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80384U - 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80384U
CN204180384U CN201420604444.1U CN201420604444U CN204180384U CN 204180384 U CN204180384 U CN 204180384U CN 201420604444 U CN201420604444 U CN 201420604444U CN 204180384 U CN204180384 U CN 204180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ite
circuit board
switch
kink
dynamic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44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6044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80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80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8038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lid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具有静接触部和动接触部,其中,所述静接触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的表面上,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利用了电路板厚度方向的面进行电性接触,使得电路板的整体构造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复杂的电路。

Description

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朝向轻巧、便携、体积小的方向发展,电子元器件也被设计得越来越精密了,集成电路设计之中,研发人员想方设法在越来越小的电路板上实现越来越复杂的电路。但是,目前的电路板制造技术之中,一般集中于在电路板的板状平面上进行电路接触点的布局,这样的传统思维,没有充分利用电路板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利用了电路板厚度方向的面进行电性接触,使得电路板的整体构造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复杂的电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路板上的开关,具有静接触部和动接触部,其中,所述静接触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的表面上,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
优选的,所述静接触部通过镀导电金属方式形成于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动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当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动接触部接触时,构成回路。
优选的,所述动接触部设于一金属件上,所述金属件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优选的,所述金属件包括基部和由所述基部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所述基部对应所述电路板的板状平面,所述弯折部对应于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的表面;所述动接触部设于具有弹性的所述弯折部上;当所述静接触部和所述动接触部接触时,所述弯折部被压缩。
优选的,所述金属件上设有基部、由所述基部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以及由所述弯折部延伸形成的平推部;所述基部上设有凸包,所述凸包对应于所述平推部;当动接触部与所述静接触部产生接触时,所述平推部压制于所述凸包;当所述动接触部与所述静接触部产生分离时,所述平推部离开所述凸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路板上的开关,所述电路板包括相对平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侧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为平板状面;所述侧面设有静接触部;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金属件,所述金属件上设有动接触部,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
优选的,所述静接触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
优选的,所述动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当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动接触部接触时,构成回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路板上的开关的开关组合,包括用于使得所述动接触部与所述静接触部产生接触的驱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使得静接触点安装于电路板的厚度方向,设计巧妙,充分利用了电路板的结构,以使得电路板上的电路可以设计得更巧妙、更复杂,从而利于相关产品的精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组合图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组合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组合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组合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分解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金属件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组合图;
图12是图11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分解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组合图;
图14是图13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分解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组合图;
图16是图15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电路板             20 金属件             30 驱动件
11 第一面             12 第二面             13a、13b、13c、13d 侧面
15 缺口               16 静接触点
18 安装孔             21、21a、21b 弯折部     22 基部
22a 凸包              22b 定位部
23、23a、23b动接触部  23c 缝隙
230 加强接触凸点      24 镂空部             25 扣持弹片
26 回转部             27 平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第一实施例,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包括电路板10,金属件20和驱动件30。电路板10具有两相对平行的板状表面,分别为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电路板10设有两个安装孔18,安装孔18贯穿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上。电路板10还具有厚度方向的侧面13a、13b、13c、13d。侧面13b上设有两个缺口15,缺口15所在的表面设有通过镀导电金属(比如金、镍等)方式形成的静接触部16。
金属件20包括大致相互垂直的基部22和弯折部21,基部22对应于电路板10平板状的表面,弯折部21对应于电路板10厚度方向的表面。基部22设有扣持弹片25,扣持弹片25卡持于安装孔18对应的侧面,弯折部21的部分与侧面13b的非缺口的部位抵接,这样,金属件20通过夹持方式固定安装于电路板10上。基部22与弯折部21转折的部位设有镂空部24,镂空部24对应下方的弯折部21的部分为动接触部23,动接触部23对应于缺口15。动接触部23上设有多个加强接触凸点230。
棒状驱动件30用于使得动接触部23与静接触部16产生电性接触,达到开关的功能。
第二实施例
图4至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第二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于金属件20有所不同。本实施例的金属件20包括相互垂直的基部22和弯折部21,基部22设有扣持弹片25,扣持弹片25卡持于安装孔18对应的侧面,弯折部21的部分与侧面13b的非缺口的部位抵接,这样,金属件20通过夹持方式固定安装于电路板10上。弯折部21向两端延伸形成动接触部23,动接触部23对应于缺口15。
第三实施例
图6至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第三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于金属件20有所不同。本实施例的金属件20包括相互垂直的基部22和弯折部21,基部22设有扣持弹片25,扣持弹片25卡持于安装孔18对应的侧面,弯折部21的部分与侧面13b的非缺口的部位抵接,这样,金属件20固定安装于电路板10上。弯折部21的两端各有动接触部,每一动接触部23分为两部分(23a、23b),两部分(23a、23b)之间设有联通于镂空部24的缝隙23c。
第四实施例
图8至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第四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金属件20包括相互垂直的基部22和弯折部21,基部22设有扣持弹片25,扣持弹片25卡持于安装孔18对应的侧面,弯折部21的部分与侧面13b的非缺口的部位抵接,这样,金属件20通过夹持方式固定安装于电路板10上。基部22与弯折部21转折的部位设有镂空部24,镂空部24对应下方的弯折部21的部分为动接触部23,动接触部23对应于缺口15。动接触部23上设有多个加强接触凸点230。扣持弹片25位于两个相邻镂空部24的中间。
第五实施例
图11和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第五实施例。电路板10的侧面13b设有两个缺口15,两个缺口15之间的表面设有通过镀导电金属(比如金、镍等)方式形成的静接触部16。
金属件20包括基部22和由基部22弯折延伸的弯折部21,基部22所在的面和弯折部21所在的面的大致垂直。基部22焊接于电路板10的第一面11。基部22和弯折部21转折的部位设有镂空部24,弯折部21上设有两个弯曲的回转部26,回转部26对应于缺口15。两个回转部26之间设有动接触部23,动接触部23对应于静接触部16。动接触部23上设有多个加强接触凸点230。
在本实施例之中,由于金属件20的弯折部21设有回转部26,因此当外力迫使动接触部23接触静接触部16时,一旦外力撤销,回转部26的设置使得动接触部23产生一个弹性回复的力量,从而产生一种触感。
第六实施例
图13和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第六实施例。电路板的侧面13设有两个缺口15,两个缺口15之间夹着静接触部16。
金属件20包括基部22和由基部22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21。基部22焊接于电路板10的第一面11。基部22上设有凸包22a和定位部22b,定位部对应于电路板10上的安装孔18。弯折部21包括第一弯折部21a和第二弯折部21b。第二弯折部21b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平推部27,平推部27对应凸包22a。第二弯折部21b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动接触部23。
当外力迫使动接触部23与静接触部16产生接触时,压缩第一弯折部21a和第二弯折部21b的距离,同时带动平推部27向靠近凸包22a方向滑动,刚开始沿着凸包22a移动时,推动的力量会大一些,当平推部27压制了凸包22a,推动的力量减小,产生触感。一旦外力被撤销,第一弯折部21a和第二弯折部21b要弹性回复,同时带动平推部27向远离凸包22a的方向滑动,从而动接触部23与静接触部16产生分离,也具有明显的触感。
第七实施例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第七实施例。电路板10设有缺口,缺口两边的侧面是静接触部16。电路板的第一面11上设有凸包22a。金属件20包括基部22和由基部22依序延伸形成的弯折部(弯折部由第一弯折部21a和第二弯折部21b组成)、平推部27。第二弯折部的两侧延伸形成动接触部23。基部22上设有凸包22a和定位部22b,定位部对应于电路板10上的安装孔18。第二弯折部21b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平推部27,平推部27对应凸包22a。
当外力迫使动接触部23与静接触部16产生接触时,压缩第一弯折部21a和第二弯折部21b的距离,同时带动平推部27向靠近凸包22a方向滑动。一旦外力被撤销,第一弯折部21a和第二弯折部21b要弹性回复,同时带动平推部27向远离凸包22a的方向滑动,从而动接触部23与静接触部16产生分离;动接触部23与静接触部16产生接触或者分离,都具有明显的触感。相对于第六实施例的开关组合,本实施例的开关可以设计得体积更小。
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组合的优点在于:
(1)静接触部16通过镀导电金属方式形成于电路板的侧面13b上,静接触部16与电路板的内部电路直接电性连接,使得电路板的结构被充分利用,迎合了集成电路复杂化的要求;
(2)金属件20设有镂空部24,镂空部24对应下方的弯折部21的部分为动接触部23,降低了弯折部21的相应部分的强度,提高了动接触部23的弹性,不需要很大的力量才使得动接触部23与静接触部16相接触;
(3)第一、四、五和六实施例,动接触部23上设有多个加强接触凸点230,加强接触凸点230使得动接触部23与静接触部16之间的直线距离减少,达到使得动接触部23和静接触部16快速相互接触的目的;且将面接触改为点接触,避免面接触面积大,因为接触面含有杂质而接触不良的缺点,点接触更加稳定。
(4)第二实施例之中的动接触部23由弯折部21向两端延伸形成,动接触部23的其他部位没有被连接,自由度大,使得动接触部23的弹性大,容易与静接触部16连接;
(5)第三实施例之中,每一动接触部23分为两部分(23a、23b),两部分(23a、23b)之间设有联通于镂空部24的缝隙23c,两部分(23a、23b)的前后左右方向之中,只有一个方向有被连接,其他三方向没有连接,自由度大,使得动接触部23的弹性大,容易与静接触部16连接。
(6)第五实施例之中,弯折部21设置回转部26;第六、七实施例之中,弯折部21由第一弯折部21a和第二弯折部21b组成;这两个实施例之中,动接触部23和静接触部16的接触和分离,都能让操作者产生明显的触感,便于判断开关的状况。而第六、七实施例之中,特地设置了平推部27和凸包22a的配合,更是加强了这种触感,更便于操作者感知开关的状况。
(7)在以上实施例当中,所述金属件20通过表面贴装方式焊接于电路板10上,使得金属件20能够稳定地固定于电路板10上,使得静接触部16与动接触部23能准确接触。
(8)在以上实施例当中,所述静接触部16连接于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使得所述静接触部16在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尽可能的延伸,增大静接触部16与动接触部23的接触可能性;因为静接触部16与动接触部23均连接于电路板的内部电路,当静接触部16与动接触部23接触时,构成回路。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专利所有者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保护范围,都应当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具有静接触部和动接触部,其中,所述静接触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的表面上,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接触部通过镀导电金属方式形成于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当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动接触部接触时,构成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部设于一金属件上,所述金属件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包括基部和由所述基部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所述基部对应所述电路板的板状平面,所述弯折部对应于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的表面;所述动接触部设于具有弹性的所述弯折部上;当所述静接触部和所述动接触部接触时,所述弯折部被压缩。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上设有基部、由所述基部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以及由所述弯折部延伸形成的平推部;所述基部上设有凸包,所述凸包对应于所述平推部;当动接触部与所述静接触部产生接触时,所述平推部压制于所述凸包;当所述动接触部与所述静接触部产生分离时,所述平推部离开所述凸包。
7.一种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相对平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侧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为平板状面;所述侧面设有静接触部;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金属件,所述金属件上设有动接触部,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接触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电路连接;当所述静接触部与所述动接触部接触时,构成回路。
10.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电路板上的开关的开关组合,还包括用于使得所述动接触部与所述静接触部产生接触的驱动件。
CN201420604444.1U 2014-07-30 2014-10-20 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80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4444.1U CN204180384U (zh) 2014-07-30 2014-10-20 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23683 2014-07-30
CN2014204236837 2014-07-30
CN201420604444.1U CN204180384U (zh) 2014-07-30 2014-10-20 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80384U true CN204180384U (zh) 2015-02-25

Family

ID=52569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4444.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80384U (zh) 2014-07-30 2014-10-20 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80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74938U (zh) 一种带金手指的pcb板及传输线用连接器
CN203690594U (zh) 一种新型的移动终端数据接口组件
CN205195768U (zh) 电子设备
CN204180384U (zh) 电路板上的开关及其组合
CN203193803U (zh) 一种socket摄像模组测试系统
CN201654735U (zh) 触摸屏显示装置
CN204009810U (zh) 一种终端屏幕
CN202405360U (zh) 电池固定结构
CN205040122U (zh) 电子设备
CN201611478U (zh) 电子白板
CN105334992A (zh) 触控屏
CN205319301U (zh) 一种手机天线弹片组件
CN203574183U (zh) 一种usb插座及电子设备
CN202948372U (zh) 携带式电子装置
CN203250291U (zh) 触摸屏
CN203631809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7370708U (zh) 一种多功能娱乐设备
CN202262037U (zh) 一种小型化密封三轴光纤陀螺用挠性电路
CN205491528U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结构
CN205194881U (zh) 一种电路板组件及其导电连接件
CN206628630U (zh) 弹片及移动终端
CN204166501U (zh) 一种两端分别绑定fpc的单层薄膜结构触摸屏
CN202513225U (zh) 一种电池电极接触组件
CN203465709U (zh) 具有导线连接结构的电子白板
CN204189037U (zh) 拇指力控二维坐标跟踪定位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25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