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75996U - 一种角膜接触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角膜接触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75996U CN204575996U CN201520287277.7U CN201520287277U CN204575996U CN 204575996 U CN204575996 U CN 204575996U CN 201520287277 U CN201520287277 U CN 201520287277U CN 204575996 U CN204575996 U CN 2045759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ic zone
- diameter
- pupil
- contact lens
- eyegla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矫治老视的角膜接触镜,包括镜片,至少所述镜片的中央是透光区,所述镜片还有遮光区,戴上角膜接触镜后,所述遮光区遮住瞳孔的一部分。所述透光区为圆形,所述透光区的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遮光区为环形,所述遮光区的外径大于瞳孔的直径。所述镜片有多个,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直径均不相同。本实用新型的角膜接触镜可以在现有技术的普通角膜接触镜(包括矫正远视的凸透镜、矫正近视的凹透镜、美容用的平透镜甚至半透明镜或非透明镜)的基础上增加景深,能够在不影响佩戴者远视力的前提下提高其近视力,增加人们可看清楚的空间深度范围,有利于人们看清楚更大空间距离范围内的注视物,尤其是看清楚近距离的注视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镜,尤其涉及一种角膜接触镜。
背景技术
随着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逐渐下降,从而引起患者看近距离物体时发生困难,以致在近距离工作中,必须在其屈光不正得以矫正之外另加凸透镜以补偿其丧失的调节能力,才能获得清晰的近视力,这种现象称为老视(presbyopia),俗称“老花眼”。
老视的实质是眼的调节能力减退。传统的矫治方法是佩戴正性框架镜片(即“老视镜”或“老花镜”)。其原理是使患者眼睛的焦点向近处移动。佩戴该框架镜片后虽然近视力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只有一个焦点,所以佩戴后远视力会有明显下降。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这种传统的单焦点老视镜已经不能满足许多老视患者既希望看远清晰,又希望看近清晰的要求。因此,各种双焦点和多焦点老视框架镜和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应运而生。这些镜片虽然初步解决了既能看远又能看近的需求,但是也带来了各种视觉问题,如重影、眩晕、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等。
在此,先介绍一下景深的概念,能同时被眼看清楚的空间深度称为眼的成像空间深度,即是眼的景深。
单焦点老视镜(凸透镜)只有一个焦点,相对于该焦点有一个景深。人们佩戴现有技术的单焦点老视镜后,可看清楚近距离的注视物,但由于现有技术的单焦点老视镜的景深较小,所以,远距离的注视物会落在景深之外,因此,人们佩戴现有技术的单焦点老视镜后,看不清楚远距离的注视物。要想看清楚远距离的注视物必须摘掉单焦点老视镜。这样十分不便。特别是,当注视物的前后长度较长超过较小景深时,人们只能看清注视物的前部,而看不清注视物的后部,或者,人们只能看清注视物的后部,而看不清注视物的前部。
双焦点老视镜(上半部为远焦镜,下半部为近焦镜)有两个焦点,相对于近焦点有一个近景深,相对于远焦点有一个远景深。人们佩戴现有技术的双焦点老视镜后,既可看清楚近距离的注视物,也可看清楚远距离的注视物。但由于近景深和远景深均较小,所以,近景深和远景深之间就出现了模糊区。位于模糊区的注视物人们就很难看清楚了。
多焦点老视镜(从中部到边部焦点由近逐渐到远)有多个焦点,相对于每一个焦点都有一个景深。人们佩戴现有技术的多焦点老视镜后,虽然可看清楚不同远近的注视物,但是,由于不同焦点的景深产生了重合,所以,人们看同一个注视物时有可能产生重影、眩晕、视物变形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角膜接触镜,该角膜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佩戴者远视力的前提下提高其近视力,增加人们可看清楚的空间深度范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角膜接触镜,包括镜片,所述镜片包括透光区和遮光区,戴上角膜接触镜后,所述遮光区遮住瞳孔的一部分,所述透光区罩住瞳孔的另一部分。
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镜片的中央,所述遮光区环绕在透光区的周围,所述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瞳孔的直径,或者,所述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瞳孔的直径且所述透光区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遮光区外边缘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瞳孔的直径。
所述透光区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所述透光区的几何中心对应于瞳孔区域内;所述圆形透光区的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长轴小于瞳孔的直径,或者,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长轴大于瞳孔的直径且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短轴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多边形透光区为三角形透光区、正方形透光区、矩形透光区或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所述三角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正方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矩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遮光区为环形,所述遮光区的外径大于瞳孔的直径。
所述镜片有多个,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径向尺寸均不相同。
其中,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为4.5mm,透光区的最小径向尺寸为0.01mm。
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径向尺寸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或者,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面积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
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在对侧眼搭配一个普通角膜接触镜联合使用;或者,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搭配一个框架镜联合使用,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为平透镜,或者,将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去除;或者,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两个,分别为不同规格的两个所述角膜接触镜,分别用于双侧眼。
所述透光区是透孔或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透镜,所述透镜是单透镜或透镜组,所述单透镜是零度平光镜、正性球镜、负性球镜、正性柱镜、负性柱镜、棱镜、多焦点透镜,所述透镜组是由至少两个所述单透镜前后依次叠加和/或同面并行排列形成的透镜组。
所述遮光区是非透光区或半透光区,所述非透光区由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半透光区由半透明材料制成;或者,所述镜片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非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非透明材料,所述半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半透明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由非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透光区是透孔。
所述遮光区的外边缘接近、达到或超过角膜的边缘。
所述角膜接触镜片的制作采用现有软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制作工艺和接触镜色彩印制工艺,所述遮光区制作成各种颜色的遮光区、各种花纹的遮光区、各种形状的遮光区或各种径向尺寸的遮光区,或,由各种颜色、各种花纹、各种形状、各种径向尺寸相互组合的遮光区。
所述镜片的外凸面为光滑面,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周边部为非光滑面或者磨砂面;或者,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局部或全部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周边部为磨砂面且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的外凸面和内凹面均为光滑面,镜片的周边部存在组织固定装置,所述组织固定装置为组织固定钩爪、组织固定夹、组织固定吸盘或组织固定环。
本实用新型的角膜接触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镜片包括透光区和遮光区,戴上角膜接触镜后,所述遮光区遮住瞳孔的一部分,所述透光区罩住瞳孔的另一部分的技术手段,所以,该角膜接触镜可以在现有技术的普通角膜接触镜(包括矫正远视的凸透镜、矫正近视的凹透镜、美容用的平透镜甚至半透明镜或非透明镜)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景深,能够在不影响佩戴者远视力的前提下提高其近视力,增加人们可看清楚的空间深度范围,有利于注视物处于人们可看清楚的空间范围内,有利于人们看清楚注视物,尤其是近距离的注视物,更有利于前后长度较长的注视物全部落入人们可看清楚的空间深度范围内,有利于人们同时看清楚注视物的全部。又由于采用了角膜接触镜的技术手段,所以,不会明显影响佩戴者的视野,不会产生眼前的遮挡感(眼前黑影);能够使看到的景象更加清晰;不会产生重影和眩晕感等不适症状;可以使佩戴者的眼睛保持美观。
2、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镜片的中央,所述遮光区环绕在透光区的周围,所述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瞳孔的直径,或者,所述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瞳孔的直径且所述透光区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遮光区外边缘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瞳孔的直径的技术手段,所以,可有效地阻断远离视轴的光线,可以进一步提高物象的清晰度。
3、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透光区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所述透光区的几何中心对应于瞳孔区域内;所述圆形透光区的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长轴小于瞳孔的直径,或者,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长轴大于瞳孔的直径且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短轴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多边形透光区为三角形透光区、正方形透光区、矩形透光区或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所述三角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正方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矩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遮光区为环形,所述遮光区的外径大于瞳孔的直径的技术手段,所以,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制作出多种角膜接触镜。
4、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镜片有多个,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径向尺寸均不相同的技术手段,所以,配镜师可以根据戴镜者的瞳孔直径选择相应光圈规格的镜片,或者,由老视患者试戴不同光圈规格的镜片来选择适合自身要求的镜片规格。
5、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为4.5mm,透光区的最小径向尺寸为0.01mm的技术手段,所以,客户可根据不同条件选戴最合适的角膜接触镜,有利于角膜接触镜的推广应用。
6、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径向尺寸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或者,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面积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的技术手段,所以,可根据不同使用者眼睛的状态科学地选用不同的角膜接触镜。
7、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在对侧眼搭配一个普通角膜接触镜联合使用;或者,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搭配一个框架镜联合使用,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为平透镜,或者,将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去除;或者,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两个,分别为不同规格的两个所述角膜接触镜,分别用于双侧眼的技术手段,所以,可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接触镜和现有技术的普通角膜接触镜或框架镜结合起来使用,或者两个不同规格的所述角膜接触镜结合起来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眼镜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视觉效果和质量。
8、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透光区是透孔或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透镜,所述透镜是单透镜或透镜组,所述单透镜是零度平光镜、正性球镜、负性球镜、正性柱镜、负性柱镜、棱镜、多焦点透镜,所述透镜组是由至少两个所述单透镜前后依次叠加和/或同面并行排列形成的透镜组的技术手段,所以,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制作出不同种类的角膜接触镜,不但适用于远视患者,也适用于近视患者,还适用于正常视力的使用者进一步提高视力,从而提高角膜接触镜的适应性。
9、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遮光区是非透光区或半透光区,所述非透光区由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半透光区由半透明材料制成;或者,所述镜片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非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非透明材料,所述半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半透明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由非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透光区是透孔的技术手段,所以,大大提高了原材料的可选择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角膜接触镜的适应性。
10、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遮光区的外边缘接近、达到或超过角膜的边缘的技术手段,所以,可以制作成具有不同规格遮光区的角膜接触镜片,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角膜接触镜的适应性。
11、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角膜接触镜片的制作采用现有软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制作工艺和接触镜色彩印制工艺的技术手段,所以,可大大降低本实用新型角膜接触镜生产方法的科研费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又由于采用了所述遮光区制作成各种颜色的遮光区、各种花纹的遮光区、各种形状的遮光区或各种径向尺寸的遮光区,或,由各种颜色、各种花纹、各种形状、各种径向尺寸相互组合的遮光区的技术手段,所以,不仅大大提高了视觉效果,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美容效果,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角膜接触镜的适应性。
12、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镜片的外凸面为光滑面,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周边部为非光滑面或者磨砂面;或者,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局部或全部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周边部为磨砂面且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的外凸面和内凹面均为光滑面,镜片的周边部存在组织固定装置,所述组织固定装置为组织固定钩爪、组织固定夹、组织固定吸盘或组织固定环的技术手段,所以,可大大减小人眼与角膜接触镜之间的相对移动,避免角膜接触镜的遮光区完全遮住人眼的瞳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角膜接触镜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角膜接触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角膜接触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角膜接触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角膜接触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角膜接触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角膜接触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人眼结构及角膜接触镜示意图。
图8为照相机成像原理图。
图9为景深大小随光圈通光直径大小变化的示意图。
图10为各种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角膜接触镜,包括镜片1,所述镜片1包括透光区2和遮光区3,戴上角膜接触镜后,所述遮光区3遮住瞳孔4的一部分,所述透光区2罩住瞳孔4的另一部分。
成像原理说明如下。
如图7所示,众所周知,人眼的结构犹如一台照相机。角膜7、前后房8、瞳孔4、晶状体10和玻璃体11构成这台“照相机”的光学系统,医学称之为“屈光系统”。其中,角膜7和晶状体10是该系统的“镜头”部分,而瞳孔4则是该系统的“光圈”部分。屈光系统各部分的完美组合使进入眼内的光线形成一个清晰的物象。视网膜12是这台“照相机”的感光系统;脉络膜和巩膜9则构成这台“照相机”的暗箱。
如图8所示,根据光学的基本原理和照相机的应用实践可知,在焦点的前后,光线从聚集到扩散,点的影像从圆形光斑到光点(焦点),继而再扩散到圆形光斑。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圆形光斑叫做弥散圆。由于人眼视网膜分辨力有限,当弥散圆直径小于人眼的分辨能力时,肉眼下依然视之为光点,此时人眼依然感觉影像是清晰的。这时,可以被肉眼视为一个点的最大弥散圆被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δ)。通常,容许弥散圆对应的人眼极限分辨角用ε表示,正常人眼极限分辨角ε为1'~2'。可见,在注视物(对焦点)的前后有一段范围,这个范围内景物上的点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均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因此,均被肉眼视为清晰的像点。这段注视物(对焦点)前后的范围被称作景深(Depth of field,Δ)。此时,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容许弥散圆之间的距离被称作焦深。
景深公式如下所示。
远景到眼睛的距离P1为
远景到眼睛的距离P2为
相应地,远景深度Δ1为
近景深度Δ2为
总的成像空间深度,即景深Δ为
式中
ε,人眼的极限角,正常人眼极限分辨角ε为1'~2'(约为0.00029~0.00058rad);
D,瞳孔直径;
P,对焦平面(景物位置);
Δ1,前景深;
Δ2,后景深;
Δ,景深。
从景深公式和图9中可以看出,景深是随瞳孔直径、对焦距离的不同而变化的。理论上说,对焦平面越远,景深越大;对焦平面越近,景深越小;瞳孔越小,景深越大;瞳孔越小,景深越大。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镜片包括透光区和遮光区,戴上角膜接触镜后,所述遮光区遮住瞳孔的一部分,所述透光区罩住瞳孔的另一部分的技术手段,所以,该角膜接触镜可以在现有技术的普通角膜接触镜(包括矫正远视的凸透镜、矫正近视的凹透镜、美容用的平透镜甚至半透明镜或非透明镜)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景深,能够在不影响佩戴者远视力的前提下提高其近视力,增加人们可看清楚的空间深度范围,有利于注视物处于人们可看清楚的空间范围内,有利于人们看清楚注视物,尤其是近距离的注视物,更有利于前后长度较长的注视物全部落入人们可看清楚的空间深度范围内,有利于人们同时看清楚注视物的全部。又由于采用了角膜接触镜的技术手段,所以,不会明显影响佩戴者的视野,不会产生眼前的遮挡感(眼前黑影);能够使看到的景象更加清晰;不会产生重影和眩晕感等不适症状;可以使佩戴者的眼睛保持美观。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改进,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透光区2位于所述镜片1的中央,所述遮光区3环绕在透光区2的周围,所述透光区2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瞳孔4的直径。当然也可以是如图2和图3,所述透光区2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瞳孔4的直径且所述透光区2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遮光区3外边缘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瞳孔4的直径。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镜片的中央,所述遮光区环绕在透光区的周围,所述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瞳孔的直径,或者,所述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瞳孔的直径且所述透光区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遮光区外边缘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瞳孔的直径的技术手段,所以,可有效地阻断远离视轴的光线,可以进一步提高物象的清晰度。
作为本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透光区2为圆形、椭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所述透光区2的几何中心对应于瞳孔区域内。所述圆形透光区2的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椭圆形透光区2的长轴小于瞳孔4的直径。也可以是所述椭圆形透光区2的长轴大于瞳孔4的直径且所述椭圆形透光区2的短轴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多边形透光区2为三角形透光区2、正方形透光区2、矩形透光区2或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2。所述三角形透光区2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正方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矩形透光区2的内切圆(即矩形中最大的圆)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2的内切圆(即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中最大的圆)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遮光区3为环形,所述遮光区3的外径大于瞳孔4的直径。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透光区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所述透光区的几何中心对应于瞳孔区域内;所述圆形透光区的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长轴小于瞳孔的直径,或者,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长轴大于瞳孔的直径且所述椭圆形透光区的短轴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多边形透光区为三角形透光区、正方形透光区、矩形透光区或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所述三角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正方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矩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的直径;所述遮光区为环形,所述遮光区的外径大于瞳孔的直径的技术手段,所以,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制作出多种角膜接触镜。
作为本实施方式再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镜片1有多个,多个所述镜片1的透光区2径向尺寸均不相同。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镜片有多个,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径向尺寸均不相同的技术手段,所以,配镜师可以根据戴镜者的瞳孔直径选择相应光圈规格的镜片,或者,由老视患者试戴不同光圈规格的镜片来选择适合自身要求的镜片规格。
作为本实施方式还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4所示,透光区2的最大径向尺寸为4.5mm,透光区2的最小径向尺寸为0.01mm。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透光区的最大径向尺寸为4.5mm,透光区的最小径向尺寸为0.01mm的技术手段,所以,客户可根据不同条件选戴最合适的角膜接触镜,有利于角膜接触镜的推广应用。
作为本实施方式又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4所示,多个所述镜片1的透光区2径向尺寸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当然,也可以是多个所述镜片1的透光区2面积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径向尺寸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或者,多个所述镜片的透光区面积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的技术手段,所以,可根据不同使用者眼睛的状态科学地选用不同的角膜接触镜。
作为本实施方式更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角膜接触镜1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1在对侧眼搭配一个普通角膜接触镜联合使用。当然,也可以是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搭配一个框架镜联合使用,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为平透镜或将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去除。还可以是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两个,分别为不同规格的两个本实用新型的角膜接触镜,分别用于双侧眼。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在对侧眼搭配一个普通角膜接触镜联合使用;或者,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搭配一个框架镜联合使用,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为平透镜,或者,将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去除;或者,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两个,分别为不同规格的两个所述角膜接触镜,分别用于双侧眼的技术手段,所以,可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接触镜和现有技术的普通角膜接触镜或框架镜结合起来使用,或者两个不同规格的所述角膜接触镜结合起来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眼镜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视觉效果和质量。
作为本实施方式再更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10所示,所述透光区2是透孔,也可以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透镜。所述透镜是单透镜或透镜组,所述单透镜是零度平光镜、正性球镜、负性球镜、正性柱镜、负性柱镜、棱镜、多焦点透镜,所述透镜组是由至少两个所述单透镜前后依次叠加和/或同面并行排列形成的透镜组。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透光区是透孔或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透镜,所述透镜是单透镜或透镜组,所述单透镜是零度平光镜、正性球镜、负性球镜、正性柱镜、负性柱镜、棱镜、多焦点透镜,所述透镜组是由至少两个所述单透镜前后依次叠加和/或同面并行排列形成的透镜组的技术手段,所以,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制作出不同种类的角膜接触镜,不但适用于远视患者,也适用于近视患者,还适用于正常视力的使用者进一步提高视力,从而提高角膜接触镜的适应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还更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遮光区3是非透光区或半透光区,所述非透光区由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半透光区由半透明材料制成。也可以是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镜片1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非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非透明材料,所述半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半透明材料;还可以是所述镜片1由非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透光区2是透孔。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遮光区是非透光区或半透光区,所述非透光区由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半透光区由半透明材料制成;或者,所述镜片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非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非透明材料,所述半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半透明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由非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透光区是透孔的技术手段,所以,大大提高了原材料的可选择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角膜接触镜的适应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又更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遮光区3的外边缘接近、达到或超过角膜7的边缘。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遮光区的外边缘接近、达到或超过角膜的边缘的技术手段,所以,可以制作成具有不同规格遮光区的角膜接触镜片,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角膜接触镜的适应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又更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角膜接触镜片1的制作采用现有软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制作工艺和接触镜色彩印制工艺,所述遮光区3制作成各种颜色的遮光区、各种花纹的遮光区、各种形状的遮光区或各种径向尺寸的遮光区,或,由各种颜色、各种花纹、各种形状、各种径向尺寸相互组合的遮光区。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角膜接触镜片的制作采用现有软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制作工艺和接触镜色彩印制工艺的技术手段,所以,可大大降低本实用新型角膜接触镜生产方法的科研费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又由于采用了所述遮光区制作成各种颜色的遮光区、各种花纹的遮光区、各种形状的遮光区或各种径向尺寸的遮光区,或,由各种颜色、各种花纹、各种形状、各种径向尺寸相互组合的遮光区的技术手段,所以,不仅大大提高了视觉效果,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美容效果,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角膜接触镜的适应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又更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镜片1的外凸面为光滑面,所述镜片1的内凹面周边部为非光滑面或者磨砂面;或者,所述镜片1的内凹面局部或全部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1的内凹面周边部为磨砂面且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1的外凸面和内凹面均为光滑面,镜片的周边部存在组织固定装置,所述组织固定装置为组织固定钩爪、组织固定夹、组织固定吸盘或组织固定环。
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所述镜片的外凸面为光滑面,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周边部为非光滑面或者磨砂面;或者,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局部或全部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的内凹面周边部为磨砂面且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的外凸面和内凹面均为光滑面,镜片的周边部存在组织固定装置,所述组织固定装置为组织固定钩爪、组织固定夹、组织固定吸盘或组织固定环的技术手段,所以,可大大减小人眼与角膜接触镜之间的相对移动,避免角膜接触镜的遮光区完全遮住人眼的瞳孔。
Claims (10)
1.一种角膜接触镜,包括镜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1)包括透光区(2)和遮光区(3),戴上角膜接触镜后,所述遮光区(3)遮住瞳孔(4)的一部分,所述透光区(2)罩住瞳孔(4)的另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2)位于所述镜片(1)的中央,所述遮光区(3)环绕在透光区(2)的周围,所述透光区(2)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瞳孔(4)的直径;或者,所述透光区(2)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瞳孔(4)的直径且所述透光区(2)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遮光区(3)外边缘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瞳孔(4)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2)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所述透光区(2)的几何中心对应于瞳孔区域内;所述圆形透光区(2)的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椭圆形透光区(2)的长轴小于瞳孔(4)的直径,或者,所述椭圆形透光区(2)的长轴大于瞳孔(4)的直径且所述椭圆形透光区(2)的短轴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多边形透光区(2)为三角形透光区(2)、正方形透光区(2)、矩形透光区(2)或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2);所述三角形透光区(2)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正方形透光区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矩形透光区(2)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边数大于四的多边形透光区(2)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瞳孔(4)的直径;所述遮光区(3)为环形,所述遮光区(3)的外径大于瞳孔(4)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1)有多个,多个所述镜片(1)的透光区(2)径向尺寸均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其中,透光区(2)的最大径向尺寸为4.5mm,透光区(2)的最小径向尺寸为0.01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镜片(1)的透光区(2)径向尺寸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或者,多个所述镜片(1)的透光区(2)面积从大到小依次均匀地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在对侧眼搭配一个普通角膜接触镜联合使用;或者,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一个,该角膜接触镜搭配一个框架镜联合使用,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为平透镜,或者,将所述框架镜的一个镜片去除;或者,所述角膜接触镜有两个,分别为不同规格的两个所述角膜接触镜,分别用于双侧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2)是透孔或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透镜,所述透镜是单透镜或透镜组,所述单透镜是零度平光镜、正性球镜、负性球镜、正性柱镜、负性柱镜、棱镜、多焦点透镜,所述透镜组是由至少两个所述单透镜前后依次叠加和/或同面并行排列形成的透镜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区(3)是非透光区或半透光区,所述非透光区由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半透光区由半透明材料制成;或者,所述镜片(1)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非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非透明材料,所述半透光区含有或附着有半透明材料;或者,所述镜片(1)由非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透光区(2)是透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1)的外凸面为光滑面,所述镜片(1)的内凹面周边部为非光滑面或者磨砂面;或者,所述镜片(1)的内凹面局部或全部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1)的内凹面周边部为磨砂面且涂抹有粘合剂或附着有粘合材料;或者所述镜片(1)的外凸面和内凹面均为光滑面,镜片的周边部存在组织固定装置,所述组织固定装置为组织固定钩爪、组织固定夹、组织固定吸盘或组织固定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87277.7U CN204575996U (zh) | 2015-05-06 | 2015-05-06 | 一种角膜接触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87277.7U CN204575996U (zh) | 2015-05-06 | 2015-05-06 | 一种角膜接触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75996U true CN204575996U (zh) | 2015-08-19 |
Family
ID=53868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87277.7U Active CN204575996U (zh) | 2015-05-06 | 2015-05-06 | 一种角膜接触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575996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1892B (zh) * | 2016-09-30 | 2018-11-21 | 星歐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隱形眼鏡及隱形眼鏡產品 |
TWI696862B (zh) * | 2016-09-30 | 2020-06-21 | 星歐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隱形眼鏡及隱形眼鏡產品 |
US10698232B2 (en) | 2017-06-23 | 2020-06-30 | Largan Medical Co., Ltd. | Contact lens and product thereof |
TWI740504B (zh) * | 2016-09-30 | 2021-09-21 | 星歐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隱形眼鏡及隱形眼鏡產品 |
-
2015
- 2015-05-06 CN CN201520287277.7U patent/CN20457599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1892B (zh) * | 2016-09-30 | 2018-11-21 | 星歐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隱形眼鏡及隱形眼鏡產品 |
TWI696862B (zh) * | 2016-09-30 | 2020-06-21 | 星歐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隱形眼鏡及隱形眼鏡產品 |
TWI740504B (zh) * | 2016-09-30 | 2021-09-21 | 星歐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隱形眼鏡及隱形眼鏡產品 |
US10698232B2 (en) | 2017-06-23 | 2020-06-30 | Largan Medical Co., Ltd. | Contact lens and product thereof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900275B (zh) |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 |
CN101909539B (zh) | 提高透镜聚焦范围的方法和多焦透镜 | |
US3031927A (en) | Bifocal corneal contact lens | |
US9046698B2 (en) | Multi-axis lens design for astigmatism | |
CN104849875A (zh) | 一种角膜接触镜 | |
CN102597855A (zh) | 软性隐形镜片 | |
JPH09182767A (ja) | 老眼用の同心環状リング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の装着法 | |
US20140268030A1 (en) | Pinhole Glasses | |
CN216434562U (zh)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
CN204575996U (zh) | 一种角膜接触镜 | |
US3027803A (en) | Spectacle lens-contact lens system | |
JP2005521898A (ja) | 観視装置 | |
CN212160263U (zh) | 眼镜片、框架眼镜以及周边成像干扰装置 | |
Dabezies Jr | Defects of vision through aphakic spectacle lenses | |
KR101578327B1 (ko) | 노안용 콘택트렌즈 | |
GB2458495A (en) | Contact lens with multiple pinholes | |
CN213182238U (zh) | 一种镜片、眼镜 | |
US4728182A (en) | Bi-focal contact lens | |
CN115728961A (zh)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
JP2539531B2 (ja) | 多焦点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 |
CN220121093U (zh) | 一种周边视网膜前离焦眼镜 | |
TWM595773U (zh) | 一種核心變焦遠近視一體鏡 | |
CN217821150U (zh) | 一种用于视力改善训练眼镜 | |
CN215642116U (zh) | 一种能预防青少年近视的镜片结构 | |
CN216210288U (zh) | 一种双面复合离焦防近视镜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