结构 | |
CN104696430A (zh) | 上下分布式双频扭转减振器 | |
CN206419403U (zh) | 一种用于汽车传动系的双频复合式动力吸振器 | |
CN201377541Y (zh) | 发动机曲轴多级串联式扭转减振器 | |
KR20070108670A (ko) | 드라이브 샤프트의 다이나믹 댐퍼 | |
CN203926595U (zh) | 双质量飞轮 | |
CN104696431A (zh) | 橡胶扭转减振器 | |
CN202038163U (zh) | 一种排气吊挂装置 | |
CN104455198A (zh) | 减振器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