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1190U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11190U CN204111190U CN201420588175.4U CN201420588175U CN204111190U CN 204111190 U CN204111190 U CN 204111190U CN 201420588175 U CN201420588175 U CN 201420588175U CN 204111190 U CN204111190 U CN 2041111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veling gear
- lower dolly
- dolly
- suspender
- bank b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86 lea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rriers, Traveling Bodies, And Overhead Traveling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包括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上的第一、第二导轨行走的第一、第二行走机构,将第一、第二行走机构刚性连接的刚性车架,及吊具;刚性车架具有供上小车穿过的结构空间,下小车满足以下条件:下小车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ΣMs大于下小车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ΣMo。下小车的第一、第二行走机构与吊具之间为刚性连接,在稳定力矩ΣMs大于倾覆力矩ΣMo时,下小车保持平稳运行。下小车的运动过程中,吊具及集装箱不易发生晃动,能平稳行走,减小第一、第二行走机构与岸桥大梁之间的磨损;相对晃动行走,平稳行走所耗损的功率更小,提高了整个岸桥系统的装卸货效率;且平稳运行相对晃动运行来说,提高了安全性,安全隐患更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集装箱岸桥的小车,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集装箱岸桥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属于集装箱岸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在集装箱岸桥系统中设置多个小车同时运行的方式来提高集装箱岸桥的装卸货效率;而目前多采用穿越式双小车的运行方式。
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323415A公开了一种穿越式双小车桥架型起重机,其包括大车和设置在大车上的主梁,还包括:第一载重小车,第一载重小车包括取物装置、左瓣车架和右瓣车架,取物装置通过起升吊索悬挂吊在左瓣车架和右瓣车架上,且第一载重小车的起升吊索和第一载重小车的取物装置的上表面围成一U形空间,左瓣车架由设置在主梁左侧的导轨支承,右瓣车架由设置在主梁右侧的导轨支承;以及第二载重小车,第二载重小车包括车架、设置在车架上的回转机构、以及通过起升吊索悬吊在该回转机构内的回转部件上的取物装置,支承第二载重小车车架的轨道设置在主梁上并位于所述的支撑第一载重小车的左瓣车架的导轨和所述的支承第一载重小车的右瓣车架的导轨之间,所述的所有导轨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第二载重小车可从所述的U形空间穿过。
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穿越式双小车桥架型起重机中,第一载重小车的取物装置通过起升吊索悬挂吊在左瓣车架和右瓣车架上,且第二载重小车需要从第一载重小车的起升吊索和取物装置形成的U形空间穿过,因为第一载重小车的起升吊索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且钢丝绳为柔性结构,从而,当第一载重小车带动抓取集装箱后的取物装置在主梁上行走时,在第一载重小车的惯性载荷和风力载荷的作用下,起升吊索下方的取物装置和集装箱容易发生晃动,而且起升吊索的长度越长,晃动幅度也越大,进而会导致以下问题:取物装置和集装箱在运行过程中的晃动会加快左、右瓣车架与对应的导轨之间的磨损,也对大梁造成一定损伤;影响了第一载重小车的运行效率,进而间接降低了起重机的装卸货效率;同时,晃动可能会致使取物装置与集装箱发生部分脱离,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的穿越式双小车中的下小车在运行过程中车轮、导轨和大梁磨损严重,装卸货效率低,且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有利于降低磨损,提高装卸货效率且不易发生安全隐患的新型下小车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包括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的第一导轨行走的第一行走机构,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的第二导轨行走的第二行走机构,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刚性连接的刚性车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刚性车架下方的吊具;所述刚性车架具有用于供上小车穿过的结构空间,且所述下小车满足以下条件:所述下小车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ΣMs大于所述下小车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ΣMo。
所述刚性车架包括两个竖直架和一个吊具承载梁;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吊具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U型的所述结构空间。
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外侧面连接在所述竖直架的上端内壁,且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正压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
所述稳定力矩ΣMs的计算公式为:ΣMs=G下小车L下小车+G吊载L吊载;所述倾覆力矩ΣMo的计算公式为:ΣMo=F下小车惯性力L下小车惯性力臂+F风载荷L风载荷 力臂+F钢丝绳偏斜力L钢丝绳偏斜力臂。
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下小车在所述岸桥大梁上行走的牵引机构,以及驱动所述下小车进行升降的起升机构。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岸桥大梁上的牵引驱动,在所述牵引驱动的作用下通过改向滑轮组牵引所述下小车进行往复行走的牵引钢丝绳,以及设于所述岸桥大梁上用于托起所述牵引钢丝绳的托绳系统。
还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两端的用以张紧所述牵引钢丝绳的钢丝绳张紧装置。
所述起升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岸桥大梁上的起升驱动,在起升驱动的作用下通过改向滑轮带动所述下小车进行往复升降的起升钢丝绳,以及设于所述岸桥大梁上用于托起所述起升钢丝绳的托绳系统。
还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两端的用以张紧所述起升钢丝绳的钢丝绳张紧装置。
还设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上的油缸机构,所述油缸机构与缠绕有所述起升钢丝绳的所述改向滑轮连接,可通过所述改向滑轮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
所述刚性车架的竖直架以及所述吊具承载梁上安装有若干个有供所述起升钢丝绳缠绕的改向滑轮,所述起升钢丝绳的下端通过所述吊具承载梁中间位置的两个对称的所述改向滑轮将所述吊具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
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防偏结构;所述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用新型中,包括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的第一导轨行走的第一行走机构,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的第二导轨行走的第二行走机构,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刚性连接的刚性车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刚性车架下方的吊具;所述刚性车架具有用于供上小车穿过的结构空间,且所述下小车满足以下条件:所述下小车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ΣMs大于所述下小车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ΣMo;即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下小车是通过所述刚性车架来连接吊具的,也就是说所述下小车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与所述吊具之间为刚性连接,同时,在所述下小车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ΣMs大于所述下小车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ΣMo的条件下,所述下小车所述稳定力矩的作用下克服由风力载荷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所述倾覆力矩ΣMo,使所述下小车在运行过程始终保持平稳;这样的话,在所述下小车的运动过程中,所述吊具及其所抓取的集装箱不容易发生晃动,能够平稳的行走,不仅减小所述第一、第二行走机构与所述岸桥大梁之间的磨损,而且相对晃动行走来说,平稳行走的行走速度更快或所耗损的功率更小,提高了整个岸桥系统的装卸货效率;同时,平稳运行相对晃动运行来说,提高了安全部,安全隐患更少。
(2)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刚性车架包括两个竖直架和一个吊具承载梁;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吊具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U型的所述结构空间;为了保证所述吊具能够准确的提取集装箱,需要所述下小车上的所述吊具下降能够到达所述岸桥大梁的其他吊具所能达到的位置,这样的话,任一一个吊具下降后都能够对同一位置的集装箱进行提取;同时,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周向刚性壁的所述结构空间,也就是说运行过程中,所述结构空间的空间尺寸始终保持不变,这样的话,所述岸桥大梁上的上小车在运行过程中始终能够顺利的穿过所述结构空间。
(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外侧面连接在所述竖直架的上端内壁,且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正压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即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采用正压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也就是说,所述下小车整体呈倒挂式正压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这样的话,能够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平稳且准确的安装在相应的导轨上,且不会发生偏移或倾斜,从而使行走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下小车在所述岸桥大梁上平稳顺利的行走。
(4)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下小车在所述岸桥大梁上行走的牵引机构,以及驱动所述下小车进行升降的起升机构;即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相互独立的所述牵引机构和所述起升机构,二者独立作业,互补干涉。
(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岸桥大梁上的牵引驱动,在所述牵引驱动的作用下通过改向滑轮组牵引所述下小车进行往复行走的牵引钢丝绳,以及设于所述岸桥大梁上用于托起所述牵引钢丝绳的托绳系统;即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牵引驱动并未设置在所述下小车上,且仅仅通过所述牵引钢丝绳来迁移所述下小车进行移动,从而减轻了所述下小车的重量,降低了轮压,且在降低驱动能耗的同时提高所述下小车的运行效;因所述下小车重量的减小,也减小了岸桥大梁和整机的重量,且当所述下小车位于所述岸桥大梁的端部时,岸桥大梁的力矩大大减小,特别是对于那些长度高达80m的岸桥大梁来说,岸桥大梁的力矩有显著减小。
(6)在本实用新型中,还设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上的油缸机构,所述油缸机构与缠绕有所述起升钢丝绳的所述改向滑轮连接,可通过所述改向滑轮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在所述吊具抓取集装箱时,集装箱可能会与轮船或其他物体发生碰撞,而在提取过程中,所述起升钢丝绳处于紧绷状态,这样的话会将碰撞产生的力或力矩传递到所述岸桥结构上,进而对岸桥的主体结构产生损害;因此为了避免该种损害,在岸桥主体结构上设置一个所述保护装置,这样当集装箱发生碰撞时,所述油缸机构卸载,并通过所述改向滑轮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使碰撞产生的力或力矩不能传递到岸桥主体结构上,从而实现对岸桥主体的保护。
(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刚性车架的竖直架以及吊具滑轮上方对应吊具承载梁上的部位安装若干个有供所述起升钢丝绳缠绕的改向滑轮,改向滑轮所述起升钢丝绳的下端缠绕所述吊具承载梁中间位置的两个对称的所述改向滑轮将所述吊具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即所述起升钢丝绳缠绕在所述刚性车架上,也就是提升后的起升钢丝绳并没有悬空,其下方的所述吊具和抓取的集装箱不会相对所述起升钢丝绳发生晃动。
(8)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防偏结构;所述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即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下小车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和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与相应的导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一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发生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的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发生偏移;同时,该种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下小车运行过程因所述刚性车架发生偏斜导致行走机构的钢轮啃轨的现象,且还能够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倾覆。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小车与第二导轨结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下小车与第一导轨结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的另一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偏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s0-岸桥大梁;s1-第一大梁;s2-第二大梁;s3-第三导轨;s4-第四导轨;s5-第一导轨;s6-第二导轨;s7-刚性车架;s8-结构空间;s11-吊具;s12-第一行走机构;s13-改向滑轮;s14-上小车;s15-下小车;s16-第一防偏导向轮;s17-第二防偏导向轮;s18-第二行走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使用以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包括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s0的第一导轨s5行走的第一行走机构s12,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s0的第二导轨s6行走的第二行走机构s18,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刚性连接的刚性车架s7,以及连接在所述刚性车架s7下方的吊具;所述刚性车架s7具有用于供上小车s14穿过的结构空间s8,且所述下小车s15满足以下条件:所述下小车s15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ΣMs大于所述下小车s15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ΣMo。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小车s15是通过所述刚性车架s7来连接吊具s11的,也就是说所述下小车s15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与所述吊具s11之间为刚性连接,同时,在所述下小车s15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ΣMs大于所述下小车s15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ΣMo的条件下,所述下小车s15所述稳定力矩的作用下克服由风力载荷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所述倾覆力矩ΣMo,使所述下小车s15在运行过程始终保持平稳;这样的话,在所述下小车s15的运动过程中,所述吊具s11及其所抓取的集装箱不容易发生晃动,能够平稳的行走,不仅减小所述第一、第二行走机构s18与所述岸桥大梁s0之间的磨损,而且相对晃动行走来说,平稳行走的行走速度更快或所耗损的功率更小,提高了整个岸桥系统的装卸货效率;同时,平稳运行相对晃动运行来说,提高了安全部,安全隐患更少。
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定力矩ΣMs的计算公式为:ΣMs=G下小车L下小车+G吊载L吊载;所述倾覆力矩ΣMo的计算公式为:ΣMo=F下小车惯性力L下小车惯性力臂+F风载荷L风载荷力臂+F钢丝绳偏斜力L钢丝绳偏斜力臂。如图5所示,其中G下小车为所述下小车s15和所述吊具s11的重量之和,G吊载为所述吊具s11所抓取的集装箱的重量,F下小车惯性力为所述下小车s15、所述吊具s11及集装箱的惯性力之和,F风载荷为下小车整体的风力载荷,F钢丝绳偏斜力为起升钢丝绳的偏斜力,L下小车、L吊载、L下小车惯性力臂、L风载荷力臂以及L钢丝绳偏斜力臂参见图5中的标注。
如图2所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整体的岸桥系统中,所述岸桥大梁s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大梁s1和第二大梁s2;所述第一大梁s1和所述第二大梁s2的相对内侧设有第三导轨s3和第四导轨s4,所述第三导轨s3和所述第四导轨s4共同形成支承上小车s14运行的第二导轨结构;所述第一大梁s1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大梁s2的外侧设有第一导轨s5和第二导轨s6,第一导轨s5和第二导轨s6共同形成支承下小车s15运行的第一导轨s5结构。也就是说,实际使用过程中,采用所述上小车s14从所述下小车s15的所述结构空间s8中穿过的穿越式运行方式来提高岸桥系统的装卸效率。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刚性车架s7包括两个竖直架和一个吊具承载梁;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连接,所述吊具s11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U型的所述结构空间s8。为了保证所述吊具s11能够准确的提取集装箱,需要所述下小车s15上的所述吊具s11下降能够到达所述岸桥大梁s0的其他吊具所能达到的位置,这样的话,任一一个吊具下降后都能够对同一位置的集装箱进行提取;同时,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周向刚性壁的所述结构空间s8,也就是说运行过程中,所述结构空间s8的空间尺寸始终保持不变,这样的话,所述岸桥大梁s0上的上小车s14在运行过程中始终能够顺利的穿过所述结构空间s8。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外侧面连接在所述竖直架的上端内壁,且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钢轮正压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导轨s5和所述第二导轨s6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采用正压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s5和所述第二导轨s6上;也就是说所述下小车s15整体呈倒挂式正压所述第一导轨s5和所述第二导轨s6上,这样的话,能够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平稳且准确的安装在相应的导轨上,且不会发生偏移或倾斜,从而使行走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下小车s15在所述岸桥大梁s0上平稳顺利的行走。
在实际使用中,如图3所示,可优选所述上小车s14的行走机构也采用正压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s5结构上;即所述上小车s14和所述下小车s15的行走机构都采用正压的方式安装在各自的对应导轨上,这是因为正压方式可以将行走机构平稳且准确的安装在导轨上,且行走机构不会出现偏移或倾斜,使行走机构能够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相应的小车在岸桥上顺利行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下小车s15在所述岸桥大梁s0上行走的牵引机构,以及驱动所述下小车s15进行升降的起升机构。即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相互独立的所述牵引机构和所述起升机构,二者独立作业,互补干涉。
具体地,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岸桥大梁s0上的牵引驱动,在所述牵引驱动的作用下通过改向滑轮组牵引所述下小车s15进行往复行走的牵引钢丝绳,以及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上用于托起所述牵引钢丝绳的托绳系统;所述起升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岸桥大梁s0上的起升驱动,在起升驱动的作用下通过改向滑轮带动所述下小车s15进行往复升降的起升钢丝绳,以及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上用于托起所述起升钢丝绳的托绳系统。即本实施例中,所述牵引驱动并未设置在所述下小车s15上,且仅仅通过所述牵引钢丝绳来迁移所述下小车s15进行移动,从而减轻了所述下小车s15的重量,降低了轮压,且在降低驱动能耗的同时提高所述下小车s15的运行效;因所述下小车s15重量的减小,也减小了岸桥大梁s0和整机的重量,且当所述下小车s15位于所述岸桥大梁s0的端部时,岸桥大梁s0的力矩大大减小,特别是对于那些长度高达80m的岸桥大梁来说,岸桥大梁s0的力矩有显著减小。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两端的用以张紧所述牵引钢丝绳和所述起升钢丝绳的钢丝绳张紧装置。
进一步,所述刚性车架s7的竖直架以及所述吊具承载梁上安装有若干个有供所述起升钢丝绳缠绕的改向滑轮s13,所述起升钢丝绳的下端通过所述吊具承载梁中间位置的两个对称的所述改向滑轮s13将所述吊具s11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即所述起升钢丝绳通过所述改向滑轮缠绕在所述刚性车架s7上,也就是提升后的起升钢丝绳并没有悬空,其下方的所述吊具s11和抓取的集装箱不会相对所述起升钢丝绳发生晃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设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上的油缸机构,所述油缸机构与缠绕有所述起升钢丝绳的所述改向滑轮连接,可通过所述改向滑轮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在所述吊具s11抓取集装箱时,集装箱可能会与轮船或其他物体发生碰撞,而在提取过程中,所述起升钢丝绳处于紧绷状态,这样的话会将碰撞产生的力或力矩传递到所述岸桥结构上,进而对岸桥的主体结构产生损害;因此为了避免该种损害,在岸桥主体结构上设置一个所述保护装置,这样当集装箱发生碰撞时,所述油缸机构卸载,并通过所述改向滑轮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使碰撞产生的力或力矩不能传递到岸桥主体结构上,从而实现对岸桥主体的保护。
进一步,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防偏结构;所述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s16,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s17;当所述下小车s15向左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16压于所述第一导轨s5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s15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17压于所述第二导轨s6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钢轮向右偏移;即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下小车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16和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17与相应的导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所述下小车s15向左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16与所述第一导轨s5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16压在所述第一导轨s5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s15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的钢轮向左发生偏移;当所述下小车s15向右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17与所述第二导轨s6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17压在所述第二导轨s6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s15的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钢轮向右发生偏移;同时,该种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下小车s15运行过程因所述刚性车架s7发生偏斜导致行走机构的钢轮啃轨的现象,且还能够防止所述下小车s15发生倾覆。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16与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17的轴线与所述钢轮的轴线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16与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17与对应的所述钢轮错位设置,即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16与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17的轴线与所述钢轮的轴线垂直但不相交。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2)
1.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s0)的第一导轨(s5)行走的第一行走机构(s12),可沿着安装在岸桥大梁(s0)的第二导轨(s6)行走的第二行走机构(s18),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刚性连接的刚性车架(s7),以及连接在所述刚性车架(s7)下方的吊具(s11);所述刚性车架(s7)具有用于供上小车(s14)穿过的结构空间(s8),且所述下小车(s15)满足以下条件:所述下小车(s15)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ΣMs大于所述下小车(s15)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ΣM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车架(s7)包括两个竖直架和一个吊具承载梁;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连接,所述吊具(s11)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U型的所述结构空间(s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外侧面连接在所述竖直架的上端内壁,且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钢轮正压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导轨(s5)和所述第二导轨(s6)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力矩ΣMs的计算公式为:ΣMs=G下小车L下小车+G吊载L吊载;所述倾覆力矩ΣMo的计算公式为:ΣMo=F下小车惯性力L下小车惯性力臂+F风载荷L风载荷力臂+F钢丝绳偏斜力L钢丝绳 偏斜力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下小车(s15)在所述岸桥大梁(s0)上行走的牵引机构,以及驱动所述下小车(s15)的所述吊具(s11)进行升降的起升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岸桥大梁(s0)上的牵引驱动,在所述牵引驱动的作用下通过改向滑轮组牵引所述下小车(s15)进行往复行走的牵引钢丝绳,以及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上用于托起所述牵引钢丝绳的托绳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两端的用以张紧所述牵引钢丝绳的钢丝绳张紧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升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岸桥大梁(s0)上的起升驱动,在起升驱动的作用下通过改向滑轮带动所述下小车的吊具进行往复升降的起升钢丝绳,以及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上用于托起所述起升钢丝绳的托绳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两端的用以张紧所述起升钢丝绳的钢丝绳张紧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岸桥大梁(s0)上的油缸机构,所述油缸机构与缠绕有所述起升钢丝绳的所述改向滑轮连接,可通过所述改向滑轮使所述起升钢丝绳松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车架(s7)的竖直架以及所述吊具承载梁上安装有若干个有供所述起升钢丝绳缠绕的改向滑轮(s13),所述起升钢丝绳的下端通过所述吊具承载梁中间位置的两个对称的所述改向滑轮(s13)将所述吊具(s11)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s15)发生左右偏移的防偏结构;所述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s16),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s17);当所述下小车(s15)向左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16)压于所述第一导轨(s5)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12)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17)压于所述第二导轨(s6)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18)的钢轮向右偏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88175.4U CN204111190U (zh) | 2014-10-11 | 2014-10-11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88175.4U CN204111190U (zh) | 2014-10-11 | 2014-10-11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11190U true CN204111190U (zh) | 2015-01-21 |
Family
ID=52328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58817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11190U (zh) | 2014-10-11 | 2014-10-11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1119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61253A (zh) * | 2014-10-11 | 2015-01-07 |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CN112573384A (zh) * | 2019-09-30 | 2021-03-30 |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穿越式岸桥的托绳架 |
CN113620157A (zh) * | 2021-09-15 | 2021-11-09 | 绍兴起重机总厂 | 一种成品管桩多用途起重机 |
-
2014
- 2014-10-11 CN CN201420588175.4U patent/CN20411119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61253A (zh) * | 2014-10-11 | 2015-01-07 |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CN104261253B (zh) * | 2014-10-11 | 2017-02-22 |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CN112573384A (zh) * | 2019-09-30 | 2021-03-30 |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穿越式岸桥的托绳架 |
CN113620157A (zh) * | 2021-09-15 | 2021-11-09 | 绍兴起重机总厂 | 一种成品管桩多用途起重机 |
CN113620157B (zh) * | 2021-09-15 | 2024-05-03 | 绍兴起重机总厂 | 一种成品管桩多用途起重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61253A (zh)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
CN104261267A (zh) |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 | |
CN106276628B (zh) | 一种轴铰式缆索起重机支索器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
CN204588520U (zh) |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 | |
CN202509407U (zh) | 一种双导梁架桥机 | |
CN108217469A (zh) | 一种差动驱动桥式起重机试验台及其差动驱动方法 | |
CN105800443A (zh) | 带电磁吸盘的抓斗桥式起重机 | |
CN204111190U (zh) | 一种新型下小车系统 | |
CN204280728U (zh) |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岸桥装卸系统 | |
CN104340863A (zh) |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系统及穿越式多小车系统 | |
CN205973518U (zh) | 轨道龙门吊车 | |
CN214733941U (zh) | 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减速箱平衡重节能岸桥 | |
CN208603616U (zh) | 一种建筑用高稳定性悬臂起重机 | |
CN113003410A (zh) | 一种穿越式避振高速岸桥 | |
CN102795545A (zh) | 轮胎式起重机吊具的减摇装置 | |
CN204281081U (zh) |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系统及穿越式多小车系统 | |
CN101239692A (zh) | 一种集装箱吊具减摇装置 | |
CN108016986A (zh) | 一种摆臂式悬挂起重机 | |
CN204198282U (zh) | 一种下小车缠绕系统 | |
CN205636494U (zh) | Hzqy900型运架一体机 | |
CN215048157U (zh) | 一种穿越式高速化平衡重节能岸桥 | |
CN203820294U (zh) | 带防摇回转的集装箱和吊钩两用型吊具 | |
CN104261144A (zh) |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岸桥装卸系统及方法 | |
CN112573383A (zh) | 一种带有高速组件的桥式起重机 | |
CN106744334B (zh) | 双梁桥式起重机可移动式司机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