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13429U -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13429U
CN204313429U CN201420740023.1U CN201420740023U CN204313429U CN 204313429 U CN204313429 U CN 204313429U CN 201420740023 U CN201420740023 U CN 201420740023U CN 204313429 U CN204313429 U CN 2043134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pipeline
port
ex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400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信洪
谢辉优
王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as Intelli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as Intelli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as Intelli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as Intelli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400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134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13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1342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该能源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存储冷水的蓄水池、连接在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上的生产用水管道、用冷装置、生产设备、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和用冷装置之间的第一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和生产设备之间的第二换热器。本实用新型将蓄水池和用冷装置及生产设备进行连接,以通过蓄水池内的冷水对用冷装置及生产设备进行冷却,实现蓄水池的蓄水及蓄冷功能,降低了水蓄冷建造成本和能源使用费用;蓄水池的水经与用冷装置及生产设备冷热交换后作为生产用水被充分利用,减少了热源(如锅炉)加热所需的负荷。

Description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源利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一些工业生产过程,特别是电子类工业生产过程,通常需要使用中央空调用于保证末端生产环境和工艺设备的冷却,同时需要有蓄水池用于生产用水的供应,而生产用水对温度和流量有一定要求。其中,温度需求从低至高的顺序为中央空调冷冻水、生产用水和工艺设备冷却。
目前工业生产的能源系统中,工艺设备通过换热器由中央空调冷冻水冷却;当蓄水池中的水温高于生产用水温度设定值时通过换热器由中央空调冷冻水冷却,当蓄水池中的水温低于生产用水温度设定值时通过换热器由热源(如锅炉)进行加热。
然而,目前工业生产的冷却系统具有以下缺陷:1、蓄水池只作为常规水池使用,未被有效利用;2、工艺设备直接通过中央空调冷冻水冷却,工艺设备产生的热未被有效利用;3、蓄水池中的水温大部分时间低于生产用水温度设定值,此时须通过换热器由热源(如锅炉)进行加热,其作为自然冷源未能有效利用。因此,目前的工业生产的冷却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使用费用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蓄水池的蓄水及蓄冷功能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存储冷水的蓄水池、连接在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上的生产用水管道、用冷装置、生产设备、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和用冷装置之间的第一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和生产设备之间的第二换热器;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用冷装置连接,且该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相连通,从而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一管道和用冷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生产用水管道连接,且该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相连通,所述蓄水池的冷水经过所述第二进口端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经过所述第一进口端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用冷装置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所述第二出口端流出所述第一换热器;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生产设备连接,且该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相连通,从而所述第二换热器、第三管道和生产设备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生产用水管道连接,且该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相连通,所述蓄水池的冷水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生产设备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流出所述第二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上还设有出水泵;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水泵;
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上还分别设有阀门。
优选地,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将所述蓄水池内的水进行冷却以形成冷水的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通过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与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和进水口连接;所述蓄水池的水经过所述进水管道进入所述制冷装置,将冷却后的水通过所述出水管道流回所述蓄水池内;
所述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上还分别设有阀门。
优选地,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制冷装置和生产设备之间的第三换热器;
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制冷装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且该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相连通,从而所述第三换热器、第五管道和制冷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分别通过第六管道与所述生产设备连接,且该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相连通;所述第五管道内的水经所述制冷装置冷却后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与所述第六管道内的水进行冷热交换。
优选地,所述第五管道上设有第三水泵;所述第六管道上设有第四水泵;所述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上还分别设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还通过冷却管道与所述用冷装置连接,从而所述制冷装置、冷却管道和用冷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冷却循环回路。
优选地,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回流管道,所述回流管道一端连接在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上的第二管道、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上的第四管道连接;
所述回流管道上还设有将所述回流管道和第二管道、以及所述回流管道和第四管道之间进行连通或隔断的阀门。
优选地,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以及连接在所述加热装置和生产用水管道之间的第四换热器;
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七管道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且该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所述第四换热器内相连通,从而所述第四换热器、第七管道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八管道与所述生产用水管道连接,且该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所述第四换热器内相连通,所述生产用水管道内的水经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进入所述第四换热器,与经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进入所述第四换热器内的加热装置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流出所述第四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第七管道上还设有第五水泵;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上还分别设有阀门;
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沿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的出水方向而与所述生产用水管道连接。
优选地,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生产用水管道上、测量所述生产用水管道内的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或,设置在所述生产用水管道上、测量所述生产用水管道内的水的流量的流量传感器;
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蓄水池连接的补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蓄水池和用冷装置及生产设备进行连接,以通过蓄水池内的冷水对用冷装置及生产设备进行冷却,实现蓄水池的蓄水及蓄冷功能,降低了水蓄冷系统的建造成本和能源使用费用;蓄水池的水经与用冷装置及生产设备冷热交换后作为生产用水被充分利用,减少了热源(如锅炉)加热所需的负荷。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存储冷水的蓄水池1、连接在蓄水池1的出水口上的生产用水管道11、用冷装置2、生产设备3、设置在蓄水池1和用冷装置2之间的第一换热器4、以及设置在蓄水池1和生产设备3之间的第二换热器5;蓄水池1的冷水通过第一换热器4和用冷装置2进行冷热交换、通过第二换热器5和生产设备3进行冷热交换,从而对用冷装置2和生产设备3进行冷却。
其中,用冷装置2可为空调末端或其它供冷设备,通过该空调末端可对生产车间等室内空间进行冷却。生产设备3为生产过程中所需进行冷却的加工设备。
蓄水池1内存储的冷水可用于对用冷装置2、生产设备3进行冷却,以及用于生产用水供给,实现蓄水池1的蓄水及蓄冷功能。蓄水池1的冷水通过与第一换热器4进行冷热交换而对用冷装置2进行冷却,通过与第二换热器5进行冷热交换而对生产设备3进行冷却。
具体地,生产用水管道11的一端连接在蓄水池1的出水口上,另一端可延伸至生产线上为生产线提供生产用水;该生产用水管道11上还设有阀门110,阀门110可为一个或位于不同位置的多个,用于控制水流通或隔断。第一换热器4上具有第一出口端、第一进口端、第二出口端以及第二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第一换热器4内相连通形成第一流道,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第一换热器4内相连通形成第二流道,且与第一流道相邻且相隔绝。该第一换热器4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一管道41a、41b与用冷装置2连接,从而第一换热器4、第一管道41a、41b和用冷装置2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用冷装置2的水可在该循环回路内循环流动,并在第一换热器4内与第二流道的水进行冷热交换。该第一换热器4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生产用水管道11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二管道42a、42b与生产用水管道11连接,蓄水池1的冷水经过第二进口端进入第一换热器4,与经过第一进口端进入第一换热器4内的用冷装置2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第二出口端流出第一换热器4。从该第一换热器4的第二出口端流出的水可继续前进用于生产用水供给和/或流回蓄水池1。
其中,在蓄水池1的出水口上还设有出水泵13,为蓄水池1的出水提供动力。第一管道(包括第一管道41a和/或第一管道41b)上设有第一水泵43,提供动力促进水在第一换热器4、第一管道41a、41b和用冷装置2之间的循环回路内流动。第一管道41a、41b和第二管道42a、42b上还分别设有阀门410、420,用于启闭管道,控制水流向。
第二换热器5上具有第一出口端、第一进口端、第二出口端以及第二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第二换热器5内相连通形成第一流道,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第二换热器5内相连通形成第二流道,且与第一流道相邻且相隔绝。该第二换热器5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三管道51a、51b与生产设备3连接,从而第二换热器5、第三管道51a、51b和生产设备3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生产设备3的水可在该循环回路内循环流动,并在第二换热器5内与第二流道的水进行冷热交换。该第二换热器5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生产用水管道11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四管道52a、52b与生产用水管道11连接,蓄水池1的冷水经过第二换热器5的第二进口端进入第二换热器5,与经过第二换热器5的第一进口端进入第二换热器5内的生产设备3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第二换热器5的第二出口端流出第二换热器5。从该第二换热器5的第二出口端流出的水可继续前进用于生产用水供给和/或流回蓄水池1。
其中,第三管道(包括第三管道51a和/或第三管道51b)上设有第二水泵53,提供动力促进水在第二换热器5、第三管道51a、51b和生产设备3之间的循环回路内流动。第三管道51a、51b和第四管道52a、52b上还分别设有阀门510、520,用于启闭管道,控制水流向。
该能源利用系统中,通过蓄水池1对用冷装置2单独放冷操作如下:开启出水泵13和第一水泵43,以及开启第一管道41a、41b和第二管道42a、42b上的阀门410、420;蓄水池1内的冷水经出水泵13泵至生产用水管道11,并从第一换热器4的第二进口端上的第二管道流到第一换热器4中的第二流道内,用冷装置2的水经第一换热器4第一进口端上的第一管道41a流到第一换热器4中的第一流道内,并与第二流道内的冷水进行冷热交换;第一流道内经冷热交换冷却后的水经第一换热器4的第一出口端被第一出水泵43泵至用冷装置2,而第二流道内的冷水经冷热交换升温后依次通过第一换热器4的第二出口端上的第二管道42b流回生产用水管道11,如此循环。
通过蓄水池1对生产设备3单独放冷操作如下:开启出水泵13和第二水泵53,以及开启第三管道51a、51b和第四管道52a、52b上的阀门510、520;蓄水池1内的冷水经出水泵13泵至生产用水管道11,并从第二换热器5的第二进口端上的第四管道52a流到第二换热器5中的第二流道内,生产设备3的水经第二换热器5第一进口端上的第三管道51a流到第二换热器5中的第一流道内,并与第二流道内的冷水进行冷热交换;第一流道内经冷热交换冷却后的水经第二换热器5的第一出口端被第二出水泵53泵至生产设备3,而第二流道内的冷水经冷热交换升温后依次通过第二换热器5的第二出口端上的第二管道52b流回生产用水管道11,如此循环。
可以理解地,当单独对用冷装置2放冷时,第三管道51a、51b和第四管道52a、52b上的阀门510、520关闭;当单独对生产设备3放冷时,第一管道41a、41b和第二管道42a、42b上的阀门410、420关闭,从而保证单独放冷的效果。当然,根据需要,也可通过蓄水池1内的冷水对用冷装置2和生产设备3同时放冷。蓄水池1的冷水出水流量可根据需要控制大小。
进一步地,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回流管道12,回流管道12一端连接在蓄水池1的进水口上,回流管道12的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4的第二出口端上的第二管道42b、以及第二换热器5的第二出口端上的第四管道52b连接。且,在回流管道12上还设有将回流管道12和该第二管道42b、以及回流管道12和该第四管道52b之间进行连通或隔断的阀门120,在需要回流时打开阀门120,不需回流则关闭阀门120。
蓄水池1内的冷水在对用冷装置2、生产设备3放冷后,可直接沿着生产用水管道11继续前进以供应给生产线。当该生产用水管道11内的水流量大于生产用水流量设定值时,将多余的水经回流管道12流回蓄水池1内。因此,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生产用水管道11上的流量传感器20,用于测量生产用水管道11内的水的流量。优选地,流量传感器20沿生产用水管道11出水方向位于第二换热器5之后、第一换热器4之后等一处或多处位置。
进一步地,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将蓄水池1内的水进行冷却以形成冷水的制冷装置6,通过该制冷装置6将蓄水池1的水转换为冷水并储存在蓄水池1内,作为冷源以对用冷装置2、生产设备3进行冷却。该制冷装置6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通过进水管道61和出水管道62与蓄水池1的出水口和进水口连接;蓄水池1的水经过进水管道61进入制冷装置6,将冷却后的水通过出水管道62流回蓄水池1内,从而降低了水蓄冷建造成本和能源使用费用。进水管道61和出水管道62上还分别设有阀门610、620,用于启闭管道,控制水流向。
在生产用水的间隙、不需要蓄水池1进行生产用水供应或用电低谷时,可启动制冷装置6对蓄水池1的水冷却后储存。操作如下:开启出水泵13,将蓄水池1内的水通过进水管道61泵至制冷装置6,水经过制冷装置6降温后形成冷水后通过出水管道62流回蓄水池1内。上述操作进行时,优选将生产用水管道11上阀门110关闭,避免蓄水池1内的水经过生产用水管道11流通至其他地方。
另外,为使得蓄水池1内的水均匀流出或流入,在蓄水池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置有布水器(未图示)。
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6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还通过冷却管道21a、21b与用冷装置2连接,从而制冷装置6、冷却管道21a、21b和用冷装置2之间形成一个冷却循环回路,从而该制冷装置6可选择性地对蓄水池1的水进行冷却或对制冷装置6进行冷却,用冷装置2可选择性地通过蓄水池1的冷水或制冷装置6进行冷却。用冷装置2的水可在第一管道41a、41b和第一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进行冷却,也可以在冷却管道21a、21b和制冷装置6之间循环流动进行冷却。冷却管道21a、21b上还分别设有阀门210。
此外,制冷装置6还可以对生产设备3进行冷却,从而生产设备3可选择性地通过蓄水池1的冷水或制冷装置6进行冷却。其中,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连接在制冷装置6和生产设备3之间的第三换热器7。
具体地,第三换热器7上具有第一出口端、第一进口端、第二出口端以及第二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第三换热器7内相连通形成第一流道,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第三换热器7内相连通形成第二流道,且与第一流道相邻且相隔绝。该第三换热器7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五管道71a、71b与制冷装置6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从而第三换热器7、第五管道71a、71b和制冷装置6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该第三换热器7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分别通过第六管道72a、72b与生产设备3连接;第五管道71a、71b内的水经制冷装置6冷却后在第三换热器7内与第六管道72a、72b内的水进行冷热交换。生产设备3的水可在第三管道51a、51b和第二换热器5之间循环流动进行冷却,也可以在第六管道72a、72b和第三换热器7之间循环流动进行冷却。
其中,第五管道(包括第五管道71a和/或第五管道71b)上设有第三水泵73,提供动力促进水在第三换热器7和制冷装置6之间的循环回路内流动;第六管道(包括第六管道72a和/或第六管道72b)上设有第四水泵74,提供动力促进水在第三换热器7和生产设备3之间的循环回路内流动。第五管道71a、71b和第六管道72a、72b上还分别设有阀门710、720,用于启闭管道,控制水流向。
可以理解地,制冷装置6可单独对用冷装置2或生产设备3单独冷却,也可同时对两者进行冷却。在制冷装置6对用冷装置2和/或生产设备3冷却时,优选将进水管道61和出水管道62上的阀门610、620关闭,避免能源损耗。
蓄水池1的水流经第一换热器4和/或第二换热器5后,水温可趋近或等于生产用水水温设定值,因此可直接沿着生产用水管道11继续前进以供应给生产线。当水温仍较低于生产用水水温设定值时,可通过加热装置8来提高水温。因此,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可包括加热装置8以及连接在加热装置8和生产用水管道11之间的第四换热器9,生产用水管道11内的水可通过该第四换热器9和加热装置8进行冷热交换,形成温度符合生产用水水温设定值的水。
具体地,第四换热器9上具有第一出口端、第一进口端、第二出口端以及第二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第四换热器9内相连通形成第一流道,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第四换热器9内相连通形成第二流道,且与第一流道相邻且相隔绝。该第四换热器9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七管道91a、91b与加热装置8连接,从而第四换热器9、第七管道91a、91b和加热装置8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第四换热器9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生产用水管道11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八管道92a、92b与生产用水管道11连接,生产用水管道11内的水经过第四换热器9的第二进口端进入第四换热器9,与经过第四换热器9的第一进口端进入第四换热器9内的加热装置8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第四换热器9的第二出口端流出第四换热器9,返回到生产用水管道11内,流向生产线。
其中,第七管道(包括第七管道91a和/或第七管道91b)上还设有第五水泵93,提供动力促进水在第四换热器9和加热装置8之间的循环回路内流动。第七管道91a、91b和第八管道92a、92b上还分别设有阀门910、920,用于启闭管道,控制水流向。加热装置8可为锅炉等加热装置。
优选地,在该能源利用系统中,第一换热器4、第二换热器5和第四换热器9沿生产用水管道11的出水方向而与生产用水管道11连接。
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生产用水管道11上的温度传感器30,用于测量生产用水管道11内的水的温度;该温度传感器30沿生产用水管道11出水方向位于第四换热器9之前,从而当测量出生产用水管道11内的水的水温低于生产用水水温设定值时,即可开启第四换热器9和加热装置8。
另外,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与蓄水池1连接的补水管道14,补水管道14连接外部水源以对蓄水池1内的水进行补充,确保蓄水池1有足够的水量维持正常运行。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能源利用系统实现的能源利用方法,参考图1,可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生产用水管道11将蓄水池1内的冷水流通至第一换热器4和/或第二换热器5内,以与用冷装置2和/或生产设备3的水进行冷热交换。
该蓄水池1可单独对用冷装置2或生产设备3,也可同时对用冷装置2和生产设备3放冷。蓄水池1的冷水出水流量可根据需要控制大小。当单独对用冷装置2放冷时,第三管道51a、51b和第四管道52a、52b上的阀门510、520关闭;当单独对生产设备3放冷时,第一管道41a、41b和第二管道42a、42b上的阀门410、420关闭,从而保证单独放冷的效果。
S2、生产用水管道11内经过冷热交换后的水继续前进以作为生产用水供给。当水流量大于生产用水流量设定值时,将多余的水经回流管道12流回蓄水池1内。当水温仍较低于生产用水水温设定值时,可通过加热装置8来提高水温。
在步骤S2中,在作为生产用水供给时,当生产用水管道11内的水的流量大于生产用水流量设定值时,将多余的水经回流管道12引回至蓄水池1内。当生产用水管道11内的水的温度低于生产用水水温设定值时,将水经过第四换热器9,以与加热装置8的水进行冷热交换,使得水温达到生产用水水温设定值再供应给生产线。
此外,该冷却方法还包括步骤:
S0、通过制冷装置6对蓄水池1内的水进行冷却以形成冷水。通过该制冷装置6将蓄水池1的水转换为冷水并储存在蓄水池1内,作为冷源以对用冷装置2、生产设备3进行冷却。
该步骤S0可在生产用水的间隙或不需要蓄水池1进行生产用水供应时进行,从而保证不影响蓄水池1对生产用水的正常供应功能;还可在用电低谷时进行,从而节约成本。
该能源利用系统中个部分的详细连接方式及操作过程可参照上述能源利用系统中相关部分所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存储冷水的蓄水池、连接在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上的生产用水管道、用冷装置、生产设备、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和用冷装置之间的第一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和生产设备之间的第二换热器;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用冷装置连接,且该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相连通,从而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一管道和用冷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生产用水管道连接,且该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相连通,所述蓄水池的冷水经过所述第二进口端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经过所述第一进口端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用冷装置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所述第二出口端流出所述第一换热器;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生产设备连接,且该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相连通,从而所述第二换热器、第三管道和生产设备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生产用水管道连接,且该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相连通,所述蓄水池的冷水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生产设备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流出所述第二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上还设有出水泵;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水泵;
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上还分别设有阀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将所述蓄水池内的水进行冷却以形成冷水的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通过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与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和进水口连接;所述蓄水池的水经过所述进水管道进入所述制冷装置,将冷却后的水通过所述出水管道流回所述蓄水池内;
所述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上还分别设有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制冷装置和生产设备之间的第三换热器;
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制冷装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且该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相连通,从而所述第三换热器、第五管道和制冷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分别通过第六管道与所述生产设备连接,且该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相连通;所述第五管道内的水经所述制冷装置冷却后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与所述第六管道内的水进行冷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管道上设有第三水泵;所述第六管道上设有第四水泵;所述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上还分别设有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还通过冷却管道与所述用冷装置连接,从而所述制冷装置、冷却管道和用冷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冷却循环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回流管道,所述回流管道一端连接在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上的第二管道、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上的第四管道连接;
所述回流管道上还设有将所述回流管道和第二管道、以及所述回流管道和第四管道之间进行连通或隔断的阀门;
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置有布水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以及连接在所述加热装置和生产用水管道之间的第四换热器;
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七管道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且该第一出口端和第一进口端在所述第四换热器内相连通,从而所述第四换热器、第七管道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沿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的出水方向并通过第八管道与所述生产用水管道连接,且该第二出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在所述第四换热器内相连通,所述生产用水管道内的水经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进入所述第四换热器,与经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进入所述第四换热器内的加热装置的水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流出所述第四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管道上还设有第五水泵;所述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上还分别设有阀门;
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沿所述生产用水管道的出水方向而与所述生产用水管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生产用水管道上、测量所述生产用水管道内的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或,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生产用水管道上、测量所述生产用水管道内的水的流量的流量传感器;
该能源利用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蓄水池连接的补水管道。
CN201420740023.1U 2014-11-28 2014-11-28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134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40023.1U CN204313429U (zh) 2014-11-28 2014-11-28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40023.1U CN204313429U (zh) 2014-11-28 2014-11-28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13429U true CN204313429U (zh) 2015-05-06

Family

ID=53135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4002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13429U (zh) 2014-11-28 2014-11-28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134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6255A (zh) * 2014-11-28 2015-03-11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6255A (zh) * 2014-11-28 2015-03-11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04406255B (zh) * 2014-11-28 2017-10-17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8479B (zh) 一种冷却循环冷却水的装置及方法
CN203516008U (zh) 一种油气热量的双回收系统
CN203949271U (zh) 一种家用采暖与生活水一体水系统
CN204313429U (zh)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
CN102364321A (zh) 一种水源热泵机组冷热量的测试系统
CN105241108B (zh) 模块化热水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612232U (zh) 一种家用太阳能热泵供热制冷系统
CN106196730A (zh) 一种空气能水温控制机组及使用其的水浴系统
CN202267132U (zh) 太阳能热水器
CN202973314U (zh) 一种高温地热水串联供暖系统
CN204526043U (zh) 一种利用地源热泵空调的注塑机冷却系统
CN204534940U (zh) 移动通信基站智能恒温系统
CN104406255A (zh) 基于水蓄冷的能源利用系统及方法
CN203719224U (zh) 制取高温热水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3880864U (zh) 一种用于空调器和热水器的热交换系统
CN204128269U (zh) 一种为热水器供热的冰箱
CN204054422U (zh) 一种自循环水冷模温机
CN207488844U (zh) 小型真空腔体的温控系统
CN204130664U (zh) 电动汽车液冷电池包热管理装置
CN205191917U (zh) 一种新型节能的热泵直热式热水机组
CN205897407U (zh) 一种加热制冷连共集成系统
CN205227623U (zh) 基于空调系统能效的蓄能系统
CN204285904U (zh) 热水机系统
CN204028801U (zh) Pc主机群液体冷却散热系统
CN203310281U (zh) 蒸发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