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12565U - 嵌合构造 - Google Patents

嵌合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12565U
CN204212565U CN201390000319.3U CN201390000319U CN204212565U CN 204212565 U CN204212565 U CN 204212565U CN 201390000319 U CN201390000319 U CN 201390000319U CN 204212565 U CN204212565 U CN 204212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haft
rotating support
support cylinder
housing
embedd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9000031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敦司
多田武史
谷山雅司
小嶋佑介
葛山敦司
木本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12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1256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8Mounting of individual lock elements in the lock, e.g. le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2Lock casing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Furniture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提高轴体嵌合部件相对于主轴体的组装作业性的嵌合构造。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在主轴体的前端形成有倾斜地切断该主轴体的中心轴的前端倾斜面,所以在嵌合作业开始之前,不需要将嵌合孔与主轴体进行定心,只要将嵌合孔与主轴体的最前端部大致对准位置,就能够容易地使主轴体的最前端部通过嵌合孔。而且,只要能够将主轴体的最前端部插入嵌合孔,就能够在此后的嵌合作业的过程中,使主轴体的前端倾斜面的边缘部与嵌合孔的边缘部抵靠从而使作业不停滞,因此能够充分提高轴体嵌合部件相对于主轴体的组装作业性。

Description

嵌合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圆形剖面的主轴体与具有供该主轴体嵌合的嵌合孔的轴体嵌合部件的嵌合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这种嵌合构造的装置,公知有一种用于以闭止状态锁定车辆的门的门锁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对于该门锁装置而言,在以贯通于轴体嵌合部件(专利文献1中的锁定控制杆、子锁定控制杆等)的方式形成的嵌合孔的内侧,插入突出形成于门锁装置的壳体的主轴体(专利文献1中的支轴102a、102c等),从而以几乎没有松动的状态嵌合轴体嵌合部件与主轴体。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6084号公报(【0020】段落、第8图)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嵌合构造中,存在有如下问题,即,在将主轴体插入轴体嵌合部件的嵌合孔时,主轴体的前端外周缘与嵌合孔的边缘部接触,从而导致作业频繁地停滞。为了防止该问题,以往在将主轴体插入嵌合孔之前,必须进行将它们定心这一作业。
与此相对,还可以想到在主轴体的前端外周缘形成圆锥台形状的引导面,从而构成为即便嵌合孔的中心与主轴体的中心多少发生偏移也能够进行它们的插入的结构。然而,特别是在主轴体为前端敞开的圆筒体的情况下,上述引导面只能在构成圆筒体的筒壁的壁厚的范围内形成,所以无法充分提高作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事实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提高轴体嵌合部件相对于主轴体的组装作业性的嵌合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圆形剖面的主轴体;轴体嵌合部件,其具有供主轴体嵌合的嵌合孔;以及前端倾斜面,其设置于主轴体的前端,并且倾斜地切断主轴体的中心轴。
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嵌合构造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合体而构成壳体的第一壳体构成体以及第二壳体构成体;主轴体,其呈从第一壳体构成体朝向第二壳体构成体突出的前端敞开的圆筒状,并且在其敞开面形成有前端倾斜面;圆形剖面的副轴体,其从第二壳体构成体突出,且嵌合于圆筒状的主轴体的内侧;以及轴体嵌合部件,其收容于壳体。其中,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中的“前端倾斜面”是指如下倾斜面,该倾斜面由构成圆筒体的筒壁的前端面的倾斜面、以及与该倾斜面位于同一面并且相对于中心轴倾斜地切断筒壁的内侧的开口区域的假想的倾斜面构成。
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嵌合构造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作为轴体嵌合部件的转动控制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轴体;以及作为轴体嵌合部件的扭簧,其具有松动嵌合于主轴体的外侧的线圈部,并且向一个方向对转动控制杆施力。
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嵌合构造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以内表面接近主轴体的外周面中的与前端倾斜面相反侧的部分的方式,配置为使中心相对于主轴体的中心偏心的线圈部。
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嵌合构造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支承或者收容有构成为将车辆的门锁定为闭止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转动控制杆,其构成为接受为了解除锁定而操作门所具备的把手时的操作力,克服扭簧的弹力而转动,从而将操作力传递至锁定机构。
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嵌合构造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树脂制的上述壳体,该树脂制的上述壳体是构成门锁装置的多个构成部件中的一个,并且支承或者收容构成上述门锁装置的其他构成部件。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圆形剖面的主轴体;轴体嵌合部件,其具有供主轴体嵌合的嵌合孔;第一端面,其位于主轴体的前端,并且比主轴体的圆形剖面的一半小;以及第二端面,其位于主轴体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并且以阶梯状向比第一端面靠基端侧的位置错开。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
根据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由于在主轴体的前端形成有倾斜地切断该主轴体的中心轴的前端倾斜面,所以在嵌合作业开始之前,不需要将嵌合孔与主轴体定心,只要将嵌合孔与比嵌合孔的剖面足够小的主轴体的最前端部大致对准位置,就能够容易地使主轴体的最前端部通过嵌合孔。而且,只要能够将主轴体的最前端部插入嵌合孔,就能够在此后的嵌合作业的过程中,使主轴体的前端倾斜面的边缘部与嵌合孔的边缘部抵靠从而使作业不停滞,因此能够充分提高轴体嵌合部件相对于主轴体的组装作业性。
[技术方案2以及3的实用新型]
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若使第一壳体构成体与第二壳体构成体合体,则从第二壳体构成体突出的圆形剖面的副轴体与形成为从第一壳体构成体突出并且前端敞开的圆筒状的主轴体的内侧嵌合,从而构成双支承式构造的支轴,因此轴体嵌合部件的支承状态变得稳定。特别是在如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那样,将被扭簧向一个方向施力的转动控制杆作为轴体嵌合部件来支承的情况下,虽然负荷施加于支轴,但是对于该负荷,支轴具有足够的强度。另外,在主轴体与副轴体的嵌合作业时,虽然存在主轴体被第二壳体构成体覆盖而难以肉眼确认的可能性,但是即便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主轴体设置有前端倾斜面,所以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主轴体与副轴体的嵌合作业。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
根据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能够将主轴体的长度抑制为短。即,在不采用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而是使扭簧的线圈部的中心相对于主轴体的中心偏心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扭簧的线圈部脱出,需要使前端倾斜面整体从线圈部突出,与此对应地主轴体变长。与此相对,根据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由于以使与前端倾斜面相反侧的部分与线圈部的内表面接近的方式使线圈部偏心,因此即便不将主轴体加长,也能够防止线圈部脱出。
[技术方案5以及6的实用新型]
通过将本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如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那样应用于支承或者收容有锁定机构的壳体、或如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那样应用于门锁装置,从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不仅可以应用于上述车辆的门锁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用于锁定建筑物的门、窗扇的锁定装置。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
根据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由于将主轴体的前端分割为比主轴体的圆形剖面的一半小的第一端面、以及向比第一端面靠基端侧错开的第二端面从而形成为阶梯状,所以在嵌合作业开始之前,不需要将嵌合孔与主轴体定心,只要将嵌合孔与比嵌合孔的剖面足够小的主轴体的第一端面大致对准位置,就能够容易地使主轴体的第一端面通过嵌合孔。而且,之后若将主轴体的外表面作为引导,使该外表面与嵌合孔的边缘部一边滑动接触,一边加深插入,则能够结束嵌合作业,而不会产生途中第二端面的外边缘部与嵌合孔的边缘部卡住而作业停滞,因此能够充分提高轴体嵌合部件相对于主轴体的组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1B是车辆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门锁装置的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从钣金罩侧观察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图3中的A-A剖面的门锁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将门锁装置分解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树脂罩的里面侧的立体图。
图7是树脂躯身主体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8是树脂躯身主体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9是将外侧打开控制杆的组装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0是从第二部件收容部侧观察的树脂躯身主体的侧视图。
图11是第一树脂罩的里面图。
图12是解除锁止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锁止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14A是升降控制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
图14B是升降控制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
图15A是升降控制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
图15B是升降控制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
图16是从第二部件收容部侧观察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17A是表示转动支承筒与外侧打开控制杆的嵌合过程的图。
图17B是表示转动支承筒与外侧打开控制杆的嵌合过程的图。
图17C是表示转动支承筒与外侧打开控制杆的嵌合过程的图。
图18A是变形例的转动支承筒的侧视图。
图18B是变形例的转动支承筒的侧视图。
图18C是变形例的转动支承筒的侧视图。
图19是变形例的转动支承筒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20是变形例的转动支承筒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21是变形例的转动支承筒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A~图17C,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辆100的门锁装置1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A中示出了门锁装置10的整体,该门锁装置10构成为在树脂制躯身11组装有多个部件。若如图5所示那样从上方观察,则树脂制躯身11具备整体呈L字形的树脂躯身主体90。该树脂躯身主体90在夹持外角部分而相邻的两侧面具有第一与第二部件收容部90A、90B,第一树脂罩91以对配置于树脂躯身主体90的L字的短边侧的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侧面开口进行封闭的方式组装于树脂躯身主体90,另一方面,第二树脂罩92以对配置于树脂躯身主体90的L字的长边侧的第二部件收容部90B的侧面开口进行封闭的方式组装于树脂躯身主体90。于是,由上述第一与第二树脂罩91、92和树脂躯身主体90构成树脂制躯身11。此外,树脂制躯身1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树脂躯身主体9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壳体构成体”,第一树脂罩9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壳体构成体”。
此外,在第一树脂罩91具备向第二树脂罩92侧突出的侧突出壁91A,首先将第二树脂罩92安装于树脂躯身主体90,然后从外侧使第一树脂罩91的边缘部与该第二树脂罩92的边缘部重叠的状态进行组装。
如图1A以及图3所示,在第一树脂罩91的外表面以重叠的状态固定有钣金罩93。在被该钣金罩93覆盖的部分形成有锁闩机构收容凹部91B,在该锁闩机构收容凹部91B收容有构成锁闩机构10R的后述的锁闩13以及棘轮14(参照图12)。另外,在第一树脂罩91中的锁闩机构收容凹部91B的里面形成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槽主体12A,在钣金罩93中的与槽主体12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水平槽12B。而且,由上述槽主体12A与水平槽12B构成撞针接收槽12,该撞针接收槽12的一端部向侧突出壁91A敞开从而成为撞针接收口12K。
如图5所示,在第一树脂罩91的内表面重叠有钣金制的加强板94,该加强板94与钣金罩93之间由一对金属制的转动支承销13J、14J连结,从而将钣金罩93与加强板94固定于第一树脂罩91。另外,如图12所示,一方的转动支承销13J配置于比撞针接收槽12靠上方的位置,另一方的转动支承销14J配置于比撞针接收槽12靠下方的位置。而且,锁闩1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侧的转动支承销13J,另一方面,棘轮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下侧的转动支承销14J。
如图5所示,第一树脂罩91中的固定有加强板94的内表面侧收容于树脂躯身主体90的第一部件收容部90A,通过将贯通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里壁90C所具备的贯通孔90D、96A(参照图4以及图7)的多个螺钉N1、N2,紧固于在第一树脂罩91形成的螺纹底孔95D(参照图4)以及加强板94的螺纹孔94N(参照图6),从而将第一树脂罩91固定于树脂躯身主体90。
门锁装置10在门101内部配置为使钣金罩93贴上门101的端部壁101A的内表面,另一方面使第二树脂罩92与门101的内装壁侧对置的状态(参照图5)。而且,通过将穿过在门101的端部壁101A具备的贯通孔的螺栓,紧固于钣金罩93的螺纹孔N3(参照图1A),从而将门锁装置10固定于门101。另外,门锁装置10的撞针接收槽12,如图1B所示,与门101所具备的切口槽101B重叠。而且,在关闭门101时,车辆100主体的门框100W的内表面所具备的撞针15,从撞针接收口12K进入撞针接收槽12内。
如图12所示,锁闩13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与第二卡止爪13A、13B,上述第一与第二卡止爪13A、13B之间成为撞针接收部13C。而且,在锁闩13中的连接第一与第二卡止爪13A、13B彼此的部分,贯通有上述转动支承销13J。
另外,通过设置于锁闩13与树脂制躯身11之间的未图示的扭簧,向解除锁止方向(绕图12的顺时针方向)对锁闩13施力。而且,在打开了门101的状态下,通过锁闩13所具备的限制抵接部13D与树脂制躯身11所具备的限位器11X抵接,从而将锁闩13定位于解除锁止位置(图12所示的位置)。
在该解除锁止位置,第一卡止爪13A退避至撞针接收槽12的上方并且第二卡止爪13B成为切断撞针接收槽12的状态,撞针接收部13C的开口端朝向撞针接收槽12的撞针接收口12K侧。而且,进入撞针接收槽12的撞针15被接收于撞针接收部13C内,并且撞针15按压第二卡止爪13B从而使锁闩13向锁止方向(绕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如图13所示,通过撞针接收槽12中的撞针15,第一卡止爪13A将撞针接收口12K侧堵塞,锁闩13成为与撞针15啮合的状态。
棘轮14如上述所述那样被转动支承销14J支承为能够转动,并且具备锁闩转动限制片14A与限位片14B,其中,上述锁闩转动限制片14A与限位片14B向相反方向突出。另外,通过扭簧14S向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对棘轮14施力。由此,棘轮14通常定位于限位片14B与树脂制躯身11所具备的棘轮限位器11D抵接的原点位置。在该原点位置,棘轮14的锁闩转动限制片14A与锁闩13的第一卡止爪13A以及第二卡止爪13B干涉,当棘轮14从原点位置绕顺时针转动至释放位置,则棘轮14的锁闩转动限制片14A不与锁闩13的第一卡止爪13A以及第二卡止爪13B干涉。此外,如图4所示,在扭簧14S的线圈部的内侧贯通有后述的支轴97的基端部。
若从打开门101的状态关闭门101,则棘轮14如以下那样与锁闩13卡合。即,若关闭门101,则被撞针15按压而转动的锁闩13的第二卡止爪13B及第一卡止爪13A,依次按下棘轮14的锁闩转动限制片14A而通过。而且,若门101到达将门101与门框100W之间的隔音部件101C(参照图1B)压扁至最大限度的位置,则锁闩13到达第二卡止爪13B稍微与棘轮14的锁闩转动限制片14A分离的过行程位置,由此,棘轮14返回至原点位置。而且,若因隔音部件101C的弹力而门101被弹回,则棘轮14的锁闩转动限制片14A从撞针接收部13C的相反侧与锁闩13的第一卡止爪13A相碰,从而将锁闩13定位于锁止位置。由此,成为限制了锁闩13向锁止解除方向转动的锁止状态,从而将门101保持在全闭状态。
由棘轮14对锁闩13的转动限制,能够通过操作图1B所示的门101的外装面所具备的外侧门把手104、以及门101的内装面(车内表面)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内侧门把手中的任一个来解除。为了将来自上述外侧门把手104以及内侧门把手的操作力传递至棘轮14,将图14A所示的升降控制杆16安装为与棘轮14一体转动。
具体而言,升降控制杆16如图6所示那样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转动支承销14J中的被第一树脂罩91与加强板94夹持的部分。另外,如图14A所示,升降控制杆16具备:第一倾动臂16A,其从转动支承销14J朝向撞针接收槽12(参照图12)的撞针接收口12K侧(以下,将其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突出;以及第二倾动臂16C,其从转动支承销14J朝向后侧的斜下方突出。而且,从第二倾动臂16C的上边缘部以直角弯曲的卡合突片16K与棘轮14所具备的卡合孔14C(参照图12)凹凸卡合,从而升降控制杆16与棘轮14一体地转动。另外,在第一倾动臂16A设置有以直角折弯其前端部而形成的前端抵接部16B,并且第二倾动臂16C具备以直角折弯其后端部而成并且向比第二倾动臂16C靠前侧斜下方的位置突出的突出抵靠突出片16D。
如图14A所示,在比转动支承销14J靠后侧的斜下方位置配置有后述的支轴97,在构成该支轴97的支承突起部95的外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有外侧打开控制杆17。外侧打开控制杆1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轴体嵌合部件”以及“转动控制杆”,并且具备从支承突起部95向前侧突出的支承臂17A、以及从支承突起部95向后侧突出的操作臂17D。而且,通过操作臂17D的上边缘部和与树脂躯身主体90形成为一体的限制部90S(参照图7以及图8)抵接,从而限制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转动范围,并且外侧打开控制杆17在图14A以及图14B所示的原点位置、与从该原点位置绕该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的动作位置(参照图15A以及图15B)之间进行转动。另外,若外侧打开控制杆17配置于原点位置,则支承臂17A成为前部向下倾斜的姿势(参照图14A),若外侧打开控制杆17位于动作位置,则支承臂17A接近水平姿势,并且成为稍微前部向下倾斜的姿势(参照图15A)。
并且,通过松动嵌合于支承突起部95(支轴97)的外侧的扭簧18(参照图4、图6以及图14A)向原点位置侧对外侧打开控制杆17施力。详细而言,外侧打开控制杆17具备向与支轴97平行的方向以直角弯曲而成的卡止突起部17X,从扭簧18的线圈部18C向侧方突出的一方的弹簧终端部与该卡止突起部17X卡止,另一方的弹簧终端部与上述限制部90S的上表面卡止(参照图7)。此外,扭簧1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轴体嵌合部件”。
在支承臂17A的前端部,以在与支轴97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卡合孔17B。该卡合孔17B形成为,从其内周面中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向相互接近的一侧突出有一对山形突起部17T、17T的形状。
从支承臂17A的前端的下边缘部,以折弯的方式突出有受压片17C。而且,在操作了内侧门把手时,后述的内侧打开控制杆20从下方与受压片17C抵接,从而使外侧打开控制杆17从原点位置向动作位置转动。
如图6所示,从操作臂17D的后端的上边缘部,卡合部17E以直角弯曲且向钣金罩93侧突出。在卡合部17E形成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安装有树脂环17V。另外,在该树脂环17V的内侧连接有未图示的杆的一端部,在该杆的另一端部连接有外侧门把手104。而且,若操作外侧门把手104,则卡合部17E向下方被按压,而外侧打开控制杆17从原点位置向动作位置转动。
如图14A所示,在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卡合孔17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卡合有打开连杆19的卡合突片19A。打开连杆19形成为整体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从下端部沿着支轴97的轴向突出有上述卡合突片19A。而且,打开连杆19通过卡合孔17B的上述一对山形突起部17T、17T而被限制转动范围,而在向前侧倾倒的解除锁定位置与向后侧倾倒的锁定位置之间转动。另外,在打开连杆19与外侧打开控制杆17之间设置有扭簧29(在图14B、图15A以及图15B中省略),通过该扭簧29向解除锁定位置侧对打开连杆19施力。
上推突片19C从打开连杆19的上边缘部,向支轴97的轴向折弯而突出。而且,若打开连杆19配置于解除锁定位置,则上推突片19C如图14B所示那样位于升降控制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的下方,若在该状态下外侧打开控制杆17从原点位置向动作位置转动,则如图15B所示那样,上推突片19C上推升降控制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由此,升降控制杆16与棘轮14(参照图13)一起从原点位置向释放位置转动,从而解除棘轮14与锁闩13的卡合,打开门101。
另一方面,若打开连杆19配置于锁定位置,则上推突片19C如图14A所示那样偏向比升降控制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靠转动支承销14J侧。因此,即便在该状态下外侧打开控制杆17从原点位置向动作位置转动,上推突片19C也如图15A所示那样不上推升降控制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即,在打开连杆19配置于锁定位置时,处于即便操作外侧门把手104也无法打开门101的锁定状态。
下端臂19F从打开连杆19的靠近下端位置向前方突出,锁定解除片19B从该下端臂19F的下边缘部向支轴97的轴向折弯并且向前方突出。而且,通过后述的主动控制杆25向上方上推该锁定解除片19B,从而将打开连杆19从解除锁定位置切换至锁定位置。
在上述树脂躯身主体90的第二部件收容部90B,收容有图16所示的内侧打开控制杆20、主动控制杆25、连结拉杆30以及中继控制杆31等。此外,以下在对各部件的说明中,将与第二树脂罩92对置的面(朝向图16的纸面的表侧的面)称为该部件的“外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该部件的“内表面”。
内侧打开控制杆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在第二部件收容部90B中的图16的靠近右侧下端位置配置的支轴20J。支轴20J通过嵌合从第二部件收容部90B的里面及第二树脂罩92的里面突出的圆形剖面的轴体与圆筒体而形成。关于后述的支轴24J、25J也相同。另外,内侧打开控制杆20具备:上推抵接部20B,其从支轴20J朝向树脂制躯身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延伸,并且前端向支轴20J的轴向折弯;以及连结突片20C,其从上推抵接部20B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前端部成为线卡止部20A。另外,在线卡止部20A经由线(未图示)连接有内侧门把手。而且,通过操作内侧门把手,使内侧打开控制杆20从原点位置转动至动作位置,在此期间,内侧打开控制杆20的上推抵接部20B上推上述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受压片17C,从而外侧打开控制杆17也从原点位置转动至动作位置。此时,若打开连杆19配置于解除锁定位置,则门101如上述那样打开,若打开连杆19配置于锁定位置,则门101不打开。
主动控制杆2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二部件收容部90B的位于上下与宽度两个方向的中央的支轴25J。另外,主动控制杆25具备:第一扇形突片25A,其从支轴25J向上方伸出;扇形的第二扇形突片25D,其从支轴25J向左斜下方伸出;以及主动作用臂25C,其从支轴25J向斜右侧突出。
如图16所示,主动作用臂25C的前端部从下方与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对置。而且,在主动控制杆25从解除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时,如从图14B至图14A的变化所示那样,主动作用臂25C上推锁定解除片19B,从而使打开连杆19从解除锁定位置移动至锁定位置。
如图16所示,线结合片25E从第二扇形突片25D的下端部伸出。在该线结合片25E经由未图示的线而连接有门101的内表面所具备的锁定操作部。而且,能够通过操作锁定操作部,将主动控制杆25切换至解除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
除门101的内表面的锁定操作部以外,也能够通过车内的集中锁门装置、或无线钥匙108(参照图1B)将主动控制杆25切换至解除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为此,将图16所示的马达22安装于树脂制躯身11。在该马达22的旋转输出轴固定有蜗杆齿轮23,与该蜗杆齿轮23啮合的蜗轮24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树脂躯身主体90所具备的支轴24J旋转。而且,能够通过蜗轮24所具备的一对旋转按压突起部24A(在图16中,仅示出一方的旋转按压突起部24A)与第一扇形突片25A的内表面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凹凸部卡合,将马达22的动力传递至主动控制杆25,从而将主动控制杆25切换至锁定位置与解除锁定位置。
此外,通过将钥匙103(参照图1B)插入门101所具备的锁芯102从而进行钥匙操作,也能够将主动控制杆25切换至解除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与该锁芯102连结的钥匙连结控制杆32,如图1A所示那样配置于树脂躯身主体90的里面侧,其转动轴贯通树脂躯身主体90,并且与如图16所示那样在第二部件收容部90B内配置的中继控制杆31连结。另外,中继控制杆31与主动控制杆25之间,通过连结拉杆30而连结。由此,通过锁芯102的操作,也能够将主动控制杆25切换至解除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
然后,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的将外侧打开控制杆17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轴97,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200。以下,对支轴97的构造进行说明。
即,如图11所示,从第一树脂罩91的内表面下端部朝向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里壁90C(图11的纸面的表侧)突出有支承突起部95。如图4所示,支承突起部95具备:第一圆筒部95A,其从第一树脂罩91突出;以及第二圆筒部95C,其从封闭上述第一圆筒部95A的前端的前端壁95B突出。另外,第二圆筒部95C配置于相对于第一圆筒部95A的中心向下方偏心的位置。此外,在第一圆筒部95A的外侧松动嵌合有扭簧14S的线圈部。
如图10所示,在树脂躯身主体90,在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里壁90C突出形成有转动支承筒9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主轴体”)。该转动支承筒96呈前端敞开的圆筒状,并且在其敞开面形成有本实用新型的前端倾斜面96F。如图17所示,转动支承筒96形成为将其前端切成相对于中心轴J1倾斜的圆片的锐角的楔形(竹矛的前端那种形状),转动支承筒96的敞开面整体由倾斜地切断转动支承筒96的中心轴J1的平坦的前端倾斜面96F构成。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开口边缘被倒角成锥状,并且对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外周缘进行倒圆。此外,前端倾斜面96F是指如下倾斜面,该倾斜面由构成转动支承筒96的筒壁的前端面的倾斜面、以及与该倾斜面位于同一面并且相对于中心轴J1倾斜地切断筒壁的内侧的开口区域的假想的倾斜面构成。
如图4所示,在里壁90C中的被转动支承筒96围起的部分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孔96A。而且,在将转动支承筒96插入以贯通于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方式形成的圆形的嵌合孔17H以及扭簧18的线圈部18C的状态下,若将第一树脂罩91组装于树脂躯身主体90,则成为在转动支承筒96的内侧插入有与本实用新型的“副轴体”相当的第二圆筒部95C的状态。而且,通过将插通于贯通孔96A的自攻螺钉亦即螺钉N2,紧固于贯通第二圆筒部95C的中心的螺纹底孔95D,从而将第一树脂罩91固定于树脂躯身主体90,并且使第二圆筒部95C与转动支承筒96成为一体,从而构成支承外侧打开控制杆17以及扭簧18的支轴97。
此外,转动支承筒96的内径与第二圆筒部95C的外径大致相同,它们以几乎没有松动的状态嵌合。另外,同样地,转动支承筒96的外径与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嵌合孔17H的内径大致相同,外侧打开控制杆17与转动支承筒96以几乎没有松动的状态嵌合。此外,嵌合孔17H也可以不是圆形,例如也可以是与转动支承筒96的外周面外切的多边形。另外,转动支承筒96的中心孔的剖面也可以不是圆形,例如剖面也可以是与第二圆筒部95C的外周面外切的多边形。
这里,通过在转动支承筒96的内侧嵌合第二圆筒部95C,并且利用螺钉N1、N2将树脂躯身主体90与第一树脂罩91固定为一体,从而使支轴97成为双支承式构造。通过形成为双支承式构造,从而使支轴97相对于来自被扭簧18施力的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负荷而言具有充分的强度,并且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支承状态稳定。
与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的结构有关的说明如以上所述。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马达22、蜗轮24以及主动控制杆25等各种部件(参照图16)组装于树脂躯身主体90的第二部件收容部90B内。
接下来,在第二部件收容部90B的侧面开口覆盖第二树脂罩92,从而使构成支轴20J、24J、25J的轴体与圆筒体(未图示)进行凹凸嵌合,并且使树脂躯身主体90的外边缘部与第二树脂罩92的外边缘部相互重叠,并通过例如激光焊接将它们接合。
接下来,将预先与打开连杆19以及扭簧29组装成一体的外侧打开控制杆17,组装于树脂躯身主体90的第一部件收容部90A内。即,在形成于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圆形的嵌合孔17H的内侧,插入从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里壁90C突出的转动支承筒96并使它们嵌合。这里,在本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200中,在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的敞开面,形成有倾斜地切断中心轴J1的前端倾斜面96F,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呈锐角的尖尖的楔形,因此在开始嵌合作业之前,不需要对嵌合孔17H与转动支承筒96进行定心,只要如图17A所示那样将嵌合孔17H与比嵌合孔17H的剖面足够小的转动支承筒96的最前端部96P大致对准位置(详细而言,将转动支承筒96的最前端部96P与嵌合孔17H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就能够如图17B所示那样容易地使转动支承筒96的最前端部96P通过嵌合孔17H。而且,只要能够将转动支承筒96的最前端部96P插入嵌合孔17H,就能够在此后的嵌合作业的过程中,使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倾斜面96F的外边缘部与嵌合孔17H的边缘部在途中抵靠从而使作业不停滞。详细而言,即便在嵌合作业的初期,转动支承筒96与嵌合孔17H的中心偏移,也会在此后的嵌合作业的过程中,中心彼此缓缓接近,最终如图17C所示那样转动支承筒96与嵌合孔17H被定心。
接下来,将扭簧18的线圈部18C插入转动支承筒96。若完成插入,则使扭簧18的一方的弹簧终端部与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卡止突起部17X卡止,并且使另一方的弹簧终端部与树脂躯身主体90的限制部90S卡止。于是,扭簧18扭转,从而对外侧打开控制杆17向其与限制部90S抵接的原点位置施力,并且扭簧18的线圈部18C的内表面与转动支承筒96的外侧面的一部分抵接,从而配置于线圈部18C的中心相对于转动支承筒96的中心偏心的位置。此时,线圈部18C配置为与转动支承筒96的外周面中的与前端倾斜面96F相反侧的部分抵接。换言之,在将扭簧18以偏心状态组装于转动支承筒96的外侧时,在与线圈部18C的内表面所接近的部分相反侧的部分形成有前端倾斜面96F。通过这样做,能够在将转动支承筒96的长度抑制为短的状态下,防止线圈部18C从转动支承筒96脱开。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动支承筒96的基端侧组装有外侧打开控制杆17,在前端侧组装有扭簧18,但是在将该配置反过来的情况下,则存在会导致转动支承筒96变大的担心。即,若在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嵌合孔17H的内侧配置前端倾斜面96F,则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支承状态变得不稳定,因此需要使前端倾斜面96F整体从嵌合孔17H突出,与此对应地导致转动支承筒96变长。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将转动支承筒96的长度抑制为短。
在扭簧18的组装结束之后,将第一树脂罩91组装于树脂躯身主体90。即,使第一树脂罩91的内表面侧(加强板94侧)与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里壁90C对置并接近,从而将第一树脂罩91的内表面侧整体收纳于第一部件收容部90A内,并且使第一树脂罩91的侧突出壁91A的边缘部相对于第二树脂罩92的边缘部从外侧重叠。于是,形成于侧突出壁91A的边缘部的卡止孔91A1与形成于第二树脂罩92的边缘部的卡止突起92A卡止。另外,将以从第一树脂罩91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支承突起部95的第二圆筒部95C插入转动支承筒96的内侧。由此,将树脂躯身主体90与第一树脂罩91暂时固定。
这里,在转动支承筒96与第二圆筒部95C的嵌合作业时,虽然转动支承筒96被第一树脂罩91覆盖而难以进行肉眼确认,但是由于在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设置有前端倾斜面96F,所以也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难以肉眼确认的转动支承筒96与第二圆筒部95C的嵌合作业。
详细而言,即便如图17C所示那样,第二圆筒部95C的中心轴相对于转动支承筒96的中心轴J1多少有些倾斜,也能够将该第二圆筒部95C的前端从前端倾斜面96F侧插入转动支承筒96的内侧,因此与不具备前端倾斜面96F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
若将树脂躯身主体90与第一树脂罩91暂时固定,则最后使螺钉N1通过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里壁90C所具备的贯通孔90D,从而将该螺钉N1紧固于加强板94的螺纹孔94N,并且将通过里壁90C所具备的贯通孔96A的螺钉N2紧固于插入转动支承筒96的内侧的第二圆筒部95C的螺纹底孔95D。这样将第一树脂罩91完全固定于树脂躯身主体90。另外,通过该固定使支轴97成为双支承式构造,并且使外侧打开控制杆17以及扭簧18的支承状态稳定。以上为门锁装置10的制造方法。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嵌合构造200,由于在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的敞开面,形成有倾斜地切断转动支承筒96的中心轴J1的前端倾斜面96F,所以在嵌合作业开始之前,不需要将嵌合孔17H与转动支承筒96进行定心,只要将嵌合孔17H与比嵌合孔17H的剖面足够小的转动支承筒96的最前端部96P大致对准位置,就能够容易地使转动支承筒96的最前端部96P通过嵌合孔17H。而且,只要能够将转动支承筒96的最前端部96P插入嵌合孔17H,就能够在此后的嵌合作业的过程中,使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倾斜面96F的外边缘部与嵌合孔17H的边缘部抵靠从而使作业不停滞,因此能够充分提高外侧打开控制杆17相对于转动支承筒96的组装作业性。另外,通过设置有前端倾斜面96F,从而还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使第二圆筒部95C嵌合于转动支承筒96的内侧的作业。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嵌合部件(外侧打开控制杆17以及第二圆筒部95C)相对于转动支承筒96的内外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的转动支承筒96那样使嵌合部件嵌合于圆筒体的内外来组装的嵌合构造中,为了实现组装作业性的提高,虽然也可以考虑在圆筒体的前端外周缘以及前端开口缘设置圆锥台形状的引导面,但是由于上述引导面只能在构成圆筒体的筒壁的壁厚的范围内形成,所以难以将作业性提高至确实能够使作业者感觉到的程度。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仅设置有上述引导面的结构相比,能够充分提高嵌合部件相对于转动支承筒96的内外的组装作业性。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除上述以外,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本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应用于将外侧打开控制杆17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轴97,但是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应用于将内侧打开控制杆20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轴20J、将蜗轮2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轴24J、或者将主动控制杆25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轴25J。在该情况下,内侧打开控制杆20、蜗轮24、主动控制杆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轴体嵌合部件”,内侧打开控制杆20以及主动控制杆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控制杆”。
(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嵌合构造200中,虽然形成于转动支承筒96的前端的前端倾斜面96F由平坦面构成,但是前端倾斜面96F1也可以如图18A所示的嵌合构造200V的转动支承筒96V那样,由向前端侧膨胀的弯曲面构成,前端倾斜面96F2也可以如图18B所示的嵌合构造200W的转动支承筒96W那样,由向基端侧凹陷的弯曲面构成。另外,前端倾斜面96F3也可以如图18C所示的嵌合构造200X的转动支承筒96X那样,由将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前端倾斜面96F1、96F2合并了的波形的弯曲面构成。
(3)另外,也可以由相对于中心轴J1倾斜的角度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倾斜面构成前端倾斜面96F。
(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嵌合构造200中,虽然转动支承筒96的敞开面整体成为前端倾斜面96F,但是也可以如图19所示的嵌合构造200Y的转动支承筒96Y那样,将敞开面的一部分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J1呈直角的直角面96G,将剩余部分形成为比转动支承筒96Y的圆形剖面的一半大的前端倾斜面96F4(图19的斜线部分)。
(5)并且,也可以如图20所示的嵌合构造200Z的转动支承筒96Z那样,将前端分割为比转动支承筒96Z的圆形剖面的一半小的第一端面96K以及以阶梯状向比该第一端面96K靠基端侧的位置错开的第二端面96L而形成为阶梯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还包括在比第二端面96L靠基端侧设置以阶梯状向比第二端面96L靠基端侧的位置错开的第三端面96M等的、具备以阶梯状分割的三个以上的端面的情况。
即便是这种嵌合构造200Z,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嵌合构造200同等的效果。即,在嵌合作业的最初时刻,不需要使外侧打开控制杆17的嵌合孔17H与转动支承筒96Z的中心一致,只要将嵌合孔17H与比嵌合孔17H的剖面足够小的转动支承筒96的第一端面96K大致对准位置,就能够容易地使转动支承筒96Z的第一端面96K通过嵌合孔17H。而且,此后,若将转动支承筒96Z的外表面作为引导,使该外表面与嵌合孔17H的边缘部一边滑动接触,一边加深插入,则能够不在途中停滞地结束嵌合作业,因此能够充分提高转动支承筒96Z与外侧打开控制杆17嵌合的作业性。另外,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使转动支承筒96Z的内侧与第二圆筒部95C嵌合的嵌合作业。
(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嵌合构造200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轴体”,虽然举例示出了形成为圆筒构造的转动支承筒96,但是也可以如图21所示的嵌合构造201那样,在形成为实心的圆柱构造的转动支承柱98的前端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前端倾斜面98F,从而形成为支承有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控制杆”的外侧打开控制杆17、内侧打开控制杆20、主动控制杆25等的结构,或者形成为支承有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轴体嵌合部件”的蜗轮24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本实用新型的嵌合构造200应用于用于锁定车辆100的上下车用的门101的门锁装置10,但是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用于锁定后门的门锁装置。另外,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用于锁定建筑物的门、或窗扇的锁定装置。并且,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除上述锁定装置以外的其他制品所具备的主轴体与轴体嵌合部件的嵌合构造。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门锁装置;10R…锁定机构;11…树脂制躯身(壳体);17…外侧打开控制杆(轴体嵌合部件、转动控制杆);17H…嵌合孔;18…扭簧(轴体嵌合部件);18C…线圈部;90…树脂躯身主体(第一壳体构成体);91…第一树脂罩(第二壳体构成体);95C…第二圆筒部(副轴体);96、96V~96Z、98…转动支承筒(主轴体);96F、96F1~96F4、98F…前端倾斜面;96K…第一端面;96L…第二端面;97…支轴;100…车辆;101…门;104…外侧门把手(把手);200、200V~200Z、201…嵌合构造。

Claims (5)

1.一种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合体而构成壳体的第一壳体构成体以及第二壳体构成体;
主轴体,其呈从所述第一壳体构成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构成体突出的前端敞开的圆筒状;
轴体嵌合部件,其收容于所述壳体,并且具有供所述主轴体嵌合的嵌合孔;
前端倾斜面,其形成于所述主轴体的敞开面,并且倾斜地切断所述主轴体的中心轴;以及
圆形剖面的副轴体,其从所述第二壳体构成体突出,且嵌合于所述主轴体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所述轴体嵌合部件的转动控制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主轴体;以及
作为所述轴体嵌合部件的扭簧,其具有松动嵌合于所述主轴体的外侧的线圈部,并且向一个方向对所述转动控制杆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以内表面接近所述主轴体的外周面中的与所述前端倾斜面相反侧的部分的方式,配置为使中心相对于所述主轴体的中心偏心的所述线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所述壳体,其支承或者收容有构成为将车辆的门锁定为闭止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
所述转动控制杆,其构成为接受为了解除所述锁定而操作所述门所具备的把手时的操作力,而克服所述扭簧的弹力而转动,从而将所述操作力传递至所述锁定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树脂制的所述壳体,该树脂制的所述壳体是构成门锁装置的多个构成部件中的一个,并且支承或者收容构成所述门锁装置的其他构成部件。
CN201390000319.3U 2012-03-14 2013-03-04 嵌合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125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7778A JP6037496B2 (ja) 2012-03-14 2012-03-14 嵌合構造
JP2012-057778 2012-03-14
PCT/JP2013/055803 WO2013137040A1 (ja) 2012-03-14 2013-03-04 嵌合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12565U true CN204212565U (zh) 2015-03-18

Family

ID=49160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90000319.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12565U (zh) 2012-03-14 2013-03-04 嵌合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37496B2 (zh)
CN (1) CN204212565U (zh)
IN (1) IN2014DN07722A (zh)
WO (1) WO201313704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46056A (zh) * 2023-03-17 2023-05-23 浙江天岳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4360B2 (ja) * 2014-01-24 2018-11-2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466659B2 (ja) * 2014-06-24 2019-02-06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652709B2 (ja) * 2016-07-15 2020-02-26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627671B2 (ja) * 2016-07-15 2020-01-0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4166A (ja) * 1981-09-11 1983-03-15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の回動部材における防水構造
JPH0325767U (zh) * 1989-07-25 1991-03-15
JP3034103B2 (ja) * 1991-11-26 2000-04-17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用のフイルム従動スプロケット
JPH09281587A (ja) * 1996-04-18 1997-10-3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フィルム装填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46056A (zh) * 2023-03-17 2023-05-23 浙江天岳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4DN07722A (zh) 2015-06-26
WO2013137040A1 (ja) 2013-09-19
JP6037496B2 (ja) 2016-12-07
JP2013189823A (ja)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12565U (zh) 嵌合构造
US6913308B2 (en) Forward facing rear door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CN203961528U (zh) 门锁装置
US9347246B2 (en) Opening and/or closing mechanism on doors, gates/flaps or the like, in particular on motor vehicles
CN107810303A (zh) 门闩系统
US6974177B2 (en) Dual-axis door hinge assembly for vehicles
CN105329118A (zh)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EP3870787B1 (de) Kraftfahrzeugschloss
CN101812947B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WO2021043368A1 (de) Kraftfahrzeug-schloss,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CN204002140U (zh) 门锁装置
JP2013227744A (ja) 自動車のドアハンドル構造
JPS5811278A (ja) 自動車用ドア錠
US20220243506A1 (en) Door handle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917919B2 (ja) 自動車の開閉体用ロック装置
CN209742564U (zh) 一种车辆用新型锁具
JP2006111036A (ja) 二段式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KR100447752B1 (ko) 글로브박스의 잠금장치
JPH08318751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111794612A (zh) 一种车辆防暴锁及车辆
CN101024391A (zh) 转向锁定装置
JP4873538B2 (ja) 引戸錠用ストライク
DE102016108425A1 (de)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CN214886241U (zh) 一种内置电机全自动斜舌结构的锁体
JP3058976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アウターハンド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