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77167U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77167U CN204577167U CN201520312698.0U CN201520312698U CN204577167U CN 204577167 U CN204577167 U CN 204577167U CN 201520312698 U CN201520312698 U CN 201520312698U CN 204577167 U CN204577167 U CN 2045771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outside
- conductive unit
- inner insulating
- scre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它包括由无氧铜导线束和氨纶纤维丝绞合而成的导体,在所述导体外部设有内绝缘层,在所述内绝缘层外部设有屏蔽层,在所述屏蔽层外部设有外绝缘层,所述导体、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组成导电单元,在所述导电单元上设有标示带,所述导电单元至少设有两个,在所述导电单元外部相切设有承载芯,在所述导电单元及承载芯外部设有填充层,在所述填充层外部设有绕包层,在所述绕包层外部设有抗冲击层,在所述抗冲击层外部设有外护套层,它们组成电缆本体,所述导电单元直径占电缆本体直径的1/3。本实用新型导电性能好,整体强度高,绝缘效果好,可以长时间持续不断工作,抗冲击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具体涉及一种架空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主动脉的电线电缆,其用量和使用范围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发电厂、变电站、冶炼及石油化工等行业,对电缆的需求量极大。
架空绝缘电缆主要应用在城市街道和绿化地段,靠近建筑物的架空线路,以及对供电安全和运行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的农村广大地区,尤其适合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乡镇及绿化地带使用。使用架空绝缘电缆后可缩小电缆交叉处的间距和平行间距,敷设方便,灵活性高,减少占用的空间走廊,并可大大地减少因线路故障引起的停电次数和触电事故,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目前的架空电缆结构比较单一,结构强度较低,功能也比较单一。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导电性能好,整体强度高,绝缘效果好,可以长时间持续不断工作,抗冲击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的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它包括由无氧铜导线束和氨纶纤维丝绞合而成的导体,在所述导体外部设有内绝缘层,在所述内绝缘层外部设有屏蔽层,在所述屏蔽层外部设有外绝缘层,所述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三层共挤而成,所述导体、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组成导电单元,在所述导电单元上设有标示带,所述导电单元至少设有两个,在所述导电单元外部相切设有承载芯,在所述导电单元及承载芯外部设有填充层,在所述填充层外部设有绕包层,在所述绕包层外部设有抗冲击层,在所述抗冲击层外部设有外护套层,它们组成电缆本体,所述导电单元直径占电缆本体直径的1/3。
所述导电单元共设有两个。
所述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的厚度比为2:1:3。
所述填充层为石棉填充层或碳化硅复合填充层。
所述绕包层为聚酯带绕包层。
所述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都为黑色可交联聚乙烯层或耐候性黑色PVC层。
所述外护套层为柔性聚氯乙烯护套层或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层。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采用无氧铜线束和氨纶纤维丝组成导体,让氨纶纤维丝来承载一些力,可以减少导体铜丝的受力,提高导体的抗拉和抗弯曲性能,并且无氧铜线束,比纯铜、纯铝电缆更稳定,电导率更高,采用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绝缘效果好,所述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共挤而成,有效提高导电单元的强度,采用承载芯,大大提高了整体强度,利于长距离架空铺设,采用抗冲击层,抗冲击性能高,采用碳化硅复合填充层,可以提高填充效果,采用柔性聚氯乙烯护套层或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层,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产品不易破损所述导电单元直径占电缆本体直径的1/3,再通过各层的配合使用,导电单元运行最平稳可靠,使用效果最理想,本电缆可以长时间持续不断工作,整体使用寿命较长,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它包括由无氧铜导线束1和氨纶纤维丝2绞合而成的导体,在所述导体外部设有内绝缘层3,在所述内绝缘层3外部设有屏蔽层4,在所述屏蔽层4外部设有外绝缘层5,所述内绝缘层3、屏蔽层4和外绝缘层5三层共挤而成,所述导体、内绝缘层3、屏蔽层4和外绝缘层5组成导电单元,在所述导电单元上设有标示带6,所述导电单元至少设有两个,在所述导电单元外部相切设有承载芯7,在所述导电单元及承载芯7外部设有填充层8,在所述填充层8外部设有绕包层9,在所述绕包层9外部设有抗冲击层10,在所述抗冲击层10外部设有外护套层11,它们组成电缆本体,所述导电单元直径占电缆本体直径的1/3;所述导电单元共设有两个;所述内绝缘层3、屏蔽层4和外绝缘层5的厚度比为2:1:3;所述填充层8为石棉填充层或碳化硅复合填充层;所述绕包层9为聚酯带绕包层;所述内绝缘层3和外绝缘层5都为黑色可交联聚乙烯层或耐候性黑色PVC层;所述外护套层11为柔性聚氯乙烯护套层或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层。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采用无氧铜线束和氨纶纤维丝组成导体,让氨纶纤维丝来承载一些力,可以减少导体铜丝的受力,提高导体的抗拉和抗弯曲性能,并且无氧铜线束,比纯铜、纯铝电缆更稳定,电导率更高,采用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绝缘效果好,所述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共挤而成,有效提高导电单元的强度,采用承载芯,大大提高了整体强度,利于长距离架空铺设,采用抗冲击层,抗冲击性能高,采用碳化硅复合填充层,可以提高填充效果,采用柔性聚氯乙烯护套层或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层,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产品不易破损所述导电单元直径占电缆本体直径的1/3,再通过各层的配合使用,导电单元运行最平稳可靠,使用效果最理想,本电缆可以长时间持续不断工作,整体使用寿命较长,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7)
1.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无氧铜导线束(1)和氨纶纤维丝(2)绞合而成的导体,在所述导体外部设有内绝缘层(3),在所述内绝缘层(3)外部设有屏蔽层(4),在所述屏蔽层(4)外部设有外绝缘层(5),所述内绝缘层(3)、屏蔽层(4)和外绝缘层(5)三层共挤而成,所述导体、内绝缘层(3)、屏蔽层(4)和外绝缘层(5)组成导电单元,在所述导电单元上设有标示带(6),所述导电单元至少设有两个,在所述导电单元外部相切设有承载芯(7),在所述导电单元及承载芯(7)外部设有填充层(8),在所述填充层(8)外部设有绕包层(9),在所述绕包层(9)外部设有抗冲击层(10),在所述抗冲击层(10)外部设有外护套层(11),它们组成电缆本体,所述导电单元直径占电缆本体直径的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单元共设有两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绝缘层(3)、屏蔽层(4)和外绝缘层(5)的厚度比为2: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8)为石棉填充层或碳化硅复合填充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绕包层(9)为聚酯带绕包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绝缘层(3)和外绝缘层(5)都为黑色可交联聚乙烯层或耐候性黑色PVC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架空绝缘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套层(11)为柔性聚氯乙烯护套层或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12698.0U CN204577167U (zh) | 2015-05-14 | 2015-05-14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12698.0U CN204577167U (zh) | 2015-05-14 | 2015-05-14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77167U true CN204577167U (zh) | 2015-08-19 |
Family
ID=53869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12698.0U Active CN204577167U (zh) | 2015-05-14 | 2015-05-14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57716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98032A (zh) * | 2015-05-14 | 2017-01-04 | 无锡市苏南电缆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
2015
- 2015-05-14 CN CN201520312698.0U patent/CN20457716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98032A (zh) * | 2015-05-14 | 2017-01-04 | 无锡市苏南电缆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849561U (zh) | 一种移动设备用抗拉型塑料控制电缆 | |
CN202855342U (zh) | 一种控制特种电缆 | |
CN202839080U (zh)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
CN204720176U (zh) | 一种无氧金属导体柔性防火电缆 | |
CN205992443U (zh) | 一种抗拉耐候型复合导线芯架空中压电缆 | |
CN204577167U (zh)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
CN204614464U (zh) | 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用屏蔽电缆 | |
CN203386528U (zh) | 一种单芯防蚁绝缘电力电缆 | |
CN105575503A (zh) | 一种新型导气电缆 | |
CN204614522U (zh) | 一种多芯组合电力电缆 | |
CN204614484U (zh) | 一种加强型聚氯乙烯绝缘控制电缆 | |
CN204614521U (zh) | 一种新型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 |
CN202615829U (zh) | 一种抗拉型耐高压防水扁电缆 | |
CN204614461U (zh) | 一种新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 |
CN203386499U (zh) | 一种架空绝缘电力电缆 | |
CN203386487U (zh) | 一种三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 |
CN204720183U (zh) | 一种无机矿物绝缘防火电缆 | |
CN204680419U (zh) | 智慧交通用屏蔽引流机车缆 | |
CN102890985A (zh) | 一种双芯电力电缆 | |
CN202839028U (zh) | 一种新型钢芯铝绞线电缆 | |
CN202134268U (zh) | 一种机场助航用照明电缆 | |
CN104036864A (zh)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力电缆 | |
CN102903436A (zh) | 一种新型架空绝缘电缆 | |
CN204614465U (zh) | 一种屏蔽监视型电缆 | |
CN203386529U (zh) | 一种双芯屏蔽型电力电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